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山电脑做青机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武夷岩茶(乌龙茶)茶叶机械的开拓者——陈清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闽北的茶人,特别是武夷山的茶人,应当不能忘记一位致力于茶叶机械研制的老人——陈清水。

这位茶叶专家曾经为武夷岩茶(乌龙茶)茶叶机械的创制默默耕耘、倾心铸造,成功研制出适用于乌龙茶加工生产的机具,创制了乌龙茶综合做青机、自动控制仪,革新了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从而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使武夷岩茶由手工制作迈向了机械化生产的道路,打开了机械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的局面,为现在茶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清水(1933-),福建泉州人,曾任南平地区茶叶公司副经理,分管茶叶机械工作,参与设计研制茶机31年。

01

改进革新制茶机械

1958年开始,陈清水先后改进革新的茶叶初制机械有36个,其中经改进后推广的机型有23个,革新的机型有13个。

1、经改进后推广的机型

揉茶机四种:水力、30型、35型、40型

杀青机四种:58型、80型、90型、110型

烘干机热炉三种:无烟灶、规格化热炉、立式电热炉

手拉式烘干机两种:73-1型、73-2型

链式自动烘干机五种:509型、6CH6型、6CH8型、6CH12型、6CH16型

以及白茶管道加温萎凋室、茶青脱水机(90型)、乌龙茶整型机、立式解块机(30型)、自控去湿机等。

2、革新的机型

锅式杀青机三种:单锅、双锅、四锅

转筒杀青机两种:80型、90型悬式两用机

以及储青凉青机、乌龙茶恒温恒湿车间、小种红茶烟焙房、乌龙茶综合做青机(920型、1200型)、乌龙茶综合机自动控制仪、油式电热升温机、组合式白茶人工控制萎凋室等。

▲ 陈清水先生

02

推动茶机的不断完善

1963年以来,随着茶叶机械的研制和完善,为实现茶叶机械化、连续化生产的需要,陈清水先后为产茶区设计、建设规范化的茶叶初制厂56座,并配套相关的工艺和装备。

1964年,陈清水协助福建省第一家专业的茶机厂闽东茶具厂(闽东电机厂的前身),改进生产第一批乌龙茶揉茶机(40-3型)9台,分别试用于建阳楮林山和建瓯东峰茶叶初制厂,获得良好效果。

另外,陈清水还协助福鼎农械厂、安溪农械厂、屏南农械厂改进40型揉茶机、30型揉茶机、杀青机和烘干机。

03

负责设计科技项目乌龙茶综合做青机

陈清水曾负责设计和具体经办完成国家中央商业部茶叶畜产局下达的科技项目——乌龙茶综合做青机。

▲ 乌龙茶综合做青机资料

1980年经省级科研鉴定,1983年荣获商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编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茶机,1987年列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国家级科研成果登记号81A810671)选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 受邀设计“乌龙茶综合做青机”

▲ 表彰在商业科学技术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

04

退休后依然为茶产业不断贡献

1993年陈清水退休,1994年受聘担任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顾问,继续研究乌龙茶萎凋机、乌龙茶综合做青机电脑程控仪、余热回收无烟灶、电焙笼等。

今天,回望陈清水老茶人的足迹,敬佩他对事业的热心、执着和敬业的同时,更要感谢他在茶叶机械创制上所做的贡献,他不愧为茶界的功臣。

▲ 陈老日常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武夷山国家公园:用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泡出一杯好茶

“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武夷山属亚热带气候,雨量丰沛,烟笼雾罩,幽涧流泉,其特殊地质、水质、小气候、小环境使之成为茶树肆意生长的天堂,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茶产业是武夷山的支柱产业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拥有茶园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3.4%。如何培优做大茶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一项特有难题。

千百年来,武夷岩茶一直为世人追捧


在武夷山的茶人看来,茶叶品质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这里独有的生态,七分是产地,三分靠工艺。国家公园成立后,生态茶园、科技创新使得以往违规砍伐、毁林种茶的现象绝迹。老一辈的茶人甚至感觉生态回到了儿时山里还没有通路的样子。

