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藤条茶汉族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坝糯与正气塘:东半山杰出代表,云南藤条茶之乡

很多人视勐库为“因冰岛茶而火的茶区”,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就是云南远近闻名的茶叶集散地,后来更有滇西茶叶霸主“永昌祥”,长期以勐库料为沱茶主料。

而在当时,交通便利的勐库东半山,名气也远超西半山,如这篇文章要介绍的坝糯和正气塘,就是东半山的杰出代表,还孕育出了茶叶栽培史上的一朵奇葩——藤条茶。

小冰岛正气塘

“昔年瘴气塘,而今冰岛香。前人栽古树,后辈饮茶汤。但令无剪伐,世世福绵长。”曾有人用这样一首小诗,去形容正气塘的历史与特色。

正气塘位于勐库镇以东的地界边缘,隶属于勐库镇那赛村委会,距离村委会5公里,距离镇政府25公里,是一个只有四十多户人家的偏远村寨,不过别看位置不起眼,其实人家离214国道很近,是临沧到勐库的必经之地,而在过去,正气塘更是一处交通要地。

正气塘最早叫瘴气塘,当时还是一个纯拉祜族古寨,据传这里的水塘里藏有一条即将化蛟的大蛇,时而喷吐黑雾,带来瘴气,而因此得名,也有传闻说是因为这里地处山间低处,瘴气浓厚,外人不敢久留而致。


据史料记载,1903年,勐勐管带官“彭锟”带兵进剿拉祜族起义时于此扎营,为避邪祈福,将此地更名为正气塘。起义被镇压后,拉祜族基本迁走,却在此地留下了大量茶树,后来大量汉人迁入,继续种茶制茶,正气塘逐渐成了一个汉族寨子,拉祜族只占到三四户,也经常与内地汉族茶商来往。

这些历史其实也说明了,过去正气塘瘴气浓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双江地区是茶马古道南道支网的主枢纽,这里的优质勐库大叶种原料,可通过泰恒镇(今临翔区博尚),直达思普,远销康藏,亦可通过沧源、耿马,与缅甸等东南亚地区通商,那时的正气塘不仅是南道马帮中途的落脚点和歇马场,更是四地茶商熟知的勐库东半山代表。

如今的正气塘,是茶圈里小有名气的“小冰岛”,这里三山环抱,降雨充沛,日照充足,酸性土壤的pH值适中,很适合茶树的生长,当年拉祜人种下的茶树,树龄都在两三百年左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茶树大都在90年代被台刈过,留下了一些遗憾。

从茶叶内质理化指标来看,正气塘古树茶的水浸出率含量为48.28%,咖啡碱含量为3.73%,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为5.69%,这三项数据还算不错,而游离氨基酸则高达6.67%,带来了非常明显的鲜爽口感,这也是其给人的整体印象:茶香清鲜持久,茶味鲜爽饱满。

值得一提的是,正气塘茶树有很多都是“藤条茶”,这是一种起初有一定争议,近年来则广受认可的茶树采养方式,它的原理与优点,就让陆离在接下来要介绍的坝糯大寨中慢慢道来吧。

昔日名寨坝糯

以那蕉新寨为起点,顺着盘山公路一路向北到制高点,我们便到了勐库东半山里海拔最高的坝糯大寨,这里海拔约1900米,站在山口凭高嘹望,不仅能看到西半山的公弄、小户赛、大户赛等名寨,还能一览勐库茶区“两山夹一河一坝”的地形,对这里的地形有一个总体印象。

走坝糯大寨,我们也就走进了勐库东半山的辉煌历史,民国年间,坝糯由于茶叶品质优异和交通便利,成了当时整个双江地区最为富足的村落,充足的茶叶收入也让这里栽种了大量茶树,又使坝糯大寨成为了东半山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寨子之一。

当时的坝糯大寨,茶业繁荣,人丁兴旺,和现在冰岛老班章的富裕程度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可惜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整个云南茶业都因战乱受到巨大影响,建国前夕,坝糯的豪商们大多迁至海外,好在当年种下的茶树,如今大多存活,为依然生活在这里的后人带来了财富与希望。

