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央视关于黑茶报道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关于做好贵州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2020年3月24日省委茶产业专题会会议和全省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动员大会精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关于做好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2020年3月24日省委茶产业专题会会议和全省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动员大会精神,根据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在4、5、6三个月,抢抓春茶生产销售时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规模、调结构,守安全、稳品质,做品牌、促销售,降成本、提效益,促进贵州茶产业提质增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促进茶青资源下树
(一)千方百计组织采摘工上山采茶。各地区要充分发挥贵州是疫情低风险地区,茶青采摘属于户外作业防控成本低的有利条件,千方百计组织劳动力上山采摘茶青。茶叶主产县要调度好采摘用工需求,多渠道利用招聘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开展用工供需对接,组织省内外跨区域的熟练采摘工人到茶园采摘。茶叶主产县要优先组织当地的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群众到茶园、茶厂就业。
(二)增加采茶工的有效工作时间。各个茶区、茶叶企业要关爱采茶工的工作与生活,主动茶农之所想、急茶农之所急,在茶山上设置休息点,为采茶工提供体温测量、工作用餐、热水等,尽最大可能增加采茶工的有效工作时间。设法降低外来采茶工路途时间,有条件的企业解决采茶工的住宿和吃饭,采茶工安心采茶。没有条件解决采茶工吃住的,要积极组织交通运输营运单位和车辆接送采茶工。企业要主动配备茶青收购车,安排专人上茶山收购茶青,并尽可能多地设置茶青收购点,避免出现交付茶青排长队的现象,切实减少采茶工交付茶青耽误在路上和排队的时间。
(三)提高采茶工的采摘效率。双手采茶是我省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开展双手采茶技能培训与比赛,形成各界认识、关心、了解、推广双手采茶的良好氛围,让双手采茶成为贵州美丽茶山的标配。各个茶区要组织技术骨干、采茶能手到茶、茶山,开展双手采茶现场培训,讲解和演示双手采茶技术要点。要积极推动茶叶企业建立采茶工人联络微信群,主动拍摄和优选双手采茶视频,通过联络微信群推送双手采茶视频,为采茶工随时随地学习和练习双手采茶提供学习资料。引导鼓励茶叶加工企业采取梯度价格收购茶青,对采茶效率高、质量好的采摘工提高收购价格,鼓励采茶工多采茶青。
(四)坚持采摘标准,严守质量安全。茶叶企业要严格按照茶叶质量标准要求,对采摘工人进行茶青标准要求培训、收购茶青,对不符合标准的茶青进行重新分拣后收购,分拣后依然不符合标准的可以拒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各茶区、茶叶企业必须死守这个底线。各地开展清园行动,在茶山上全面禁止塑料盆、塑料袋,禁止生活垃圾进入茶山,禁止使用有毒有害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塑料制品储存茶青,茶企要主动为采茶工人配备竹篮竹筐竹篓以及其他天然材料编成的器具盛装茶青。
(五)积极应对灾害天气。各地要密切关注近期有可能发生的冰雹、冻害等灾害性天气,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组织编写茶园应对各类灾害预防措施,引导茶叶主管部门、茶叶经营主体做好预防措施。各地要积极推动茶园保险工作,鼓励茶企、茶园种植大户等参与茶叶种植保险项目,增加茶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各地、茶叶企业要特别注意对茶山上采茶工的气象灾害防护。
二、提高茶青资源附加值
(一)坚持按标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各地要按照2015年以来省制定的“贵州绿茶”“三绿一红”以及省主要区域公用品牌准技术规程,加大公用品牌授权使用力度,加大品牌宣贯力度,举办各类标准宣贯会议、印发标准宣传手册,开展各类制茶技能大赛,监督茶叶生产企业严格按标生产、对标检验、按标销售。各地要定期开展标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品牌贯标企业的情况,对宣贯不力、不按标生产的企业,必须取消其公用品牌的使用资格,推动各地标准落地。
(二)优化产品结构。各地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适应新肺炎疫情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与辖区内的茶叶企业算好经济账,推动多生产一一二、一二三叶为主的一芽多叶茶叶,加大以绿宝石、凤冈毛峰、黎平香茶等为代表的优质绿茶产品生产力度。各茶区、茶叶企业要把生产摆上重要日程安排,加强产品开发与技术攻关,大力普及先进适用加工技术,努力提高档次,增加附加值。近些年,以凤冈为代表的贵州夏毛峰茶大规模生产,很受市场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各地要加快夏秋茶生产,坚持以绿茶为主,不断增加红茶、黑茶及其他茶类的研发生产。
(三)强化技术培训。好茶需要好的加工,各地一定要研究制约当地茶叶加工的关键技术环节,组织专家攻关,要着重解决摊青过厚、时间不足,杀青温度过低、过快,做形环节不精细、粗糙,干燥温度过高、过快等共性问题。各个茶区、茶叶企业要主动对接省市茶产业专家服务团队,整合省内技术培训资源,对辖区内茶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技术骨干开展技术轮训。重点轮训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和茶叶审评培训,提升加工人员“边加工边审评边调整工艺”的技能。
(四)提升产能。各个茶区、茶叶企业要积极争取新疫情以来国家、省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措施项目,坚定茶产业发展信心,开足马力多生产、快生产干净优质的贵州茶叶。以规模量产来分摊加工厂房等固定资产成本,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加工资源共享或专业化分工,提高加工生产线产能和利用率,降低茶叶生产单位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
