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审评泡茶用水

找到约15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关于泡茶用水,你应该知道更多

上善若水任方圆,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在自然界有着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溪水、泉水、江水、井水、雨水、雪水、露水……

虽然他们的本质都是水,但水的包容性让它常常作为载体,将外界的各种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水不仅仅是水,而多的是作为一个物质碰撞的“舞台”。

茶与水的艺术便是其中之一,泡茶的用水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从古至今茶人们都在不断研究不同的水质对于茶汤滋味的影响……

“其水,用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茶经·五之煮》

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作为一个雅俗共赏的健康饮品,资深茶友们更加追求的是它在口感、滋味上的造诣。

为了对比一些常见饮用水在普洱生茶冲泡上的表现,我们收集了包括纯净水、蒸馏水以及不同地区的山泉水等总共6款水产品进行横向对比,以供各位茶友参考。

审评流程

审评对象(6款常见水产品)

1号:佑林山泉(云南省邦马大雪山)

2号:农夫山泉天然矿泉水(长白山莫涯泉)

3号:屈臣氏蒸馏水

4号:怡宝纯净水

5号: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河源市万绿湖)

6号:农夫山泉饮用山泉水(武夷山大安源)

审评用茶

一球茶业·2021·归真生茶

一球茶业·归真以其过硬的品质和诚意的价格一直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极具市场代表性,因此我们使用它来作为这次审评实验的冲泡对象。

冲泡方式

3g茶,150ml审评杯,100℃水,闷泡5分钟出汤

在茶叶的审评泡法下,茶汤各个维度的优缺点更易显现。

审评结果

在相同的条件下冲泡过后,我们对它们的香气、汤色以及口感滋味进行比对并总结如下:

6号:花蜜香显,茶汤顺滑、苦涩度适中偏低,柔和度较好,水路细腻;

5号:花香纯正浓郁,浓强度适中,苦涩显而易化;

1号:香气上表现稳定且比较自然,滋味均衡、苦涩显而能化,厚度和纯度还有提升的空间,总体上表现良好;

2号:香气和滋味都较为收敛,厚度较为一般;

3号:香气不高、苦涩感低,回甘生津良好,有特殊的蒸馏水味,总体表现上没有明显的亮点;

4号:香气较低沉、水路稍粗,厚度和纯度也都还有提升空间,总体表现比较逊色。

总体上,6号不管在香气、浓强度以及柔和度都表现非常优秀;5号在香气上表现比较突出;1号与2号在整体上都表现地十分稳定且不俗;而3号与4号则表现一般,未能将这款茶的滋味完全展现出来。

此外我们也对使用盖碗冲泡法的茶汤进行对比,对比结果与上法基本吻合。由此得见,除了茶叶本身的品质以外,水质的不同亦对茶汤的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同时,一款水泡出茶汤的好坏与其本身的品质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只能说明该种茶叶与该种水质的适配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将一款茶的滋味特点更好地激发出来。

另外,除了茶与水的“木桶效应”,每个人的口感偏好都是不同的,各位茶友可再根据个人口味以及冲泡茶品来选择更加理想的泡茶用水,以求十分之茶遇十分之水,泡得一杯好茶!

审评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的目的与方法之比较

一般我们常见的茶叶的泡法可分两大类,即审评泡茶法和品饮泡茶法。

在一些评茶比赛的现场或是茶叶审评室,评茶人员们会通过“审评泡茶法”从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方面对茶叶进行综合鉴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找出茶叶的不足之处;“品饮泡茶法”则是茶友们为了更好的享受一杯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一款茶品的优点,品享到一杯好茶。两者目的不同,泡茶方法也有一定差异。


一、“审评泡茶法”的目的与方法

“审评泡茶法”的目的是用以了解茶的品质特征,其要求较系统,包括评茶人员的专业能力、审评的环境、茶样的摄取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审评过程的具体方法为:

1.称茶样:用电子秤或者天平准确地称取3g重量的茶叶,放到评茶杯中。红、绿、黄、白茶茶水比例为1:50,一般称取茶样3g,用水150ml。青茶茶水比例为1:22,一般采用110ml的茶瓯,称取茶样5g。


审评用具:计时器、审评杯、审评碗、样茶秤(如图从左向右)


2.注水:将开水(100℃)从高处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这样可以使沸水中带入大量氧气,得到更理想的冲泡效果。


3.冲泡:盖上杯盖,浸泡5分钟。要用计时器准确计量浸泡时间,这个时候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开来。青茶第一泡为2分钟,第二泡为3分钟。


4.出汤:将评茶杯连着盖子按紧,将浸泡好的茶汤从审评杯中倒出。必须把评茶杯中的最后一滴茶也倒到茶碗里,最后一滴茶汤的浓度高,对汤色、滋味能起到一定影响。最好能找到类似品质的茶叶作比对,这会让你更容易判断茶样的品质。


