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禅和茶

找到约3,009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胡克夫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作点评发言

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各位演讲人的发言顺利结束,总的评价,演讲水平非常高,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在大开元寺所作的这次讲坛,是大圆满。

以下对各位的演讲作评语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刘瑶老师对“生活禅与茶生活”的阐释,让我们体悟到,无须再纠结所谓的“茶与禅”或“禅与茶”之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当茶与禅和我们的生活须臾不可离之,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也就开始缔结圆融自在的智慧之果。刘老师的茶生活和看似极为平淡日复一日的茶艺课,却让她从中收获“茶缘”,喜得禅悦;她以茶德和茶友的相知相交,亦欣然妙得禅趣。刘老师恪守“人品即品茶,品茶即品人”的禅茶修行之法,明了禅茶之境贵在以身体验,一心体悟,习茶可让人优雅、从容——奉献人生,习禅可让人自在、自信——觉悟人生。她对“生活禅与茶生活”的理解,真实而明智,微言而大义。如是,遵循净慧大德生活禅“保持一颗平常心”之本原,还原茶生活“一杯平等茶”之本真,言行合一,始得正觉。

项春霞会长的《茶心丰盈·喜悦如莲》演讲,令人感怀。她是以回眸漫漫心路历程来解读自己是怎样融入禅意人生,怎样定格茶境人生的。于我而言,当年也是在三剑茶艺馆始知邢台茶艺颇有禅心禅风之所在。项老师创办三剑茶艺馆,源于茶而出于茶,也因此而成为河北茶界“禅茶一味”的先行者、践行者。净慧老和尚曾几次莅临三剑茶艺馆,特别是净慧老和尚在三剑茶艺馆与舒曼老师等品茶论禅,首次提出中国禅茶精神为“正、清、和、雅”,三剑茶艺馆由此成为当代中国禅茶精神的诞生地。我想,今后书写当代中国禅茶文化史时,项老师的独特贡献必定与净慧老和尚、舒曼老师一起载入史册。我于2011年曾在湖北随州面见净慧老和尚,同祭炎帝。当时,年事已高的老和尚忙于五祖寺诸事宜,仍风尘仆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项老师从喜欢一杯茶开始,开启了一段属于她定慧定性的禅茶人生:喜悦如莲以为道,茶心丰盈即是禅。如是,习行净慧大德的“正、清、和、雅”禅茶精神,知行合一,方得莲心。

赵泽佳老师《我的生活茶里的生活禅》演讲告诉我们,她的生活茶与生活禅皆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愿终其一生而爱茶,愿尽一生之力而行禅。其爱茶过程,由自我觉知而达至自我提升;其行禅过程,由逐渐精进而走向虔诚,可谓是禅茶合一的不二践行者。她所谈的“顿悟”体验,直抵禅境之本界,即“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实则,禅茶之奥之妙,万化归一,不在于外形之有无,而在于内心之满足与充盈。赵老师自觉以茶修行,自明以茶养慧;自觉以觉悟人生,自明以奉献人生!如是,践行净慧老和尚生活禅“考验自己的定力”之要义,行其所言,始于本心,修之远矣!

孙丽丽老师以净慧老和尚的“好好泡茶就是修禅”作为演讲题目,与大家分享她对“生活禅与茶生活”的理解,正可谓其意深远,返璞而归真。她在三字禅茶院有幸习闻净慧老和尚关于“生活禅”之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以及“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精神,聆听老和尚的开示:“好好泡茶就是修禅”。正可谓,师传有道,学之以恒。因而,有慧根福报的孙老师喜欢在茶的世界安心独处,还将自己的“茶空间”定位在茶文化培训和推广。她的茶世界、禅人生,可谓心有善念,明志于和谐社会。如是,净慧大德法示“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大道之行,万法归一,善及天下。

夏国玲老师的《行茶者“三学”》,从哲学视角和个人参悟、习行的经历,化用佛门“戒、定、慧”三学,将“茶、禅、生活”定之为新三学,其意在醍醐灌顶,奋发自励。其事茶,视如自律禅修;其行茶,是为了自觉追随茶世界之美而淡然的境界;其为茶人,立志尽一己绵薄之力弘扬中国茶文化;其向禅,问道净慧长老,始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可发自“公益心”。由此,夏老师践行生活禅,献身公益事业,大爱在人间。她向世人证明,无论是茶人之生活抑或是禅者之修行,回报社会,造福社会,这才是禅茶文化精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如是,将净慧大德所提倡的“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的生活禅理念发扬光大,当为茶人禅修的立身、立命、立德之本,广施善德,远行天下。

