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样的荼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什么样的福鼎白茶可以陈化出药香?

白茶有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一些茶人便明确提出了疑惑,为何白茶储存了三四年都还没发生药香?药香是老白茶浓香型的标准配置吗?

白茶的药香,变成许多茶人考量一款茶优劣的规范。但一款质量好的白茶,并非仅有一种浓香型。

新白茶香气以草青香、毫香、芬芳为主导。伴随着储存年代的提高,三年之上的白茶氮氧化合物成分提升,发生枣香、粽子叶香,草青气基本消退。若是储放七年之上的老白茶,陈韵、枣香、菏叶香、药香会先后呈现。

因此,仅有阵年白茶会发生药香,但并非专享。若是质量出色、仓储物流整洁,通常会具备三种及之上的香气。乃至连药香都是会在冲调的全过程中持续产生变化,融合别的香气主要表现出不一样的口味,让清洌的每一泡茶都充满新的意外惊喜。

什么样的白茶可以陈化出药香?

不是所有老白茶都可以陈化出药香,品质好的老白茶才会拥有药香。

1.好原料

内函化学物质是白茶转化的基本,原料是不是高品质就取决于原料所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级别、采收時间等,这种是支撑点鲜叶产生转化的基础标准,一般来说绿色生态好、海拔高度高、级别高的茶对比别的内质更为丰富,因而为转化产生更为丰富多彩的味道标准。

2.好加工工艺

白茶是六大茶类中最纯天然的一种,不炒不揉,工艺流程简洁而不容易,把控好制作过程中萎凋、干躁的每一个流程,才可以保存中后期转化的特异性。

3.好仓储物流

好茶叶必须好仓储物流,造成茶叶变质的关键要素有水份、温度、氧、光、臭味等方面。茶叶吸潮及吸味性强,对温度、湿度转变比较敏感,非常容易吸咐空气中水份及臭味。

白茶这类轻发醇高芳香的荼叶,假如存储不善,则香气、味道均会下降,使用价值受到非常大影响。因而藏白茶,不管北方和南方,在哪儿储存,一定要干躁、密封性、挡光、无臭味储存。

4.地域时间

白茶的药香和茶氨酸的空气氧化水平,储放的环境湿度和溫度,及其茶自身的嫩度都是有一定关联,例如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这几类白茶就会有差别,相对而言,粗老的原料很有可能转化的略微快一点,显著一点。而在转化時间上,南北方有差异,南方地区转化稍快一些,但大部分也必须七年及之上展现出药香。

历经科学存储,多年陈化,内含物质丰富的白茶才能越陈越香,汤色透亮,陈香浓郁,绵柔顺滑,韵味悠长,叶底柔软鲜亮。

来源:福鼎白茶精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精髓 —— 兼谈茶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两块基石”

一、茶文化的发展阶段

文化是精神和物质的总和。精神是人的思想意识、人生态度和行为作风的外在反映。

茶文化是人赋予茶身上的精神寄托、情感以及茶的种植、培育、加工工艺的总和。

“茶”是经过人的培育、种植、加工出来的一种“物”,本身没有“精神”,而当人们把追求的精神寄托中“茶”身上后,“茶”被赋予文化的内涵,茶文化就产生了。

中国的茶文化是伴随着茶的开发利用而萌芽发展起来的。中国茶文化萌芽于两周(西周、东周:约前11世纪-前256年),奠基于两晋(西晋、东晋:265-420),形成于唐(618-907),唐以后以后至今进入丰富发展阶段。

1.茶文化萌芽于两周(西周、东周:约前11世纪-前256年)

这点,我们可以从茶最早的3个用途得到印证。

食药: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先民就认识茶,并开始使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也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根据这些记载,唐代陆羽在所著《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是我国最早认识和使用茶的人;“药食”解毒,成为茶的第一个用途。

款客:《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大致成书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根据《尔雅 · 释木》“荼含香,故名蔎。荼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的解释,战国时期,茶开始用作招待客人,“款客”成为茶的二个用途。战国时齐国博士淳于越在所著《晏子春秋》中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耳。”这一记载证明战国时代茶成为贵族款客的一种形式。

