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台湾普洱邓时海

找到约14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听邓时海谈“普洱韵”

秋声未远,雁回西楼。

邓时海先生从台湾来春城讲学,作客位于煤机厂创意园区内的云茶堂。幸得此地不当闹市,步入庭院,白墙屏风上书一醒目的“濮茶”二字,老厂房、红砖墙,华堂深处,明灯璨然,蜿蜒小径徐徐导引客人登堂入室。

当厅布以并行两列茶席,同时落座数十宾客,临窗辅以一方小席,青花小盏,窗明几净,前后空阔。邓时海先生坐而论茶,娓娓道来:“我年龄已过77岁,喝了78年的普洱茶。”

今日,云茶堂的茶会,茶友们共品一生一熟,2003年中茶易武正山生茶,99中茶大黄印熟茶,是空间主人冯全平的藏品。

 

众所周知,邓时海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更是出版于1995年的《普洱茶》一书的作者。这本书已经是公认的普洱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复兴的开端。在普洱茶品饮层面,邓氏已成一家之言。老先生言论其实并不故作高深,寻常庖厨品菜所说的色香味,应用到喝茶上,其理亦通。即是茶香、口感、回韵。其中三昧,最重回韵。普洱茶的回韵表现在回甘生津,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即先生所说的“普洱韵”。

 

所谓的普洱韵其实看似是主观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身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邓时海自况饮绿茶宜迎风展长拳,奏古筝,铿锵处豪兴直追祖逖闻鸡起舞;乌龙、岩茶劲道,合演南拳,顿挫从风虎云龙之势;而普洱合配古琴,端凝厚重,伟岸含蓄,收放自如,正堪比太极。

 

普洱茶作为一个品牌价值逾60亿的大产业,在生产、仓储、销售、品饮文化各个领域都自成体系,虽然,自1995年以来,不乏乱象,这也是世事分合之理。邓先生指出,“普洱韵”正是制衡其中的关键因素,简单说来,普洱韵是由历史传承,并由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共同形成的审美情趣,喉韵、回甘、体感等构成的味觉、嗅觉上独特的可追溯的记忆。普洱韵是普洱茶极具辨识度的地理标志,如岩茶离不开武夷,铁观音之于安溪。与茶树种质,和云南的地理山川、物候乡俗、历史源地等都大有关联。普洱韵在普洱茶产业的体系之中,正如北斗七星中的天权,位于斗柄与斗杓连接处,当牵制行业乱象的机枢之位。

 

普洱茶圈中约定俗成把普洱茶分为新、旧、老、陈、古。

1995年代至今:新茶时代

1970年到1995年间:七子饼为代表的旧茶时代

1950年后至1970年前:印级茶、老茶时代

清末至1950年前:号级茶、古茶时代

 

