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市场上所有能吃茶的价格

找到约259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刀哥说茶】纯料古树茶为什么越来越不好卖了?

近几年来,古树茶成为普洱茶市场上最具品饮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品类之一。


严格来说,古树茶只是一个概念,此概念起源于2003年前后,指用古茶树为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品。不过那个时期,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是老陈茶,古树茶只有少部分发烧友在玩。20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连续三年整个市场一片萧条,普洱茶无人问津。直到2010年普洱茶开始复苏,在以雨林古茶坊为先锋的一大波打着古树茶招牌的茶企的带动下,普洱茶强势归来,普洱古树茶以“原生态”、“大健康”、“高品质”的理念刷新了茶叶爱好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三观,古树茶的概念几乎席卷了全国大部分的茶叶市场。

2001年-2010年之间,古树茶以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成为很多藏家的新宠,2010-2020年之间,普洱古树茶热到巅峰,从消费前沿城市到原产地,从芳村到东莞,从昆明到勐海,茶叶市场里90%以上的茶店都是在兜售普洱茶,而这些茶店里90%以上的品类都打着当下流行的山头古树茶的旗号。

2020年开始,风云突变,茶市再次翻脸。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大家捧上天的古树茶!下游的很多商家反应古树茶不好卖了,茶店里不再是清一色的纯料古树茶了,突然间多出了滇红、晒红和云南白茶,上游的原料端,普洱茶的四大核心产区临沧、普洱、勐海、易武,包括一些以往的明星山头和热门小产区冰岛、昔归、景迈、班章、曼松、弯弓、薄荷塘等,茶农也少见地积压毛料被存茶,存的可是以往一泡难求的纯料古树啊!

固然在2020年有特殊的情形,由于疫情和旱情的双重打压,云南茶区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也是直线下滑,但古树茶存在的这个现状并不是去年才爆发出来的,这个是日积月累才形成的。2021年3月我们上了一转茶山,茶叶的质量、产量有所好转,预期价格也是稳中有升,山上茶农信心满满,但回到茶城,从茶商的反馈情况看并不乐观,茶老板们坦言,今年提前预定古树茶的顾客并没有增加,定的量还在减少,他们自己也不打算像往年一样主动存些古树茶了。


为什么古树茶越来越不好卖了?这和整个茶市的低迷有些关系,但即便在这样的形势下,普洱熟茶、中老期茶、小青柑、碎银子、晒红、云南白茶和一些地端一些的普洱生茶依旧“嗖嗖嗖”地出货,看来得从古树茶身上找原因了。

古树茶不好吗?非也!树龄、生态摆在那里,滋味口感一样牛x,山头风味依旧醉人,越陈越香无可挑剔…和店家交谈得知,真正的古树纯料,品质上没有问题,那就是其它问题了!

既然从卖家那里找不到原因,那就只有从卖家——顾客那里去找了,从顾客的角度观察,影响他们购买古树茶的因素不外乎价格、口感和市场:

  • “价格高昂?”

从价格上排序,在普洱茶的所有品类里,老茶永远占据着金字塔的塔尖,但是指那些年份够长,仓储干净还有一定来历的老茶,比如百年宋聘号,再次也是八八青92方砖之类的,一片茶价格上动辄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这样的老茶注定是凤毛麟角的稀缺资源,一般人只能远观仰视难以企及。其它的中期茶,但凡有点年份和来历的中期茶价格也不菲,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还是少数的知名品牌,一般的中期茶(10-20年左右)一片茶上一千元的还是很难出手,商家在入手之后多半还要存上几年,至少和一些名山古树新茶的价格没得比。

接下来普洱茶价格金字塔的第二台阶就数古树茶了,虽然古树茶也是稀缺资源,只占云南茶资源的5%不到,但毕竟可以喝到、买到甚至存到,网络时代信息透明上网店就能选购,入门几乎没有门槛打个飞的就能到原产地上茶山从茶农手上收购。价格虽高,可操作性却强,所以即便大家都知道它是普洱茶品类中的奢侈品,还是有不计其数的金主抱着钱去山上收茶,不计其数的茶企茶商重金投资在古树茶。商家、顾客、玩家都奔着古树茶去,茶价自然很快飙高。

