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淘宝推销茶叶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纪录片商业化不应沦为产品推销

文丨牛梦笛 路静怡   来源丨光明日报

今年,院线纪录片的票房成绩大大低于预期。目前,《最后的棒棒》和《大三儿》两部纪录电影上映一个月有余,而票房成绩分别仅有97万元和112万元。对比上映几天票房就轻松破亿元的许多商业电影,纪录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似乎还无法与之比肩。

目前,国内的纪录片制作团队正在积极寻找着实现作品商业价值的途径,而国内纪录片的制播受到资金难题限制的状况正在减少。例如,《茶界中国》《万物滋养》《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在记录文化的同时,得益于商业赞助,已经形成了一类商业化的制作模式。有关纪录片“商业价值”的讨论也日渐热闹。

对此,纪录片导演王冰笛认为:“从短期结果来看,商业元素的加入成为纪录片在现实层面的资金保障。然而,在加快商业化的步伐下,纪录片的品质却始终不能忽视。”

披着纪录片外衣的广告片

纪录片商业“跨界”的一次明显尝试是2017年江苏卫视播出的《茶界中国》。

摄制组花费了3年的时间,走过30万公里的行程,从近百位中国茶人的故事里寻找茶的历史脉络,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文化与工艺。而这一切跨时空、跨地域的影像叙事,其实是披着纪录片外衣在为商业产品“小罐茶”进行宣传。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茶界中国》通过众筹打造产业品牌的模式是一次崭新的商业实践。京东上414%的众筹完成率也显示着不俗的传播效果。多平台播出、商标注册,以纪录片为起点,小罐茶的销售收入达到几百万元。因此,《茶界中国》的成绩其实并不在于作品本身的魅力,反而更多的是它在茶叶销售领域的“思维突破”。

同样在2017年,被打上“五粮液语录”标签的《传家本事》第二季也是纪录片推动品牌传播的一大案例。

出品人杨乐表示:“纪录片相对小众,但态度明确。商业客户可以围绕这样的产品,做一个综合的公关活动或内容营销活动,这比单一营销的效果明确得多。”让纪录片“恰如其分”地诠释企业文化,就是这部作品拍摄的初衷和目标。

在纪录片制片人吕天北看来:“纪录片由于真实和生动的特质,成了对很多产业极具引力的合作对象。纪录片的商业化广告对其他产业有切实的益处,这是源于纪录片本身的表达力和影响力。然而,种种合作下达到的商业成绩,对于纪录片行业的意义,恐怕并不全是单纯而正向的。”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原则

今年,农夫山泉在长白山实景拍摄了一条纪录片广告来突出产品“天然水源”的卖点。“什么样的水源,孕育什么样的生命。”

这条制作精良而且紧密扣题的广告片收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反观《茶界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等在荧屏中播放的纪录片,不难发现,广告片与纪录片的区别和界限已经不再明显。

“纪录片与广告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其实是目前国产纪录片步入轨道后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王冰笛对记者说。

纪录片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真实,不仅是分裂片段的真实,更是整体逻辑的真实。因为商业原因出现在影片画面中的信息暂且不谈,而一些整体剧情都围绕商业目的、目标产品来展开的作品,无疑打破了这样的规则。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在观众的期待与想象中,内容的核心在于值得尊敬的传统与匠心。但实际上,正因为受众对“匠心”的偏爱,这个元素成了背后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卖点。随着节目播出,匠心之作也被更多地生产销售。发售版权、续约冠名商、开设淘宝店,一连串纪录片相关的商业链条顺畅衔接,在店铺最火爆的阶段,“知了万物”的客单价达到2000元。

6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火爆荧屏,探索出了一条纪录片成功商业化之路,《舌尖3》光是冠名就卖出了1个亿;今年,《水果传》的播出让人们想起了当年的《舌尖上的中国》,《水果传》播出后,来自水果相关产业的果饮商、果品商、互联网鲜果平台,纷纷开始下订单,节目中介绍的指橙等新奇水果,竟然在淘宝上一夜断货,足见纪录片对年轻消费市场的带动力。

纪录片的商业化实践,虽满足了短期的资金需求,但却不是行业长期的发展之道。对作品品质的坚持是不能受到商业化影响的,正如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干超所说,“观众开始消费升级,他们更追求高品质、原创、真实的深刻内容”。而对于内容与运营之间的平衡问题,干超提出:“纪录片不应该商业化,但应该兑现商业价值。”毕竟,坚持内容品质与创作者的主体性,才是一类作品蓬勃进步的基础。