如今,人人都是公园人。武夷山的茶人们继续向来访的人们述说茶叶的传统与历史,同时也讲述着国家公园的新故事。

01茶技艺传人

翻青,40多岁就戴上了老花镜

桐木关,地处武夷山脉断裂垭口,平均海拔高度1100米,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闻名世界的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桐木关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其中海拔2160.8米的黄岗山号称“华东屋脊”。创新工艺高端红茶金骏眉也诞生在这里。

今年74岁的梁骏德是土生土长的桐木人,据家中族谱记载,祖上从河南固始迁居福建桐木村即开始做茶,传到他手上已是第22代。如今,梁骏德已成为当地茶产业大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传人。

资料记载,“正山小种”又称桐木村小种,指的是桐木村及与桐木村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红茶产品。“正山”既指正确正宗的意义,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

↑武夷山国家公园,云雾中的桐木村

“桐木人生活来源主要就是靠茶叶。我是1948年出生的,我们那个年代,13岁就没念书了,后面一直跟着我父亲做茶。做茶一般都在晚上,那时候不像现在,连煤油灯都没有。我们就用山上的毛竹做成篾片,拿去晒干放到水里泡一个礼拜复晒。这样点燃的篾片照明效果好,落下来的灰烬也不容易发生火灾。”今年74岁的梁骏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父亲做茶的时候,梁骏德就在旁边拿篾片照明。一米多长的篾片可以燃烧二十多分钟,做茶一般都要到深夜凌晨,记不得一晚烧了多少根篾片。15岁那年,梁骏德开始直接上手做茶。因为学徒时表现出众,对红茶的采摘标准、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烘干等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要求和火候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21岁时,梁骏德成为生产队初制正山小种红茶的主要骨干。

青楼,在桐木村特指一种纯木质老房子,因采回来的茶青需要放进楼里萎凋而得名。传统的青楼一般共有三层,底层燃烧松木,热量和松烟通过火道和烟道传到各楼层,从而制成正山小种独具的松烟香、桂圆汤特征。

为了保留传统工艺,梁骏德一辈子没少上青楼,长期密闭的松烟熏制,导致他四十多岁就佩戴上了老花镜。“这个工序是最辛苦的。鲜叶进去了,底下就要烧火,既有烟又有温度,中途在里面要去翻青四到五次,对眼睛伤害很大。现在年轻人不敢进青楼里面去,宁愿选择用电的无烟做法,那个多轻松啊。但传统工艺必须要延续下去,年轻人该进去还是要进去。”

02茶文化

丢不掉的岩骨花香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换句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高品质茶叶的坚定信仰。桐木村东南几十公里,紧邻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星村镇,被誉为“武夷岩茶第一镇”。

上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茶学家林馥泉曾在武夷山开展工作,研究武夷茶的栽培、制作、营销、文化等。他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详细论述了武夷岩茶茶质优异的原因:“以论地势,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其泉洌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以论土质,则疏松润泽,即不至过粘而排水不易,亦不至过砾透通,此均适宜架根植物如茶树之丛生。”

除了地势和土壤的因素外,林馥泉还认为这里“气候稍带寒冷,降雪不常,山高气爽,暑天不至酷热,四季云雾环绕,降雨适量,且因山峰高耸,岩壑之间日照不长,亦均为茶树生育之理想条件,且以山水之奇,茶则信相得而益彰。”

↑武夷山国家公园,云雾里的茶园

对于这一点,武夷山星村镇永生茶业公司总经理游玉琼体会颇深。作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游酢(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之一)的后人,游玉琼亦是武夷山远近闻名的女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唯一女性传承人。

“当年铁观音最热的时候,我们把正宗铁观音的种苗木引到武夷山,请安溪那边的师傅,工资给到3000块一天,完全按照那边的要求采摘制作。但不论怎么做,都做不出铁观音铁一样的结实外形和观音韵。”不轻易认输的游玉琼,还从潮州引入过凤凰单枞。同样的采摘标准、揉捻动作,以及与岩茶更相近的条索,最后竟然喝出了岩茶独有的韵味儿,再次以失败告终。

事后总结,原因还是在于气候和土壤。“传统的东西特别有魅力。全世界没有几个地方像武夷山这样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生态气候条件,再加上千百年来制茶技艺的传承,造就了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我们手艺人可以做出花香,但岩骨是这个武夷山独有的,是土壤、气候给到你的。”

