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世界红茶

找到约7,820条结果 (用时 0.084 秒)

世界红茶报告| 武夷——世界红茶摇篮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武夷——世界红茶摇篮

茶树是被子植物门的木本作物,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的早期,在地球上已存在七、八千万年。它原产于中国西南。位于中国福建省西北部与江西省交界处的武夷山和福建省东北部宁德市的天山,是茶树物种起源的同源“隔离分布”区域。在商周时期之前,这两个区域也已有应用茶,“以茶轻身。”前者武夷山成为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后者则成为全国名茶“天山绿茶”和“天山红茶”的发源地

(一)正山小种的发源地

中国福建省的武夷山第一高峰黄岗山(海拔2185米,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高峰)南麓的群山丛林中,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桐木关。殊不知早年不为人知而僻静的小小山村,在近代却因“茶”而闻名世界。武夷山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盆地,为福建最高(平均海拔1200米)的生态环境优异、生物多样化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区。这里山体多断裂,深切,形成峰岩多姿,河曲幽雅的自然形态和景观。

商朝末(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时,福建武夷“闽濮族”为南方会盟八个小国之一,以茶叶作为一种特产进贡。汉朝后,武夷茶更成贡茶。唐朝中后期,武夷制“蜡面”贡茶。宋朝,武夷亦制龙团茶,归建州“北苑贡茶”入贡。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诏创皇家焙局“御茶园”于武夷四曲溪畔,武夷茶名声大扬。明、清朝,改制“芽茶”(绿茶散茶)进贡。同时先后诞生了驰名天下的“正山小种红茶”、“工夫红茶”、“武夷岩茶”及大红袍等奇丛茶。

“小种红茶”是起源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下的“桐木关”,由武夷山茶农创制的全发酵茶类,是世界红茶的开山鼻祖。

据《漫话福建茶文化·正山小种》中写道:“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坦洋、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造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桐木关,地处中国武夷山市版图西北部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东接星村镇;西邻光泽县的崩山及江西铅山县的王比村,均居仙霞山脉;南経武夷黄坑,向东南通建阳市,向西南抵邵武市的观音坑;北连黄岗山北麓的江西铅山县石陇乡等地。这一带是正山小种的主产地,其山脉海拔均在10001500米,峰峦叠嶂,形成武夷大峡谷,林丰竹茂,溪水清澈,冬暖夏凉,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园分布于山坡砾石隙地,茶树生长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下,采下的茶芽鲜叶原料,经特殊的制造工艺,形成小种红茶特异的产品质量。它曾漂洋过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爱茶的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格局。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二)发源地武夷双遗产

1、发源地的自然遗产

“正山小种”红茶问世后,其独特的品质风味传到西方后,引起了西欧上层社会的轰动,曾有一些“传教士”、“生物学家”、“茶叶猎人”等来到武夷山探寻小种红茶的“奥秘”,寻觅桐木关的“梦寐”,结果他们竟又发现了这里大自然的魅力,发现了这个大自然的无穷生物宝藏。他们曾以传教探险之名,建教堂、采集生物样本,同时探觅小种红茶的茶树品种、栽培、加工……。据史料,自正山小种和中国红茶输出欧美兴盛时期的1699年以来至20世纪上叶,曾先后有英、法、美、德等国的神父、职员、医生、学者、商人等来到桐木、桂墩、大竹岚等地或探访红茶采制技艺,或采集植物、动物标本,200多年来,这里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采集胜地,并发现有大批的动植物新种,武夷山有着“昆种的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誉。这里为何被世界公认为“生物之窗”呢?答案是,武夷山,碧水丹山,绿树成荫,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山重水复,奇秀深幽,真是“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倾碧琉璃”、“三三秀水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有如“人间仙境”,“天上瑶池”。这里又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的胜地,群山垂直耸立,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有112座,当人们登越群山,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看到的是垂直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过渡林、   0   温带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山地草甸等,构成了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垂直植物带,“三最”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6.3%。据科学家的考察,从中发现分布有各种植物5110种。20世纪末统计,其中低等植物840余种;高等植物284科1107属2888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149种1800多种)。已发现的动物有5110种。据20世纪末考察统计,有脊柱动物475种;鸟纲18目47科400多种;昆虫已定名的有4635种;爬行动物有73种;蛇类有5科26属64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尚拥有许多濒危植物和动物。有如银杏、南方铁杉等等28种濒危和渐危的植物;有如红豆杉、水松等2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同时这里分布着亚热带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植物,是山茶属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当今,全世界有山茶科(Theaceae)植物23个属380多种,中国有15属260余种。位处北纬27°N的武夷山,却有山茶科植物10属35种,占世界23个属的43.48%,占中国15个属的66.66%。上述表明,福建武夷山是世界重要的山茶科(Theaceae)和山茶属(Camellia)植物的主要分布地。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茶组的植物,茶组包括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的所有物种。武夷山发现有野生茶树,其茶树栽培品种资源丰富,其有性系茶树类群以莱茶群体为主,也是制造小种红茶的主要物种。武夷莱茶,以小、中叶型为主,有小圆叶、瓜子叶、长叶、小长叶、小叶水仙、阔叶、苦瓜、圆叶等型茶种,还有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半天夭、小金龟)等。据调查,武夷茶树品种花名有830多种,为武夷茶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茶树植物制茶原料。


