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永德茶叶企业

找到约9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好熟茶·永德造|永德茶产业推介会圆满成功!

  2019年5月31日下午,永德茶产业推介会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3号馆舞台区隆重举行!

  “好熟茶.永德造”,据悉,本次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根据临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2019年5月30日至6月3日,永德县组织8户重点制茶企业参展,重点展示普洱熟茶为主的永德茶叶产品。

  永德是中国西南古老郡县之一,历经赕、城、路、府、州、县之易名。境地秦汉称赕,唐宋置城,元代立路,明清为州府,民国改县至今。1950年4月,县境解放,称镇康县,上隶保山专区;1953年春,划归缅宁地区(今临沧市);1964年元月,县境西部沿边地区划出另立新县(今镇康县),故郡改称永德县,系取永康、德党两地首名组合而成,寓意德化永昭,治所则沿袭德党至今。永德地处滇西南边陲,临沧市西北部,历来是滇缅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江东走廊。县城德党距省会昆明680公里,距市府临沧186公里,距国家级一类口岸孟定清水河170公里,距国家级二类口岸南伞103公里,距杭瑞高速公路174公里,国土面积322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5%。全县辖3镇7乡,2个社区、116个村,总人口38万人,有汉、彝、佤、布朗等22个民族。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58万千瓦,主要矿源5类17种;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约477种,面积1.75万公顷的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南亚热带天然动植物园。

临沧市原政协主席,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郭惠云

  永德是高原生态特色农业理想发展之地,全县建成坚果面积50.34万亩,芒果面积4.5万亩,共有野散生诃子31.3万亩,是全国最大、最完整、产量最高的野生诃子分布县,永德被命名为“中国澳洲坚果之乡”“中国芒果之乡”“中国诃子之乡”。县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民族文化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降水1283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58.44%,被评为“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国家级临沧边合区休闲养生旅游胜地”“中国气候恒春县”。

  本次推介会上, 临沧市、永德县等的相关领导全面介绍了永德的茶资源情况,重点推介了永德熟茶。

原东莞市政协副主席朱伍坤

  永德土地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云南大叶种茶等茶树生长,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宝地。境内生长有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茶树。野生型茶树群落分布区域11.55万亩,品种有大理茶种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大雪山主峰山脉东西两侧及北面和棠梨山南面海拔1900—2600米范围内的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过渡型古茶树(永德县称藤子茶)是目前云南省内发现较为完整的过渡型古茶树群落,也是研究茶树发源地的重要实物依据,分布在永德县乌木龙乡蕨坝、亚练乡章太和塔驮等地,约3000余株。栽培型茶树种植历史悠久,据记载,永德大面积引种试种茶叶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2018年底,栽培型种植面积达24.19万亩,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101个行政村,涉及2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截止2018年,全县实现茶叶社会产量16.4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6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1亿元;工业产值10.43亿元。县内古茶园面积12.8万亩,品种有忙肺大叶种、鸣凤山大叶种、勐库大叶种等云南大叶群体种。茶叶种植在永德历史悠久,是云南古茶树遗产存量大、树龄长、产量多的区域之一。目前,全县获SC认证茶叶企业33户,年加工生产精制茶1.1万吨,其中:普洱熟茶产量突破1万吨。全县茶叶企业获云南省著名商标6件、临沧市知名商标4件;获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2户,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户;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户、市级4户、县级5户;全县茶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8亿元,生产能力20000吨,产业工人2000余人。主要生产普洱茶、绿茶、红茶等茶类。

永德县副县长兰岳

  永德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原产地之一!永德是中国名茶之乡,是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重点县!永德是全国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是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县!永德将建设成为全国熟茶之乡,将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发酵中心!

  永德县立足气候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以建设生态茶园为目标,以中低产茶园改造为抓手,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不断做大做强做精茶叶产业,实现茶叶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生态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广大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永德茶产业发展措施具体有以下五点:

临沧市永德县供销社主任 朱永昌

  一是做优基地。结合“一县一业”产业发展,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项目,有效整合涉农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加大茶叶基地建设投入,改造低产低效茶园,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着力创建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同时,积极争取欧盟、美国、日本有机认证和雨林林盟认证等质量安全认证,确保到2022年,全县有机茶园认证茶园面积达6万亩,绿色认证茶园达22万亩,雨林认证茶园达0.8万亩;到2035年,全县有机认证茶园达16万亩,雨林认证茶园达1.6万亩,实现全县茶园全部绿色有机化。