但是物极必反,一方面既然它是高端货,价格就不会低,一片名山古树纯料如果低于1000块,资深茶友都会质疑它的可信度,这个价位一般的消费者显然是承受不了的;另一方面既然它是稀缺的奢侈品,就注定只有在小圈子内流通,只有少数人真正消费,问题是这个圈子已经饱和了,年年发芽年年生产的那些古树茶,还指望谁来买单?

古树茶难卖,不是价格太高,而是圈子太小,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的有限的购买力消耗不了厂家源源不断的库存造成。

  • “口感难辨?”

作为普洱茶众多品类中的二号奢侈品,古树茶的口感自然有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它毕竟是食品类,品质的高低要看能否过得了入口这一关。但遗憾的是,现在古树茶的滋味口感等等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甚至日日品茶试茶的茶商、天天做茶的茶农和一辈子研究茶的专家,也没有几个敢说能喝得出那个山头哪个片区的古树茶,更别说那些没喝过几次茶的顾客了。

的确,这是一个硬伤,靠喝喝不出怎么办,那就只能信人了,这就不可控啦。不管是商家、茶农还是朋友,玩的还是圈子,是人设,遑论讲故事还是抛情怀,显然是不能代替口感,岂能让人信服,让人心甘情愿地买单?

客观来说,名山古树纯料,是有一定的辨识度的,但仅仅限于少数风格特点极为鲜明的茶山古树,喝懂几个山头,相信圈内还是有很多茶人能做到了,但要通过一泡茶能辨识出所有名山头的古树纯料,无异于痴人说梦!


云南茶区不同知名茶山的古树滋味口感是有差异的,如果拿出来对比也会有高下之分,不然它们的价格差距也不会那么大,同一片山头的纯料古树,随着树龄、环境生态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口感呈现。这就为顾客找到真正的古树茶设置了重重障碍,谁能说得清哪一种口感是这个山头古树茶的真实特点呢?也就说古树茶的辨识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全靠人为设定,与其说消费者相信这个古树茶,不如说是相信推介这个茶的人。

简单说,相比树龄较短的小树和台地茶,古树茶至少在滋味口感上是有优势的,这也是近几年它受到热捧的直接原因。明星山头茶的古树相比一般山头茶的口感上也是有优势的,从价格的巨大差异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这些口感优势不容易辨识,或者说辨识成本较高,一般消费者很难通过古树茶的口感来评估它的价值,这就无形中遏制了他们对古树茶的购买欲望。

  • “市场混乱?”

普洱茶市场上有一个怪现象,茶店里的货架上标明古树茶包装的产品占大多数,但真正赚钱的只有两类茶,一类是外包装上打着各种名山古树旗号,卖的却是价格低廉的小树和台地,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冒牌古树了;另一类是倒腾以大益为首的知名品牌中老期茶,打听到有这方面需求的客户,然后联系有相关货源的上家,中间吃差价。

而真正经营真材实料山头古树的茶店却举步维艰,很多茶店老板也诉苦,货真价实的纯料古树,蹭喝的多购买的少,这种茶原料价就被茶农抬得很高,因为资源稀缺,茶农坐地起价,几乎每年一个价,热的时候每天一个价,您不收也会有人收,不收的话就缺这片山头的古树,刚好碰上客人要的话影响信誉。最后硬着头皮收下来,压制成饼在包装设计一下,即使卖出去利润也没有多少了。

最令人沮丧的是,好不容易卖出去一单,一些顾客拿去和别的店面上或者网店上买到的同款“古树”一对比,你家的要1000元,别家的才200,这不是坑人么?你和他们解释原料不同没有用,他们只认包装上的冰岛、班章和昔归!长期下来,但新顾客鲜有成交,就连老顾客也逐渐流失,只有靠那些长期了解我们的铁杆客户每年定制一些才勉强支撑…


以小树冒充古树,以拼配茶冒充纯料茶,以普通山头古树冒充名山头古树,以雨水茶谷花茶冒充春茶…当下古树茶市场如此混乱,给了更多投机商家浑水摸鱼的机会,李代桃僵的买卖,在别的行业是丑闻,是事故,唯独在普洱茶界却是司空见惯的常态,是习以为常的故事!

