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饮茶歌皎然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皎然,中华茶道美学的精神维度

皎然不但是一代诗僧,还是一代茶僧。

他精研过茶学,他曾经写过一篇《茶诀》。《吴兴志》卷十七称皎然“有《茶诀》一篇”。虽然,《茶诀》未明言撰写时间,但它很可能与陆羽《茶经》的问世时间相去不远。唐代很多典籍引用过《茶诀》,比如《百丈清规》、《禅林清规》、《五灯会元》等。可惜《茶诀》后来失传了,后人只能通过皎然的茶诗窥见其茶道见解的蛛丝马迹。

皎然画像

皎然精通茶事,并以诗歌的形式首次提出了“茶道”之说。唐代禅宗重视以茶助禅。皎然才高八斗,又是名寺高僧住持,无论在慧根、觉悟、心性上皆超然尘外,对茶禅之道有独到的见解。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他将“茶饮”提升至“悟道”的高度: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陆羽和皎然

皎然的茶诗提出了“茶道”审美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饮茶的实用层面,陆羽《茶经•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可以助人驱除昏寐,使人神清气爽,具有提神益思的功用。

第二重是饮茶的养性层面。陆羽《茶经》认为茶叶“野者上,园者次”,上乘的茶叶采自远离喧嚣的深山。茶性本洁,未受俗尘市井之欲性污染。饮茶可以帮助茶人驱除心魔,灭除杂念,乃至清正元气,守元求真。

 

第三重是饮茶的明道层面。茶可以载道,饮茶是茶人抵达“道”之妙境的一种途径。茶之真味乃是通过对茶叶精心的焙制,水品的择选,火候的妙炆,茶器的雅赏,茶人的清心,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方能品味茶叶之“道”。品茶之真味,正如拨开尘世的乌云密障,体悟宇宙万有及众生的本体。于是,茶味便有了禅的意境,品茗之事也上升到体悟人生真谛,乃至修身得道的高境了。

皎然是茶道重要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在另一首诗《饮茶歌送郑容》中,他也表达了饮茶能得道升仙的修道观念: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这首诗表达了皎然对丹丘子不食人间烟火,采茶饮用而生羽,进而羽化升仙的赞美。同时,皎然感叹真正懂得茶之真道的仙人不为世人所知,可谓“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当然,皎然在诗中似乎也批评了陆羽的《茶经》停留在茶学的实用层面,并没有往茶饮的灵魂境界深进一步。

皎然对茶道的喜好和悟性与他的宗教修为有关。皎然修道,内外兼精,诸家皆备:他在佛家和道家之间游弋,最终归于佛门;在修佛的过程中,又兼修律宗和禅宗,而最后选择了禅宗;在禅宗之间,他出入南北而又归宗北秀。

在佛门内外,皎然时禅时诗,用心孰多,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楚。作为一个僧人,他总是不满于做一个普通的诗人,还是以明心悟道为最终目标,想“脱却文字累,免为外物撄”(《答苏州韦应物郎中》)。但他最终以诗论闻名于世,并没在禅学领域成为一代宗显,这或许可以看出他的道心并没有湮没其诗心。

尽管皎然多才多艺,游心于茶道,更写过《茶诀》,但他或许生怕因受“小术”之累而耽误了修禅证心的大事,故而没有在茶道研修上继续走远?

陆羽留下了《茶经》,皎然首创了 “茶道”,千利休强化了 “茶美”

     陆羽与皎然两人以茶为缘,互相欣赏,陆羽虽然比皎然小十三岁左右,但在皎然这里,陆羽完全得到了座上席的礼遇。

        皎然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自视极高的皎然对这个“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的年轻人陆羽却一见如故,关爱有加,先接济他吃住,在他搬出后又常去探看。



        皎然诗《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

    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

    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

    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



    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飘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看来,皎然寻陆羽不遇是常事,在另一首《寻陆鸿渐不遇》一诗中,皎然写道: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是指陆羽搬了新居,离城不远,但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陆羽住宅外种着菊花,虽到了秋天,却还未曾开花。皎然敲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似有些眷恋不舍,就去问一问西边的邻居。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与怪异神态,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风度。



