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铁观音礼行茶具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细茶粗吃,粗茶细吃”——好茶铁观音不妨多喝些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但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待客用茶应做到:茶叶质量好,沏茶水质好,茶具质地好,泡茶调制好,待客礼貌好。

如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年轻妇女,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喝浓茶,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总之,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是一个“诚”字。让人间真情渗透在一杯茶水里,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里……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通常说来,细嫩的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些。以250毫升一杯水为计,通常茶叶可放3-5克,而乌龙茶(安溪铁观音)等精密茶应放7克左右,像广东一带的许多茶客更多是的一次冲8-12克不等。

铁观音的正确泡法

铁观音最好用盖碗泡,水尽量用纯净水来泡,水温以沸为宜,第一道水洗茶和暖杯,第二道水十五秒为香,以后每道顺延十五秒,最好不超过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无明显茶香后属茶渣,虽有味实无保健之效,铁观音非越久越好喝,茶香回味为好茶独有,所以品茶以新茶为佳。

在泡行茶过程中,身体保持良好的姿态,头要正、肩要平,动作过程中眼神与动作要和谐自然,在泡茶过程中要沉肩、垂肘、提腕,要用手腕的起伏带动手的动作,切忌肘部高高抬起。冲泡过程中左右手要尽量交替进行,不可总用一只手去完成所有动作,并且左右手尽量不要有交叉动作。冲泡时要掌握高冲低斟原则,即冲水时可悬壶高冲、或根据泡茶的需要采用各种手法,但如果是将茶汤倒出,就一定要压低泡茶器,使茶汤尽量减少在空气中的时间,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和香气。

品茶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审茶名,

二观茶形色泽(干茶、茶汤),

三闻茶香(干茶、茶汤),

四尝滋味。

冲泡铁观音茶茶叶的水温,水质较好,烧开即可泡茶,过沸会降低水中的微量元素,使茶汤失去香味。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烧开的水,所谓泡,就是用开后温度稍低的水。

来源:好望角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5块8半斤的铁观音卖了一万件 淘宝七月茶销售数据报告


前几天,茶语网(www.chayu.com)的“2015年上半年茶叶淘宝数据报告”(可点击这里直接查看文章《上半年茶叶淘宝数据:乌龙茶销售占比第一,普洱茶客单价第一!》)对过去半年的茶叶电商做出了系统梳理,并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榜叔在此鞠个躬!)

 

在业内茶友的呼吁下,茶语网(www.chayu.com)决定,今后每个月都会对茶叶电商数据做一个分析总结,希望能对茶叶电商的良性发展贡献出一些力量!

 

闲话不多说,7月份数据奉上!

 

(本文数据皆来源于淘宝数据魔方)

 

7月数据概览:茶叶店家收藏量骤升

 

数据分析:随着暑期的来临,消费者对茶,这一类不能带来直观清凉感受的饮品的需求度开始下降了,加上夏季相比春秋季节来说,并非茶叶的生产旺季,所以更多的人选择把自己喜欢的店家收藏起来,等待茶叶旺季的来临。

 

PS:其实夏季来临,茶叶同样也是功效明显的消暑饮品,比起冰冻饮料来说,更加健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文章(票选今夏最佳消暑养生茶饮,选完还能领取免费茶礼),看看夏季消暑茶品推荐。

 

7月最受欢迎茶叶排行榜:乌龙茶依旧坚挺

 

数据分析:占比居首的乌龙茶,大部分占比来源于在消费者中的普及程度较高的铁观音,加之夏季,消费者在选择饮茶品类上,同样会倾向于选择凉性的茶类,尤以清香型铁观音最为明显。

 

性温的红茶出现高涨幅(环比增幅11.45%),似乎在这个季节是出乎意料的,但据编辑了解,其实在这个季节会有很多消费者把用红茶来做调饮,其涨幅之大,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夏天很多人喜欢泡柠檬茶、或者用茉莉花茶来做冷泡,这也成就了再加工茶类15.14%的环比涨幅。

 

而涨幅最大的,是排在成交占比末尾的组合型花茶,环比涨幅935.49%,编辑特意看了一下这个较少被人关注的组合型花茶类目究竟在卖些什么东东。

 

 

放眼望去,最近7天的热销产品,十有八九都是和减肥有关的产品,那么这个涨幅就很好解释了。嗯,原来是夏天到了……

 

大量的女性消费者及办公室人群所喜爱的代用茶和花草茶同样有着高占比,环比增幅7.69%。

 