从市场上看,“古树茶”的出货量还不小,实际上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纯料古树茶。稍有经验的人,只需打个电话核实一下原产地山头茶的价格,到茶店里对比一下就能从价格上看出倪端来,如果不是为了投机,绝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以前各行业的商家,把产品价格定得过高被认为是“欺客”行为,当下,普洱茶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古树茶市场出现一个悖论:价格越低的古树茶越有欺客之嫌,抛开品牌的溢价因素,那些价格高的古树茶反而有以诚待客的意味,您说怪不怪?真是“云南十八怪,古树价高才意外”啊!

文:刀哥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



山头茶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市场一直低迷!山头茶价格,会撑不住的!

今年的茶叶,比去年还难卖。

新进来卖茶的人多,老茶客手里有茶喝,市场略显低迷。

如果市场一直低迷下去,山头茶的价格,会撑不住的。

-01-

老司机:不囤茶,没茶卖

去年,在朋友那里喝茶,遇到几个茶商。

一个70后老茶人,信心满满地说:放开了,明年有人到茶山了,2023年春茶,准备大干一场。

老杨脑袋里闪过一个想法:茶山没有人是因为没有放开?那2021上半年,那么火的山头,又怎么解释呢。

然而,老茶人就是觉得,放开了,可以大干一场了。

一位茶商问:明年打算做哪些茶?

老茶人拍着胸脯说:老寨一类要做10公斤,冰岛地界、冰岛南迫,昔归的古树都要做一批。普通山头的混采,做个两三吨。

随后,老茶人又瞥了一眼听得大气不敢喘的老杨,说:年轻人做茶,得囤茶。不然,等茶叶转化出来,好茶都在别人手里,你没有茶叶卖呀。

老杨很诚恳地说一句:做茶,肯定是要存茶的,但要适量。一年只能卖掉200公斤茶叶,手里有100公斤的存货就够了。存少一点,存好一点。

老茶人摇摇头,一副孺子不可教的样子,说:你这样做茶,发不了财啊!

普洱茶真是一个神奇的行业,鼓励大家存茶。存茶不是为了以后有茶喝,不是为了茶更好喝,而是为了升值发财。

一听到藏茶升值之类的话,就感觉这茶商有点不靠谱。

前几天,又遇到这70后老茶人,一脸被生活毒打的疲惫,看来,老人家也不好过。

毕竟,现在新进来做茶的人,哪有那么容易忽悠。

大师的故事、山头的故事,老茶的故事,茶行业所有的故事,都落实于口感,口感不好,管你怎么吹,都没用。

前些年,茶山原料价格低的时候,几百块一公斤的古树茶存进来,现在涨价了,卖掉就是赚。原料便宜的时候,存一些好茶,是可行的。

就市场反馈来看,前些年存下来的好茶,大多也卖完了。

但如今,原料价格炒得那么高,现在存茶,无异于高位接盘。

有多少市场,做多少茶叶,才是明智的选择。

-02-

山头茶的高光不再

过去10年,

山头茶迎来,前所未有的大红利,主要是三个原因:

首先,外部经济繁荣

古树茶品质的确好,刚好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十年,行业外富余的资金跑进茶行业,带动了山头茶的发展。

茶叶价格涨起来,市场也接受。前些年,经济一片繁荣,未来预期高,爱茶的人,都想好好享受一下高端茶。

喝茶,喝高价茶才有面。你喝两万,他就喝5万,越贵越能彰显实力。求人办事,茶叶也是越贵越好。

这是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共性,任何一个行业都这样。前些年,拉菲好卖,大名庄好卖,天价茶好卖,本质上:都是生产力解放,带来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外溢到每一个行业的结果。