善于学习和思考的游玉琼“悟了”,此后她一边遵循自然规律传习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另一边利用科技探索绿色生态高效节能的生产方式。


↑武夷山远近闻名的女茶人游玉琼受访者供图

1998年,游玉琼成立了“金佛岩茶研究所”,聘请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新品种的研发与攻关。1999年,游玉琼推出茶叶采摘机,她成为国内最早运用采茶机的茶人之一。2001年,她的茶厂开始使用电脑控制制茶机器,在武夷山岩茶厂家中头一家启用了全自动茶叶精加工生产线……

03茶产业

推陈出新,后继有人

如果说红茶鼻祖正山小种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享誉海外,那金骏眉的诞生,则让国人重新认识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武夷红茶,带动了整个红茶产业的发展。

作为金骏眉的首泡制作人,做了一辈子红茶的梁骏德,原本以为靠着茶叶外销只能够养家糊口,没想到现在如此红火,到老了,还是吃茶叶饭。

“现在市场上宣传金骏眉是不能用100℃沸水冲泡,其实是不对的。桐木村的茶是绝对可以用100℃的水冲泡。这是产区的问题,海拔高环境好,加上制作工艺,所以哪怕是金骏眉这样的芽茶耐泡程度也很好。”

20年前,苦于红茶的出口效益不理想,传统正山小种的烟熏味国内市场上普遍不接受,在朋友的提议下,梁骏德在采摘标准和制作工艺上大胆尝试,两斤多夏茶的鲜叶用钨丝灯萎凋,制成首批金骏眉。

从2003年开始探索,到2005年制成第一批6斤多金骏眉,梁骏德花了三年的时间,填补了国内市场无高端红茶的空白。“在桐木采芽头来做红茶,我当时也怕怕的。朋友是受龙井茶和白毫银针的启发,我当时跟他们探讨,不能按照龙井茶的采摘标准,红茶通过萎凋还需要揉捻,带托叶就没办法做。后面按照我的标准去掉托叶只要单芽,做出来非常理想。”  

↑金骏眉的首泡制作人梁骏德指导儿子对茶芽进行揉捻资料配图图据新华社

在桐木村的红茶“出口转内销”的同时,游玉琼开始将自己产的限量私房茶“偷偷寄往海外”。收茶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她远在英国留学的儿子方舟。茶寄去的是家乡味道,更有母亲背后的深意。

“别人去国外都是带药带吃的,我是全部给他带茶,而且这个茶是他花钱都买不到的,都是产自武夷山的名岩名丛。他在国外喝了几年,等快要毕业了,我就跟儿子开玩笑说,如果你现在不回到武夷山,再想喝到这口味就喝不到了,我给你断供。”

虽然是母子间的玩笑话,但出于对武夷岩茶传承的责任,游玉琼内心也充满矛盾。一方面她希望儿子能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喜欢上家里的祖业,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儿子因为孝顺,被迫选择做茶。

也许是母子情深,也许是那口岩茶的召唤。2016年,游玉琼的儿子方舟从英国华威大学大数据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武夷山,尝试利用大数据把茶叶生产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将茶产业做大做强。


↑武夷山茶人游玉琼和儿子方舟受访者供图

“我认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一定是跨行业的。融合性发展是我们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同时,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代代相传,在我看来,茶行业是朝阳行业,我愿意选择这个行业去进行突破、进行深耕。”方舟的语气没有半点犹豫。

作为福建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游玉琼深知行业发展快慢和人才的多寡有着根本关系。“我儿子2016年回到武夷山的时候,连我爸都不理解,他跟我讲,‘方舟念了那么多书就回来做个农民’?我说,‘这么好的行当为什么不来呢’?”那两年,不少人质疑方舟的决定,结果2019年风向很快就变了,很多茶企业老板的孩子回来接班。这个就是几代人观念的问题。

04茶科技

用科技延续自然的味道

2016年,我国首批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同样是2016年回到武夷山的方舟,将自己比作国家公园同龄人,武夷山近六年的发展变化,他都一一记在脑海里。

“作为从小出生在南方的孩子,长大后便去了英国,一直没有机会领略我们国家壮丽的黄河是怎样的。刚回到武夷山时,我站在九曲溪边,看到倾盆大雨过后的河道彷佛是黄河在咆哮。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我站在原来的位置,见滚滚清江往东流,又恢复到了我小时候的样子。这就是生态保护提升的作用,也就短短几年时间。”

