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的茶着加字词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蒙顿小客厅:茶道方法论,精神的茶膏

在中式传统的韵味中,不管是琴棋书画的雅与趣,还是亭台阁楼的造型与布局,其实都承载着一份温情,我们可以理解为载体之上人性的绽放、时间长河里不能缺少的情谊,这是生命的温度与厚重,也是茶道的灵性与归宿,当然,也是一颗蒙顿茶膏在沸水中化开的诚意及其邀请!

 

117日下午2点,中国茶膏博物馆二楼历史厅〖蒙顿小客厅〗第贰拾期如约举行,主题即:周重林和他的茶道方法论。

 


主持人:

〖蒙顿小客厅〗作为一个文化自由交流的平台,从茶出发,不断回归文化,回归茶的本意与人的本真,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是文化在有限空间的无限之旅。

 

周重林:

目睹并见证了〖蒙顿小客厅〗的诞生与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事,且有温度,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茶道方法论》书名的字体设计,我是在测试年轻人的喜好程度与接受程度,所以(书名的字体设计)不一定要名家的书法作品,而是要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趋势与心理需求。

 


茶膏见不到叶子,但却是叶子的精华。茶膏具有可塑性,同时具有艺术品的价值,我们不能以固定的观念看待茶叶,喝茶时不一定要看到叶子、看到叶底,产茶区多喝叶子茶,而更多的销区往往会加牛奶等,真正喝原叶茶的地方不是特别多。我们追求的茶道也是一种被塑造的生活,是笔墨之下的精神世界,有“形”与“道”的辩证关系。过去,我们做这样的区分,是历史的缩影,也是历史的一种延续,但不妨碍新的事物的发展。

 

做一个优秀的讲述人,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这需要一个空间;没有空间,(我们)就创造空间,如〖蒙顿小客厅〗。我们自己也想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且不能忽略,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行业的界限并不是这个社会唯一的界限,但所有的界限都应该有一个窗口,方便对话,如此,我们才能避免闭门造车的遗憾。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新书——《茶道方法论》,这本书包括游学、私聊与讲义三部分。游学就是不读死书,要边走边游边学,如历史上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当然,伟大的人物群体性产生需要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与开放的社会格局。在宋代,文化就有一次反思:仅仅读书是不行的,仅仅游玩也是不行的,需要二者的结合,有听众,有互动,有开放式的交流和语言,甚至有语录——听到他人的讲话,觉得有意思的就记录下来,这也是知与行的一次验证。即使是朋友之间,也存在辩论、辩经,他们认真的对话,自然产生伟大的思想。宋代是一个美好的朝代,以至于现在都觉得美好,都让人向往;而历史,又总是在蹉跎中前行,建好的体系不断地被打断,这当然遗憾。

 


什么是茶道?过一种有茶的日子,有茶叶,有茶杯,有闲情,有乐趣,且这样的日子能日常化——因为有的人选择的是酒道。陆羽的《茶经》,“经”是经纬之线,是让茶有秩序,让茶在生活中有秩序;既坚持记录日常的事情,也不断地学习,向周边的人学习,同时去影响周边的人,最后可能就会有开创性的东西。我们要在平凡的日子里,活成普通人,这需要我们保留一颗平常心。

 

张京徽:

书名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茶道方法论》)?明明是周重林的朋友圈,怎么就变成了《茶道方法论》?

