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三合社薄荷塘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今易武:七村八寨各自为战,茶地秘境层出不穷

20年前,易武是普洱茶产业的复兴之地,这里残留着贡茶时代的荣光,吸引来了第一波朝圣的台湾茶人,这里的优质茶资源,催生了99易昌号,99绿大树等名茶。

20年后,当年的易武茶似乎已经变了模样,人们不再用“易武正山”“香扬水柔”等字眼去形容最顶级的易武茶,取而代之的是“薄荷塘”、“哆依树”、“铜箐河”等小微产区茶。

为什么如今的易武,会变成一片割裂、破碎的茶产区的模糊统称?这种变化又会给茶区,茶农,玩家,茶企乃至整个茶区什么样的变化?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易武的小微产区化。

碎片化的易武微产区

地脉相连,口感相近的茶山,会因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合并成大产区,如大班章茶区,滑竹梁子茶区,而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细分,大产区里又会分出诸多口感独特的小茶区,而在易武茶上,这一规律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7年以前,市场普遍认为易武茶的代表是“易武正山”,2008年以后古树茶的价值被逐渐挖掘,市场上开始有意识地逐步细分山头,其中易武茶一马当先,将整片茶区按村寨划分,出现了如今知名度很高的易武“七村八寨”。

其中,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撒村;八寨是指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张家湾寨、新寨。


而到了2013年左右,随着名山古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有钱有闲的外省茶友涌入山头,本着“食不厌精,味不厌细”的玩法,这群玩家开始在自己的圈子里吹捧荒山、野放、高杆,不断追逐普洱茶的极致风味,不过由于缺乏利益驱动,这一时期茶商茶企还很少参与。

2016年左右,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为了宣传营销,茶商和茶农也加入了这场角逐,而易武茶则成为了这场风潮中的中心,从村寨级产区中再次细分,比如落水洞里分出的郑家梁子和陈家凹子,丁家寨按常居民族分出的汉寨和瑶寨,其中汉族寨又分出香樁林和一扇磨,而瑶寨以弯弓声名最著,以至于现在的弯弓都分出了上寨和下寨。

而近些年来,易武的小微产区分化不仅没有停止,反而随着玩家和茶商的深挖而愈演愈烈,不断迎来概念热炒期,光是一线山头里就有白茶园、铜箐河、冷水河、白沙河、天门山等等,前些年间,弯弓茶区里的一小片被称为“薄荷塘”的茶地,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茶圈,成为了与弯弓、落水洞、茶王树等并称的易武高端古树茶代表。

悄然改变的供求与市场

从大产区到小产区,到微产区,到超微产区,到方圆不过数十亩的茶地,再到细分至“某某老街一棵树”“某地十棵树”,直至某棵特定的高杆茶树,易武产区这种碎片化趋势所带来的小微产区茶叶,不仅改变了易武茶的样貌与口感,也对易武的供求关系与市场生态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首先,易武小微产区的存在,一定是有其合理性的,其中如薄荷塘、白茶园、哆依树、铜箐河等附近几乎都分布有河流,加之处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坳,水土保湿、叶面保湿良好,易于微生物滋生,昼夜温差大,基本上都能保持小范围立体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独立风味,在口感对比上很容易出类拔萃。


我们不妨以两种时期的易武茶代表——麻黑古树,薄荷塘一类为例加以分析,麻黑古树入口甘甜柔和,香扬水柔,是大众印象中的易武风格,而薄荷塘一类入口即甜,水路细腻,汤感甜柔,两种茶的品质都无可挑剔,但在口感体验上,薄荷塘确实是更胜一筹的。而对于无需考虑性价比,只追求极致风味的玩家来说,选择哪类茶自然无需多言。

后来茶企茶农也参与进来,是因为小微产区的产量少,价格高,品质优,是非常好的宣传案例,茶地秘境层出不穷,又能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热点和营销策略,满足茶客们越来越高的口感需求。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很多小微产区的春茶产量不过数百公斤,有时连玩家圈子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成品茶也基本只在内部消化,严重缺乏流通性,而出了这个信任圈子,原料真实性又非常难保证。

对于追求规模化的品牌茶企来说,做小微产区和山头茶也是一大痛点,选择做,产量受限、地域受限,也就无从走品牌化路线,不做的话,又没法兼顾产品线,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且,头波春茶古树占比少,价格也不稳定且十分透明,在量少的情况下,基本无法保证茶企的利润,因此除少量的营销宣传活动外,近几年来品牌企业很多都选择避开与玩家群体的竞争,小微产区基本难觅其踪影。

在极致玩家与品牌茶企的夹缝之间生存的小微产区原料供应商的处境,或许更能说明小微产区茶的现状,春茶季时,很多农户的家里,一早就围坐着等待鲜叶的茶商们,像是在等待开盘的赌徒,时间一到,茶农拎出几袋鲜叶,给到不同的茶商。

有时,台面上的价格,也并非交易的唯一依据,为了打通茶农这条供应链,之前有人上门攀关系,拜把子,喝烈酒,有人费劲心思请茶农全家去外省旅游,最后得到的往往也只是几袋鲜叶,只能作为礼品送给大客户,没办法,产量实在是太少了,只能仅限于小圈层玩家,对于整体市场而言价值不大。

