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野生茶树怎么看

找到约155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关于野生茶,看完这篇文章,超过99%茶人

市面上流传着各种关于野生茶的说法,包括野生茶能不能喝,都有巨大的争议,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野生茶是什么并没有搞清楚。后面争来争去,也是浪费时间,就好比一个人是谁都没搞清楚,谈论这个人的好坏功过,怎么可能说清。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野生茶是什么?在不同的范畴里,所指是不一样。可能是指无人种植的,也可能是指无人管理的,或者说前人种下放荒的,也可能指所处的环境是在森林里的。

从枝条可以看出纯野放多年的状态

(茗寿堂九畹茶园)

这些是属于茶园种植与管理的范畴,这些能不能喝没有什么争议,同样的茶,符合这些条件,只能说环境生态更好,并没有什么问题。

布朗山国有林内的一处茶园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植物学分类意义上的野生茶,这个才是所有争论的来源,也是市场上概念混乱,说法纷杂,似乎怎么也说不清的问题。

|野生型茶的概念来源于植物演化理论

植物学分类上的野生茶,更准确一点说是野生型茶,是来源于植物演化理论的。

不管是什么植物,一般认为都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茶组植物里面,也认为有一个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自然选择,也包括了人工驯化。那么茶组植物这么多,怎么看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栽培的,哪些在演化路径上更原始?这也有一个一般的认识。

一般认为茶树演化的过程是从乔木向小乔木和灌木,树干由中轴变为合轴,叶片由大叶到小叶,花冠由大到小,花瓣由丛瓣到单瓣,果由多室到单室,果壳由厚到薄,种皮由粗糙到光滑,酚氨比由大到小等等。


植物学上认为茶树演化过程带来的性状变化

(《中国古茶树》)

根据这个理论,或者说这种假想的演化路径,我们可以把有一些分类视为更原始的树种,称为野生型茶树或者原始型茶树。

|究竟什么是野生型茶

究竟野生型茶是哪些种呢?

(以下两条虚线之间部分给学霸看的,普通人可跳过,不影响阅读本文。)

我们知道,茶树属于被子植物们、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组(Sect.Thea(L.)Dyer)。茶组植物的分类有两种不同的体系,按张宏达教授的系统,这里面有31个种(这个体系内也有不同说法,30个、32个等等)、4个变种(1998年),这里面云南分布有23个种,3个变种。而如果按照闵天禄的分类系统,茶组植物有12个种6个变种,云南有8个种,6个变种。

为什么有两个体系,因为是依据形态学来分,哪些性状更基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也很正常。当然随着茶组植物基因的研究,也有新的观点,但目前主要还是依照这两类体系。

这些种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近有远的,所以在茶组里面又分了几个系(张宏达系统)。分别是:

五室茶系(Ser.1QuinquelocularisChang)、

五柱茶系(Ser.2PentastylaeChang)、

秃房茶系(Ser.3GymnogynaeChang)

茶系(Ser.4Sinenses)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种”分别属于什么“系”。

这四个系的排布是按照性状逐渐分化来排的。所以五柱茶系、五室茶系里面的种,一般认为是比较原始的,也就是比较典型的野生型茶。而茶系里面,被认为是比较晚演化出来的,就是栽培型茶。

那秃房茶系呢?专家认为没有前两个那么原始,不是那么典型的野生型茶,但如果硬要分是野生型还是栽培型,那有的人还是算在野生型里面。

除了野生型和栽培型,大家可能还听说过过渡型茶树,这个说白了就是野生型的特征和栽培型的都有一点,因为不是比较严谨的概念,现在在学术上已经不太提了。

演化只是一个假想路径,而且无论是野生型还是栽培型,也都同样是经过这么多年演化的,和能不能喝没有任何关系,在演化上认为原始的低等植物和所谓的高等植物都有能吃的,也都有不能吃的。

