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永德大树乔木茶饼2008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云南普洱最全30有名山头茶

      普洱,其实正是一种特定地理区域才有的茶。据2008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2111—2008),普洱茶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这意味着要想称为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须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普洱茶四大产区(图中绿色区域)

  正是在这片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区域,被论证为茶的发源地。可以说,目前全世界被称为“茶”的饮品,都是由云南传出去的。而明清两代,正是普洱茶形成并走向辉煌的时代,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植栽培型茶树,也正是在这两朝完成的历史壮举。如今,在澜沧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经历了历史沧桑和自然灾害的古茶园依然郁郁葱葱,或成片分布,或单株散生。整个云南还存有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面积27万亩以上。

易武茶山

西双版纳版纳茶区综述

  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双版纳古茶山分布(澜沧江以东6座,以西8座)

  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的勐海县占7个,以东的勐腊县占5个,景洪市有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江东。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易武古镇

 

古六大茶山:

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易武(慢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当时内地了解普洱茶的窗口。关于六大茶山的具体所指,史籍记载略有出入,综合来说有易武(漫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布于西双版纳的东部,澜沧江东岸。

 

茶山名:易武(慢撒)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加之市场上仿冒品较多,需仔细甄别。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茶山名:倚邦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这也是曼松古树一茶难求的原因。在零售市场出现的可能性为零。

茶质特色:倚邦古树茶因为有中小叶种原因,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其中曼松茶苦涩不显,汤质甜滑饱满,杯底留香幽长。

 

茶山名:蛮专,亦称 “曼庄”

释义:“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茶山名:革登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茶山名:莽枝

释名: “(诸葛亮)埋铜 (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茶山名:攸乐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西双版纳巴达茶树王树龄约1700

 

后起八大茶山

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茶山名:曼糯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茶山名:勐宋(勐海)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茶山名:南糯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茶山名:帕沙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贺开古树群

茶山名:贺开

释名: “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

茶山名:布朗山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茶山名:勐宋(景洪)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位于景洪市大勐龙镇勐宋村,位于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纬度最低的古茶区,海拔1500-1800米。降雨适中。

古树产地:勐宋大寨、苗锄山、曼迁老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等

茶山历史:勐宋村的村民小组大部分是爱尼人(哈尼支系),曼伞村老寨是布朗族,种茶都有久远历史。曼迁老寨附近的古茶园中,存有树龄十分古老的古茶树。清朝时这里的茶曾上供土司。

古树现状:作为中国最南部的古茶山,因为其地理位置偏僻,勐宋茶区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目前仍有五千亩古茶园,长势良好。勐宋茶分为甜茶和苦茶,甜茶苦涩淡而苦茶味极苦,长久不化,本来不被村民用于出售,现在已成为版纳古树中之名品。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香气饱满,汤质厚重,杯底香强,甜茶苦涩较短,回甘较快;苦茶苦涩明显,回甘较弱。

 

茶山名:巴达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版纳茶区总结

 

  初步了解了十四茶山的情况,我们可以对版纳茶区做以概括。版纳茶区的茶茶质厚重,汤质较饱满,除了部分小叶种外,苦涩明显;古树茶气明显,山韵突出。这是和澜沧江下游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版纳茶区在普洱茶区中温度较低,光照较强,这导致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较高,苦涩感较明显,班章、曼娥的霸气,小勐宋苦茶的苦涩都和这有直接关系。

 

  版纳茶区古树的树龄以100-500年之间为多,对普洱茶来说正是产量适宜的时候,但有些山头因成名较早,过度采摘的情况比较明显,这直接导致了茶质的下降。同时也因为历史上知名,版纳茶区古茶园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也比较多,这包括对古树直接破坏和破坏自然环境对古树间接的影响。但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还是存留了一定量生态环境较好的茶园,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有些山头因为利润驱使和无知,使用除草剂和叶面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个别现象严重影响了古树普洱的声誉,不过近些年随着下游市场对古树原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面貌应该会逐渐好转。

 

哀牢山云海

 

普洱市综述

   普洱市是因普洱茶而更名的城市(原名思茅)。事实上,作为云南第一大市的普洱,无论从历史,还是现有的普洱古树资源来看,都和普洱茶有着不解之缘。普洱市境内古树茶面积达83187公顷,约合124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78633公顷,是普洱茶产区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顷(2006年普查数据)。

  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再到邦葳的过渡型茶树王,还有树高最高(27米)的孟连勐马镇腊福野茶。普洱市拥有最为多样的珍稀普洱古树资源。从最大的无量山野生茶树居群(16534公顷,分布于景东县锦屏镇至镇远县勐大镇),到最大的栽培古茶山景谷文山古茶山(1112公顷),再到景迈山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普洱市也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茶居群和古茶园资源。

     普洱市是云南最大的市,占地面积45385平方公里,辖九县一区。我们将按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分为三个大的地区来分别叙述:分别是位于东南的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片区;位于中北部的景东、镇沅、景谷片区;和西南部的澜沧、孟连、西盟片区。普洱市的古茶山资源极为丰富,介绍中我们仍然选用以大函小的方式,如果您听说的茶山没有在大的分类中出现,那应该会在大茶山的产地一栏中找到踪影。另外这里所说的古茶树标注的下限为树龄100年,有些产地没有被收录,可能是由于树龄的缘故。

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古树茶分布

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贡茶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

 

须立贡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联珠镇,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气温16.9-18℃。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为赤红壤、红壤。

茶山历史: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

主要产地:菜园、班中、碧胜、勇溪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643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菜园村的大叶绿茶、碧胜村的须立贡茶等。相比较而言菜园村茶园的管理比须立贡茶所在的碧胜村要好一些,长势更强。碧胜村的须立贡茶园内保存了一定树龄比较老的古树,是清代贡茶的原产地。

 

龙坝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通关龙坝乡,海拔1300-17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0-17.9℃。年降水量1350mm。土壤为红壤和黄红壤。

主要产地:竜宾、勐里、大乜多、竜场、打洞、石头、曼婆

古树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287公顷,茶园管理一般,长势中等。

 

通关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永平镇,海拔1520-1820米,常年平均气14.9-16.8℃,年降水量1391mm。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永平、新武、景坝、毕库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287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永平村大叶绿茶和新武村大叶绿茶,茶园管理一般,长势中等。

 

坝溜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坝溜乡。海拔1630-1885米,常年平均气温11.9-16.4℃,年降水量2197mm。土壤为红壤。

主要产地:老朱、联珠、老彭、骂尼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247公顷,呈零星和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老朱寨玛玉茶和联珠村羊八寨玛玉茶。茶树分布密度较小,管理中等,长势强。

 

迷帝贡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新抚乡。海拔1300-1940米,常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量1293mm,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界碑、新塘、班包、那宪

茶山历史:明神宗时期已开始种茶,清代进一步发展,成为茶马古道驿站之一。原称米地茶,因为成为清代贡茶受皇帝喜爱,故称“迷帝”茶。界碑赵氏家族曾保留有皇家所赐“岁俸京师”牌匾,文革时遗失。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195公顷,代表品种为界碑村迷帝贡茶,最大的老茶园有300多亩。

茶质特色:迷帝茶苦涩明显,回甘较快,茶香清扬,有少许兰香,山韵明显。

 

景星豪门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与墨江县西部景星乡,北回归线附近。海拔1530-1990米,常年平均气温14.2-16.9℃,年降水量1360mm。土壤为红壤、黄棕壤、紫色土。

主要产地:新华、景星、正龙

茶山历史:景星有数百年种茶历史,解放前有景星茶厂,是墨江茶厂的前身。

古树现状:现有古茶山283公顷,呈块状和零星分布。代表品种有新华村大团叶绿芽茶和景星村中叶茶。景星茶园经过历年的开发种植,茶园中古树和小树混栽,老树大都经过矮化处理,芽头明显增多。

茶质特色:苦涩明显,略有甜味,香气较弱,生津回甘明显,山野韵不显。

 

困鹿山

困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宁洱县宁洱镇,海拔1090-1640米,常年平均气温16.5-19.0℃,年降水量1700mm。土壤为赤红壤、红壤。

主要产地:宽宏、西萨、谦岗

茶山历史:困鹿山原作困卢山,是清代贡茶产地之一,宽宏村的哈尼人种茶历史超过400年。

古树现状:茶园多在村寨边,粮茶间作。代表品种有宽宏村困鹿山大叶茶,西萨村大叶茶,还有当地俗称的细叶茶属于白毛茶一种。宽宏村古茶园有古茶树372棵,树龄400年以上,大叶种和小叶种共生,这种成片的未经矮化的古茶园比较难得,是明清普洱本地产茶的重要证明。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明显,汤质饱满、甜滑,苦涩较弱,回甘较快。

 

国庆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于江城县国庆乡,海拔1100-1350米,常年平均气温19.2℃,年降水量2360mm。气候湿热多雨。土壤为赤红壤

