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寻味茶

找到约43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寻味茶产品

福元昌古树传承百年经典,寻味茶王纯香

“老茶庄,老茶树,老味道”,勐海县福元昌茶厂一直恪守着至诚用心的制茶准则,不断追寻着茶山深处最为纯正的普洱茶风味。身为勐海福元昌传承者与掌门人,邹东春同样怀抱着最大的热情,力求复刻百年老茶号经典,为世人再现飘香百年的纯山正味。

马哲峰老师对普洱茶情有独钟,有多本普洱茶方面的著作,在得知马哲峰先生正在推进的“行知茶文化”项目后,邹东春积极与马老师联系,随即展开了对茶文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一年多的时间里,邹东春带着马老师及团队深入茶山及村寨,寻访古六山遗迹,对“名闻江湖”的茶王树与老字号茶庄都进行了逐一探访。

(马哲峰.邹东春.聂素娥.保塘小俊于保塘西保8号合影)

深耕茶山、潜心种茶制茶多年,邹东春与马哲峰两位先生因为普洱茶的缘分早已是老友旧识,这一次的同行与合作,更是加深了彼此的情谊,也为福元昌茶厂传承号级茶经典、传递普洱茶美学和文化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邹东春与南糯山茶树王主人家才娘品茶)

深入茶山,寻访茶王树,看的不是风景,而是要在遗迹和村寨中,近距离感受普洱茶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传承。茶王树,代表的是当地最优秀的原生古茶树,代表的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各地“茶王”葳蕤高大,千百年来傲视群雄,根深蒂固,吸纳这片茶山最丰富的养分和天地日月精华。亲历茶山,通过去了解与体会这些茶王树千百年来接受阳光雨露、土地滋养,在岁月风霜中依然向上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开枝散叶,并最终还能滋养于人,才能够探寻到老味传承的正源与精髓。

(邹东春.聂素娥于保塘西保9号合影)

马哲峰有着茶学与普洱茶历史方面深厚的造诣,而邹东春则通过多年深耕茶山,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与独特深邃的茶味品饮认知。在茶山中跋涉探寻的过程中,两位茶人悉心聆听、深入交流探讨,将各个山头、各个村寨乃至不同的茶品都做了细致全面的品鉴与分析。这不仅是为了探寻到优质上乘的普洱茶味,更是为了确证整个普洱茶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消费的升级迭代。

(马哲峰.邹东春与薄荷塘主家之一李大合影)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普洱茶的审美品味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从最初的毛茶、拼配茶,到之后聚焦于山头和村寨的纯料茶,再到追寻纯粹的单株茶王树。围绕着普洱茶的品饮和消费也有了更为丰富和多层次的认知。

(邹东春与老班章茶树王主人杨永平合影)

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深藏于各个山头茶园中的茶王树,也从最初的“山野生长无人知”,到“一味惊世天下闻”,再到今日被追求纯粹和极致风味的爱茶者们追捧。经济发展助推品味升级,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爱好者、茶人、茶农的共同进步和提升。当消费者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纯山正味”,领略到了具备“王者气度”的普洱茶香,茶人也便有了追寻正山名种的方向,而深山茶农也便懂得了更为珍惜这份大自然宝贵的馈赠。

(马哲峰.邹东春.麻栗树李云星于倚邦太上皇茶树合影)

邹东春一直秉持着这份情怀和理想,以“余福生福元昌”和“福元昌古树”为商号,以勐海县福元昌茶厂为依托,承接易武老茶庄的深厚底蕴,力求传承老茶庄延续百年的普洱茶老味道,顺应追求纯粹风味的高端品饮需求,努力将古茶山上茶王树以及茶王地的自然气息和山野香气呈奉给所有喜爱普洱茶的朋友。

而当普洱茶的悠远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常年积淀的制茶哲学相融合,也就有了这本气韵悠扬、干货满满的《寻味普洱茶》,它不仅是“行知茶文化丛书”的一部分,更是福元昌茶厂探寻茶王树遗迹、追寻普洱茶极致风味的见证,书中所呈现的茶味思辨与探寻历程,也呈现了福元昌茶厂在推广茶文化、传递普洱茶品饮美学的孜孜努力。它向世人展现了以邹东春为代表的本地茶人,正在以怎样的精湛技艺和赤诚用心,来引导普洱茶的正确消费,推动普洱茶的合理稳步发展。同时也彰显了福元昌茶厂传承老茶庄精神、复刻百年经典以及追寻优品纯正普洱茶味的初心和决心。

这本《寻味普洱茶》并不仅仅是一份总结,它更像是一个起点,串联起普洱消费者同深山茶王树的链接,串联起福元昌茶厂与所有爱茶人的美妙缘分。那些在茶山深处环绕飘逸的古树茶香,也一定能随着邹东春和福元昌古树这样的优秀茶人和优质品牌,传递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获得更多爱茶人的喜爱和追寻。

茶山工艺混乱!越来越多的茶商,正在抛弃手工制茶!