而春茶季过后,绿茶的环比跌幅较大,下降了19.68%。

 

7月最受欢迎品牌:艺福堂毫无悬念

 

数据分析:艺福堂依旧最具人气,他家旗舰店最近7天卖得最好的是苦荞茶和杭白菊,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中闽飘香品牌中,他家旗舰店同样是苦荞和菊花茶销量在最近七天最好。其他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夏天来了,清热去火的茶饮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淘宝中的喝茶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

 

数据分析: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位列该时间段茶叶成交人数的前五名。

 

我们一直觉得喝茶一般都是偏南方的人喜欢的生活方式,为何偏偏山东的大汉大姑娘也爱这一口呢,据编辑了解,山东本身产茶,自古山东饮茶的民风就很盛行,《 茶经》中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可见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也有些说法,山东人喝茶,不同于南方人的“品”,而是注重“喝”。家里的茶具相对都比南方的要大只一些。

 

另外,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山东人注重礼仪,家中来了客人先上烟,后上茶,这是待客之道。

 

7月淘宝购茶年龄分布:18—34岁占据主流

 

7月淘宝购茶的男女比例:女生稍多一点点

 

数据分析:总体来看确实感觉女性买茶稍微多于男性,但其实在乌龙、绿茶、普洱、红茶等淘宝的主力消费茶叶类目来看,都是男性购买比例较多。而造成总体购买女性占多的原因,在于代用/花草茶类目下逾70%的女性购买占比,加上花草茶的成交人数具有基数上的优势,才造成女性购买占比多多于男性的现状。

 

最近7天,人气茶叶单品的排行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最近7天(7月30日-8月5日)有哪些高人气,高销量的茶叶脱颖而出呢?另外,又是什么促成他们销量如此棒棒哒的呢?

 

让我们来逐一为你解答——

 

乌龙茶类

NO.1 家乡缘茶叶旗舰店的安溪铁观音

 

48元一斤,买一还送一。好便宜的铁观音!而且已经月销20000多件!

 

 

数据分析:这个店家的产品成交主要来自消费者的搜索,说明这是一款已经有一定人气沉淀的产品了,这得益于店家长期对产品有意识的培养,从而打造出这样一款爆款型茶叶,并且已经不需要借助外部营销手段就能达到自然流量的高转化。

 

NO.2 尚客茶品旗舰店的清香型安溪铁观音

 

半斤只要19块9!满39元还送浓黑大红袍!

 

 

数据分析:这家店家除了有25%是来自于搜索的成交之外,还动用了淘宝客大军帮他做营销,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哟~而且还有13.26%的用户从已买到的宝贝中购买,说明都是回头客。

 

NO.3 尚一好铁观音茶叶集市店的散装浓香型安溪铁观音

 

哇塞!5块8!250g!什么!?还买一送一!?这价格便宜到你都不敢相信他卖的是铁观音了!可是人家偏偏就卖了1万多件出去!

 

编辑不禁想问问了,市场上即便是等级最次的真品铁观音一斤也需要20元左右,并且还有邮费成本,人力成本,店家还做了直通车,淘宝客。这些都要花钱啊!!您卖5块8一斤,我们真心怕您亏本呐,为了让消费者喝到茶,您可真是良苦用心啊!

 

 

数据分析:这么便宜的东西,用淘宝客来做营销,也算是天作之合了,便宜的东西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啊!所以50.65%的成交来自于淘宝客也就不奇怪了。单从效果来说,淘宝客在进行廉价、或者是性价比高的产品时,有着不错的效果。

 

代用/花草茶

NO.1 茶和茶的山东平阴特技无硫玫瑰

 

21块9,100g,而且是2015年头花,买两份还送100g大麦茶。

 

 

数据分析:店家的这款产品参与了聚划算活动,聚划算可是营销利器啊,51.08%的成交来源,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还有11.4%的成交来源于淘宝客。

 

NO.2 韩式专业快速减肥中心的荷叶茶

 

夏天到了,爱美的女士开始躁动了,19块钱120g,比较舒心的价格了。

 

 

数据分析:宝贝搜索的成交占比53.94%,可见店家很清楚时下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做好了关键字的运营,收获了大量订单。

 

普洱茶

NO.1 轩庆号旗舰店的传奇一八三六的七子饼熟茶

 

99块9,两饼熟茶到手,买2还送小沱茶。

 

 

数据分析:这个店家没有什么特别的营销手段了,销售主要靠消费者直接到店购买来的,说明已经有一定名气了。

 