主要产地:络捷、么等、田房、嘎勒、博别、和平

茶山历史:江城历史上是易武茶北山的必经之路,受六大茶山贸易影响,江城很早开始种茶,在络捷、田房等地种茶历史都超过200年以上。络捷即是彝族语“茶叶”的意思。

古树现状:茶园都在村寨边上,目前古茶山面积有387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络捷普家村老树茶,田房村田房大树茶。国庆古茶呈不同树龄混布,部分没有修剪的老树较为高大。不同产地茶园维护情况不一。受易武茶价格上涨的影响,与易武茶口感相似的国庆茶价格也有所上扬。

茶质特色:苦涩较弱,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饱满程度较易武老树略逊,略显不够醇厚。

千家寨茶树王

 

景东、镇沅、景谷古茶树分布

     虽然普洱市北部传统上并非最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但是伴随哀牢山千家寨茶树王的发现,人们的目光开始逐渐关注这里,而随着人们对野生和栽培型普洱茶古树群落的了解逐渐增多,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虽然现在普洱茶研究的很多课题还远未到下结论的时候,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多理由锁定无量山脉、哀牢山西坡和澜沧江中游、者干江、威远江水系周围为普洱茶资源最为丰富和最富潜质的地区,这也是茗寿堂最为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

 

  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田坝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马邓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

 

老仓福德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东县北部的安定乡和文龙乡,无量山东坡,海拔1600-2100米,常年平均气温11.6-14.6℃,降水量1280-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夹有未风化砂砾。

主要产地:迤仓、中仓、外仓、河底、民福(以上为安定乡),邦崴(注:和澜沧的邦崴不是一地)、邦迈、义昌(以上为文龙乡)。

茶山历史:老仓福德的古茶园、古茶树和茶马古道,证明景东是普洱茶古老产区。民国14年云南省省长唐继尧曾为“老仓茶”颁发优等奖。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463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大多在村寨边。代表植株有文龙乡邦迈村的山茶,安定乡迤仓村的勐库茶。老仓福德茶区种植密度低,管理粗放,产量相对不高,但这反而使老仓福德茶保留了较高的品质。

茶质特色:老仓福德茶虽然树龄不很高,但茶气充盈,汤质饱满,回甘持久,有无量山北部茶的山韵特点。

 

金鼎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无量山西坡景东县林街乡及景福乡,海拔1800-2000米。常年平均气温10.6-14.6℃,降水量1292-1413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土壤沙性较重。

主要产地:岩头、龙洞、箐头、丁帕、清河(以上属林街乡),金鸡林、公平、岔河、勐令(以上属景福)。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320公顷,呈零星块状分布。代表植株有景福乡金鸡林村金鸡林茶和林街乡岩头村大卢山茶。金鼎是无量山古茶区之一,茶树密度较低,管理粗放,普洱茶品质优良。目前百年以上古树尚有近千亩。

茶质特色:苦显涩弱,苦能化甘,汤质饱满,山韵明显。

 

漫湾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东县漫湾镇,无量山西坡。海拔1700-2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3.6-14.6℃,降水量1291-1307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夹有未风化石砾。

主要产地:漫湾、安召、温竹等。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205公顷,呈零星块状分布。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和温竹村茶。本区同样是无量山古茶区之一,茶树密度稀,管理粗放。漫湾也是优质的普洱茶产区。

茶质特色:苦显于涩,苦能化甘,山野韵明显。

 

御笔古茶山

茶山地理:无量山东坡的景东县文井镇和锦屏镇。海拔1700-2000米,常年平均气温13.6℃,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为红壤,沙性较重。

主要产地:山心、丙必(长地山)、清凉村(以上属文井),山冲、黄草岭(以上属锦屏)。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279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品种有文井镇山心村茶,锦屏镇山冲村生态茶。茶园管理一般,树势生长较强。御笔古茶山现有百年以上茶树近千亩。

茶质特色:苦涩较重,回甘较快,回甘明显,涩能生津,山韵一般。

 

哀牢山西坡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东县龙街乡、大街乡、花山乡,哀牢山西坡中上部。海拔1300-2100米,常年平均气温12.6-17.6℃,年降水量1180-1320毫米。土壤有赤红壤、红壤、黄棕壤。

主要产地:东山、和哨(以上属龙街),大街、气力、三营(以上属大街),文岗、营盘、撇罗、文岔、芦山(以上属花山)。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457公顷,呈块状和零星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部分和粮田间作。代表品种有花山乡芦山村大石房野茶,龙街乡栘衣树村荃麻林大树茶。茶树零星种植,管理较好,长势较好。本区是哀牢山古茶区,同时也是历史上普洱茶北上大理的重要通道,保存有部分茶马古道遗迹。

茶质特色:苦显于涩,苦能化干,汤质饱满。

 

振太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镇沅县振太乡,无量山西坡,海拔1377-1857米,常年平均气温16.0-18.4℃,年降水量865-127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红壤、紫色土。

主要产地:山街、抬头、界碑、兴隆、塘房、沙河、文怕、长安、小寨、黄梨。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883公顷,呈零星块状分布。此古茶区种茶历史超过250年,大多在村寨边,代表树种有山街村大茶树和小寨村大叶茶。茶园管理中等,长势强弱不一。

 

老乌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镇沅县按板镇,海拔2057-2240米,常年平均气温14.1-15.2℃,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土壤为红壤、黄棕壤。

主要产地:文立、罗家、那布等。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417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品种有文立村文立大茶树。老乌山是高海拔无量山系代表,当地彝族种茶历史超过500年,茶叶品质优良。

茶质特色:老乌山茶汤质饱满,茶气浑厚,山韵悠长,香气低沉。是优质的高海拔高古普洱茶品种,也是茗寿堂栽培与过渡型高龄古树的重要产区。

 

田坝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镇沅县田坝乡和按板镇。海拔1770-1816米,常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180-1215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

主要产地:老海塘、茶山箐、民强、瓦桥(属田坝),联盟(属按板)。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200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品种有民强村的大叶茶。百年以上古树尚有数百亩,茶园管理中等,长势较强。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汤质饱满,杯底香显,苦显涩弱。

 

勐大古茶山

茶山地理:镇沅县勐大镇,海拔1428-1910米,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年降水量920-19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

主要产地:大井、文况(砍盆箐)、文蒙、文开、文卜。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252公顷,呈块状分布,多在村寨边,茶园管理较差,茶叶品质优良。代表品种有文况村砍盆箐茶。砍盆箐茶外人知之不多,但在当地享有盛誉,价格一路上涨。

 

马邓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镇沅县者东乡,海拔1760-1810米。常年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118-1205毫米。土壤为赤红壤、红壤。

主要产地:麦地、马邓。

茶山现状:马邓古茶山清嘉庆年间开始种茶,现有古茶山面积约117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麦地村的大绿茶和马邓村的老马邓茶,茶园管理一般,长势较好。马邓茶是镇沅传统名茶,绿茶茶质醇厚,香气明显,享有盛誉。

茶质特色:杯底留香,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中带甜。大麦地茶和马邓茶类似而苦涩稍显。

 

文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分布于景谷县景谷乡,海拔1610-2010米。常年平均气温20.3℃,年降水量1296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文山(文山顶、大石寺)、苦竹山、景谷(即小景谷)、文召、云盘、文联、团山、文东。

茶山历史:小景谷种茶历史久远,最为人称道的是清末名人纪襄廷在景谷推广种茶,除了大面积种茶扶贫,他又在小景谷开办恒丰源茶庄,使小景谷渐成重要的普洱茶集散地。当年纪襄廷时代的茶树现在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品种优良,产茶品质出色。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1112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文山村勐库茶和云盘村红橄榄茶。茶园管理中等,长势较强。小景谷茶区是资深普洱茶人比较关注的区域,古茶园分布广泛,茶树生长状态较好。在苦竹山、文山顶等地保存了一些树龄较高,品质较好的古树。

茶质特色:山韵较好,汤质饱满,香气幽长,回甘较好,汤中带甜,甜中有凉。

秧塔古树

秧塔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县民乐镇,海拔1110-1780米,常年平均气温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

主要产地:大村、白象、桃子、民乐。

茶山历史:秧塔白茶是少数有明确史籍记载的普洱贡茶之一,在清代名重当时,贡内廷者称白龙须。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114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为大村秧塔大白茶,白象村大叶子茶。茶园管理中等。秧塔白茶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白茶树种尤为珍贵,茗寿堂所选用的是其中最古老的五百年以上古树,可称是母树级的茶品。其他两三百年的普洱茶树和一两百年的白茶分布也很广泛。

茶质特色:香气浓郁,甘香明显,回甘细腻。

 

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县东部凤山乡和正兴镇,海拔1710-2350米,常年平均气温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黄草坝(大尖山)、平田、顺南、南板。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458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是平田村的细红茶。黄草坝茶山大小叶种共生,村寨边的大树茶和山坡上的野放茶都有,茶树长势较好,品质优良。

茶质特色:黄草坝茶香气幽长,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质饱满。

 

联合龙塘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谷县威远镇,海拔1510-1760米,常年平均气温20.1℃,年降水量1341.8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