供丧事:《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作者和成书时间尽管有争论,但一般认为不会晚于战国时代。根据《周礼·地宫·司徒》“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的记载,西周时设有“掌荼”这一官署,职责之一是“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供丧事”成为茶的第三个用途。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发掘的战国古墓中出土有茶叶,证明了《周礼》茶“供丧事”的记载。

这3个用途,除“药食”外,“款客”和“供丧事”都具有文化的内涵。

“诚”(以诚相待)“敬”(对客恭敬)“纳”(接受容纳)“喜”(见客而喜)是主人“款客”的基本态度;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灾、求福、报谢。祭祀时的摆放供品,表示对先人的崇敬并求庇护。因此,“款客”和“供丧事”表面上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背后折射的是人的意识。

2.茶文化奠基于两晋(西晋、东晋:265-420)

茶从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始于西晋。

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象征奠基的时期。

两晋时期,颓废的人生观导致纵欲主义横行,新兴门阀如日中天,贵族们一个个高官厚禄,无所事事,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士族文人群体逐步减弱了社会责任感,日渐消失了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所著《中国通史》中写道:“颓废的人生观,是这时代的一个大病。”西晋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一诗中这样写道西汉时从中原迁徙到四川的富豪“程郑、卓王孙(卓文君的父亲)”的奢侈生活。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一诗在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何时飞入百姓家”。(“王谢”:王导、谢安)

对于社会上世风日下的颓废人生观和奢侈荒淫、不重名节、无所事事的现状,一些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西晋文学家、御史中丞傅咸(239-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傅玄之子,曾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为官峻整,嫉恶如仇,直言敢谏,力主简朴,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晋书 · 傅咸传》)。在所著《萤火赋》曰:“不以姿质之鄙薄兮,欲增辉乎太清”,“进不竞于天光兮,退在晦而能明”。反映了傅咸不竞虚荣的处世态度。

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刘琨(271-318),见国无宁日,心中十分苦闷,常以茶解闷消愁。

奢侈荒淫、纵欲主义与忧国忧民、精行俭德人生观的对立,使人们渴望找到新的精神寄托物。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汝宁太守杜育写下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奠基之作《荈赋》。

杜育(?-311年),字方叔,襄城郡定陵县(今河南省叶县)人 。西晋大臣、茶学家、曹魏平阳乡侯杜袭之孙,自幼岐嶷,号称神童。风姿俊美,颇有才藻,人称"杜圣",晋惠帝时(290-306)永兴中拜汝南太守,后为国子祭酒。“二十四友”之一。永嘉之乱(311年),洛阳城破,遇害身亡。

晋惠帝时(290-306),时任汝宁太守杜育(字方叔,邓陵人)从新息(今息县县城)南渡淮河,在弋阳郡西阳县和义阳国鄳县(今罗山县)考察漫山遍野的茶园,以及茶农采茶、制茶的过程,并品尝鲜茶后,写下《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赋首先描述茶树的生长环境:高耸入云的灵山,是“物华天宝”的钟情之地;看那山麓西侧的连绵起伏的山岭,茶树生长在长年云雾缭绕、日月钟情的地方。

接着写茶的种植环境:漫山遍野的茶树,享受着肥沃土壤的滋润,晚上雾露茶树,清新鲜嫩。初秋时节,农事稍闲,可以邀诸友,结伴来到这样美丽的灵山采茶制茶。

接着再写如何烹茶用水和品茶:煮茶要取像岷江水一样的清澈山泉,茶具要用东瓯越州生产的精致青瓷器;分茶要效仿周文王的祖先公刘(公刘,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刘,"公"为尊称,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领,不窋之孙,鞠之子,生子庆节,周文王的祖先),用匏做成的瓢来分茶汤。茶汤煮好时,粗糙的“沫”会往下沉,精细的“华”会向上浮。待茶煮好,茶汤靓丽的犹如积雪,灿烂的犹如春天的花。

汝宁太守杜育的《荈赋》,标志人们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物——茶。

杜育的《荈赋》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的第一篇有关茶的文学作品。对于《荈赋》的价值,历史上都是从文学的角度给以肯定的。宋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宋代文人吴淑在所作《茶赋》中也对杜育给予高度的评价,其赞誉的句子为:“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我国中国著名的茶道专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教授周文棠所著《茶道》认为:杜育是使饮茶具有风雅文化的第一人,所撰《荈赋》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萌芽。

