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广东梅州最出名的茶叶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线下意向购销3.5亿元、线上茶交会高潮频起,还有采购商茶园观摩、院士专家推介点赞、广州塔创意展示……10月31日-11月2日,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梅州)茶业产品展销会在梅州大埔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感受到了梅州茶乡的魅力。

近年来,梅州全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把打造“嘉应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创新嘉应茶品牌,推动茶旅融合,茶业正在成为梅州绿色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嘉应茶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

以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为新的起点,梅州将不断拉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补强科技链,丰富文化链,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说,要像打造“梅州柚”这个区域品牌一样,全力打造“嘉应茶”区域品牌,“四季嘉应茶、秋冬梅州柚”,让“嘉应茶”美名远扬、风行天下!

品茶韵
线上线下产销旺 现场达成意向购销3.5亿元

“天天都喝嘉应茶,年年都吃梅州柚。”11月1日晚,在广州塔(小蛮腰)中央滚动的文字,向全城创意展示嘉应茶、梅州柚品牌,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就在当天上午,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梅州大埔正式开幕。而嘉应茶亮相广州塔是此次茶叶产业大会的项目之一。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以“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市委副书记王庆利,海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声云少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云峰等嘉宾及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齐聚举办地梅州大埔,共品茶香茶韵,共探广东茶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推进科技兴茶,开幕式上,梅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立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聘请陈宗懋院士为研究院荣誉院长、刘仲华院士为研究院院长。

陈宗懋在开幕式上推介嘉应茶,他说,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明清时期,梅州已有名茶之都之说,梅州的名茶绿茶,传统的加工工艺,形成了明显不同于普通绿茶的特征,花香甜蕴,在国内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具有很高的份额。”陈宗懋说,作为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的荣誉院长,他和他的团队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创建绿色生态产业。

“我与嘉应茶相见恨晚、依依不舍、不离不弃!”刘仲华对嘉应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好茶是会说话的,来自广东的潮州单丛、梅州嘉应茶、英德红茶是闻名全国的三大茶品牌。“走进梅州、走进大埔,能感受到山水的秀丽,空气的清新,大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广东省优质茶叶基地之一。”刘仲华说,大埔的茶以香、甘、清、纯而出名,可以说大埔优美的环境造就了大埔的长寿茶。

开幕式上举行了茶商代表购销意向签约仪式,达成意向购销金额3.5亿元。签订购销协议之后,采购商将向合作企业重点采购梅州嘉应茶,同时帮助合作企业进行品牌打造和销售,助力梅州嘉应茶高质量发展。

“梅州嘉应茶特别是大埔乌龙茶、客家炒绿,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非常看好嘉应茶的市场潜力,希望借此机会能与更多的梅州茶企沟通对接。”参与签约的广州市穗芳东兴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卡拉说。参观了大埔茶叶企业的茶园和茶厂,严格的茶园管理、严谨的制作工艺让他对大埔茶叶质量充满信心。“相信会是很有前景的合作。”

线下合作高潮频起,“云端”交易全面铺开。此次茶叶盛会上,广东茶产业联盟旗舰店及云上茶交会正式上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嘉应茶发展带来新的更多机遇。

“数字技术正全面穿透所有经济领域,围绕产、购、销的数字化转型是后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域总监朱彦在大会上表示,接下来,阿里巴巴集团将发挥优势,整合集团电商、新零售、新金融、数字生活、新服务等板块资源,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深入合作,推动广东茶、嘉应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谋茶业
富硒长寿出好茶 一片绿叶造就“富民金矿”

“第一次来梅州大埔,这里蓝天碧水,种茶的条件非常好,茶叶又甘又甜。村里环境也很好,有点像‘小布达拉宫’,可以结合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得更好。”“茶园环境给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带着家人和朋友到这里来参观旅游喝茶。”

10月31日,正值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大埔县举行,主办方组织与会嘉宾观摩大埔生态茶园,品鉴名茶,赏民俗风情,连片的茶田和村居民宿构成了一幅秋日茶园风光,让嘉宾们赞不绝口。

