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岩茶拼茶的技术

找到约64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武夷岩茶正确的泡法是什么

武夷岩茶,由于韵味独特、滋味醇厚,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茶友的喜爱,而岩茶丰富的品种、复杂的制作工艺,让岩茶的冲泡更有讲究。



茶之器

泡武夷岩茶的茶器,以紫砂壶和白瓷盖碗为佳。而白瓷盖碗由于传热性高,发茶性佳,加上价廉物美,成为很多人泡饮岩茶的首选茶器。

盖杯泡茶最大的好处是不加掩饰,茶好,茶汤和香气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反之,茶的质量差,盖杯会让它的丑态尽出。而且买瓷盖杯还可以根据喝茶人数的多少,灵活掌握大小。


茶之水

陆羽的《茶经》中说,“水为茶之母,名茶还需好水泡”。可见好水对茶的重要性。没有好水,就泡不出好茶。选用不同的水,会使岩茶的香气和味道出现很大的差异,品质差异明显。

在众多泡茶用水中,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

茶之冲泡技艺

岩茶的冲泡好坏与否,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泡茶的人是否足够了解一泡茶的特性,并选取适合的冲泡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岩茶投茶量。投茶量与个人的口感有关,或浓或淡,并无死板规定。冲泡武夷岩茶的时候,可根据个人饮茶淡浓的习惯决定投茶量的多少,由于岩茶条索较为粗壮,因此投茶量一般不少于盖碗容量的2/3。

茶叶的浸泡时间也有讲究,武夷岩茶头三泡的浸泡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控制在15秒内为宜。之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相应增加10~30秒。而火功重的传统岩茶相对于轻火功的岩茶,浸泡时间还可适量缩短,一切以自身口感为准。



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

本刊转载文章及图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再谈岩茶:肉桂是圆滑的商人,水仙是贵妇,铁罗汉是阳刚汉子,白鸡冠是妖娆的风尘女子。










01

到目前为止还绝少有人喝遍武夷岩茶的所有品种、还绝少有人喝遍所有山场出产的武夷岩茶、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所有做茶师父做的茶。

02

不要以为所有的武夷山人都很精通岩茶,恰恰相反,大多数武夷山人对岩茶的认知水平还不如一般的岩茶友。

03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水有多深,岩茶的水就有多深。04岩茶很容易上瘾,甚至比毒品还容易上瘾。05

对初学者而言越喝得多岩茶就越糊涂。当你越深入的了解岩茶时,你会发现你对岩茶的知识越缺乏。

06

看干茶就能知道是否正岩,看图片就能知道是否有岩韵,那绝对是骗人的鬼话。

07

千万不要相信刚喝岩茶不久就能喝出岩韵。没有几个人能在一辈子的时间里把岩茶弄懂的。

08喝岩茶的定位很重要,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09当你能把水仙肉桂喝得明白无误时,你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了。10

如果你只喝一个山场的茶,或只喝一个企业的茶的话,那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这个山场或这个企业的专家。一泡茶的确切山场往往只有做茶人自己才知道。

11不要一味的追求正岩,高贵的出生不一定代表有高贵的品质!12社会在与时俱进,岩茶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13

自以为很懂岩茶的初学者往往最容易被奸商忽悠。多喝、多对比是提高岩茶品饮水平的唯一途径,久病成太医。

14岩茶的“选择题”相对容易些,“填空题”就难太多了。15大红袍最能体现儒家思想,是最中庸的。16做青就像打太极一样,时动时静,动静结合。17

一泡岩茶往往能体现做茶人的性格,茶通人性。做茶是辛苦的,喝茶是快乐的。

18没有几个武夷山做茶人会说自己的茶很差,虽然也许这是事实。19买茶要夸大缺点,蹭茶要夸大优点20买茶要买对的,蹭茶要蹭好的。21岩茶因为复杂而吸引人,岩茶因为复杂而忽悠人。22随着时间的推移,八仙不苦了,肉桂不辛了,105不香了,奇种不贱了。23岩茶的炭焙水平是第一的,岩茶的做青水平是有待提高的。24垃圾是焙不成极品的,但极品完全可能焙成垃圾。25焙火的技术比做青难多了。26