三、加强茶产业宣传推广
(一)持续开展茶产业宣传。各地要抢抓春茶生产这个关键时间节点,聚焦目标市场,开展贵州茶产业的宣传推介,提升贵州茶的知名度。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工作思路,强化“世界茶的起源在中国,中国茶的起源在贵州”概念,以央视10频道3月18-20日播放《黔茶密码》,凤凰卫视、对口帮扶城市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以及各市州电视台播放《黔茶》,形成贵州产业的宣传攻势。各地要在省级“我有贵州半亩”“网上永不落幕的茶博会”等活动基础上,围绕“干净茶”,策划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用好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报刊、杂志等既有资源和活动平台,持续宣传茶产业。大力推广简洁便捷的“贵州冲泡”,用“贵州冲泡”来突显贵州茶的品质安全优势。
(二)锁定目标市场推广。各个茶区要精定位,大力稳固发展传统优势市场,积极开拓华北、东北、西北“三北”等不产或少产茶的区域市场,锁定细分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体,精心谋划、精准营销。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邀请省外贵州茶经销商、潜在经销商、消费者、爱茶人士、媒体人士等进来,举办各类产销对接活动;主动到销区去,通过春茶品茗会、斗茶、主题茶会、新品发布会等活动,拓展市场。各地要在省内推进茶旅互动融合,抢抓“清明”“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旅游景区、城市广场、茶山、茶馆等举办品茗活动;普及茶文化“六进”活动,营造全社会识茶爱茶饮茶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发展茶叶电商渠道。省市县三级要持续开展茶叶电子商务培训,提升茶叶企业电商业务能力;引导企业在京东、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茶叶店铺,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视频直播,促进茶叶销售。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丰富产品类型和类别,积极开发适用于线上销售的茶产品。依托县级电商中心协调物流企业,降低首重单价,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改进产品分级包装。各地要重视产品分级包装工作,提高产品品牌化比重。引导支持规模生产企业全面使用茶叶色选机,提高产品分级的比重,丰富产品结构。引导企业运用纸袋纸盒纸箱等环保材料作为茶叶包装。公用品牌管理单位要设计茶叶包装的统一形象标志标识,督促品牌授权使用企业使用。支持企业积极开发3g、4g、5g小袋装以及50g、100g、120g等精简小包装,督促企业完善产品包装标签标识,鼓励企业在茶叶包装上印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和一键网购二维码,提升茶叶包装品牌化应用。
四、多渠道促进茶农增收
(一)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各地要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茶产业就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各地要引导企业在茶叶种植、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叶加工等环节,同等条件下优先与贫困户建立劳动关系。鼓励丧失劳动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贫困户将土地托管、流转或以入股的形式交由茶叶合作社统一经营,由合作社负责农户按季度或按月发放相应的资产收益,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二)发挥各类项目和优惠政策的示范带动作用。各个茶区要支持以合作社为主体承接国家扶贫资源,吸纳贫困农户自有资源和资本,开展社会扶贫。鼓励合作社针对贫困社员设置特别股权,将投入合作社的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全部或部分量化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社股金。各地要实施好各级安排的茶产业项目,确保资金用在茶产业上,确保项目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地要聚焦“9+3”县(区)茶产业发展,发挥好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保底的基础上实行计件,确保脱贫人口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对在脱贫攻坚歼灭战中有担当、有作为的企业、合作社等,茶产业资金要重点倾斜。
五、工作要求
各市(州)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务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服务,抓细抓实抓具体。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抓好当前茶产业有关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到茶区、企业进行监督检查。近期将开展省茶产业专家服务4月份春茶生产行动,组织专家技术力量茶区开展茶园管理、茶青采摘、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加工、标准宣贯、茶叶审评等指导服务、技能培训,请各地做好专家服务有关工作(工作方案附后)。
请各市(州)发展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20年7月1日前将《通知》的贯彻落实情况书面报送省茶叶专班。
附件:关于组织省茶产业专家服务4月份春茶生产的工作方案
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省农业农村代章)
2020年3月31日