一路茶香氤氲,茶韵悠远。诚如陈敏在大会上所说,如今嘉应茶这千年古树正焕发新的生命,洋溢新的生机,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全省茶叶盛会走进梅州大埔,正是因为茶香满山引客来。在南粤茶香中,来自全国最大面积富硒茶产区的嘉应茶,是绿意浓烈的那一味。

梅州古称嘉应,这座以“山多、山高、山奇”闻名的干年古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长寿”,所产的茶叶被命名为“嘉应茶”。清代初期梅州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诞生了九大历史名茶,“茶乡”美名远扬。

据悉,作为广东主要的茶叶产区,梅州拥有生态茶园面积29.71万亩,全市茶叶面积占广东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2019年,梅州茶叶总产2.09万吨,占广东省的五分之一。茶叶种类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如红茶、黄茶、白茶等都有少量生产。客家炒绿更是在全省名优绿茶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重火”炒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目前,梅州茶叶共拥有4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0个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产品,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特的“嘉应茶”及客家茶文化,已成为广东茶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富硒和长寿两大优势资源,小小茶叶正在形成规模化大产业。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建设产业园2个重要抓手,梅州大力打造“嘉应茶”公共品牌,茶叶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人才、资本的集结,催生了以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38个茶叶专业村、7个茶叶类专业镇,4个省级茶叶产业园,在行业内成立协会抱团发展……全市共有63家茶叶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25家。据统计,这些龙头企业建成茶叶基地14.3万亩,带动农户9.9万户,户均年增收0.8万元。

一业旺而百业兴,梅州还涌现出一批变茶园为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打造了梅县区雁洋镇雁南飞茶田、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华银茶山、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和岽顶湖茶场、丰顺韩山生态茶园等茶山景区,大力发展别具风味的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嘉应茶已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千年客都梅州正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推动嘉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论茶道
品牌塑造寻突破 专家建议嘉应茶搭上互联网营销

“如果嘉应茶与长寿、美丽梅州、红色文化相关联,可以创造出很好的营销故事传播,让嘉应茶重塑品牌。”当天下午,以“做优做强茶产业”为主题的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举行,探讨茶品牌、茶营销之路。广东营销学会会长杨洪认为,中国不缺好茶、茶市场和消费者,但可能缺少好的茶叶营销和品牌。“懂得借助事件进行营销或品牌传播可以事半功倍。”

从绿色小茶叶到富民大茶业,近年来,嘉应茶产业实现了产量到质量的双提升,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茶叶产业大会上,院士专家们为茶叶营销与品牌发展出谋划策,也为梅州推动茶产业发展点明了方向。

一年前,在梅州丰顺参加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后,陈宗懋为嘉应茶题词:“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这句话也成为了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的主题。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梅州,陈宗懋院士对嘉应茶依旧赞不绝口。他说,梅州地处南方地区,气候、环境条件非常好,年均温度高、采茶季节长,生态环境的优势,赋予了嘉应茶生长的沃土,茶叶产量高且品质佳。

“加上广东省茶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地方快,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的现代茶叶生产理念,梅州市按照广东相关部署做好生态茶园的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刘宗懋说,他和他的团队围绕生态调控做了大量研究,有信心在两到三年内减少80%化学农药在茶叶种植中的使用。“作为嘉应茶产业发展顾问,我们将继续帮助嘉应茶生态茶园的建设。”

刘仲华评价大埔茶叶产业发展具有历史传统、生态资源和政府支持等优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继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品牌化建设和文旅融合上下功夫。

刘仲华说,从广东的区域布局和梅州的茶叶生产历史来说,乌龙茶和客家炒绿是嘉应茶的两大优势品种,应当发展好这两大品种。“客家绿茶从采制、加工到贮藏有独特的体系,产品价值高;大埔乌龙茶与潮州乌龙茶一脉相承,市场份额大、前景广阔。”

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性因素。刘仲华认为,打响嘉应茶品牌,要从方式、形式、营销体系三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茶农多方联动,坚持不懈地打造茶叶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茶叶这个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从而使茶产业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良性互动。”刘仲华说,大埔县还要建立起全网营销体系,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策略,把嘉应茶从美丽的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茶叶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它既能美化绿水青山,也能打造金山银山。刘仲华认为,梅州市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应当运用好这些优势,与茶叶产业相结合发展,推进茶旅有机融合。“茶叶是产业链比较长的经济作物,不能局限在一片叶子的定位上,把茶与旅游、文化、金融等其他领域高度融合,来实现真的大茶业和高效的产业。”