通过好的焙茶师父,把岩茶提高一个档次甚至提高一个等级是常有的事。

27

极低的价格是买不到好茶的,但很高的价格也不是就一定能买到好茶。

28

买方需要提高品饮水平,卖方需要加强诚信建设,是当前岩茶市场的重要内容。

29

岩茶不是生活必需品,当大多茶友消费不起时,倒霉的依然是以茶叶为生的茶农。

30

当不了专家,当“装家”是网络“高人”努力的方向,甚至不惜当“砖”家。

31

品岩水平提高的过程就这样循环着:糊涂——清醒——再糊涂——再清醒。

32

品茶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随大流!专家也有喝错茶的时侯,只是犯错的机率小一点。

33拼配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是一项技艺。34

喝岩就像爬山,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同一平面点,只是终点比起点更高些罢了。

35大多数名枞的口感其实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像肉桂,一类像水仙。36物以稀为贵,岩茶也一样。37

很好的岩茶叶底是漂亮的,但叶底漂亮的岩茶不一定就是很好的岩茶。

38

岩茶的香气就象女人的香水一样,不一定就是越香越好,往往廉价的香水剌激性更强。

39不同种岩茶的归堆叫拼配,同种岩茶的拼配叫归堆。40

当时取名“拼配”的第一人,文化底子可能差了些,五粮液是“拼配”的,没人介意,鸡尾酒是“拼配”的没人在乎,大红袍拼配就让一些人认为是胡拼乱凑,有假冒伪劣之嫌。

41

几种茶简单的拼凑在一起是成不了大红袍,大红袍的拼配就象一个团队,团队里的成员不必要个个出类拨萃,但要相互包容,相互和谐。

42判断岩茶的香气在于这香纯不纯,久不久,而不在于高不高。43

“不苦不涩不是好茶”估计是卖茶人说的,真正极好的岩茶是不苦不涩的。

44杂味,异味,酵味,火味,馊味,青味喝成是岩韵的估计有一些人。45

随着岩茶做青师父的不断增多,像肉桂的水仙,像水仙的肉桂越来越多了,区别岩茶的品种也越来越难。


46岩茶不是古董,不是陈放年限越长,品质就越好。47如果你以为高火的就是陈茶,有普味的就是陈茶,那么你错了。48岩茶自采摘时起,他的品质就在时刻变化着。49肉桂水仙依然是当前岩茶里最好的品种。50纯种大红袍名称的出现,依然是延续崇拜母树大红袍的观念,是吸引喝茶人兴趣的重要手段,叫他名枞更贴切些!


岩茶的味道,到底跟什么有关?是工艺还是品种



武夷岩茶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工艺,是六大茶类里最复杂的。


白茶只需要两道工序,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加工周期。


到了武夷岩茶这里,全变长了。


工序不但需要更多道,加工周期还需要更长。


另外,武夷岩茶更加神奇的一件事是,它还能订制。


比如,你可以向茶厂订制口味。


你喜欢花香轻盈一点的,汤水颜色不要那么深的,那么,你可以订制轻火茶,或者中轻火茶。


你要是喜欢花香多一点落到水里的,汤水内容丰富一点的,那么,你可以订制中火茶。


你要是喜欢花香沉郁的,汤感醇厚的,浆感浓稠的,那么,你可以订制中足火茶。


当然,口味也要因茶而异,比如,以高香取胜的黄观音,若焙成了中足火,那香气几乎就消耗怠尽了,汤水嘛,必定也不怎么稠滑。反而不如它焙成轻火时那么花香惊艳。



不过,对于大多数岩茶品种来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口感,就能订制到相似的口感。


是不是颠覆了你对制茶这门技术的认知?


一个外省朋友听说岩茶口感可以订制之后,惊讶地说,哇,这哪里是制茶,这简直是东方的“神奇魔术”。


然而,许多外省茶友就此就蒙了。


你们武夷岩茶口味多样,品种也多样,究竟,是什么在决定武夷岩茶的口味呢?



岩茶的口味跟什么有关?


1


首先,品种决定了岩茶的口感。


最早,听说鬼洞是武夷岩茶博物馆,许多屹今为止失传的古老茶树,都能在鬼洞里找到直系亲属。


接着,又听说慧苑坑是古茶树植物园,慧苑坑里生活过的、古老的茶树们,大约有两千多种....


随之而来的便是那些美丽的,长长的名单:金毛猴、玉海棠........


