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乔木野生普洱茶

找到约26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这些茶,惊艳了易武!

  作为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普洱茶产区,易武在整个普洱茶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皇家钦赐“瑞贡天朝”的殊荣,到近代百年号级茶的辉煌,易武一度成为普洱茶人心中的圣地。

  清末民初,清王朝没落、贡茶制度消失以及战乱等原因使易武从极尽繁华的贡茶圣地逐渐变为了鲜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各地茶号也纷纷停产,以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90年代中期都很少有易武茶出现。

  1995年,由于台湾人对易武茶的关注,易武茶区才再度兴起,在此过程中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明星易武茶。

探访易武的路极其难走

  当代普洱复古的先锋——96年真淳雅号

  96年真淳雅号是吕礼臻、何健等台湾茶人在90年代朝圣易武时的普洱寻根之作。1995年,吕礼臻等台湾茶人造访易武,通过当时易武乡的前任乡长找到仅存的几位制茶老师傅,在1996-1997年间,以当时易武的精华原料和当时认为接近古法的技艺制作了这批现代传统手工茶饼——“真淳雅号”。

图片资料来自邓时海、耿建兴编著的《普洱茶续》

  这批茶数量为5吨,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易武地区第一批古乔木大树茶。“真淳雅号”的出现让沉寂已久的易武茶重新走上兴盛之路,堪称当代普洱茶复古的先锋。

  一段不老的传奇——90年代绿大树

  90年代绿大树有高山系、野生系和大叶系之分,其中高山系绿大树正式的名字为高山普洱茶,而野生系和大叶系正式的名字为易武正山野生茶,因其外包绵纸上均有一颗绿色的大茶树而得名绿大树。

  90年代绿大树系列中最为知名的便是99年绿大树,此茶由叶柄怀先生定制,原料由原国营勐海茶厂苏品学先生选取,包装绵纸、内飞等则是由叶先生在广州定制后送厂印刷。

易武正山野生茶(小绿大树),双陈干仓储藏

  为了防止有人仿冒,叶先生要求茶厂在内飞上盖章防伪,因茶厂在盖章时红泥、蓝泥交替使用,所以就有了红票和蓝黑票的说法(红泥加蓝泥变成了蓝黑泥)。

  国营勐海茶厂在历史上生产过不少经典茶品,但是90年代绿大树系列,作为当时的标杆茶品之一,更是备受茶友喜爱。

  90年代易武茶的标杆——99易昌号

  99易昌号是昌泰茶行成立之初在易武生产的第一批茶,也是延续历史号级茶品的选料及工艺制作的。99易昌号品类多样,有「易昌号」极品、精品、珍品、正品之分。99易昌号是90年代易武茶的标杆,后续品质十分优秀,被行业懂茶人广泛认同。

1999年易昌号极品,双陈干仓储藏

  易武茶90年代后的再度兴起,很大部分是由于这款茶的原因。现市场存量十分稀少,大部分都在专家级茶友手中珍藏,流通到市面的极为稀少。

1999年易昌号精品,双陈干仓储藏

  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易武茶区可以说是中国普洱茶产区中名号最响亮、历史也最悠久的产区之一,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苍海沧田而不变真香本色,给无数爱茶人带来了诸多的美好和精彩的回忆。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有了易武茶的陪伴,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致敬易武 | 复兴时代的易武群贤录

1994至2004年的十年,被称为易武的“复兴时代”。十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这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十年间,茶界群贤汇集易武,他们各展其能、各尽其力,点燃了易武复兴的星星之火。普洱茶行业自此迎来了从“万马齐喑”到“百花齐放”巨大变革,“普洱茶如滚雪球一般,蓬勃发展至今”,从此局面大开。


在这场宛若普洱茶行业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了一大批为易武复兴留下卓越贡献的先行者们。他们以不同的理解,各自的努力,为推动易武复兴和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当我们回首细看,却发现他们都分别来自于云南、台湾和广东,这三股力量激流碰撞,交织出一幅易武茶复兴时代里最美的画卷…



