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饮茶的诗

找到约1,532条结果 (用时 0.028 秒)

聊聊济南的茶文化:中国北方饮茶的发源地 与茶渊源十分深厚

古人云:水是茶之母。而济南是泉城,有上佳的泉水。因而,济南与茶的渊源十分深厚。

中国北方饮茶的发源地

中国南方饮茶颇早,而北方饮茶的起源在唐代。在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一段记载,颇为茶人所宗。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亦以此为据。济南已故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山东茶文化》《齐鲁茶道笔谈》亦引用了这一记载。足见这一记述对于北方、对于济南茶文化影响之深远。

元代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明代唐寅《桐荫品茶图》

我们且看《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这段记载:

(茶),南人好饮之,北方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这是一个记载北方饮茶起源的著名故事。由此可知,唐代开元年间,济南(齐州)附近的灵岩寺,就是中国北方饮茶的发源地。

这故事也载入了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如果翻译成白话

,则说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灵岩寺来了一位禅宗大师叫做降魔师,他在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不能睡觉,又不吃晚饭,只允许喝茶。人们为了提神不瞌睡,都把茶叶随身携带,到处煮着喝。这一风俗,逐渐从寺庙传到人间社会。

济南是靠近灵岩寺最近的大城市,其近水楼台先得月,是肯定的。

也可以说,济南是中国北方最早端起茶杯的城市。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

许多年以来,济南都是江北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上世纪30年代,济南单是一个泉祥茶庄,每年茶叶的批发、零售量不下50余万斤,平均每天接近1400斤。

济南茶叶消费量如此之大,主要是水好。济南有泉水,而且是家家泉水。

孔孚先生有《济南人》,颇传神:

去找济南人谈心吗?

你可以去敲开每一家的小门。

他们会给你煮一杯清茶,用碧绿碧绿的趵突泉水。

济南古代种茶的证据

因为水土与气候等缘故,古代的北方,茶叶种植是极其罕见的。

济南有没有呢?

大家知道,在济南南部山区的黄巢村,现今有一处百亩茶园——金玉茶园。由此可知,济南,特别是南山,是适合种茶的。

济南古代又如何呢?

据笔者所见文献记载,济南古代,人们便在这块山明水秀之地种植茶树,甚至可能拥有茶园了。

济南明清时代最少有两个种茶之处。

其一是趵突泉。

明末清初济南名士叶承宗(明崇祯《历城县志》的编纂者),写有《趵突泉》诗,在描绘了趵突泉“奇澜激三峰,海上神山似”的奇姿,以及“冬泉沂水温,香味中泠美”的水质之后,他接下来写道:

岂必溪畔茶(泉旁原有茶树),但饮波心水。

在“岂必溪畔茶”后的注解为六个字“泉旁原有茶树”,这就是说,在明代,趵突泉旁边是有茶树的。想想也不奇怪,趵突泉如此上佳的泉水,加上自产的新鲜茶叶,那岂不是锦上添花。细思之,大约是趵突泉的道士或僧人所种,用来试茶的吧。

无独有偶,二百年后的清代道光年间,寓居济南的诗人王鸿在其《历下怀古·趵突泉》诗里又说:“汲饮思茶树(旧有茶树),临溪和咏篇。”依然是在“汲饮思茶树”的小注里,确凿无疑地注明:“旧有茶树”四字。

其二是千佛山种茶。

清代乾隆年间济宁州贡生、诗人潘呈雅,写有《登千佛山(四首)》,第二首云:

路转孤峰立,结庐绝市烟。

采茶穿鸟道,煮药引龙泉。

信美非吾土,重游定几年。

石堂读书地,安得此山巅。

(民国十八年济宁潘氏排印本《潘氏三君集》之《秣陵诗草一卷》)

“采茶穿鸟道,煮药引龙泉”,就是说,在千佛山上穿越崎岖小路即可以采茶,然后便可以用千佛山最著名的山泉龙泉之水来泡茶或煮药。

比潘呈雅更早些的清代康熙年间济南府泰安拔贡、诗人赵国治又有《趵突泉,次赵松雪韵》:

世上炎蒸到此无,雪涛飞出水晶壶。

奔腾恐有囚龙起,喷泄愁将大海枯。

直欲洒空沛霖雨,莫教翻地作江湖。

汲来且煮南山茗,清沁诗肠兴不孤。

(清刻本《国朝山左诗续钞》卷四)