其次,小茶企的抬价

山头茶,是中小茶企的赛道。

小茶企收山头料,纵然真的贵,但因为收的少,能卖出去。

每位小茶商身边,都有几个老茶客。一个小老板收几十公斤高端原料,周围的玩家一人买几公斤,就卖完了。

而小茶企在茶山,这种类似定制模式的采购方式,很容易抬高茶价。

真正的古树料就那么点,几乎所有人都瞄准好原料。一个茶老板出5千一公斤,另一个出8千一公斤。遇到散客,果断出价1万5一公斤。价高者得。

同村茶农一看,隔壁家的古树都卖1万5一公斤了,我家茶园就在他家隔壁,我也要卖1万5一公斤。

一个寨子的茶叶价格,就这样上去了。周围寨子的茶叶,也被这个寨子带上去了。

茶山的原料价格,就这样上去了。

最后,大厂吃下了台地茶的产能

很多做古树茶老板,非常嫌弃大厂的茶。

殊不知,正是大厂吃下了大多数台地茶的产能,让大多数茶企只能上山收料,间接造就了山头茶的辉煌。

大厂好过的时候,产能迅速扩张。一个大厂一年收大几千吨、近万吨茶叶,很正常。普洱茶行业头部几个大厂,就能吃掉很多产能。

当大厂不好过的时候,尤其金融茶玩不下去的时候,大厂吃不下这么多产能。

大厂不收茶,台地茶跟古树茶的界限又很模糊,山上原料还贼贵。

很多茶企,不做山头料,转而收台地茶的料。

总之,只要大厂行情好,吃下台地茶产能,中小茶企只能上山做山头料。这是为什么2021年疫情,山头茶照样火热的原因之一。

大厂行情不好,间接性地造成了山头茶大量积压,台地茶价格反而上涨。

也就是说:大厂是普洱茶市场的晴雨表,大厂行情好,中小茶企能分一杯羹,大厂不好过的时候,整个市场都死气沉沉。

当前,山头茶的整体价格已经到顶。

冰岛老寨、老班章等顶级名山中的顶级原料,已经超脱茶叶,成为爱茶人圈内的奢侈品。这类名山中的古树,仍然备受富豪追捧。

独有特色的小产区古树,也有发烧友追捧。有一群茶友,想尝遍各山头的味道。买茶,不喝贵的,找小产区性价比高的好茶,正是他们,支撑起了特色小茶区的发展。

但大多数口感辨识度一般的山头茶,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大家一起热闹。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价格会被打回原形。

当前,云南山头茶,名山依然虚火十足,次名山也跟着凑一把热闹。

但偏远的山头,价格已经掉了一部分了。

当前,经济不再热火朝天,不会有外部资金涌进来。单靠喝茶的群体,消费不了多少茶。

有一部分人纵然每天都离不开普洱茶,但口罩三年,把人磨得毫无脾气。以前喝5万一公斤的茶,是身份的象征,

现在喝5000一公斤的茶,也能喝。至于好茶,等以后经济形势好了,预期收入高了,再慢慢喝好茶。

这样的市场之下,大干一场,存茶升值?这胆子真不是一般的肥。

写在最后:

有的茶老板,的确通过存茶赚了可观的财富。

这是茶老板的本事,更是经济大环境作用在普洱茶产业带来的时代红利。

然而,人生在世,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更要考虑时代的进程。

卖茶,回归品饮

对于卖茶的人来说:卖茶大赚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普洱茶,终会回到喝的本质。

卖茶,就是为市场提供货真价实的好茶。对于新进入行业、想真正做茶的人而言,没有老客户的积累,只有一个套路:

