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铁观音如何醒茶

找到约15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泡好一杯茶,醒茶很关键

 好茶可以禁得起折腾,但更好地泡,可以让茶更好喝,表现更优异。

  好多人经常有问,如何泡好茶,怎么泡更好喝,回答起来比较麻烦,今天写一文章,系统地介绍一下清香型铁观音的泡法,如果有时间,我们再用直播的方式给大家直观介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我们想泡好一杯茶,一定要先准备好茶器,因为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功夫茶,指的就是泡铁观音过程的称呼,一般都是用盖碗来泡。对于盖碗的要求,薄胎为上。茶具选择方面,一般铁观音为7-8.3克小泡包装,所以选择茶具时,尽可能选择110-130cc之间的容量。

  在准备泡茶时,清香型铁观音一般需要冷藏或者冷冻保管,所以,在泡茶前,请先将茶叶从冰箱拿出来,最好在半小时以上,让茶叶与环境温度相同。如果你的茶叶是冷冻,建议提前半个月转为冷藏,因为直接泡冷冻的铁观音,往往泡不出好的效果。

  烧水【刚才也说了,水为茶之母,所以请一定尽量不要使用自来水泡茶,如果再不行,也请一定加过滤,再不行,也要静置几个小时再泡】,当然铁观音由于内物质丰富,使用矿泉水或者山泉水可能会有冲突,当你发现泡的茶和介绍区别较大,可以考虑换其他水一试。

  水开后请一定先温杯并洁具,温好杯后,将茶叶置入,此时不急于冲水,而是先将茶叶轻摇几下,并静置一分钟以上,让茶叶的温度通过温好的杯子可以提升。这是比较好的醒茶第二步。【第一步为茶叶出冰箱】。

  此时,水可能有些变温,所以,在冲水前,一定要把开水重新加热到翻滚,冲茶时尽可能选择高冲,让开水直接冲击茶叶,尽可能让茶叶旋转起来,水一定要倒到水满出盖碗。如果你冲茶时,茶叶旋转比较普通,也可以用盖碗的盖子翻动几下茶叶,激发茶性,让铁观音尽可能醒来。大约在十秒之内,尽快倒出第一遍洗茶的水。【清香型正炒铁观音,不用担心营养会流失,因为正炒工艺已经把茶叶的香气和内物质,大多数封存在茶叶的深处,不容易出来】。

  一般情况下,醒茶如果醒得好,再往下泡茶就比较随意和简单,但有些细节还需要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时间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正炒正味【半发酵】的清香型铁观音,与市场消青工艺【轻发酵】泡法完全不同,标准的清香型铁观音应该在45秒以上。第一泡请一定严格遵守,至于第二泡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口感来调节时间长短。

  二、闻茶香,清香型铁观音不仅是喝着好茶,核心是迷人的花香,所以在泡茶的过程,也应该是享受的过程,这么迷人的香气,一定要边泡边闻,不要浪费这么难得的机会。这是陶冶情操、怡悦精神的最侍选择,特别是空气不好的城市,难得有深呼吸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三、正炒工艺的清香型铁观音,由于基本选自高山优质铁观音茶树、半发酵和工艺自身的特别,可以随意闷着泡,而且香气和滋味是从自然清新的气息才慢慢地越来越好,一般可以完全体验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七泡有余香这些传统铁观音的魅力。

  一杯好喝的清香型铁观音,应该有什么表现,当然不可能是哪一款铁观音全部包括所有的优点,但至少有其中二项以上的表现,才会是不错的铁观音。

  花香纯净高雅,幽幽入鼻,茶汤有花香,水含香,香入水或者水生香,香气馥郁,凝聚源源不断,喝在嘴里满嘴茶香。这是香气的表现。

  滋味和口感方面,茶汤清澈明亮,细腻紧结,油质润滑如油,饱满度层次感高,茶汤穿透牙缝,柔顺绵厚,醇厚绵长,韵味无穷,回甘生津。这些是茶汤喝到嘴里的表现。

  精神方面,喝茶是最健康的上瘾,而上瘾的原因就是精神方面,一般情况下,喝茶一定可以让人心静,精神非常愉悦,茶喝透后,整个人精气神都非常好,活力四射。

  以上只是一些泡茶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你的留言参与交流,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洗茶”的主要内涵:“醒茶、润茶”

我们在泡铁观音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

其实,洗茶之礼自古有之,茶洗的作用有二:一为“去浮尘”;二为“醒茶、润茶”,以唤醒茶质,便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前者是从清洁卫生的角度而行洗茶之仪,后者则是为更好地品味茶之香气和滋味而设洗茶之礼。现如今,茶叶加工生产的卫生情况大为改善,洗茶就显得不是太重要,“醒茶、润茶”则成为“洗茶”的主要内涵。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速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何为醒茶

醒茶是指让沉睡或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吸收天地人气,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以便于冲泡饮用的过程。

“醒茶”目的是让茶叶充分舒展,茶味更容易浸出!