我们要讨论能不能喝,还是要具体落在是什么种上。

在云南比较常见的野生型茶主要是: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厚轴茶(Camelliacrassicolumna)、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

我们依次来讨论一下,先从最常见的大理茶开始。

栽培历史最久的“野生茶”

大理茶种(Camelliataliensis)按照前面的分法,是属于野生茶的。但是大理茶种其实是一个人工栽种历史非常久远的品种,有多久远呢?应该说是目前所知栽种历史最久远的品种!我们大致说一下。

大理茶种这个名字的来源离不开大理两个字。大理苍山半山腰有个感通寺,如果要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感通寺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地方。

在明代,感通寺茶是云南首屈一指的名茶。像明代大儒李元阳,后来的高产作家冯时可、旅行博主徐霞客等等名人都有所记录。这个不详细展开,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2014年的文章《感通问茶》。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阳在明代就提到感通寺茶是越存越好喝的,是最早记载普洱茶越存越好的文献。

这个感通寺茶是什么种呢?大理茶种。不仅在感通寺内,在感通寺的周边,有且仅有这个品种。

2014年和大力去考察时在感通寺内拍的照片,上面清晰的标注大理茶种

从茶果来看,也有明显的大理茶种特征,当然不用怀疑,因为大理茶本来就是1925年由英国梅尔基奥尔根据采自苍山的茶树标本定名的。

感通寺其实是南诏和大理国的传统名刹,这个茶的渊源应该远至唐宋,我们就算取一个下限,那至少也是明代,五百年的时间。

其实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一直说古树茶,大家知道古茶树最大的地区在哪里吗?如果没有古树分布的全局观,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

原始森林里的不算。真正古树最大的地区是在保山、临沧、普洱北部交界的澜沧江沿岸。也就是昌宁、凤庆、云县、景东一线。这些地方有一些超大树,有的单株干茶的产量在几十公斤。采茶的时候,七八个人上树你都看不见人影。

茗寿堂曾经做的一棵超大茶树的单株,

当时树上有8个人,你能找到吗?

这是什么概念?干茶能做一两公斤,在任何名山名寨这就是妥妥的古树了。那些名山的茶王茶后在这些大树面前,只能叫弟弟,不对,应该叫孙孙了。

这些超大树是什么树种?多数是大理茶种,也有别的树种,不管什么树种,按形态划分,基本都是野生茶。

这些大树是人种的,还是野生的?肯定是人种的。很多地方都是一排排,非常有规律的。

凤庆北部的大理茶种超大茶树

这些大树的树龄有多大?这个不好说,但是真正种过大理茶的知道,大理茶长的太慢了,十几年才相当于普通大叶种两三年。如果我们认为班章冰岛是几百年的话,这些比班章冰岛大好几倍的大理茶大树应该是多少年?

不仅有这些大树,还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说明一代代都有人种这个品种。


刚才那棵超大茶树旁边较小的一棵大理茶种古树

大大小小有规律种植的“野生”古树表明

这是延续种植了几百上千年的当地原生品种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已经延续种植饮用了上千年的古树茶,应该叫野生茶吗?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

现存“最古”和“最贵”的古树就是野生型茶

当年香竹箐发现茶树王的时候(其实我刚才说的地区,同等级别的大树不是一棵两棵,只是香竹箐这个略粗一点,树形也好看)。当地人都知道这茶树是种的,而且村子周边就是我说的情况,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大大小小历代种的茶树都是这个品种啊。所以直接定位成“栽培型”茶树王。  

凤庆香竹箐茶树王,也被称为锦绣茶祖

但是植物学家来一看,这个应该是大理茶种,或者说即便不能确定是大理茶种,那也肯定属于野生茶。

这个就麻烦了,自相矛盾了。大家不信的话可以看任何一本古茶树权威资料,看看树种到底是什么。然后在上网查查锦绣茶祖,看看是不是被称为“栽培型”茶树王。

百度百科关于香竹箐茶王的介绍

写的是栽培型古茶树。

四本关于古茶树的专业著作,除了一本对树种稍有犹豫,在大理茶种后面加了个问号,其他三本都明确指出,香竹箐大茶树就是大理茶种野生茶。其实唯一一个犹豫的也不是植物学上有什么争议,只是有所顾忌罢了。