 


周重林:

以前写过一本书,叫《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茶道方法论》)是与这本书对应。取这个名字、选择红色为封面,是一种直觉,是觉得岁月温暖,是遇到一个人觉得有缘,觉得这个人应该不错,然后认可这个人;这是一种认可,其实也是认可自己的判断力,或许也是认可某种运气。我乐意写这些人,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很用心的人。

 

聂怀宇:

假若不认识周重林,我的第一直觉就是这本书是不是教人怎么赚钱的。《茶经》,经以济世;财经,财就是经,这是人们理解的方法——不是很多人都能赚钱的。我曾经做过黄金销售工作,其实就是面对流动性问题,黄金与茶叶都具备较强的流动性,中国茶膏博物馆很有财富,但不具备较强流动性,我们称其为“收藏”,是博物。英国人讲博物济世,中国人讲收藏,收藏与分发是对立的,该分出去时要分,该收起来时要收,这就是财经,也是茶道方法论。流动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交往中想获得什么时,知识也是一种财富,所以周重林把流动性表现了出来,在茶界成为符号,就成为硬通货,线就串起来了,(他)就是有钱人。

 


“道”被崇高化了,“道”就是路,(知道)怎么走就是道——怎么走路都不知道那就麻烦了。茶道、茶路,如何走下去?如〖蒙顿小客厅〗,如茶业复兴沙龙,持续性的走下去就是路,亦是道。

 

茶能不能离开文化?在于茶界外围怎么看待茶道。文化离不开茶,不是茶离不开文化;文化人如果离开茶,文化都聊不下去,就像茶杯中的主人杯,如果没有茶作为载体,瓷器早就死了。某朋友跟我说,云南人出去外面,脑门上就写着两个字:茶农。云南人给外面的印象就是卖土特产,而茶叶是其大宗。茶是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周重林:

《茶经》很完整,出的年代很早,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本。茶叶战争与世界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茶叶撬动了保险制度,现代世界是因为英国确认的,麦克法兰认为英国才是现代世界。《茶经》算是一种范式,集大成者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茶道可以理解为沉浸,沉浸于某种事物。我希望提供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不能满足于重复与固有的循环。因为了解,我们越来越相同;因为了解,我们越来越不同。这个市场,没有对错。当你构建一套知识体系时,另外反对的就会随之而来。

 

主持人:

中国茶产业玩不过外国的一个茶品牌?

 


聂怀宇:

标准不一样。知识产权是什么?就是抢劫没有知识的人。价值观不一样,你喝你的可乐,我喝我的茶。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不和你讨论。(你刚才说的)问题属于货币范畴。

 

周重林:

这本质是文化输出,就像电影院与爆米花一样。茶馆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极佳的选择。(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茶是柔软的,茶有利于民族团结、文化感染、边疆稳定,茶叶可以是新的长城。

 


聂怀宇:

干不过立顿?立顿茶就是站在东方茶叶的基础上。南非钻石来到中国,没脾气,因为中国人不跟他们玩;游戏规则里,我们的观念没有那一套标准,我们尊重老字号,也更认可老字号,价值观不一样,文化能改变价值观,文化改变自信,也改变一个人。茶值钱,茶农就有钱。

 

内部差价其实也是一种汇率,比如国内各地不均衡发展,云南茶叶可以称为“云南粮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相通的,有时候,我们别无选择。

各大茶类,有些是很有文化的,但取决于文化话语权。普洱茶有其自己的文化属性,当然,传统的饼茶被一些人称为大饼子,但他们喜欢云南的大饼子,远胜过价值不菲的明前春绿茶,因为大饼子可以留着慢慢喝。

 

周重林:

礼仪,礼就是酒,酒肉朋友代表生活很好。爵位就是酒杯的意思,与酒的消费和酒文化相比,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聂怀宇:

茶气,应该是世界上最神秘的词,是一种感觉,很复杂,古代没有这么复杂;气字后面是韵,一个是静,一个是动。五运六气,气分主气和客气。运气大论,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方法论。

 

茶与药。在古代早期,茶馆就是药店,普通百姓是看不起官医的,只能寻求民间,民间医生济世,看别人的药渣,然后再找相关的药材给穷人治病。

 

中国人是自信的,敢毁坏了再造,不缺理论,把方法叫雕虫小技。茶膏消逝在历史中,但现在我们还不是找回来了。

 


主持人:

创作时会被写哭过吗?