2、发源地的文化遗产

武夷山,面对太平洋西岸,奇秀甲东南(中国东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茶树品种,为历史文化的灿烂,起着相辅相成之独特效应,早在商周时期,武夷君(“闽濮族”君长)就向周武王献贡茶、历代许多文人墨客、贤人智士来此游历、讲学,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文物古迹,诸如绝壁上留有数千年的船棺和虹桥板;汉城遗址、紫阳书院、遇林亭的遗址。元代御茶园遗址,还有寺观等人文景观……“珠藏泽自媚,玉蕴山含辉”,有如一颗深藏在名山川泽的碧玉明珠。1999年12月2日联合国根据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汉城遗址等普遍价值的遗址及自然面貌,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遗产,正式批准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比特丽兹·卡奈尔·德·巴尔科夫人,曾命笔特书:“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这一切,为武夷山历史上能为世界红茶创立新纪元,播下了种子!

    自16世纪初中叶前后,来武夷山的神父、采集标本的西方人,明里暗里逐渐把武夷茶(红茶)带出,其需求量逐增。17世纪后,中外红茶出口贸易不断发展。小种红茶逐渐从桐木关附近内围向武夷山外围的县境传播,又有了“外山小种”、“人工小种”、“烟小种”和“工夫红茶”等的出现。随着小种红茶逐渐传到欧洲后,外销需求不断扩大,到18世纪世界市场的红茶已到供不应求,许多外国商人祈求能采购到红茶。在此时代和市场背景下,福建闽东北茶叶主产区,大量生产“外山小种”、“烟小种”,尤其是发展“工夫红茶”。18世纪中后期,距武夷山市较近的政和县开始制造工夫红茶,其产品称为“遂应场仙岩工夫红茶”。同时在今宁德市的福安县(市)产生了“坦洋工夫红茶”。19世纪在福鼎县(市)也产制“白琳工夫红茶”,至此形成了最早名闻天下、最早出口欧美的“闽红三大工夫”红茶(那时,西方商人统称武夷茶)。所谓工夫红茶,据《闽·录异》载,系以嫩芽用武夷茶制法精心焙制,色黑味异,被称工夫茶。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级的商品茶,同时,各茶区仿效产制各具特色的工夫红茶。

自红茶问世以来,世界红茶先后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其中前两种均发源于中国武夷山,红碎茶却迟于19世纪后期,由英国人在印度、斯里兰卡(锡兰)把前二种中国红茶工艺改革后演变而成。由此,中国武夷山成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中国既是世界茶叶的祖国,也是世界红茶的故乡。