安溪铁观音也需要醒茶

而作为乌龙茶的铁观音,第一泡茶,主要是进行浸泡起到润茶、醒茶的作用,有利于茶叶的伸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洗去茶叶上杂质。

茶叶如何会有冷气呢?由于茶叶采摘加工后,一般不会马上饮用,特别是明代以后,茶叶加工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的蒸青团茶到炒制的散茶,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安溪铁观音,为避免上火一般都要将茶叶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一段时间后再饮用。而茶叶存放一段时间后,火气虽褪,却添冷气,如果存放时间较长,还会有陈气。而近代以来,在贮存茶叶时,为保持茶叶的内质尽可能少的发生不利变化,常将茶叶存贮在冰箱中,这更增添了茶叶的生冷之气。此时如果将茶叶拿来直接沏泡饮用,第一道茶的滋味和香气就不会好。

就如人一样,熟睡一晚后,清晨刚起来时尚有困意,没有精神,这时如果伸伸懒腰,活动一下,精神就提起来了。茶叶也一样,在存放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醒一醒”,洗茶就可以去一下茶叶的“困意”生冷之气。经过洗茶后的茶叶再进行沏泡,其茶汤的香、味要较未经洗茶就沏泡的茶汤更佳。洗茶对乌龙茶尤为必需。传统上乌龙茶在加工完后并不马上饮用,一般要存放一段时间后再饮用,一是为了去除火气,避免上火,二是茶叶存放一段时间后苦涩味会下降,饮用时口感和香气都会更醇和,所以过去乌龙茶的陈茶价格要比新茶价格高许多。但茶叶存放时间久后,第一次加水时茶汤往往有生冷之气和陈腐之气,因此就需要用洗茶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来源: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醒茶之音|说法太多,该如何理解制茶工艺?

日前与几位做茶高手聊天,他们是地方上公认的佼佼者,对各自手上所掌握的品种也钻研地十分精到,光是“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看”就能论出许多真知灼见来。能够不受干扰探索出自我风格的制茶师,在资讯爆炸、获得新知相对容易的当下,实在是十分难得的。然而,当聊起他们既有领域之外的茶类,或许是情感所系,或许是盲点所致,言谈中难免给我“全世界就我故乡的茶最好”的错觉。 

当一门手艺钻研到极致时,如果不能跳出原有的范围,在极致的同时,也意味着在胡同里越走越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就做茶来说,茶属农产品,除了看天做青,也要靠天吃饭。独特的天候、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方水土,同时限制了地方的人文、乃至物产不会毫无逻辑地脱序发展。所以,环绕着一方物产主体所演申出来一系列的制作工序,必然也是有逻辑、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要理解一门制茶工艺、探究传统,除了自身具备的基本制茶知识外,也要能从天文、人文、地理、物种的互动关系中找出逻辑,才不致偏颇。

晒青

我有一位来自闽东地区的友人,对福鼎白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经常称福鼎地区的白茶有“阳光的味道”,以原料好、日晒充足来介绍他手上的福鼎白茶。每当有人问起政和的茶如何,他总回答:政和的工艺不行,不敢晒,没有阳光的味道。显然,他并不清楚政和的地理环境和品种状况。政和大白的发芽较晚,正好赶上了多雨的季节,又政和靠近武夷山,山区的天气总是说变就变,日光萎凋的条件不如靠海的福鼎来得友善,因而发展出“室内—日光”两种萎凋型态结合的工艺。