主要产地:龙塘、联合。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335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龙塘村大叶茶和联合村大叶茶。长势较好,品质优良。

 

团结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谷县永平镇团结村,海拔1090米,常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4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

主要产地:团结。

茶山现状:团结茶山主要是汉族,茶树树龄以一两百年老树为多,现有古树茶山面积198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团结村刚榨茶。茶园管理一般,长势较好。

 

澜沧、西盟、孟连古茶树分布

 

  传统上澜沧、西盟、孟连被称为边三县,因为地处偏僻,所产的普洱茶并不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邦崴过渡型茶树王的发现,澜沧的古树茶开始浮出水面。而号称“千年万亩”的景迈山古树茶独特的香气为世人所知,又引发了人们的追捧,好在景迈地广茶多,尚不至于过分炒作。其实边三县的古树资源并不仅限于此,随着对古茶树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始关注大黑山系,这是一片和哀牢山、无量山一样充满宝藏的神奇之地。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全云南保存最好的,茗寿堂的野放茶基地也正位于西盟。在孟连,在西盟,中缅边境的深山之中我们时常会有惊喜出现……

景迈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东古茶山、东卡河古茶山、腊福古茶山、芒中古茶山、佛殿山古茶山

 

景迈山古茶园

景迈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迈县惠民乡,是现存最大的古茶山之一,海拔1100-1570,常年平均气温16.5-19℃。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

古树产地:景迈(大平掌)、芒景、芒洪、勐本、芒埂、翁洼、翁基、老酒房等。

茶山历史:据景迈山缅寺碑记载景迈山大面积种茶历史超过1300年;而据布朗族史料,种茶更早在1800年前。布朗先祖叭岩冷的传说则更为久远。在建国初,景迈茶曾被布朗族头人献礼给毛主席。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1095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芒景村的芒洪古茶和景迈村古茶。景迈山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茶树基本没有经过人为矮化,和其他树木混生,这也是景迈茶独特香气的原因之一。同时景迈山高龄古树(500年)存量较大,是我国十分珍贵的古树茶资源地。

茶质特色:干茶、茶汤、杯底香俱佳,山韵优雅,苦涩明显,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

 

邦崴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澜沧县富东乡,海拔1640-1780米,常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土壤为红壤。

古树产地:那东、小坝、南滇。

茶山历史:那东一代拉祜族种茶有几百年历史,而邦崴古树的知名主要是因为邦崴村的过渡型茶树王的带动。1992年和1993年国内和国际两次研讨会确认了过渡型茶树王,成为中国是普洱茶源产地的直接证据。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211公顷,茶树多在村寨边分散分布,代表植株有那东村那东老茶树和小坝村大平掌大茶树。邦崴过渡型茶树王也在此茶山中。

茶质特色:苦涩较明显,回甘较快,香气幽长,山韵明显,生津明显。

 

文东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于澜沧县文东乡,海拔1740-1970米,常年平均气温14.5-16.0℃,年降水量120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古树产地:小寨、帕赛、水塘、栘(木+衣)树。

茶山历史:小寨佤族种茶历史超过五百年,帕赛汉族种茶也有近五百年历史。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96公顷,呈块状分布。茶树散生,茶粮间作。古树、小乔木、新茶混种。代表品种有小寨村老茶树,帕赛村老茶树。茶树长势较好,品质优良。

茶质特色:苦涩明显,兰香高扬,多泡之后犹在,不输景迈,回甘较快,汤质饱满。

 

东卡河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澜沧县东朗乡大平掌村,距离县城21公里。海拔1550米。土壤为黄沙壤。

现状:茶树生长与村边山梁和山坡上,多数与林木共生,生态环境良好。古树大都自然生长,没有人为矮化。

茶质特色:苦较明显,回甘较快,茶香高扬,汤质饱满,汤中带甜。

 

腊福山古茶树

腊福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孟连县勐马镇腊福村,海拔1570米。离边境只有几公里路程。土壤为黄棕壤。

茶山现状:熟悉普洱茶山的人可能会听说过腊福大黑山野生茶,而对腊福大寨附近的栽培型古树了解较少。腊福古茶分布较为分散,以旧寨周围为多。保留了一些树龄较老的古茶树,综合品质较好。

茶质特色:山韵较强,苦涩较重,香气明显悠长,汤中带甜,回甘较好。

 

芒中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孟连县娜允镇景吭村,海拔1020米。

茶山历史:娜允古镇是孟连宣抚司所在地,土司府至今保存完好。芒中的古茶园即是孟连傣族土司的御用茶园。

茶山现状:芒中古茶园虽然茶树并不高大,但是生态环境较好,茶树和其他树种共生,采摘适量,保证了茶树的品质。

茶质特色:山韵较强,苦涩较弱,苦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饱满。

 

佛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西盟县西部,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近3000毫米。海拔1700-2200米。

茶山现状:西盟佛殿山一代的野生古茶近年来引起关注,从初步考察来看,无论就面积还是树龄,都是屈指可数的。除了野生古树茶,佛殿山也发现了一些过渡型古茶树群落,这些茶树群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茶质特色:香气沉稳幽长,苦涩明显,回甘较快而持久,汤质饱满。

 

普洱市总结

   普洱市因为面积较大,纵跨北回归线,其古树茶也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南部江城等地的茶山和版纳东部茶区的茶质十分接近,柔和内敛。西部澜沧等地的茶则香气凸显,回味悠长,有着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北部景东、镇沅等地的茶山场纯正,茶气充盈,随着大家对茶气的认知逐渐加深,必然会为更多的人所关注。景谷茶区历史悠久,香气口感俱佳,不乏颇具规模的古茶山,也代表了未来市场的方向。其他像西盟、孟连等地,虽然占地较小,名气不大,但其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其后市的发展埋下伏笔。

双江境内古茶山

临沧古树茶分布

      临沧市是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传统上以滇红和绿茶(滇青)为主,鲁史古镇演绎了茶马古道上的传奇,而凤庆(顺宁)茶厂创制的滇红也为云南茶赢得了历史的辉煌。其实,临沧也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普洱古树资源,凤庆小湾镇香竹箐的3200年古茶树王便是古代先民种茶的明证。而散落在各地大量的古茶园和野生古树茶群落,对普洱茶迷来说更是资源丰富的宝库。虽然以丙岛(冰岛),昔归为代表的古树茶已经崭露头角,风头甚至压过版纳那些历史悠久的名山普洱,但我们应该看到,临沧的古树资源远不止于此。在永德、云县、双江等地的大山深处,依然有很多待发掘的古树资源。

      相比较于版纳和普洱市的普洱茶资源,临沧境内的古茶山的详细资料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备,这里做以概况性的介绍,并把一些古茶山的名录附于后面,以备大家参考。

         临沧市因临澜沧江而得名。境内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临沧是著名的下关茶厂沱茶原料的最重要的供应地,也为昆明茶厂、勐海茶厂提供大量的优质茶叶。很多名茶的背后都有临沧料的影子,临沧茶是不折不扣的幕后英雄。

临沧下辖17县,各区县均有大片的古树资源,按茶叶产量排名,依此为:凤庆、云县、永德、双江、耿马、临翔区、沧源、镇康(按2009年产量)。以下简述各地的情况。

 

凤庆—位于临沧北部

境内古茶树资源5.6万亩,凤庆县的凤山、勐佑、大寺、三岔河、雪山等地均有上千亩的栽培古茶园,诗礼乡古黑村也有古茶树。

凤庆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小湾镇华峰村,树龄高达3200年,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树干最粗的人工栽培大茶树。

作为云南产茶第一大县,几乎全县皆适宜种茶。历史悠久,出产历史上著名的“太华茶”。凤庆茶厂,曾经是我国红茶标准的制定者。产生国家级良种:凤庆大叶种。

茶马古道重镇鲁史有数百年的历史,青龙桥更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

 

云县—位于临沧东北部

野生大茶树分布于每个乡镇,较为著名的有:幸福镇大宗山(蔑笆山村)1.5万亩,涌宝镇堂梨树村1600亩,漫湾镇的大丙山1000余亩,爱华镇黄竹林箐等。

位于漫湾镇的白莺山,在大丙山中部,被称为“古茶园自然博物馆”,古茶树1.24万亩。茶树品种丰富,展示了从野生茶树到栽培茶树不同阶段的演变历史。

 

永德大雪山高大的古茶树

 

永德—位于临沧西北部

距今约两三千万年历史的茶树始祖:中华木兰在永德县被发现(茶树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历史悠久的永德,被称为“万茶归宗”的地方。

永德也是云南野生茶林面积最广的县,达到11万多亩。11个乡镇都有野生茶树,尤其是明朗、乌木龙、亚练、大雪山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10万余亩野生古茶林)和棠梨山原始森林(约1.5万亩原始野生型古茶树)。忙肺茶山是永德县的著名茶区,主要生长着勐板忙肺群体种,树龄基本在80年左右。

大雪山曼来古茶山、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山也较为有名。

勐库古茶园

 