在国家公园的倡导下,方舟率先投身于生态茶园改造工作。其第一片示范基地就位于九曲溪上游,面积1200多亩,其中200多亩用于套种珍贵阔叶树,由国家公园免费提供苗木。

另一方面,试点建设国家公园以来,武夷山市开展茶山整治攻坚战,2018年以来共整治茶山3万余亩,其中国家公园范围内的8500余亩。  

↑方舟受访者供图

“对我们茶行业的来说,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品质至关重要。当年成立保护区后,桐木这边茶叶种植面积就受到严格管理,私自扩大种植面积的几乎没有。现在成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得越来越好,各方面因素造就了茶叶的好品质。”如今,梁骏德与桐木的茶农一样,仍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让茶树与周围的草木共生。

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习近平提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他对乡亲们说,“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从1985年进入茶行业,游玉琼在30多年时间里见证了科技进步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从手工摇青到半机械化摇青,这一步就走了十几年;而从茶叶采摘机到全自动茶叶精加工生产线,中间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两年,科技突飞猛进带给游玉琼的感受更加深刻。目前,她和方舟正在研发的最新智能采茶机,仅需一人操作,根据鲜叶高低自动升降采摘,精度可以达到95%以上。

“我们研发了大红袍夹心饼干、武夷岩茶饮料,智能采茶机样机也已经下地。岩茶是小众茶,成本高,卖价也高。现在讲乡村振兴,以前城里人喝茶,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富裕,农村人也开始喝岩茶了。在我看来,岩茶的市场现在才起步。”  

↑武夷岩茶受访者供图

千百年来,武夷岩茶一直为世人追捧,无论是从历朝列为珍贡驰名天下,还是到如今科技助力“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变的是它在山水奇象中孕育出的岩骨花香。

“好的岩茶是什么样子?”

“应该是自然的味道。岩韵就是自然的味道,花香就是我们手艺人把它的品质特征通过酶促氧化,把香气挥发出来,最后用高温固定住。这些都是原汁原味,没有任何添加剂,这就是自然的味道。”游玉琼答道。

来源:红星新闻w记者|任江波 罗丹妮 摄影|陶轲 王红强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依靠科技进步开拓武夷岩茶产销新局面

 

摘要:从技术层面回顾武夷岩茶的发展,是依靠科技进步而发展的。具体围绕茶园土埌营养调控对提高岩茶品质的作用;加強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与选育利用,在生产上仍有较大应用空间;武夷岩茶加工机械化,带动生产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势在必行,是岩茶稳定品质和提高品质的重要途径;研制开发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是继承传统工艺和保持岩茶风格基础上,为岩茶产销新辟蹊径。

 

关键词:武夷岩茶;名丛利用;机械化加工;产销新局面

Opening New Prospects of Production-sale of Wuyi Rock Tea by Reliance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CHEN De-hua1, ZHAN Zi-jin2

(1. Wuyishan Beidou Institute of Wuyi Rock Tea, Wuyi city, Fujian, China, 354300; 2.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China, 350002)

 

Abstract: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Wuyi rock tea, which is developed by reli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soil nutriments in tea garden on improving quality of Wuyi rock tea; tapping, collating, selecting & breeding and utilizing Wuyi Ming Chung Tea vigorously. There still are large rooms for Wuyi Ming-chung Tea in production. It is a trend that the mechanization of processing Wuyi rock tea drives the expansion of scope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which is a vital way to stabilize and improve quality of Wuyi rock tea.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new products-compressed Wuyi rock tea, that is, an innovative way to produce and sale Wuyi rock tea on the base of taking up orthodox processing technique and keeping style of it.