锦绣茶祖我们都知道,不仅是现存最古老(按照公布数据)的茶树,同时也是最贵的茶树,拍卖价格一公斤已经合上千万了。你说能不能喝?你可以问问制茶的滇红集团。

这棵是茶王附近的一棵小一点的古树,和茶王同一品种,植物学上属大理茶种。和茶王的直线距离也就三十米。

为什么说是大理茶种?懂品种的,看下图就知道了。

看茶果,看芽孢,看叶面,都是标准的大理茶种。

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我刚才说了,昌宁、凤庆,云县等地这都是随处可见的,这在很多茶山就是世世代代都在种的,主流的本地品种。

这样的品种,你扣上个野生茶的帽子,然后就说野生茶不能喝?恐怕茶农不会同意吧。

不仅如此,故事还没完。大理茶种所制的红茶被市场高度认可,也就是大家听说的野生红。茶农都想扩大这个品种,但是前面也说了,大理茶种长的太慢了。如果从茶果开始种,十几年才能开始采摘,而且根本没有量。

大理茶种育苗生长缓慢

所以茶农采取的办法是,在前些年种的勐库茶种或其他栽培型上直接嫁接大理茶!这个如果在专家看来,又作如何想?难道人工返祖了?

在过去的勐库茶种上嫁接大理茶种的“野生茶”

我们这些年做野生红茶,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要区别是原生的大理茶种,还是嫁接的大理茶种。我们当然希望是要原生的大理茶,这两种茶原料的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嫁接的要便宜的多。

这个问题先说到这里,如果您细心的看过一遍,对于这个大理茶种的“野生型茶”应该基本了解了。

其他野生型茶

其他的野生型茶种还包括厚轴茶(Camelliacrassicolumna),这个在红河、文山州比较多;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主要在楚雄州,尤其是双柏鄂嘉一带;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曲靖这边比较多,比如已经死掉的师宗大茶树。这些茶其实也都是当地人常年饮用的,而且都有独特的风味,只不过大家了解很少,产量也比较少。

在有的地区,因为缺少普洱茶传统,这些茶可能也被制成绿茶,不过基本都是当地常年采制饮用的。而且有些有不错的保健功能。

还有一些未确定具体种的野生茶种。比如在云县白莺山,其实有很多树种,当地的大理茶种被称为本山茶。除了本山茶,还有二嘎子、黑条子等等,常见品种十几个,细分更多。这里面就有不少野生茶种。当然这些也是常年饮用的,而且白莺山拍卖最贵的几棵大茶树,就是所谓的“二嘎子”品种。

白莺山二嘎子茶芽,茶种具体归属有争议,

但按前面的植物形态学来说还是倾向于属于野生种

野生茶到底能不能喝?

你说这不是怪了吗?你说了半天,不仅最常见的大理茶种可以喝,其他一些野生型茶种也都是当地人天天喝的,野生茶不能喝的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所谓野生茶不能喝,这个说法是很含混的。一个说法来源于早年边销茶中混有野生茶原料导致藏民饮用不适,但是这个具体是什么原料还不好说,而且现在研究基本确定主要是工艺的问题而非原料问题。这个可以参看前面讲普洱茶传统工艺的部分。

还有在普洱茶泡沫期间,有些人处于疯狂状态,一些是森林里面的非茶组植物被到处滥采混入到原料当中,可能出现过问题(具体什么问题现在还没有看到确切来源)。

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树(2012年考察)

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应该这样说,只要是当地常年采制饮用的,或者常年制成产品出售的,都是没有风险的。这个和是不是野生型茶没有关系,很多所谓野生型茶,种了很多年也喝了很多年,和栽培型茶只是人为的一个理论上划分的概念,没必要因为这个帽子而产生各种猜想。

但是如果是个人到森林里面随意采摘的,那就有风险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采的是什么!这个没人能负责。即便外形像茶,也有可能不适饮用,甚至有毒,我在森林里考察也碰到过吃了麻嘴的。

野生型茶好不好喝?