做货真价实的名山原料,卖便宜的价格,赚微薄的利润,以此建立信任关系,慢慢在市场站稳脚跟。


喝茶,多喝少存

对于茶痴来说:茶,一日不喝闷得慌,饭不能不吃,茶不能不喝。有的人在茶里喝出了极致风味,有的人在茶里看到了人生。

这是爱茶的人眼中的茶,因为深爱,会给茶更大的期待,愿意把人间一切美好都与茶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

终究,所有因爱茶想象出的美好,都将回落于一盏茶汤之中。

爱茶,喝好自己的茶,可以适当存点品质不错的茶,只为体验与茶一起变老的浪漫,只为老了有靠谱的老茶喝。

至于藏茶升值,只作一场美梦。梦醒时分:

叶子是叶子,财富是财富。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聊一聊八八青的价格泡沫与炒作神话

30年前,一个四处碰壁的年轻人拿着茶样到处推销,最后以几块一饼的价格,将数十吨普洱茶全部卖给了一位初入茅庐的茶艺老师。

30年后,这款茶的价格已经翻了数万倍,达到了数十万一饼的天价。茶皇、干仓鼻祖、价格神话...人们从不吝啬对八八青的夸赞之情。

少有人知的是,八八青的传奇,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历史巧合上的。  

无人问津的积压货

1988年,正是香港茶市头盘商南天贸易公司如日中天的时期,一个名叫陈强的年轻人却从南天公司离开,孤身一人创办了“联合国际贸易公司”。

虽然公司名字很唬人,但白手起家的陈强之前在南天任职时,并没有积累多少人脉,手上也没有云南普洱茶的货源,应该从哪里赚来第一桶金呢?

思来想去,陈强几经周转到云南,找到了省茶司主管普洱茶的昌金强经理,希望能从这个实权部门中走走后门,拿点茶回去买。  

这下轮到昌金强犯难了,毕竟普洱茶每年生产指标都是有限的,尤其是粗老的散熟茶,基本都被南天公司包圆,幸好到仓库一看,还剩下了一批积压的7542青饼。

货品有了,但还是没法直接卖,原来经济经济时代有规定,按照正常流程,双方要先签合同,再经北京总茶司上报给经贸部,拿到批文和许可后才能买卖。

据省茶司的老人透露,陈强当时打通了与某位领导的关系,才让这件事有了可能,为此,昌金强还亲自到达香港,帮助打通各个环节。


昌老(右)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部经理

1988年9月,经由华润集团的德信行(当时负责国内对港茶叶出口的香港大公司)出面,获得经贸部批文和铁道部港澳专用车皮运输许可后,这批7542才抵达了陈强手中。

然而,当陈强准备在市场售卖时,才发现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联合国际贸易公司”并不是头盘商,香港茶叶界不会为了他这些低价茶,坏了“规矩”。

所谓的规矩,就是当时的香港茶叶市场,从上至下分为头盘商,二盘商,茶商,茶叶店,茶庄,每层只能逐级向上拿货,不能僭越,更不允许上下层串货。

急得团团转的陈强,只好带着茶样挨家挨户上门,希望通过茶叶的品质打开销路,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批7542才遇到了“神话”的起点——陈国义。

特立独行的茶艺师

1948年,陈国义出身于广东汕头,很小就跟着身为海员的父亲到香港打拼,后来更是成为了英国石油ROCOL公司在香港的独家代理商,成绩斐然。

20世纪80年代,陈国义结识了一位台湾爱茶人士,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后来离开了石油行业,创办茶艺乐园,进行茶叶经营活动。

不过80年代的香港,虽然人人饮茶,但一般都限于日常消费,茶艺氛围并不像台湾那样浓厚,陈国义的“茶艺馆”虽然装潢典雅,但却很少有客人上门。

后来陈国义想到既然当地没有品茶习惯,那就开办培训所从零培养茶艺,度过起步期后,茶艺班很快就红火了起来,他每天忙碌,但也乐在其中。

1990年(一说1993年)的一天,陈强带着茶样到茶艺乐园推销,当时还不熟悉普洱茶的陈国义,以绿茶的审评角度试泡后,顿感品质惊人,价格实惠。

经商多年的陈国义,发掘了这里面的巨大商机,确认品质如一后,他从陈强那里分批次买走了这批7542饼茶。

不过在刚买下这批茶的前几年,陈国义有些焦虑。这批茶价格极低,但数量巨大,以至于套死了所有流动资金,他开始怀疑自己是把握住了商机,还是一时脑热?