(三)小种工夫兼容并蓄

    红茶祖国——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红茶”的是元末(约1330-1368年),明中业已有葡人从中国带去茶叶,并喝到“呈红色”的红茶。武夷山“正山小种”与“工夫茶”之名,最早出现于明末(1640)。

中国红茶明清时就有“小种”,“工夫”二种同时出现,“小种红茶”与“工夫红茶”,最大区别在于制造工艺上有否用松柴“熏烟”。是“工夫”演变为“小种”?还是“小种”演变为“工夫”?过去一般认为,工夫红茶是一种红茶之后于十九世纪中诞生的。近年我们从许多文献的研究考证中,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在红茶初创时期,这两种红茶因工艺大同小异,故统称“红茶”,且同时出现于武夷山,也难分先后。林潄峯先生于《福建红茶初期采制方法与在西北贸易的探讨》(1986年)一文回答了这个问题。该文道:福建红茶采制方法,是从炒绿发展起来,明初武夷废团茶改制芽茶。中叶以后茶园荒芜,采制粗放,因而茶色紫赤,不堪入贡。原来武夷芽茶皆嫩采,以后逐渐采粗。更由于高山云雾多,悬崖侧岭,不近朝曦,乃采用日晒茶菁(鲜叶),多所翻动,促进了发酵红变,发展形成了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独特的工艺。按当时制法的记述,仍未脱蒸焙或炒焙作业,由于茶色紫赤,有别于清汤绿叶,自成‘红茶’一系。”

自明朝初期(14世纪~16世纪初),明朝廷为巩固中央集权,实行对外海禁,开始在广州、泉州、宁波设立三个市舶司管理口岸,不久又关闭泉州、宁波二个市舶司,仅在广州单独成立怀远驿,专门由朝廷统一与外夷开展朝贡贸易。一方面是因朝廷限制对外贸易,另一方面是那时在国内尚不崇尚及流行品饮红茶,故而在史籍中难见到关于“小种红茶”和其他红茶的专门记载。由于武夷山(原福建崇安县)桐木关一带自然环境优异、武夷莱茶(即小叶种)茶树品种优良,产制的“正山小种”红茶或称“武夷茶”质量独特,逐渐传播到西方,同时最早传播到欧、美,最早在世界上扬名。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03~1434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多经由福建出发,曾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亦(并)带去武夷茶及其他茶品、货品作为珍赠品。明中叶前(1500年前后),红茶已在国内武夷山周边或广州口岸少量流通,西方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海员、商人已在中国品饮到红茶,或将珍品少量带出中国而传到国外。明正德元年(1506年)葡萄牙人进入中国,1514年葡萄牙商队船开到广州,1517年葡萄牙船员从中国回国时带去茶叶,1556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神父来到中国传教,1560年他回国后曾记载他在中国对红茶的感受:“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汁液。”

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自十五、十六世纪步入西方大门时始,曾成为葡萄牙、荷兰、英国皇室御用珍品,被誉为“茶中皇后”。后被尊为世界红茶的始祖!同时,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然而,如此受人尊崇的世界红茶珍品——“小种红茶”这个新纪元,竟在两个多世纪中尚没很好的单独留下墨迹!随着时光的流逝,年代的久远,渐渐被人淡漠和遗忘!历史总不会被时代所湮没,曾经的辉煌也不会完全消失!诸如上述刘基记载“兰膏”和“酥签”红茶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红茶乃至世界红茶起源的新一页!武夷“小种”、“工夫”兼容并蓄,“小种”、“工夫”作为茶名,最早同时出现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据《清代通史》(萧一山编)卷二:“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清雍正十年(1732年)崇安县县令刘婧所撰《片刻余闲集》,他还记述了正山小种红茶及闽赣两地多处的红茶(小种红茶或烟小种等)汇聚武夷山星村的商贾情景,该书曰:“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而行商则以之入于紫毫芽茶内售之。取其价廉而质重也。”“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之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洲茶中最高者曰白毫,次则紫毫……”那时所指的“武夷茶”一般多指红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鸟”亦是指红茶。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陆廷灿(崇安县令)撰《续茶经》中记曰:“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

