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亦如是普洱茶

找到约12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普洱茶“越陈越香”是一个谬论

美人迟暮,老茶慎喝。

一、我剑何去何从

文史以降,从屈子到曹公,从李白到润之,无不感慨“美人迟暮”,生命短促。


确是,诗人易老,盛年难再之情横槊古今,其苦情莫过于及时行乐,渴望功业。


茶人一世,我亦此慨。


面对今日茶业乱象中流,唯恐不能在短暂余生力挽狂澜,只能眼睁睁目睹败茶之本性者横行现世,肆意妄作。且不论茶人自有昭昭茶心,就茶论茶,我亦为诗者,心尤忧愤哉。


而“老茶慎喝”,其慎有二:。一慎,慎重得一老茶,就是弥足珍稀。老茶!老茶!顾名思义是珍稀之物,丧失饮用价值而独具观摩与瞻仰的文物价值;二慎,即不好喝、还有仓味,六六粉的味道,伤喉伤肠胃,滋味不好,难以入口,究竟能不能喝目前还缺乏实践经验和科学依据。


面对风靡天下的普洱老茶“越陈越香”的危言,是时候细细辨析一番了。


去年,茶业复兴发布的一篇名为《重磅:周重林,普洱茶“越陈越香”考》一文中,堆砌了很多文字,追根问底,铺陈旧事,逐条梳理,装模作样,最终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或不确定的答案。


我们仔细阅读,“越陈越香”从一个茶商的口述,到后面一家茶叶公司印刷的宣传资料,然后地方报纸对于“越陈越香”的引述和报道。整个资料中,没有一篇正规的科研学术论文。作者也意识到,这些江湖小道消息堆积起来的民间说法很难有强大的说服力。所以他断章取义,将“越陈越香”拆解,取出“陈香”二字,才勉强将陈宗懋院士等学院派的观点给填塞进去。但在他引述的资料中,陈院士也只说了普洱茶具有陈香,并没有讲普洱茶就“越陈越香”。


所以,这片文章长篇大论,伪装成了学术论文的样式,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你勉强读完全文,其结论也是云里雾里,很大程度上,是为引导盲目跟风炒作,对普洱茶消费者百害而无一利。


以往研究“越陈越香”的自然科学学者都非常谨慎,因为他们崇尚科学,但也会尊重民间经验,从西南农业大学到华南农业大学,从云南农业大学到湖南农业大学,围绕这个词的学术论文已经发表了很多。但是学者们都很慎重的在下结论。究竟普洱茶是否“越陈越香”,他们至今也没有像那篇重磅文中引用的20世纪末期茶叶宣传广告册子上的结论那样斩钉截铁。


从某种意义上讲,“越陈越香”这个词,朗朗上口,确实用作商业传播扩散起来效果很好,但这仅限于商业宣传。



二、我刀划破长空


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老茶衬于古董说事,古董之所以越老越值钱,是因其特殊的文物文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而非其现实功用,若以其使用价值论道,古董是否可用、好用,不得而知。实物尚且,况乎食物。


中国人常言“越陈越香”,古往今来,其源在酒,因此一般说的是酒。试想,若得一窖藏千百年以上琼浆玉液,谁敢开瓶便喝上一口?沉淀几千年的酒饮经验姑且如此,更何况是台湾邓时海教授移花接木于普洱茶之上,没有明确科学依据、不成文的臆断之辞。


普洱茶作为一种饮品,其植物叶片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经过人的加工和一定时间的存放会在风味上发生奇妙的变化。“越陈越香”原本是试图来描述这个变化,但在语法结构上跑向了极端。越……越……一个接近于无限大的值将普洱茶的评价体系整体上带偏离了。


大家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时间给茶带来的变化上,忽略了茶作为一种叶用植物的本质属性,忽略了茶叶中各种有价值的营养物质在时间中的消退与衰减。


所以,普洱茶的“香”“陈”关系,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过长,普洱茶肯定会丧失饮品价值。而品饮才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任何阶段,普洱茶必须保持这种价值,才能引领市场的消费导向。这一点和各个涉茶院校的研究结论也是不谋而合,他们通过仪器设备,测定了呈味物质与功效物质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合感官审评,也得出了普洱茶应该有一个最佳饮用的期间。


