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印江银辉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1650吨!2000万元!印江22.21万亩茶园迎来丰收

初夏时节,正值夏秋茶的采摘旺季。走进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盘山公路两旁绿意盎然的茶园映入眼帘,一路向前至山顶处,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汪洋。

趁着晴好天气,一大早,家住湄坨村湄坨组的代琴就来到茶园开始采茶工作。她说,每年一到茶叶采摘期,她都会到茶园里采摘茶青补贴家用,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机械采茶讲究的是个熟练,一天一个人可采八九百斤,按四角一斤,一天有三四百块钱。”说话间,在机械的轰鸣声中,代琴又采满一集叶袋的茶叶。代琴身后,还有分成三人一组的工人熟练地操作大型采茶机,机过茶梢,鲜嫩的茶叶齐便唰唰“钻”进后面的集叶袋。

不到5分钟,一台采茶机便完成了1行约50到100米长采茶作业,一个来回,采摘的鲜叶可装满两集叶袋。

“大型的机械需要携手作业,三个人一天可采鲜叶三至四千斤。”湄坨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志介绍,全村1000余亩茶园,每天需要二十余名采茶工人,用十几台大小型采茶机联合作业,才能满足整条生产线一天的加工量。

在银辉茶叶公司厂房内,工人采摘来的茶青铺满整个生产车间,多台制茶机械不停运转,阵阵茶香扑鼻而来。

公司总经理田景兵说,茶叶加工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停加工。

据了解,湄坨茶园每天采收茶青产量一万斤以上,预计采收夏秋茶一百吨以上,产值约170万元。

位于新寨镇团山村的宏源公司,是该县茶叶龙头企业。

走进生产车间,两条生产线24开机运转。主管赵德安每天的时间都得安排得满满当当。赵德安说:“公司的订单七月底要交到客户手中,工人轮班上岗赶着干,仍觉得时间紧迫”。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在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春夏秋茶并重,持续推进夏秋茶下树率,让绿色产业持续释放“红利”。

据统计,该县共有生态茶园26.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2.21万亩。夏秋茶采摘期,每天可采11万斤茶青,预计今年夏秋茶产量可达1650吨,产值达2000万元。

来源:天眼新闻,蔡茜 王东 张丽娟,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春走基层①帮老乡多卖些茶 比回家过年更重要!

开栏语

虎年春节,千家团圆,万户共庆。作为服务百姓生活的行业,现在却是茶界分外忙碌的时候,企业在疫情下加班加点,员工在岗位任劳任怨。

为展现茶行业勤勉的精神风貌,为反映茶叶市场的真实景象,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特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以微观的视角、具体的事例,生动讲述茶行业一线真实温暖的故事……

帮老乡多卖些茶 比回家过年更重要

1月25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小年,离春节只剩6天,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街道两旁的路灯上书写着“欢度春节,祝福万家”的标语,衬上大红的底色显得格外喜气。

走进梵净山茶北京营销中心,店里堆放着满满的春节茶礼,烘托出新春的氛围。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北京分会会长田仁兵早早等在店里,今年他没回老家贵州省铜仁市过年。“春节就不回去了,响应原地过年的号召,留在北京多宣传一下家乡的贵州好茶,帮老乡们多卖一些茶。”

虎年春节将至,客户对茶叶的购买需求逐渐增多,他的电话经常响个不停,全是找他买茶的老客户。“在北京经营茶叶的13年里,贵州梵净山茶得到大量消费者的认可,梵净山生态环境非常好,种出的茶干净好喝。春节前半个月,我们就开始积极备货。本来预计今年春节会是个销售高峰,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又来了。”

谈及春节茶叶销售情况,田仁兵的脸上露出了些许难色,但马上乐观地说:“目前,春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照常开店,不过还是倡导客户减少出行。疫情当下,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茶的健康属性,春节不能自由出行,号召客户在家饮茶是最简单、最好执行的防疫方式。虽然客户到店率明显减少了很多,但我们未雨绸缪,提前给客户致电。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领域顾客的消费需求,推荐产品。同时我们也通过买赠的方式,引导顾客尝试新品。我们还通过精心的中国风包装设计,烘托节日气氛,抓住热点,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准确地表达一份心意,为消费者带来价值感。”

2019年,田仁兵(图右)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湄坨村银辉茶叶有限公司开展茶叶技术培训。

“今年过年不回家,会不会想家啊?”记者问。田仁兵犹豫了一下:“要说不想回家过年吧,也不真实,其实还是想家的。好在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可以和家人视频见面。”随后,他解开了紧锁的眉头:“但我一点儿也不遗憾。梵净山茶北京营销中心在春节期间坚持开业,我还能趁春节期间为宣传贵州茶做更多的工作。这段时间我们也在不断试水,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一些宣传贵州好茶的视频。为了帮茶农多卖茶叶,我们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这种模式也让茶农意识到,市场价格与茶叶质量休戚相关,要想茶叶卖出好价钱,就得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公司在做好自身品牌的同时,也在不断搭建贵州茶与市场连接的桥梁,拓宽销售渠道。”把在绿色怀抱中生长出来的产品带到市场,让贵州茶“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田仁兵最想实现的新年愿望。