附件:
关于组织省茶产业专家服务4月份
春茶生产的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精神要求,根据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领导小组安排,将组织省茶产业专家赴茶区指导当前春茶生产,促进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就专家服务茶产业的有关具体工作拟订方案如下:
一、服务时间
2020年4月1—30日。
二、服务对象
茶叶主产区的茶叶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茶农。
三、服务内容
(一)指导茶青采摘、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茶园与加工清洁化生产、茶叶加工、标准宣贯等;
(二)开展提升茶青采摘技术、机械化加工技术、标准宣贯、茶叶品质审评、质量安全、冲泡等培训。
四、服务方式
采取田间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五、分组
此次专家服务工作分为四个组,每组至少深入四个县(区)指导服务工作,各个组县区名单及具体时间由每组组长商市确定。
第一组:组 长 王丽军
组 员 向 波、郑文佳、王家伦、吴 琼、肖一
联络员 肖一(联系电话:13985041822)
负责区域: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
第二组:组 长 蒋太明
组 员 谈孝凤、杨 力、潘 科、张明
联络员 张明(联系电话:18685028070)
负责区域:黔南州、铜仁市
第三组:组 长 吕立堂
组 员 雷睿勇、陈正武、杨 文、刘建军
联络员 刘建军(联系电话:15938733774)
负责区域:安顺市、黔西南州
第四组:组 长 蔡兴洪
组 员 金林红、尹 杰、宋勤飞、范仕胜
联络员 徐婷婷(联系电话:18723190339)
负责区域:毕节市、六盘水市
六、工作安排
(一)省茶叶专班负责此次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邀请专家,开展专家临行前统一培训,统筹新闻媒体做好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各组联络员负责联系各组专家、媒体记者,对接分组的市(州)农业农村做好工作协调;
(二)各组在确定指导服务的县(区)时要聚焦“9+3”县(区)的茶叶主产县,收集指导服务资料,服务工作结束后撰写一篇文字材料(材料应包括春茶生产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意见建议);
(三)各市(州)农业农村局负责协调相关县(区)组织筹备工作;各县(区)农业农村局负责联系集中培训场地、组织学员等工作;
(四)专家指导服务工作由省茶叶专班统一安排用车,各组人员差旅费及出差补贴由各单位自行解决。
(五)各市(州)、茶叶主产县要组织相应的专家组服务好茶区、茶企业。
联系人:徐婷婷,电话:18723190339
(来源:贵州茶香