且看诗的最后一联为“汲来且煮南山茗,清沁诗肠兴不孤”。

南山,有二解,一,古时人们称千佛山。二,济南南部山区。南山茗,说明此时千佛山(或南部山区)的茶已经小有名气,甚至成为当时一个品牌。

宋代,济南茶文化三事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从皇帝到一般士子,都有品茗鉴水之好。如宋徽宗,皇帝做得昏庸,但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和茶人。其所著《大观茶论》是一部内容丰富、造诣精深的茶论著作。欧阳修著有《大明水记》,而苏轼更是访名泉,品佳茗,“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此时的济南(齐州)自然也不例外,这其中有三事,至今为人称道。

其一:曾巩:趵突泉润泽春茶

趵突泉原是济南当地人对于此泉的称谓,其正式定名出自时任济南太守的曾巩。而第一首以趵突泉作为诗题写此泉的也是曾巩。在这首《趵突泉》诗里,他吟唱道: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又据曾巩《齐州二堂记》:“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此堪为“滋荣冬茹温常早”之注也。而“润泽春茶味更真”则尤能启发人的联想,用上佳的趵突泉水,配上新鲜馥郁的春茶,才能品出茶的真味道来呀!这是对趵突泉水味的赞美。

其二:苏辙:金线泉试枪旗

金线泉,有着另一位唐宋八大家苏辙的茶事。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辙由陈州(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他在齐州居官三年,其《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一诗,表现了济南品茶的感受:

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

枪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枪吧,它在宋代就是名茶。它是绿茶,叶片称旗,叶芽称枪,足见有多么鲜嫩,再用济南城西金线泉的水来煮泡之,那该是什么成色?

由此可知,金线泉不仅是一处金线浮动、景致奇异的名泉,还是一处水质优越的试茶名泉。

其三:甘露泉试北苑茶

直至清代,佛慧寺石壁上依然镌刻很多宋代的题记,内容是说北宋宋徽宗崇宁、大观、政和年间,齐州也就是济南地方官太守和他的部下,都会在春天劝耕至此,以甘露泉试北苑茶,题咏极多,称江北雅会。李清照的父亲也曾经来过。

北苑茶,宋代贡茶,属于建(安)茶,产地在今福建建瓯市。这里冈峦环抱,气势柔秀。建安茶品甲天下,而建安茶的精华,则是北苑茶。

宋王辟之在《渑水燕谈》中说,建茶盛行于江南,龙团是最好的……宋仁宗尤为珍惜,即使是宰相也没有赏赐过。

由此可知,那北苑茶的身价是何等之高,到了宋徽宗年间,大约济南的地方官方能千方百计品尝到此茶,而以之试茶的不是别的,乃是济南的甘露泉,此足见甘露泉水质之美,世间少有。

杜半楼济南试泉记

品茗鉴水之风俗,江南比江北更为盛行。济南泉水素以清冽甘醇闻名天下,而江南士子、茶人亦多慕名而来者。清代雍正年间,其“顾曲周郎”非无锡进士杜半楼莫属。

雍正八年(1730),时任山东巡抚的岳濬奉诏重修《山东通志》,他特邀江南翰林杜诏前来开局排纂。

杜诏(1666—1736),字紫纶,号云川,学者称半楼先生。江苏无锡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著有《云川阁集》。

《清史列传》称杜诏“天才秀逸,工诗,尤善填词”。尤其,他在未中进士前,即为康熙招入内廷纂修《方舆路程》《历代诗余》《词谱》等。岳濬所看重的,显然是杜诏在历史学、地理学、

诗词学等诸多领域全面深湛的学养,这才是修志必须的基本功。

这杜诏来到济南,亦喜不自胜,因为借此可以了却他一个积久的心愿:品赏济南泉水。

《山东通志》垂竣,杜半楼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这天一大早,他约上四位与他一道修志的同人,特意雇了一位挑夫,挑上专门用来煎茶的茶铛等工具,在济南城内外遍游群泉以品评水味(“我与四子朝出城,满街听彻流泉声。一夫负担携茶铛,次第汲取加品评。”),写下独具慧眼、脍炙人口的《试泉行》《又赋二绝句》诗。