NO.2 心若镜的2003年勐海小金沱熟茶

 

小沱茶有着茶饼没有的便携性,随身三两沱,随时一沱下杯就能泡,所以最近很受消费者喜爱,68元一斤的量,03年干仓。

 

 

数据分析:除了有一些自己的客户积累到店消费以外,店家同样凭借着淘宝客大军为自己的销量助推。

 

绿茶

NO.1 川红茶叶专营店的林湖2015年雀舌

 

传说中的零差评产品,47元,100g,买三送一。

 

 

数据分析:这个店家真是阔气,又是聚划算,又是钻石展位的,销量自然也是蹭~蹭~蹭~往上涨咯。但是如果真的如店家所宣传的一样,是一款零差评产品的话,相信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源于对产品有信心嘛。

 

NO.2 品质龙井 高山生态茶行的龙井

 

45元,50g。销量冠军?究竟是绿茶销量冠军?还是龙井销量冠军?麻烦店家你说清楚好嘛?不过2万4千多的成交,应该还是很受欢迎的吧~

 

 

数据分析:超过70%的的成交都是来自于搜索,这个店家一定是做标题关键词的高手,他已经看透消费者在搜索“绿茶”时的多种可能了,保证每一种绿茶相关的搜索可能都能让这个产品保持靠前的牌位,更重要的是,居然也没有用直通车,纯靠技术让自己的产品达到一个有效露出,牛X啊!什么?你说是刷单?咳咳……淘宝可是管的很严的,抓住就是关店哟~

 

红茶

NO.1 亲来往茶叶商城的正山小种

 

26块,125g,月销1万多份。店家自称是铁观音制作技术第十三代传人哟~具体你好歹也告诉我们是哪一位啊喂~而且,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个红茶,也是出自这个第十三代传人之手呢~好一个跨界~

 

 

数据分析:店家的主要成交来源来自于宝贝搜索和宝贝页面。

 

NO.2 尚客茶品的金骏眉礼盒装

 

9块9快递包邮!有没有!?礼盒装!有没有!?便宜得发指啊,眼看月销量就要破万了。

 

 

数据分析:成交来源主要是宝贝搜索、宝贝页面、和淘宝客的助销。

 

其他成交占比相对低的茶类,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们茶语网微信小号(zgcybxiaohao)进行咨询,我们很乐意为您推荐和解读。

 

但是白茶类,编辑还是多说两句,自从上次编辑做2015年上半年淘宝全网数据报告时,指出了白茶类目存在绿茶产品类目错放的问题后,从销量前十的产品看起来,有了一点点改观,但是还是存在将安吉白茶放在白茶类目下当绿茶卖的情况。这个问题可是要尽快解决呀,不然消费者买了安吉白茶,回去一喝,尼玛!绿茶!这样就不好了。

 

 

好了,7月的数据分享就到这里了。下个月见。

 

图文丨茶语网()编辑部

 

 

 

 

 

 

 

 

在两广地区的饮茶文化中,六堡茶扮演了什么角色?

  历经数百年变迁,“茶船古道”已不仅仅是六堡茶走向世界的一条大走廊,更成为了重要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在这条古道上,茶文化、商贸文化、码头文化、风俗文化……各种跨地域跨领域的文化相互交汇、激烈碰撞,最后融为一体。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发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让“茶船古道”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人们依然关注着,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茶船古道”蕴藏着何等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给沿途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01 茶楼文化广流行

  晨曦初开,梧州城渐渐苏醒。城里的“老字号”大东大酒家开始迎来一天的繁忙:服务生提着大水壶蝴蝶穿花般奔忙在茶桌之间,茶客们高声叫喊着“加水”,铁观音、普洱、六堡……一壶壶热腾腾的茶水被端上来,又消失于茶客们的吻喉之间。接下来,太子茶、下午茶、夜茶……一趟赶一趟的茶市接踵而来,直至夜深。  

  上世纪90年代,港澳地区仍有茶客喜欢到当地的老式茶楼喝茶聊天

  对于上述的热闹场景,“老梧州”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多年来,茶楼文化在梧州始终盛行,梧州人也大多形成了到茶楼“叹茶”的习惯。据我市作者陆献强撰写的《驰名粤桂港澳的大东酒家》一文介绍,大东大酒家前身是1928 年建成的南华酒店,南华酒店开业后“每天顾客盈门,官商、平民宴客都以在此饮茶为荣。”  