对于茶叶品质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高昂的售价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茶农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采卖品质较差的雨水茶和秋茶,不加养护地过度采摘,茶树得不到休养生息,长期下来品质肯定会回落,实际上薄荷塘茶叶品质的连年下滑,已是茶圈不争的事实。


初级看树、中级看山、高级看艺。中国茶类从来都不是靠区域区分的,对于茶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小微产区也对整个业态产生了一定冲击,茶树过度开发,茶区生态难以持续,茶叶品质难以为继,普洱茶的陈化价值也会难以实现。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于易武的区域品牌战略而言,小产区的兴起,很容易使人只知薄荷塘的极致风味,不知整个易武茶在历史上确立下来的味觉系统,如今的小微产区茶是高端普洱茶,也是适合即饮的快消茶,很少有人会留存多年,

也许,在多年以后,曾经的高杆古树会因过度开发而不断消亡,昔日的小微产区也不再有人提及,当年的顶级薄荷塘古树茶也无一留存,那易武碎片化的诸多山头,或许会向如今的号级茶一样,化作被尘封的历史,成为空洞的回忆....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易武茶区山头茶特点分析

易武茶区:刮风寨,丁家寨、落水洞、大漆树、郑家梁子、一扇磨、麻黑、高山、曼秀、易比、三合社、张家湾、弯弓、薄荷塘、天门山、薄荷塘、易武茶小乔、黄金叶、易武小乔秋茶的口感

        刮风寨:口感评述:汤色黄亮,通透,香气高扬,刮风寨产地特征比较明显,「瑶味」感受清晰,入口饱满,丰富,层次感明显,浓强度在几个易武山头里算是比较丰厚的,回甘快,生津,留存度持久,杯香持久。

  丁家寨:条索匀整,粗壮,茶面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纯正,易武山韵味非常明显,入口醇和柔滑,入口生津,回甘快速,易武山丁家寨的山头韵还算明显,汤色蜜黄透亮,基本无水汽味道,口腔留存度不错,甜蜜感保留时间较长,叶底尚算肥壮,但距离第一波春茶还是有一些差距,完整度,厚度都略逊,但整体香气口感都是很完整的,后期转化很值得期待!

落水洞: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纯正,易武山特征明显,入口醇和,略带微量的苦涩感,回甘快速而持久,生津明显,层次感稍欠,杯底香,留存度都还不错,叶底肥壮,大条,后续变化值得期待!

大漆树:汤色黄亮透明,香气纯正,扬,入口丰满,糯甜,喉韵明显,回甘快,生津,留存度不错,叶底相对比较肥壮,耐泡度很好,尾水很甘甜,整体韵味很正。

郑家梁子:汤色蜜黄通透,香气高扬,入口茶气十足,滋味鲜爽,回甘快,生津,不输给刮风寨。茶汤层次感丰富,耐泡度很好,尾水一样是清爽甘甜。

一扇磨:汤色黄亮透明,花蜜香高扬清爽,优雅,入口轻柔,糯感十足,丰富的层次感在易武山各山头当中比较有个性,回甘快,生津,杯底香留存度不错,汤水给人感受很清冽,一点也不觉得会单薄,只是浓强度不是特别强烈,很柔美的感受,水甜,耐泡度也不错,叶底墨绿色,有不错的厚重感。

麻黑: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入口温和顺滑,回甘,生津都很快速,易武山麻黑的特点还是算比较清楚地,留存度适中,鲜爽度不错,耐泡度也不错,叶底虽然没有特别的肥壮,但基本还是比较完整的。          

易比: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好,杯底有浓郁蜜香,香气持久,耐泡度高。

高山:条索非常漂亮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香气极为出色,余韵悠长。

曼秀:茶是非常典型的易武风格,当地茶农手工制的茶条索黑亮,松紧适度,灰褐色显毫,茶汤金黄,香气高扬,水路细腻,软而不弱,回甘生津持久绵润,蜜香甘冽,品后喉咙极为舒畅。

三合社:茶叶片宽大肥厚,条索呈现墨绿色,茶汤金黄透亮,色泽较深邃,香气高亢,蜜香劲扬,回甘生津迅猛明快。

张家湾:茶是纯正的易武味,外形匀整显毫,色泽银白,冲泡后汤色金黄,滋味饱满细腻,润泽甘淳,香气极其高扬,蜜香浓郁柔和,品后有小家碧玉之感。

弯弓:品质确实非常高,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冲泡时汤色金黄、香气高纯、叶底条索肥壮柔软,是爱茶人难求的。

薄荷塘:茶干茶墨绿长梗,条索肥厚,厚实。 汤色浓艳金黄,入口醇润,清冽欲醉,水路细腻,口感清新,香甜滑润,汤感绵厚,内劲野性十足,苦涩是极微,带有一丝丝薄荷之凉,是一款非常内敛非常极端的易武茶:

天门山:茶长而黝黑香气山野花香浓郁,汤色金黄明亮,苦涩较轻,刺激性较低,茶汤柔润,口感香甜,留香持久,滋味平衡协调,柔滑细腻,层次感鲜明,茶气缓慢而有力,喉韵绵长。

易武小乔木:条索和大树茶相较,颜色偏黑黄,茶杆质感看起来为微量纤维化状态,色泽浅,泛黄,而古树茶茶杆看起来为古铜色,偏墨绿色,冲泡后香气清纯,高扬,汤色黄亮透明,入口清甜鲜爽,回甘快,生津,微量花蜜香带些许兰香,但留存度稍弱,口腔里的茶韵还稍显浅薄,层次感不明显,唯独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叶底也算肥厚,

易武黄金叶:条索粗大,黑条间杂黄叶,冲泡后香气醇和,汤色金黄明亮,通透,入口明显的花蜜香,醇和,糯甜,基本无刺激性,非常的柔和,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但是缺乏一种细腻感,叶底肥壮大片,匀整。当做日常品饮还是很不错的

  易武小乔木秋茶:条索肥壮大条,色泽黝黑,油润有光泽,冲泡后香气纯正,无任何异味杂味,入口丰富浑厚,花蜜香明显而高扬,回甘迅速,生津快,满嘴是茶的感受一样很强烈,一点也不比大树茶逊色,只是喉韵稍欠一些层次感和厚重感,茶汤胶质感也不错,刺激性相对低,顺和柔滑的感受和易武茶固有的山头韵味在这个台地茶上面圆满展现,如果不是强调他是台地茶,冲泡后肥壮的野地一定会让不少人看错,误以为是大树茶,耐泡度也不错。

  易武的新茶茶气较淡,存放之后茶气渐强,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茶质优良极耐冲泡,易武茶陈化速度较快。

2019年春茶特辑:易武茶产区品质级数

世间万物其实都存在高低优劣的物理属性,普洱茶自然也不例外,抛开普洱茶这个大品类不说,单是易武产区也是存在明显级数划分的,为了能更客观地解构易武的产区分级,这里要强调制茶过程中的季节和工艺两个环节,因为不同季节和不同工艺会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今天以头春茶为基调,制茶工艺以已经被广泛认同的传统手法为准。



易武有着三条具备明晰区域特征的口味线索:花香带、蜜香带和原野香带,

在此前提下,易武各大小产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产区是市场热度最高的区域,我们称之为高势能产区,从口感上来说,一级产区的茶具备比较大的优势,优点突出,缺点甚微,且风格显著,个性鲜明,均衡性和协调性都很高,但无一例外地数量稀少;优越的地理因素及丰富的内含物质造就了品饮中所形成的汤感、色泽、香气、滋味、韵味等优越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一级产区以薄荷塘、哆依树、凤凰窝、草果地、茶王树、弯弓、白茶园及同庆河八大微产区为核心,其中


尤以老曼撒核心区的微产区为甚,这也是我们所理解中的古代曼撒贡茶园的轴心范围了。


一级产区无论是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土壤结构、抑或是小气候都是无与伦比的,加上这些产区的年产量有限甚至一泡难求,因此这些年在业内形成高位逼抢的态势也就理所当然了。


与一级产区不同的是二级产区体量较大,应该说是易武茶的中流砥柱,所涉区域和范围较广,是坊间普遍认知及流通较为广泛的部分。从品饮角度来说,易武的二级产区均衡协调性都还不错,但风格特征相对较弱,不具备一级产区那种"一招制敌"的强点。举个例子来说,该级数中的一扇磨香弱甜出,而高山寨与曼秀花香很好,其中麻黑、落水洞蜜香突出,但是光靠这些很难秒杀那些资深茶客。


其实二级产区是以几大村寨为核心辅以个别山头,其中以丁家寨、刮风寨、麻黑、落水洞、高山寨、曼洒、大漆树及茶坪地、白沙河、一扇磨等区域为主。

在微产区尚未提及或市场热度尚未形成的前些年,二级产区中其实不乏一些响当当的名字,特别是丁家寨、刮风寨、麻黑和落水洞,这些名号在现代普洱茶的"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易武的三级产区主要集中在两大片区,一是老曼腊片区,以曼乃村委会为辐射的区域;二是以易武老街为辐射的区域:老街、田坝、易比、三合社、洒代、荒田等,在这些区域中,有些是地理及土壤等因素的先天不足导致茶品口感上的弱势;也有些是过去的知名产区,后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导致茶品品质逐年减弱,这难免会有些惋惜,但也是既定的事实,希望当地茶农及广大涉业团体及个人能引以为戒,以后能保护好易武这块普洱茶宝地。


这里特别注明一下:熟知易武行政版图的茶友们可能会发现我忽略了几个地方,比如纳么田区域的八大队以及靠中老边境和江城地区的一些村寨未被提及,因为我这个分级机制里只设了三个级别。


综上是整个易武产区三个级数的划分,意在让更多热爱易武茶的人能更快了解易武茶,并能更精准地选择自己所偏好的产区。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