对于一个爱存茶的茶客来说:

最残酷的,莫过于平时舍不得喝的好茶,存放十年,无比期待地打开喝时,没有味道了。

存茶,没那么简单。20年的经验,无数学费,才奠定了今天:好原料,好工艺,正确的仓储环境,缺一不可的认知。


-01-

存茶,心累了也无痕

前两天,一位茶友加了老杨,

买了几片茶之后,闲着没事就打电话来聊天。

茶友说:普洱茶第一波风口的时候,我就开始喝茶了,

原本,我是喝铁观音的。06年喝到普洱老茶,喉韵深,体感强,有全身通透的感觉,完全打破了我对茶叶的认知,当时就迷上普洱了。

爱茶的人,凡事不强求

茶友说:正所谓,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喝茶,以走马观花,领略人间风景的心态,找适合自己的茶叶。遇到了,是缘分,遇不到,那也是命。

2006年,我35岁,当时就想,现在还年轻,自己存点茶,老了喝,多么浪漫的事。

遇到品质好的茶,就零零散散地存几提。

一边喝,一边存

真正大量存茶,是2011年后的古树茶、山头茶。

一边喝一边存,从临沧喝到版纳,从布朗喝到易武,以发现美的心态,去寻味茶与茶之间细微的口感差别,这是爱茶人才懂得的快乐。

从11年到现在,存下来大概100多公斤了。而且,这些茶,价格都还挺贵的。

但是,前不久,把十年前存放的茶,拿出来试试,倒也不是喝不成,而是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品质。

前两天,看到你说的:好茶存几年没了味道,是到了转化的空窗期。我很好奇,我的茶是到了空窗期,还是存坏了。


茶叶转化,起起伏伏

老杨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存茶的肤浅经验告诉茶友,说:

昆明存3年,茶叶鲜爽度和香气散失了(广东存茶更快),这时候,喝着感觉品质下降了。

但存放4-5年,茶汤的厚度、饱满度,香气又处于上升期,

在昆明存茶10年的茶,哪怕是懂过的秋茶,转化出来也很厚滑,汤中含香。

10-15年的茶,目前没有。但昆明存20年左右的老茶,品质也非常棒。

山头茶,无奈的制茶工艺

茶友以游戏人间的心态,淡定地笑道:

我的茶叶存了十年,3-7年处于茶叶的空窗期,但10年左右的茶反而淡了,应该是存坏了。

老杨赶紧说:像您这样的玩家,存茶环境肯定没问题。新茶时原料好,从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很可能是制茶工艺问题,

山头茶陈化,原料是上限,工艺是下限。只要原料好,纵然工艺有瑕疵,转化出来虽不惊艳,但也能喝。如果原料好,工艺也对,有可能正处于空窗期,先放着,看看以后的转化。

茶友乐呵呵地回道:舍不得扔的,毕竟是自己存下来的。看见这些茶,又想起为事业奋斗的壮年,就算喝不成,对这些茶也有了感情,留着装饰。

果然,爱茶的人,对茶,始终有着别样的感情。

-02、20年,越陈越香的探索

普洱茶,复兴20余年。

在越陈越香的探索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国营大厂时代,谈工艺

印级茶成为经典,在某种程度上,是巧妙的缘分。

上世纪,云南茶叶,是绿茶、红茶、花茶的天下,这三种茶,用来赚钱。

绿茶的标准是嫩,芽头漂亮的台地茶,更能卖高价,被认为是好茶,一棵又一棵的大树茶,在当时反而不受待见。

所以,当时的台地茶,被用来制作利润更高的红茶、绿茶了。

长得像树一样粗壮的大树茶,被用来制作当时卖得不好的普洱茶。

当时的普洱茶,由国营茶厂生产,原料也没有分得太细,只是按照老嫩程度把茶青分级。

比如,市场知名度较高的7542,正是75年的配方,4级原料,2代表勐海茶厂。

原料上没有拉开差距,区别大的,是各大茶厂的制茶工艺以及茶叶配方。

谁都没想到,当时卖不掉的茶叶,转化出来,竟成了一茶难求的香饽饽。这批茶成为经典后,市场有了一种声音:

普洱茶,重要的是制茶工艺和配方。你看看印级茶,用了哪个名山的原料?