另一方面,纪录片人的创作理念也在支撑着这样的观点。导演任长箴说:“好的纪录片是有价值观和哲学诉求的,它必须是完整的,纪录片没有篇幅留给商品,如果留给商品,那我的哲学表达就不完整了。”

现在在很多纪录片人的眼里,商业诉求和创作愿望是无法相互融合的。持续产生的纪录片广告化现象,不禁令人担心这份理念在市场中维持的可能。很多纪录片作品看似拓展了自身的触角,实则却存在沦为单纯商业手段的风险。

不能因商业资金丢掉高品质

商业资金只是承担成本的手段,而不是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标杆。

今年的生态健康美食纪录片《万物滋养》,从第一集就毫不掩饰地展现了合作方阿里健康在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从第一集之后,片子介绍的每一件补品都隐约透露着“商品”的气息。从视频网站的弹幕留言看,每一处故事的精彩片段,观众都在担心广告的出现。就这样,上一秒那些历史脉络、科学知识给观众带来的美好观感,不断被怀疑和警惕冲散。

《茶界中国》更是如此,商业合作影响了出发点的选择,让这部作品从始至终为别人做了“嫁衣”。一部纪实作品,如果因为广告而丧失了与观众之间关于“真实”的信任和默契,也就失去了艺术作品的自觉,那么,其他对流量和口碑的追求都是竭泽而渔。长此以往,短暂的商机过后,观众的信任逐渐消磨殆尽,纪录片渐有起色的行业活力将难免受创。

在王冰笛看来,“许多看似纪录片风格的商业广告,也可以精美,可以别具匠心,可以有更高的艺术追求。纪录片和这类作品的差异是真实,是遵从客观真实和作者内心的真实。真诚、真实是纪录片观众观影的情感联结点,如果失去这个连接,纪录片只会成为广告的一种样貌,看似脱俗,其实失去独立风骨。纪录片是生活的盐,不是糖”。

虽然,当下的纪录片处在多元融合的浪潮下,但是只有本着与观众联结默契的诚意,纪录片才能在产业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大步迈进新时代。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杨伟科化身“茶叶书记”:网上推销高山生态有机茶,为茶农解燃眉之急

  “茶是草,客是宝,客人来了草变宝”“这里的山青,这里的水秀,这里的茶叶生态有机。”“好山好水出好茶,好茶好喝又不贵。”……连日来,松阳县新兴镇党委书记杨伟科化身“茶叶书记”,忙着在网上推销镇里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为茶农解燃眉之急。

  新兴镇是产茶大镇,拥有浙西南第一茶乡的美誉,全镇80%的农户从事茶产业,拥有茶园2.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553家。去年工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其中茶产业产值8.7亿元,占比高达82.85%。近年来,当地以省级特色小镇——茶香小镇建设为契机,以茶产业发展为中心,融入绿色、生态、有机等元素,全面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茶开采前期,交通、物流、市场流通受阻,外地客商进不来,本地采茶工严重短缺,致使茶叶收购价格偏低,大部分茶农反映今年的春茶销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杨伟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设法解决茶叶采摘、销售难题。

  “新兴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技艺制作了高品质的大众茶,希望借助此次直播带货,向更多的人推荐我们好喝又不贵的茶叶,向更多的人宣传绿色、生态、有机的生活理念。”直播带货中,杨伟科向网友们分享了采茶、制茶、泡茶全过程,并晒出了镇里拥有的浙西南最大的茶青市场——“上安茶青交易市场”和全国最大的骑行茶园——大木山茶园,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新兴茶,以茶结缘了解新兴、走进新兴。

  杨伟科说,为破解销售难题,接下来镇党委政府将组织茶农开展线上销售培训,邀请电商人才“一对一”帮助茶农注册淘宝、拼多多、浙南茶叶网上商城等线上销售平台,帮助茶农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同时,依托本地高端民宿,广泛开展“住民宿,送香茶”、抖音直播等活动,提升本地知名度及茶叶销售量。

  记者 钟根清 通讯员 林章荣 李艳

  来源:丽水日报

李红富:奋发图强扬帆起 摆尾箐古茶树出深山

已是凌晨一点,宁洱县梅子镇巅清摆尾箐茶厂灯火通明,一位手持拐杖单脚站立的青年还在专心致志地炒茶,黝黑的脸庞上,细密的汗珠缀满了额头。

这位青年就是永胜村“巅清摆尾箐”茶的商标注册人李红富,他身残志坚,以一人带动一片,引领村里残疾人、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当地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