杜半楼一生走南闯北,经多识广,其论水品茶功夫当不一般。在《试泉行》诗的序中,他说:

“济南七十二泉,论者谓趵突为上,金线、珍珠次之,余皆不及。余独爱贤清泉,以为神味迥绝,比偕刘震濛、邵振飞、潘方霖、黄名标尝古温泉及龙潭、天镜、马跑诸泉,未有如贤清者。既而得蜜脂泉于阛阓中之僧舍,乃更出贤清之上。”

诗人对贤清泉的独特水味,用了“神味迥绝”四字,意其非人间所有之味也,其喜爱、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当他又在僧舍中发现了蜜脂泉,想不到其味更出贤清之上。

事情到此依然没有结束。杜半楼继续试泉,再作《又赋二绝句》:

一条金线觅无踪(泉在民居,垣薮之),翠幕遮来粉壁重。

纵有珍珠穿不得,更何心去绣芙蓉(欲访芙蓉泉不果)。

汩汩尘埃多闹市,涓涓芜没半荒湾。

肯来着眼窥金井,玉虎牵丝系玉环(城中玉环泉最佳)。

原来,他又到了金线泉与玉环泉等泉池,并且发现,城中水味最佳之泉,乃是玉环泉。自然,还有诸多的泉池,因种种原因,他“欲访未果”,如著名的珍珠泉、芙蓉泉等。所以,这次济南试泉仍然留下不小的遗憾:实在是宜茶的名泉太多了呀!

到林汲泉去喝茶

清代济南府齐河县诗人郝允哲、郝允秀弟兄,长年读书于龙洞佛峪青山翠谷中。兄郝允哲乾隆四十年(1775)成进士,官候补知县。他少聪颖,读书过目成诵,积书万卷。其诗风雄放恣肆。而郝允秀14岁即以能诗闻名乡里。他无世俗之好,以诗自娱,所写诗不下万首,著有《水村诗存》《松露书屋诗稿》《水竹居诗集》等。时人论其诗“意致清冷,多哀怨之音”,“天生诗人”“流连景物,触绪怀人,音韵凄清,如闻冷雁哀猿,令人生感。”(参见《松露书屋诗序》)出于对诗歌和济南山水的深爱,郝允秀创作的泉水诗高达77首,为济南泉水诗人之冠。尤为感人的是,郝允秀在年老体弱的暮年,于齐河老家写有《病后思饮林汲泉水不得因作长歌》诗,诗中首先回顾他当年在林汲泉隐居时携瓶品茗的雅兴:

我昔在空谷,携瓶春树前。

洗盏当落日,兽火欣烹煎。

一吸消烦躁,再吸清尘缘。

三吸四吸不自觉,恍如身在蓬壶巅。

安期红枣未得食,空将玉液醉群仙。

遍体清凉耳目爽,微微秀气盈丹田。

郝允秀在老病垂暮之年回到老家,这时,他唯一想喝的便是林汲泉水,家人在齐河打来最好的“金井”之水,但也无济于事。他盼望着、渴念着能再到佛峪林汲泉头,再过过那笔床茶灶、枕石听泉的日子,诗的结尾说:

太息人间名胜地,何时重上钓台倚石看漪涟!

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他对林汲泉超乎寻常的深情与挚爱,读后令人唏嘘不止。

白石泉:“茶扉临水启,如在图画里”

白石泉是清代乾隆后期晚出之泉,然其泉水甘美如醴,清代描写白石泉试茶的诗作很多。如王烻《白石泉试茶,同庆孙》:

邪胆不敢照,石砂皆玉莹。

若教无附著,应得更空明。

僧乞净瓶汲,童知活火烹。

何人能七碗,脏腑恐冰生。

(清咸丰七年高密王氏春晖堂刻本《碻诗钞》卷上)

此诗道出了白石泉水的一大特征:清洌甘醇。白石泉的另一特点是景致宜人。喝茶也要喝个好的环境。济南诗人陈超有《白石泉茶肆即事》诗称:

断桥聚影没残碣,远水跳波喧夕阳。

杯泛碧螺清酒吻,花开红蓼媚茶铛。

景致风味上佳。白石泉边原建有“金山小煞”,亭台楼阁、茶社一应俱全,人们可在此放舟垂钓,观白鹭戏水。

曲水亭茶舍风情

其一:黄茆亭子茶肆

晚清到民国,曲水亭是济南享有盛名的茶社与围棋社。而在咸丰、同治年间,则为一夫妻开设的茶肆。

廷奭(1844—?),爱新觉罗氏,山东巡抚崇恩之子。工诗词,精绘事。著有《未弱冠集》。

我们来看廷奭笔下的《曲水亭茶舍》:

黄茆亭子曲水曲,择来僻地避尘俗。

几株杨柳绕栏杆,水影上摇窗户绿。

主人泉石小生涯,不卖村醪卖野茶。

烟吐炉心香泛盏,冰壶雪乳类山家。

焉用泥墙画陆羽,竹篱断破疏花补。

夜邀豪客两三人,煮茗灯窗话风雨。

雨声萧瑟助泉声,鼎吟茶沸相杂鸣。

一笑火前春十片,真教两腋清风生。

莫把旗枪斗翠紫,品茶专以静为美。

风流淡雅小茶坊,足抗兰亭傲曲水。

(清同治二年懒云窝刻本《未弱冠集》卷六战秋集)

绕着一曲绿水而建的曲水亭,是一处足以避开尘俗的休闲佳处,而亭子的色彩是不失艳丽而雅致的黄色。绕着水亭栏杆的垂柳,摇曳拂水,诗意无限;而曲水亭的四围皆为清澈的碧水,水影上摇,连亭子的窗户都是绿的哟。

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

最令客人感受亲切的却是这里的主人,依靠着这曲水泉做起了烹茶待客的生意。茶炉吐着微火,茶水泛着清香(“烟吐炉心香泛盏”),这是因为,曲水泉的水质太好了,就如同在山泉的“冰壶雪乳”一般纯净甘洌(“冰壶雪乳类山家”)。

接下来,诗人又回到曲水亭的环境,谈到它的竹篱与疏花相互辉映的田园式醇美景致感觉。

最后,诗人写到他与其同伴在此品茗的幸福感觉。

灯窗之下,好友相聚,品茗夜话人生,潇洒、遂愿、过瘾;少顷,下起了蒙蒙细雨,而此时,曲水泉的泉声与雨声相和,茶沸之声与吟诵之音相答,更为客人的雅聚增添了色彩与诗意,人们在“两腋清风生”的美好享受面前,感到这一“风流淡雅小茶坊”的聚会之温馨惬意,甚至不亚于晋代王羲之们的兰亭雅聚了。

其二:曲水亭前茶社,茗饮极佳

自然,写到曲水泉亭茶社茗饮的,还有许多。甚至,将此处称为“兰亭”的,也不独廷奭一人。据文献,在此之前的道光年间,此亭便已成为茗饮胜处。

史梦兰(1812—1898)字香崖,一作湘崖,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

史梦兰写有《大明湖棹歌十二首》,其十二云:

乱泉十里此渊渟,港汊纷纷聚一汀。

曲水亭前茶社散,流觞合唤小兰亭。(曲水亭在湖南岸抚院西北隅,货古玩玉器者破晓集此,若京都所称小市者。然四面流泉清可见底,茗饮极佳。)

(清刻本《尔尔书屋诗草》卷六)

曲水亭建在此乱泉十里的如同明镜的汇聚之处,在“港汊纷纷”、清溪淙淙的水湄。此时,曲水亭的茶社刚刚散场,如果添加上曲水流觞的项目,这里应该就是当年的兰亭雅聚了。

这样的描写,诗人感到仍难尽兴,所以,他又在诗后添加了一段说明,称曲水亭“四面流泉清可见底,茗饮极佳”。

古代济南家家煮泉饮茶的潇洒与惬意

好茶离不开好水沏泡。

茶得水才有其香、其色、其味。

济南泉水,是最为理想的宜茶之水。

漫步济南街头,似乎茶肆茶馆并不多见。

是的,往日济南人几乎家家有泉,他们的“茶馆”,都开在自己家里了。

而且,这应该古已如此。

其一:煮茶风炉处处火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吴县著名诗人张埙来到济南,遍观泉湖之美,乃欣然作《趵突泉》诗,中有诗句写济南家家饮茶之盛况:

煮茶风炉处处火,湔裙水阁家家桥。

一城士女在一水,它郡无此风光饶。

“煮茶风炉处处火”,说的就是济南到处都在用风炉煮茶论茗的状况。而“一城士女在一水,它郡无此风光饶”,则鲜明展示了济南城人泉相依的无穷魅力。是的,在这所古城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人们都是与泉水生活在一起的。这是济南最为动人的生活画面、生活场景了。

其二:晓汲新泉水,风炉帘外支

清乾隆后期,山东高密著名诗人王烻长年寓居济南,过上了如同济南居民一般的日常生活。他的《烹茶赠寄庵》诗,便是自己生活的写真:

晓汲新泉水,风炉帘外支。

独从无味处,有得未尝时。

竹几列瓯静,松茶添火迟。

偶来分一碗,清冷入心脾。

(清咸丰七年春晖堂刻本《碻诗钞》卷上)

诗人说,他一大早便汲来新鲜的泉水,在院里支好风炉,干什么——煮茶,煮泉水茶呀。

其三:春雨家家斗茗来

清代济南饮茶之盛,更为鲜明地体现在道光年间江苏吴县诗人孙义钧的《济南杂诗》里,全诗六首,之四云:

甃石缭垣漱碧苔,氿泉穴出遍城隈。

江南漫羡中泠胜,春雨家家斗茗来。

“甃石缭垣漱碧苔,氿泉穴出遍城隈”,正是济南家泉众多的又一诗意说法。正是家家拥有了那么多上佳的泉水,导致济南饮茶之风大盛。究竟兴盛到什么程度呢?诗人说:“江南漫羡中泠胜,春雨家家斗茗来”,中泠泉是位于江南镇江的名泉,为什么诗人说“漫羡”呢?其言外之意在最后一句得到了解答,你中泠泉只是一个泉而已,而济南则“遍城隈”皆是也,因此才能在春雨之后,出现“家家斗茗”的盛况呀!

转载自:《济南史志》

来源:济南图书馆 侯林、侯环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饮茶的精神

中国人饮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

将饮茶视为一种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

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细啜襟灵爽,微吟齿舌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对着手中香茗,细细观赏杯中茶汤颜色,轻闻茶的香气,品尝茶中滋味,陶醉享受茶的曼妙意趣,这是古人的品茗意境。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也说道:煮茶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饮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乳泉,乃钟乳石上的滴水,甘美而清洌,饮茶若只是一吸而尽,不辨茶味,在田艺蘅看来,就如同以乳泉灌篙莸,那真是罪过。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茶友皎然、张骞、陆上修等,在一次品茶行令中组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一开始陆上修说了一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张骞答曰:“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李萼接着对曰:“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之后皎然说道:“不似春疗醉,何辞绿菽繁。”陆上修马上接着说:“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直到有人对不出,方告一段落。这首联句中,“泛花”、“庭萱”、“素瓷”、“芳气”可以看出这群品茶活动,正在进行欣赏沫花、讲究器具、感受茶香等茶艺活动;六人各自别吟出别出心裁的诗句,以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月夜饮茶的心境与意境,杯面泛起的白色茶花、聚首的茶席、月光下的茶会、茶的芬芳气味、茶色迷人的碧绿、饮茶的氛围感受,仿佛诗中都飘逸著茶的芬芳,令人有身深入其境的感觉。诗中可见唐代文人在茶会中,宾主相敬、和谐、气氛清闲雅致。看来不论行茶令、斗茶虽在求胜,仍见文人的沉潜细致。陆士修的啜茶联句中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也表达了茶在鍑内翻滚沸腾时、泛起白色水花,正是邀请好友共饮时,花香茶饮,更能引入诗境,增添茶趣。

宋代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中以竹炉的火红映衬寒夜,以客来访呼应竹炉的汤沸,将“以茶代酒”的雅趣,“以茶代客”的真性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好友寒夜来访,点起火炉围坐一起,虽没有美酒佳肴,寒夜中啜饮醇香的热茶,一杯香茗在手,不乏是文人雅士聚会时的趣味享受,这种“以茶代酒”的儒雅风习,至今仍令人们神往。

道尽中国文化的深刻底蕴,以茶待客,显示了主客之间的亲切温馨,表示了主客对品茗的喜爱,不论梅花不论窗前月,尽在一杯茶饮中。将茶提升到一种含蓄又深情的境界。清代郑清之的诗句中也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诗中表达以茶留客的情意,更道出饮茶后飘飘欲仙的感受,中国人自古好茶,不仅客来敬茶,还以茶留客。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