  民国时期的梧州大东大酒家。它的前身是1928年建成的南华酒店,南华酒店开业后每天顾客盈门

  梧州作为“茶船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中转节点,茶楼文化的发展在上世纪初期已非常明显。学者招荫庭经过考证认为,清末民初,梧州市区内的茶酒楼就有二三十家。1921 年至1937年上半年,梧州市的茶酒楼达到了60多家。

  88岁的刘福生是梧州茶厂创始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他刚转业到梧州,就被梧州的茶楼文化所吸引。“那时候,酒楼和花艇是梧州茶客喝茶最集中的地方。我记得大东大酒家几百张茶桌经常坐满茶客,人们在此呷茶、娱乐、议事、交易等,酒家生意火爆。”时至今日,刘福生仍清楚记得以前梧州茶楼酒家里的热闹情景。

  如此火暴的茶市不独梧州特有。在六堡茶输出的“茶船古道”沿线,茶楼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栗香随笔》中,清人金武祥早就记录了光绪前期的茶寮状况,“广州北门外多坟,弥望皆是,市廛尽处有快阁,为行人茶憩之所……这种简易的路边茶寮被称为‘一厘馆’(当时每毫钱于72 厘)”。不久,广州又出现了“二厘馆”,这种茶肆有固定桌凳,除了茶水,还提供点心糕饼。到了后来,为了满足社会上层的求,环境设施相对完善的茶居和茶楼又应运而生。茶寮与茶楼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互补长短,逐渐合而为一,成为了如今的粤式茶楼。  

  清朝中晚期,广东地区路边的茶寮摊点是劳苦阶层饮茶、吃饭和休息的场所

  遍地开花的茶楼食肆,拉动了整个西江流域的茶叶消费。《清稗类钞》中有记,从梧州到广州,乃至港澳地区,巨大的消费市场吸纳着各方茶叶,其中包括六堡茶在内的“广西青茶”从清朝中期起,就是两广地区茶楼必备的一个品种。

  迅速发展的茶楼行业拓宽了消费市场,日益壮大的茶叶产业又反推茶楼行业加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这使得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得以参与到了两广地区饮茶文化的百年演变之中,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两广地区的茶楼文化与“茶船古道”的成型期和成熟期是高度吻合的,两者都在清朝中后期完成定型,然后进入发展的高峰期。

  “珠三角、香港和澳门地区茶楼文化的兴旺发达,与六堡茶产销两旺以及‘茶船古道’的运输保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直较为关注发掘“茶船古道”历史意义的梧州中茶茶业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说。

  02 精神纽带连南洋

  马来西亚茶人黄锦照对六堡茶怀有别样的情愫,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从事六堡茶的推广和销售工作。2012 年4 月,他曾专门造访梧州,“寻根探源”六堡茶的文化和历史渊源。

  “家人特别喜欢喝六堡茶,六堡茶伴随着我长大,我小时候,爷爷买六堡茶一买就是一大筐,家里人能喝上大半年。我觉得,生活的滋味,在每日一杯的六堡茶中感触最深。”当时,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专门说到马来西亚华人对于六堡茶的喜爱,“当地华人认为六堡茶具有独特的药疗功效,所以当地的一些中药店也将六堡茶作为药材卖。如今,六堡茶已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消费和收藏的宠儿。吉隆坡有50 多家茶行,大部分有六堡茶销售。”  

  “广丰汇”茶行是六堡茶在马来西亚的一个经销商

  作为茶叶的运输水道,“茶船古道”在中国茶叶运销史上极其独特,而对于我国桂、粤、港、澳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而言,这条水上贸易通道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在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长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方向的何华湘看来,“茶船古道”支撑着民生发展,孕育着城市繁荣,沟通着不同地域的多元文明,滋养着海内外无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家园。

  “在水文化、茶文化的浸润下,‘茶船古道’更似一条和平纽带,默默地创造出财富,延续着希望,联结了乡愁,承载起珠江水系人民和东南亚侨胞的共同记忆。”何华湘说,从合口码头装船、驶过大江小河、甚至漂洋过海去到异邦的六堡茶,既可为穷人解烦渴,也可助富人添风雅;既是清心之佳饮,也是救急之验方,甚至是游子们排遣思乡之情的良药。

  一直关注六堡茶历史文化的梧州茶厂党委书记何志强也认为,中国通过“茶船古道”向南洋输出劳务的同时,也输出了六堡茶。“可以这么说,大约100 多年前,六堡茶就是南洋华工生命中的伴侣,特别是在马来西亚锡矿区,它是矿工和矿老板祛暑保健的必备饮品。”