5.看汤色:首先看茶汤,因为随着温度的下降,茶汤的色泽容易发生变化。汤色主要是看茶汤的明暗。


6.嗅香气:闻香气分为热嗅、温嗅和冷嗅。热嗅主要是闻茶叶中是否有异味,温嗅主要是闻茶叶香气特征,冷嗅是闻香气是否持久。

7.尝滋味:用汤勺舀起茶汤,连着空气一起含进口中,让茶汤布满舌面,仔细体会舌面的感受。


8.评叶底:最后看叶底。叶底除了可以看茶叶采摘的匀整度和老嫩度外,有时从叶面上也可以发现加工中的不足。

这样的泡茶方法,我们称之为“审评泡茶法”,通过赏外形、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来了解茶叶的品质特征及优缺点。在高温和长时间浸泡的情况下,茶叶的缺点更易显现。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都要通过“审评泡茶法”来决定。


二、“品饮泡茶法”的目的与方法


“品饮泡茶法”的目的是为了将茶表现得更好,泡出更好喝的茶供人享用。在品饮冲泡时,我们要尊重茶的个性,要以它的现状作为欣赏、接纳与享用的对象。


通常情况下,一般绿茶、红茶、普洱等在1:50左右,即3g茶可用150ml水来冲泡;乌龙茶茶水比在1:30左右。具体投茶原则上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说法,细嫩的茶茶汁析出少,可适量多放些,粗老的茶可适量少放。


一般高级细嫩茶如名优绿茶、细嫩祁红等,水温最好在80-95℃;其他茶类如普洱茶、乌龙茶等,可用100℃水冲泡。

由于制茶方法、制茶原料等不同,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冲泡方法,只有充分了解了茶的品质特征,深入理解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及浸泡时间等对茶汤的影响,用适合它的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及浸泡时间来冲泡它,才能泡出好喝的茶。


我们用一张表格来总结审评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的不同:

茶有各种不同的风味与特性,“审评泡茶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茶的品质特征及优缺点。了解了茶的品质特征及优缺点,我们就更容易把茶泡得好喝,在“制茶”时,更容易把茶做好。而“品饮泡茶法”,是为了更好的欣赏茶,享用茶,把茶的色、香、味发挥的更好,更加协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茶友们有兴趣,也不妨自备一套专业的审评杯和审评碗,在品饮某款茶前,可以先用审评泡茶法来了解这款茶的特性。如得到这款茶特点是偏淡,那么在品饮冲泡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加茶水比例或是延长冲泡时间来协调。

如果这款茶偏苦,在冲泡时就降低一点水温。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不了解茶,不小心把茶泡坏了,而错估了这款茶的本质。掌握好审评泡茶法,会让我们在品饮过程中更清楚、更客观、享受更多。当然,专业审评和品质鉴定方面的事情,更多的是由生产企业做在前面,在产品包装上注明通常的冲泡建议即可。


闲话泡茶——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上手

喝茶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说起泡茶,则可能又是让不少人觉得蹙眉的事情。

 经常有朋友跟我说,“我不会泡茶”。

 真的是这样吗?

以下内容,是针对“我不会泡茶”的情形来略述一二,泡茶小能手们和老泡手们可自动略过。

 一  什么叫做泡茶? 

日常喝茶的时候,许多人还是直接将茶投到茶杯中,在加水冲泡后饮用。在交流中发现,许多朋友眼中的“会泡茶”,大概是等于了“茶艺表演”中的泡茶,以至于总是下意识的认为自己不会泡茶。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理解。

 什么叫做泡茶?

 在笔者看来,就日常品饮而言,所谓泡茶,就是以合适的器具和方式,将茶里面能溶解于水的滋味物质和释放出来的香气物质“冲泡出来”,并获得适合自己口感的茶汤。 

这样说,可能就简单了些。虽然这样界定下的泡茶,仍然可以区分为若干动作,但显然就不必过于拘泥了,同时也更没有必要将一种类似“演艺”的程式当做重点了。而一些茶修场合中的冲泡,也不在日常冲泡的探讨范畴。

二  茶叶中主要有哪些物质?

笔者在此前推送的一篇文章《一片神奇叶子里的吃喝玩乐与健康!》中写到,一片茶树鲜叶中,水分约占75%左右,其余约25%是干物质。干物质中,有机化合物约占95%左右,另有约5%为无机化合物。

 

在鲜叶采摘后的加工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各种化学变化,形成了茶叶成品更为复杂的物质及结构。我们在日常饮茶的时候,重点关注的是常说的滋味物质、香气物质和呈色物质。这些不同的物质及其在水中的浸出速度与程度与温度和冲泡手法密切相关,香气物质的挥发与呈现与温度和器具等因素紧密相关。所以,泡茶的时候,如果对于所冲泡茶叶的品质特点已较为熟悉,那就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冲泡方式,来冲泡出可口的茶汤。

 三  常见的泡茶器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泡茶也是如此。

 多年以前,常见的泡茶用具是这个:

现在,常见的泡茶器具包括玻璃杯、陶瓷杯、飘逸杯、盖碗、紫砂壶等。

茶水分离是泡茶时紧要之处,但这恰恰是平时泡茶最为被忽视的地方。

有些茶,比如滋味不算很浓酽的茶,或者协调性比较好的茶,比如安徽的绿茶,直接抓一把放到玻璃杯或瓷杯中冲泡,通常喝起来口感也还好。当然,以这种方式冲泡时,通常会建议先喝三分之一左右,再续水,如此反复,而不是一次喝完杯中的茶汤再续水,那样容易前面喝起来浓而很快喝起来就觉得淡。

而有些茶,比如云南茶普洱茶,如果撬一块放到玻璃杯里冲泡,就往往很难喝到合适的茶汤,生茶容易被泡得又苦又涩,熟茶则很容易被泡成酱油汤。

于是,便于做到茶水分离的泡茶用具,如飘逸杯、盖碗和紫砂壶越来越普及了。对于相对快捷的场合,飘逸杯可作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而盖碗和紫砂壶,则可作为功夫泡时的利器。

玻璃杯

双层玻璃杯

瓷杯

 

飘逸杯

 

飘逸壶

 

三件杯

 

青花瓷盖碗

 

德化瓷盖碗

 

盖碗与品茗杯

 

汝窑品茗杯

 

紫砂壶

 

此外,还有适合外出时用于随身携带的各种茶杯。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不代表具体品牌的推荐建议)

 各种功夫茶具套组,以及其它更为讲究的泡茶器具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四  泡茶的四个要素

 通常说的泡茶四要素,包括:投茶量、用水、水温和冲泡时间。同样一泡茶,可以通过这四个因素的不同把握与控制,冲泡出口感不同的茶汤。

 日常泡茶用水,较为常用的是纯净水和农夫山泉。有些城市的自来水,因为水源来自生态较好的山区,总体水质不错,也可用于日常泡茶。

 有些讲究一些的茶友,也会选择在经过自己多次使用的情况下选择特定的山泉水来冲泡特定的茶叶。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不建议盲目追求用矿泉水泡茶,因为所谓矿泉水,也就是含有特定矿质元素的水,但有些矿质元素可能对茶叶的汤色、滋味与香气有增益作用,但有些则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并不见得矿泉水泡茶就是好。

 古人关于泡茶用水的评价,主要还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总结。而现代对于水质的认识,早已经可以从软硬度和所含矿质元素等方面来进行更科学和深入的认识。此外,现在的自然环境与古代相比也早已差异巨大。所以,我们现在也大可不必执着于古代茶书中关于水的认识来选水泡茶。

 

在泡茶用水既定的情况下,通常泡茶是投茶量、冲泡时间和水温三个指标之间因因人而异进行灵活调整的艺术。

 第一、投茶量:1-2人时,通常3-5克;3-5人时,通常5-8克。具体可根据品饮人数及冲泡用具是茶杯还是茶壶进行适当调节。当然,假如你在广东地区,一泡普洱茶8-10克也是常见的。有些茶叶的最小包装就是4克,则可无需称量直接取用;有些则需要凭经验取茶,或者用小秤计量。

可用于泡茶时称量的小秤

第二、茶水比例:按照国际上审评茶叶时的标准杯泡法,茶水比例掌握在1:50,比如3克茶则用150克水冲泡。但在日常品饮中,通常是分泡多次出汤,所以每次注水宜根据个人认为合适的口感以及冲泡次数来掌握。

 第三、冲泡时间:在十秒至3分钟之间,根据投茶量、茶叶的叶子的老嫩、茶叶的形状和紧结度、茶叶的揉捻和发酵程度、以及水温灵活掌握。此外,第1泡、第2泡、第3泡等不同泡次间的冲泡时间可视茶叶情况适当调节,通常前两泡因为叶子的浸润和张开需要时间,所以冲泡时间会略长,第3-5泡则略短,随后又逐渐适当延长。

 第四、水温:水温影响到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茶汤温度影响到香气和滋味的呈现。通常情况下,芽叶细嫩者,水温宜低,在90摄氏度上下;如果是单芽类的绿茶,常常会选择85-90摄氏度;叶子偏成熟者,水温宜高;焙火类的茶,年份较长的老茶,水温宜高,以利于香气的发挥。

以上数字,仅作示意,具体的参数,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常泡的茶品和自己的品饮习惯与口感偏好来掌握。

 结语

 喝茶,可快可慢,可动可静,可饮可品,可清可调,可独可群。

 对于日常家居或办公场合的茶叶冲泡,建议大家对泡茶器具稍加注意,尽量能做到茶水分离;然后,拿捏好投茶量、冲泡时间和水温这三个因素。这样,泡茶就不再是令人生畏或者麻烦的事情。在一杯杯可口的茶汤中,你会逐渐感受到冲泡与品饮的乐趣,泡茶能手也将在此过程中慢慢养成,因为熟能生巧。

 如此,生活中自然也就可能增添了不少乐趣。

 诚如朱权在《茶谱》中所言,“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且泡一杯茶。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找到约15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