邓时海主张“喝熟茶、藏新茶,品老茶”。论到“品”的层次,所指的是史上遗存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存期至少30年以后的普洱老茶。以茶龄而论,10年普洱退青味,犹孩童乳臭初褪;20年茶去寒气,30年方可品;50年的茶方始入老味,70年臻陈妙。这番品饮“三段论”,乃是针对不同年份的茶,及各阶段品饮带来的不同感官体悟,也可说是品出“普洱韵”。和民国大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妙悟学问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是“立”“守”“得”。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0年普洱正步入“而立”之年,良才美质加以锻造,正如普洱茶制作之初在核心产区精选优质原料,辅以正确工艺,这才为下一步厚积薄发的仓储之路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茶味,初试啼声,尚显青涩,而又颇负自诩,踌躇满志。邓先生言,青稚未退,新茶不宜多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对于做学问来说,初窥门径,正待登堂入室。而在普洱茶而言,此阶段正是择地善藏,仓储转变的漫漫岁月。正如蛹而蝶变,过了那道坎便嬗变羽化而去。邓时海提及许多茶商在普洱茶出厂后,多会在云南本土原产地仓储一年以上,才发往广东、香港等地加快转化。温湿度是其间的关键要素,但不宜常年保持恒温恒湿,必要偶有一两个月的落差,才使得普洱茶的后期陈化富于梯度,越过这一阶段,自此精修,循序而进,必臻于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熬到这个阶段的,就是货真价实,由老入陈的老茶了,在座品茗的许多客人不止一次感叹老茶难觅的苦况,邓先生据实以告,市场的老茶的确为数不多,所以席间有人提议让邓老把自己的藏茶拿到云南做一次“旅行仓”时,他笑了笑,婉言谢却。但他一再重申“普洱茶 云南出”的论点,认为将来“普洱韵”要进一步发掘、确立、发扬,才是保持这种“韵味”的关键所在。如果深入历史追溯,他觉得茶史学家有必要像对于“茶马古道”的发掘一般,下一番苦工去考据“官马大道”,宋聘号、同庆号这些传说级的号级茶正是通过此路完成鱼跃龙门,名重京师的成名之路,始登大雅之堂。而今由于过度商业化,使得市场上流通的大量茶都是规模化、商品货,留不下精品。普洱茶中有留存百年及其以上者,正是导引我们的最佳标尺,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

 

历史上遗留下的精品茶是普洱韵确立的物质基础,以前的印级茶、号级茶都具自己的系统,各个字号的茶庄都有自己的拼配体系和不外传的拼配秘方,如今渐渐断代。名家古法中断了,传统工艺被遗忘;加以未来茶山板块移动,茶树资源过度采摘退化这三大不利因素,那我们今后如何保证普洱茶的品质?复兴传统普洱茶的韵味呢?普洱韵的建立依赖一部分真正走传统制茶路线,制作优质茶品的茶商,传承普洱茶的精髓,同时用好品质牵制市场,以稳定行业秩序。蒙头做茶是不行的,用科学手段从样板老茶的叶底中分析解密,提取原料拼配的品质因子,从韵味里去体会寻觅老字号茶庄的传统工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山头并不能真正成为普洱韵的标杆,历史上代表普洱茶品质和原产地特征的茶山板块是移动的。汉代在益州、唐时银生、明代顺宁,清代普洱(思茅),清末民初才是六大茶山。

 

喝普洱茶越过茶香、口感的层次,便自然会追求回韵。不挂舌不锁喉、饮若吞珠、口腔生津没有燥感;饮之如舌底鸣泉等等,这些人类感觉器官反应出的共通的愉悦感,便是最主观的普洱韵

余秋雨、邓时海、于丹…… 他们笔下的普洱美学语录

喝茶,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愉悦之感。而阅读,则可以充盈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能喝到好茶,阅读到开卷有益的文章,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此篇推文里,我们收集了余秋雨、邓时海、于丹、阮殿蓉、周渝、雷平阳等几位老师关于普洱的精彩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慢慢品味他们妙笔生花之中的普洱美学吧。

01

余秋雨《极端之美·品鉴普洱茶》

按照正常的审美标准,漂亮的还是绿茶、乌龙茶、红茶,不仅色、香、味都显而易见,而且从制作到包装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打理得美轮美奂。而普洱茶就像很多发酵产品,既然离不开微生物菌群,就很难“坚壁清野”、整洁亮丽。

从原始森林出发的每一步,它都离不开草叶纷乱、林木杂陈、虫飞禽行、踏泥扬尘、老箕旧篓、粗手粗脚的鲁莽遭遇,正符合现在常说的“野蛮生长”。直到最后压制茶饼时,也不能为了脱净蛮气而一味选用上等嫩芽,因为过于绵密不利于发酵转化,而必须反过来用普通的“粗枝大叶”构成一个有梗有隙的支撑形骨架,营造出原生态的发酵空间。这看上去,仍然是一种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习性。

