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市场上80年代的茶多少是真的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香港茶人到底怎么藏茶?打开“香港茶王”的茶仓,听王曼源教你如何收茶

在踏进“香港茶王”王曼源在香港某高楼里的一处700平方的仓库之前,我们已经见识了他在中环铺面里的最贵的那几个平方——


△你已经被老茶包围了


△角落里放着八八青,随便翻翻抽屉找出一泡福元昌



(详情请回顾旧文《百茶人之王曼源:与“香港茶王”一起喝掉几十万》)


虽然江湖之大,之前大小企业、各种藏家、不同品类的茶仓已经见过无数;


尽管也听闻这只是一个小仓库,可能也只占了王曼源藏茶总量的不到十分之一……


但当真的置身于其中,闻着这从未闻到过的各色老茶聚集的味道,而且意识到这里随手一件茶叶单品的价值都可能超过自己的年薪的时候,那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还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


△王曼源,人称“香港茶王”,世界茶叶交流协会创会会长,香港普洱茶界的顶级收藏家之一。我们即将参观的,就是他的茶仓。




应声开门的是王曼源先生的太太,我们喊她林姐。


这些年,仓库这边的进出货和管理,王曼源已经渐渐交给了太太和儿子。而因为海关进出的茶叶太多,海关执勤人员都管林姐叫“茶妈妈”了。


“今天林小姐很开心。”王曼源看着正在忙里忙外的太太打趣,“因为今天刚刚出了一批货。”


“我们一天没生意、一个礼拜没生意,都很经常的,不过我们也没压力,因为有的时候生意是一下就来了。”王曼源说,“来,喝口茶,我带你们参观。”



茶仓700平,占了整整一层楼,库存主要以80年代、90年代的老茶为主,也有一部分号级茶,以及普洱茶以外的其他不同品类老茶。



当敬昌号、鸿泰昌号、7542、白纸文革砖……等不同时期的老茶以成箱的形态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声音。


王曼源显然已经习以为常,自顾自的介绍——



“这边有一些是从东南亚从台湾又回流回来的。


“这是早期90年的年代的易武的大块茶砖,这边是60、70、80年代放在箱子里的。


“下关80年代出口的沱茶,很早期的了,这种你们看过没有?


“这是60年代的宋聘,福华号宋聘,整件的,一件84片。


“这是100g的92方砖,现在一块都是几千块了。


“70年代老水仙,原来的木箱坏掉了,我们就换了纸箱。


“这个呀?桂花铁观音,都是老的铁观音的做法了。‘’

……


粗粗估略,几百个品类,这里绝对是绰绰有余。


看的眼花缭乱,听的头晕目眩,我们问,“这么多品类,这么多茶,你要找的时候,找得到哇?”


王曼源哈哈大笑,“钱我找不到,但茶我一定找得到。”


△一款早年的边销下关沱


而除了一些赫赫有名的老茶以外,一些你想不到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老茶”,这里也不少。



数箱“柚子茶”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王曼源取出给大家看,原来是一种柚子里面放了铁观音的老茶,“这个有点像今天的小青柑一样,但是这是早期的,应该是80年代的,用来当药用的。”



一种标记为“NK抹”的,也并不是抹茶,“是老的普洱茶筛出来的比较细的茶末,早前我们收来做袋泡茶的。但是是比较高端的茶末,很多茶庄着我们要,我们还不给呢。”王曼源说。


△老的滇红


△老的三级白牡丹


△老的传统工艺铁观音



这么多的箱子,每一个箱子里面除了装茶,也都装着一个故事。什么样的茶值得收,往往诀窍就藏在故事里。


“就好像我曾在四川收了一批沱茶100克的,当时有人拿给我看,我说有多少,我全部拿完了,现在那个厂都已经倒闭了差不多20年了。后来那个拿茶给我看的人,问我还有没有那批茶,说有人在找那个茶了,我说有,剩下的不多了,但是不卖。他问我加价多少倍,我说,不是钱的问题,这个茶都绝版了。”