 云南力量

用最质朴的情感,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再现了以易武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基础知识体系


1994年8月22日,易武前乡长张毅,应时任副乡长李家能先生邀请,来接待一群台湾客人。他向这十多位远道而来的同胞,介绍了《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的材料,这是他编写的《易武乡志》中的一个章节,里面提及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茶庄和易武茶文化历史资料。


张毅老先生已于2008年去世,他为易武做过的贡献,不可磨灭

台湾同胞听后感觉非常珍贵,提议印成单行小册易于传播,张毅先生遂答应了他们带去台湾印刷宣传,没想到此书影响不小,此后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商人,源源不断地前来考察、买茶,可谓打开了古六大茶山通往各地的大门。



而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当时已经八十三、四岁的老先生张官寿,他年轻时曾在易武同庆号跟着师傅唐占春学习制茶,老迈后随其家人住在勐远农场。


陈怀远与张官寿,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影依旧硬朗,对于五六十年前,在同庆号、宋聘号等茶庄工作过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


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应台湾友人的要求,“乡政府请还健在的张官寿、许培文两位师傅带领笔者(张毅)和另外三人,为他们做了元宝茶(七子饼茶)样品,带到台湾展出。”而《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倍受成功后,在台湾朋友们的再次鼓励之下,张毅先生于2001年,开始从更广阔视角书写《古六大茶山纪实》,他站在茶山一员的角度,比较客观、真实、全面地,为外来者揭开了以易武为代表的古六大茶山的神秘之所在。


左图:张毅编写的《古六大茶山纪实》、

右图:詹英佩编写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从地理环境、茶史沿革,到风土民情、世事变迁;从山歌、碑文,到一座庙、一尊佛……事无巨细,在这本书里,你看得到一个易武人,把所知所得倾囊相授的真诚与热忱。



无独有偶,另一位云南报界的一位媒体人,詹英佩女士,也差不多同时出发,她在五年内,进出古六大茶山12次,不断地奔走于采访、收集、整理工作,拍摄照片千余张。于是有了后来业内闻名遐迩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


詹英佩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她从“为什么说普洱茶必说六大茶山”的发问开始,花费了大量笔墨还原了车里宣慰司(即西双版纳100多年前的称呼)“改土归流”的历史,更宏观地探讨了古六大茶山的兴衰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


马帮里的“马锅头”。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但一开口都是“活历史”的各位老人,为普洱茶的复兴作出过贡献。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普洱茶在她的笔下,将个体命运,边地各民族的命运,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



围绕云南力量的这些人、这些事,他们的记录也好、考证也好、还原也好,共同造就了一场大型的关于普洱茶历史,和传统工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知。



不但填补了诸多历史空白,更对来到易武的后来者们(无论是商客、学者、普通爱茶人)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引子,此后生发的与茶有关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一款款围绕易武诞生的,新的经典产品和新兴茶号,也造就了一个时代更大的财富。


随着时代悄然改变的易武

 台湾力量

卓越的探索者,以最热忱的投入,构建了易武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审美认知和价值体系。


如果说“云南力量”对于易武复兴、普洱复兴的贡献,是因为地理之便,更偏向历史考证,或者说“自我的认知梳理”。而“台湾力量”作为“他者”旁观,则贡献了更多审美、品鉴、收藏等认知角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喝“老人茶”的风气盛行后,使得宜兴壶大量进口,从而同时从香港引进了普洱茶。但当时台湾茶界并未习惯普洱茶口感,普洱茶的出处、资讯种种,更是一片懵懂的世界,“甚至连普洱茶的价钱,也全无公定行情可言。”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什么呢?1994年,一群台湾茶人的造访,打破了云南边陲易武的宁静,也从此开始酝酿一股关于普洱茶价值认知的巨浪。