越“黑”越靓的普洱茶

互联网时代,“ 被黑 ”实在称得上是网络公民的“ 基操”,甚至对于依靠流量生存的人和事物来说,相比较“被黑”,它们更害怕“被遗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被黑”是被持续关注的必然现象之一。

普洱茶,从它在 21 世纪初重返大众的视野开始,似乎就自带“招黑”体质。过去二十年里,各种各样的舆论围绕着普洱茶铺陈开来,是名副其实的风浪迭起,然而普洱茶却用自己的特质回应了这一切。如今,普洱茶的蓬勃展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当然,我们也不必被受害者思维所捆绑,从客观角度来说,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界里多少有点显得格格不入,特立独行,更极端一点来说,它的存在提供了另一种茶的审美,拓展了人们对茶的认知的边界。所以,所谓“被黑”这样的表述似乎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一种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或者不够了解之下的误读。

“杀不死我的终将令我强大”,回头看看那些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会引发思考。

2005 年:“猪圈发酵普洱茶”事件

事件始末:

2005 年 7 月 28 日,广东省的一家报纸《信息时报》刊登了一篇《猪圈里发酵速造“旧普洱茶”》的报道,报道称某报料人获取到的信息:四会市市郊的一个茶叶加工厂,曾经的猪圈现正发酵普洱茶,地面满是蛆虫,旁边是个臭水沟。并且还配上了报料人提供的图片。文中还爆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通过洒水—晒干速成制作“普洱老茶”的现象。之后,此报道被官方证实为虚假新闻。不过,随之而来的是诸多老茶造假事件被爆出,“湿仓”茶的概念也出现在了市场上,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引发思考:

以“陈”为美、以“发酵”为纲的普洱茶,它注定不可能“坚壁清野”(余秋雨语),由此自然会带来一些不那么美妙的联想。而彼时大家对普洱茶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混乱,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实属正常了。

但是透过这样的现象,我们也能看到普洱茶老茶的收藏、品饮从来都是普洱茶核心价值的一部分,至于如何实现老茶“越陈越香”?如何辨别何为“陈”何为“香”?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这样被抛到了更多消费者面前。对于到底如何仓储普洱茶,也引发了新的认知改变。这是至今都还在热议的普洱茶话题。

2007 年:“普洱茶崩盘”事件

事件始末:

2007 年年中时,普洱茶的价格经历了一次断崖式的下跌,从“凡是压成饼的”都能赚钱,变成了“堆在仓库里没人要”的赔钱货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整个市场陷入了崩盘的绝境,也让很多狂热的从业者瞬间清醒。彼时的舆论几乎是群起而攻之,否定了普洱茶最核心的价值,也给普洱茶贴上了“疯狂炒作”的标签,不得不说,这个“炒作”的标签时至今日仍旧没有被完全撕下。

这一次所谓的“崩盘”事件直接原因可能在于市场或者说资本敏锐地嗅到了普洱茶的金融属性,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将其无限放大,超过了市场的承接能力,进而导致崩盘。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彼时的普洱茶本身还处于混乱之中,它没有标准,不知规范,在这样的混乱中,走到崩溃边缘实属正常。

引发思考:

“越陈越香”作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其实早在百余年前就为人所认可。陈年普洱茶,根据年份不同会有不同幅度的升值,这在制茶的茶庄、买茶的消费者之间已达成了共识。现代的普洱茶经营者们在认识到这一核心价值之后,将现代金融学的概念套用在了普洱茶身上,因此我们现在会说普洱茶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那么如何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其核心价值、运用其金融属性才是真正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要让更多人认识和认同普洱茶的金融属性,就必须树立起过硬的行业规范。2008 年,普洱茶的第一份国家标准诞生——《GB/T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是从这份国标开始,我们对普洱茶的概念有了一些基本的明确和清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也陆续出炉,涵盖了茶园种植管理、普洱茶加工、普洱茶仓储等许多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当地政府、从业者都在努力完善普洱茶的标准体系。

2008~2012 年

普洱茶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各种传闻

事件始末:

2008 年,普洱茶市场刚刚恢复平稳,还未走出低谷,“喝茶导致钙流失”的消息又开始广泛的传播。2012 年,一个自称“人体工程学教授”,名叫“李建军”的人,发微博称普洱茶中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进而得出结论说普洱茶“致癌”。

类似言论一出,消费者自然是大为震动。喝普洱茶究竟是对健康有利还是不利?这其实是一个亟待科学界回答的问题。当时在普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启了“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建立了“没有围墙的研究院”,集结了国内外的各类专家学者,重点进行普洱茶的功效研究。其中的领军人物是为很多人熟知的盛军博士,盛军教授的团队后来对喝普洱茶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喝茶不仅不会导致钙流失,反而还会增强骨密度。

其实验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药物学杂志《药物学前沿(Frontiers inPharmacology)》上,在本刊上也曾发表过《喝茶有利于防止老年骨质疏松》一文(见 2011 年 1 月刊)。至于黄曲霉素的问题,CCTV 新闻频道在《东方时空·真相调查 》中播出了 12 分钟的采访报道证实“ 普洱茶致癌 ”的说法不成立。本刊也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针对该事件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辟谣。

引发思考:

对于普洱茶健康功效的关注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早在 1979 年,“销法沱”就有了一份权威的健康实验报告,只不过当时的国内对此并不了解。普洱茶是典型的经验走在科研前面的产业,当普洱茶在现代复兴时,科研领域尚未将注意力投射在普洱茶上,且科学研究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科研成果,并逐渐为社会所认知。所以,在普洱茶科研领域,一方面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这件事还引发了一个思考,那就是普洱茶如果要经历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仓储过程,其保存的环境就非常重要了,否则难免造成各种污染,导致茶叶变质或者品质低劣。从此之后,大家也逐渐认识了“莞藏普洱”,在东莞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仓储研

究和实践,还有云南知名普洱茶品牌也延伸产业链至仓储环节,打造自己的仓储体系,不仅在广东东莞,还在云南本地研究原产地仓储。

2013 年:天价古树普洱茶

事件始末:

实际上,2013-2014 年普洱茶的发展可谓欣欣向荣,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正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树茶”概念。知名山头或村寨叠加了古树茶的概念,让当年个别产区的新茶价格“破万”,这个数字的出现让许多消费者深受触动,这件事也被许多媒体广泛传播和热炒,当时 CCTV 财经频道连续播出《聚焦普洱茶暴涨》《爆炒老班章》等专题报道,其他媒体也群起而效仿之,这样一来,普洱茶自然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仅就极为特殊的个别产区进行过分突出的报道只会给消费者带来误导,引发一些不切实际的联想,给产业带来损害。当时本刊也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 央视又说茶,普洱再发笑 》,希望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普洱茶其实很平价的,而绝非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引发思考:

古树茶概念的出现和广泛认知,可以说是给普洱茶展开另一片新的发展领域。古树茶以独一无二的特性成为普洱茶生态价值的优秀代言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普洱茶,尝试饮用普洱茶。当然我们不是说古树茶本身是被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细化所带来的开拓。

如今,普洱茶市场上有古树茶、有纯料茶,也有技术含量极高的拼配茶,更有不同风味口感、不同产区的熟茶等,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深耕钻研,已经成为了很多品牌、企业的自我定位和认识,普洱茶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2017 年:方舟子事件

事件始末:

2017 年盛夏,黄曲霉素再次回到了消费者的视野。8 月 1 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其个人公众平台发表了一篇名为《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提出:“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那么长期喝普洱茶,是不是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呢?”