同时,两个很现实的问题也让他头疼。一是当时香港人只认红汤茶,也就是熟茶,和经传统入仓后的生茶,茶面由青转褐,茶性更加温和,茶汤栗红。

而陈国义收下的这批未经转化过的新生茶7542,茶面青青绿绿,苦涩感重,市场居然不承认它是“普洱茶”,几年下来,陈国义的茶连十分之一都没卖出去。

后来,陈国义从冲泡技巧上想到了破局的办法,他将投茶量减少一半,使用95℃热水冲泡,并采用5秒快速出汤,结果茶汤清甜生津,苦涩感大减。

同时,他还将自己这套冲泡法编进茶艺课程中,并将7542青饼推销给自己的学生,由于性价比高,口感良好,茶叶的销路被慢慢打开了。

但这批茶剩下的库存还是太多了,在家里和店里都堆满茶叶后,陈国义只得在外租房存茶,但之后租金又让他吃了一惊:租金和搬运费已经快要超过货款了!

这就要说到香港过去存放普洱茶的方式了,普洱茶当时价格不贵,而香港地界又寸土寸金,为节约成本,传统做法就是存放在租金低廉的地库。

香港高温高湿,地库自然潮湿闷热,不多加管理,茶叶很快就会放坏,主流的应对是存新茶,卖老茶,并且定期翻仓,将上下的茶调换位置,定期通风。

而陈国义在见识过传统港仓的环境后,就对这种存茶方式静谢不敏,后来趁香港回归时移民潮房价大跌,他干脆买下了市郊一座大厦的高层存茶。  

在香港茶界都对普洱茶存放环境习以为常时,不属于这个圈子,也不认可这种存法的陈国义,误打误撞地摸索出了之后八八青的一个标志——“干仓鼻祖”。

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后,陈国义又接到了茶艺学员们的诉苦,茶叶店里卖的“云南七子饼茶”,要么入过仓,要么是熟茶,和他存放的7542青饼味道完全不一样。

其实这也是当时市场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供需两端普遍缺乏联系,普洱茶的绵纸都没有注明名称和日期,要靠大票才能辨认,如紫天饼上盖章就是这个原因。

说回正题,为提高辨识度,陈国义给这批茶命名为“八八青饼”,一是纪念自己于1988年创办的“茶艺乐园”,二也是图“八八一路发”的好彩头。

不过,在八八青这条锦鲤迈入龙门之前,还有一场最大的磨难在等着它。

翻价万倍的神话茶

2003年,非典爆发,香港的经商环境受到重创,陈国义的事业也一落千丈,他把物业抵押给银行,贷款给自己的员工发工资,但租金压力还是压的他喘不过气。

2004年底,咬牙坚持了一年多的陈国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好在几个月后,一个从内地打来的电话,让陈国义的事业绝境逢生。

2005年2月,有位大茶商找到陈国义,由于急缺资金,陈以每片200元的价格,将店内标价的588元一片的八八青大量甩卖,抵消了此前的所有债务。

之后,陆续有台湾人、广州人、福建人、香港人找他买茶,陈国义这才知道,八八青在内地的价格,已经像坐了火箭般的暴涨。

1992年,茶厂以亏本价向陈国义抛售近20吨88青时,价格仅为10.71元一片。

2003年,面临债务危机的陈国义,以每饼200元的批发价,将88青的大部分货源转手。

2005年,国内普洱茶市场逐渐陷入狂热,88青的价格随之攀升到了2500元一片。

2007年,截止普洱茶市价格崩盘前,一片88青,最高被炒作到了12000元。

2011年,市场恢复元气,出现在该年深圳茶博会上的88青,价格为38000元。

2013年,到了这时,88青早已有价无市,甚至有人以50万的拍卖价溢价购入...