清乾隆16年(1751年)天工在编修的《武夷山志》中,也记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说明,明清武夷山产制红茶均含“小种”和“工夫”。只是当时把“小种”当做高级茶,“工夫”略逊一筹,后来“工夫”茶产区和产量扩增,逐渐把“小种”和“工夫”分开。

中国红茶,最早于16~17世纪以武夷茶(红茶)传输西方葡萄牙、荷兰、英国。庄任先生《闲话武夷茶、工夫、小种》(1985年)记述,英国东印度公司红茶、绿茶输入统计,“1721-1730年十年间共运进绿茶458万余磅(41549担),红茶336万余磅(30481担)。”“1751-1760年的十年间,武夷茶已占红绿茶输入总量的63.3%。‘工夫’占1.38%,‘小种’占1.15%,‘白毫’占0.3%。‘小种’在1731-1740年的统计数字中开始列有少量。这里将‘武夷’、‘工夫’、‘小种’、‘白毫’全归入红茶类”。如上所述,我国生产出口红茶中的品类记载,已出现在英国的贸易统计资料中。这里又可证实《清代通史》刘靖《片刻余闲集》和陆廷灿《续茶经》中记载的小种、工夫、白毫等均为红茶的品类。

虽然此时的外贸均有两大种红茶的输出,但品质优异高超的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曾倾倒西方消费者。“小种红茶”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1853年福州“闽海关”开始出口贸易,英国等商人直接进入武夷山等地采购“正山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等茶叶,他们称武夷正山小种为LapsangSouchong(福州方言,同音)。1886年后出口到英国的“小种红茶”及祁红等被用以拼配印度或斯里兰卡生产的红茶,以提高印、斯茶叶商品的质量和价值。直至当代国外仍有用正山小种、祁红、闽红、与印、斯红茶相拼配成高级的红茶饮品。

摘自《世界红茶报告》

世界红茶|中国红茶演绎碎茶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世界红茶|中国红茶演绎碎茶


(一)红碎茶品蓄势兴起

1、英人在印首创碎茶

自16世纪中至19世纪80年代,中国红茶和中国茶曾独占世界市场300多年。至1834~1856年,在英东印度公司和印度官方的操弄下,印度从中国引种茶树成功,并从中国引入技工,制成了印度红茶,1867年-1869年又在斯里兰卡等国引种成功。也开始产制红茶。自此,英国从印度、斯里兰卡进口红茶而后转口进入欧美及国际市场,至1886年后英国等西方减少了从中国进口红茶。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减少人力,为了提高茶汤浸出率,便于冲泡,他们在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开始适制红碎茶。1876年英国在印度应用切丝机,将半成品切碎成颗粒状的红碎茶片,进入发酵烘焙,制成“红碎茶”,从此正式出现“红碎茶”新工艺和新机具。随后输往西方茶市的工夫红茶逐被红碎茶所主导。1920年后,英人又在肯尼亚开茶园,建茶厂,发明了CTC新型红碎茶机械,在印,斯、肯尼亚推广生产CTC红碎茶,尤其是肯尼亚这个新型产茶国,从此产制CTC红碎茶为主。20世纪50年代后又诞生了洛托凡、LTP、CTC加工机械,大大促进了红碎茶的发展。

2、红碎茶生产的传播

19世纪,来自世界双遗产产地武夷山和中国茶区的一粒一粒茶树种子,已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来自武夷的一片片树叶已变成红碎茶在环球飘香!世界上产制红碎茶的主要国家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越南、土耳其等国。红茶祖国——中国也有部分省产制,但发展上下起伏。现据江用文先生、阮逸明先生等发表有关资料将介绍的各国情况综述于下。20世纪,世界红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从亚洲扩大到非洲、拉丁美洲。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上述国家中绝大多数生产红茶。这些国家分布如下:

亚洲21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孟加拉国、伊朗、缅甸、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菲律宾、朝鲜、韩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格鲁吉亚。

非洲21个国家,包括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尹旺达、马里、几内亚、毛里求斯、南非、埃及、刚果、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罗德西亚、埃塞俄比亚、留尼汪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津巴布韦。