在收茶这件事上,王曼源一直有自己的思维。


“比如说,我一般会倾向收一个新厂第一批做出来的茶。因为它要做品牌,打广告,后面才能越做越好。


“1999年有一个曾经因为一款茶一炮而红的茶企,第一批茶当时我一看,还有多少全部都要了,后面他们的老板再找到我,说可不可以卖给他,让我出个价。我说谢谢,但不是多少倍了,现在这个茶你自己再去做,都再也做不出来了。他笑说,我比他聪明。”



收新茶,更多是靠自己多年的经验。


“一般感官、手感上,抓一下、闻一下,这个茶可不可以就知道了。然后再开汤出来,60%以上了,可以那就是可以了,很简单。”


“好像我一个朋友,他走的地方比我多,每个茶山都走遍了,但是我以前走过的,我就不走了。这个茶山为什么是这个香气,我已经抓住了,再一直走一直走,就乱了。”



“我收过一批红茶,当时是在福建一个偏远的茶山上偶然发现的,他一给我喝,我就觉得这个茶不错。我问他做了多少出来,他说做了几个种类差不多3万斤,但是销售很难,而且请了人,现在钱都发不出了。


“我说这个没有问题,你全部做好要多少钱一斤?他说全部做好,差不多要25块1斤。我感觉这个人也是很公道很老实。我就问他,你25块大概赚到多少钱?他说可能也就3块钱左右。

“我说那你全部给我装箱好了,运费我自己付,你把它给我发到广州哪里哪里。这样他就又多了钱可以赚,他开心我更开心。他说做生意没有人这样的,但是我感觉那个茶我买回来,我也有钱赚,当然我们还要做深加工。


“现在那个茶我们还在慢慢卖,那一年的质量真的很好,后面他也有陆续寄样给我,但是那个品质就没有那一年好了,同一个人、同一个厂。有些也不是别人后面故意做差,就是那一年刚巧有那么好。”



而收老茶更是一件冒风险的事,它更需要眼光和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这件事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有钱就能做到。


“以前我在台湾一个地铁站那边有差不多300多平方的一个仓库,后面不够用,就卖掉了,当时正好有一个卖家要出几桶号级茶,我太太就用这个卖房子的几乎是全部的钱,换了四筒茶叶回来,就是2000年初的事。”




而与王曼源共处的两天里,我们追问的最多的,就是他如何每每都在茶叶市场一个新趋势即将出现的时候,都会比一般人的转变早个五六年。


这次王曼源也终于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思维,我都是用好茶、跟老茶思维,慢慢思考出来的。”


“就好像白茶我也是这样,我只要一喝到好的、老的东西,我就会慢慢的去想。其实红茶我五六年前也开始在研究,是不是新鲜的好,我个人觉得再放个三五年,会更好喝。”



“像喝到宋聘号,你之前也有问,年代那么久远了,怎么判断它的原料来源,然后再自己做复刻。其实你只要了解了那个历史,你就知道那时候的运输条件都不一样,翻一座山都要走几天,你做易武的宋聘,怎么可能用班章的料?走路都要走多少天,以前的茶叶又那么不值钱,怎么可能?所以这就是老茶给我的思维。”


93、94年的时候,王曼源也曾经回过老家包茶山做茶,“但是做了一年我就不做了,因为我觉得这个几百个人的管理,这种我们不懂,后来就不想太累了,如果你有好的现成的原料,我就现金来收,拿回来之后,我们自己做深加工,做自己的产品。”



王曼源在云南勐海也有茶仓,那里存放的是数以百吨起的普洱茶原料,一直坚持“老茶思维”的他,即使今天做新茶,也用的都是存放3年以上的原料。


“因为我希望这个茶是一拿到,即使不放,也是可以喝的。”