  二是做强龙头。深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争取项目继续加大制茶企业扶持力度,下大力气整合永德茶企,形成集体公司形式,统一商标、统一价格,按照“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形成永德统一的“拳头”产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做响品牌。深入实施“古茶之乡”品牌打造战略,坚定不移的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重点抓实永德忙肺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以永德熟茶园区建设为契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广永德熟茶,叫响“好熟茶?永德造”公共品牌。同时,依托茶叶品牌打造,强化招商引资和市场营销工作,把永德建设成为全国的熟茶之乡和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发酵中心,增强永德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 李文雄

  四是做实园区。积极响应全市“四大茶叶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目标,按照“一区多园”的规划布局扎实推进园区建设,一区即:永德熟茶园区,多园即:勐板忙肺茶叶文化产业园、小勐统梅子箐茶叶文化产业园、大雪山茶叶文化产业园、鸣凤山万亩古茶树庄园等文化产业园。目前正在开展永德熟茶园区规划,规划面积1500亩左右,分期推进,到2022年正式运营。

  五是做特茶旅。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茶源变科普园”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茶树群和棠梨山古茶树优势,以点带面,大力发展茶旅康养高端旅游,以茶庄园的规划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古树茶成脱贫致富“黄金树”云南永德依靠茶资源实现脱贫摘帽

地处滇西南边陲的云南永德县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江东走廊。

永德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县内多个少数民族生活与茶息息相关,靠着祖祖辈辈的世代相传,今天36.97万人口的永德形成了乡乡有茶、人人涉茶的盛况。

11月21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离开临沧市区,一路西进,抵达更为靠近边境的永德县。永德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北部,处于海拔800-21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日照时间长,湿度大,生态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极为适宜集中成片发展茶叶产业。永德也是云南省古树茶遗产存量最大、茶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在千亩以上点最多、产量最多、树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丰富的古树茶资源,使永德成为了世界茶树起源地中心之一,有忙肺、鸣凤山、梅子箐、大平掌等十二个古茶园,这里的树龄最高长达千年,百年的古树茶有一千多株,种茶、饮茶和茶叶加工历史悠久。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产业有效地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全县茶园面积达24.19万亩,茶叶已成为永德县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性产业。2019年,永德茶叶总产量1.67万吨,综合产值22.35亿元。

“永德刚刚脱掉贫困县的‘帽子’,脱贫摘帽不摘责任,我们还需要借力社会各方资源,帮助永德的几十万农户实现增收。”永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世年说,目前永德交通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招商条件也已经成熟,希望引进更多的品牌企业,带动永德县茶业经济发展、茶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古树茶经济效益提升助力脱贫攻坚

从永德县城出发,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驱车前往永德县第一站——永德十二大古茶园之一的亚练乡。途经永康镇忙捞村,公路边一棵枝叶如盖的参天大树吸引了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的注意。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一棵树龄高达千年的菩提树,属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与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著名的“佛手”千年菩提树不同,这棵树高十几米,树冠庞大,枝干繁多,尤其是树干极为粗壮。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突击队一行人做了一个试验,13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勉强将这棵树树干围住。

这样的古树名木在永德并不少见,尤其是古树茶。永德是云南省古树茶遗产存量最大、茶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在千亩以上点最多、产量最多、树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说到古树茶,就不得不提到永德茶界的一位风云人物——朱永昌,他自幼酷爱茶叶,多年的习茶、识茶、制茶、藏茶的经验让他对茶叶的历史文化无所不知。

11月21日,在朱永昌的带领下,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来到亚练乡塔驮村古茶园,偌大的茶园望不到边界,一颗颗古树茶高耸入云,枝繁叶茂,在阳光微风下散发出蓬勃生命力。

“别看树龄成百上千年,这些茶树上的新叶到现在都还可以继续采摘。摘下来的新叶,经杀青、揉拧以及干燥等典型工艺后,就可以制成茶。”朱永昌指着一颗树龄在一千年以上的古树茶对记者说。

塔驮村党组书记李朝伟告诉记者,这个茶园面积有5200亩,树龄达到百年以上的古树茶有一千多株,最大树龄约1200年,2017年8月,云南省农业厅授予其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魅力古茶园”称号。

