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为什么年轻人要少喝茶

找到约9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身边喝茶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茶文化是不是要在8090后断档?

说说我做茶遇到的那些尴尬事。

1:新客进店。

水滚茶靓,欢快畅谈,最后客户说:你们老板在不在,我问问他。你们小姑娘家家的,哪里懂茶叶。

我:……  我的搭档出去了,您问他也是一样的答复呢。

 

2:发朋友圈。

XX普洱新上市,数量有限,老饕赶紧下手。

不一会儿接到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电话:你是不是微信被盗了,居然发起朋友圈卖茶叶?

我:...... 是我,我改行做茶叶了。

 

3:去产地收茶。

茶农:你真让你爸妈省心,我们这边好多年轻人嫌做茶没意思,宁愿去打工,也不回来帮忙。

我:......你们家孩子真好,等玩够就回来就继承家业了。



芳村茶叶市场这边好多比我小的茶老板也开店好几年了,为什么还给r人一种年轻人要摒弃中国茶文化的错觉呢?

我想这个问题用可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heuristic)来解释这种现象最合适不过。

可得性偏见指人们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 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决策陷阱。

举个简单例子:

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最高的是哪个国家?A中国 B土耳其

毫无疑问,我猜很大一部分人选中国。那还用说?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4000多年的饮用史,全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当然是我们中国人在茶叶上消费最多了。

然而真相是:土耳其。

 


几年前欧睿国际(Euromonitor)统计的数据,中国每年消费的茶叶量是16亿磅,位居世界第一;不过,中国人并不是喝茶喝得最多的人。如果按人均每年的茶叶消费量来看,中国的名次远远退后于其他国家。世界上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土耳其,每年人均消费量是6.961磅;排名第二的是爱尔兰,每年人均消费量是4.831磅;第三是英国,每年人均消费量是4.281磅。中国每年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是1.248磅,排名第十九位。

 


虽然是几年前的数据,但是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扭转,几年之内,可以缩小差距,如果想要有非常大的改变,不太现实。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选中国,除了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之外,茶叶还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国外的。

特别是欧洲国家,给我们的印象日常饮品是咖啡。去过土耳其旅游的人就会发现,大街小巷的店铺摊位,都会出售茶叶,现场煮现场喝,茶具颇有特(如下图),茶叶真的是渗透到他们生活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可得性偏见给我们带来的误判。

同样茶文化不但在8090这两代人没有断档,除了接手父母辈的产业外还有很多新人进圈,包括我自己。

这几年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很多8090后做起了线上销售,像某马茶叶,就是年轻人在网上做起的品牌。

还有这两年兴起的直播带货,自媒体带货,芳村茶叶市场搞带货的全是年轻人,甚至还有95后。

 


茶文化给到人们在8090后断档的错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们对茶商的固化印象。

我们认为,做茶的人大多成熟稳重,儒雅淡定,觉得8090后轻浮不靠谱。,其实90年出生的人,今年也30岁了,早就到了承担顶梁柱角色的时候,现实不允许绝大部分8090后任性了。

2:受社交软件影响。

看社交软件的各种分享各种晒,晒车晒旅游晒饭局晒奶茶,晒喝茶做茶的就是不多见。从而给到大众的印象:年轻人真不怎么喝茶,更谈不上做茶了。

 

作为一个做茶7年的85后,我深有感触。

茶叶没有被8090后不接受,茶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

这个过程非常枯燥,能坚持下去的人要么是出于兴趣,要么出于生计。

一部分茶商为了自身利益故弄玄虚五花八门的知识充斥市面,良莠不齐。导致茶圈比较封闭,行外的人难以融入。

将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者,一种不到长城心不死的核心精神。

很多前辈觉得8090后胡搅蛮缠做茶叶,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传承的方式啊,不是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我)

 

 

 

为什么茶这么苦,我还就爱喝?

杯小茶曾和几个好友一起喝茶聊天,泡了一壶高山乌龙茶,香气高扬,口感鲜爽,久泡都不苦涩。

有个朋友说:这茶不苦,又香又滑,好喝!

另一个朋友却说:没有茶味啊,不苦不涩还能叫茶吗?

细想一下,好像是有很多这样的说法,比如茶的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还有说茶要苦涩,才能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真相如何呢?

01茶为什么会苦涩?