       这应该是陆羽移居青塘别业后的场景,青塘别业是颜真卿与皎然资助陆羽自己建造的 “房产”,之前他主要居住在皎然自己的别墅苕溪草堂。搬入新居之后,陆羽曾经邀请好友在新居相聚,皎然因此留下《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一诗:


素风千户敌,新语陆生能。

借宅心常远,移篱力更弘。

钓丝初种竹,衣带近裁藤。

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

柳阴容过客,花径许招僧。

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


此番几位友朋进得篱扉,竹园、藤蔓、柳阴、花径,曲径通幽,赏心悦目,陆羽从 “借宅”,到 “移篱”,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宅,从此居有定所。



        在另一首《访陆处士羽》中,皎然更是通过 “赏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钓船”寥寥数语,将陆羽隐逸时的生活情调鲜明勾勒出来。: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从皎然与陆羽交往期间所写下的许多诗句中,除可以了解到这两位 “缁素忘年交”的深厚情谊外,这些诗作更可作为研究皎然和陆羽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如果说陆羽对茶的物质属性作了全面的总结,并第一次将茶的养生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系统的表述;皎然则深刻地揭示了茶的精神属性,并将茶的养心作用做了最完美的描述。禅、道思想对他茶道思想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一僧一俗共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他的《饮茶歌送郑容》诗云: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常说此茶袪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从诗中不难看出,道家思想对他饮茶影响极大,他认为只谈茶的物质属性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批评了《茶经》在此方面的不足。他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袪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诗的大意是说饮茶不仅去病健身,荡涤忧烦,而且可以羽化升仙。其中“楚人茶经虚得名”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凭两人的关系,应该说皎然是不会非难或嘲笑陆羽的,或有三种可能:一是此诗写于《茶经》初稿时,此时《茶经》文字不甚完善,尚在修改之中,皎然作为长者,对陆羽提出了从严要求,希望他不图虚名,激励他继续改好《茶经》;二是两人关系密切,纯粹作为一句调侃之语,陆羽不会因此生气;三是皎然本人曾著《茶诀》,可能他认为与《茶诀》相比,《茶经》也不过如此。总之,这是一句费解的诗,也许只有诗人才能解释清楚。


        皎然作为一名禅师,佛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刻,由于他修习的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很讲究心性的修养,故而对茶的养心作用尤为重视。这一点在他那首著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中颂道:茶是好茶,越地剡溪的金芽;器是好器,罕见的金鼎。雪白的邢磁茶乳飘香,简直就是仙人饮用的琼浆玉液。诗人夸张地描述仅仅是一个铺垫,完全是为了使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作准备。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精彩,全诗的诗眼。茶饮一碗即可涤去昏昏欲睡的感觉,心情开朗,天地之间一片光明;茶饮两碗已如初春的细雨,轻轻压下纷乱的思绪;茶饮三碗时道已证、集已断,苦已灭,烦恼自是不在了,何须再苦苦寻找破除烦恼的方法。空灵轻逸,云开月见,皎然借手中茶断无明、破烦恼,将茶的养心功效发挥到极致,禅茶一味在此得到了验证。



        皎然还与同时代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韦应物(737-约792年)见过。韦应物曾在滁州、江州、苏州任刺史,是一位清廉刚正的地方官,也是一位写下不少田园风格诗句的诗人,以寄托他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在苏州任职期间,皎然曾经乘舟从湖州来到苏州,拜会韦应物。韦应物对茶无比热爱,不仅喜欢饮茶,还在荒园中开垦种植下了一些茶树。他有一首《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诗中首句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与皎然的“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不知谁影响了谁。皎然提出茶道可以保全人们纯真的的天性,认为只有向丹丘子那样的修行者才能证悟到茶道的真谛。



        比起东瀛的茶圣千利休,不仅陆羽的历史地位要高过他,而且皎然的诗品、茶品都远在他之上。但在当今茶人中,陆羽与皎然的影响力却比不过千利休,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缺少了传承,陆羽与皎然不见子嗣 “子承父业”的记录,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与大小内战,让茶道的祖业几度中断,甚至几乎消失。中国人不好规矩,喜欢随性的作派,也制约了中国茶道的规范与持续发展。反观千利休,由一个继子三个孙子发展起来的 “三千家”,以及由弟子组成的“利休七哲”弘扬起来的茶道,不断规范化与标准化,提炼出代表东方美学的至善之美,更加上由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及其弟子山上宗二归纳的“一期一会”,简明扼要,朗朗上口,都推动着日本茶道像一种宗教一样,在日本国民中得到拥戴。