坝糯大寨附山而建,整个村寨约有三百余户人家,得益于山前山后、村头村尾成片的藤条茶,家家户户都是以种茶制茶为营生,随着近些年来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村里厂牌林立,很多家庭都有手工作坊型的初制厂,行情走高时多直接出售鲜叶,茶价不理想时则做成晒青毛茶,除开冰岛老班章等鲜叶贵如金的一线名寨外,这种待价而沽的模式如今已在云南很多茶寨流行开来,也算是茶山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在坝糯大寨的周围,环绕着约合1500亩的古茶园,这里的土壤类型很有特色,地表多见裸露的砂岩和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山地红壤和赤红壤,亦有少量紫色土,其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与落木腐殖质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土质疏松,茶石共融,排水性好的土壤理化条件,也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物质条件。

优势明显的藤条茶

说到坝糯的茶树,最出名的就是这里的“藤条茶”,其主干和岔枝清晰可见,岔枝上生长着几十上百根细长的软藤,其中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下段则裸身无叶,有一种近似于柳树般的低垂柔软。

很多茶友看到其枝条遒劲盘结,犹如藤条,都以为是什么新品种,其实这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主要是靠人工整形培养出来的,每当树主干长到1至2米时,还要砍去主枝,以便让岔枝长得更长。

陈宗懋院士的《中国茶业大辞典》中,称“藤条茶”的采养方式为“留顶养标”,指的是这种手工采茶方式,会将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也正是因为人为干预较多,最初进入业界视野时,藤条茶还背上了过度采摘的“骂名”,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藤条茶的主要优势,在于树幅大,产量高,由于树形较矮,人站在地上就能采摘,此外因为会在冬季修剪老叶,叶片对养分的消耗也会大大减少,来年开春,春芽就能发得多而壮。

为了充分利用植物顶端优势的自然规律,藤条茶的采摘遵循的是“侧枝修剪、主枝留新”原则,在茶树的大部分新梢都接近成熟时才能开采,每年开采两到三次,头采一般在春季,为头春茶,二采在夏季,为二水茶,三采在秋季,为谷花茶,采下的新梢也都较为肥壮。

这里还有一个小误区,很多茶友都认为头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不过在云南大叶种茶树上却不一定适用,由于海拔较高,土壤养分较少等因素,很多古茶树都生长缓慢,早春时芽叶尚未发育完全,如果要追求茶叶内含物的丰富度,留待初夏采摘会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由于是人为驯化的产物,坝糯藤条古茶园,并不适用自然放养模式,而需要适当砍伐遮阴树,人为增加光照强度,此外藤条茶的根系深植于土壤,是枝干的2一3倍,通过适当的松土除草,保证有效土层在0.8米以上,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茶树的土壤环境。

因为已经过上百年的长期留养,培根树形,藤条茶也能更好地调节营养物质,保持生长优势,从茶叶内质化学成分看,坝糯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高于普通勐库大叶种茶类,内质饱满,汤感厚重,甘甜质厚,口感鲜甜,鲜爽度极高,苦涩度很低,总体上的丰富度、饱满度、协调度表现都很好。

2008年以来,随着名山古树的兴起,云南茶产业逐渐强调起兼顾产量与养护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很多台地茶园向现代有机生态茶园的升级改造案例,以及回归传统茶园,稀植留养,适当削减产量,保证茶叶品质稳定,茶树健康生长。

在这一时期,藤条茶作为一种传统的种植与加工模式,开始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崇,实际上,现代茶园管理中所强调的高投入、高产出、高密植、规模化、标准化模式,与茶业健全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正是藤条茶,相信这一模式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陆离看来,藤条茶是云南先民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叶种乔木茶树的特性,以及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茶树采养模式,是茶叶栽培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古代云茶商品化的见证者,是农耕文化的遗存代表,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藤条茶,且看彩农茶详解