此言论本身并没有太多新意,但是因为方舟子本人是网络名人,又藉由移动互联网及各自媒体平台的放大器效应,本次事件传播更为广泛,引起的讨论也更多,波及面更广,对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对此,茶界的学者们也纷纷响应,包括陈宗懋、陈君石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发文表示喝普洱茶绝不会致癌。本刊也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发声,撰文指出,黄曲霉素污染食物的事件不能与普洱茶强行捆绑。而且茶叶含有的多种杀菌物质本身就是不适宜黄曲霉生长,茶叶产品中检出黄曲霉素或来源于二次污染,或与检测方法有关,纯属误伤。

引发思考:

迎来互联网时代或者说在拥抱互联网方面,普洱茶可以说是跑在前面。无论是大量关于普洱茶的讨论在网路上广泛传播,还是在疫情出现时积极运用直播、短视频等工具,又或者在近几年主动规范直播生态,这些都展现出普洱茶开放包容的状态。

黄曲霉素只是一个代表,未来恐怕还会有其他“有害物质”出现在各种舆论之中,所以,对普洱茶来说,打造和完善自身的科研体系,形成具有科学实证支撑的理论体系,从经验走向科学,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 年:茶王树之危

事件始末:

早在 2018、2019 年,茶圈就流传着一个说法:“ 老班章的茶王树要被人看死了。”这么说,乍一看似乎有些夸张或者玩笑的意味,但是其实它背后也有一定的道理。与此同时,老班章等知名村寨的茶王树一边拍出高价,一边在长势上出现颓态。老班章茶王树是云南众多村寨茶王树的一个缩影,还有在 90 年代谢世的 800 年树龄南糯山茶王树以及2017 年仙逝的易武落水洞茶王树等等,其实它们的生存状况反映的是云南众多古茶树的现状。

引发思考:

固然生命都有蓬勃与萧索,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能够运用科技的力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让它们的美好生命尽量延长。从“打卡之地”到“ 茶王竞拍 ”再到“ 保护性开采 ”或者“ 暂停采摘”的过程,其实也是行业对云南古树茶资源逐步深入认识的一个过程。

古树茶是云南茶产业的顶尖资源,过去普洱茶从业者更多的是简单地发现和运用这些资源,而不会去思考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因此也才会出现所谓“看死”古茶树的说法。一方面过多人的到访,会将茶树周围的土壤被踩踏得过于紧实,会导致茶树周围的植被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也会带来过度采摘的问题,都不利于茶树的生存。

所幸的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和从业者,包括茶农自己都已经认识到了保护古茶树资源的重要性。2023 年 3 月 1 日,《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4 月 1 日,《 古茶树 》行业标准正式实施。这些规范文件的出台可以说是在古茶树资源的认识、保护和运用上都迈出了一大步,堪称云南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2020 年至今:东莞藏茶“暴雷”

事件始末:

这件事实难以找到一个开始或者终结,因为它几乎是年年都在发生的事情。“ 东莞藏茶 40 万吨”“东莞茶叶交易额数十亿元 ”等,在众多消费者眼中,东莞藏茶之都的称号是实至名归,但是,对于更多消费者来说并不清楚这个庞大的二级市场如何运转着,他们往往看见的是“东莞数吨茶叶被水淹”“东莞 XX 藏家暴雷,数百人倾家荡产”“XX 品牌新茶价格上涨百倍”等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比较远,但是却容易造成一种普洱茶市场危险而混乱的印象,让人不由得敬而远之。

引发思考:

在普洱茶复兴之处,东莞人以精明的商业头脑认识到了普洱茶仓储的价值,因此其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全国普洱茶收藏、仓储最为集中的地方。正是基于非常庞大的体量,东莞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仓储品牌,提出了先进的仓储理念,他们的做法可以说是用自身的实践为“越陈越香”写下了强有力的背书。而如果消费者只看到其体量大的一面,只看到其交易量大的一面,只看到其老茶价格翻番的一面,就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还可能导致误解,将普洱茶的金融属性无限放大,最终也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2023 年:国际标准茶叶分类争议

事件始末:

2023 年 4 月 18 日,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正式颁布。这一标准中,将普洱茶分为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前者归类为绿茶,后者归类为黑茶。

此事件一出,引发了普洱茶界诸多专家学者的讨论。例如,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就始终坚持认为普洱茶应该为“ 第七类茶 ”,而不是强行把其

归入现有的六大茶类之中。而且也有不少协会机构组织多次论坛会议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本刊也在 6 月刊中推出“特别策划 ”,邀请了茶科技、茶文化领域的多位资深专家和资深茶媒体人,各抒己见,共同发声。

引发思考:

如果将普洱生茶归为绿茶类,最大的问题是否定了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过程,消解了普洱茶“ 越陈越香 ”的核心价值,也否定了微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所以才会导致普洱茶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者、爱好者都反应强烈。绿茶所追求和肯定的,恰恰是普洱生茶所避免和反对的,那么如何能将二者简单的混为一类,难道仅从有青绿色的外观或者有名称相同的初制工艺?