而市面上所谓的“越陈越香”则只不过是普洱茶的一大商业价值。这种商业价值的现世,往往被一些擅长投机倒把的伪大师利用,他们惯于倒卖假老茶,以“陈香”之名,行骗江湖,令普洱茶行业蒙羞。


可见,如果没有这个期限,我们只能以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去评价普洱茶的“陈”。



三、我醉一片朦胧


谁也不知道普洱茶“陈”至几百年、上千年的时候,它的成分是否已经完全发酵至“无”,或转化为者其它决不可饮用之物,在这个时候,普洱茶就已谈不上什么“香”了。因此,仅仅对一片存放几十年的普洱茶进行科学检化分析,或者说光凭几片贮藏百余年的普洱茶就断定普洱茶“越陈越香”,是不科学,不可信的,更是对自然和人民的无限的不负责和轻蔑。


当下普洱茶的营销广告中,随处可见“越陈越香”的标语。可以说,在古树茶、老茶、纯料、高杆等流行茶语词汇中,“越陈越香”绝对是“带头大哥”级别的存在。那么,普洱茶的“陈”“香”营销,是骗局,还是真知?一切还需从普洱茶本身谈起,溯源追根,从头推敲。


普洱茶,从日常生活之观点出发,即是一种普通饮料。早在文革前的《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对普洱茶的“香”“陈”关系就有了论述,它提出了普洱茶“越陈越浓越香”的观点,而自上世纪普洱茶“走红”于港台及东部沿海,普洱茶自台湾邓时海教授朦胧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观点至今,如周重林先生也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进行了史料考证和论述。只是非常遗憾,那些史料也不过是一些信息质量不怎么高的宣传资料。因为时间久了,竟然对这些广告词也肃然起敬起来了。


看来,越陈越香的谬论在文化学术界也深受荼毒。广告宣传资料因为时间久远,其宣传词汇竟然就变成了一个学术结论,这让真正做学问的人情何以堪?


历史证明,“越陈越香”只不过是一个“通俗易信”的营销术语,它认为普洱茶不需要保质期,并且无论贮存多久,都能喝、好喝。


至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分解,这不是我们喝茶人的责任,应当由茶叶科学家给出研究判断结果。



四、我醒一场春梦



就此,也有茶友提出,不管“越陈越香”说是真是假,它都推动了超越云南的全国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和时代,台湾邓时海教授此说功不可没,“云南人心胸不能狭隘,不能嫉妒,更不能‘不以善小而不为’。”这话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偏离茶本精神、仁爱之心,是为何等悲壮之辞,竟能引商人、茶农蝇头微利,置茶饮生态安全于不顾。自始至终有违仁义道德、茶人品质。


当今茶界,因“越陈越香”理念误导,盛行藏茶不喝之风气,这非但严重影响普洱茶茶叶生产,而且极有可能引导消费者盲目跟风、无所适从。鉴定与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云南普洱茶行业专家的群体水准。


普洱茶的炒作之风吹遍黄沙大地,很多茶友对茶商及茶界伪大师深信不疑,从未怀疑查证普洱古树茶“越陈越醇”、“越陈越香”、“越陈越甘”之说。对于这些茶友的执念,我们无懈可击,只能佩服再三。但至于所谓的唐聘、宋聘等天价普洱老茶,我们亦无所考证。只能感慨论道:“此茶天价,莫非只有天上人能品赏?”



仅是笑谈,不足挂齿。


茶的精神,茶的日常属性。在无度的商业命名与利益追逐中变味。普洱茶亦如是,然而茶就是茶,能喝、好喝,喝了健康、舒心才是最重要的。


茶作为饮料,喝的属性从未改变,这就是说,无论是红茶、绿茶、酸茶、白茶、黑茶、普洱茶......“喝”是普洱茶从未改变的头等大事。因此,普洱茶的优劣评价,不应以此等不切实际的“陈”“香”为主要评价标准,生态、自然、绿色、健康才是普洱茶的初心,才是消费者最初的渴望与最终的选择。


五、狂笑一声长叹一声



普洱茶无论树龄大小,价格高低,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生态自然健康为第一标准,只有如是,才能现茶人之初心,尽普洱茶之本色。