 

周重林:

没有(哭过),但会感动、动容。写作的时候不用拔高(谁),生命就是自我表扬,汉人精华里有蝉,更有玉蝉,生命是一种循环,不会终结,这样的精神不应该成为挽歌。茶与酒就是这样的,既是物质,也是精神。世俗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其他都是概念,我们活着,努力接近事实,但什么是事实?没有人知道,我们只能追求、接近,无限地接近。


文章由茶业复兴编辑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未经嘉宾审校

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大益茶史04】聚焦2004年,辣个男人来了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40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写在开头:

往前三篇大益史,更多是翻阅各种大益资料,以及市场口耳相授的,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的内容。虽然过程枯燥,但还能凭着一点点的求知欲,尚能苦中作乐。随着第四篇的起草,因为现代商业运作异常复杂,不得不感叹当代的大益覆盖面越来越广,对于一个完全没有股票基础的人来说,我居然在“股吧”浸泡多日,其中艰辛,无异于将一名基佬置身青楼之中,痛苦可见一斑。

然后我发现,我完全走偏了,本系列的重点,一直都是基于大益本身,而非单一个人生平故事。为某人立传这种事情,其一,时候未到,其二,尚不够格,其三,没有收入。算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还需要需要极大的勇气,更有甚者,朝不保夕,也是常态。毕竟自古以来,史官都只敢对上个朝代侃侃而谈。

还好,我从来都不是史官,与大益品牌也无任何利益挂钩,我甚至连今年的金沧海都没有喝过!关于大益当代的掌门人,网络素材甚少,最终收集到的零星资料,只能说褒贬不一,这篇文章也只能尽量保证阐述客观事实,并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场景,适当进行文字加工。

最后立一个免责声明:所有素材皆源自网络,如有勘误,若有理有据,可私信删除。

书接上回,咱们接着来啊!

预告了两期的吴姓男孩,今天即将粉墨登场,但是在谈及吴姓男孩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男孩的父亲——吴坤雄。吴坤雄老前辈于1940年出生于海南,与勐海茶厂同岁,按照现在的说法,吴老前辈算得上一位标准的勐海宝宝,但基于老人80岁的高龄,这样称呼难免不雅,为此,后文统称,勐海大爷。勐海大爷的事迹就更少了,只能从其撰写的书籍《享受大益》中洞察一二。

· 帮大家治下脖子

在那个年代,勐海大爷的经历无疑是人上人,膝下育有一子,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吴远之。1966年7月14日诞生于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23号,地址不用查了,我百度过了,现在变成了一所幼儿园。1984年,吴远之凭借优异的成绩从海南中学考入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主修飞机设计,同样是这样一年,“北航”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由此可见,当年北航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凡是有资格进入北航进修的人,都是学霸。大学毕业后,吴远之远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镀金,97年斩获渥太华硕士学位,可见,求学生涯的吴远之,身材消瘦,相貌平平,无疑将所有的天赋点全部点在了智力上。也正是在西方留学的经验,吴远之喜欢上了各类基督教书籍,母亲虽然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儿子的信仰曾有过一些疑虑,但“她也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信主后的平安与欢愉。「两教一家」,在吴家迎来了平衡,这是优质家庭教育的体现。

至于之前提及的1962年出生,结合84年考上大学,那么这个出生时间应该就是错误的了,谁都不愿意相信一个集团掌门人,直到22岁才高中毕业吧?至于百科这边,编写门槛确实也比较低,低到我都编辑过几次。

回国之后,可能曾短暂任职于海南省政府经研中心、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并且凭借职位属性,与海南当地诸多企业打过交道。按照正常的轨迹,吴远之先生完全可以偏安一隅,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几十年后,以个人双商,混个一官半职,平稳且富足的度过一生,也能成为家族榜样。