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在这群台湾茶人里,拜访结束完第四天,就迫不及待又返回易武的陈怀远,从此每年都会上易武茶山,次数不定,但从不间断。他跟好友曾志贤,踏查诸多古茶树,走访在世的老茶人和后代,“只要认为有丁点价值的都摄入镜头,或记在本子上”。正是“凡走过,必踏出证据。”


传统工艺的追忆和恢复

而次年,吕礼臻、何健、及香港叶荣枝先生又到易武考察,与张毅商议恢复元宝茶制作工艺。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在对号级茶的追忆过程中,成就了“真淳雅号”,这个值得在易武茶史、普洱茶史都留下一笔的产品。也是从此茶开始,“重新开启了普洱以古董茶为蓝图,私人订制复刻新茶的新世代。”


张毅和吕礼臻

1995年,一个身在台湾的马来西亚人出版了一本茶书,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刚刚开始玩普洱的台湾,跟正好开始打开茶仓出货的香港,衔接了起来。这个人就是邓时海,这本书就是《普洱茶》。


邓时海在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上,送给美国代表杨丹桂女士一个末代紧茶。(图片出自《普洱茶》)

这本书当时被誉为“普洱茶圣经”,一本了解、品鉴、收藏普洱茶的“工具书”,很多人光拿着这本书,就去香港买了很多老茶回来。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它赶上一个非常时期,影响了整个普洱茶界的发展,不但影响了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地,而且也让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亦步亦趋,甚至辐射了整个中国。总而言之,台湾茶人对普洱茶的理解,是通过老茶的切入,然后再来茶山的实践,期间考证古书、走访当地……来慢慢建立的。



此后,吕礼臻的“臻味号”、陈怀远的“嘉木堂”等,带有台湾DNA的普洱茶茶号开始林立,著书立说者,也不在少数。台湾茶人像是茶界的“优等生”,历史考据、美学品鉴、生产实践、著书立说……一样没落下。他们带着考据“号级茶”因缘的迷思走进易武,并站在更高的维度,把普洱茶的审美认知、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重新发掘和定义。最终把普洱茶的复兴,推向高潮。



 广东力量

无闻的耕耘者,以敏锐的视角,以易武茶打开了山头茶的大门,普洱茶至此变得绚烂多姿


在整个普洱茶崛起过程中,另外一个一直扮演着重要推动者角色的“广东派”发声不多。又或者说,他们发声的方式不同,不是著书立说,而是以一款又一款的经典产品来说话。所有的观点、态度,都在茶里。



1994~2004这十年,传统的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易武这个产地也逐渐名声鹊起,当时的主流大厂,以及敏锐的广东茶商,纷纷把目光投向易武。而在此之前,易武的茶叶几乎都是以优质毛茶的形式,送到勐海、思茅等地进行加工。它犹如一颗明珠暗投在云南各色原料之中,混拼压制在大厂茶时代的各色茶饼里。



而在这十年里,易武茶终于迎来了为自己“正名”的机会,“易武”作为产品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了当时各大主流大厂的绵纸包装上。虽是大厂制作,却与原有的常规产品截然不同,用料与工艺上都逐渐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行业首款以独立产区命名的山头茶产品,易武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那个时代,不论主流大厂、实力茶商、资深茶人,易武茶都成为其无法迈过的一道门槛。



这其中仅勐海茶厂就有新业茶行定制的“99绿大树”、“01一片叶”、双雄茶行定制的“01绿大树大2版”、田园茶行定制的“03精品易武山”等,还有诸如00年的“易武正山陆游一首诗”、“易武乔木老树饼”、“易武正山野生茶”等等不胜枚举。其他主流茶厂也不甘其后,诸如中茶公司2001年出品的“易武老树”,海湾茶厂的1999年生产的“易武茶饼7068”,福海茶厂应邀定制的“99易武绿星星”,敬业号的“01易武正山野生饼”,“昌泰茶业出品的99易昌号”,春光茶行出品的“02易武正山野生茶”…