抛开时限,“越陈越香”之观点,犹如骗局,不可轻信。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业论断,终将为时间所筛弃。作为普洱茶的羡客,我们需要务实求新,承担普洱茶之运命。


今天,是一个讲究生活品质的时代,“越陈越香”的概论早已笼络不住新一代的消费者。普洱茶的消费群体逐渐掺入了新生代,他们更加注重口感,注重品质,无论老茶还是新茶,于他们而言,只有买得足够顺心,喝的足够舒服,才算得上好。


伴随普洱茶行业的多元发展,茶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营销市场日益多样化,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改变。新茶独具特色,不断在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老茶越来越趋于小众。



从口感层面来讲,大多数人更喜爱物美价廉的新茶。从善如流,逐渐走出“越陈越香”的迷信,这已是普洱茶的趋势。



生态、健康、品质主导必将主导新时代的茶产品发展,而那些带有安全属性不确定性的“陈茶”,人们越加怀疑。今天,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普洱茶消费者,更加信赖新鲜、生态、健康的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消费者的选择及市场的选择无疑至关重要,所有的怀疑和批判终将回归现实,接受市场的考验。“越陈越香”的炒作,终会止于至善,在最佳的时间段内闪烁光芒。


哲学家本雅明说:“有时,远方唤醒的渴望并非是引向陌生之地,而是一种回家的召唤。”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质疑和批判,正是我从一众茶人的经验走向陌生化的过程,而这种陌生化,恰恰引领我回归到茶最初的本性——生态、自然、健康。


这种初心,仿佛又在德宏味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只是,面对如今的普洱茶叶市场——“谁与我生死与共?”


(转载需作者本人授权,联系后台即可。转载注明转自公众号“石一龙”(susongyilong),未经作者本人授权,转载必究。)

越“活”越年轻的普洱茶

“越活越年轻。”如果要我给当下的普洱茶业态做个评价,我能想到的是这么一句话。

普洱茶很古老,普洱茶很传统,普洱茶也很粗枝大叶,似乎与隽永、清雅、精致很难扯上关系,与创新、年轻、时尚更不沾边。但纵观近10年来的茶市,无论是包装设计、产品形态、研发创新,还是对茶艺、空间美学、器物的发展推动,普洱茶都是各大茶类中的领先者。从这样的角度看,普洱茶无疑是越活越年轻。

古老而传统的普洱茶,缘何能在新的世纪绽放出新的活力呢?我想,这与普洱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息息相关。正是这种秉性,让新生力量不断进入普洱茶行业,让年轻的创业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反过来又使得普洱茶充满活力,进而推动整个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记得七八年前,我到省外的一个茶产区采访。几天的采访即将结束时,一家茶企的老总问我,他们产区的茶与普洱茶的差距有多大?心直口快的我一时脱口而出地答道:“最少十年。”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当时这个茶产区也有那么一两家龙头企业,以及三四家品牌企业,在普洱茶复兴的拉动下呈现出向上趋势,但就整体而言实力还比较偏弱。其实这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采访中发现,本土企业间相互看不上眼,对外来投资者又持排斥态度,以至当地可以排名第二的有点外来资本背景的茶企,遭到几家本土茶企的一致“不顺眼”。或许我的判断过于主观,不过观察下来,到现在二者间的“十年”差距其实并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的态势。

反观普洱茶,或许在现代普洱茶复兴之初,就有外地茶人、茶商和资本进入的因素,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无论是90年代中期就进入到易武做茶的台湾茶人,还是随之而来的广东茶人,以及2005年后越来越多来到普洱茶产区的各地茶人、茶商,热情、好客的云南人一直以开放的胸怀欢迎着纷沓而至的他们。

外地茶人、茶商的到来,对普洱茶的促进和推动是显然易见。他们带来了新的市场和产品理念,在当地茶农、茶商、茶企的合力下,改善并提升了普洱茶的工艺水平,丰富了普洱茶的产品形态,从品牌塑造、包装设计、产品研发的角度提升了普洱茶的品牌形象,一起推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蓬勃发展。

也正是这种开放和包容的胸怀,以及普洱茶带来的美好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普洱茶的创业大军中。