但是文化人总是清高的,比如茶不多先生总会在每天清晨打开阅读数据,问自己今天粉丝涨了吗?端着铁饭碗的吴远之一样的不安现状:我堂堂北航才子,渥太华高材生,显然不能被这铁饭碗束缚,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是我的征途大海,我想去看看!当时周遭的人必然有很多问号,完全无法接受吴远之的想法,直到20年后,广西一位少男云淡风轻的说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人们才能勉强洞察到吴远之超前的眼界,当然,正是这种超前的眼界,让吴远之在接手大益之后,屡屡逢凶化吉,先按下不表。

总之,即使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能从侧面告诉我们,美国总统可以常常换,但是大益的吴远之只有一个。

1998年开始,也就是卢厂长玩脱的那年,吴远之与勐海尚没有建立关系,只是凭借个人的履历与优质的人脉,进入云南省保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一职,宝山水泥于1983年开始兴建,1985年建成并试生产,1986年1月注册登记,1987年3月通过省级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的国营企业。国企的董事长显然不能算打工了,然后这里的宝山水泥,也就是后来跟吴远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博闻科技。

某日找到老父亲:爸,你看我如今也算小有所成,你喜欢什么就给我说,我给你买。

勐海大爷想了想,放下了手上血压计:我这把老骨头没啥追求,最近迷上勐海茶厂的大益茶,你去给我买点大益吧。

少年一个趔趄,扶了扶眼镜,再次展现出超前的眼光:“父亲,是亿点吗!”

勐海大爷双目闪烁,嗯,一点就好

吴远之一愣:得嘞,安排。

2004年,是中国深化改革的一年,这一年的热词是「国退民进」,官方的解释是:为了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大竞争,以及解决投资的资金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关键性行业的国企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比如石化、金融、电网等等,一些非关键领域国企退出,进行了改制,04年的茶业改制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拉开的,目的在于放活市场经济,大批的国企由国营向民营转变,是谓“国退民进”。这是当时的大环境,而彼时的勐海茶厂,风雨飘摇,数年亏损,倒闭在即,工来了,倒闭指日可待。不过茶厂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危机,如今的经营不善,也隶属于日常经营不善的范畴,虽然谈不上多开心,至少已经习惯了。

因此,改制与经营不善,并没什么因果关系,两者最多就是平行关系,但改制的确是勐海茶厂的新生和辉煌,这是知识点,大家可以记一下。挑这一段说的目的是再次反驳某些人说的改制后的大益不如改制前的勐海茶厂这类厚古薄今的言论。

当时吴远之执掌的宝山水泥,已经改名成博闻科技,已经是业内知名的上市公司,保山地区的骨干企业,1994年便是云南水泥50强,后期又涉足了IT行业,信息服务、计算机硬件生产等等,不过到2004年随着水泥板块萎缩,新业务进展不力,这家公司已经逐步走上了下坡路,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盈利项目。

当博闻遇到大益,就是巧儿他妈给巧开门,巧到家了。

显然,吴远之对勐海茶厂势在必得,但是看上勐海的茶厂的企业,远不止博闻一家,不久后,吴远之便与红塔集团产生了激烈的正面碰撞,红塔集团开价8亿,博闻这边连一个亿都不到,但是吴远之当时就吼出了豪言壮语:勐海茶厂呢,我给,你可以拿,但是我要,你不能抢。

还有个说法是,吴远之收购大益之后,红塔用8个亿找吴远之买大益,但是吴远之没有卖,毕竟文化人是讲原则的,“这是我生父的心头好,断不能因为区区8个亿贱卖掉,你红塔天大地大,云南一霸,如果你非要从我手上拿,得加钱!”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无论哪个说法正确,结果就留在了吴远之手上,如果红塔集团确实有八个亿抢大益的事情发生,那么数千万便拿下大益的吴远之,是无限等于空手套白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很多年后,吴总将这种乐趣共享出来,让茶市的许多人也能通过操作体验到同样的乐趣,这群人叫——空军。