双江—位于临沧南部

全县茶园面积6.8万亩。其中勐库镇,被称为普洱茶最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诞生于此的勐库大叶种茶,是最有名的云南大叶种茶。

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勐库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万亩,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

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位于勐库镇冰岛村的冰岛古茶园,已有500年的历史。冰岛茶的种植范围主要是在双江县勐库镇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方。

源于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经过先民人工驯化而演变进化了若干野生栽培性品种,分布在临沧境内广大地区,尤以邦马山脉一线为多。由北往南,如章驮(属临翔区)、南美(属临翔区)、坡脚(属临翔区)、冰岛、勐库等地。

 

耿马—位于临沧西南部

野生古茶树5.7万亩,尤其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有3万亩。芒洪乡的原始森林地带也有古茶树群落,如芒洪乡大浪坝等地。

 

临翔区—位于临沧中东部  

古茶树群落2万亩,省级良种:邦东大叶茶源于邦东乡,野生茶树分布于南美乡和邦东乡大雪山等地,著名的昔归、忙麓等古树茶即是产于邦东乡。

 

沧源—临沧西南部

古老崖画著称于世,距今已3000多年历史,画有采茶情景。古茶树约3万亩,单甲、糯良两乡最多,著名的有糯良乡大黑山古茶山。

 

镇康—临沧西部

古茶树最有名的当数“镇康大山茶”,明代湾甸茶最负盛名,镇康北部即属于勐统湾甸茶区的一部分。

 

保山极其他地区古树茶分布

 

  保山已不属于澜沧江流域,在目前云南普洱茶生产地区来说,保山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视。但保山地区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区幷没有完全开发,相对于西双版纳勐腊、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经被过度采摘的情况,此地区的茶质仍然十分厚质饱满。古茶树分布面积近1.5万亩,栽培古茶园分布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是腾冲坝外古茶园,上营文家塘古茶园和昌宁漭水乡黄家寨古茶园。尤其是高黎贡山系的古树,口感虽然未有超过其他三大茶区的特色,但其阳刚的茶气,纯正的山韵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古树茶资源。

  此外,在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均有古茶树分布。如德宏州的潞西、瑞丽、梁河;红河州的元阳、金平;文山州的广南、马关、麻栗坡等等。尽管这些地区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分布面积不大,但却分布着云南较多的茶组植物种类。

 

 

附:云南古茶山名录

 

西双版纳古茶山

勐腊县攸乐古茶山

勐腊县倚邦古茶山

勐腊县莽枝古茶山

勐腊县革登古茶山

勐腊县蛮砖古茶山

勐腊县易武古茶山

勐海县布朗古茶山

勐海县巴达古茶山

勐海县勐宋古茶山

勐海县贺开古茶山

勐海县南糯古茶山

勐海县帕沙古茶山

勐海县南峤古茶山

勐海县曼糯古茶山

景洪市小勐宋古茶山

西双版纳其他古茶山

普洱市古茶山

景东县老仓福德古茶山

景东县金鼎古茶山

景东县漫湾古茶山

景东县御笔古茶山

景东县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镇沅县振太古茶山

镇沅县老乌山古茶山

镇沅县田坝古茶山

镇沅县勐大古茶山

镇沅县马邓古茶山

景谷县文山古茶山

景谷县秧塔古茶山

景谷县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景谷县联合龙塘古茶山

景谷县团结古茶山

墨江县须立贡茶古茶山

墨江县龙坝古茶山

墨江县通关古茶山

墨江县坝溜古茶山

墨江县迷帝古茶山

墨江县景星豪门古茶山

宁洱县困鹿山古茶山

江城县国庆古茶山

澜沧县景迈古茶山

澜沧县邦崴古茶山

澜沧县文东古茶山

普洱市其他古茶山

临沧市古茶山

双江县勐库大雪山

双江县冰岛古茶山

双江县坝糯古茶山

双江县懂过古茶山

双江县勐库十八寨

凤庆县古墨村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团结村大尖山古茶树群

凤庆县鲁史镇羊头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鲁史镇古平村古茶树群

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鲁史镇龙竹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小湾梅竹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洛党四十八道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洛党琼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大寺大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大寺岔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大寺平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三岔河柏木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凤庆万明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雪山镇黄竹林箐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新华牛尖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腰街星源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勐佑阿里侯山古茶树群落

永德县曼来古茶园

永德县放牛场古茶园

永德县忙肺古茶园

永德县团树团山古茶园

永德县玉华古茶园

永德县平掌古茶园

永德县小帮贵古茶园

永德县鸣凤山古茶园

永德县梅子箐古茶园

永德县木瓜寨古茶园

永德县底卡古茶园

永德县武家寨古茶园

永德县德党镇棠梨山

云县幸福镇大宗山

云县爱华镇黄竹林箐古茶树群落

云县大丙山古茶树群

云县涌宝镇古茶树群落

云县茶房乡古茶树群落

云县大朝山古茶树群落

耿马县芒洪山古茶树群

耿马县大青山古茶树群落

镇康县大山古茶树群

镇康县马鞍山古茶园

临翔区南美古茶园

临翔区昔归古茶园

临翔区邦东古茶园

临翔区大石古茶园

临翔区马台茶区

沧源县单甲大黑山

沧源县糯良大黑山

保山市古茶山

昌宁县黄家寨古茶园

昌宁县石佛山古茶树群

昌宁县茶山河村保家洼子古茶树群

昌宁县沿江羊圈坡野生古茶树群

昌宁县联席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

昌宁县联席破石头栽培型古茶树

昌宁县杨柳茶山

昌宁县德昂寨古茶园

昌宁县五峰山

隆阳区阿贯山古茶园

隆阳区道人山古茶园

施甸县摆马村古茶园

龙陵县镇安古茶园

腾冲县坝外古茶园

腾冲县上营文家塘古茶园

腾冲县高黎贡山古茶树群

保山市其他古茶山

玉溪市古茶山

元江县南溪原始森林

新平县者竜乡哀牢山古茶树

红河州古茶山

绿春县骑马坝乡玛玉村古茶园

绿春县牛孔乡古茶园

元阳县胜村乡东观音山

屏边县大围山古茶山

红河县古茶山

金平县金河镇哈尼田村古茶园

文山州古茶山

麻粟坡县金厂乡古茶园

广南县九龙山古茶树群

广南县羊窝大山古茶树群

马关县古林箐乡古茶园

楚雄州古茶山

永平县古茶山

南华县古茶山

双柏县古茶山

曲靖市古茶山

师宗县大厂乡古茶园

富源县富源县古茶园

德宏州古茶山

路西市勐嘎镇古茶园

梁河县大厂乡古茶园

瑞丽市弄岛乡茶园

潞西市香菜塘村茶园

潞西市三台山茶园

潞西市江东乡茶园

盈江县勐弄乡古茶园

昭通市古茶山

盐津县老林茶山

镇雄县古茶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从迷茫到原创: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8月18日,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的第235期复兴沙龙在深圳拉开序幕。在繁忙的都市午后,我们共同探讨:古树茶树龄的意义与传承的价值。中吉号现场还带来了三款茶,其中两款是不同年份(20082018)的纯麻黑古树生茶,另一款是2019年的老班章生茶,许多茶友慕名而来,下面我们就通过文字来看看,新城与古树相遇,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杨静茜(主持人):感谢各位茶友的到来,也非常感谢中吉号、深圳市茶业协会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大家注意看今天茶会现场中间桌子摆放的三款茶,这与今天的主题有关。前两款是中吉号连续做了十二年的纯麻黑,其中,“纯”是我们今天会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麻黑”则是易武一个很重要的产区;而第三款茶作为今天的“彩蛋”,是2019年的老班章古树茶,这三款茶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因为今天沙龙要讨论的主题是:古树茶树龄的意义和传承的价值。也希望大家在喝到好茶的同时,能对普洱茶有更深的了解,也欢迎大家在茶会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或对概念性的问题做一些深入探讨。

 

在正式开始品茶之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今天会探讨的四个问题是: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沙龙更注重的是一个探讨的态度和过程,而不是确定一个对错观。)这是一棵云南的古茶树,不知在坐的各位深圳茶友有没有去过云南茶山,如果你没有去过,可能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茶树能长成这个样子?

 

什么是纯料?


我们编辑部的观点认为,纯料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纯料维度是一定范围内的茶园里的古树茶,比如我们今天喝的麻黑,它既是一个茶园,也是一个产区的纯料;第二个层面,纯料即单株,它是一棵树的纯料,这两年比较流行,但这一般是玩家级别的茶,不太容易在市场上喝到;第三个层面就是纯料中的“战斗机”,即茶王树的纯料,这也是玩家型的。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更多是第一个维度的一个茶园、一个片区的纯料,就像今天喝的纯麻黑。

 

什么是古树?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常常会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古茶树”、一个是“古树茶”,我也常常会念反,但这其实是两个不同概念(一个是植物学的概念,一个是商品概念)。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古茶树”,如果从林业局的概念来讲,中国古树名木是100年以上则为古树,那么茶树我们也可以说100年以上的是古茶树。《茶经》中就提到,要好几个人才抱得过来的才是古茶树,而对于我们云南而言,古茶树是云南资源中很重要的一块,也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之物。我们今天探讨古茶树和古树茶,也希望大家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小树大树古树,

区别在哪儿?