而除了原料的年份和品质以外,王曼源还格外重视未来存放后的转化。


“爷爷做茶,孙子喝茶、卖茶”,这是王曼源基于“老茶思维”,一直想传达的概念。“这个茶不但新茶好喝,而且再放十年、三十年,让儿子孙子拿着它也更有价值。”这是王曼源今日做茶,也非常关注的点。


而正是这一点,跟“压箱底”创始人林玉成对于茶叶的理念,不谋而合——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炒的,做茶必须要做值得存放的好茶,好茶压箱底才会有价值。


△“压箱底”创始人林玉成与王曼源


于是,一直坚持出品高端老茶拼配产品的王曼源,首次与 “压箱底”品牌合作监制、出品一款高性价比的入门级普洱茶——“压箱底888青饼”,用的正是3~8年的老茶,源于他自己对一款非常喜欢的80年代老茶的味觉记忆和复刻。



相比那款80年代老茶的原料,复刻版的“压箱底”888选料其实更为精细,综合王曼源先生多年喝茶、做茶、藏茶的经验。今天的工艺也比80年代大厂的机械化制法,更为考究。因此,他对这款茶未来的转化预判也是更加看好的。


“此次888青饼的原料也是我压箱底的好料,如果不是林玉成的诚意邀约,我是舍不得拿出来的。”


经王曼源拼配过后的888青饼,芽叶肥硕、条索显毫,饮之如醇似蜜。


△饼形规整、厚薄均匀、松紧适度


△茶叶纹理清晰、条索润泽呈深墨绿、白毫显


△汤色金黄透亮,入口陈韵饱满。品之细腻滑润,陈香萦绕丰沛,层次丰富又协调统一,生津持久。


△叶底嫩度较好、柔软明亮、光泽度也较好


借由“压箱底收藏茶·传家三宝”的发布,香港荣源号及王曼源先生也正式成为“压箱底”品牌的香港区域合伙人。

普洱茶究竟存放多少年最好喝?不一样的角度,为你解析“普洱茶适饮期”!

普洱茶存放多少年最好喝?相信很多茶友在存储普洱茶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和大家聊聊,普洱茶存放多少年最好喝?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公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普洱茶口感的生命周期

普洱茶什么时候最好喝,指的就是普洱茶的“适饮期”,也就是品饮高峰期。

在市场眼中或茶友的普遍认知里,进入某个阶段后,普洱茶的香气、滋味、口感将呈现出最佳状态。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质,在合适的存放环境下,普洱茶可以长期保存。

但随着时间推移,普洱茶口感有一个曲线变化;达到品饮高峰期后,由于内含物质持续分解,茶品各方面指标将会下降。所以,我们要在适饮期内品饮普洱茶。

那么,普洱茶的适饮期是多少年呢?业界普遍认为,普洱生茶要存上20、30年才算好喝,但这是指以前用茶园茶制成的旧七子饼茶。

现在,普洱茶原料的来源更加多元,不仅有茶园茶、栽培型野生茶,还有荒山茶、大树茶、千年乔木等,这些茶又会互相拼配,压制成茶饼。

由于茶原料组合多变,陈化后的普洱茶适饮期将各有差异不一定要存上20、30年才好喝;或许只需要10年、15年,不少自然陈化的茶品就能进入适饮期。

另外,普洱茶的适饮期不仅与原料有关,还与工艺、仓储,甚至每个人的口感喜好有关,所以“适饮期”这个概念并不是绝对的

二、普洱生茶的适饮期

普洱生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晒青等工艺后,经高温蒸压成饼,开始了漫长的转化过程,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香型、口感、韵味。

1、新茶期

最初的八个月到一年时间,生茶慢慢褪去青味,被高温蒸压打乱的内含物质趋于稳定,开始出现普洱茶本真的滋味。这时的茶汤,就像个叛逆少年,非常张扬、刺激,但尚未形成综合感和丰富感。