  据1931年汇编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资料》记述,进入上世纪初期,广东海关每年输出茶叶都超过1 万吨,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输出到南洋和北美地区的六堡茶,而外输华工随身所带离岸的六堡茶更是难以统计。

  据1951年出版的《中国茶讯》记载,“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5 月19日晚,梧州茶商苏召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其祖父苏柏刚在六堡镇经营“盛源”茶庄,“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盛源’茶庄主要向南洋的茶庄供应六堡茶,卖的几乎都是‘矿工茶’”。

  马来西亚资深茶人赵美玲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曾经详细解释了南洋矿工喜爱六堡茶的个中原因。她说,南洋地区气候炎热湿润,锡矿里的工人经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容易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工人们发现那些常喝从家乡带来的六堡茶的人很少得病,六堡茶因此在矿区广为流行。

  直到如今,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仍然备受青睐。在百年之间,出口南洋的六堡茶已融入到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刊发文章,介绍马来西亚的老字号六堡茶茶行,怡保旧城里的梁瑞生茶行就是其中一家,那里出售的“四瑞”牌六堡茶在大马地区家喻户晓。在这家茶行的门口,有一个硕大的木箱,分成两格,装的是不同年份的散装六堡茶。木箱背后是堆砌起来的陶缸,全部填满了用塑料袋分装的六堡茶,每个袋子里放一张简陋的黑白印刷纸,上面醒目写着“顶旧六堡茶”。“店家之所以要强调‘顶旧’,是因为大马华人喜欢有陈味和药味的茶,六堡茶独特的‘槟榔香’完全符合大马华人的口味。”赵美玲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对此也作了分析。

  《三联生活周刊》还介绍说,早已结业的陈春兰茶行曾一度成为大马地区经营六堡茶最具影响力的茶庄,在大马各地都设有分号。在陈春兰茶行的兴盛年代,它在怡保的分店每三个月就要进口300 箩筐六堡茶,每筐重量100 斤。当时一个小小的店面都雇了8 个店员,每天业务繁忙,既要批发给当地的酒楼、杂货店和锡矿场,还要卖给普通市民。  

  现存当年陈春兰茶行分销的“宝兰”牌六堡茶,其外包装上标明了茶行的地址、商标,以及出口印章

  岁月流转,总有一些故事沉淀。透过这些的故事,我们不难窥见,顺着“茶船古道”而去,最终远渡南洋的六堡茶,早已渗入到了当地华人的生活、思绪与血脉当中。

  03 区域交流渐活跃

  “茶船古道”为远方的大城市带去了茶叶,也为沿线偏远山区带来了近代文明的光辉。

  “‘茶船古道’是古时六堡镇乃至梧州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之一。”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土生土长的苍梧六堡人陈伯昌说,在古代,单靠人力肩挑背扛徒步行走,六堡茶不可能穿州过省、漂洋出海。有了“茶船古道”,有了贸易流通,五堡、六堡这些偏远之地,才与外界有了联系和沟通。

  据陈伯昌介绍,“茶船古道”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促使了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以前在六堡做茶叶生意的基本是眼光独到的广东商人,譬如苏家和邓家,现在他们的后人还居住在六堡镇里。”

  在六堡镇九城村,生于1870年前后的陈甫苍在30岁左右就外出贩茶,沿着“茶船古道”跑遍西江沿线的各大码头商埠,甚至远达香港、澳门。在佛山地区,他曾以茶叶为礼,向当地寺院的僧人学习了不少变戏法的技艺。每到年关岁尽,回家过年的陈甫苍所表演的“舞百戏”(变戏法),以及他讲述自己经历的“古仔”(故事),就成了村里必不可少的传统保留节目。陈甫苍的儿子陈成联今年已81 岁,在忆述父亲往事时说,从这些“舞百戏”和“古仔”中,村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简单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后来,村里不少的年轻人随着“茶船古道”走向了外面的大世界。

  除了茶叶,广西与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也因“茶船古道”而流动不息。陈伯昌说,六堡镇的茶叶、柴、竹、木、炭,沿着“茶船古道”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珠三角地区,然后输出到世界各地。而我国沿海地区的日用百货甚至外国的食盐、香蕉、布匹等物资,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文明火种,也随着“茶船古道”进入大山,加速了六堡茶区乃至苍梧县的文明进程。“以前,我祖父陈普生在九城村开的缝纫店有两台德国进口的缝纫机。这两台缝纫机就是从国外运到广州,再通过‘茶船古道’运回九城村的。”