小树茶多指灌木型茶园,树龄比较小,产量比较大。同样的加工条件下,滋味的协调性相对差一些,口感也较刺激。


大树茶:树龄30~50年以上,树形相对成熟,如果生长的生态环境较好,那么它的口感也会比较好,茶汤口感苦涩度相对要低些,但产量不是很高,人工栽培的,树龄比较久一些。


古树茶:超过100年的茶树就是古树。一般观感上来说,树形大与树龄大是相伴的,树龄大的树往往树形也大,同样,树形大的树往往树龄也大。但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矮化等原因,可能出现很多树龄很大,但是树形却很小的情况。比如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茶,它的产量就更加稀少,我觉得它最宝贵的是它的韵味和陈化度都更强。

 


接下来,我们有请周重林老师从他的研究角度为我们分享一下,树龄有什么意义,以及云南古茶树的价值在哪里?他的研究文章已经在国家C刊上发表了,周老师将古茶树分为了九种类型,下面就请他为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研究成果吧。

 

为什么现在流行

“庄园”模式?


周重林在茶会开始前,我就和中吉号杨总聊过一个话题,就是云南现在启动了一些计划,就像现在的麻黑庄园、班盆庄园,为什么现在流行“庄园化”趋势?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我们过去说茶山,其实就是古六大茶山,是很大的概念,后来我们又单纯地说茶树,而且是一棵一棵的说,但一棵树又太小,所以我们又在这之间启用了“茶园”。


同样的一座山上,因为主人的不同,每片茶园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就形成了口感、风味的不同。如果大家有兴趣去到茶园,可以看到有些茶园里草长得及人半腰高,有些则被人工除过草,特别是这个季节;而有的茶园,主人喜欢将茶树“砍头”,促使它发枝,有些则又从不修枝,还有的特别喜欢修枝……过去我们没有做过这么精细化的研究,但最近几年因为消费市场的成形,他们也越来越细致,甚至有些厉害的茶人,不去茶园,仅靠喝就能喝出是哪个地方的茶、茶树是否被矮化过。以前我们不相信,总觉得很玄乎,但确实是有这样的奇人,后来我们才发现,从口感上真的有差别,这就迫使我们这些长期处在生产区的人来回应,所以才会出现刚刚静茜说的要观察位置,我花了十几年时间去看了不同的茶园、茶山,逐步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古树茶茶龄的价值与意义


1993年,云南开过一场古茶树的研讨会,当时请了很多外省专家,他们研讨后出了一本叫《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论文集》的书,里面提到一个野茶的概念,他们当时就向国家林业局提及将云南野茶保护起来,这是区别于家茶的概念,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古树茶的概念,紧接着,今天又细分出了大树茶,它是指树龄不超50年的茶树,但过去20年,他们认为大树茶是古树里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们去茶山发现(如:麻黑),这些古树不如勐海等地的高大,究其原因在于那些茶树被砍过,我曾经去过著名的叫做老奶奶坟的那棵树,史料记载,那棵树干茶的最高产量是90担,最多的时候50个人上树采茶,可想而知那树有多大,且那棵树曾不断被砍、烧,也还活了下来,春风吹又生。

 

计划经济年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肖时英,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茶山,教导当地村民如何在茶园里种玉米。我这次去永德,在一个著名茶乡的村庄里,现在还在茶园里间种,他们茶园里的茶树都特别大,而他们的茶都叫“埂子茶”,原因就是生在田埂上的茶,地里也还在间种着玉米。在云南,你既能看到野茶,也能看到茶树与庄稼间种茶园,还能看到植物之间的竞争、经济对种植植物种类的影响。



今天在古六山,还没到易武你就能看见大片橡胶林,这就是当年茶叶不值钱,人们砍了很多茶树替代种上了橡胶。现在好的是在于最近几年,因为市场的兴起、古树茶的兴起,大家将古树茶保护起来了,而且也告诉我们不要再砍大树种小茶了,过去砍是因为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产量低,所以砍了种成连片的现代茶园。

 

云南省政府去年才开始正式发布文件肯定古茶树的价值,把古茶树从林业部门管辖范围里规划给了农业厅管,承认了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可以买卖。过去我们要卖古树茶都是遮遮掩掩的,因为要保护,不允许流通,早些年的茶饼上是不准打“古树”两字的,而是以“大树”代替,所以普洱茶使用这些词是非常好玩的,现在野茶又变成极少数的茶了。

 


我们今天喝的是甜茶区的易武麻黑,香甜水柔,这些词汇是在香港、广东形成的,而不是在云南,我们大量的消费力都是在广东。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就是维系一个味道,持久性,中吉号从2008年到2019年,刚好出了十二款纯麻黑,我们准备了12场茶会,就专门来喝它不同年份作用于人口感的滋味变化;其次也是寻找一种口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而找到一些共识。

 

杨静茜(主持人)谢谢周老师的发言!古树茶的树龄其实是时间的价值,时间在古树茶上得到了延续,且从整个茶山的生态、社会文化上来说,它是让几代人都受益了;而对品饮者来说,树龄则代表了品饮价值,因为它是不可替代的,稀缺的,滋味独特;于产业而言,它也是一门很好的生意,有很大经济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回到今天我们品的茶来讲,大家现在喝到的是中吉号2018年纯麻黑生茶,之后还会喝到2008年的纯麻黑生茶,这两款茶年代间隔10年,且它们都是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产的茶,今天现场我们就可以喝到时间的价值以及古树茶的价值。

 


刚刚周老师也分享了很多古树茶的知识,可能现场有朋友没有去过云南、麻黑,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麻黑的情况。在第一期纯麻黑品鉴会上,我们就说过“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当时微刊推文的标题就是“如果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由此可见,麻黑在整个易武或普洱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易武是勐腊县的一个乡,它是边境上的一个茶区、茶马古道的起点,有七村八寨,同时它也是当时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驿站,这个地方是通过茶叶缔造出的一个传奇地之一,喝过普洱茶的人,几乎都知道它的名字。然而,在易武的七村八寨中,麻黑因为有一定产量、且口感具有代表性,所以成为了易武的一个代名词。其中,特别不容易的是,有中吉号这样一个企业坚持把麻黑做十二年,并将这十二年的麻黑口感都延续地展现了出来。

 

从茶会一开始,我其实就很想问杨总,从中吉号的角度,纯麻黑您一直坚持做了这么多年,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些年坚持的心路历程?


从迷茫到原创:中吉号与麻黑

相遇的故事


杨世华(中吉号董事长):做纯麻黑其实是2007年我们中吉号刚成立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或者定位是什么,当时市场上流行历史悠久的大品牌,刚开始两个月时间,我们就跟风做云南七子饼。因为我也研究过知名品牌从1992~2004年改制之前,每一批原料的来源和配方,我就运用这些知识做出了一些茶品,但市场反馈说:“你跟风大厂做,是永远做不过他们的。”所以我明白了企业如果要生存,肯定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个时候,我非常迷茫。

 


2008年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那年89月份,春茶季已经过了,老的路子走不通,新的路子又没找到,导致我一直处于迷茫中。但因为我本身是云南人,也了解普洱茶的历史,其中,勐海是1900年才开始兴起一些茶庄,恒春茶庄就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1910年),而更早前兴起的茶庄是在易武地区,包括宋聘号、同庆号、福元昌号这些老字号我们也研究过,但这些“号”的位置都写得比较模糊,大多是写的“本号是在易武大街”、“采自古六大茶山”……后来我又到易武大街附近仔细查看,发现那里周边村寨种植的大多是1975年左右种植的较低树龄的茶树,我就觉得市场上标注“号级”的老茶,不可能是用的易武大街上的茶制作的,因为号级茶制作之时,这些茶还都没有栽种,从年代上来看就不可能。既然源头地没找到,我就决定还得继续找。

 

路上遇到的一些老人告诉我,一定要去老茶园看看,以前的老号用的都是老茶园的茶,我就问他们老茶园的地址,他们就告诉我“麻黑”。当时听到“麻黑”这两个字时,我从内心里就非常抗拒,因为从字面上就觉得麻黑的寓意不好,老人也和我说,麻黑的茶山很好,但人不好处,“麻黑麻黑,又麻又黑”,但由于当时我实在没有出路,且本来就是来寻根的,最后还是选择去了。

 


当年进村的路还没修通,我是坐着手扶拖拉机进村的,由于第一天去的晚,当天没有进到麻黑村,只到了“荒田”,第二天则顺着荒田一路走到曼秀,第三天到了落水洞,这一路喝下来,我觉得这一带茶的滋味就是“香扬水柔”,比较甜,虽然都不错,但我总感觉这些茶还是差那么一点韵味,不是我心里想要的。第五天,我终于到了麻黑,麻黑给我的第一印象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可怕,那里狗很多,一到村口就有30来只长相凶恶的狗来“迎接”我们,这可能是村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生人进入,突然来人,狗都表现得很极端,但我也做了准备,用棍子把狗都驱赶开了,后来去到一户茶农家喝了茶。