  藤条茶并非是一种茶类、也不是一种品种,而是一种外形枝条似长长柳叶状、藤条化的茶树。据外形,当地人形象地将其俗称为藤条茶。藤条茶在云南各产区均有存在,且以汉族管理的茶园居多,此类茶园生态环境普遍不容乐观。三大茶区中,以临沧和思茅较多,其中,临沧勐库东半山的坝糯,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典型藤条茶。近年,藤条化茶园越来越多,呈有增无减恶化态势,易武地区也慢慢有所发展出现。这令人很是担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更多茶园向藤条化方向演化发展。

  这种藤条化的茶树,均是人为修采下,茶树枝条不断生长而形成的藤条状,这种修采方法叫"留顶养标"法,这是一种实用下的改良方法。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便于采摘:因为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树,树姿较高,采茶时,需要爬到高高的茶树上,采摘鲜叶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为了不用爬树即可方便的采摘茶树的芽叶,去顶发篷,不让茶树长高,新梢枝条修枝留顶芽不采,从而使其越长越长,茶树慢慢即生长藤条化;二是为了增加产量:通过使茶树藤条化,从而增加茶树枝条发芽数量,以增加茶树产量。

  藤条化茶树都是人为过多干预下形成的,伴随的是翻土、深耕、追肥的精细化茶园管理方法,这对茶叶的品质影响非常大。整个云南,藤条化的茶园,生态环境都较差,茶树的树姿、树势都明显衰弱、缺少旺盛的生命力。茶叶品质都较差,口感淡甜,汤感较薄,内质不足,韵味全无,味淡汤薄韵失是所有藤条化茶叶的共性特征。

  一棵茶树其营养供给是相对的,人为藤条化茶树增加发芽产量,失去的是茶叶的优良品质。古树茶人为藤条化,严重的将导致其加速衰老,提早枯死。这种杀鸡取卵、只注重取巧实用追求,而不注重品质的管养方法,是非常欠妥当的,不应提倡,应及时摒弃,避免藤条化大面积泛滥,导致品质严重下降。

藤条茶,一种手上的园艺遗产

藤条茶是云南特有的一种茶园养护模式,在称谓上,模拟的是其枝条像藤条或柳条的茶树,在勐库坝糯,茶农称为“藤条”;在易武,茶农称为“柳条”。如果在春季进入到藤条茶园,目光所及之处,看到全是茶芽,数量会多得涨眼,要是你拿出手机,会发现芽头能撑满整个镜头。而如果在冬天走进藤条茶园,那么看到的,几乎都是迎风飘舞的枝条,稀疏的叶子只是点缀。

很多人看不懂藤条茶的养护,认为太伤害树,不留多余的叶子,不开花,不结果。我却非常欣赏这种先民的智慧,既能收获丰富的鲜叶,还在枝头就把茶香养到极致。有勐海第一香的曼糯,是藤条茶。极低海拔却出高香茶的昔归,是藤条茶。统领易武茶香的张家湾,也是藤条茶。今天藤条茶园与采摘技术还保留完好的地方,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因为藤条茶要求采摘技术含量很高,如果对鲜叶需求量不大的话,很容易中断。只有占据了重要的交通要道,才不会过分受鲜叶供给影响,把技术稳定下来。

今天看来,藤条茶园是一种古老又先进的养护模式,不像大叶种、小叶种这样的叶子分类,也不是大理种、勐海种这样的品种分类,更不是苦茶、甜茶的味道分类,它完完全全是园艺学上的奇迹,靠一双双手经过数百年打磨而成。它没有粗壮的树枝,有的只是千千万万纤细柔长的枝条。

这也与南糯山的弯枝法不同,藤条茶园没有把主干驯化成横行生长,也没有刺激侧枝发展为主干。事实上,藤条茶园模拟的是森林古树茶园的生长模式:除去多余,顶部供养,通过双手去干预,把老茶叶、茶花逐一抹掉。营养集中供应到茶芽,这样发出来的茶与叶,梗长,叶多。

加上大叶种特有的持嫩性特点,藤条茶的采摘通常都能到一芽三四叶,有些时候会到五叶,换作其他地方的茶园,到第三叶估计就已经出黄片。现在的易武茶区很多没有藤条茶的地方还有这样的采摘习惯,我认为是一种藤条茶的惯性,至少在百余年内,易武全境都应该是采用了藤条茶的采摘方式,而不是只有现在