自此,勐海茶厂彻底撕下了国企的标签,成为民营企业,最出名的一次改制。

而到手后的勐海茶厂当时的现状又变得惨不忍睹,这里用“又”的意思,与吴远之本人没有过多的关系,算是勐海茶厂日常惨不忍睹的那种惨不忍睹。据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事人回忆,我们赶到勐海茶厂的时候,厂房里窗户上的玻璃一块不剩,有的被泄愤砸掉,有的被撬去卖钱,一些厂房年久失修,与危房无异,整个厂区荒草丛生,一人多高,小孩子进去就没人影了,改制后吴总的首次召集会议,是在一块好不容易找到的空地上举行的,决策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耳熟能详的「装玻璃」。

厂区的破旧尚靠勤劳去克服,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茶厂对改制不满意的员工,他们纷纷冲进厂区闹事,罢工,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厂里面连一扇门都没有,结果就是员工公然跑进库房拿走了茶叶,甚至与我们的工作产生了肢体纠纷,于是立马开始安置铁门,配备保安,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下去。对于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状,老员工当然是全部留任最好,可惜大家并不看好这家大益的前景,留下来没几个人,员工缺失,岗位空置,不得不重新招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承蒙前员工的慷慨离职,也让大益着手打造一支文化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新茶人团队。一年时间,茶厂吸引了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20人,大专毕业生15人 ,职高,高中,中专生170多人,还帮助63位职工通过成人大学考试,储备了一大技术型人才。

· 吴远之与他的团队

恢复了茶厂生产之后,吴远之身兼博闻科技大益董事长二职,两个企业在下坡路上见了面,一见如故,抱头痛哭,就此结义金兰,互以兄弟相称,决心互相扶持,携手并进。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个显而易见的数学道理——负负得正。最终,经历了建厂房,盖仓库,加设备,大益逐渐支棱了起来,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勐海茶厂有一间陈列室,承载勐海茶厂辉煌历史,2005年,吴远之决定翻新陈列室,命名为大益馆,并邀请父亲吴坤雄老先生以馆长之名筹建大益馆,旨在记录曾经的勐海茶厂,并书写大益未来荣光,如今,已经成为益友的打卡圣地。这一年,大益爆发式推出了40多个新品,单是7542就生产了多个批次(一说5批,一说8批,未证实),还有金针白莲和勐海之星这类在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奖产品。8月,茶厂重新优化配方,改进包装风格,同时改变以唛号为茶名的传统做法,一举推出“金色韵象”。这款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茶商的追捧,成为无数人的「心头好」11月22日,获得QS证书,为云南省茶叶企业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是云南省茶叶企业率先推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典范,开辟了云南省茶叶行业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里程碑,体现了勐海茶厂龙头企业的超强实力。

同年,云南省为普洱茶策划了一场全国性的大型营销事件——马帮进京,大益也组建起了自己的马帮进藏,重铸人们的思维模式,让茶马古道与普洱茶形成了强关联,这一年,普洱彻底火出了圈,与此同时,也为07年普洱崩盘埋下了伏笔。07年是普洱圈的乱世,乱世出英雄,大盘崩塌的同时,行业迎来重新洗牌,在胜利者的眼中,这更是一场机遇。

这个可能就得留给下一期来讲了。

深圳创造与中国“茶二代”的崛起

人是环境的产物,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所能掌握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是稀缺的,故理想中无所不能的“完美的人”,往往是社会中身不由己的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提高稀缺资源配置效率是获取财富的手段,理性的“经济人”决策驱动市场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谈茶界的创新,而要从资源配置效率与理性决策的角度,在动态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进行审视,找出未来的产业边界与通向未来的核心驱动力。

有以下几组充满辨证关系的概念值得创新人士审视:机会主义市场与成熟市场,专业市场与非专业市场,传统赛道与创新赛道,传统技艺与技术革命,老派茶文化与时尚茶文化,精英主义与世俗化,单边主义与多元融合,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原始积累与现代积累……