于是你会知道,这些土生土长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还长的、武夷山的原生植物们,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名字,也各自有各自的风情。


它们的香气,口感,汤色,自然也各有不同。


比如,在岩茶的当家花旦里,水仙和肉桂,它们的香气就完全不一样。


就算是同样的火功,同样的发酵程度,水仙和肉桂的香气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缘于它们截然不同的DNA结构形成的不同的品种特征。





而失传已久的大红袍,它的两位直系亲属——北斗和奇丹,照样拥有不一样的口味。


它们尽管DNA高度相似,但由于并是从完全相同的一枝母树上剪下扦插的,由此,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口感风貌。


除此之外,最有代表性的,是奇兰。


这棵出身于闽南乌龙茶体系里的茶树,被移植到闽北武夷山之后,由于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香气与滋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自此,漳州的白芽奇兰,和武夷奇兰,成为了两种茶树品种。


一个鲜香,一个浓香,一个白玫瑰,一个红玫瑰。


红香绿玉,各显风流。



岩茶的口味跟什么有关?


2


其次,工艺决定了岩茶的口感。


有一种奇怪的情况,你喝到的牛栏坑肉桂,不同的茶厂出产的,会有不同的滋味。


就算是同一个茶园出来的水仙,也会有不同的口感。


有的水仙香气浓郁而汤水清润,有的水仙却香气香气沉郁而汤水醇厚。


为何出自同一片茶园,却有如此不同的口感呢?




这是由武夷岩茶那复杂的工艺决定的。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火功和发酵程度,就能把同一品种、同一片茶园采下来的茶青,做出不同的口感来。


比如有些人家里的牛肉,是高火的,烟味重,初喝的时候感觉焦糖味太浓,满嗓子烟味,香气弱,汤水酽,初喝者无论如何都不适应。


也有些人做的牛肉,中足火,慢火炖透,初喝的时候感觉果香馥郁,三四冲之后桂皮香劲猛而来,直贯头顶,热气行走,香气随热气流转全身,暖洋洋极为舒坦。


这些差异的形成,跟制茶工艺有重大关系。


每个制茶师,都有自己的独有习惯,在小细节上,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故而,同一片茶园的茶,放到不同的制茶师手上,必然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味道来。


岩茶的口味跟什么有关?


3



再次,品种和工艺,是两条相交的坐标轴。


品种,是武夷岩茶口感体系里的竖坐标。


工艺,是武夷岩茶口感体系里的横坐标。


当同一品种茶,它们具有不同的工艺,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口感来。


而同一品种茶,若它们具有相同的工艺,就能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口感。


不同的茶树品种,用同一种工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口感来。




那么,不同的茶树品种,用不同的工艺,自然也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口感。


所以,我们要判断岩茶的味道,首先要看品种特征,接着看工艺程度。


例如,黄观音,它是高香品种,只适合制作成香气高扬的轻火茶或者中轻火茶。


那么,一款产自半岩的黄观音,经过制茶师的精心加工,制作成轻火茶时,必然能以它独有的、高扬的、芬芳的花香,吸引到大批喜欢香气的粉丝。


而当它被制作成中轻火茶,香气虽然减了几分,但汤水却稠滑了更多,这样的风味,便能轻松引来段位略高些的粉丝。


价格,也会更高些。


品种,与工艺,是相辅相成的。


有经验的制茶师,会根据品种的特征,再给它加工成适合的火功,扬长避短,让一款茶,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大厂为何年年岁岁茶相似?




写到这里,想起某新茶友问的新问题:为何许多岩茶大厂,它们家的某款茶,长年累月都是同一个味道?


嗯嗯,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做拼配?


大厂的制茶师,相对经验丰富,老道。


他们年年加工同一个茶园里的同一个品种的岩茶,经年累月,必然熟悉了这些岩茶的属性。


知道它们喜欢火轻还是火重,知道它们喜欢重一点发酵还是轻一点发酵,知道它们在什么时间焙火最容易吃进去......并且,知道它们如何加工,才会让消费者喜欢。




这些制茶师,它们的制茶宗旨是,不要出错。


创新,就会出错。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小心驶得万年船。


故,他们制作出来的岩茶,万年不变,都是那个味道。


然而,老天爷偏偏不让你这么风平浪静。老天爷就喜欢搞花样。


去年,2017年,岩茶采茶,比较晚。今年,2018年,岩茶采茶比较早,早了快半个月左右。


并且,今年还倒春寒,大批的茶树在4月10号前后,遭遇了大面积降霜。


这些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每一年,都让茶青们内部蕴含的物质大大不同。


有的时候甜,有的时候润,有的时候香气足。


只苦了这些大厂的制茶师们,在天气情况大异的情况下,还要保证每年的这款茶口感都相似,只有一条道——拼配。


水甜而不香?没事,拼香气高的品种茶进去。


香气好了,却不润,没事,拼醇厚度好的茶进去。


总之,这些大厂的制茶师,像一个高明的调香师,年年都能调出相似的味道来。


就像梦露喜欢的5号香水,几十年,都是同一个味道。




写到这里,突然问自己,岩茶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是品种繁多,各品种汤感香气奇妙,引人瑕思?