说起刚到北京的创业故事,田仁兵抿了一口翠峰茶,紧接着娓娓道来:“我的店是铜仁梵净山茶抱团进京的第一个落脚点。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最开始是做贵州农产品生意。2009年,我开始经营贵州茶。2013年的时候铜仁茶初入京城,消费者不了解铜仁茶,要想打开市场,只能主动出击。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我们茶企团结一心,进社区、进单位多方位宣传。铜仁还每年在北京玉渊潭主办‘赏樱花·品黔茶’万人品茗等推广活动。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铜仁梵净山茶的品牌效应才得以推广开来,如今在北京有近20家铜仁茶企,发展铜仁茶,我们信心十足。”

马连道街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给田仁兵赠送福字。

采访接近尾声时,正巧马连道街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来给田仁兵赠送福字。一张张饱含真情的“福”字、一句句吉祥喜庆的话语,无不表达着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憧憬,寄托着对新年的殷殷期盼。就地过年隔绝的是疫情反复,隔不断的是真情流露,将归途变成了坚守,把阖家团圆变成了就地过年。

1月30日,在除夕当天,田仁兵在店门上贴了福字和春联。

离开时,田仁兵把记者送到店外,记者转头看着他返回店里的背影,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春节坚守一线的行业工作者的背影,这背影里有热爱、有担当、有温暖。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悠悠湄坨情 浓浓国茶香——湄坨村的茶叶故事

初夏,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层层叠叠的茶园在薄雾笼罩下若隐若现,微风下的茶叶满目葱翠、生机盎然。

湄坨村地处铜仁市东西部分水岭苗王坡,省道303穿境而过,曾是铜仁西边县城进铜必经之路,平均海拔1150米,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在这儿也不例外。

上世纪80年代,因茶叶品质好,加上交通优势,村里每家每户都种茶,发展茶园600亩,经济大有改观。

2002年11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来到湄坨村视察,鼓励村民发展茶叶脱贫致富。这给发展茶叶已有起色的湄坨村带来巨大鼓舞,湄坨村“两委”积极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产业。10年时间,全村茶园发展到2000多亩,其中有机茶园200多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340元增加到5400元。

2012年5月,受全村人的委托,村支书卢银辉、村主任李文科将村里产的新茶和一封充满了真情实感的信寄给了温家宝总理,把湄坨村通过发展茶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在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润泽下,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喜讯向总理汇报。6月13日,总理亲笔给他们写了回信,嘱托将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

为在产业规模上实现突破,卢银辉承包经营,成立银辉茶叶有限公司,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短短几年时间,全村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微型企业8家。

时过境迁,一度红火的“过道经济”因杭瑞高速贯通、交通优势不复存在渐渐“体力不支”,加上销售模式单一,一直追求高端茶的银辉茶叶并未跟随市场走向,几年时间便摇摇欲坠,村民看着经济不景气,对茶叶不再抱希望,多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使得不少茶园放荒无人问津。

湄坨茶叶可否重续历史辉煌?这让刚上任的村支书李文志头疼了一段时间:“不能让这金牌子砸在我手里。”心中更是有了大胆的想法——收购茶厂。

2017年,为了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湄坨村联合相邻的楠星村共同申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00万元,以支部+合作社+公司+大户+农户模式,收购银辉茶叶有限公司。同时,采取一次性租赁、土地或茶园入股等模式,每年按400元每亩流转散户茶园5000亩,并整合9家微型茶叶企业,实现村民经营有利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就地务工有薪金、入股企业有分红的多元收入。

“现除自家几亩地流转到合作社以外,还到这儿务工,一年除了修枝、管护之外,茶叶都能采好几次,不担心没活干,去年务工收入就有13000元,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现在还能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钱!”今年64岁的村民李国军感恩地说。

2018年,合作社又持续更换以前老旧的设备,新建加工厂房2座,新增3条茶叶加工生产线,引进了名优茶、大宗茶、绿片茶3条加工生产线,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整合后,我们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护、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市场’的‘五个一’要求,实现经营管理从‘零乱’到‘统一’的提升。在产品研发上,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开发出高、中、低端茶多个品种,新增研发了白茶、红茶新产品,产量和产值实现连续两年增长,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一百万元。”李文志说,目前发放务工费就达160多万元。

为了破解茶叶销售难题,除在县城开设专卖店外,李文志经常带着茶叶自费外出参加各种推介会,通过推动订单销售、“互联网+电子商务”、全员宣传推广的三种销售模式,从实体店“线下”到“线上”网络经营,拓宽茶叶销售市场,目前已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都有销售,线上年交易额已突破200万元。

现如今,湄坨村年人均纯收入更是突破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其生产的“梵净山翠峰茶”曾连续五届获得“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2017年通过并获得了省级梵净山翠峰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认证,2018年“梵净山翠峰茶”荣获第二届中国茶博会金奖。

来源:梵净云天,(罗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