这个跟问古树茶好不好喝一样,肯定有好喝的,有不好喝的。

要看品种,看山场,看工艺。有的一看是野生茶,一看是野生红,一看是野生芽孢,就说我喝过如何如何。你能从外观上区分不同名山名寨吗?都是大叶种你看得出来吗?这都是胡扯。

我们筛选一个品种,可能要试上百个茶样,考察山场,调整工艺,这是你看外观就能看出来的?

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你试一试,只要有品鉴能力,自己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品鉴能力,那就多喝来源准确的好茶培养一下。

最后的忠告

野生茶的话题,今天就说到这里。人们世世代代都在种,都在喝的“野生茶”能不能喝是一个伪问题。被一个概念吓唬住,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完全没必要。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森林的茶。

森林里面有的很多其实也是先人种的,有的可能是自然生长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有缘分喝到就喝到了,不要过分追求这个东西。现在人心浮躁,要是炒作这个东西,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易武国有林的高杆炒热了,很多人跑到国有林(过去叫国有林,现在一般叫保护区)里找茶树,这也就罢了。毕竟茶树也比较少,茶树附近清理一下,对森林没多大影响。但是茶树越来越难找,很多人开始在森林里开地种茶树,这就非常危险了。

现在国家这方面开始控制,国有林里新开地种茶被严格禁止了。我觉得非常必要。为了一点点利益毁掉森林,破坏环境就罪莫大焉了。

来源:一碗茗粥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野生茶、台地茶、乔木茶、古树茶这四种茶如何区分?

这四种茶怎么区分?



1台地茶


指那些成片种植、人工矮化、精工管理的现代茶园茶。首先野生茶大多较原始,嫰叶无毛或少毛;其次,野生茶毛茶大多为墨绿色;第三,野生茶大多带有浓重的野生茶特有的腥味。这三点是它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和栽培型茶最重要的区别。但也可能因密植而虫害略多。台地茶苦涩味比较重,香气高锐,口感刺激性强。

 


2乔木茶


是指原料采用树形高大、乔木形状的大叶种茶树产的鲜叶制作的普洱茶。乔木型茶树要么是古茶树,要么是野生茶,茶农要攀爬上树去采摘。乔木古树茶苦涩味较低,汤色醇厚,回甘好,耐储存,口感协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好的滋味。



3古树茶


指那些由古人栽培的前人人工优化或选育的茶树,现在往往指那些不打药、不施肥、不锄草、不修剪的野放茶树。古茶园里的古茶树因为不施化肥农药,所处深山老林又没有工业污染,因而鲜叶制作的普洱茶备受推崇。而历史上,因为古茶园产量偏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曾被荒芜遗弃,现在人们认识到它的宝贵价值,这些曾被荒芜的茶园已经身价倍增。



4野生茶


大自然中物种自然演化生成的茶树品种,它是人工品种的始祖,也是我们对茶树进行分类的基础和样本。云南野生茶品种极其丰富,全世界现已发现的茶组植物共有47个种、3个变种,云南就有35个种、3个变种。这35个种、3个变种里既有大叶种茶,也有中小叶种茶,包括野生型和过渡型。


未经驯化的野生茶树有一些并不适合人类饮用,可能会有中毒风险。一些不明白的厂商,对野生茶和古树茶的认识混淆,既坑蒙了消费者,也损害了行业环境。



如何品味台地茶和古树茶


很多朋友选茶一直处在一个误区,总是喜欢闻一闻,看一看,就开始发表意见,这样的人一定是相当初级外行,请大家记得普洱茶是用来喝的,那最准确的“辨别普洱茶内含物质”是否高的方法就只有一个,就是“品”;