有些茶友喜欢新茶的鲜爽,“藏品普洱”建议,至少选择3年陈期的新茶。存放了3年的生茶,基本去掉了青味、杂味,茶性慢慢沉淀下来,苦涩、香气、生津、回甘能慢慢融合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丰富的饱和感。

这时候茶已经有明显的特点,但个别山头如易武、布朗山的茶会出现微微酸、咸的口感,与茶区土壤和水质有关,后期会慢慢转化掉,大家不用担心。

5年往上的生茶,正处于快速转化阶段,由于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转为茶红素、茶黄素等物质,茶汤橙红明亮,香气浓郁,甜润饱满,生津回甘好,更加适合饮用。

2、中期茶阶段

普洱茶存放了10年到15年后,又上了一个明显的台阶。这种年份的普洱茶,有一定陈期,但年份不算太老,既有清晰的市场脉络和年份、原料这些依据可以追溯,在口感上也进入了适宜品饮的中期茶阶段。

中期茶的发酵已经稳定下来,微生物不再那么活跃。茶汤陈韵初显,陈香丰富,茶性逐渐温和,苦涩减弱,生津回甘迅速,汤质粘稠顺滑,温和甜润,品质明显上了一个层次,像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品之回味无穷。

3、老茶阶段

陈期在30年左右的茶,大致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茶,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经典,像88青饼、92方砖、96紫大益,这些明星茶品放到今天,对于普通茶友都是望尘莫及的存在。

拿96紫大益来说,汤色栗红通透,有轻樟香,入口后厚度足,饱满度高,水质生动活泼,胶质感明显,彰显陈年老茶的厚滑甜美。茶是真好喝,但也是真的贵啊!

还有茶友问,50年、70年、甚至100年陈期的茶怎么样?实际上,我们对此应保持理性态度,不要一味追求老茶。

普洱茶口感有生命周期,市面上大多数茶品存放十几二十年后,早就过了口感高峰期,越往后存,口感可能趋于寡淡。

三、普洱熟茶的适饮期

普洱熟茶特殊的渥堆发酵工艺,导致其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生茶存放多年才能形成的汤色口感,所以很多茶友认为,熟茶出厂后马上就可以喝。

对此,邓时海教授曾说,“熟茶最好做出来后3年以上才喝。如果一出厂就喝,茶汤就会比较燥,对身体来说是不理想的。”


熟茶需要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时间,才能把发酵形成的堆味、仓味,包括一些微酸、微涩、甚至微微发霉的杂味退掉。此时还没形成绵柔感和爽滑感,茶的口感还没那么好喝。

存放3年以后,熟茶的堆味、杂味就几乎退掉了,内质趋于稳定,香气变化多而不杂,茶汤开始形成爽滑感,滋味饱满香甜,这个阶段的熟茶可以作为性价比很高的口粮茶。

但如果希望茶汤能达到一个饱和、醇厚的状态,就需要存放5年左右,这个阶段所有不好的口感几乎消失了。

再上一个台阶,比如10年以上的熟普,已经进入稳定而缓慢的转化期,茶性温和,香气比较集中,爽滑感慢慢变成丝滑感,生津回甘更加细腻,更加绵柔,这个时候的口感就达到了一个高度,有熟茶独特的醇香甘甜,是难得的好茶。

由上可知,不同的普洱茶,适饮期差异是很大的,并没有一个标准的适饮年份。有人喜欢新茶的鲜爽香,也有人沉迷老茶的醇厚滑,普洱茶的适饮期,不仅因茶而异,也因人而异,这正是其最大的魅力吧。

茶界“脑残”是怎样炼成的


1

一段与网友的对话


后台经常有网友各种问题咨询,有时候,有趣的问题也会有所回复。


且看如下,这是一段与网友的对话:





2



稀里糊涂的“八中茶”

 