其实,茶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分,有苦的、涩的、香的、甜的、鲜的等等,不是单单只喝一个味道,而是喝他们的组合。

种茶人和制茶师傅,千百年来磨练技艺,其实都是在味道上下功夫,让这些味道以一个合适的比例呈现在我们的嘴巴里。

让愉悦的味道多一些(更甜、更香),让不好的味道少一些(少苦,少涩)。

不过苦涩味是茶中一定会有的,因为我们需要的最主体物质茶多酚,就是涩味的,它占到了茶叶内含物的30%。此外还有苦味的咖啡碱、茶叶碱、花青素、茶皂素......

所以“不苦不涩不是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苦涩味往往还伴随着茶汤的浓郁醇厚,如果没有这些成分,茶就会十分寡淡。

02为何这么多人爱喝茶?

就和做菜一样,好的用料往往是一个配方,不同味道之间以黄金比例搭配,就能融合成特别棒的口感。

茶也是,其中鲜甜味的氨基酸能够让茶的苦涩味降低,还有其它多种味道的物质和苦味相互融合,会让茶有鲜爽甘甜的口感。

品茶小贴士

在茶叶科学研究中,评判一个茶的质量,常用的一个指标叫“酚氨比”,也就是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数值在某个范围内是正常,如果超过则说明苦涩过多,如果低于则可能滋味淡薄。

所以好茶并不是毫无苦味,而是其它的鲜甜味道让苦涩没那么明显了,而且苦涩伴随的茶汤醇厚感、浓郁感还在。

同时苦涩的刺激之下,口腔的唾液腺会分泌唾液,带来甜感,这就是生津回甘。

一句话:

苦涩味必不可少,但好茶往往将它隐藏得很好,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

也许这就是年轻人较少喝茶的原因吧,第一次喝茶,或者喝一口饮茶多年的父母喝的那壶茶,总觉得很苦涩。

直到多年之后,才发现茶有这么多的讲究,原先觉得“茶就是苦的”,慢慢转变成“茶可以很甜”。

03苦味的规律

茶中的各种味道,会因为茶树的生长环境而发生变化。一般气温较低,光照较弱的时候,茶的苦涩物质少,鲜甜物质多。

相反气温较高,光照强的时候,苦涩物质会变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更多人爱喝春茶,因为在春季,茶叶香气高,更甘甜爽口,苦涩度低。

高山的环境也是,多云雾,让阳光更柔和。气温比山下低,而且温差大,积累了更多的鲜甜物质,苦涩感也就少了。

先前杯小茶泡给朋友们喝的高山乌龙,正因如此,显得茶汤饱满,却很少苦涩,又香又甜,符合“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规律。

04正常的茶味

需要强调的是,茶的苦涩味我们也要学会分辨好坏。

一个原则,茶可以苦,但不可一直停留在口腔化不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成甘甜,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有的茶因为品种特性,本身就比较苦,比如普洱生茶、客家炒绿等等,但品质较高的也都是入口苦涩刺激,随后源源不断生津回甘。

如果苦涩度高,又喝不出甜味和香味,口腔和喉咙发紧,久久不散,那就说明茶的质量一般了。

杯小茶说

有人常说,茶要有茶味,这苦涩味就是茶味最主体的味道。好茶很多都是把苦涩味隐藏的很好,又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就像武功高强的人往往内力深厚,这样形容也许最为恰当吧。

来源:茶的故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界专业自媒体的兴起与请上帝喝茶小史

我对自媒体的定义是,专业人士利用业余时间的写作。

因此,我理解中的自媒体是专业主义的,我从2008年以来,一直坚持专业写作之路。自媒体是个人的业余行为。如果公司化运作微信公号等,我不认为是自媒体……

自媒体,本身是一种专业分享。把自媒体当生意做,是非常痛苦的事,因为忙着变现,违备了专业分享底层逻辑。做自媒体没必要花多少时间。每个人都有主业,将主业做出专业水准。业余时间,玩下自媒体,分享下关于某些专业的心得体会就ok。切不可本末倒置。

许多人努力做一个公众号。我作为旁观者,对这种用力过猛的行为,看着都累。

为什么觉得累?因为多少年轻人浪费了大好青春年华,把精力用在生产无病呻吟的内容上……

与此同时,传统的媒体从业者,认为自媒体是对媒体精神的亵渎,是大众狂欢解构了公知普世价值。可其没有发现,浮躁的自媒体流量变现热下,其实在涌动着细分领域专业分享的新浪潮。这表明,在中国,专业知识越来越值钱,中国进入了技术、组织创新与知识驱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对未来要生起信心:媒体人喜欢谈公知,领域深耕者喜欢谈专业主义。