我认为,中国茶界的最大变革在于财富积累方式的不同,现阶段由原始积累向现代积累迈进。穷人的白手起家,与“茶二代”的守业与创业,肯定会因资源配置能力的不同造成积累方式之迥异:一个是各种条件不具备的一穷二白——资本稀缺(穷),可掌控与调动的资源少(白);另一个是社会财富已经积累起来,资本已过剩,在投资实业回报率低的情况下,多余的资本会推高资产价格。这就是社会财富虚拟化、产业脱实向虚的根源,都是钱多闹的!钱多多的创业模式,对白手起家的创业模式肯定是降维打击,这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当企业高管,做自由职业,要比创业当老板安全稳妥,符合新时期的阶层跃升之道。

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伴随着财富积累水涨船高,也就是过去中国穷,什么都没有,有钱买不到彩电,买不到人才与技术,买不到基础设施与政策环境,什么都要从国外引进,要抓基础建设,要对内改革。而现在,不差钱的“茶二代”创业,一个字,买,买,买……能用钱搞定的都不是事,这就是穷一代与富二代创业的最大差别。

有人说,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是富二代,穷人就不能创业了?非也!当今社会,技术与思想是比物质更重要的财富,拥有技术与思想但没钱的自然人与机构,可以找资本市场,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钱来创业。总之,“茶二代”的创业,要不不差钱,要不有技术,或者有思想,这都是现代积累的方式——“技术+思想+资本市场”造就的积累效率,是“一穷二白”原始积累效率的几何倍数,构成上帝视角的降维打击。这就是北上广深杭的高净值人士,为什么看茶行业很LOW的原因——这是原始积累与现代积累的差距,需要“茶二代”去赶超……

茶一代创业虽然一穷二白,但他面临一个充满市场机会的卖方市场,从而创造了茶界原始积累的奇迹。

当然,这种奇迹不是孤立的,而是受益于全球产业资本向东亚东南亚乃至印度的转移过程。中国廉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与西方的资本与市场相结合,以世界工厂模式创造了增长的奇迹。这种利用外资与国外市场走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发展之路,被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总结为后进国家赶超战略的“后发优势”。也就是对标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制度与经验,欠发达国家不用搞太多研发与制度创新,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生产线,用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生产出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去获取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赚取外汇,以完成原始积累,再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发展之路。这就是中国商人的特点,没钱的时候,拼命利用卖方市场的机会,靠勤奋与胆大敢闯,用机会主义的方式完成原始积累。有钱了,形成对物质财富的路径依赖,用钱买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技术、制度与思想创新上投入严重不够。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在赶超先进的时候,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复制粘贴即可,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碰到复制的天花板,有钱买不到,或者要付天价专利使用费。与此同时,随着竞争加剧,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面对成熟市场,消费者说了算,过去打江山的机会主义那一套不再吃香,忽悠卖拐的吹牛割市场韭菜营销,让位于品质为本的品牌长期塑造工程。这意味着,一方面快钱不好赚,另一方面有钱也很难买到先进经验,企业面临增长瓶颈,甚至处于衰退与败落的尴尬境地。林毅夫的“后发优势”,变为杨小凯的“后发劣势”,不改变机会主义与抄袭山寨的作风,走技术、制度与思想创新之路,只会落入“中等发达陷阱”与“后发劣势”……

茶一代的用钱买,与茶二代的买,是不同的买。一个是花钱以物质财富建设为主,搞盗版山寨主义。他们只会追寻成功案例与经验,而对代表未来的新生事物缺乏价值判断能力,舍不得买,也不能正确估值去买,即便买了,也会水土不服,推行不下去,得不偿失。要破“后发劣势”的局,只能一代新人换旧人,拥有新思维的“茶二代”才能为代表未来的创新事物正确估值,从而正确地买,并匹配相应资源,让创新落到实处。不差钱,又会买,又会匹配资源落地的“茶二代”,将推动传统中国茶的创新进程……