 

2008年,整个普洱茶产业都较为凋敝,我去到村里茶农都带理不理的,问他们有没有茶,他们说有,让我自己烧水自己泡,我就自己动手泡了喝起来,喝过后我就觉得这个茶滋味很好,但外形粗枝大叶,做得不是很规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始”,但透过这种原始,七八泡茶过后,我发现了麻黑茶真正的滋味。为什么说第七泡才喝出真正的滋味呢?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前六泡喝上去都还带有洗碗水中猪油的那种味道,茶味都没有,当杯子上的“黑”褪去,我才喝到了麻黑茶的真味。那一天对我而言,非常有价值。从狗的凶烈,到村里的冷遇、茶水的油荤味,再到最后的好滋味……麻黑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当年麻黑只有80多户人,我用一周时间基本喝遍了村里三分之二户人家的茶。那时候茶价也非常便宜,这种口感的茶如果放在勐海起码也要三倍,我当时就觉得这茶很有价值,冥冥中就与麻黑茶结下了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麻黑人其实也没传说的那么难相处,我问当地人为什么外界会流传这种夸张的说法,他们的答复是说:由于外面很多人用别的茶冒充麻黑茶售卖,所以村民心里有气,进而对外来人有些抵触,如果你真心做麻黑茶,我们当然也会真心对你好。当时,我采购茶后,村支书还给我开了一个证明:杨世华同志所采购的麻黑茶,100%是麻黑茶。以此为证,盖上了村委会的公章,签上了名字。

手书体

“纯麻黑”


那时我们刚开厂,麻黑茶带回厂后,我就寻思着要做成什么茶,后来有人建议:“你这是真正的麻黑茶,你就纯纯地做出来,肯定会有人喜欢的。”我采纳了这意见,在前面加了一个“纯”字,做出了“纯麻黑”这款茶。在包装上,为了尊重传统,当时采用的不是印刷体的包装。深圳有个叫大芬村的地方,很多艺术家在那作画,我就去那找了个老先生写了“纯麻黑”三个字,这个字体是电脑上没有的,除此外,当时还写了个“乔木古树茶”和“兰香贵气”几个字,这些都代表了当时我做茶的梦想,再后来,我还去刻了一个“中吉号”的章,印在包装下侧,而易武几个字放在最上面,表示中吉号的谦卑、带着敬畏之心去做茶。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包装,方圆之中,但我还是花了些心思的。茶饼内还放了一张内票,那是我亲自写的,取名叫“品质承诺书”,而不是“产品说明书”,这一批茶,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亲自监控、亲自做的。



产品一面市就受到了深圳茶友的喜爱,同时也感谢台湾的一本杂志,里面有个作者在2008年写过一篇名为《普洱茶大树时代来临了》的文章,他将我们2008年中吉号纯麻黑这饼茶的图片放在了末尾的一个角落,表示一些有勇气的茶人已经在开始做这方面的茶了,我后来看见报道后,觉得得到了认可,这或许是个好的方向,之后就一直坚持做纯麻黑,至今已经连续做了十二年。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的定位很高,就像周老师他们说的,“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去年周老师对麻黑又有了新的定位,说它是易武的中枢,为了“中枢”两个字,前段时间我又去了一趟麻黑,花了三天重新走了一趟易武,我据此画了一张图,发现方圆30公里最中心的茶、最中心的寨子就是麻黑。除了中吉号的坚持,冥冥中也是老天眷顾,让我们将易武茶最具代表性的口感挖掘、传承了下来。

 


杨静茜(主持人):非常感谢杨总!今天我也是第一次喝2008年的麻黑,滋味确实是非常棒,那种甜、韵也离不开杨总十年前这么辛苦的做茶精神。包括刚刚杨总说的普洱茶低迷时期的故事,寻茶路上的见闻,每一个画面都历历在目。接下来我们也请各位茶友做个自我介绍,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并对今天的这两款茶和茶会话题做一个简单分享。

 

陈斌(深圳市茶业协会秘书长):今天非常感谢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品茶。作为一个行业内的人,我觉得无论是一个生意人,还是品牌经营,或茶行业发展来说,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团结的力量一起来做,所以我很看好“复兴”、“传承”和“发展”几个词。今天喝的两款茶我觉得都非常好,确实值得大家多去品,甚至是藏。



茶友:我很喜欢喝麻黑,也喝过不少麻黑茶,但今天喝到的确实是我喝过最好喝的麻黑茶。从今天喝的2008年与2018年的纯麻黑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变化,品质也很统一、干净,说明这款茶从08年刚开始做时就很精细了。我还有个观点,我觉得普洱茶有几千个山头,但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那么五六个山头,而这些山头中除了老班章外,几乎都在易武。所以很多时候,朋友问我这茶怎么样、那茶怎么样,我都会告诉他你买易武就对了,因为它有价值,而到易武又买什么,我会告诉他,如果你有钱就买茶王树茶,没钱又想喝好茶,那就买易武的麻黑。

 

骆韵霏 茶友:我在深圳从事茶、香文化工作传播,很高兴今天能受邀来参加这个品鉴会,其实很早前我就喝过中吉号的纯麻黑茶,好像是一次春季茶博会,当时我就和朋友说我很喜欢这款茶。用九个字来总结我对这款茶的认识,我觉得是“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

 


林晓虹 茶友感谢杨总因为杨总与麻黑有这样的缘分所以我们今天也才有机会品尝到麻黑茶我在深圳做普洱茶茶艺师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常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标准的口感?我自己则认为“纯”这个概念实际就是标准,今天喝到的两款麻黑,我觉得口感都非常好,首先,它“正”,而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18年的新,新就有当地的风格与特色,08年之所以难得,就在于它当时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与现在是一样的,并且在好的仓储中它能做得很到位;其次,两款产品都很稳定。

 


学生常问我,如何去选择一款好的产品?我就会告诉他们两个方式,一是找大品牌,因为它品质相对稳定,店面多,价格稳定;其次看做茶的那个人靠不靠谱,他的产品就代表了他,同一系列产品来讲,去年有前年有,大前年有,之前还有,这就是一个保障。今天,08年与18年的茶做了一个对比,这就告诉我们杨总的茶未来可期,因为我们在19年喝到了18年、08年的麻黑,且品质都很好。

 

聂素娥我们刚从香港参加完国际茶展过来,其实今天来参加茶会,我突然有一种回到了西双版纳的感觉,因为在这样的一个都市空间,我们在聊古树茶、喝纯正的麻黑。老字号的根基、号级茶的根基在易武。我们福元昌号是一个老字号,在所有的史书记载中都说到,最早余福生福元昌号的创始人就是在麻黑、曼秀一带收取原料,包括现在福元昌的茶能够拍卖到2000多万一提,这其实都是对易武茶价值的认可。而这些天价背后其实是原料。作为号级茶主要的产区,易武茶后期的陈化价值,包括它的文化空间也是最大的。



我觉得杨总作为云南的一位茶人,真的是非常云南,最终呈现在产品上就是对茶很深的情怀。一款产品能够坚持十二年,这真的是我们后一辈茶人需要去学习的。

 

今天探讨的这个话题也很有意义,对于我们常年身处原产地的人来说,在版纳探讨茶树的原产地、树龄的意义,我们觉得是应该的、必须的,曾经有段时间我们也在想有没有必要探讨这些问题,因为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没有去过云南,也没有看过古茶树,不知道如何区分古树与小树的概念。但实际上,当我今天坐在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探讨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

深圳市茶业协会

深圳市茶业协会成立于2009年5月,协会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厂商为主,同时联合了茶庄、茶艺馆,以及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茶文化学者、著名社会活动家、科研和书画艺术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社会组织。

协会接受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业务活动地域为深圳市,行业范围涉及茶产业各个领域,是深圳区域茶行业的代表组织。

从迷茫到原创:中吉号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8月18日,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的第235期复兴沙龙在深圳拉开序幕。在繁忙的都市午后,我们共同探讨:古树茶树龄的意义与传承的价值。中吉号现场还带来了三款茶,其中两款是不同年份(2008、2018)的纯麻黑古树生茶,另一款是2019年的老班章生茶,许多茶友慕名而来,下面我们就通过文字来看看,新城与古树相遇,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杨静茜(主持人):感谢各位茶友的到来,也非常感谢中吉号、深圳市茶业协会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大家注意看今天茶会现场中间桌子摆放的三款茶,这与今天的主题有关。前两款是中吉号连续做了十二年的纯麻黑,其中,“纯”是我们今天会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麻黑”则是易武一个很重要的产区;而第三款茶作为今天的“彩蛋”,是2019年的老班章古树茶,这三款茶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因为今天沙龙要讨论的主题是:古树茶树龄的意义和传承的价值。也希望大家在喝到好茶的同时,能对普洱茶有更深的了解,也欢迎大家在茶会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或对概念性的问题做一些深入探讨。

  在正式开始品茶之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今天会探讨的四个问题是: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沙龙更注重的是一个探讨的态度和过程,而不是确定一个对错观。)这是一棵云南的古茶树,不知在坐的各位深圳茶友有没有去过云南茶山,如果你没有去过,可能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茶树能长成这个样子?