李慧娟老师的《青茗伴我》演讲,完完全全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邢台所上演的一部当代茶人自我励志史——无论是茶者的人生,还是禅者的人生,都会有青春的悸动,都会有信仰的皈依。李老师习茶或禅坐,均深刻体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天地交融之感,而且时时以净慧长老所书“慈悲喜舍”作为禅修和习茶一理相通的观照,自觉融入生活之中,日日践行,时时修持。同时,不断完善自我,自觉做中国茶文化的“传道”者,积极倡导和推动茶文化发扬光大,先后举办“观兰集”、“沧海一声笑”大型主题茶会,始终不忘胸怀一颗爱茶的初心,可喜可贺!茶世界的平和与清净,禅世界的信仰与舍得,赋予她永怀谦卑之心和分享之心,大爱无疆,大音无声。如是,把净慧大德生活禅所提倡的“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和禅的风采”,广而布之,点亮光明世界的每一枚烛光,普度人间。

刘东亮老师的演讲题目是《难忘这碗赵州茶》,其言质而意深,可谓直指禅茶文化的根底之所在。生活禅和茶生活对于刘老师而言,其影响是无以言表的。他在赵州柏林禅寺夏令营受惠于寺院方丈净慧长老的指点,习读《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习生活禅与茶,由此而痴迷禅茶文化。可以说,刘老师是在净慧长老的指引下爱上生活禅和赵州茶的,他对“赵州茶”的体察重在精神层面,多从佛学知识体系阐发己见。他在演讲中所谈的佛教,有独到体会。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赵州茶让他升菩提心,在感念感恩净慧老和尚的同时,自行实践生活禅。如是,净慧老和尚说:“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一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茶与禅在人间。

张金牛老师的《茶生活中的三种美学观》,颇见学识和研究功力,开一代之新风。张老师生于茶乡,痴迷于茶,对茶有独到的认知和体验,其开创的茶生活三种美学自我体验模式,一曰“物哀”,二曰“风雅”,三曰“禅意”,系从物与心的关系出发而立论的。限于篇幅和演讲场合,张老师对茶生活的三种美学观之论述无法展开来讲,但其内在逻辑大致可循,可以说是以中国古典美学为立论基础。然其感悟致思多于析辨之言,而且当下的美学研究著述须以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古典美学、当代中国美学、世界当代美学以及未来美学为视角,综而论之,方可成一家之说。好在张老师对物哀、风雅、禅意这三种茶美学生活方式的理解已融入其工作和茶生活之中,并形成以普及茶文化为主的“无显茶课堂六讲”。其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如是,净慧老和尚言:“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中华茶学之美,博大而精深,返观内照,切己体察,方可成一家之学说。

赵玉光老师的《缘起性空》演讲,实则是谈自己和茶生活与生活禅之结缘的过程。他因喝茶而意外地调理好身体,从此结缘洒脱无碍的茶生活,也由此开始介入茶行业,建成太行茶仓,可谓改写了中国北方以茶仓屯茶之历史。太行茶仓的管理理念,一为筑基文化根,一为奠基产业根,为此而举办“吃茶节”,创办茶叶合作社和茶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科研和申报发明专利,并根据茶农的需要提出建设标准仓储场所,为茶农免费存储茶叶。正可谓是自觉践行生活禅之要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也以此而“缘起性空”,立志有为于社会。如是,净慧大德生活禅提倡:“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生活禅与茶生活,是一体两面,茶的世界处处结善缘,禅的世界处处结善果。

在此,我郑重提议,请大家起立,以最热烈地掌声衷心感谢为河北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舒曼老师!

夏国玲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行茶者“三学”

面对“生活禅与茶生活”这样高深的哲学命题,我仅是一个正在努力参悟、学习的践行者。禅门有“戒、定、慧”三学,而我把我的演讲题目也一分为三,斗胆把“茶、禅、生活”定为茶生活三学,与各位分享,并俯首领取大家的棒喝。

关于“茶”:2006年,天赐善缘,使我有幸由一个初涉世事的北方妞儿,进入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追随王岳飞、龚淑英等老师开始学习茶学专业,因为有了茶相,我的生活渐渐开始丰盈起来。

茶里的名堂实在太多,这寒来暑往,用了前后长达七年的时间与茶学这门学科相伴。七年中,我攻读了这一专业的15门课程,真正领略到了中国茶学的博大精深。至今仍记得当时在茶学系老师的带领下,登茶山,学采茶;进茶厂,学制茶;入茶楼,学茶艺。可谓满心欢喜,日日好日。

为了学以致用,我还和我的挚友在故乡邢台创办了“天德茶行”。小小茶行,让人乐在其中。行茶事,事必躬亲,日日事茶,也是禅修。每每行茶事,能让人感到茶的世界真的很美而看淡一切,每当我在浮生闲日的禅意般生活里手握茶壶,常常告诫自己:看得淡了,一切皆释然。禅和茶的意念,让我内心开阔空明,潇洒自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多年间,从思想到生活,茶与我可谓形影不离,已经形成了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我自己认为我已经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茶人了。