第一次复兴,谈仓储

2000-2007年,普洱茶刚复兴时,谈的最火的是仓储。

那时的普洱茶市场,产品单一,原料仍以绿茶的标准为主,嫩才是好茶,制作普洱茶,主要使用台地茶的料。

就连普洱茶主产区易武、勐库等地,为了追求产量,普遍存在矮化古茶树的现象。把古茶树的主干砍掉,从侧枝发芽,产量更高(现在可悔了)。

然而,台地茶,涩感难化。为了更好地去除涩味,只能大谈仓储。干仓、湿仓,昆明仓、大马仓,哪个仓转化快去涩快。

因为台地茶有涩味,新茶喝着一般,越陈越香的理念备受追捧。

当时的市场觉得:老茶很好喝。现在做的茶,像当时的印级茶一样,存放二三十年,才会好喝。

殊不知,印级茶时代的老茶,存下来好喝,是因为大树料和大厂正确的工艺。

2000-2007年的台地茶,存下来也会好喝?就目前来说,涩感仍然难化。


山头茶时代,谈原料

2009年,普洱茶进入山头茶时代。

相比大厂茶标准之下的工艺和配方,山头茶讲究一山一味的古树风格。

茶叶品质好的山头,迅速脱颖而出。

像冰岛老寨,冰糖甜、兰花香、汤质细腻,新茶阶段就能表现出很强的喉韵和体感。

原本,印级茶存放几十年才有的品质,新茶阶段的冰岛老寨古树,居然就表现出来了类似的品质。

品质好,市场怎能不爱。普洱茶,狂追山头。茶叶价格,也因原料品质变得千差万别。冰岛老寨品质好、价格贵,靠近老寨的茶,也能卖个好价。

古树料,品质高。新茶制作出来,存放半年,兰花香,滋味厚重,生津如泉涌,还有舒爽清凉的喉韵。新茶就好喝,那就喝新茶吧。

这时候,以前谈仓储的人出来说:普洱茶,要存30年,变成老茶才好喝。

喝山头茶的人一脸无语:我都35岁了,一杯茶,你居然要我等30年,等到65岁才喝。你是怎么想的。

综合前人的经验

时间已经证明:印级茶,能越陈越香。

印级茶用的是大树料(今天的古树),国营茶厂正确的工艺。

以此为基础茶,参考了20年来的教训:20年前的台地茶,存出来,依然涩,说明原料要好。10年的山头茶,存出来没味道,是因为工艺有问题。

市场综合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越陈越香的条件:大树茶原料,正确的工艺,合适的仓储环境,三者缺一不可,才能越陈越香。


这种观点,逐渐被茶行业认可,这种观点,又反推茶山工艺走向标准化,即机器杀青。

都说手工杀青好,但是,手工杀青,太依赖个人经验。遇到制茶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制作的茶叶,工艺很棒。

但是,如果遇到不知从哪里学了三板斧,又自创一板的制茶师,制出来的茶叶,茶叶品质简直一言难尽。莫说越陈越香,喝下去都需要勇气。

更残酷的是:原料价格太贵,几百上千一公斤的原料,在制茶师手里耍一波,万一被练废了,是茶商的损失。

茶山工艺乱,尤其勐库茶,工艺更乱。在勐库制茶的茶商,交过几十万学费的茶商,并不少。

而且,手工制茶,同样的地块,同样级别的鲜叶,一个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一批茶,制出几个味道,连匀堆都解决不了,这种现象,跟客户解释不清。

既然手工制茶,坑很大,还不如推广机器杀青,至少同一批茶是相同的味道。

只要原料好,机器杀青的茶,品质也不会差。短时间内,把鲜叶杀匀杀透,最大限度保留茶叶里的活性物质,保障越陈越香。

手工制茶,茶商给了茶农10年,结果越做越乱,还以为自己的工艺,就是越陈越香的典范。

如今,很多省外茶商到茶山,工艺上交够了学费,更青睐机器杀青。

写在最后:

茶圈,不同的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对于从业者来说

普洱茶的核心,是越陈越香。普洱茶市场要做大,得依靠越陈越香。因为,真正的高品质老茶,能带给爱茶人一种颠覆以往认知的品鉴体验。然而,老茶,需要时间沉淀。

对于普洱茶从业者来说,终其一生,所做的事,无非两件:

研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础,并以此来制茶,让未来的普洱茶市场,有新茶、老茶等多种选择。

其次是卖茶,制作能快速卖掉、好喝的茶。

从这个角度来说:工艺并无对错,更多的是从业者的坚守,以及市场的选择。


对于茶客而言

喝茶,只为取悦自己。

喝香甜可口的山头新茶,还是等茶叶变好,再喝老茶,完全是自己的事。

就现实来说:喝茶,是为了享受生活,有多少人生,经得起等待,还不如活在当下。

对于茶客,存几提茶叶,未来几年慢慢喝掉,自己也有个心灵的寄托,这是好事。

但是,大量存茶,不值得提倡。存茶,只为老了有茶喝。而存茶的过程,纵然原料好,工艺也充满了未知。若是十年后,打开存茶,索然无味,又该是何等的失望。

所以,与其自己存,不如找个人品和茶品都靠谱的茶商。

等茶商的茶变老的时候,再从一堆老茶里,选自己的喜欢的老茶喝。

岂不是,更好。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到安溪寻味茶香,这里应该是第一站

西坪,南山,

茶叶原乡西南方向的一个山头。

一千多年前,一棵叫茶的植物,

巧合或是必然,在这里与人们不期而遇。

阳光、雨露、土地,

最合时宜的相逢,还有人们对规则的掌控;

百转千回,不偏不倚,

刚好成就一泡旷世佳茗。

寻味安溪茶香,就从这里出发。


视频来源:安溪电视台


找到约42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