喝老茶就是喝“八中茶”,但是,老茶之乱,众所周知。


“八中茶”最大的一次乱源始于2006年。


2006年,普洱茶行业到达一个高潮,云南中茶公司(原省茶司)直接从销售茶叶变为销售包装纸,一张绵纸印上“八中茶”商标就价值不菲,每公斤从十几元到后期涨价到六十几元,据《中国调查杂志》报道,2007年,云南中茶当年的产量即高达2.7万吨,这几乎是“中茶标普洱紧压茶几十年的生产总和的数十倍。


贴牌生产普洱茶,不进行品控,导致大量的非普洱茶原料掺入,被媒体称为“中茶牌真的假普洱”。海量的中茶牌普洱茶涌向市场,最终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中茶品牌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口碑,一朝清零。

 

中茶贴牌事件之后,中茶品牌价值彻底崩溃。这是中茶品牌当前市场混乱的一个根本原因。然而,这部分茶叶的外包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外包完全不同,老茶的混乱,指的是2000到2004年之间大量生产的仿冒品。

 

2003年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出台,这是个信号,说明了普洱茶的内地市场开始爆发。事实上,普洱茶的行业规范一直都有,只不过更多局限于行业内,与市场标准还是有所不同。

 

当时市场的认识都是,“没有八中茶就不叫普洱茶”,产品名称都一样,都叫“云南七子饼”。

 

2000年到2003年,云南的茶厂到底生产了多少“八中茶”,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中茶的商标当时基本上成为产业的一个通用的商标,大家都在用,熟茶版型都是与7572、8582,生茶则是7542、8582。无论生茶、熟茶,两者的包装都一样,都是“云南七子饼”。

 

这部分都是属于非法生产,属于盗用品牌,大部分内飞并不敢打上厂名。

 

(图中所示七子饼茶,均为一眼可知的假茶,内飞无厂家名称,外包也不符合当时的包装特征。)


(图中所示为80年代正品的内飞)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之争到达白热化阶段,茶产业失控。原先代表云南省政府管理全省茶产业的省茶司迅速于1998年底成立了云南省茶苑集团,不过是两块招牌,一套人马。99年,中茶要求收回权利,两相争斗。于是,“中茶商标”混乱开始。

 

所谓计划经济时期省公司贴牌的传说,其实是不了解当时的管理体制,认为省茶司当时使用“中茶”也是贴牌,其实当时的央企与今日央企的人财物统管的方式不一样,有时候权利下放地方,有时候又全部收回。云南省茶司一直就是央企,正式的名称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3

计划经济的云南七子饼茶内销吗?


云南七子饼茶在1958年之前又叫“侨销圆茶”,也叫“侨销七子饼”,七子饼在1973年之前只是一个俗称,1973年之后才正式成为产品名称,所以,1973年也称为“七子饼茶元年”。


由此可知,“云南七子饼茶”就是专供出口的品种,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云南七子饼茶是属于特种茶,专指熟茶。


从7572、8592这些编号也可以知道,这是专指的出口唛号,而内销则完全没有必要,一个七子饼茶的名称足够说明。


90年代之前,内地市场也不消费熟茶,也就没有必要生产熟茶对应市场。云南虽有边茶,由于云南边茶销区与其他边茶销区的差异,云南边茶并非是黑茶工艺或熟茶工艺,也就同样没有必要生产熟茶。


市场上所谓“八十年代的熟茶不是指出口茶”的说法,纯属谣言。


目的是给予市场一个想象的空间,既然有不是出口的茶品,那就未必是属于“省茶司”管理,生产厂家就未必是市场原先的品种,如此一来,各种假茶就可以源源不断。


至于“一个老茶人没有卖完”的说法,纯属典型的江湖手法。香港的“普洱教父”也编了一个从85岁老人手上收购了毕生所藏的百年老茶的故事,广东中山的清代“亿兆丰”普洱茶也是从地窖中挖出,类似的故事,在老茶界层出不穷。




