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世界茶的起源

找到约1,908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茶史与茶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我区举行

3月26日,“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茶史与茶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我区蒙顶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历史与考古、茶业遗产保护利用、茶叶种植与流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世界茶的起源、中国茶史的研究、茶的传播与发展和茶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并发出“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茶史与茶业遗产学术研讨会雅安倡议,呼吁保护利用好雅安珍贵文化遗产,为蒙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好基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军,区委书记余云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熊毅卿等领导参加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文物局、雅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雅安市农业农村局承办。

王毅在致词中表示

雅安蒙顶山自古即是巴蜀早期产好茶之所,是业界公认的茶业和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富集的茶文化遗产是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立足新起点、汇聚新力量,要不断加强茶的起源、茶业历史、茶业考古、茶文化景观、茶业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开展巴蜀蒙山茶史、蒙山与茶马互市茶马古道关系、蒙顶山茶文化景观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持续加大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积极推动蒙顶山在内的茶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王军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雅安及名山独特的自然环境,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及茶产业进行了介绍。

研讨会上

专家们就世界茶的起源、中国茶史的研究、茶的传播与发展和茶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倡议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茶史的研究,持续深入开展对巴蜀蒙山茶史、蒙山与茶马互市、茶马古道关系、蒙顶山茶文化景观的价值等问题的探讨,加大对蒙顶山古茶园、古建筑、古石刻及古道路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特色化、优质化和效益化发展。

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孙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茶文化中心主任沈冬梅等国内知名历史考古、遗产保护和茶产业专家,以直播连线的方式发表主题演讲。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西南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心顾问谭继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霍巍等专家现场参加了研讨会。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监事、研究员 陈剑: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学术盛会,这次在学术的准备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我们这次盛会,把茶业考古和茶历史、茶文化的研究整合在一块,把我们中国最近考古新发现的茶业遗产最新成果,在这次盛会上进行了呈现。还有学者从茶史的角度、从茶文化的角度,都进行了比较精深的研究和阐释,其中一些专家从茶产业以及茶旅融合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我相信这次研讨会,对蒙顶山,对雅安的茶文化茶产业,乃至于文旅融合的推广和振兴工作会带来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原省旅游局巡视员、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 孙前:

这次研讨会非常好,非常重要,连通视频,请了全中国的很多大咖大专家,确了定蒙顶山的历史文化地位。走过了18年的历程,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越来越得到了中国和全世界的公认,所以这个事情是非常好非常重要,希望我们雅安市市委市政府、名山区委区政府、连同我们雅安的其他区县,以后经常推动蒙顶山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动蒙顶山茶文化茶产业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来源:名山区广播电视台)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的起源争论

关于茶的起源争论

关于茶树原产地,国内外仍有多种说法:

1、西南说:认为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


3、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云:“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4、江浙说:最近有学者据地下植物化石的发现提出茶树源于古代吴越地区的新说法,其理由是该地发掘田螺山遗址时发现了茶树根。《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年12月23日第07版)以《河姆渡人最早饮用茶 最早的茶产自中国》为题发了耸人听闻的报道。 

5、印度说: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

千宗室,日本茶道最大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在其1992年出版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中说:“总之,我们可以把印度的阿萨姆和中国的海南岛附近一带视为茶的原产地。

茶,是传入中国的还是野生于中国,这虽很难断定,但是,因为《本草纲目》有神农尝百草,其中百分之七十有毒,以茶解毒的记载,或许曾有野生茶树在中国。有一点是能够肯定的,就是随着佛教的东移,茶树也曾随其传到中国......”

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日本的志村桥和桥本实,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分析比较,作出了明确的结论。1993年4月在云南思茅举办了“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根据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变异的理论研究云南地区的古茶树、古茶园,茶学界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争论才尘埃落定。

中国和印度同是世界两个文明古国,目前两国都有野生大茶树生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陈椽教授所著的《茶叶通史》根据达尔文的说法,认为茶树只有一个“物种中心”。他持“西南说”,并确切地指出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一带。

据2008年以前的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大茶树在中国产茶省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内有数株堪称世界奇观。更让人惊讶的是,云南省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竟达20余万亩。总之,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其中,凤庆地区的"锦绣茶祖"是世界上最老的古茶树,距今已有3200年历史。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它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位于云南镇沅千家寨哀牢山,高达25.6米,专家推测约有2700多岁。当出世在我国春秋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王。

那么,谁发现了茶呢?