六味两性:


意为六味“香韵、茶汤的甜度、汤水的粘稠度、回甘生津、苦涩、喉韵”;两性:“持续性、稳定性”;其中六味中最重要的三大关键的就是“香韵、茶汤粘稠度、喉韵”。


有朋友问:为什么不施肥、不拼配、不修剪的易武台地茶没有密香呢?因为他摄取的是浅层的养分,土壤结构中含独特性的矿物质成分一般均在土壤深层。


还有人提出,为什么不拼配古树茶呢?为什么要拼配呢?台地茶内质不足,喝的人多是因为其一是人们还不了解他的品质,其二是因为他价格低,属大众消费;而古树茶可以上升品味的高度,资源稀少,能品者少数人也,品的就是他的内含饱满丰富及其地域性的风貌特征,古树茶还需要在拼配吗?从古至今,拼配的出现是因为各山种植的台地茶都有滋味不饱满,内质差的问题,但各山的滋味均有互补优势,所以才将各山的茶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拼配,使其互补提升滋味,降低原料成本,但不管怎么拼配均只能拼配得到基本口感的达标,决不可能拼出地域的风貌特征;



甜度:


此种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能把回甘混为一谈,但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既能领略,新茶客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之处,但不是关键,只能大家慢慢修炼。


茶汤:


茶汤是鉴别内质丰富度关键二;台地茶茶汤内质不足所以表现为黄绿色,茶汤淡薄如水,喝进口中还会有烫嘴的感觉,这个感觉您可以仔细尝试,古树茶内质饱满,一样的热度,喝入口中,烫嘴的感觉区别很大,尝试一下吧,相信您会收获不少;古树茶茶汤均为蜜黄色,色泽明亮,而且这是当年早春茶的表现,注: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周在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但表现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1、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其他滋味表现较弱,此时这种原性就体现的尤为突出;2、另一种则为茶树施肥,特别是尿素能迅速催长,但它会很快改变土壤结构,在台地茶仅能吸收的浅层土壤里碱性加强,所以就会造成苦涩增加;根据这两点原因可以告诉大家,苦涩绝对不是茶气,也不是说茶很刺激,放久了就不刺激了;还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成茶这些均为错误观点,苦涩是原性,也可说成是茶的缺点;谈到此处,在教大家一招实用性的鉴别方法,您在喝茶是留出一杯茶汤,冷却之后来喝,内质不足的台地茶您只能喝到一口仅有极重苦涩味的茶汤,而古树茶放冷之后喝虽苦涩也会加重,但他的茶香、回甘、生津,甜等都还在,这就是内质丰富茶性稳定的表现。


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三,也是非常之重要,一般台地茶是很少有的,有也是很快散去;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所以不能形成喉韵,这种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持续性:


可以简单都说成是茶的耐泡度,但一定得注意,生茶的投茶量一定是8克,而且要精确称重,泡法要标准,使用器皿至少是瓷器盖碗,玻璃公道杯,厚胎品茶瓷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泡茶时采用矿泉水,水第一次煮沸后保持小沸腾的状态,一般我们采取电磁炉或光波炉烧水,可以保持持续沸腾,每泡开汤时间10秒即可,冲水下去时不用直冲其杯中茶叶,应顺盖碗边缘均匀环绕慢慢加水,然后10秒左右后出汤,这样标准的泡法您就能客观能鉴别出6项滋味的各项再每一泡汤水中的持续度,在品饮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持续度就只有到达于此,台地茶一般6泡之后就会开始减弱,古树茶都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所以千万不要说您买的茶能泡20几泡,20几泡您喝到的是茶的回甘,生津感觉,而且泡法不标准时,只要把茶量多头,水煮沸后停止加温,能泡的更久,那都是茶店忽悠茶客专用之术;持续性决定了茶的稳定性,持续性越久,稳定性越高

爱茶,爱上一种生活方式!