但是,漫长的时间也能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绿茶只能浅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练一点的乌龙茶和红茶也只能神气地挺立三年,便颓然神伤。这时,反倒是看上去蓬头垢面的普洱茶越来越光鲜。原来让人担心的不洁不净,经过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转化、分泌、释放,反而变成了大洁大净。

你看清代宫廷仓库里存茶的那个角落,当年各地上贡的繁多茶品都已化为齑粉,沦为尘土,不可收拾,唯独普洱茶,虽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焕发。二○○七年春天从北京故宫回归普洱的那个光绪年间出品的“万寿龙团贡茶”,很多人都见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

这就是赖到最后才登场的“微生物美学”,一登场,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终于翻案。这就是隐潜于万象深处的“大自然美学”,一展露,连人类也成了其间一个小小的环节。

02

邓时海《普洱茶》

越陈越香是形容普洱茶最切题的一句名言,美普洱茶和美酒一样,都必须要有一段漫长的陈化时间,尤其是普洱茶更有“祖父做茶孙子卖”的美誉。

陈化韵味的美在哪里?陈韵是历史最具体的指标,“人生从历史走过来的,也将从历史走了出去”。历史是生命的积累,是时间的融汇。历史为人类编织出感情的力量。

陈韵就像音乐中的鼓声,深深震撼着人类的心脏。陈韵给予人类由震撼而产生珍惜,并转为美感,且越是古老的美感越美。普洱茶的陈韵给予品茗者的震撼是越陈越香(香,从广义为美),陈韵已变为人类莫名的美感,几乎已成了天生具来的本能。

03

周渝(台湾紫藤庐主人)

老茶并不是随便给上了年纪的茶的称呼,如果用女子来比喻老茶,一定不是曲线毕露的,应该是旧时代含蓄的美人,素衣素颜,却自有古雅的美。

老茶的咖啡因会转化掉,没那么刺激。转化出药性后,深具疏通经络及调和身体的功能。当年出的茶不会都卖掉,每年都留一点,存啊存啊,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喝一点。这个做法广东和香港都有,为了调和不通畅,中国人对养生的追求促使老茶保留了下来。

好茶都有茶气,不止老茶。但是新茶的香是天然之美,老茶比较能往下沉,从闻香到入口,你大概能知道,芳香会去你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冻顶对于我,立竿见影,哪里不舒服,从闻香开始,没有别的香可以和老茶相比。

04

于丹《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而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喝茶未必有固定时间,只要有一份足够的从容,能慢慢感受那种温润如何在寒气中沁暖我们的肺腑。喝陈年熟普洱尤其如此,需要耐心慢慢将它唤醒。

曾经看过泡茶的高手,将紫砂小壶用滚水一点一点地烫开,再往滚烫、干燥的壶腔中,放入八十年的陈年熟普。然后,盖上壶盖,继续用滚水浇在壶身上。壶内是干燥的,滴水不入。这样一直浇着,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老茶在岁月中沉睡得太久,需要慢慢唤醒。

世事烦扰,今天的人们,日子过得大都不太从容。睡到自然醒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惜工作日的早晨,我们大多是被闹钟惊醒的。惊醒的人,心会轰隆隆跳得很急,怔怔然不很安稳。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一壶滚烫的沸水直接浇在老茶上,一下子惊醒的老茶也会心悸神慌。

用滚水浇在壶身上,用紫砂传导的热度去烘焙它,过十几分钟,轻轻揭开盖子,你会发现,茶上没有一丝水渍,而茶香扑鼻而来。那就是岁月醇厚的味道。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收藏古董,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玩赏字画,那么,我们如何能触摸岁月的痕迹呢?所幸的是,我们还有一泡老茶。一泡老茶的苏醒过程,能让我们自知:茶有不忍惊动时,人也会有一些心事不忍触碰;当我们能从容地喝一壶茶时,也许就能够从容理顺烦杂心事了。