无意去评估哪款茶更好一点,更重要一点,它们都是顺应那个时代呼声的产物,证明了一些先行者的先见之明,共同推动了易武的复兴,并影响着后来人对普洱茶的品饮标准和市场趋势的价值判断。



时至今日,这些产品大多都已成为市场上的名品。也正是这些星光璀璨的明星产品,奠定了易武系在中期茶市场的支柱地位。再后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大厂时代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普洱茶企,特别是带有广东血统的茶企涌现,把易武茶、普洱茶推向今日盛世。



在普洱茶跌宕起伏的时代里,在易武茶复兴绽放的余波下,2005年,一家广东血统的普洱茶企成立,并确立了“纯正易武”的经营定位。



耕耘易武十四年,它秉持对易武一以贯之的敬重,将以一款年度主题来致敬1994-2004易武茶伟大的复兴时代,那些它虽然未曾经历,但对于普洱茶来说意义非凡的十年,以及曾历经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儿——“致敬易武•复兴之光”。而这家普洱茶企,就是岁月知味



纪念历史,是为了不会忘却;致敬先贤,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曾有这样一帮人,他们在黑暗中摸索,为后来人照亮未来。


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到底会更好还是更坏,也取决于今天的茶人们,是否能继续传承普洱茶的至真至美,为我们下一代的接棒人,留下值得镌刻的十年、二十年?历史的车轮一直在滚滚向前,我们期待答案的揭晓。

致敬易武 | 复兴时代的易武群贤录

  1994至2004年的十年,被称为易武的“复兴时代”。十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这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十年间,茶界群贤汇集易武,他们各展其能、各尽其力,点燃了易武复兴的星星之火。普洱茶行业自此迎来了从“万马齐喑”到“百花齐放”巨大变革,“普洱茶如滚雪球一般,蓬勃发展至今”,从此局面大开。

  在这场宛若普洱茶行业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了一大批为易武复兴留下卓越贡献的先行者们。他们以不同的理解,各自的努力,为推动易武复兴和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当我们回首细看,却发现他们都分别来自于云南、台湾和广东,这三股力量激流碰撞,交织出一幅易武茶复兴时代里最美的画卷……

  云南力量

  用最质朴的情感,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再现了以易武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基础知识体系

  1994年8月22日,易武前乡长张毅,应时任副乡长李家能先生邀请,来接待一群台湾客人。他向这十多位远道而来的同胞,介绍了《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的材料,这是他编写的《易武乡志》中的一个章节,里面提及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茶庄和易武茶文化历史资料。

△ 张毅老先生已于2008年去世,他为易武做过的贡献,不可磨灭   

  台湾同胞听后感觉非常珍贵,提议印成单行小册易于传播,张毅先生遂答应了他们带去台湾印刷宣传,没想到此书影响不小,此后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商人,源源不断地前来考察、买茶,可谓打开了古六大茶山通往各地的大门。

  而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当时已经八十三、四岁的老先生张官寿,他年轻时曾在易武同庆号跟着师傅唐占春学习制茶,老迈后随其家人住在勐远农场。

△ 陈怀远与张官寿,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影依旧硬朗,对于五六十年前,在同庆号、宋聘号等茶庄工作过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

△ 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应台湾友人的要求,“乡政府请还健在的张官寿、许培文两位师傅带领笔者(张毅)和另外三人,为他们做了元宝茶(七子饼茶)样品,带到台湾展出。”而《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倍受成功后,在台湾朋友们的再次鼓励之下,张毅先生于2001年,开始从更广阔视角书写《古六大茶山纪实》,他站在茶山一员的角度,比较客观、真实、全面地,为外来者揭开了以易武为代表的古六大茶山的神秘之所在。