还是工艺繁复,能通过发酵和焙火,做出各种各样的香气和滋味来?


也许都有。


我们喜欢岩茶,便是喜欢它的变。


今年倒春寒,天气冷,茶树内质丰富,有机物含量高,岩茶的水普遍清甜清润。


而明年,不知道天气如何,岩茶又会发生哪些令人惊奇的变化。


未知的一切,才更令人向往。

武夷岩茶是怎样制成的?


 制 RIYUESHEN茶

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武夷岩茶兴,全靠制茶经。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道道工夫精。

制茶人/民谣


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武夷山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茶叶史上的一大创举,对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世界茶类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萌芽于16世纪的明末,成于清初,并承前启后,不断完善,形成一套传承至今。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手工操作的传统制作技艺,周期在每年四、五月(谷雨至立夏)间。它所制作的武夷岩茶品质优良,独具“岩骨花香”之岩韵风格,享誉中外,长盛不衰,2006年5月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系乌龙茶类,属于半发酵茶。而大红袍乃岩茶之王,是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和代表。岩茶与历史上的绿茶、红茶制作工艺一脉相承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工艺和高超的技能。


与这些工艺相伴而生的长达三百余年的民间习俗有其丰富的内涵,如祭茶喊山、斗茶(品质比赛)、功夫茶品饮艺术等,为提高岩茶制作工艺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武夷岩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武夷山为世界双遗产地,风景区内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此乃岩茶之谓也。孕灵滋雨露,钟秀自山川,惟灵山才能产出灵茶。


决定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三大条件

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

二、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

三、独特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有一套传统的采制方法,它是武夷山历代茶农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与总结出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吸取红绿茶制法的精华,加上独特的技术措施,因而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品具“岩骨花香”。


它采摘要求极其严格,焙制技术相当细致,其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一采摘 


鲜叶的采摘标准,以新梢芽叶伸育均臻完熟,形成驻芽后采一芽3~4叶,对夹叶亦采,俗称开面采,一般掌握中开面采为宜。


采摘的要求,掌心向上,以食指勾住鲜叶,用拇指指头之力,将茶叶轻轻摘断。采摘的鲜叶力求保持新鲜,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品质的现象发生。


二 萎凋(两晒两晾)


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目的在于蒸发水分,软化叶片,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萎凋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萎凋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成茶品质的优劣。


茶青进厂后,即倒入青弧内,用手抖开(避免内部发热红变)。


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俗称“开青”),每筛鲜叶约0.5公斤,摊好后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俗称“晒青架”)。



根据日光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以及鲜叶老嫩和各品种对萎凋程度的不同要求灵活掌握,此法称为“晒青”。


初采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弹性,经日光晒后叶片渐呈萎凋状,光泽渐退,将两筛并为一筛,摇动数下,再晒片刻,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称“晾青”。


待鲜叶冷却,稍复原时,再移出复晒片刻,轻轻摇动后稍收拢,摊于筛中,移入晾青架上再次晾青。


晒青程度以叶片半呈柔软,两侧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由深绿变成暗绿色,水分蒸发掉15%左右为适度。晒青原则“宁轻勿过”,这样才能在晾青中有利于恢复青叶一部分弹性,才有利于做青的进行。


鲜叶除了用日光外,遇阴雨天还可采用加温萎凋方法。

三做青(摇青、做手)


武夷岩茶特殊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做青。做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岩茶色、香、味、韵及“绿叶红镶边”的优良特质。做青的过程十分讲究,其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


从“散失水分”、“退青”到“走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摊青前薄后厚,摇青前轻后重,灵活掌握。总之,应通过摇动发热促进青叶变化,又要通过静放散热抑制青叶变化。尤其是,做青还必须根据不同品种和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具体做法:茶青移入青间前,均需将茶青摇动数下,然后移入较为密闭、温湿度较稳定(温度25℃左右、湿度70%~80%)的青间。放置青架上,静置不动使鲜叶水分慢慢蒸发,继续萎凋。经1~1.5小时后,进行第一次室内摇青,摇青次数约十余下。