传说上古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何许人也?《庄子·盗跖》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史学家认为他是父系社会的代表人物。传说 鄂西神农架一带和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大巴山地区曾是神农氏的栖息之地,又是宜茶之地。传说是史影,不可全信又不可不信,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何况这传说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有一定史实根据。

相传黄帝的造字之臣仓颉是陕西的土著民,这个“荼”字是“艹”字头、“人”字腰、“一”杠下有木。“艹”字头像其形,言其为一种植物。究是何种植物呢?“人”字腰表明这种植物于人大有益处,这大概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经验总结。这种植物有坚韧的主干,不同于柔弱的草本,该属于木本一类,将“一”横置于“木”字之上,表明树干不高大,属于灌木一类。

笔者赞同多元说,云南、川东鄂西乃至巴山地区都是茶树的最佳适生地,具备该物种原产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江浙地区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发现的“茶树根”尚待确认。当然,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不排除会有未知的茶化石或相关证据出现颠覆人们的传统认识。

(资料来源:云静初瑟,转载自:茶业周刊)

七子饼茶的起源(下)

  追寻时光

  探寻七子饼茶的起源


  云南茶法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实行,从茶法公布那天起,圆茶一词已经出现。

  七子圆的称法,在清乾隆年间已有之,从倚邦桓盛号茶庄留下的账本上来看,乾隆年间六大茶山的茶商们已经在用七子圆名称记账。

  在云南人的理解中,圆茶、饼茶并无多大的区别,七子圆与七子饼也就是一个意思,茶法中称为七圆为一筒,云南人也可称作七饼为一筒。

  一

  七子饼茶“出世”

  近几年,海外有文章称七子饼茶名称是1957年首次使用,此说法有误。

  云南省档案馆存藏的民国时期佛海茶厂的档案中,有多份七子饼茶购销存报表。1940年,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的多份电报中特将七子饼茶定为是普洱茶,范和钧给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的报告中也将七子饼茶作为普洱茶的代称。

  从云南省档案馆所藏的佛海茶厂档案来看,民国初年在东南亚一带普洱茶与七子饼茶是同一个概念。
  拍摄者:洪松平

  七子饼茶,从出世起,由于受清政府颁布的“茶法”的管控、监督,在质量上就有一定的保证。

  加工的农户或茶号均不敢欺诈朝廷,七子饼茶代表着大清王朝法律的尊严,也代表着一定的加工水平和质量,依法管理的产品可信度高。

  七子饼茶,从亮相至今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和凝练,留下很高的声誉,已成为普洱茶的历史品牌,在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消费者中有很深的信任感和文化情结。

  二

  为什么要将圆饼茶定为云南法定茶?

  今天,当我们来回顾历史,追根寻源,不禁要问,当年清政府在颁布云南茶法时为什么要选定饼形圆茶?

  1735年,云南茶法颁布的年代,正是大清王朝最鼎盛的时期,清政府已完全平息了吴三桂在云贵地区的叛乱。

  云南的分裂势力已经铲除,经济有了复苏与发展,雍正初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又使云南的土司制度趋于瓦解。

  清政府往下要做的便是要加强边疆的稳固,加快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茶叶是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纽带。
  拍摄者:洪松平

  清政府将圆饼茶定为云南的法定茶,无疑是有深谋远顾的。

  饼茶从外形与加工方法上来看,它融合了中原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它有龙团凤饼的遗韵,有蒸而团之的技术,是典型的汉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体。

  饼茶从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上来看比紧团茶(圆球形、南瓜状)、方块茶、竹简茶、柱状茶难得多,使用的工具也更复杂。

  三

  普洱府成立之前,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不擅长做饼茶,云南的少数民族明代已在做紧团茶、竹简茶,且是茶区的农户家家户户都会做的茶,是地地道道的云南造法。
  拍摄者:洪松平

  清政府在颁布云南茶法时没有选紧团茶、竹简茶或其他形状的茶,偏偏要选定圆饼茶。

  这无形中已将中原内地的龙团凤饼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蒸而后紧的加工方法作了结合,悄无声响地便做了一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技术提升的大事。

  茶形为圆无疑也含有圆满平安之意,民族团圆和睦、天下万事平安,当然也是清政府的祈盼。

  一块茶饼包含了清政府对云南推行改革、同化的良苦用心,也包含了清朝统治者祈盼民族融合、边疆安宁的愿望。

  四

  七子饼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云南茶法制定后,从乾隆年开始,云南茶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云南茶以崭新的形象,以特有的外形、规装,像一个衣着漂亮的边疆女子走出了云南,走出了南诏故地,走进了京城,走向了大洋彼岸,获得了名重天下的盛誉,引来了世界倾慕的目光。

  T8663

  下关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从它出世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它的尊贵与唯一,因为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来宣布一种茶品的外形、重量、包装规格,得此殊荣的只有云南的七子饼茶(七子圆茶),七子饼茶是清代达到国家标准的国标茶。

  说明

  饼形茶,清康熙年间云南石屏的汉人已会做,但那不能算为七子饼茶。

  在清代,必须要符合清政府颁布的云南茶法所规定的重量、数量、包装规格的饼茶才能称为七子饼茶,饼形茶不等于七子饼茶。否则,七个龙凤团饼相加也要算七子饼茶了。
  以上文字节选自《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整理编辑︱柒月

  图片︱关茶
找到约1,860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