05

雷平阳《天上攸乐》

在一次次面对难以驯化的魔力时,我们的祖先在迷惘之后,形成了共识:神奇的植物之上,都附有神灵或精灵。

有的魔力,已被人类所认识,但还继续困扰着其他生灵——比如,在西双版纳地区被人们称为“饿叶”的茶叶,人们最先视其为始祖或通向祖先之魂的载体,可随着宗教史、心灵史和文化史的艰辛演变,它逐渐地变成了祭品、药品、贡品、饮品和商品,仅存的“魔力”,是它那沟通灵与肉的功能,从而仍被人们视为世俗生活中美的极致,是一种可以食用的宗教。

然而,当人类在体认茶叶所历经的几千年时光中,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依然像迷一样存在:除了人,孟加拉虎、野象、麋鹿、牛、马……任何飞禽走兽,都对茶树视而不见,从不食用。仅仅因为它是“饿叶”?我希望谜底就这么简单。

06

阮殿蓉《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

越陈越香 ,是普洱茶最为独特的风味与特色。这“陈”,不是老;这“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香,它不仅仅属于嗅觉,更多地属于心灵;这样的“香”,是高香,是有了境界的香,它是茶香、茶韵、茶气的结合体。

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时间,造就的是独特的滋味与韵味,这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弥漫同一种陈香的普洱茶,就像树上,长不出同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即使是同一片陈年普洱,将其泡饮,前后变化的万千水性,品茗者品到的也是不同的滋味。

越陈越香还启迪了人生。一个人,一个在人生里不虚度光阴的人,同样是会越上年纪越有魅力的。我们的眼前,不乏仪态万千,风情万种,美妙无比的青春女孩,但我们的周遭,却少了那些芳华过后,依然风韵十足的女人。一个老太太的美,胜过千百个妙龄女郎。这,恐怕就是为何陈年普洱名重天下的原因了。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余秋雨、邓时海、于丹…… 他们笔下的普洱美学语录

喝茶,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愉悦之感。而阅读,则可以充盈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能喝到好茶,阅读到开卷有益的文章,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此篇推文里,我们收集了余秋雨、邓时海、于丹、阮殿蓉、周渝、雷平阳等几位老师关于普洱的精彩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慢慢品味他们妙笔生花之中的普洱美学吧。

01

余秋雨《极端之美·品鉴普洱茶》

按照正常的审美标准,漂亮的还是绿茶、乌龙茶、红茶,不仅色、香、味都显而易见,而且从制作到包装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打理得美轮美奂。而普洱茶就像很多发酵产品,既然离不开微生物菌群,就很难“坚壁清野”、整洁亮丽。

从原始森林出发的每一步,它都离不开草叶纷乱、林木杂陈、虫飞禽行、踏泥扬尘、老箕旧篓、粗手粗脚的鲁莽遭遇,正符合现在常说的“野蛮生长”。直到最后压制茶饼时,也不能为了脱净蛮气而一味选用上等嫩芽,因为过于绵密不利于发酵转化,而必须反过来用普通的“粗枝大叶”构成一个有梗有隙的支撑形骨架,营造出原生态的发酵空间。这看上去,仍然是一种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习性。

但是,漫长的时间也能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绿茶只能浅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练一点的乌龙茶和红茶也只能神气地挺立三年,便颓然神伤。这时,反倒是看上去蓬头垢面的普洱茶越来越光鲜。原来让人担心的不洁不净,经过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转化、分泌、释放,反而变成了大洁大净。

你看清代宫廷仓库里存茶的那个角落,当年各地上贡的繁多茶品都已化为齑粉,沦为尘土,不可收拾,唯独普洱茶,虽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焕发。二○○七年春天从北京故宫回归普洱的那个光绪年间出品的“万寿龙团贡茶”,很多人都见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

这就是赖到最后才登场的“微生物美学”,一登场,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终于翻案。这就是隐潜于万象深处的“大自然美学”,一展露,连人类也成了其间一个小小的环节。