中国需要宏大叙事,这是公知表演的舞台。但普罗大众要过好一生,需要更微观而具体的知识,这就是细分领域专业主义兴起的背景。

我们时代,不需要几个公共知识分子,但对细分专家的需求是海量的。相对于宏大叙事的革命激情,过小日子更适合芸芸众生。

媒体人在哀叹媒体公信力的丧失与公知的堕落,甚至归结为斯文扫地,一代不如一代。

可事实上,中国的专业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兴起,新媒体娱乐化的同时,自媒体的专业写作迎来黄金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微观层面推动宏观进步时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厚积薄发,让中国步入公民社会与文化的盛世!

茶界做自媒体的,不要再叫自己为小编,理直气壮当专家多好,少搞点伪原创,多做点有价值的原创。否则,你就辜负了这个大好时代。最不能理解的是,自贬为小编小记。站直了别趴下!

用建立在边际效用基础上的主观价值论,重估茶行业一切价值。2013年以来,请上帝喝茶工作室一直坚持用全新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茶,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茶产业……

上帝喝茶工作室,致力于产业专题研究,首创了“茶界关键词”系统研究法。这些年研究与推广了许多行业基础关键词,比如云南岩茶、晒红、藤条茶、茶庄园、熟茶2.0、昆明慢养仓、大名山、大产业链……其参与构建的这些茶界关键词价值体系,基本上成为行业公版。

白马非马,实名李国标,生于1975年,云南勐海人,现居昆明。2002年起从事茶行业。茶界文化研究者、战略策划人、云南茶行业基础理论构建者之一,长期致力于云南茶文化研究、产业研究、品牌研究。创办请上帝喝茶工作室,梳理云南茶产业逻辑与历史文化,提供茶行业趋势深度分析、顶层战略设计、品牌文化深度包装与资源整合服务。

消费升级的核心逻辑:创新推动消费升级。因此,白马非马将工作室定位为“茶企创新战略服务工作室”。

这几年参与的创新推广之路:2014年推云南岩茶、电商转型升级→2015年推晒红、藤条茶→2016年推云南中期茶、茶庄园模式→2017年推新滇红、大滇红→2018年推昆明慢养仓、熟茶2.0、中期茶交易平台→2019推茶化石、高端普洱2.0、大名山……

战略不是吹牛,不是走套路流程,而是吃透行业历史进程与企业发展使命的一种科学规划——请上帝喝帝工作室

请上帝喝茶小史:

白马非马的请上帝喝茶,最开始是2006年的个人QQ空间名,与个人QQ群名。2014年,创建请上帝喝茶微刊。2015年,将请上帝喝茶升级为个人品牌,推出请上帝喝茶工作室。

请上帝喝茶的灵感是,诗人海涅,梦见自己到天堂,上帝招侍他,请诗人吃糖果。既然,上帝请海涅吃糖果,那我就请上帝喝茶好了——2006年请上帝喝茶诞生记。

1930年3月,鲁迅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演讲:“从前海涅以为诗人最高贵,而上帝最公平,诗人在死后,便到上帝那里去,围着上帝坐着,上帝请他吃糖果。在现在,上帝请吃糖果的事,是当然无人相信的了,但以为诗人或文学家,现在为劳动大众革命,将来革命成功,劳动阶级一定从丰报酬,特别优待。请他坐特等车,吃特等饭,或者劳动者捧着牛油面包来献他,说:‘我们的诗人,请用吧!’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不现实的,“劳动阶级决无特别例外地优待诗人或文学家的义务。”

在海涅的诗集《还乡集》第66首中是这样的:“我梦见我自己做了上帝,昂然地高坐在天堂,天使们环绕在我身旁,不绝地称赞着我的诗章。我在吃糕饼、糖果,喝着酒,和天使们一起欢宴,我享受着这些珍品,却无须破费一个小钱。”

鲁迅说诗人幻想死后上天堂围着上帝吃糖果,但是海涅却说梦见自己成了上帝,天使们围着他。可能鲁迅先生搞错了海涅诗歌中的原文。

不管怎样,将错就错。请上帝喝茶——上帝请海涅吃糖果,我请上帝喝茶!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