由这件事,我们也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 绿茶思维 ”。在我们看来,绿茶思维最严重的问题是出发点和本位的问题。作为中国茶中特立独行的一份子普洱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为自己正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3年7月刊

文 | 越山 图 | 朱力 [ 除署名外 ]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和天下!中国茶何以申遗成功?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9日晚对外透露,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当天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那么,在诸多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项目中,中国茶何以成功?

体量之最:申遗项目涉15省市44个小项

央视新闻报道,谈到中国茶申遗成功,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指出:“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据介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浙江新闻客户提到,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

申遗并不容易。按照规定,每个国家每2年只能单独申报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本届有来自各国的46个文化遗产项目参评,难度不言而喻。

2020年11月,文旅部确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我国新一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文旅部确定浙江省作为牵头申报省份,期间,中国茶叶博物馆联合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及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成立保护工作组,形成工作合力。在文旅部的指导下,文本撰写4万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区知情同意书216份,经6轮修改,定稿83份;精准翻译2万多字的申报文本、3万多字的知情同意书、1万多字的辅助材料及视频解说词和图片说明,最终完成申报工作。


▲4月12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猴坑村,茶农正在采摘太平猴魁鲜叶。(图片来自中新社)

茶于中国:数千年来贯穿民众日常生活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对拓展民众对茶文化、茶叶相关知识的认知,深化对中华文明发源发展的认识、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起源于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茶的记载传说,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而中国民众饮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饮茶和品茶始终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民网称,人们采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与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除此之外,茶盘制作、紫砂茶具制作等与茶相关的传统技艺,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王晨阳受访时坦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广泛的社会实践、成熟的传统技艺、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11日,冲泡后的安溪铁观音茶汤金黄明亮。(图片来自中新社)

茶于世界: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

放眼世界,要说最能代表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应该是呼声最高的。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据天目新闻梳理,从横贯欧亚的商贸通道“古丝绸之路”,到以宁波、泉州、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茶叶从唐宋开始奔赴世界各地,也开始融入各地。

日本自唐代开始引入了中国的禅茶,发扬到现在“茶道”已经独树一帜;欧洲、南美洲、大洋洲以及南亚的许多国家喜欢在红茶中加牛奶和糖,但蒙古国却偏爱咸奶茶;中东地区在红茶中加入糖、柠檬、盐,西非、西北非的人们爱在绿茶中加入薄荷、方糖——美国的冰茶、加拿大的枫树茶、墨西哥的仙人掌茶、阿根廷的马黛茶、印度的拉茶、斯里兰卡的清饮红茶……这些茶都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茶”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迄今,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仍均居世界前列。2020年,世界茶叶产量626.9万吨,中国茶叶产量298.6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茶叶总面积7647万亩,中国茶叶总面积4747.5万亩,同样居世界第一。中国的茶叶对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影响巨大,产量占世界茶叶产量的47.63%,消费量占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41.68%,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的19.14%。

值得一提的是,始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穿越蒙古高原,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总长14000余公里,是继古代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2013年,为致力复兴这条古道,中、蒙、俄三国联合发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2019年,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天目新闻这样写道,如果说是“中国茶”征服了世界的心,那首先是中国茶千年不断的文脉、日日不停的手艺、时时不歇的情谊,才让中国茶人有了凝聚力,有了发自内心的自信。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而茶人在一起,就是茶和天下。(完)

综合中新社、央视新w、人民网、浙江新w客户端、浙江宣传、天目新w等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