△ 左图:张毅编写的《古六大茶山纪实》、右图:詹英佩编写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从地理环境、茶史沿革,到风土民情、世事变迁;从山歌、碑文,到一座庙、一尊佛……事无巨细,在这本书里,你看得到一个易武人,把所知所得倾囊相授的真诚与热忱。

  无独有偶,另一位云南报界的一位媒体人,詹英佩女士,也差不多同时出发,她在五年内,进出古六大茶山12次,不断地奔走于采访、收集、整理工作,拍摄照片千余张。于是有了后来业内闻名遐迩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

△ 詹英佩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她从“为什么说普洱茶必说六大茶山”的发问开始,花费了大量笔墨还原了车里宣慰司(即西双版纳100多年前的称呼)“改土归流”的历史,更宏观地探讨了古六大茶山的兴衰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

△ 马帮里的“马锅头”。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但一开口都是“活历史”的各位老人,为普洱茶的复兴作出过贡献。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普洱茶在她的笔下,将个体命运,边地各民族的命运,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

  围绕云南力量的这些人、这些事,他们的记录也好、考证也好、还原也好,共同造就了一场大型的关于普洱茶历史,和传统工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知。

  不但填补了诸多历史空白,更对来到易武的后来者们(无论是商客、学者、普通爱茶人)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引子,此后生发的与茶有关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一款款围绕易武诞生的,新的经典产品和新兴茶号,也造就了一个时代更大的财富。

△ 随着时代悄然改变的易武  

  台湾力量

  卓越的探索者,以最热忱的投入,构建了易武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审美认知和价值体系

  如果说“云南力量”对于易武复兴、普洱复兴的贡献,是因为地理之便,更偏向历史考证,或者说“自我的认知梳理”。而“台湾力量”作为“他者”旁观,则贡献了更多审美、品鉴、收藏等认知角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喝“老人茶”的风气盛行后,使得宜兴壶大量进口,从而同时从香港引进了普洱茶。但当时台湾茶界并未习惯普洱茶口感,普洱茶的出处、资讯种种,更是一片懵懂的世界,“甚至连普洱茶的价钱,也全无公定行情可言。”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什么呢?1994年,一群台湾茶人的造访,打破了云南边陲易武的宁静,也从此开始酝酿一股关于普洱茶价值认知的巨浪。

△ 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在这群台湾茶人里,拜访结束完第四天,就迫不及待又返回易武的陈怀远,从此每年都会上易武茶山,次数不定,但从不间断。他跟好友曾志贤,踏查诸多古茶树,走访在世的老茶人和后代,“只要认为有丁点价值的都摄入镜头,或记在本子上”。正是“凡走过,必踏出证据。”

△ 传统工艺的追忆和恢复  

  而次年,吕礼臻、何健、及香港叶荣枝先生又到易武考察,与张毅商议恢复元宝茶制作工艺。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在对号级茶的追忆过程中,成就了“真淳雅号”,这个值得在易武茶史、普洱茶史都留下一笔的产品。也是从此茶开始,“重新开启了普洱以古董茶为蓝图,私人订制复刻新茶的新世代。”

△ 张毅和吕礼臻

  1995年,一个身在台湾的马来西亚人出版了一本茶书,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刚刚开始玩普洱的台湾,跟正好开始打开茶仓出货的香港,衔接了起来。这个人就是邓时海,这本书就是《普洱茶》。

△ 邓时海在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上,送给美国代表杨丹桂女士一个末代紧茶。(图片出自《普洱茶》)  

  这本书当时被誉为“普洱茶圣经”,一本了解、品鉴、收藏普洱茶的“工具书”,很多人光拿着这本书,就去香港买了很多老茶回来。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它赶上一个非常时期,影响了整个普洱茶界的发展,不但影响了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地,而且也让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亦步亦趋,甚至辐射了整个中国。总而言之,台湾茶人对普洱茶的理解,是通过老茶的切入,然后再来茶山的实践,期间考证古书、走访当地……来慢慢建立的。