像塔驮村这样的古茶园,在永德有十二个,这里的茶园绝大多数是野生茶园和栽培型古茶园,县内无工业污染,历史上又没有施用农药和化肥的习惯,因此永德的茶叶成为了生产天然的、原生态的、无污染普洱茶理想的原料。

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古茶资源,但茶树的价值多年没有显现出来。朱永昌说,早期由于当地对茶叶文化不懂得宣传,不懂得保护古树茶导致古树茶一直体现不了其核心价值。

“好在通过这些年县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大量的新闻媒体进入村寨,从不同渠道宣传古树茶,爱护古树茶和保护古树茶,把保护与开发一起推进。”朱永昌欣慰地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变化肉眼可见,早期村里的古树茶没什么人关注,鲜叶一斤只卖一元多,制作好的茶叶一斤也只卖8到10元,到现在可以卖到一百多元,最好的价格已经到2000多元一斤,过去一户人几颗茶树收入几十元,到现在一棵茶树可能收入上几万元。“这还是仅分布在塔驮村这个小村落里的一千颗古树茶经济效益的增长变化,已经不单单是价格的巨变,而是大家对茶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

茶园里1200年树龄的古树茶正是李朝伟家的,凝望着这棵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古树,他两眼闪着光。李朝伟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棵千年古树茶每年采摘下来的茶叶价值一万三千元左右,相比十年前的价格已经增长了十倍。

“当了十年村党组书记,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大家都不知道古树茶值钱,导致这些树上的新叶荒废了很多年。现在终于重视起来了,这些古树茶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黄金树’。”李朝伟说,全村975户农户的主要收入基本都来自茶叶,一亩茶树能产100公斤的茶叶,普通茶叶一年能有一两千的收益,而古树茶茶叶要翻至少一倍。如今村民收入成倍上涨,全村90%都盖起了新楼房。路面硬化了,学校修起来了,小洋楼盖起来了,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要坚持把保护与开发结合在一块,让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古树茶得以继续保留下去。”在古茶园里,记者看到每一棵古茶树上都有编号,李朝伟说,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古茶树。他表示,保护古树茶,保护的也是县乡镇村和茶农的经济。目前,在政府的宣传下,村民们都严格按照临沧市《古树茶保护条例》的要求保护好茶园的古树茶,这也是保护他们脱贫致富的命脉。

“保护古树茶,让茶文化得以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行动,长江商报来到相隔2400多公里的永德做公益,让我们非常感动。”朱永昌说,如今永德古树茶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80年代相比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众商业意识淡薄,藏在大山里的很多优质产品都鲜为人知。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大山里的古树茶,了解到古茶树的历史文化,聚集更多的力量保护古树茶。“要让大家都知道上好的茶是怎么来的,也希望通过茶叶把永德更多的农产品推介出去。”

古老神秘民族传承千年茶文化

古老的郡县,古老的树种群,给永德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永德古树茶的魅力,正得益于这里迷人的茶叶文化。

朱永昌告诉记者,永德茶叶分布非常广泛,1998年他到永德寻找独特的茶叶种群资源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村落。在这里,他不仅发现当地人保留了大量古树茶,而且种群十分丰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还保留了非常古老的传统茶祭祀文化。“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茶祭祀是从远古时期一直传下来的,真是非常难得。”

朱永昌所说的古老村落,就是如今位于亚练乡的章太村。章太村人口以彝族支系俐侎人为主,这个深居大山的民族古老而又神秘,与茶叶更是有几千年的渊源。

在章太村村委会,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志昌。这个皮肤黝黑、精瘦强壮的俐侎汉子,曾经是一名军人。他告诉记者,2003年退伍后,他在西双版纳一家银行当了两年保安,之后回到家乡,2007年开始竞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十几年。

在村委会大院里,有一棵树势高大、树梢像柳条般生长的雄伟大树。李志昌告诉记者,这就是茶树始祖中华木兰,这棵树如今已有上千年的树龄。在众多古茶树里,中华木兰距今已有约两三千万年历史。14年前,中华木兰在永德县被发现,被证明为茶树始祖,因此永德被冠以中国木兰之乡。

“我曾经是军人,所以我不想当‘逃兵’。”李志昌说,希望为村民们做一些事情。在与时任村干部的父亲谈话后,李志昌发现,村里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思想传统,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跟不上。“我希望可以改变村里这些现状,于是开始积极竞选村干部。”