至此,从一开始积压在仓库吃灰,到现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批生产于80年代末期的普洱茶,用30多年的时间,缔造了一场百万级的价格翻倍神话。

万不存一的正品茶

从当年的购茶合同中,我们能发掘这场价格神话背后的一些蛛丝马迹。


这份合同的交易双方分别是,陈强的联合国际贸易公司,和陈国义的茶艺乐园;普洱茶唛号为7542,种类为云南七子饼。

这里就引出了八八青的定义问题,从上文中我们知道了“八八“只是一个吉祥寓意,按照当时的叫法,这批茶的真名应该取自唛号,也即“7542”。

而这批茶的具体年份其实是存疑的,因为当年交易时,这批茶已经在仓库积压了一段时间,而且合同上也没有注明具体的生产年份。

目前市场上流行有几种说法,一种从合同中茶品分数批交清的说明上推算生产日期,认为“1988年-1993年的7542,统称为八八青”。

一种则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和当年经手这批茶的省茶司老人口中寻觅线索,认为“这批茶是在1988年之前生产的,而且多为86年和87年的存货。”

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年那批7542到底有多少?买方视角,陈国义曾在多个场合声明,货分三批,首批10吨,总数约20吨出头。

而在卖方视角,省茶司的老人曾明确表示,1986年指标80吨,1987年指标100吨,均超过了市场需求,剩下的库存又陆续走了些,陈强接手时才只有10吨左右。

两种观点谁对谁错,且留给茶友们去评判,实际上稀少的存世量,高昂的市场价格,都已让八八青被层层的故事和泡沫所裹挟,站在了炒作的风口浪尖上。

此前,一个茶商捡漏八八青一夜暴富的“真实事件",就曾在圈子广泛传播。

真假难辨的炒作茶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茶商到广西出差几天,在当地的茶叶店蹭茶时,居然遇到了传说中的“八八青”。

他抓住老板外出,店员看店的时机,捡漏了一整件88青。之后连夜赶往芳村,以天价转手卖出。

一夜暴富的故事很诱人,但疑点实在太多了:既然是整件,那店员怎么敢在不问老板的情况下,擅自售出?连夜赶到芳村,就有人敢以天价接盘?

图片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居然能引得无数茶商尽折腰,但之后两天八八青的价格再次暴涨后,这场好戏的主谋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经过了多方周转,八八青现存的区域很杂。香港、芳村和东莞都可能会有存货,其中传的最神的,当属芳村的炒家。

芳村万家茶叶店,其中售卖普洱茶的起码有七千家,走进这些茶叶店,凡是上点档次的,都声称自己这有八八青。数量上更是“一提不嫌少,一件不算多”。

每家店的老板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是真货,不知底细的顾客被迷住了,老板说不定还会拉你坐下,泡壶热茶,让你听他讲当年他淘货的故事....

按照现在的“八八青”交易量,不算各种电商平台店,芳村就起码有几千件,算上东莞和港台,流通量在万件以上。茶友你能觉得能有多少真货?


陆离鉴定过的八八青假茶,有茶友知道是从哪些方面判断的吗?

八八青是普洱茶界永远的传奇,它用自身印证了自然干仓对普洱茶存放转化的正确性,也因此身价暴增,更证明了七子饼茶的地位和价格,能与印级茶乃至号级茶并肩。

但可怕的是,在某些人的狂热追捧下,88青已经成为了可悲的投机品,不仅自身地位褒贬不一,也几近丧失了最根本的品饮价值。

根本没见过,也没喝过八八青的人,都敢冲着这份稀缺,压下自己的身价性命,去搏一搏,那被虚假价格泡沫层层夹裹着的八八青。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无人问津,现在高不可攀。不管现在还有多少正品,只要价格神话没幻灭,只要贪婪人心没醒悟,八八青的买卖就永远不会结束。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6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