互联网时代传统茶叶如何吸金年轻消费者?在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广东任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拥军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人眼里的茶是快速、可移动的,同时是可以打包、社交、场景、百搭的。“从传统的茶变化到现在的茶,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要以新消费品思维做产品,产生有社交货币属性的超级爆品。比如说可以用积极利用短视频来全面推介嘉应茶。”王拥军总结。

“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是梅州的特点,练好内功强化外功,必然会奏响梅州的嘉应茶之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仲华表达了对嘉应茶未来发展的期待。他说,做好品牌化建设,相信5年后,“嘉应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更是市场渗透力和占有率的象征。

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推动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广东省茶叶做得很好,特别是提出“生态、绿色、有机”理念,符合生态平衡的理念。广东梅州地处全国南部,这里的气候、温度条件非常好,因温度较高延长了采茶的季节,因此产量高。另外广东茶叶的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省份好,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说明有办法实现,可以说广东茶产业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都非常好。

广东创新茶产业发展,注重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优质的生态产品,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好,形成清远英德红茶、潮州单丛茶、梅州嘉应茶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茶香氤氲,茶韵优雅,让梅州成为著名的“单丛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梅州嘉应茶从最开始的客家炒绿,到现在形成几大茶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之外,也不离开政策和科技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打造嘉应茶 区域公共品牌

梅州嘉应茶需要更好地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以长寿之乡为特色,通过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营销,提升茶产业品牌价值,打造嘉应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有三个关键节点要继续推进。

一是政府、行业、企业、茶农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持续地打造嘉应茶的区域公共品牌。因为品牌的打造需要时间,好在我们嘉应茶不是从零开始,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基础,未来还要持续发力,我相信5年之后的嘉应茶不单单只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在市场的渗透力和市场的占有率方面都能完成华丽的转身。

二是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这批龙头企业支撑起嘉应茶品牌,完成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的华丽转身,才能完成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良性互动。

三是建立全网营销体系,要进行全网的品牌传播,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体系,把嘉应茶从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以上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使品牌的元素做得越来越饱满,扩大嘉应茶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记者 马吉池 张柳青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

原标题: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注:内容来源南方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因茶得名,政和如何兴茶

近日,在广州芳村茶城,来自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古老茶村——锦屏村的300公斤白茶,以99.6万元被抢购一空。

当天,2023中国白茶城首届广州产销对接会在芳村茶城举办,来自“中国贡眉之乡”政和岭腰乡的“锦屏野小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中国白茶城为选出高端的政和白茶,此前组织专家开展三次茶样盲评,从锦屏村10余家茶企业中评审30多个茶样,再从中选出2款产品,经过岭腰乡授权区域公共品牌“锦屏野小白”后,首次在芳村茶城亮相。

政和县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称,产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宋元时期,政和就已成为著名的建安“北苑贡茶”重要产地之一,茶事自宋始兴盛。

千年前,宋徽宗盛赞政和白茶“如玉在璞,它无与伦也”;千年后,政和因茶兴业、以茶富民。

△东平凤头茶园 徐庭盛 摄

一朝天下知,一脉传千年

“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就是政和白茶经过福州,再转香港出口国外的万里茶路路线图……”

近日,在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政和瑞茗茶业负责人余步贵在为外地茶友们讲解政和白茶的文化历史,带着他们近距离体验政和白茶制作技艺。

“政和是最早发现大白茶的地方。政和的茶,起源于唐末,出名于宋朝,鼎盛时期在清朝。”聊起政和白茶的发展历程,余步贵如数家珍。

政和县古称关隶,产茶历史悠久。尤其到了宋代,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白茶备受推崇。

宋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和茶文化大兴旺时期。五代后周灭亡后,宋太祖于开宝元年(968年),接管了北苑御茶园。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朝廷开始派官员驻北苑监造团茶。在咸平初至庆历初的40多年间,先后有丁谓和蔡襄任福建路漕(转)运使,驻建安督造贡茶。当时,建安、政和均为贡茶主产地。