  什么是纯料?

  我们编辑部的观点认为,纯料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纯料维度是一定范围内的茶园里的古树茶,比如我们今天喝的麻黑,它既是一个茶园,也是一个产区的纯料;第二个层面,纯料即单株,它是一棵树的纯料,这两年比较流行,但这一般是玩家级别的茶,不太容易在市场上喝到;第三个层面就是纯料中的“战斗机”,即茶王树的纯料,这也是玩家型的。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更多是第一个维度的一个茶园、一个片区的纯料,就像今天喝的纯麻黑。

  什么是古树?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常常会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古茶树”、一个是“古树茶”,我也常常会念反,但这其实是两个不同概念(一个是植物学的概念,一个是商品概念)。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古茶树”,如果从林业局的概念来讲,中国古树名木是100年以上则为古树,那么茶树我们也可以说100年以上的是古茶树。《茶经》中就提到,要好几个人才抱得过来的才是古茶树,而对于我们云南而言,古茶树是云南资源中很重要的一块,也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之物。我们今天探讨古茶树和古树茶,也希望大家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小树大树古树,
  区别在哪儿?

  小树茶:多指灌木型茶园,树龄比较小,产量比较大。同样的加工条件下,滋味的协调性相对差一些,口感也较刺激。

  大树茶:树龄30年~50年以上,树形相对成熟,如果生长的生态环境较好,那么它的口感也会比较好,茶汤口感苦涩度相对要低些,但产量不是很高,人工栽培的,树龄比较久一些。

  古树茶:超过100年的茶树就是古树。一般观感上来说,树形大与树龄大是相伴的,树龄大的树往往树形也大,同样,树形大的树往往树龄也大。但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矮化等原因,可能出现很多树龄很大,但是树形却很小的情况。比如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茶,它的产量就更加稀少,我觉得它最宝贵的是它的韵味和陈化度都更强。

  接下来,我们有请周重林老师从他的研究角度为我们分享一下,树龄有什么意义,以及云南古茶树的价值在哪里?他的研究文章已经在国家C刊上发表了,周老师将古茶树分为了九种类型,下面就请他为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研究成果吧。

  为什么现在流行
  “庄园”模式?

  周重林:在茶会开始前,我就和中吉号杨总聊过一个话题,就是云南现在启动了一些计划,就像现在的麻黑庄园、班盆庄园,为什么现在流行“庄园化”趋势?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我们过去说茶山,其实就是古六大茶山,是很大的概念,后来我们又单纯地说茶树,而且是一棵一棵的说,但一棵树又太小,所以我们又在这之间启用了“茶园”。

  同样的一座山上,因为主人的不同,每片茶园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就形成了口感、风味的不同。如果大家有兴趣去到茶园,可以看到有些茶园里草长得及人半腰高,有些则被人工除过草,特别是这个季节;而有的茶园,主人喜欢将茶树“砍头”,促使它发枝,有些则又从不修枝,还有的特别喜欢修枝……过去我们没有做过这么精细化的研究,但最近几年因为消费市场的成形,他们也越来越细致,甚至有些厉害的茶人,不去茶园,仅靠喝就能喝出是哪个地方的茶、茶树是否被矮化过。以前我们不相信,总觉得很玄乎,但确实是有这样的奇人,后来我们才发现,从口感上真的有差别,这就迫使我们这些长期处在生产区的人来回应,所以才会出现刚刚静茜说的要观察位置,我花了十几年时间去看了不同的茶园、茶山,逐步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古树茶茶龄的价值与意义

  1993年,云南开过一场古茶树的研讨会,当时请了很多外省专家,他们研讨后出了一本叫《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论文集》的书,里面提到一个野茶的概念,他们当时就向国家林业局提及将云南野茶保护起来,这是区别于家茶的概念,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古树茶的概念,紧接着,今天又细分出了大树茶,它是指树龄不超50年的茶树,但过去20年,他们认为大树茶是古树里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们去茶山发现(如:麻黑),这些古树不如勐海等地的高大,究其原因在于那些茶树被砍过,我曾经去过著名的叫做老奶奶坟的那棵树,史料记载,那棵树干茶的最高产量是90担,最多的时候50个人上树采茶,可想而知那树有多大,且那棵树曾不断被砍、烧,也还活了下来,春风吹又生。

  计划经济年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肖时英,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茶山,教导当地村民如何在茶园里种玉米。我这次去永德,在一个著名茶乡的村庄里,现在还在茶园里间种,他们茶园里的茶树都特别大,而他们的茶都叫“埂子茶”,原因就是生在田埂上的茶,地里也还在间种着玉米。在云南,你既能看到野茶,也能看到茶树与庄稼间种茶园,还能看到植物之间的竞争、经济对种植植物种类的影响。

  今天在古六山,还没到易武你就能看见大片橡胶林,这就是当年茶叶不值钱,人们砍了很多茶树替代种上了橡胶。现在好的是在于最近几年,因为市场的兴起、古树茶的兴起,大家将古树茶保护起来了,而且也告诉我们不要再砍大树种小茶了,过去砍是因为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产量低,所以砍了种成连片的现代茶园。

  云南省政府去年才开始正式发布文件肯定古茶树的价值,把古茶树从林业部门管辖范围里规划给了农业厅管,承认了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可以买卖。过去我们要卖古树茶都是遮遮掩掩的,因为要保护,不允许流通,早些年的茶饼上是不准打“古树”两字的,而是以“大树”代替,所以普洱茶使用这些词是非常好玩的,现在野茶又变成极少数的茶了。

  我们今天喝的是甜茶区的易武麻黑,香甜水柔,这些词汇是在香港、广东形成的,而不是在云南,我们大量的消费力都是在广东。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就是维系一个味道,持久性,中吉号从2008年到2019年,刚好出了十二款纯麻黑,我们准备了12场茶会,就专门来喝它不同年份作用于人口感的滋味变化;其次也是寻找一种口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而找到一些共识。

  杨静茜(主持人):谢谢周老师的发言!古树茶的树龄其实是时间的价值,时间在古树茶上得到了延续,且从整个茶山的生态、社会文化上来说,它是让几代人都受益了;而对品饮者来说,树龄则代表了品饮价值,因为它是不可替代的,稀缺的,滋味独特;于产业而言,它也是一门很好的生意,有很大经济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回到今天我们品的茶来讲,大家现在喝到的是中吉号2018年纯麻黑生茶,之后还会喝到2008年的纯麻黑生茶,这两款茶年代间隔10年,且它们都是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产的茶,今天现场我们就可以喝到时间的价值以及古树茶的价值。

  刚刚周老师也分享了很多古树茶的知识,可能现场有朋友没有去过云南、麻黑,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麻黑的情况。在第一期纯麻黑品鉴会上,我们就说过“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当时微刊推文的标题就是“如果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由此可见,麻黑在整个易武或普洱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易武是勐腊县的一个乡,它是边境上的一个茶区、茶马古道的起点,有七村八寨,同时它也是当时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驿站,这个地方是通过茶叶缔造出的一个传奇地之一,喝过普洱茶的人,几乎都知道它的名字。然而,在易武的七村八寨中,麻黑因为有一定产量、且口感具有代表性,所以成为了易武的一个代名词。其中,特别不容易的是,有中吉号这样一个企业坚持把麻黑做十二年,并将这十二年的麻黑口感都延续地展现了出来。

  从茶会一开始,我其实就很想问杨总,从中吉号的角度,纯麻黑您一直坚持做了这么多年,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些年坚持的心路历程?