用武夷岩茶特有的摇青技术,使萎凋的青叶在水筛内成螺旋形,上下顺序滚转,翻动的叶缘互相碰撞摩擦,使细胞组织受伤,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促进岩茶色、香、味的形成。摇青之后将茶青稍收拢,仍放置在青架上。



第二次摇青时可见叶色变淡,即将四筛茶并为三筛,再进行摇青,同时用双手掌合拢轻拍茶青一二十下,使青叶互碰,弥补摇动时互撞力量的不足,促进破坏叶缘细胞(俗称“做手”)。做手后须轻轻翻动茶青并将其铺成内陷斜坡状(水筛边沿留有两寸空处,不放青叶),在青架上静置2小时后,再进行三次“摇青”,其方法同前。

摇青、做手的次数及轻重,视青叶萎凋程度适当增加,此时的茶青已呈萎软状态,放置相当时间后,枝茎部分所含水分逐渐扩散,青叶呈膨胀状,富有弹性,当地制茶工人神秘的将此称为“走水返阳”。


第四次摇青时,茶青四筛并为三筛,摇青转数逐渐增多,力度逐渐加重。之后,摊叶面积缩小,并铺成凹形,中有5寸直径的圆圈,水筛边沿留3寸空处,这样可使空气流通,不致使青叶发热、发酵过度。整个做青过程需经6~7次的摇青和做手,时间约8~10小时。


最后一次“摇青”和“做手”较为关键,因青叶经数次摇动后,叶缘细胞已完全破坏,随着发酵作用越来越快速,青叶的红变面积逐渐增加,叶内的芳香物质激发出来,青叶由原来的青气转化为清香,叶面清澈,叶脉明亮,叶色黄绿,叶面凸起呈龟背形(俗称“汤匙叶”),红边显现。这说明做青程度已适度,即可将茶青装入大青弧,抖动翻拌数下,然后装入软篓,送至炒青间炒揉。


做青的原则是:重萎轻摇,轻萎重摇,多摇少做,转动先轻后重,先少后多;等青时间先短后长,发酵程度逐步加重,做到“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四炒青与揉捻


炒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温火力,破坏酶的活性,中止发酵,稳定做青已形成的品质,纯化香气。炒青时,炒灶火力要极大,锅温逐渐增高至230℃~260℃以上。每锅约0.75公斤左右投入锅中翻炒。


翻炒时两手敏捷翻动,翻动时不宜将茶青过于抖散,以防水分蒸发太干,不便揉捻,约二三分钟,翻炒四五十下后,青叶表面带有水点,已柔软如棉,即取出揉捻。



茶青取出后,趁热迅速置于揉茶台上的揉茶筛中。将炒青叶压于揉茶筛中来回推拉,直至叶汁足量流出,卷成条形,浓香扑鼻,即解块抖松。


然后再将两人所揉之叶并入锅中复炒,复炒温度比初炒低(200℃~240℃),时间也比初炒短,约半分钟,仅翻转数下,取出再揉,揉茶时间比初揉略短。经双炒双揉之后的茶叶,即可进入焙房初焙。




双炒双揉技术是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中特有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复炒可弥补第一次炒青的不足,通过再加热促进岩茶香、味、韵的形成和持久;复揉使毛茶条索更紧结美观。双炒双揉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蜻蜓头”、“蛙皮状”、“三节色”。

五初焙


初焙,俗称“走水焙”,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温使茶叶中一些物质受热转化。


青叶经双炒双揉后,即送至焙房烘焙。焙房窗户须紧闭,水分仅能从屋顶隙缝中透曳,温度控制在100℃~110℃。将炒揉的茶叶均匀放置狭腰篾制的焙笼中,摊叶厚度为2~3厘米,然后将焙笼移于焙窟上,约10~12分钟,翻拌三次。


由于各焙窟温度有高有低,茶叶初焙应在不同温度下完成。下焙后六、七成干的茶叶叫茶索。


岩茶初焙,是为了抑制酵素,固定品质,因此要在高温下短时间内(仅十一二分钟)进行,这样可最大程度减少茶叶中芬芳油等物质的损失,又可使酵素失去活力。

六扬簸、晾索、拣剔


茶索经初焙后水分蒸发过半,叶呈半干状态,此时茶叶的化学变化暂时停止,即进入以下几个工序:


扬簸:茶叶起焙后,倒入簸箕弧内,用簸箕扬去黄片、碎片、茶末和其他夹杂物。扬簸在烘焙房内进行,簸过的茶叶摊入水筛中,每六焙拼一水筛,厚度约为3~5厘米,然后移出焙房外,搁于摊青架上晾索。



晾索:晾索的目的一是避免焙后的茶叶积压一堆,未干茶叶堆压发热易产生劣变;二是避免受热过久,茶香丧失,同时晾索也可使茶叶转色,有油润之感。晾索时间约5~6小时,然后才能交拣茶工拣剔。


拣剔:拣去扬簸未干净的黄片、茶梗,以及无条索的叶子,拣茶一般在茶厂较亮处进行。

七复焙


为了使茶叶焙至相应的程度,减少茶香丧失和茶素的减损,复焙时,温度应比初焙时略低。


方法:经拣剔的茶叶,放入焙笼内,每笼约0.75公斤,将其平铺于焙笼上,进行烘焙。

烘焙所需的火温通常以100℃左右,焙至二十分钟后进行第二次翻茶。


其后,焙至约四十分钟,进行第三次翻茶。


三次翻茶后,再焙约半个小时,用手捻茶即成末,说明茶已足干。这只是一般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凭焙茶师的经验灵活掌握,每次翻茶时焙窟的火堆,须进行一次“拨灰”,即用木制小焙刀,在火堆边沿将灰拨匀,使火力均衡,并控制火温。

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火慢炖。



炖火:即低温慢烘,是武夷岩茶传统制法的重要工艺。岩茶经过低温久烘,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转化,同时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使香气、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炖火的高超技术,为武夷岩茶所特有。


炖火的火温,传统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笼外侧,有一定的热手感即为适度,或用眼睛距焙笼内的茶叶5~6寸处利用火温对视觉的冲击来把握温度。炖火的温度以85℃左右为宜。为了避免香气丧失,焙笼还须加盖。对优良品种及名丛,在炖火时,还须垫上“小种纸”来保护茶条。炖火过程费时较长,一般需七小时左右,低温久烘时间的长短,依据(a)茶叶内质要求不同而定;(b)市场消费者要求不同而定。同时还应根据茶叶的变化,及时进行翻焙处理。

八归堆,拼配


归堆、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占据 最关键的一环,没有丰富经验、不了解茶叶产地、品种,不了解整个加工工艺,没有丰富的 经验,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


归堆,就是合并同类项,即为茶叶审评定级。把 好茶归到差茶里去,那是浪费;把差茶归到好 茶里去,会降低茶叶档次。茶叶加工其实与做 菜一样,特级厨师之所以有“特技”美名,其实 就是会配菜。通过拼配可使各种茶品取长补 短,使每一堆茶都保持一个稳定的等级,以至于各取所需。拼配师傅都是经验比较老道的茶叶专家。



审评似看文章,看懂才能归 类;拼配如同写作,要根据需要筛选材料,安 排段落。所以,制茶师傅对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品质,都有相当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拼配大红袍,心中没有“方圆”,就配不出这 个茶来。所谓拼配大红袍,是以上好的岩茶通过科 学拼配,调香调水,使之具有岩骨花香品质, 并符合国家标准等级的茶品。


拼配绝不是把所有好茶倒成一堆,也不是把 所有差茶都归为一类,就好像写字潦草不能叫 草书。拼配的依据,不仅包括茶叶产地、品 种、香气、滋味、叶底、外观、颜色、火工, 甚至于茶叶销售对象、市场、国家标准、茶业行情等也要考虑进去。我们知道,品牌的树 立,应建立在稳定的产品质量上,而在茶业这个特殊行业里,看茶师傅就是保证茶叶品质的 关键。

九文火慢炖


梁章钜老先生在《归田琐记》里讲:"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武夷岩茶的文火慢炖是传统制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把均堆拼配好的茶叶,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不单是去水保质,而且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熟化等都起了很好的效果。


武夷岩茶十焙成金”、“武夷岩茶味从焙处厚”,这些古人对武夷岩茶炭焙工艺的赞誉,至今仍是武夷山茶人的毕生动力。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技艺,将它发扬光大,让子子孙孙薪火相传,就像这盆千年不熄的焙茶炭火,永远温暖着武夷山的山山水水,这也正是当代武夷山茶人肩上的责任。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