张家湾与汉族丁家寨这两个地方。现在可以大致推测,藤条茶最早的茶园成型于以景东景谷为中心的区域,之后沿着东西扩散,影响了大部分茶园。后来因为鲜叶供给影响,藤条茶又颇费人工,所以许多偏远茶园逐步放弃了藤条茶的养护,我们在许多茶园考察都证实了此点。

目前著名的藤条茶园,有易武的张家湾、勐海的曼糯、景谷的苦竹山、景东的老乌山、勐库的坝糯、邦东的昔归与永德的忙肺。

藤条茶有三大特点:

第一、枝条柔韧性强。

茶条不会轻易被折断,拉着枝条站在树下采摘,一个人可以从18岁摘到81岁。不要受云南十八怪误导,以为云南每个老太太爬树都比猴快。大部分茶山老人,上了年纪都会受到病痛困扰。如果采摘可以不用登高,这多好?采藤条茶的时候,要用巧力,因为梗很有韧性,指尖掐不断,硬扯更不行,需要指力掰,带着马蹄摘下后要快速把马蹄丢弃。掰枝的同时,要抹叶,把老叶抹下丢弃,这就形成了一个景象:采茶人手里的嫩叶越来越多,树下的老叶也越来越多。

第二、芽肥叶厚梗长。发芽多,外形好看,很压秤。

春茶季时,走进藤条茶园,看到的是一簇簇油亮的嫩叶。藤条茶的养护模式,是顶部营养供给模式,去除掉茶花以及老叶,茶树便不进行生殖生长而专心长叶进行营养生长。只在顶上留两片叶子,下一次,新发芽的叶子就会从这两片叶子上面发出来,形成新的枝叶。藤条茶因为外形好看,又压秤,是做古树单株的理想茶园,深受商家追捧。

第三、香气高扬。

朝阳照得到,夕阳映得着。风吹得到每一寸枝叶,蜘蛛网都难挂起来。在太阳与风力的双重加持下,藤条茶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味。曼糯在勐海茶区,有第一香的称号,主要就是因为藤条茶。昔归在海拔800米,依然香高水甜,仰仗的还是藤条茶的养护。易武茶的香扬水柔,同样与藤条茶有莫大的关系。

大部分的云南茶园,风力都很难穿透整棵树,带动树与枝条的摇曳,只有在叶子极少的藤条茶园,才会发生茶芽能够跟随枝头不停摇曳的日常景象。高香,在树上就被摇出来。现在摇香的机密被乌龙茶在后期发扬光大,形成独到的摇青技术。我有时候会想,如果用藤条茶加上乌龙茶的摇青,做出来的茶会不会非常惊艳?

藤条茶养护方式目前只存在云南古茶园,云南著名的育种专家肖时英是湖南人,二十世纪50年代他第一次在易武看到藤条茶园的时候非常吃惊,这种养护方式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从种植到养护都精耕细作,其采摘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都还是除了这个村,别的村都不会。勐库这个地方,东半山都是藤条茶养护,而西半山,一个村寨都不会藤条茶技术。

藤条茶这种采摘模式,过去推测是一种外来汉人带来的管理技术,之后传给其他兄弟民族,藤条茶在众多民族地区的出现,同样也是民族融合和迁徙的见证。过去大家认为藤条茶是起源易武,之后传到各地。这倒没有什么根据,而是易武茶区近代名气大,茶品制作精良,有完整的管理方案。

最近些年,许多人通过田野调查,更倾向这种养护模式在无量山景东镇沅景谷一带成型,然后先后传到了易武啊,双江啊这些地方。因为这一带,不仅有野生茶园,还有栽培茶园,同时有红叶红梗茶,有大白茶,有藤条茶,还有把把茶、鞭子茶、沱茶等等众多的类型,更不说这里的民族从唐代开始就形成饮茶习惯至今。当然,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加入田野考察中来。

总结下来,古往今来农产品能成为爆品的三个要素:优质的产地、悠久的传统与独特的技法,藤条茶园都一一具备了。现在有藤条茶的地方,茶品都非常受欢迎。

来源:茶业复兴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