又如闽南与闽北的工艺之争。诚所谓“南做青、北焙火”,两个区域的乌龙茶制作工艺各有千秋。然而,浸淫闽北制茶工艺的爱好者往往认为闽南茶自带一股“臭青味”,或者因为茶叶叶张单薄,体质羸弱,才“不敢”焙火。反观闽南茶的支持者也同样不赞成闽北乌龙茶的做法,认为焙火太高不仅伤及茶叶元气,喝多了还容易上火,且认为电焙与炭焙基本没有差异,炭焙的温度还不如电焙稳定。不仅焙火,做青同样是两派人马争议不休的话题:来自闽南的制茶师往往认为闽南的发酵工艺是最“自然”的,不像闽北采用炭盆加热摧熟,闽北又觉得闽南的茶没做熟,容易返青、伤胃。据守闽地南北的两套做茶逻辑扞格不入,争论不一而足。

如果从闽南、闽北两地的地理位置和天候环境来看,或许就不那么纠结了。承前所述,工艺的发展环绕着天候、地理、物种乃至地方的人文环境而来,必有逻辑可循。我曾在安溪与武夷山制茶,传统安溪铁观音的做青手法偏重,茶青经重摇促使叶缘破损,在酶促反应的作用之下开始发酵(氧化),奠定茶香气韵味的基础。安溪秋茶产季夜间气温大概16度,虽然不是酶活性作用旺盛的温度,但透过适度延长做青时间,在几次重摇青的折腾下,依然可以做到绿叶红镶边的程度。而闽北武夷山春季做茶的夜晚湿度大,温度通常比安溪再低上两三度,已然大幅度降低茶叶自有酶的活性,如果不采用加温法做茶,可能会产生发酵困难而影响成茶韵味的疑虑。

同样的问题放到台湾高山茶来看,台湾高山茶或有“乌龙绿茶化鼻祖”的尴尬评价,也被认为是“带坏”乌龙茶风气的始作俑者。然而,台湾高山茶之所以一改乌龙茶发酵三红七绿的做法,除了市场口味的偏好之外,也是因高山上低温的制茶环境压抑了酶活性,使得发酵进展十分缓慢。其次,高山茶园的高冷气候,“驯化”了茶树自带的苦涩口感,正巧与难以迅速发酵的做青环境无缝接轨,造就了台湾高山茶特殊的高山韵味。然而,这种独特的做青工艺如果用到其他地方,恐怕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症状了。 

绿叶红镶边

另有一种自认对工艺理解全面的爱好者,努力追求创新,甚至认为自己摸透了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每到茶季总要亲赴茶区指导做茶。当然,创新无可厚非,但为了追求创新,将其他工艺生搬硬套、嫁接到别的茶类身上,便出现了另一种违和之感。例如普洱茶之所以压饼,乃是因其地处偏远,压制成茶饼有利于运输。普洱茶是云南大叶种的乔木,本身就具备“皮糙肉厚、生命力强盛”的物种特质,能在高温蒸压之后还保有转化的活性,具备越陈越香的潜质。而福建的白茶近些年也流行起蒸压茶饼,同样号称越陈越香,然其品种、茶质、工艺与云南的大茶树相去甚远,能否禁得起高温蒸压,不得而知。类似以创新之名、或者片面理解制作工艺而混套混用的情况,显然不仅止于白茶,如清香化的红茶、红茶化的乌龙等,产生许多不同于传统的工艺新解。

理解制茶工艺,不能单从工艺本身来解读,还要综合考虑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差异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又何尝不是如此?水土的差异直接造就茶种与制作工艺的区别,而理解这些区别,要从其背后的逻辑入手,先明白“为什么”,再从中归纳、梳理其共性。同一种茶类、不同产区的工艺固然有些许差异,但其原理原则却大致相同。总而言之,多维度掌握制茶工艺的逻辑,重视气候、地理、物种等客观环境所形成的变量因子,在掌握原理原则的基础上探讨共性,或许不失为一条理解工艺的途径。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个步骤。用沸水浇淋泡茶器,使之温热,再将干茶投置其中,让茶叶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苏醒。醒茶时,温热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应,未尝先得触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品茶的乐趣始于此。《醒茶之音》便得名于这美妙的瞬间。醒茶过后的茶汤滋味表现会更加醇厚、饱满。经验丰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质良劣显露无遗。《醒茶之音》期望通过相对理性的实证性论述,如醒茶一般,唤醒美好,喝明白茶。

 

作者简介

陈重穆,北京大学博士,三联生活爱茶产品经理。深入茶山访茶、制茶12年,从事茶学教学4年,对时下流行的茶艺、评茶系统有所反思。冀望以茶为本,将“茶”更接近本真的面貌介绍给读者们。

找到约15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