我曾记得我在杭州学茶时,浙大茶学系组织我们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和学习。当我看到被誉为“南青北白”的邢窑白瓷时,我被邢瓷的美深深吸引住了,一瞬间,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压根儿也没想到,家乡的邢窑白瓷,在大唐时期却也引领中国陶瓷与茶器的发展潮流,我惭愧自己身为邢台人的浅薄无知,这邢瓷的魅力,是我们祖先智慧和荣光。

当时我便发愿:愿有朝一日在我的家乡,尽自己绵薄之力弘扬中国茶文化,弘扬邢瓷文化。

关于“禅”:从2006年至2013年,我在邢台开了三家茶行,事业相对顺利,在别人眼中,我似乎风光无限,其实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从进货到管理,从经营到培训,许多问题令我有锁喉之痛。当时我满脑子的想法就是如何让自己多赚钱,却不知知足是福的道理。有时候越是有让自己多赚钱的想法,却往往事与愿违。

如何突破困境,如何能让自己惶惶不可终日的心安顿下来呢?我尝试着到处走访取经。要想把事情变得更好,让事业做得更顺,首先要让自己的心态有所端正。

学茶前,我虽有向禅之心,却无问禅之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当代高僧净慧长老,当置身于玉泉禅寺五叶堂虔诚顶礼净慧长老时,当面聆听他老人家讲“生活禅”的宗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时,始知这个禅就在我们生活中。我当时不解道:“如何才能奉献?”师父说:“公益心”。我说:“若没有收入,拿什么奉献?”师父微笑地说:“公益心结缘即是增上缘,以‘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的心态,就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之心。尝试一下,未必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净慧长老一边喝着茶,一边对我继续说:你们是茶人,我相信,当你们能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分享的心、结缘的心与茶客沟通、互动时,就必然能营造出禅者的精神家园、大众的和合世界。

慧老虽慢声细语,但简明扼要,就像一把金光灿灿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好好生活,用心守护一杯茶”的茶修之门。净慧长老的亲切话语,从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我因无知而对禅曾有过的神秘感,并在茶生活中逐渐增进了我与禅之间的亲近感。从那以后,在我多次与禅师的交流中,在我多次参加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的茶文化活动中,让我深深懂得了一生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不仅仅是事业、名誉、地位,而是一个人的境界。

虽然有些时候,我的经营状况不尽人意,但我通过修禅习茶,尤其是禅门“平常心是道”的道理让我内心得到了安宁。在经营上,我一改过去“天德茶行”在生意上的成败要与人攀比的心态,而是顺其自然,因为只有做好自己便是提升自己的境界。

在我后来的从茶经历中,我深有体悟,习茶者只要用心泡茶,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与失,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就能享受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就能体会出禅的“滋味”,茶的芳香。

我想,净慧长老所指导我们的“正清和雅”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禅茶文化理念,应该是作为一个茶人的立命之本。

关于“生活”:如何能践行“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的茶修理念呢?从2014年开始,我设立茶学公益讲座,把我从在茶学系学到的知识为大众分享与科普茶知识。

我清晰记得在2014年,我怀着满腔诚意为公众开设普及茶知识课程。刚开始发出通知,却无人问津,只有五个人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成了有时间就来,没有时间就不来的尴尬局面。因为是公益课,那段时间常常因为这件事情让我哭笑不得,内心非常纠结,只觉得要把茶文化“平施百姓家”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公益活动与经营成了两难的境地。不过,也没关系,好在我把这件事情当作在生活中禅修的工作历练。那段时间,我经常去寺院聆听法师教诲,每每遇到困难之际,禅师的话言犹在耳:不管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有多么的艰难,内心或许有些悲伤,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有时候,我常常也会为自己加油打气:“面包会有的”。心想,我应该敞开心扉去微笑,因为这也是你的慈悲心。

记得当时有一位房管局退休的大姐,每次来学茶课,她都风雨无阻,结业后推荐多人。问其原因,她说在学茶之前因更年期让她心烦气躁与家人不和,有时会有轻度抑郁。后来通过学茶,享受到了茶给她带来那份优雅和自在,感觉到了心有多美世界就会有多美。

后来我的脑子突然灵机一动,我找到了市科协、市妇联等有关社团组织联合开始传统文化公益班,与此同时,我又把茶文化带进了当地的中小学校,与学生们共同分享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福往者福来,五年来,我开设的公益讲堂坚持到了今天,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善待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截止到现在,我的公益讲堂,让已有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近千人走进了优雅的茶生活之中。