  从迷茫到原创:中吉号与麻黑
  相遇的故事

  杨世华(中吉号董事长):做纯麻黑其实是2007年我们中吉号刚成立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或者定位是什么,当时市场上流行历史悠久的大品牌,刚开始两个月时间,我们就跟风做云南七子饼。因为我也研究过知名品牌从1992~2004年改制之前,每一批原料的来源和配方,我就运用这些知识做出了一些茶品,但市场反馈说:“你跟风大厂做,是永远做不过他们的。”所以我明白了企业如果要生存,肯定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个时候,我非常迷茫。

  2008年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那年8、9月份,春茶季已经过了,老的路子走不通,新的路子又没找到,导致我一直处于迷茫中。但因为我本身是云南人,也了解普洱茶的历史,其中,勐海是1900年才开始兴起一些茶庄,恒春茶庄就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1910年),而更早前兴起的茶庄是在易武地区,包括宋聘号、同庆号、福元昌号这些老字号我们也研究过,但这些“号”的位置都写得比较模糊,大多是写的“本号是在易武大街”、“采自古六大茶山”……后来我又到易武大街附近仔细查看,发现那里周边村寨种植的大多是1975年左右种植的较低树龄的茶树,我就觉得市场上标注“号级”的老茶,不可能是用的易武大街上的茶制作的,因为号级茶制作之时,这些茶还都没有栽种,从年代上来看就不可能。既然源头地没找到,我就决定还得继续找。

  路上遇到的一些老人告诉我,一定要去老茶园看看,以前的老号用的都是老茶园的茶,我就问他们老茶园的地址,他们就告诉我“麻黑”。当时听到“麻黑”这两个字时,我从内心里就非常抗拒,因为从字面上就觉得麻黑的寓意不好,老人也和我说,麻黑的茶山很好,但人不好处,“麻黑麻黑,又麻又黑”,但由于当时我实在没有出路,且本来就是来寻根的,最后还是选择去了。

  当年进村的路还没修通,我是坐着手扶拖拉机进村的,由于第一天去的晚,当天没有进到麻黑村,只到了“荒田”,第二天则顺着荒田一路走到曼秀,第三天到了落水洞,这一路喝下来,我觉得这一带茶的滋味就是“香扬水柔”,比较甜,虽然都不错,但我总感觉这些茶还是差那么一点韵味,不是我心里想要的。第五天,我终于到了麻黑,麻黑给我的第一印象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可怕,那里狗很多,一到村口就有30来只长相凶恶的狗来“迎接”我们,这可能是村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生人进入,突然来人,狗都表现得很极端,但我也做了准备,用棍子把狗都驱赶开了,后来去到一户茶农家喝了茶。

  2008年,整个普洱茶产业都较为凋敝,我去到村里茶农都带理不理的,问他们有没有茶,他们说有,让我自己烧水自己泡,我就自己动手泡了喝起来,喝过后我就觉得这个茶滋味很好,但外形粗枝大叶,做得不是很规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始”,但透过这种原始,七八泡茶过后,我发现了麻黑茶真正的滋味。为什么说第七泡才喝出真正的滋味呢?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前六泡喝上去都还带有洗碗水中猪油的那种味道,茶味都没有,当杯子上的“黑”褪去,我才喝到了麻黑茶的真味。那一天对我而言,非常有价值。从狗的凶烈,到村里的冷遇、茶水的油荤味,再到最后的好滋味……麻黑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当年麻黑只有80多户人,我用一周时间基本喝遍了村里三分之二户人家的茶。那时候茶价也非常便宜,这种口感的茶如果放在勐海起码也要三倍,我当时就觉得这茶很有价值,冥冥中就与麻黑茶结下了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麻黑人其实也没传说的那么难相处,我问当地人为什么外界会流传这种夸张的说法,他们的答复是说:由于外面很多人用别的茶冒充麻黑茶售卖,所以村民心里有气,进而对外来人有些抵触,如果你真心做麻黑茶,我们当然也会真心对你好。当时,我采购茶后,村支书还给我开了一个证明:杨世华同志所采购的麻黑茶,100%是麻黑茶。以此为证,盖上了村委会的公章,签上了名字。

  手书体
  “纯麻黑”

  那时我们刚开厂,麻黑茶带回厂后,我就寻思着要做成什么茶,后来有人建议:“你这是真正的麻黑茶,你就纯纯地做出来,肯定会有人喜欢的。”我采纳了这意见,在前面加了一个“纯”字,做出了“纯麻黑”这款茶。在包装上,为了尊重传统,当时采用的不是印刷体的包装。深圳有个叫大芬村的地方,很多艺术家在那作画,我就去那找了个老先生写了“纯麻黑”三个字,这个字体是电脑上没有的,除此外,当时还写了个“乔木古树茶”和“兰香贵气”几个字,这些都代表了当时我做茶的梦想,再后来,我还去刻了一个“中吉号”的章,印在包装下侧,而易武几个字放在最上面,表示中吉号的谦卑、带着敬畏之心去做茶。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包装,方圆之中,但我还是花了些心思的。茶饼内还放了一张内票,那是我亲自写的,取名叫“品质承诺书”,而不是“产品说明书”,这一批茶,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亲自监控、亲自做的。

  产品一面市就受到了深圳茶友的喜爱,同时也感谢台湾的一本杂志,里面有个作者在2008年写过一篇名为《普洱茶大树时代来临了》的文章,他将我们2008年中吉号纯麻黑这饼茶的图片放在了末尾的一个角落,表示一些有勇气的茶人已经在开始做这方面的茶了,我后来看见报道后,觉得得到了认可,这或许是个好的方向,之后就一直坚持做纯麻黑,至今已经连续做了十二年。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的定位很高,就像周老师他们说的,“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去年周老师对麻黑又有了新的定位,说它是易武的中枢,为了“中枢”两个字,前段时间我又去了一趟麻黑,花了三天重新走了一趟易武,我据此画了一张图,发现方圆30公里最中心的茶、最中心的寨子就是麻黑。除了中吉号的坚持,冥冥中也是老天眷顾,让我们将易武茶最具代表性的口感挖掘、传承了下来。

  杨静茜(主持人):非常感谢杨总!今天我也是第一次喝2008年的麻黑,滋味确实是非常棒,那种甜、韵也离不开杨总十年前这么辛苦的做茶精神。包括刚刚杨总说的普洱茶低迷时期的故事,寻茶路上的见闻,每一个画面都历历在目。接下来我们也请各位茶友做个自我介绍,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并对今天的这两款茶和茶会话题做一个简单分享。

  陈斌(深圳市茶业协会秘书长):今天非常感谢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品茶。作为一个行业内的人,我觉得无论是一个生意人,还是品牌经营,或茶行业发展来说,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团结的力量一起来做,所以我很看好“复兴”、“传承”和“发展”几个词。今天喝的两款茶我觉得都非常好,确实值得大家多去品,甚至是藏。

  茶友:我很喜欢喝麻黑,也喝过不少麻黑茶,但今天喝到的确实是我喝过最好喝的麻黑茶。从今天喝的2008年与2018年的纯麻黑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变化,品质也很统一、干净,说明这款茶从08年刚开始做时就很精细了。我还有个观点,我觉得普洱茶有几千个山头,但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那么五六个山头,而这些山头中除了老班章外,几乎都在易武。所以很多时候,朋友问我这茶怎么样、那茶怎么样,我都会告诉他你买易武就对了,因为它有价值,而到易武又买什么,我会告诉他,如果你有钱就买茶王树茶,没钱又想喝好茶,那就买易武的麻黑。

  骆韵霏 茶友:我在深圳从事茶、香文化工作传播,很高兴今天能受邀来参加这个品鉴会,其实很早前我就喝过中吉号的纯麻黑茶,好像是一次春季茶博会,当时我就和朋友说我很喜欢这款茶。用九个字来总结我对这款茶的认识,我觉得是“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

  林晓虹 茶友:感谢杨总,因为杨总与麻黑有这样的缘分所以我们今天也才有机会品尝到麻黑茶。我在深圳做普洱茶茶艺师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常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标准的口感?我自己则认为“纯”这个概念实际就是标准,今天喝到的两款麻黑,我觉得口感都非常好,首先,它“正”,而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18年的新,新就有当地的风格与特色,08年之所以难得,就在于它当时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与现在是一样的,并且在好的仓储中它能做得很到位;其次,两款产品都很稳定。

  学生常问我,如何去选择一款好的产品?我就会告诉他们两个方式,一是找大品牌,因为它品质相对稳定,店面多,价格稳定;其次看做茶的那个人靠不靠谱,他的产品就代表了他,同一系列产品来讲,去年有前年有,大前年有,之前还有,这就是一个保障。今天,08年与18年的茶做了一个对比,这就告诉我们杨总的茶未来可期,因为我们在19年喝到了18年、08年的麻黑,且品质都很好。

  聂素娥:我们刚从香港参加完国际茶展过来,其实今天来参加茶会,我突然有一种回到了西双版纳的感觉,因为在这样的一个都市空间,我们在聊古树茶、喝纯正的麻黑。老字号的根基、号级茶的根基在易武。我们福元昌号是一个老字号,在所有的史书记载中都说到,最早余福生福元昌号的创始人就是在麻黑、曼秀一带收取原料,包括现在福元昌的茶能够拍卖到2000多万一提,这其实都是对易武茶价值的认可。而这些天价背后其实是原料。作为号级茶主要的产区,易武茶后期的陈化价值,包括它的文化空间也是最大的。

  我觉得杨总作为云南的一位茶人,真的是非常云南,最终呈现在产品上就是对茶很深的情怀。一款产品能够坚持十二年,这真的是我们后一辈茶人需要去学习的。

  今天探讨的这个话题也很有意义,对于我们常年身处原产地的人来说,在版纳探讨茶树的原产地、树龄的意义,我们觉得是应该的、必须的,曾经有段时间我们也在想有没有必要探讨这些问题,因为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没有去过云南,也没有看过古茶树,不知道如何区分古树与小树的概念。但实际上,当我今天坐在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探讨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章由茶业复兴编辑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未经嘉宾审校

  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END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