茶里,只是天涯的一角,水也恰当,茶刚好。


茶外,

这一生就是在相遇,无论是在寒冬还是春秋。

我在泡茶,你来喝茶。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揭秘行业潜规则!古树茶树龄到底怎么算?

喝普洱必言古树,喝古树必言树龄。

可树龄究竟怎么算,您清楚吗?这背后的潜规则又是什么,您知道吗?

还是老习惯,要么不说,要说就全方位说清楚,不留遗憾,今天就来彻底把这个问题解决。

树龄这件事本来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

树龄究竟是多少?这个要看是在什么场景下来说,不同场景之下,你需要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应对策略。这几个问题如果说复杂,复杂在这里。

胡吹的树龄

第一种情况,是胡吹的场景。

你说这个场景少吧?还真不少,如果对这个行业接触比较浅,没有进入古树流通的圈子,无论在茶叶市场、去旅游、朋友送礼,还是某宝,你大概率就是碰到这种场景。

因为你看不到茶树,也不懂树龄,全凭商家一张嘴,在这种场景下树龄五百年一千年很普通,甚至两千年也有可能。

我在大理碰到一位老兄,神神秘秘的告诉我他的茶是取自2280年树龄的古茶树,令我钦佩不已,有零有整的树龄他是怎么知道的?难道穿越回去了?

这种场景,要是体面人,一笑置之。什么八百、一千随他们胡说八道去吧。尤其很多所谓高端局,反而更容易出这种情况,你说是怎么回事,之前分析系过,不再赘述。

既然人家能豁出这张脸皮,目的性很强了,你戳破也没必要,但是记住一点,你不要说真实的树龄,咱不蹚浑水,也不能当冤大头啊。你要是拿出货真价实三百年古树,人家台地茶说成一千年,你对不起你自己的好茶。你就说树很大,没法测量准确树龄就可以了。顺便也内涵一下那些胡说八道的:活体茶树并没有准确的测树龄的方法,你的千年茶树是怎么测出来的?当然,人家脸皮都豁出去了,也不可能在意这个。

约定俗成的树龄

第二种情况,是业内的约定俗成。

虽然活体茶树树龄测定其实是很难的,大部分古树的树龄也说不准,那我们不妨就约定俗成一个树龄。这个树龄是业内做古树的大致达成的一个共识,如果说你在古树这个圈子里交流,大家都是明白人,你按这个来,人家就明白你是体面人,是靠谱的,大家可以往下交流。如果你按照第一种方式里面上来就八百一千年,明白人就不愿意和你聊下文了。

那么这个约定是什么样的呢?要看上限和下限。上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些茶树王界定的,比如凤庆香竹箐3200年茶树王,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茶树王,勐库大雪山2700多年的茶树王,邦崴1700年茶树王等等,你先看看这些茶树王是什么量级,然后看看你的茶树是什么量级,你就不敢随便称上千年了。

哀牢山千家寨茶树王

那你说这些茶树王是谁定的?其实也是博弈的结果,各个地方当然都希望自己的茶树最老,但是你不能太离谱,不能说你三千年的比人家一千年的还细,或者和你这棵差不多大小的人家都报到2000年了,你也别太保守了。


邦崴茶树王

比如邦崴茶树王本来一开始定的是800年,后面随着茶树王树龄递增太猛,后来调了两次变成1700年,这个按大小来说和千家寨、勐库大雪山茶树王来比对,大致就靠谱,大家相安无事。

香竹箐茶树王

香竹箐那棵虽然不高,好在很粗,你要说一定比千家寨和大雪山茶树王树龄大,这个也很难说,因为森林里和田边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好在还能拿干径说事儿,而且背后有地方和大企业的支持,大家也就勉强接受了。