据宋、明人的文献纪载,斗茶概括有:(一)斗茶品—斗汤色、水要活、茶要新、汤色要鲜红。(二)斗水痕—水痕出现早晚、汤花咬盏时间久者得胜。(三)行茶令—席间吟诗作对较劲。茶令最早出现在唐宋时代,如唐代颜真卿等人的接龙、宋代李清照著名的一问一答,“接龙”可以视为茶令的一种形式,就是以联句续诗的形式,一人一句接下去。

明代《吴门四才子佳话》中有一段四位友人一日结伴同游,酒足饭饱后,至一茶庄饮茶,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连成一绝。

联句如下:午后昏然人欲眠(唐伯虎),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茶余或可添诗兴(文征明),好向君前唱一篇(周文宾)。

茶庄老板对此四连联句赞赏有加,祝枝山建议将诗诵于老板,以换取四包好茶,主人欣然允诺,取来四种茶叶,谓之“四贤茶”,从此泰顺茶庄声名远播,成一佳话。伴随著散茶的发展,明初饮茶方式各家分呈,承袭传统也有创新。

明代茶人或有隐逸遁世者,常以山水自娱,追求忘却尘世烦恼,淡雅高洁的品茶意境,饮茶讲求趣味,对茶具茶汤亦皆有所要求,可说是浪漫苏醒的年代,明许次纾《茶疏》写道:未曾汲水先备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盖或仰放,或置瓷盂,勿竟覆之案上,漆器食器,皆能败茶。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之。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吟坛发其逸思,谈席涤其玄衿。

明屠隆《考槃余事》中提及,明代茶人一向主张: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费而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嵩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由此可见明人饮茶时不论对象、烹煮、品味、相当的讲究,讲求闲适、真趣、清赏超越性灵的生活态度。

清代中叶的诗人袁枚是一美食家,他的著作《随缘食单》上有一段他在武夷山与寺僧品饮的记载,寺僧以当地名茶武夷岩茶款待他。食单上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闻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在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尽得个中三味。

这段话同时也凸显了岩茶的茶性,因其茶气强,滋味醇厚,故而品饮时不宜大口,宜浓不宜淡,所以袁枚诗中说杯要小、壶要小、须慢慢品饮方能释躁平矜。功夫茶俗不但要闻香试味,也要能平矜悦性,连带地也讲究茶具,所谓“功夫茶四宝”,要求的就是茶汤浓郁、饮茶先嗅其味,再品其韵,杯以“若琛”最佳,约在10至20毫升。根据清代袁枚所言:“余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烹茶需要用到的器物很多,每一器皿都很讲究,但以茶杯最为重要,这也是品茶人最在乎的,是品饮者直接接触的器物。清冒襄在《岕茶汇钞》中提到: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洽有一时,太早未足,稍迟已过,个中之妙,清心自饮,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所以袁枚说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可见袁枚品茶已达至高之境,能够清新自饮,体会杯中茶趣。

品茶文化在明清以后,出现了反璞归真的现象,茶人借由品茶过程,实现精神上的企求,让心灵得以抚慰,像朱权作为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为了“破孤闷”而专注研究茶,避世写了《茶谱》潜心茶道,提出了以茶悟道的观点,认为探究造化,是要从烧水煮茶开始。文征明嗜茶,为人正直,不事权贵,淡泊仕途以茶示决心,赋诗作画,有诗吟: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薰炉茗碗旁。可见他以避世为乐,以饮茶为欢的高尚境界,任凭门前车马喧闹,依然淡定的在茶炉边烹茶,品茗自乐。还有张岱的以茶会友,他说:非大风雨至,非至不得已事,必至其家,啜茗焚香,戏谈谑笑,十三年于此。除非刮大风下大雨,十三年来每天造访云谷,显示两人的茶谊根深蒂固。


注:内容来源贵台红茶业,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寒夜客来茶当酒”冬日饮茶的那些讲究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不时不食”一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这四个字,一言蔽之美食与时令的紧密关系。而对于茶文化而言,依时而饮,也有许多讲究。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因此,冬日饮茶贵在一个“暖”字。不仅茶叶要以温养为主,人们在饮茶仪式上也力求营造温暖的氛围。