茶是一个传统的行当,普洱茶亦如是。所以一说到做茶、喜欢茶的人,许多人的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上了点年纪的,仿佛“茶”字天然与年长者有关。然而只要到普洱茶产区走一趟,就会发现许多茶企的创建者,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青年是创业的主力军。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在2018年的中国创业企业成长指数调查数据显示,创始人平均年龄为34.18岁。从年龄分布看,创始人在26-35岁之间的占50.42%。放眼普洱茶界,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创业者并不少见。

风变科技创始人兼CEO刘克亮认为,创业就是“解决某种问题的人”,更准确地说“是用某种方法、以某种态度解决某种问题的人”。普洱茶行业创业者的年轻化,不仅为整个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生力量,也在以年轻人的敏锐和视角,改变着这个传统行业存在着的某些细微问题,促进普洱茶时时迸发出年轻的力量。

“普洱茶是一个幸福的行业。”三年前,一位带我上山采访的年轻茶人,边开车边聊天中说到。尽管春茶季的忙碌,以及连续几天在茶山上的转悠,让他看上去颇为疲惫,但一说到不同山头的风味,说到茶山上的日子,快乐总是不经意间洋溢在他的眉宇间。

在我十多年来采访过的普洱茶人、茶商中,许多人是喜欢普洱茶,才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所以在创业的过程当中,虽然难免有苦有累,但也在享受着普洱茶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对于普洱茶的创业者来说,相对“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的风口行业,创业成功的速度或者没那么快,但竞争和压力也没那么大。因为投身普洱茶行业,我们并不需要去预测未来,只需要相信未来。

茶是一种普惠人类的健康饮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茶在未来的大健康产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普洱茶是大健康产业中标志性的营养健康食品,必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很多人高估了一年的力量,又低估了十年的力量。”作为创业者,如果坚信普洱茶的美好未来,那么就在坚守中让未来变成为现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相信奋斗终能铸就成功。

在这个时代,没有谁能打击创业者的雄心,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创业者前进的步伐。

如果你心里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如果你的梦想里萦绕着普洱茶汤里的长山大水,如果你不想变成为自己不希望成为的样子,那就投身普洱茶的怀抱去创业吧。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节选自

《越“活”越年轻的普洱茶》

作者丨段兆顺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21年4月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史研究又一佳作——《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

8月18日下午,《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新书首发式在云南省图书馆“普洱茶文化图书馆”举行,来自媒体、出版社的代表,茶文化研究专家以及书友们齐聚一堂,一起聆听百年前的云茶旧事。


新书首发式现场期俊军摄

好的普洱茶历久弥香,好的著作亦如是,都是日积月累积淀下来的见证。本书作者杨凯长期致力于云南茶史、茶文化研究,曾主创光盘《实战普洱茶》和同名图书、《普洱茶溯源与流变——号级古董茶事典》《从大清到中茶》《茶庄茶人茶事——普洱茶故事集》等书籍,为云南茶历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新书首发式现场期俊军摄

《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是杨凯深耕茶文化研究领域多年推出的又一佳作。全书共分“昆明茶馆散记”“茶诗漫读”“茶史茶庄记”“过眼录”四个章节,以及附录“云南茶业重点城镇茶庄表”。

现场嘉宾认真聆听期俊军摄

其中,“昆明茶馆散记”以茶馆为切入口,对老昆明的茶馆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讲述“老昆明”的茶馆情结;“茶诗漫读”将读者带进了关于茶的诗情画意,品味历代茶友的浪漫情怀;“茶史茶庄记”围绕八色贡茶与贡茶流向、清末英国人眼中的普洱茶、普洱茶亮相世博会、滇西商帮与茶等主题,翻开云南茶史长卷,讲述普洱茶的“出圈”的历史故事;“过眼录”则对茶行业发展历程中有代表性的茶庄、商号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回顾云南茶叶贸易史。

“杨凯老师走访了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博物馆、茶山古迹,与云南茶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们进行深入交流,用他的努力和汗水诠释了他对云南茶文化的追求。”云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于重榕表示,本书通过融合档案和戏剧手法,每个章节不仅充满阅读趣味,更深入地传递了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不仅适合作为深入研究的资料,同时也为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带来别样的探究和阅读乐趣。它将为普洱茶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研究的宝库。

来源: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实习生 赵晴),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