         陆羽留下了《茶经》,皎然首创了 “茶道”,千利休强化了 “茶美”,这三者的结合才是茶道最完美的组合。有必要让更多人去了解陆羽与皎然,作更多研究、写更多文章,画更多图像,拍更多影视,如果陆羽已经被定位了 “中国茶圣”,千利休已经被定位了 “日本茶圣”,或许我们可以把皎然定位为“茶道祖师”,意味着茶道思想体系的率先提出者与最初建立者。

三饮茶会·雅安茶香:蒙顶皇茶雅安品鉴会暨宽和茶馆雅安店开业典礼圆满举办

       【亚太茶业网讯】12月12日上午,由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雅安宽和茶馆承办,茶旅世界协办的三饮茶会·雅安茶香——蒙顶皇茶雅安品鉴会暨宽和茶馆雅安店开业典礼活动在宽和茶馆雅安小北街店(雨城区小北街河边4号)圆满举办。

       著名茶人、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顾问蒋昭义,四川农大原茶学系主任、教授 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顾问陈昌辉,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川农大教授、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四川康润茶业总经理何春雷,四川省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开义,名山区农业农村局钟国林,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龚开钦,成都市三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四川省制茶大师黄建君,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会长、宽和茶馆馆主何修武,世博茶仙子、宽和茶馆雅安店馆主黄徐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龙凤十八式茶艺表演(雅职院茶艺表演队)

  一杯清茶 何须奢华

  喝茶也是一次旅行

  自然人 生活茶

  茶在手中 轻轻松松

  亲近生活 靠近你

  自在雅安 茶在宽和

  宽和茶馆也是名山区政府授予中国蒙顶山茶文化主题茶馆。在这9年的沉淀,宽和过去承担宣传蒙顶山茶的成都窗口。在2018年1月升级,全新亮相,将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对茶文化的传播。在宽和,我们的理念是轻轻松松来杯茶,让茶在茶艺师手中,品茶人手中,都能轻轻松松,无须多想,只要细细品味,这便是茶给我们的生活方式。轻松、自在。这也是宽和给茶客的服务方式,无须太多繁琐的过程,简单、轻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宽和茶馆今天也迎来第五家开业庆典。

  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会长、宽和茶馆馆主  何修武 致辞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  陈书谦 致辞

  蒙顶甘露。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蒙顶甘露茶艺表演

  为了更好的推广蒙顶山茶和茶文化,加强蒙顶山茶销售,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宽和茶馆强强联手,深度合作,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蒙顶皇茶茶业同宽和茶馆雅安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川剧变脸

  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名山人吴理真在蒙顶五峰之间驯化野生茶树,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先河,茶树人工种植由此推向全国,惠及世界。 北宋孙渐《智矩寺留题》、《金石苑》“宋 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文,宋代大学者王象之《舆地记胜》、明代杨慎《蒙茶辨》,及《四川通志》和《天下大蒙山碑》等均有记载。吴理真被后人奉为世界植茶始祖。今天为纪念吴理真植茶事件,在中国蒙顶山茶文化主题茶馆——宽和茶馆雅安店,邀请嘉宾一起种下7棵茶树,让在城市的茶友们都感受到“皇茶园”的文化。

植茶仪式

  中华茶人、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顾问蒋昭义致辞宣布宽和茶馆开业大吉。

合影留念

  下午,三饮茶会·雅安茶香——蒙顶皇茶雅安品鉴会继续,现场将品鉴3款蒙顶皇茶:蒙顶石花、蒙顶甘露、蒙顶黄芽。

  据了解,三饮茶会源于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根据唐诗 “三饮”之说原创打造的茶会。“品”字由三个“口”组成,而品茶一杯须作三次,即一杯分三口品之,皎然的“三饮”便得道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提出茶道概念,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当代人品茶每每引用“一饮涤昏寐”、“ 再饮清我神”、“ 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却不了解其中渊源,三饮茶会旨在探讨茗饮艺术境界,把茶道之父皎然纯真、本初的精神境界延至现代社会,借助于"三饮"为修行悟道提供一条途径,从而达到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之感受。

亚太茶业现场记者:晓晓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