Keywords: Wuyi rock tea; utilization of Ming-chung tea; mechanized processing; new prospects of production-sale

 

武夷岩茶产于世界“双遗产”地的福建武夷山,既为当今中国的主要名茶又是—历史名茶,为乌龙茶类中之珍品。它既是武夷山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武夷山的惠民产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诸多同行的激烈竞争,武夷岩茶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既要保持传统特色又要开拓创新,是每个茶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不可迴避的问题。由于岩茶产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产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全面规划和认真实施。决策层面是基础,它涉及体制.机构.人员与市场开拓等方面问题甚多。本文对此暂且不谈,现就技术层面(是关键)谈点看法。

 

1  武夷岩茶品质与茶园立地条件关系

对岩茶原料产地有正岩.半岩.洲地或岩区(内山)与外山之分。实际上是根据茶园立地生境.土埌理化特性.矿物质营养成分的不同而划分的,这样比较科学。正岩茶园生产的茶称正岩茶,在技术等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它要比其他地域生产的茶叶品质明显的好。符合陆羽“茶经”中所说,茶生烂石者上……,说明土质是重要因素。这点已为许多学者所共识,在现时期武夷岩茶生产中如何根据这一理论作深入探讨不仅学术上有价值,生产上肯定大有作为。

随着科技进步,现在有的学者提出“武夷生态岩茶无边界”的观点,主要通过检测茶园土埌养分,然后配制相应的养分作肥料施用,基本能达到补充效果。这和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体相似。如果这一技术能夠实现,对提高岩茶品质将发挥巨大作用。仅从土埌营养角度考虑,此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性,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想法似乎欠全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山地茶园来讲所迂情形比平原地帶的大田作物有较多差异。主要原因茶园处于立体状态土埌肥力、水分、微生物群落以及植被状况都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各山体各坡向的植被、光照、湿度都有别,这些情况比平原地区或低丘地带显然要复杂多。同时茶叶,特别乌龙茶的品质形成比一般大田作物可能要求更高更全面,对多数茶类来讲在市场中茶价相差几十倍至百倍的不乏其例,尤其乌龙茶,特别铁观音和武夷岩茶这种特种茶,为什么好的1斤(500克)卖几千元的天价有人要?因为它确实好,其品质优异的原因除品种原料、技术工艺、制作设备与环境条件都十分协调配合外,一种较鲜为人知的因素就是茶园土埌营养成分。在乌龙茶产地的生产者们都有一种经验,在大面积茶园中,管理条件相同情况下,常常总有那么几坵茶园每年采制的茶叶品质比其他地段的品质来的优,这点当地有经验的茶贩也懂得,产季一到就会去那里等候那块茶园的茶,一制出来有时还没来得及烘干就购走的现象。如果对此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还不一定能了解到其所以然的问题,真正对其品质有关系的可能含量很低,但作用却不一般的物质。所以乌龙茶品质与土埌矿物质营养关系,也许还有相当空间值得去探索,但未经深入研究即使让你斯空见惯的东西,也无法了解它存在的价值。

对武夷岩茶来讲除地段土质养分有差别外,生态环境对岩茶品质形成也非常重要,所以武夷岩茶正宗产地历来以岩区内的“三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所产者为著,不仅岩韵突出滋味特別甘滑爽口耐冲泡等特质。一般认为高山出好茶、出名茶,但武夷岩茶的茶园立地海拔并不高,多数在500-600米之间,茶园分布于山涧峡谷之中或石坡岩台之上,终日直射阳光时间短,空间湿度大而稳定,茶园主要以巨石和松竹丛为伴。因此“武夷生态岩茶无边界”,这里指的岩茶生态应包括“土埌生态”、“植被生态”、“气候生态”的总称,或叫“岩茶生境三相”。这三者对岩茶品质形成相互关系相当密切,缺一不可。因此想用测土配方施肥法来解决岩茶生态无边界的构想,似乎太理想主义了。但可以进行探索。

2  名丛单丛是岩茶重要的生产原料

经茶农長期选择利用有众多名丛、单丛,如大红袍等,使武夷岩茶品种花色繁多,在营销市场上颇具特色。据记載这种情况从清朝就开始有了,当时的武夷岩茶蓬勃兴起以“标名立异”、“花名雀起”,“争奇斗嫣”来形容茶农对名丛选育与岩茶花色创新的状况,结果迎来众多的远近商贾前来购卖,情形十分熱闹。到抗战结束,岩茶衰退到最低谷。