在我看来不仅如此。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物品的形象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感情。杜育虽是文人士族,“二十四友”之一,但作为一名高官,曾在刘乔攻范阳,王虓于许昌时,与刘琨一起率兵救之(《晋书·刘琨传》);作为茶学家,考察茶园,歌吟茶事是责任所在,应当不是碌碌无为之人,而是有担当有志向之士。《茶赋》最后“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4句,表面是写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实际上是借写茶汤的状态,表达自己希望西晋的政治、社会能向去除“浮华”的茶水一样,呈现出“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清流”景象。

浮去“奢侈之害”,呈现“清流景象”就是杜育寄托在茶身上的精神追求。正所谓:“方叔品茗作《荈赋》,焕雪晔敷寄于荼”。

茶朴实、典雅、既勃发又不张扬;煮茶时,茶汤浑浊,沉淀后茶色清亮,可谓“浑浊下有清流”;饮茶时,虽感苦涩,但茶香沁肺,甘甜润喉的特征,既能反映当下社会现实,也是人生的写照。这时,饮茶不再是仅仅只是满足生理和养生的需要,而是上升到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被赋予文化的内涵。从此,茶成为有志之士寄托精神追求、表达志向的象征。杜育的《荈赋》,是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中的“第一块”基石,“以茶明志”为茶文化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东晋,为扭转社会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引导社会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前进,吴兴太守陆纳(字祖言,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晋政治家),力主俭朴,提倡以茶倡廉抗奢。陆纳认为,以茶果待客即高洁,又朴素,是最好的礼节,同时又能显示自己不迎合骄奢习气的生活方式,展现清廉之风。

“陆纳杖侄”的故事

据《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馐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一次,东晋显贵和文人领袖卫将军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家、名士)来拜访,陆纳清茶一碗,辅以鲜果招待。陆纳的侄子陆俶见状,及时将暗中准备的端上救场。谢安走后,陆纳怒气冲冲地拿来棍子,连打侄子40杖,边打边呵斥:“你既不愿向我一样过俭朴的生活,为什么还要以奢侈的宴席玷污我追求的高洁生活方式。”

“桓温自嘲”的故事

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人),身居要职,《晋书·桓温传》曰:“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燕宴惟下七尊柈茶果而已。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 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生性俭朴,每次同僚一起聚会吃酒饭时,只吃七枚干茶果而已。一次他躺着对亲信说:“这样寂寞无为,将被文帝司马昭、景帝司马师所笑。”众人都不敢对答。一会儿又抚着枕头坐起来说:“既然不能流芳后世,难道就不能遗臭万年吗?”

这两个小故事充分体现出东晋时的一些有识之士淡薄俭朴生活态度和独善其身、不沉溺世俗的精神追求。

3.茶文化形成于唐

“安史之乱”对唐代的统治者和士族人文的信心造成巨大冲击,唐代文化进入自适性调整。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唐代前期思想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儒学,唐代中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是崇尚道教与佛教;又因为唐朝是一个极为开放的时代,特别是胡风盛行,外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汉文化的根基。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的“安史之乱”,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唐代缺少约束羁绊的必然结果,是“礼”制缺失带来的巨大灾难,对唐代人对唐代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极具开放性文化的信心造成严重冲击。

回归儒家思想、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成为必然的选择。

经历“安史之乱”的陆羽(约733-约804),痛定思痛后,对陆纳、桓温虽官居将相,富甲一方,但以俭德自居、自我约束的行为极为推崇。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写道:“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所谓“精行俭德”之人,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

“精”,指专一;“行”指行事。“精行”指做人要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

“俭”有节约、约束之意。《说文解字》释“俭,约也”。段玉裁注云:“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写道:“茶性俭”,是说茶具有内敛淡泊的特征。在陆羽看来,“节约的俭”与“约束的俭”是表里关系,是茶的“德”的两个方面。陆羽《茶经》所说的“俭德”主要指做人要自律,恪守传统道德。