02

邓时海《普洱茶》

越陈越香是形容普洱茶最切题的一句名言,美普洱茶和美酒一样,都必须要有一段漫长的陈化时间,尤其是普洱茶更有“祖父做茶孙子卖”的美誉。

陈化韵味的美在哪里?陈韵是历史最具体的指标,“人生从历史走过来的,也将从历史走了出去”。历史是生命的积累,是时间的融汇。历史为人类编织出感情的力量。

陈韵就像音乐中的鼓声,深深震撼着人类的心脏。陈韵给予人类由震撼而产生珍惜,并转为美感,且越是古老的美感越美。普洱茶的陈韵给予品茗者的震撼是越陈越香(香,从广义为美),陈韵已变为人类莫名的美感,几乎已成了天生具来的本能。

03

周渝(台湾紫藤庐主人)

老茶并不是随便给上了年纪的茶的称呼,如果用女子来比喻老茶,一定不是曲线毕露的,应该是旧时代含蓄的美人,素衣素颜,却自有古雅的美。

老茶的咖啡因会转化掉,没那么刺激。转化出药性后,深具疏通经络及调和身体的功能。当年出的茶不会都卖掉,每年都留一点,存啊存啊,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喝一点。这个做法广东和香港都有,为了调和不通畅,中国人对养生的追求促使老茶保留了下来。

好茶都有茶气,不止老茶。但是新茶的香是天然之美,老茶比较能往下沉,从闻香到入口,你大概能知道,芳香会去你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冻顶对于我,立竿见影,哪里不舒服,从闻香开始,没有别的香可以和老茶相比。

04

于丹《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而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喝茶未必有固定时间,只要有一份足够的从容,能慢慢感受那种温润如何在寒气中沁暖我们的肺腑。喝陈年熟普洱尤其如此,需要耐心慢慢将它唤醒。

曾经看过泡茶的高手,将紫砂小壶用滚水一点一点地烫开,再往滚烫、干燥的壶腔中,放入八十年的陈年熟普。然后,盖上壶盖,继续用滚水浇在壶身上。壶内是干燥的,滴水不入。这样一直浇着,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老茶在岁月中沉睡得太久,需要慢慢唤醒。

世事烦扰,今天的人们,日子过得大都不太从容。睡到自然醒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惜工作日的早晨,我们大多是被闹钟惊醒的。惊醒的人,心会轰隆隆跳得很急,怔怔然不很安稳。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一壶滚烫的沸水直接浇在老茶上,一下子惊醒的老茶也会心悸神慌。

用滚水浇在壶身上,用紫砂传导的热度去烘焙它,过十几分钟,轻轻揭开盖子,你会发现,茶上没有一丝水渍,而茶香扑鼻而来。那就是岁月醇厚的味道。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收藏古董,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玩赏字画,那么,我们如何能触摸岁月的痕迹呢?所幸的是,我们还有一泡老茶。一泡老茶的苏醒过程,能让我们自知:茶有不忍惊动时,人也会有一些心事不忍触碰;当我们能从容地喝一壶茶时,也许就能够从容理顺烦杂心事了。

05

雷平阳《天上攸乐》

在一次次面对难以驯化的魔力时,我们的祖先在迷惘之后,形成了共识:神奇的植物之上,都附有神灵或精灵。

有的魔力,已被人类所认识,但还继续困扰着其他生灵——比如,在西双版纳地区被人们称为“饿叶”的茶叶,人们最先视其为始祖或通向祖先之魂的载体,可随着宗教史、心灵史和文化史的艰辛演变,它逐渐地变成了祭品、药品、贡品、饮品和商品,仅存的“魔力”,是它那沟通灵与肉的功能,从而仍被人们视为世俗生活中美的极致,是一种可以食用的宗教。

然而,当人类在体认茶叶所历经的几千年时光中,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依然像迷一样存在:除了人,孟加拉虎、野象、麋鹿、牛、马……任何飞禽走兽,都对茶树视而不见,从不食用。仅仅因为它是“饿叶”?我希望谜底就这么简单。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