宋代之贡茶除了极品供皇帝享用外,还要赏赐给皇亲、大臣,需求量很大,光靠官焙远远不够。于是茶官每年在北苑周边举办斗茶赛,从私焙中斗出一部分好茶并入官焙之茶,再统一编排次第之后一起入贡。

作为皇家御茶的生产地,最兴旺时期整个北苑茶区有官、私茶焙1336处。这众多的官、私茶焙中,有不少就在政和境内。

在针对私焙而举办的斗茶赛中,关隶之茶屡屡拔得头筹。茶官们发现,关隶之茶与其他茶有所不同,关隶境内有许多野生茶树,叶片覆盖着许多白色的毫毛,做成团茶之后,泛起的汤花(即茶沫)也特别白,会吸附在盏壁上经久不散。他们把这种茶命名为“白茶”。

茶官们把白茶作为取悦龙颜的法宝,在编排贡茶的序列时把以白茶为材料的龙团胜雪排在第一,有时候直接以白茶为名排放在第一。在茶官们的严格遴选和举荐之下,白茶成了皇家至爱。

宋徽宗特别钟爱白茶,在《大观茶论》中专门针对白茶做了描述,他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三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

宋代政和所产之茶多数正是这种由“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的野枞培育而成的白毫茶。这种白毫茶通过建州北苑上贡到朝廷,所以当年蔡襄在任福建漕运史时,写出了《咏白毫茶》:“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过寒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

关隶这个小县,也因为白茶走进了宋徽宗的视线。但是“关隶”这个地名,令宋徽宗无法与他喜爱的白茶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个名字配不上白茶之雅。

于是,宋徽宗就把自己的年号“政和”赐给关隶县作为县名,诏告天下。政和因白茶而得名,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茶而得名的县,从此政通人和,名垂茶史。

时光流转,这一茶“脉”,传承了千年。

做香一片“叶”,致富有支柱

杨声明是政和县星溪乡富美村的茶农,承包了村里60亩的茶山,创办了小规模茶叶加工厂。近年来,受益于政和茶青价格不断上涨,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把业务拓展到广东梅州,还开了3家连锁店。

富美村是政和第一茶村,茶叶种植面积近8000亩,人均茶山面积3.5亩。近年来,不少农户因茶脱贫、致富。

“这几年茶青价格涨得快,连老人小孩利用空余时间拣茶针也能赚到钱,我们村每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大有人在呢。”杨声明说。

把一片“叶”做成大产业,是一代代政和人的梦想。

政和县的茶产业化发展,要从1958年说起。当年,政和县创建了首个以茶叶生产为主的国营茶场——国营稻香茶场茶叶加工厂,在茶叶栽培技术推广和茶叶品种引进方面,稻香茶场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到了21世纪,政和白茶迎来了产业全面复兴的盛况。

2007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3月,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同年5月,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同年8月,政和县牵头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政和白茶》国家标准。

2017年,白茶制作技艺(政和)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政和白茶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品质,在市场的推动下,政和白茶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相信政和白茶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余步贵说。

正值围炉煮茶好时节,12月初,一场公益文化主题茶会活动在隆合茶书院开展,围绕“时光中的政和”主题,8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友共叙茶缘,体悟“中国白茶之乡”的文化魅力。

近日,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一批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名单,白茶制作技艺(政和)非遗传习所(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榜上有名。隆合茶业成立于1993年,是当地集茶叶生产、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和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龙头茶企。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政和白茶的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等不断提升。日前,隆合与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夷学院签约合作,为茶叶丰产增效注入新活力。

承载着千年的荣光,政和县深入挖掘茶内涵。一方面,做深茶文化,当地编纂了《政和茶史》《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等茶文化系列丛书,恢复唐末青坪焙、北宋坑塘焙遗址,还定期举办中国白茶大会、开茶节、斗茶赛、政和白茶品鉴会等茶事活动,赴各地参加茶叶博览会推介政和白茶文化,冠名高铁“政和白茶”号等等,让“政和白茶”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近年来,政和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千年文脉,枝叶关情,有茶科技和茶文化作为‘两轮’,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特级制茶工艺师、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说。