建国后随着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茶叶生产的重视,使岩茶重获新生,同时对武夷名丛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品种选育工作逐步给于立项支持,取得显著成效。几十年来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选育出武夷肉桂等良种在岩茶生产中发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开展名丛的研究利用和引种工作上也取得成绩。通过多年研究观察和生产试验中筛选出金凤凰、金观音、金锁匙、小红袍、白牡丹以及茗科1号和八仙茶等7-8个“单丛”或品系制作岩茶品质都相当优良,不少茶农引种試种均获优价回报。因为武夷岩茶当家品种目前主要是水仙和肉桂。水仙茶品质虽优,原来由于国家出口需要,历来定价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行几十年了这种历史惯性在人们观念中还未得到完全扭转。肉桂茶虽有好价,往往制优率偏低,发挥经济效益的程度也受局限。这都表明武夷山的岩茶生产除应搞好主栽品种外,需要不同香型、不同风格、不同芽期的多品种搭配,生产以质优为中心的丰富产品,满足市场日益增長的对岩茶不同花色和新口味的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保护研究利用武夷名丛和引进新品种上,对推动岩茶生产是个值得重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经济市场的需要,也是市场文化的需要。只有经济和茶文化的互动,才能体现武夷岩茶历史的延续和促进现代岩茶经济发展。

3  机械化制茶推动岩茶生产发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武夷岩茶制法都是用手工操作完成,由于当时生产科学水平低,产量少。但到今天科技发展了,产量也多了,岩茶的初制技术有了很大改进与发展,凡能由机械代替人工操作的大都使用机械。如杀青程序从手工杀青发展为机械杀青,只要掌握得当其效果要比手工杀青的好;又如使用搖青机摇青效果要比人工摇青的质量好,每次作业不但批量大而摇得均匀。现在有些厂家在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原則下,巳开始使用电脑程控,更能准确按编制程序完成全过程,比手工凭经验操作科学多了,它更能掌控是如何制好茶,起到示范推广作用,有利于提高品质。

  有人认为制作精品茶或参赛茶还是要用手工,更能得心应手便于施展精巧技艺更有把握制好茶,这不是否定机械的作用,主要在于精品茶的原料来源数量有限或来之不易,使用机械难以掌控,使用手工会比较方便能稳定操作。若认为只有手工才能制出高档茶,机械制茶生产大路货的观点是错误的。

4  研发岩茶新产品开拓产销新途径

   “武夷岩茶”与“武夷茶”这二者名称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武夷岩茶”当今来说就是武夷乌龙茶的地域化名称,但此茶名何时出现?刚问世时就是武夷乌龙茶的一种茶名?历史上是存在不同说法的,在这里不是一两句话能夠说清楚。但总的可以说武夷茶是武夷山有茶以来生产茶的总称,武夷岩茶的名称应是到后来新茶类的出现,特别武夷山是我国的红茶和乌龙茶的发祥地,从此人们认为茶叶品质与茶园地点有关。这就是岩茶与洲茶的区别,种植在山上岩区内品质好的茶称岩茶,溪边平地生产的品质较次的称洲茶。这就可能成为武夷岩茶名称的来由。但它从历史到现在几乎都以散装芽茶形态作为商品面市的。在这漫長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其他茶类,在不同程度的改革创新中发展,工艺与产品花色瞄着市场的需求不断开拓更新,以推动茶产业的进步。然而武夷岩茶与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相比确实相对滯后。如何传承历史,开拓创新?这是摆在茶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保持品质甚至提高品质的前提下,根据茶类特点、市场动态,对武夷岩茶产品的品种花色进行创新,如生产部分紧压型产品,既有利于贮存保质又便于携带和运输。根据我们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试制和市场试销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前景相当看好。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青茶类)半发酵茶,但它的发酵程度比其他乌龙茶来得重,因此形成它具有较耐存的特性。故人们对武夷岩茶素有“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和不寒,久存不坏”的至理认识。据此我们开展对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研发十多年,该成果于去年底通过省级鉴定。鉴定意见中这样指出:“以武夷岩茶为原料,经过紧压工艺造型,改变散茶条茶的疏松外形,有利于包装贮运。商品保质期長,创意独特新穎,方便定量冲泡,香味醇浓,能保持武夷岩茶特有风格。”

应用该成果生产的产品已有大小、方圆、按岩茶不同品种名称等系列,投入批量生产。目前仅在武夷山巳扩展到十来个厂家生产。以此可能推动和拓展武夷岩茶生产的新局面。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