美洲12个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厄尔多瓜、危地马拉、巴拉圭、牙买加、墨西哥、玻利维亚、圭亚那和美国。

大洋洲3个国家,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裴济和澳大利亚。”

(一)红碎茶品繁延世界

1、 印度红碎茶第一国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产制分级红茶(红碎茶),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曾是世界第一大红茶生产国。自1834年始种茶至1850年后大面积发展,早先是引进中国武夷茶的制法(即小钟与工夫红茶制造工艺),于1938年产制第一批红茶,约160公斤,运至英国伦敦试销,获得好评。至1876年由英国发明了分级红茶制造机械,从此开始生产红碎茶。其后红碎茶逐渐取代中国工夫红茶的霸主地位,其生产量和出口量直线上升,曾位居世界第一。据阮逸明先生在《红遍半边天——漫谈红茶》一文记述:“印度于1930年创CTC(Crush,Tear,Curl;碎,撕、捻)碎茶机,1958年创Rotorvane揉切机,建立CTC碎红茶机械化生产模式,是红茶加工上的一大创举,配合袋泡茶的时代潮流,使印度红茶居世界领导地位。2008年印度生产97万吨红茶(占世界红茶产量40%),其中CTC碎红茶占90%,印度红茶以CTC碎红茶为主。

印度红茶以阿萨姆奶茶及大吉岭红茶闻名国际,阿萨姆是指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地区沿布拉乌普特拉河两岸广阔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红茶产地。阿萨姆红茶大多是CTC制法制作的碎红茶,所制的红茶呈深红色,汤色浓厚。阿萨姆红茶的特色是汤色红浓稍暗,滋味浓厚,口感强劲,适合加牛奶及糖调饮,习惯喝奶茶的人最喜欢阿萨姆红茶。

大吉岭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产于印度北部临近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沿海拔500-2000米的高地,日夜温差大且多浓雾,孕育出了风味独特的大吉岭红茶,大吉岭的红茶并非阿萨姆大叶种,而是十九世纪由中国引种的小叶种茶树的后代,以其独特的口味自成一派,受到红茶爱好者的喜爱。

大吉岭的红茶产制季节严格的分为春、夏、秋三季,各季所产红茶的滋味和香气也大为不同。在3-4月产制的初摘大吉岭红茶,汤色金黄,带有温和清新的香气,适合清饮,或佐以口味清淡的蛋糕、饼干、日式点心。5-6月产制者称为次摘(Second Flush)即夏茶,是产制极品大吉岭红茶的最佳季节。次摘大吉岭红茶,汤色呈琥珀桔黄色,滋味浓郁清爽既甘甜又有淡淡的涩,独特的麝香葡萄风味熟果香更为迷人,适合下午茶时间的清饮。在7-8月雨季结束后采秋茶,大吉岭秋茶汤色铜红色,滋味浓厚,涩味突出,适合加牛奶及糖调饮。

大吉岭红茶,以淡桔黄色的汤色,高贵典雅的熟果香,淡淡独特的爽口涩味,自成一派而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25]

到2010年,印度茶园面积达57.8万公顷,产量达98.85万吨,居中国之后,为世界第二位。红碎茶等茶叶出口量为19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次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


2、 斯里兰卡红茶享誉

斯里兰卡原称锡兰,18世纪末以来曾多次从中国带去茶籽种植,均没获成功。1839年引入印度阿萨姆大叶种,延至1841年再次引入中国武夷小叶种茶苗,同时请去制茶技工指导。1866-1867年,用武夷种栽培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制造的红茶,经运销到英国伦敦市场,颇受欢迎,1873年后斯里兰卡新产的“锡兰茶”红茶,以其香气浓郁、汤色明亮享誉伦敦!这引起当地生产者及外国公司的重视,不断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和增加产量,红茶成为斯里兰卡国三大特产之首。