下限呢?下限就是你近些年种的茶,你的古树怎么着也得比近些年种的茶大一些吧,要不然就离谱了。

小树长成2、3米其实用不了多长时间

那我们业内一般怎么看班章冰岛这些所谓名山古树呢?大致的认知是大多数寨子的古树树龄在两三百年。所谓“古树”,按照古树、老树、大树、中树、小树的排列来说,就是寨子里最大最老的那一部分茶树。

冰岛古树采摘

当然每个寨子都有个别的长得特别高大的,被寨子里面当作茶王茶后,那种有说大几百年的,也算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你说千年以上,就有点冒进了。前两年经常有茶企冒进,只能糊弄圈外人。大致是这样一个情况。

冰岛茶王树

其实那些长得特别大的也有可能和周围的都是一起种的,同样是人类,就有姚明这样的,也有特别矮小的,何况还涉及到修剪矮化等等因素,所以这个其实也不好说。

而且很多茶树长到一定程度,其实并不会继续长高了,也和人一样。所以有的专家说,茶树几十年也可以长好几米,所以不存在几百年古树茶,这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也不可取。



那你说我们怎么通过外观来大致评估一棵古茶树的树龄呢?如果是按照业内这种约定俗称,我可以教大家一个估算的公式,就是干径的长度以厘米计算,乘以10来作为树龄。比如二十厘米干径的,你估计为200年,30厘米干径的,估计为300年,如果真的一米以上干径的,你估计为1000年以上,那大家一般也是能接受的,不过这种茶树真的很少,大部分都是野生茶大理种。

当然,不同树种,不同土壤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养护管理方式,差别其实是巨大的,有的时候能差好几倍。这里只是说业内大家大致接受的,以树的粗细来判断树龄的一个标准。为什么不是以高度呢?高度受修剪影响太大,你看看森林里的高杆就知道了,所以高度是不适合判断树龄大小的。



茶树高矮并不成为树龄判断依据

这个大致的标准,是因为云南的古树资源十分丰富,做茶的人多,大家慢慢约定俗成形成的一个标准,我们不管是不是科学准确,大家相互交流有共识,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对这个行业来说就是有意义的。相比之下,外省的树龄因为古树数量少,没有参照,其实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种情况——随便说的状态。

前些年云南的专家去重庆考察古茶树,据说有一棵1400年的古树,专家到了现场一看,这在云南只能叫小树,连古树都称不上,1400年怎么来的?于是问路过的老大妈:“大妈你小时候这棵树多大啊?”大妈笑着说:“你算问对人了,这棵树啊,就是我年青时候亲手种的。”



湖南某地茶树王

在贵州,在湖南,在广西,在广东,在福建,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感兴趣可以上网搜索,看到图片就明白了,当然不同树种茶树大小本来也有差别,这个需要提示一下。

所以我们说云南古树茶行业内的这个标准,虽然说不那么准确,但至少大家有共识,能交流,还是有意义的。我们茶友一般按照这个标准来交流,那就属于比较资深的茶友了,了解到这个层面对于一般交流来说,也足够用了。

真实的树龄

第三种情况,那你说有的人就是特别较真,就想知道真正的树龄,怎么办?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第三种情况,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树龄。这个其实不好办。

一段死掉的茶树的树干

如果茶树已经死亡,那可以数年轮,这个虽然也有误差,有漏年轮有伪年轮等等,但是大致靠谱,但活着的茶树要鉴别树龄就很困难了。在科学界来说,要想知道一棵活体古树的树龄,有以下一些办法。

1文献追踪法

文献记载这个地方什么时候种过茶树,这个对于几十年的茶园,可以毫无疑义的确认树龄了。但是非常古老的茶园,也不好确定。比如你说帕沙爱伲人迁入布朗山老班章大概200年,但是现在老班章的茶树究竟是不是那个时候种的,或者原来布朗族拉祜族种的,或者搬来以后过多少年又种的,这个说不清楚了。