4


1973年,“云南七子饼”正式作为产品名称出现于包装上,从1973年2003年,整整三十年,这几十年间到底生产了多少七子饼茶,到底有多少厂家参与生产“七子饼茶”,好像是一个谜。

 

云南省产茶区域有文山、红河、版纳、普洱、临沧、玉溪、保山、德宏、昆明等州市,其中100多个县产茶,大部分产茶县都自建有茶厂。

 

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记载:

 

“1970年底为发展地方工业,精制茶厂下放到县(市)管理,1973年后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个产茶县自建茶厂逐年增多,到1988年全省已有精制茶厂86座。”

 

云南虽然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就有很多茶厂,但是建厂时间长与普洱茶未必就有关系,绝大部分从来就未曾加工过普洱茶,与普洱茶行业就没有丝毫的关系。


由于茶厂众多,这几年,打假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仿冒品都是挖掘出各种小茶厂的历史,伪托生产“中茶”,这成为了一种趋势。大部分伪托生产的八中茶,都是民不报官不究,实质已经触犯了刑法,中茶公司近几年连续打假,生产者伪托的都是之前80年代、90年代的茶品包装。

 

香港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王曼源会长提供了一堆茶,在台湾出版了一本书,叫《普洱茶谱》,其中有片茶砖“7638”,纯属子虚乌有。市场按图索骥,越传越离谱,一会是景谷茶厂生产,一会是昆明茶厂生产,其实都是王会长出版之时刚刚生产。台湾出版是另一本书《普洱藏茶》则把7638编的更离谱,推断70年代昆明茶厂发明了所谓的“生熟配”工艺。稍有茶学常识的人也可以清楚,生茶熟茶茶性相反,如何硬搭?

 

如今的普洱茶江湖上,类似的茶层出不穷,只要沾上云南的边,只要这个茶厂有历史,各种伪托出身的茶品打不胜打。只不过,只要对于历史稍加有认识的茶客都知道,不过是一种游戏。

 



(图片所示为市场上各种版本的所谓“7638”的故事茶。) 


5

“中茶牌”云南七子饼茶到底有几个生产厂家?


中茶商标注册于1951年10月,1952年通知全国下属茶厂使用,1992年商标使用权停止授权,省公司是中土畜的分公司,所以之后一直在生产,下属茶厂虽然在1970年人事管理权归地方,业务管理权限依然在省茶司。也就是说,实际上,中茶标的产品一直在生产,直到2004年茶厂改制。

 

计划经济时期,昆明茶厂做砖茶,勐海做饼茶,下关做沱茶,省公司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下关七子饼印刷体是粗体,勐海茶厂是细体,两者辨识度高,不易混淆。由于品牌价值及茶品品质的关系,如今市场的仿冒品绝大部分是仿制勐海茶厂的七子饼茶。

 

2000年之前,七子饼茶的生产厂家并不复杂,一为勐海茶厂,二为下关茶厂,并没有其他茶厂生产,至于省茶司承包部门生产之后的茶品,现在市场有争议,因与本文无关,不在此赘述。

 

普洱茶的品种也非常单一,七子饼的生产厂家在80年代之前就只有勐海茶厂,这可以从编号就可以得知,如7452、7542、7572,出口唛号的最后一个数字2即代表勐海茶厂,80年代以后增加了8582、8592,下关茶厂生产8653、8663。


(以上图片为1993年出版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中“外销普洱茶茶号、包装、规格表”)


6


普洱茶有很多假,有些假,不值一辩,稍有常识也不会上当。然而,市场奇怪,越是不值一提的假,越是有人一仓库一仓库的捡漏。


从道理上来说,中茶品牌的茶品生产厂家,生产茶品有历史依据,有历史档案,茶品单一,产量稀少,然而,众人犹如着了魔,明明知假而买假?