所谓正确的买,是说要将在要素市场买来的先进人才、技术、制度与产业思想等,与茶行的特殊发展规律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各种资源要素创新式优化配置的商业组合,这样一来花钱才能落到实处,外来先进的东西才不会水土不服。当今信息社会,各种新概念到处流传,茶业厂商接触到各种高人各种先进事物,其实是很容易的。但问题是,事情是做出来的,而不只是说说而已。所以,满嘴飙大词,玩各种时髦的高大上,看上去很美,往往在现实中不堪一击。茶行业,需要的不是业内概念大师与外来洋和尚,在各种高逼格论坛高谈阔论,有想法而没做法,甚至仅仅是表演系的说法。做法就是创新茶界商业组合,对于传统茶行业这种非标产业,充满复杂关联交易的行业,要做成行之有效的商业组合创新,必须下苦笨工夫,创新模型是慢慢打磨出来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一个企业,乃至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由照抄学习,转向有选择的学习,到最后就进入文化自觉的阶段,以我为主,即我命由我不由天,别人先进的东西好的东西肯定要借鉴,但必须走自主发展的特色之路。业界概念大师嫌自己的行业太土,外界的洋大师在传统茶面前觉得自己是救世主,我认为这两种态度与立场有极大的问题。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性,这种特性肯定需要接受现代与后现代之洗礼,茶作为传统行业自是不能闭关锁国,而要积极主动去改革开放,以完成中国茶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之时代命题。但,我们也不能用现代与后现代的原教旨主义,来全盘否定传统,否定中国茶的特殊道路。事实上,盛世兴茶,中国茶近年来已进入文化觉醒、产业自觉的阶段。中国茶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肯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而不是立顿式的……

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自觉发展的主体,很可能是“茶二代”。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隔”与“不隔”问题。“茶一代”,熟悉后发优势与机会主义的市场打法,但与先进商业潮流、创新商业组合相隔,外来资本玩各种现代主流商业套路头头是道,也与茶行业的特殊规律相隔。不隔,才是第一等好词;隔了,就等而下之。“茶二代”,有父辈荫庇,沿袭事茶家风,自是不隔中国茶特殊逻辑。同时,其生长在已深度现代化的中国,欧风美雨浸淫多了,各种新事物,见怪不怪,没啥稀奇,只是社会新常态而已,故其与创新不隔。因其不隔,故能做出第一等的“人间茶话”,将先进事物落实到创新商业组合。中国茶的未来,在茶二代,他们是产业与文化自觉的最大力量,将塑造传统中国茶的全新未来……

当然,在文化自觉、产业自主发展的感召下,进行落地式创新的主体,除了“茶二代”,也包括愿意放下身段学习茶行业特殊逻辑的跨界年轻人以及资本。概言之,只要掌握先进事物,又尊重茶产业特殊规律的个人与机构,都可以视为中国茶创新的最大推手。

找到了面向未来的创新主体,还需要为这些志存高远者量身定做孵化创新项目的平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过程中,深圳可谓一座充满创新精神的城市,无数年轻人寻梦深圳,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时代背景下,矢志做中国茶产业创新发展引擎的深圳茶博园,认为深圳不仅仅是一个精品茶消费大市场,而且将来更应该成为中国茶的创新大本营,成为中国茶产业升级、品牌孵化的黄埔军校。

深圳的创新优势,要真正转化为茶产业的创新优势,需要正视“隔”与“不隔”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普通规律与特殊规律之间,不隔的“茶二代”及深耕茶行业、熟知茶产业的跨界人士,能极大提升外来先进经验的转化效率,外来资本与“茶二代”及跨界深耕者联手,必能开启古老茶行业的全新明天。基于此,深圳茶博园一方面整合行业外以创新为核心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邀请“茶二代”与行业深耕者入驻,对之进行跨界资源整合赋能,产业链打通加持,助力其创新与解决行业痛点,让其发挥“不隔”优势,将外来的先进事物与茶行业的底层逻辑融会贯通,形成具有中国茶行业特色的现代化、后现代化之路……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