当前,隆合正在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打造拥有7万平方米制茶空间的星合柒号茶厂,并配套建设原生态茶园等项目,致力于打造“三茶”融合的综合性茶叶工厂。

“我们出台了做大做强茶产业10条扶持措施,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修订完善政和白茶国家标准,建立全省首个‘原生茶树种质资源野外定点观测站’,成立政和白茶科技研究院,联合福建中医药大学全省首发七类药食同源调味茶。”政和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还结合文旅、竹产业等特色产业,探索研发白茶酒、白茶牙膏、白茶洗发水、白茶沐浴露等茶衍生产品,并向茶器具、茶机械、茶包装等配套产业延伸,推出茶空间·竹生活等系列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条,让更多农民受益。

近日,作为政和县统筹“三茶”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的茶是康(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该项目围绕茶科技板块及茶衍生品研发等内容,规划建设集研发、生产、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楼,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车间,茶叶萎凋车间,摊青车间以及茶文化展示馆等。项目达产后,预计吸纳本地就业130余人,将助力政和县东平镇茶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目前政和全县从事种茶的农户占75%以上,2022年农民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带动脱贫户1000余户年均增收2.1万元。茶产业已成为政和县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政企齐发力,转型促振兴

近日,在政和县侬佳茗茶厂生产车间内,茶厂负责人陈中华和工人们正在忙着包装一批销往济南的茶叶。

陈中华是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村民,从小跟着父亲做茶,今年种了12亩茶山。在他的记忆里,茶叶一直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爷爷那一辈就开始种茶了,后来我父亲开始手工做茶,挑到附近的村子去卖。”陈中华说,因为家里做茶,自己从小就对茶叶特别感兴趣,1993年,他开始从事茶叶加工行业,到现在做茶已经30年了。

刚开始做茶的时候,只是一个小作坊,陈中华把简单加工后的茶叶搬到市场去卖。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陈中华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2013年,他注册了政和县侬佳茗茶厂,收购茶青,打造自己的白茶品牌。

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发挥茶产业的带动作用,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11月中旬,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现场,“大与茶号”展位前一间由466块“砖”、1050块“瓦”搭建而成的“茶屋”吸引众多宾客拍照留念。

“这间茶屋的‘一砖一瓦’都是由白茶茶末压制而成,里面还设置了仿宋点茶体验区,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政和白茶文化。”展位现场负责人简一介绍说,近年来政和县以茶为媒,定期举办开茶节、斗茶赛、品鉴会等活动,政和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茶农和茶企都更有干劲。

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政和县在“三茶”统筹推介、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上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5520万元,分别为政和白茶优质种质资源挖掘与选育项目、通仙茶白茶生产项目、厦门维视工贸包装项目。

2021年以来,政和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基金,全面实施现代茶业发展、厂房清洁化改造、绿色高质高效、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帮助茶企做大做强。同时,在石屯、东平、镇前等乡镇,建设白茶五大标准化产业园,引进罗金山茶旅康养、瑞和白茶庄园等2亿元以上茶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21亿元。

这些项目,让小作坊得以转型升级,茶农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摇身一变成了“茶老板”,带动大家一起增收,同时,也拓宽了茶叶销路,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对此,陈中华深有感触。“这几年,县里在我们村建设了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持续把控白茶质量,茶叶的品质一年比一年好,采购的茶友越来越多了。”陈中华表示,自己的茶厂每年都会更新设备,持续提升白茶品质,2023年,茶厂营业额达60万元。他相信,不久的将来,政和白茶品牌会创造出更大价值。

位于政和城关的中国白茶城,则为白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平台。政和县依托白茶城,发挥茶叶展示交易、检测认证、年份茶仓储、物流服务、信息发布、期货拍卖、金融服务、白茶价格指数发布及茶文化旅游等功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茶产业升级。种种努力,也让政和成为中国的“白茶城”。

据统计,政和县注册涉茶企业913家,SC认证企业158家。2023年,政和白茶品牌价值突破60.58亿元,位居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第54位。政和县四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被授予“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2023年度茶业高质量发展县域”称号。

来源 :东南网、福建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