要弄清楚有否“德兰茶厂”生产过80年代的“云南七子饼茶”很简单,有这个茶厂也未必就可能生产普洱茶。


我的《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一书中有许多类似的故事茶解密,《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中也有大量的史料。


再则,“德兰”商标的拥有者就发布过声明,声明如下:

潞西县芒市茶叶公司成立于1991年,公司成立前,1989年由潞西县芒丙茶叶良种场加工经营云南普洱茶,1990年由潞西县芒市茶叶饮料厂申报“德兰”商标,1992年正式获得商标使用权。


    潞西县芒市茶叶公司于2002年正式更名为云南勐巴娜西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此期间芒市茶叶公司一直由卢云康先生独家生产经营,从没有与任何单位或个人合作办厂、办公司,在近期市场有个别打着“德兰”商标出售着不是本公司出品的普洱茶饼、沱的假货销售,为此郑重申明,“德兰”商标是云南勐巴娜西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商标。



只不过,市场好玩,拿手机随手一搜,这种便宜的老茶满屏皆是:




6

茶界“脑残”是怎么形成的?




这样的茶,明明像一坨屎,明显的都是茶末,丢一张中茶的内飞进去,就变成老茶了?中茶牌沱茶多久又出品过20一公斤的沱茶呢?


原本我想,这样的假茶不值一提,入行几天也可以搞明白的东西,然而,偏偏蠢货要冒蠢气,他还要不断来教你怎么识茶:


这不禁让人大为感叹。

在普洱茶界,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很多人,买假老茶,买假古树,固执于一种思维,固执于一种想法,明明是荒唐的,也会固执于这种荒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现象类似于今天频频发生的传销,以及老年人被保健品推销洗脑的事情。一仓库一仓库购买假茶的人,无论你如何阻拦,如何相劝都不行,如同着了魔,就是要把钱白白送给骗子。

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这不是脑残吗?

脑残还不是我们理解的傻的问题,脑残的特征是荒唐、荒谬、违反常识、违背逻辑,脑残其实是一种被控制的思维。

问题是,这样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这种思维是怎么被控制,而且支配了人们的行为?

几十年来,产业围绕的就只有几个单品,所有的茶品又都只有中茶牌,这导致在老茶市场具有超高的知名度。

 

普洱茶的实物历史被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一下子拉长了几百年,动辄都是百年老茶,清代、民国老茶,这让真品本来属于凤毛麟角的80年代、90年代茶品变成了一个“年份很短”的假象。

 

这是改变人思维框架的一种骗局。

 

1995年,台湾出版《普洱茶》一书,接着《普洱茶谱》、《方圆之缘》等等书籍出版,其结构大同小异,其茶品大同小异,其目的都是控制老茶思考的资源,无论你承认还是反驳,都是在这些骗局里面。


各种拍卖会上,80年代90年代的茶品并不便宜,随便一片80年代的生茶要上十万,一片80年代的熟茶也要几万元,然而,兜售人告诉你这里有一批“一个老茶人存了一辈子的老茶”,价格只要几百元,你买不买?一买,总金额却要几百万。

 

传销和骗局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只谈结论,强加结论,不接受就是不懂茶。

《普洱茶》、《普洱茶谱》、《方圆之源》、《深邃的七子饼》等等,书里面都是结论,这是百年,这是50年,这是号级,这是印级。

有人质疑这样的茶品,就是不懂茶,就是没有钱的穷人,喝不起老茶,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暗示,让所有购买假老茶的群体,变得飘飘然。

按理说,各种假老茶如今被打假得差不多,为什么还是不断有人频频上当,而且上当了也不吭气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里,受骗者的情绪已经被控制。

事实上,很多人真的不在乎真相吗?绝对不是,大多数人认为上当的应该都是傻子,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上当了,不愿意承受被欺骗的那种羞辱感而已。

 授权转载自【吴疆说普洱】,仅代表作者观点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