“精行”“俭德”都是儒家所提倡的。陆羽在《茶经》中没有直截了当说出回归儒家思想,而是通过说茶最适合什么样的人表明回归儒家思想的立场。同时,不论是杜育在《荈赋》中极力推崇“酌之以匏,取式公刘”;陆羽在《茶经》中极力提倡“煮茶”的品饮方式,就是希望人们通过参与从煮茶到品茶全过程,感悟茶内敛淡泊的特性,获得对自律的道德自觉,使饮茶者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的《茶经》及提出的“精行俭德”理念,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第二块基石”。从此“精行俭德”成为茶文化的精髓要义,中国古代茶文化得以确立。

自杜育“以茶明志”和陆羽提出“精行俭德”之后,中国传统茶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中国传统茶文化“以茶明志”“精行俭德”精髓要义的启示

当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回顾杜育将茶作为精神追求的寄托,“以茶明志”;陆羽提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及二人对饮茶过程的推崇,给我们什么的启示。

1.当今,我们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些人在享受幸福的时候,殆倦了奋斗,“躺平”成为人生追求。杜育将茶作为精神追求的寄托和陆羽“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都是在世俗幽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这告诉我们,在世俗面前,人要有精神上追求,积极向上。

2.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天地人道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明志”“自律”的精髓要义,对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3.古人之所以选择茶作为精神的寄托,看重的是茶朴实和典雅、勃发和内敛的高贵品质;之所以有繁缛的茶道,就是将品茶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使人在饮茶的过程中领悟茶道“和、静、清、俭”精神。品茶的过程,就是品悟人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过程。

来源: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的自传:茶文化史缩略版,看完你就懂了

被你们喝了几千年,写的文字也有那么多。只是,都是你们的心思和语言,却没有考虑我的想法和角度,借这一方宝地,我今天说说我看到的世界。也许和你感觉不一样。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喝了那碗孟婆汤,我就把前世的事情都忘了。不过,我也不想去追究过去。不是说“往事不可追忆”嘛。

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到现在,我就没有挪过窝。这压根儿都不影响我的快乐。春天,每一片新芽长出,我都欢喜。同时每一片老叶落下,我也是欢喜的。很多时候,其实我是不悲不喜的。生命中,好像不需要那么多的情绪。

时间对于我是没有概念的。后来就有人把我的嫩叶采了放到锅里煮着吃了。不过也没有关系,采了的叶子,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

不过,我后来总是听到人在说,是一个叫神农的人把我从那么多的树叶中单独拿出来,发现了我有解毒的功能。很多人因为把茶叶煮了之后就治好了病。我就被当成了神药。至于我的药效,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迷信着。这也是我很无奈的地方。毕竟,有的人就是想用这个说法让更多的人买他的茶叶,从而能养活一家老小,虽然很多时候我都想告诉他们,这些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思考再三,我还是闭嘴不说了。毕竟,无论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去喝茶,终究比他们喝别的饮料要好一些吧。

这样煮了好久好久。我都分不出有多久。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荼”了。喝着“荼”就可以很开心。

开始,很多人都只是煮着喝,我也习惯了。不知什么时候起,他们开始把我的叶子采下来之后又是蒸,又是压,又是碾,又是筛。这也是陆羽老先生说的“茶有九难”吧。我不反对,可是,我也真的没有觉得有多难的。那,就是我的一片叶子而已。关键是,我还有那么多的叶子,只要你给我保留一部分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明年我还会长。而且有意思的是,我的生长基本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我刚刚开始是没有名字的。我的名字和其他的有苦味的叶子一样都叫做“荼”。想想都有意思,当现在的你们说“喝茶快乐”的时候,你们的老祖宗在说“喝荼快乐”。不过叫什么并不重要,你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追求知识正确,却忘了“快乐”很重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了这种制作成饼的茶,也越来越热衷于“喝荼”这样的一件事。我以为我的生命也就这样发展下去。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陆羽的人。

书上说他“貌甚寝”,就是长得很难看。不过,我觉得还可以的。人的丑或者美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又不想嫁给他,或者我想把她娶回来。我只管自己的生长,只管自己的岁月静好。一般情况下,人们也不会太多的打扰我。如果打扰太多,他们也会看到我的脸色,要不就是芽叶长不好,要不就是死给你看。所以,我的岁月还算是安宁和平静。