锡兰红茶加工方法,以生产传统分级红茶为主(占95%)适合壶泡,仅生产少量的CTC红茶适合袋泡茶。

斯里兰卡的茶叶主产地有:“乌瓦(Uva)、金柏拉(Dimbula)、努瓦拉爱利亚(Nuwala Eliya)及坎地(Kandy)”,其中乌瓦红茶闻名国际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乌瓦红茶产区,早晚雾气笼罩,孕育了乌瓦红茶的独特香气与滋味,是锡兰高地茶的代表,品质特佳,香气独特,淡雅的玫瑰香中带一丝薄荷的清凉,滋味醇厚带鲜爽的涩味,口感宜人,汤色桔黄色明亮,适宜清饮。“位于海拔400-500公尺米的坎地红茶属于低地茶,是斯里兰卡最早的红茶产地,早期种植的茶树是由印度阿萨姆引种。由于气候土质不同,虽然同为阿萨姆大叶种,但坎地红茶的滋味不像印度阿萨姆红茶般的浓厚强劲(涩味强),而显得较柔和,香气比较淡雅,汤色呈桔色明亮,适合制作冰红茶。”[25]

茶叶出口始于1872年。出口绝大部分为红碎茶中的传统茶(Orthodox)。1917年出口量为8.9万吨,超过中国,1965年出口22.43万吨,取代印度成世界第一出口国,2005年达29.88吨,次于肯尼亚为第二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斯里兰卡生产小包装茶和袋泡茶,至2004年占出口茶总量41%。2011年茶叶总产32.86万吨,占世界第九位,产红碎茶占世界第三位,红碎茶占世界第二位。


3、 新兴的肯尼亚红茶

肯尼亚,位处非洲大陆东部,它是20世纪新兴的以生产红碎茶为主的产茶国。1920年英国Brooke Bond及 James Finlay公司大面积开辟茶园及建立茶厂,开启肯尼亚规模性的茶叶生产。1963年独立后,在政府鼓励及支持下,茶业快速发展,是非洲的主要茶叶生产国(产量占全非洲的三分之二),以产制CTC红茶为主,现为世界第二大红茶生产国(仅次于印度)。

“肯尼亚的茶园位于海拔1500-2700米的高原地带,属于草原性气候,全年气温稳定,一年四季皆可采制茶叶,品质最佳产季为1-2月及7-8月。肯尼亚红茶汤色红浓稍暗,香气柔和,滋味浓厚,涩强爽口,适合加入牛奶及糖调饮,也可调以水果、香草制成草果茶,甚至可以加酒(白兰地或威士忌)调饮而别有风味。清饮时可以巧克力、甜品、三明治、汉堡搭配。”

肯尼亚2011年茶叶总产37,79万吨,出口红茶量却达42.13万吨,为世界第一出口国。

4、 百年复兴越南红茶

越南从中国引种茶树已数百年,曾一度衰落。1900年,法人在越南大面积开辟茶园,开始引入印度、斯里兰卡的茶树栽培和红碎茶制茶机械,兴建茶厂,使红碎茶产制水平不断提高,历经百年的复兴发展,越南的茶叶取得长足的进步,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增加。2011年茶叶总产量17.80万吨,占世界第五位,出口量为14.30万吨,占世界红碎茶出口的第四位。

5、 南亚岛国印尼红茶

印度尼西亚是亚洲南部的岛国,自17世纪后叶至19世纪后叶历经近二个世纪,先后四次引种茶树试种未获成功,最后于1892年试种成功后,1909年由一家英国公司在苏门答腊岛发展茶叶,产制红碎茶。2011年茶叶总产11.97万吨,出口量为7.55万吨,其红碎茶产量次于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土耳其。红碎茶出口量次于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越南。

6、 中亚的土耳其红茶

土耳其地处地中海和黑海之滨的中亚,19世纪末开始引种茶叶未成。1937年开辟第一个种植场,1947年,在Rize建立第一个红茶厂,开始生产红碎茶,但发展缓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逐步发展。2011年茶叶生产总产量达到14.50万吨,位列于红茶生产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之后。土耳其是一个红碎茶主要消费国,出口量2011年仅0.37万吨。

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开展!看红茶的品质“天花板”

一场规模盛大的红茶活动正在开展!