  此后,吕礼臻的“臻味号”、陈怀远的“嘉木堂”等,带有台湾DNA的普洱茶茶号开始林立,着书立说者,也不在少数。台湾茶人像是茶界的“优等生”,历史考据、美学品鉴、生产实践、着书立说……一样没落下。他们带着考据“号级茶”因缘的迷思走进易武,并站在更高的维度,把普洱茶的审美认知、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重新发掘和定义。最终把普洱茶的复兴,推向高潮。

  广东力量

  无闻的耕耘者,以敏锐的视角,以易武茶打开了山头茶的大门,普洱茶至此变得绚烂多姿

  在整个普洱茶崛起过程中,另外一个一直扮演着重要推动者角色的“广东派”发声不多。又或者说,他们发声的方式不同,不是着书立说,而是以一款又一款的经典产品来说话。所有的观点、态度,都在茶里。

  1994~2004这十年,传统的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易武这个产地也逐渐名声鹊起,当时的主流大厂,以及敏锐的广东茶商,纷纷把目光投向易武。而在此之前,易武的茶叶几乎都是以优质毛茶的形式,送到勐海、思茅等地进行加工。它犹如一颗明珠暗投在云南各色原料之中,混拼压制在大厂茶时代的各色茶饼里。

  而在这十年里,易武茶终于迎来了为自己“正名”的机会,“易武”作为产品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了当时各大主流大厂的绵纸包装上。虽是大厂制作,却与原有的常规产品截然不同,用料与工艺上都逐渐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行业首款以独立产区命名的山头茶产品,易武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那个时代,不论主流大厂、实力茶商、资深茶人,易武茶都成为其无法迈过的一道门槛。

  这其中仅勐海茶厂就有新业茶行定制的“99绿大树”、“01一片叶”、双雄茶行定制的“01绿大树大2版”、田园茶行定制的“03精品易武山”等,还有诸如00年的“易武正山陆游一首诗”、“易武乔木老树饼”、“易武正山野生茶”等等不胜枚举。其他主流茶厂也不甘其后,诸如中茶公司2001年出品的“易武老树”,海湾茶厂的1999年生产的“易武茶饼7068”,福海茶厂应邀定制的“99易武绿星星”,敬业号的“01易武正山野生饼”,“昌泰茶业出品的99易昌号”,春光茶行出品的“02易武正山野生茶”……

  无意去评估哪款茶更好一点,更重要一点,它们都是顺应那个时代呼声的产物,证明了一些先行者的先见之明,共同推动了易武的复兴,并影响着后来人对普洱茶的品饮标准和市场趋势的价值判断

  时至今日,这些产品大多都已成为市场上的名品。也正是这些星光璀璨的明星产品,奠定了易武系在中期茶市场的支柱地位。再后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大厂时代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普洱茶企,特别是带有广东血统的茶企涌现,把易武茶、普洱茶推向今日盛世。

  在普洱茶跌宕起伏的时代里,在易武茶复兴绽放的余波下,2005年,一家广东血统的普洱茶企成立,并确立了“纯正易武”的经营定位。

  耕耘易武十四年,它秉持对易武一以贯之的敬重,将以一款年度主题来致敬1994-2004易武茶伟大的复兴时代,那些它虽然未曾经历,但对于普洱茶来说意义非凡的十年,以及曾历经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儿——“致敬易武?复兴之光”。而这家普洱茶企,就是岁月知味。

  纪念历史,是为了不会忘却;致敬先贤,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曾有这样一帮人,他们在黑暗中摸索,为后来人照亮未来。

  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到底会更好还是更坏,也取决于今天的茶人们,是否能继续传承普洱茶的至真至美,为我们下一代的接棒人,留下值得镌刻的十年、二十年?历史的车轮一直在滚滚向前,我们期待答案的揭晓。

找到约25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