章太村山高坡陡,地埋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困难,年人均收入仅千元,许多家庭仍处在温饱线以下。但同时,这里气候温凉,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于是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李志昌带领村民们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茶产业,试图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感谢党的恩情,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李志昌说,这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和俐侎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全村已经全面脱贫。“村到乡里已通了路,村里主路全部实现硬化,以前都是泥巴路,村民住的房子从最开始的茅草房到后来的瓦房再到现在90%的砖木结构房屋,生活条件、居住坏境得到很大改善。收入来源也从原来单一依靠茶园转变到核桃、甘蔗、百香果、蔬菜等多产业发展。”

在村委会旁边,就是村里的小学——章太完小。正值周末学校放假,操场上仍有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在打篮球。学校里基础设施完善,教室宽敞明亮,教室内由慈善企业捐赠的桌椅整齐地摆放着。李志昌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设了8个教学班,有140名学生,所有学生都是俐侎人,在学前班和低年级就开展了“双语教学”(俐侎语言与汉语结合)。“以前村里的小孩十二三岁才会说汉语,现在从小就会讲。”

为让俐侎孩子们从小能够多一些阅读体验,早一些接受思想的碰撞,当地还积极与外地一些爱心人士联系,在章太完小开展了“乡村图书资助计划”,目前共收到捐赠课外图书293册,让俐侎小学生们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放飞理想,茁壮成长。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村民愁容满面,打不起精神,现在条件好了,每次看到他们都是笑脸盈盈,热情地打招呼,娃娃们变得开放活泼了。”说到村里的变化,一直满脸严肃不苟言笑的李志昌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在进村的路上,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遇到了一群正外出赶集的村民。他们穿着黑色的民族服饰,围着围腰,耳垂悬着大银环,看到外面的人会含蓄地微笑示意。走在村里,一名姓字的76岁俐侎老人踩着一架自制的织布机,正在用古老传统的手工方式织布制作俐侎服。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不紧不慢地停下来,露出微笑。

李志昌告诉记者,俐侎人崇尚黑色,他们的服饰都以黑色为主,因而被称为“黑衣部落”。“我们这个衣服都是自己亲手裁剪、染织、缝制而成,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传统手工制作,现在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都会穿,尤其是婚丧嫁娶等许多重要仪式上,或者有重要客人到访时就会穿戴。”

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时,李志昌特意换上了民族服饰,他的妻子也特意拿来一套俐侎服装给记者试穿,让记者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从头套到内外衣到腰带,李志昌妻子帮记者穿戴时着实花了不少功夫。“这套衣服全手工制作要一年时间,因为染料是纯天然的植物萃取,所以衣服有特别的香味,一套下来价值可高达上万元,当地人会从小攒钱给自己做嫁妆。”

“和古老的茶树一样,这正是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魅力。”朱永昌告诉记者,他有幸参加过一次章太村的茶祭祀,村民们用当地语言念出的一句祭词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句话用汉语来说,表达的意思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总得来说就是希望茶树茶神保平安。“这意味着古人,尤其是少数民族,早期对茶就有了很深的认知。茶不仅仅是用来喝用来吃,也可能是药用,也可以用来寄托精神的希望。我们现在,更应该把这种茶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拓展蔬菜种植促多业态产业发展

分拣杂质、装袋上称……在永德县勐板乡户丫村茶叶初制所里,十几名戴着手套、口罩、帽子的妇女,正有条不紊地摘选今年最后一波茶叶。

“户丫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茶叶,全村茶叶有7000多亩,每家每户都有茶叶,户平均面积有5亩左右。”户丫村党支部书记穆文锐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两年茶叶的价格行情好,每户每年茶叶收入平均有两万多元,最高的能达到五万多元,占全村收入60%,解决了农户日常生活的开支。

“零农药、零添加,有机环保。”穆文锐说,户丫村的茶叶之所以好,是因为全部采用人工管理,不使用任何农药和肥料,都是人工进行除草和翻土。由于茶叶种植时只使用了一点农家肥,所以整体看起来比较偏黄,泡出来的茶汤色黄亮,喝起来口感清香,回味甘甜。

“我们的茶叶品质一流,未来销售价格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穆文锐告诉记者,户丫村晒干的茶销售价格大约一公斤160元,深受各地茶叶经销商好评和青睐,“今年的订单已经订到了明年的春茶。”