当有着千年茶史的古邑福安,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品质红茶,会碰撞出怎样的精彩故事?

9月20日-21日,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专家评审环节顺利举办。时隔三年重启的大会,引发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叶专家、茶企茶人、茶叶爱好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福安市,作为此次活动的主会场,演绎了一场机遇无限的茶事盛会。

红茶品质盛会来了

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开展

发源于中国的红茶,是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的茶类。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每年都会产制大量的红茶,随着全球化的贸易流通,进入世界人民的茶杯之中。而此次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的开展,无疑是对世界红茶品质的一场“大考”。

在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的开评仪式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申卫伟介绍,此次活动的茶样参与数量、覆盖面、代表性均明显高于首届,并表示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旨在加强世界红茶主产国和地区间的交流对话,促进红茶生产技艺互补提升,推动红茶贸易合作。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申卫伟

福安市市委书记周祥祺表示,近年来,福安充分发挥“坦洋工夫”品牌优势,推动茶叶产能不断扩大,茶苗产业迅速成长,产业链整体水平持续提升。作为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福安市倍感荣幸,真诚期望广大茶界朋友,通过此次活动深入了解坦洋工夫、爱上坦洋工夫,与福安携手合作,共同谱写坦洋工夫红茶和福安茶业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福安市市委书记周祥祺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黄建安作为审评专家代表进行了庄严宣誓,评审委员会将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准则,严肃认真秉公办事,认真履行评委职责,严守职业道德和纪律,确保圆满完成此次评茶工作。本次活动志愿者代表陈冰伟也进行了宣誓。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黄建安


△志愿者代表陈冰伟

随着开评仪式的进行,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专家学者齐聚助力审评

谁才是红茶的品质“天花板”

据悉,此次活动共计收到了国内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肯尼亚、乌干达、布隆迪等国家和地区1031家在华企业选送的1334个红茶样品,具体涵盖20余个品类。其中,福安市共选送了110份茶样参评,可谓好茶纷纭。

9月20日和21日全天,都是紧张刺激的审评环节,活动审评专家组依照《茶叶用于感官试验的茶汤的制备》(ISO3103:1980)、《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18)、《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ISO3720:2011)、《红茶术语》(ISO6078:1982)、《茶取样》(ISO1839:1980)等红茶相关国内外标准对报送茶样采取编码感官审评、多人感官审评的方式,对来自各地的茶样一一进行审评。

因参评茶样数量众多,此次审评主会场设立在福安市社口坦洋茶场与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两处,20位业内资深专家分成4组,同步开展审评工作。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苏峰表示,从小组目前审评茶样的整体质量来看,能看出这批茶样送样者背后的认真和用心。参评茶样既有创新型红茶,也有传统型红茶,通过此次活动,很多优秀的红茶产品都得到展示。

此次活动,参评茶样数量多、质量高,涌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优秀红茶产品。各地红茶地域风味十足,更是从多种角度诠释着红茶这一茶类的无限魅力。

在专家学者们整整两天的努力下,目前,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审评环节已暂时告一段落,具体的审评结果仍需核对和公证,将于12月的2022中国红茶大会上进行公布,让我们一起保持期待,持续关注。

属于世界红茶和福安茶业的故事都未完待续,享有“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红茶之都”美誉的福安市,一直都是向世界输出优质红茶的主力城市之一。诞生于福安市的坦洋工夫,早于三百年前就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它的传奇故事,三百年后,随着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的开展,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在这座历史悠久的茶城。

△福安市茶园风光

目前福安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涉茶人口约40万,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茶叶。2021年,福安实现毛茶产量2.81万吨,毛茶产值19.43亿元,综合产值超100亿元。并且福安市还拥有全福建省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年出圃良种苗木6亿多株,茶树良种化率达98%。

在资源禀赋与产业实力的加持下,福安市必然会在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的后续活动中绽放出更多精彩。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67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