  茶叶顺着“茶船古道”不断输出与交易,让茶商、茶贩也得以走向更加广阔的地区,眼界大开,并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

  在上世纪30年代起,苏召华的祖父苏柏刚因六堡茶的出口生意,经常往来于南洋地区。即便在上世纪40年代漫天战火之中,苏柏刚依旧乘搭海轮前往马来西亚洽谈生意。苏柏刚的儿子苏金润,在六堡合口街创办了“三记”茶庄,也不时跟随父亲外出南洋地区洽谈生意。

  1940年,苏金润娶了一名“新加坡媳妇”,并带回六堡的家中,这段“异国恋情”在当地一时引为佳话。如今提起此事,苏召华仍津津乐道:“三叔苏金润到新加坡谈生意,娶了‘三姆’(三婶)回来。‘三姆’娘家在新加坡也是做生意的,有了这层关系,‘三记’的茶叶生意在南洋就做得更顺了。”  

  1940年,“三记”茶庄老板苏金润在澳门迎娶了“新加坡新娘”,之后家族的茶叶生意在南洋越做越顺

  04 习俗渗透融一体

  “茶船古道”不仅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六堡茶的种植与输出,除了满足“茶船古道”沿线及辐射地区群众饮茶解渴、怡情的需求,也让以茶入药成为了很多地方群众的习惯。据清代医家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自清朝起,广东东莞民间就有服用脂麻薯油加茶叶煮煎的“研茶”的风俗。晚清小说家吴趼人更在其作品《劫馀灰》中提到,肇庆有一种以黑茶为底,加入广藿香、苍术、连翘、厚朴、柴胡、防风等药材制成的“午时茶”,用于疗理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等症状。

  郑映彬,梧州茶厂在广州的一位经销商。或许是因为常年经销六堡茶的原因,他对于珠三角地区以前用六堡茶入药的这个风俗记忆特别深刻。8月19日,郑映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还特意聊起了这个风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在珠三角多个城市居住过。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广州、佛山街边的中药铺基本上都会有六堡茶销售,有人肠胃不好看中医时,老中医经常会在方子里加点六堡茶,并建议患者常饮六堡茶。”

  在南洋地区,当地一些中药店至今还将六堡茶作为一种药材进行销售。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产茶区,当地人同样喜欢把“头层”(最上等)六堡茶和“老茶婆”(霜降后采摘的老茶叶)作为“看家”的药物。六堡镇四柳村的老茶农易守成说:“每遇家中老人小孩头痛发烧、身体不适,村民就会用收藏的‘头层’六堡茶和‘老茶婆’加入其他药材,煎成药茶,给病人服下,经常都能茶到病除。”

  在我国南方地区,把茶叶作为重要礼物送赠好友、贵宾,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茶学泰斗庄晚芳在《饮茶漫谈》中谈到,两广地区的居民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树看作一种至性不移之物。因而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男子向女方下聘礼叫做“落茶礼”,女子接受男方聘礼叫做“受茶”或“吃茶”,并有“一家女子不吃两家茶礼”的谚语。这种风俗习惯在“茶船古道”辐射的区域之间相互渗透强化,最终融为一体。  

  1936年,梧州地区一个新娘在其嫁妆前留影。当时,女子出嫁,茶叶是不可少的陪嫁品

  现在苍梧县六堡镇经营茶庄的老茶人蒋永春,对于当地“落茶礼”风俗如数家珍:“‘下聘’的时候,鸡公、猪肉、面条、烟酒、‘茶谷’(由茶芽制成的上等茶叶)要成双。‘送日子’(女子出嫁)的陪嫁品里面,除了鸡公、猪肉、面条、烟酒、‘茶谷’以外,还要有槟榔,所有的东西必须成双。‘下聘’和‘送日子’能够送出多少东西,要看家里的财力,但不论财力大小,两包‘茶谷’是必须要有的。”

  如今的“茶船古道”只剩下了昔日的影子,但它作为六堡茶历史发展、西江水道沿岸城市经济变迁、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却不会被磨灭。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将‘茶船古道’当作历史文化遗产予以理性尊重和保护,尽快抢救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捞散佚在口耳之间的个体叙事和集体记忆。”何华湘说。

  梧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吴海也认为,“‘茶船古道’见证了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挖掘和研究,对于多视觉探索梧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来源:梧州零距离)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