奋发图强扬帆起

1995年,10岁的李红富因一场意外受伤致残,永失一条右腿,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求医,让这个深山里务农无收入的家庭越发穷困,家里还有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生活的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身上,李红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高中毕业后,家中的窘境让李红富选择进城务工,在四处碰壁后,他终于在普洱一家私人根雕厂做了带薪学徒,他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刻苦学习,慢慢地手艺不断精湛,在普洱根雕界小有名气,并在2012年成为根雕厂的业务主管,月薪到7000左右,实现了“造血式”增收转变。

立根原在深山中

2015年,李红富赖以生存的根雕市场下滑冷清,根雕厂入不敷出,李红富生计再次陷入困顿。2019年李红富与妻子商量后一致认为与其一辈子帮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梅子老家摆尾箐地处无量山余脉,海拔1800米以上,由于山高路险,一直生态得以保护良好,原生态的生长环境为当地的茶叶创造了优越的优良品质,在这里,有4684株摆尾箐古茶树呈群落式生长。而自家有70多亩的茶园资源,正好可以回家做茶!

说干就干,李红富立马到勐海县班等地学习制茶技艺,回来后就摸索着制茶。创业的过程历经坎坷,夫妻俩都是肢体残疾,忙的时候要炒茶至凌晨3、4点,长时间一只腿的站立,让他们脚后跟针扎一般疼痛,辛苦不言而喻,好在家人都支持,一家人互相帮助、打气,相互扶持共度创业之初最艰难的日子。

成品加工出来,曾有200多公斤茶因火候掌握不好被客户退了回来。茶叶质量上去了又面临销路问题,李红富凭自己骨子里那份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带着茶样穿梭在普洱的大街小巷,见到茶店就钻进去,用最笨的方法一点一点扩展销路。

借风展翅出深山

在创业最为关键的时期,李红富得到了宁洱县残联的资金扶持和创业技能指导,成为了残疾人创业示范户。

有了资金保障,李红富放开手脚把自家茶园扩大到100多亩,其中古树茶占了20多亩,74棵高度在2.5米以上,胸径15厘米以上的古茶树被林业部门挂上了古树名木牌加以保护,他还在茶园里混种了3万多株甜棕,茶园呈现一片生机蓬勃。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摆尾箐茶,他多次参加县残联组织的创业培训,掌握了如何利用互联网创业,淘宝店铺、抖音等推销茶叶及当地的特产。把自己的商品拍成小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在普洱水映林源二期门口开了一家名为巅清摆尾箐茶庄的茶叶专卖店,在淘宝网注册了同名网店,通过线上线下推广“摆尾箐”茶。

短短一年的时间,很多全国各地的人就从他的抖音、微信、淘宝店认识了“巅清摆尾箐”茶,认识了李红富。

头鸟高飞群雁随

永胜村为国家级贫困村,村民世代以种地为生,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多为老人和儿童,李红富把摆尾箐古茶做起来以后,聘请当地贫困户、残疾人、老弱群体为零工或季节工,每人每天差不多可赚取劳务费100--200元不等,直接的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帮助大家脱贫致富。

“小李这个人很刻苦,他受到很多磨难,但一直是百折不挠坚强不屈,他现在不光做茶,蜂蜜和黑花生等村里能换钱的土特产他都做,不但自己做,还带着大家一齐做,解决了农户土特产品的销路问题,带着群众走上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致富路”永胜村的班子领导白副主任说。

如今,永胜村村民致富热情高涨,形成了人人“想致富、能致富”的良好氛围。

山鹰翱翔博长空

谈到未来,李红富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信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永胜村的茶农、同行能够脚踏实地,形成自己的茶自己护的主人翁意识,在品质上下功夫,让更多的人认识、爱上摆尾箐茶,最终通过搭建种、制、售为一体的销售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加群众的收入,带动就业,把永胜村的土特产品变成商品,实现脱贫致富。

“生活给你压力,你就还它奇迹;人生给你考验,你就还它经验,没有什么能难倒自己,只要愿意坚持,愿意付出,成功一定会眷顾!”李红富这样说。

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乐观坚强,生活的磨练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性格,如同一只从大山深处飞出的折翼山鹰,在广阔的蓝天实现了自由飞翔,用自己永不言败的倔强在永胜村的青山绿水间探寻出一条致富的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浇筑幸福的生活!

供稿:周德秀

来源:宁洱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为:李红富:从大山深处飞出的“折翼山鹰”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