煎雪煮茶:古人的诗意暖冬

“中宵茶鼎沸时惊,正是寒窗竹雪明。”记录下唐代诗人司空图在冬日煮茶的风雅情景。不过煮茶并不是从唐朝才开始,煮茶始于西汉。汉魏六朝的饮茶法“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一般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唐初,出现了文人饮茶,还形成了茶文化。及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唐代茶文化的发展逐渐达到鼎盛。

如何煮茶一壶好茶,据《茶经》里的记载,要先使用木炭烤茶饼,升炉、炙茶,然后将烤炙过的茶团敲碎、碾磨,用纸袋封好,藏于金龟之中,其后才是煮水。听到釜中的水微微沸的声音,再投入茶末。“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就是说煮茶“三沸”恰到好处,煮过了,茶味就不佳了。

苏轼是煮茶的行家,他在《试院煎茶》中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的诗句,对煮茶用水的温度、发出的声音、研磨茶团时茶叶的形态以及茶汤在茶盏中旋转的样子,都做了形象描述。南宋诗人陆游,在隐居的生活里,同样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风雅。“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几只寒鸦徘徊在黄昏时候的疏林外,青山脚下就是隐居的家。回家最有趣味的事儿是什么呢?当然是煮上一壶茶热气腾腾的香茶。

煮茶用的水有多种,陆羽在《茶经》中把自然界的水分为三个类型: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此外还有“雪水”。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但一般说来,饮茶用水多以前三种水为常见,雪水则不多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提到煮茶用梅花花瓣上的雪水。给冬日品茶增添了更多浪漫与诗意。不过这用“雪水”煮茶并非曹公“杜撰”的罕事。古人用“雨”“雪”煮茶,早有例子。

唐人陆龟蒙在《煮茶》诗中就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之句。宋朝苏轼在《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前“叙”中也说过:“梦文以雪水煮小团茶”。陆游的《雪后煎茶》诗说:“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诗人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烹雪煎茶。无暇至纯的雪水,以柴薪烧化,茶味清冽,让人抛却尘俗,只余缕缕茗香在天地间。

冬日围炉:现代人的惬意闲情

近两年,一种颇具仪式感的饮茶方式在社交网络流行开来,那就是“围炉煮茶”。烧的正旺的红泥小火炉、满装茶叶的粗陶小罐、烤网上各色干果与水果,邀上三两好友围坐整个下午,这就是现代人的“冬日茶饮仪式”。很难说现代人的“围炉煮茶”不是脱胎于古代人的煮茶习惯,不过从数据看来,围炉煮茶的确是火了一把。

热心网友虫虫提供

在抖音,关于“围炉煮茶”话题的播放数据就超过了30亿次;小红书上,围炉煮茶相关话题被将近1200万人次浏览;大众点评数据显示,11月以来,全国以“围炉煮茶”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2021年增长11.7倍,旺盛的消费需求撬动行业快速发展。其中,成都、上海、杭州等地线上销量最热。12月至今,大众点评上新增“围炉煮茶”服务的实体商家数量,环比上涨326%。

围炉煮茶走红背后,是传统“茶文化”逐渐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所认同与喜爱。炭炉、茶壶、烤物,简简单单就能营造出独具中式魅力大的冬日氛围感和仪式感,满足现代人拍照打卡的表达需求;另一方面,这种颇具烟火气且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契合了现代人对慢生活的向往,更为人们构筑起消弭寒意的诗和远方。

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若是轻微发酵的新茶,茶内物质尚未转化,过度加热可能导致茶叶变黑,茶汤变紫,苦味过早地浸泡出来而难以入口。因此白茶、熟普、红茶、黑茶等等,这些茶经过时间沉淀的茶再适合不过。煮茶时要用没泡过的茶叶直接煮,才能煮出滋味调和、茶气俱足的汤质感。古人给今人留下的除了煮茶仪式上的讲究,当然还帮助今人筛选出了最时宜的茶品。

至于煮茶用水的讲究,或许今天的雪水未必已经时宜于烹茶。隔着数百年或者数千年大的茶饮偏爱也有了差异,但是无论是古人的煎雪煮茶还是今人的围炉煮茶,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那份独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浪漫,一直未曾变过。

来源:文旅中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72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