并不满足茶叶单一产业发展,户丫村近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2017年,穆文锐外出考察学习时,萌生了在村里建立合作社,设立蔬菜种植基地的想法,经“三人核心小组”统一思想后,立即与村“三委”干部商议实施。

2018年户丫村成立永德县核茶裕种植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创新“党支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基地+市场”发展模式。开始栽种蔬菜,并将村里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鼓励建档立卡户劳力到合作社务工,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增加到138户。

如今,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0亩,流转金额每亩每年400元,其中,有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了土地流转。在穆文锐的牵头下,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发展生态蔬菜,与永德县城各大超市签订收购合同,还鼓励贫困户就地务工,部分贫困户收入实现三丰收。

“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什么好事都赶上了,把2亩的土地租给合作社,年底还会分得红利,我每天到蔬菜基地打工还能挣到70元钱。”户丫村村民李会芹兴奋地说。

很多种植大户看到了发展前景,也开始向群众租地种植四季豆、辣椒等蔬菜。种植蔬菜的产值每亩最高可达2.4万元左右,远远超过种植玉米每亩800元的产值。到去年底,种植大户发展蔬菜种植800多亩,实现纯收入500多万元;耕地租金从原来的每亩3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亩800元。

去年,合作社向当地各大超市、学校食堂出售蔬菜14800斤,零星销售7652斤,收入4.8万元,这些收入分红后结余部分全部投入到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户丫村到组的硬板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新建的民居被绿树、翠竹环绕着,蔬菜种植基地上,是村民在整地、搭架、采收豆子的忙碌身影。

“党的光辉照边疆……这个社会真是好……”“今年是个大丰收呦……”嘹亮悠长的歌声响彻乡间山头,村民李大姐一边摘着丰收的四季豆,一边高声唱着自己创作的山歌。她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自己本是一名建档立卡户,但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已经成功脱贫。她唱的这些歌都是自己编写的,歌词内容全部是来自自身的经历和发自肺腑的感受。“我喜欢唱歌,同时我也是一名党员,这是我自己为共产党唱的歌。”

“近几年通过发展多业态的产业,农民的内生动力得到很大提高,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人也变得越来越勤劳。”勐板乡乡长施应莲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虽然自己平时的工作很忙,很少回家,陪孩子的时间也很少,但看到村里的自然生态优势没有被浪费,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深加工、促营销,茶叶和蔬菜种植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带领全村逐步迈向乡村振兴,自己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发自云南永德)

注:内容来源长江商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临沧永德:专家工作站助力熟茶更“熟”

永德熟茶,是以临沧市永德县境内生长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过发酵加工形成的普洱茶熟茶。2023年,永德县熟茶产量1.52万吨,产值超过33.35亿元。


永德熟茶因其独特的原料、气候、水质、工艺等原因,独具地域风味和口感辨识度,形成了木香、陈香及药香彰显,甜度及醇度特别的“永德味”。

自2021年以来,永德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颖君团队合作,建设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工作站着力打造熟茶产业,叫响“好熟茶,永德造”,打造“永德熟茶”品牌。


建站期间,专家团队与建站单位共同完成了“永德普洱熟茶原料及熟茶样品的分析实验”“永德普洱熟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这些实验为永德熟茶生产标准的制定和优质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数据基础,并推动永德熟茶生产技术的升级。

“我们深知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完成项目,更需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服务区域发展。”张颖君说。


据介绍,工作站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当地不同栽培模式下,叶片茶多酚、黄酮类物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菌种组合以及发酵条件对普洱熟茶品质的影响,工作人员筛选出适合当地茶叶原料的菌种组合,建立一套过程可控、质量稳定、操作规范的永德普洱熟茶发酵工艺,并制定相应的熟茶生产加工标准。

工作站在茶叶商标、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等工作中,还协助引导当地企业、个人争创云南省著名商标、专利权、工艺大师等知识产权及称号。

“通过解决技术难题、试验示范,工作站为永德茶叶产业培养了更多科研人才,搭建了新的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张颖君说,未来,还将继续在永德县组织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活动,向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传授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创新手段。


“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在永德建站,促进了茶产业提升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永德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卫斌介绍,该县以建成先进的生态茶园优质基地为基础,打造茶产业发展升级版。


据悉,永德县现有茶园面积25.22万亩。这里是普洱茶主产区和云南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去年,该县进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名单,被称为“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和“世界茶树演化变异中心”。(段开鲜 杨代富)

来源: 永德县融媒体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