陆羽这个人说是个“茶痴”真不为过。

为什么呢?从小跟着他的师父学煮茶。他师父也是一个煮茶高手。在高手的熏陶下,他很小年纪就煮的一手好茶了。可是他后来竟然离开了寺院,自己出去游荡了。这一点我可不理解,我觉得一个地方一直待下来就挺好的。人类为什么喜欢到处奔波呢。就像我,一个地方待了不知道多少个岁月,我都没有厌烦。每到春天我就开开心心的开枝散叶,每到冬天就安安静静的养精蓄锐。

陆羽其实也算是一路奔波,一路找茶。而且是乐不思蜀的样子。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可以为了这么一片叶子投入如此大关注和精力呢。

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我更加始料未及的事情,他竟然写了一本茶书。而且自己命名为《茶经》,要知道人类是没有几个人敢把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命名为“经”的。

这本书里把茶叶种植加工到品饮的相关环节做了有史以来最为清晰的一个描述。这本书一出来,简直可以称得上石破天惊了。陆羽因此也被称作茶圣。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我的名字终于和那么多的苦苦的叶子分开了。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茶”。陆羽特别聪明的就是,他直接把“荼”减了一横。然后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对茶的传播是极有好处的。

随着《茶经》的传播影响,喜欢我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达官显贵,贩夫走卒,几乎没有不喜欢的。

和陆羽一个时代的还有一个人,对于茶也是很有研究,也很喜欢,那就是卢仝。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得真是情绪饱满,细腻深情。然而,大多数人只记得中间的被大家称作《七碗茶歌》的部分内容,真的是一件难过的事情。有时间和机会,建议大家还是看看全诗,这里更能明白卢仝其实是一个多么温柔细腻和大爱的人。

刚刚开始他们把我采下来制成饼,然后碾碎,投入锅中去煮。后来碾碎了之后放到碗中去打,要打出泡泡。甚至要打出花样图案出来。唉。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啊,他们却乐此不疲。不过人类有人类的乐趣,我作为一棵树,当然也有自己的乐趣。

岁月慢慢悠悠,不紧不慢。我遇到了一个最大的玩主赵佶。作为一国之君,即使是我这样一个不问人间烟火的,都觉得过分,他的艺术才华世所罕有,当然,他的治国能力之弱也是世所罕有。然而,他对于茶的痴迷也是世所罕有,甚至为此也写了一本茶书,也就是后人称之为的《大观茶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本”是治国,把本丢了,把国给亡了,老百姓就受苦了。

苦难那也是人的苦难,我永远都只是一个旁观者。安乐的时候,来到我身边的人多一些,其实并不是那么清净。然而,兵戎相见的各种屠戮,虽然我是草木,却也是触目惊心,于是也心里也是戚戚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依然只是在做我作为草木该做的本分,一年一年长出新芽,有人采或者没人采。含泪或者欢笑,我只能“采撷由你,芳香由我”。

岁月的动荡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我依然故我。有一天,发现所有的熟悉的做茶的声音都消失了,在我的面前不再有碾和筛了,也不再有蒸和煮了。大家只是取了茶芽然后保持着茶芽的样子,用水一冲就好了。

据说这是一个叫做朱元璋的皇帝做出的决定。人们都说他是伟大的变革和伟大的决定。可是,对于我,有什么意义呢?当每一个茶芽是完整的被用掉和被打成碎末有什么区别吗?如果每一个茶芽真的有生命,他们会在乎是否“死有全尸”还是“死无全尸”吗?这一切对于我们茶来说没有一丁点儿的意义。

人们所称颂的所有美德,不过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一个幻象而已。当然,我也知道,很多时候,幻想或者希望对于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甚至是没有希望他们都不能活下去。而我,岁月如故,心情也如故,不悲不喜不怒。