再比如,我们知道有记载勐勐傣族土司罕廷发在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从勐海引种到冰岛。那你说现在冰岛的树龄是不是就是五百年呢?这也不好说,因为之前冰岛地区有没有古树?从周围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以及整个勐库地区的情况来看,大概率之前也是有的。五百年前种的,都存活到了现在吗?这就更不好说了,冰岛茶树大大小小都有,肯定是不同时期都有种植,所以对于比较老的茶树,文献也很难说清。

第二个访谈法

访谈法顾名思义,就是找寨子里的老人家问问,你们小时候树多大啊,你记不记得你的父辈,爷爷辈说没说过什么时候种的茶树啊。这个对于百年左右的,有参考价值,太久远的,也追溯不到了。而且这个方法对于已经开发的茶山,也很难保证真实性,现在古树茶是珍稀的资源,你不用问,问就是我爷爷小的时候,它就是这么大。

第三个类推法

比如我们看到有的茶园里面有衰老死亡的茶树,我们把这棵死亡的茶树锯了,数年轮。根据这棵死亡茶树的树龄,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没死的那些茶树的树龄,如果树的粗细差不多,那应该树龄也差不多。

这个之所以靠谱,还是要靠死掉的茶树。


对于同一茶园来说,类推法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你得碰运气,恰好碰到死亡的茶树显然并不容易。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同一茶园,如果不同地区,不同树种,不同环境下,还不能盲目的类推。

第四个CT扫描法

跟人一样,给树做个CT,看看里面的年轮有多少。你去医院看见给人做CT的机器就知道,把这个机器搬到山上的茶园调试,这不是一般的麻烦,开销也是巨大的。所以也没有这么操作的。即使这样操作,精确度也不高,误差很大,没有必要。

第五个生长锥法

什么叫生长椎法呢,我把树砍倒了数年轮不行,那我在树干打个洞一直打到中间,把这个洞里面的茶树树干取出来数一下。这个做法也不太可取,打太浅没意义,还是数不清楚(因为年轮不是均匀分布的)。真打到中心,这个风险太大,搞不好树就死了。知道树龄也没什么好处,树死了这个坏处就太大了。即使不是名山名寨,那一棵大树一年至少也有成千上万的收入,搞死了就彻底断绝这个经济来源了。所以也没人这么干。

第六个碳14测定法

这个其实更难,这个必须要有树干基部髓心处的样本才有意义,前面生物椎法你要是差一点没到中心还可以大致推算,这个是必须树干基部髓心处,风险更大,如果真能取到髓心处的,那直接数年轮不就行了。

这里补充一句,香竹箐茶树王的树龄,据说是用碳14测定的,那你可能会问,怎么取到髓心处的样本呢?谁敢冒这么大风险取世界茶王的髓心?这个只能问专家了?咱们就姑妄听之吧。

活体茶树树龄的准确测定,仍然是目前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最多就是在数年轮时加点染色剂,看年轮更清楚一点而已,其他和古人没区别。

经过染色的干径年轮在普通光照和荧光下效果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你到底知不知道真正的树龄呢?前面说的几种方法里有一种是靠谱的,就是碰到死掉的茶树,根据年轮了解真正的树龄,然后倒推这片茶园大多数茶树的树龄。偶尔去茶山的当然不容易碰到,经常跑茶山的还是可以碰到的。

我收藏的干径约30厘米的一棵死掉的古树

从死掉的茶树来看,即便是第二种约定俗成的情况,可能还要打个折扣。至于是几折,那就要看茶园的具体情况了,不同树种之间差别是很大的。

其实对于我们茶友来说,只要了解第二种场景,能和明白人相互交流就可以了,我和茶友和其他茶人交流,也是按照业内约定俗成的规矩,至于事情的真相,可能没那么重要了。如果你硬要较真,那真的就没朋友了。

来源: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