散茶通行了天下,以为天下可得味。

然,紫砂壶品茶的艺术性直接变成艺术性地饮茶。从宋代的龙团凤饼比金贵,到明代的紫砂壶也变成了金不换,是不是这个世界,或者历史总是有些戏剧性的重现呢?当然,紫砂壶越来越金贵,和我依旧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些被采下来的叶子的命运早已注定。从它离开枝头的那一刹那,它的生命就已经完全结束。至于在杯子里,是不是还绿着或者黄着黑着,红着。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所谓的尊重茶,尊重自然,对于自然来说,对于我来说,归根结底是全无意义,对于泡茶者来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确是有着极大的意义。只是,人,总是看不清楚自己,狂妄地以为尊重了我是因为他自己尊贵或者高尚。殊不知,我的存或者亡,生或者死,其实对这个世界也只是一个相的生或者灭。痕迹是你自己留下,而我什么也没有。

一把紫砂壶,让很多人都爱上了茶。其实他们爱的是紫砂壶喝茶的样子,他们爱的是紫砂壶漂亮的造型。我很清楚。他们真的以为爱上了茶。只有我知道,他们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我只是他们拿着或者拥有紫砂壶的一个理由而已。也仅仅如此而已。

我只是一个借口。

当然我也渐渐的清楚了,我存在于这个世界已经好久好久了。对于历史这个东西,我从来都不清楚,我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也许有一些事情我记得,有些我却记不得了。这些重要吗?不重要的。

甚至是后来一个叫康熙和乾隆的皇帝和我日夜相对,那又能怎样呢?以为我就受宠了,觉得我就高贵了。从来没有的啊。

当然,后来我也发现,我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身材往往都不相同,可是他们大多数的基因和我一样。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地域气候特质,于是我的那些被采下来的叶子也就越来越多样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直到后来,有一个叫做陈椽的教授,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我,认识我的兄弟姐妹们。就按照制作工艺把我的兄弟姐妹都分了个类,用颜色来命名:红绿黄白黑青,就是为了让大家好记。这之前喝茶就喝茶。好多的讲究其实也还是买椟还珠把戏。只是,当人自己还在戏中的时候,就难免看不清自己了。

有人说“七十度的水泡绿茶。”有人问“红茶需要多少度的水来泡”。却不知道,铁锅都蹚过的茶叶,怎么可能怕你那最高也不过100摄氏度的水呢?

当然,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脾气,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泡茶高手的啊。于是,低温泡茶就乘机大兴。毕竟,低温怎么也不会把茶泡得难喝啊。他们说“我们要尊重传统啊”。

其实,这一点我就很迷惑的。当年,茶是和其他的叶子一起煮的,他们管它叫“茗粥”。后来是单独煮的,叫煎茶,后来不煮了,打出那么多泡泡,叫点茶。再后来,才是散茶。那……茗粥是最传统的。为什么没有人去还原了呢?

据说这个茶叶从宋代传到一个叫日本(原来的名字不是这个)的地方。他们一直都保留着煎茶和点茶的传统。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我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的有些人拼着命说日本茶道从中国传过去的,然后开始称中国茶道,中国茶艺。

道,是什么?

一个叫老子的人说的,他说了几千字,也成了一本书叫《道德经》。他把道说得清清楚楚。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说了些什么。反正,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几乎说不明白了。所以,我们日常就不说道了,就怕不小心就着了别人的道。

道,有德之人不说,无德之人不见。

几千年看过来,我觉得中国人还是蛮有智慧的。他们不提道,也不提艺。比如书法就是书法,闻香就是闻香,武术就是武术,指向性异常明确。这些命名其实就是一语中的。这也是指向了事物最根本的地方,不褒不贬,不扬不抑。就像我的生长一样的。一岁,如此,一千岁如此。世界如此,生命如此。

泡茶,就是泡茶啊。泡茶就是把茶泡得好喝,大家都喜欢喝的啊。可是,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虚妄呢。泡茶的人怎么都要长得那么好看才行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花招呢?毕竟,这是人类喜欢做的事情。和我还真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们都这样喜欢我,喜欢了几千年?或者更久。我是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是知道好像一直都没有挪窝。

可是,我怎么一直都觉得,他们从来都没有认真的看清我。甚至一直都没有认真的看看我想要什么?

或者,他们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吧。

我使劲儿地憋了好久,想哭个痛快淋漓,为这些狂妄的人类。而最终,我所有的悲伤都变成了一个屁,熏黄了旁边的青草。最终我的悲伤不是为了人类,而是为了这些熏黄的青草。

来源:一如茶香

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