“公益心结缘即是增上缘”,每每想起净慧长老的话语总会让我心生感触。记得在2014年母亲节,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我为母亲奉一杯茶”全省联动的公益项目,为响应活动号召,我在天德茶行举办了“向英雄的母亲奉一杯茶”活动。手捧香茗的晚辈们依次向十位英雄的母亲奉茶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活动现场肃然起敬,氛围深情而动人,表达了社会对英雄母亲的感恩和礼敬。英雄母亲们手捧着一杯茶眼含热泪,而我和参加活动的嘉宾们早已泣不成声。母亲对我们的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的,而英雄母亲的爱是大爱,从茶道精神出发,从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和“感恩”理念出发,我们茶人更应该敬重英雄的母亲,同时也希望社会充满着大爱。

人们常说“茶涤灵魂”,我想,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可以把一滴水变成心流,冲泡出人间最香最纯的茶。

最后,我想借用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诗作为本次演讲的结束语: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未完待续——下篇:赵玉光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缘起性空)

项春霞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茶心丰盈,喜悦如莲

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次心动的遇见。让我们能够有机缘倾听内心的声音、执着生命的梦想,回首心路的历程,做回真实的自己,从而融入悠然的禅意生活!我的心动遇见就是茶。

时间追溯到二十年前,也是一个金秋,当我在北京的街头走进茶艺馆的那一刻,我的心灵被震撼到了,我的生命轨迹也就此完成了定格。冥冥之中,我甚至遇到了未来的自己。

一杯清茶在手,满目古色古香,勾起万千思绪。初品浅香心悦,再品甘醇醉人,最后杯中只留下淡淡的清香,象极了人生。红尘滚滚,世间万象,我们疲惫于凡尘的困扰,流放于大千世界,心灵何曾有过归宿?我们又何时关注过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求?而置身茶楼,将阳光盛满屋中,时时有清风明月,繁华、荣耀都不羡,我自有清风明月在怀,物我两忘,这也许就是茶艺馆带给我们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我的心灵被唤醒了!

已所欲,施于人。创办一家茶艺馆,让身边更多的人能够开启禅意的生活。这个念头欲罢不能。很长一段时间,奔波于邢台和北京之间,我成了北京老舍茶馆和五福茶艺馆的常客。2000年7月17号,邢台仿古街清风楼畔,邢台第一家茶艺馆——三剑茶艺馆诞生!我和我先生历时一年多的考察筹备建设终于尘埃落定。

2000年的邢台,大多数人对茶的理解是解渴,随手抓一把花茶投入杯中能喝上半天。偶有喝一杯绿茶的,多是有朋友从外地捎带过来的,在当时可称得上是茶人了。应该说三剑茶艺馆的开业在当时是震撼的,让很多人由衷的赞叹,但赞叹之余收获更多的却是质疑的声音,什么“阳春白雪”、“呵呵”之声不绝于耳。在邢台这样一个茶文化的不毛之地,茶艺馆生不逢时,生意之惨淡可想而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句网红语言正是茶馆开业之初的写照。

说实话,我也曾动摇过,也曾怀疑我当初的选择,但冷静之后,我又走回了初心。我坚信,茶是我一生的不悔的追求,茶生活就是我人生的方向!我能做的只有砥砺前行,因为改变别人很难,当然做好自己也很难,但只有做好自己,才会有希望。于茶艺馆而言,我们真正是做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多年以后,我曾为当时自己的茶心丰盈所感动。心中有了远方,脚下路愈发坚定。我们开始对内修炼功夫,成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对外不遗余力的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

为了能和茶界同仁更多的交流,我们南下江西,拜会了中国茶文化的领军人物,中国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的陈文华教授,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茶艺馆,越来越多的开始了茶生活。茶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清楚的记得,三剑六周年庆典之际,我们出版了一期报纸,最后一版是三剑大事记,满满一个整版记录了三剑六年来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看到它的那一刻,我突然被自己感动了。

感谢茶,感谢三剑,感恩所有的遇见,给了我这样一个锤炼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得彩虹?”感谢这一场经历,人的成长绝不会是因为岁月的延缓,而一定是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和坎坷。

2005年,三剑茶艺馆桥西元街店开业,新店奉行“禅茶一味”的经营理念,从装饰风格和物品陈列上力求返朴归真。当高僧大德净慧老和尚莅临三剑茶艺馆元街店时,老和尚对茶艺馆的经营理念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这里是国内禅和茶结合最好的地方,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禅茶一味”起源于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品茶如修禅,修禅不是与世无争,消极避世,而是通过修行,追寻真理,发现智慧,让内心更有力量,有能力去帮助、影响更多的人。

与茶相遇,竟如此美好!老和尚倡导的生活禅更让我深有感悟,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2005年9月19日,值世界禅茶大会在赵州柏林禅寺召开之前,老和尚在时任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秘书长舒曼先生的陪同下,再度走进三剑茶艺馆,于茶艺馆二楼洞庭碧螺茶室品茶论禅,首次提出了中国禅茶精神为“正、清、和、雅”,三剑有幸成为中国禅茶精神诞生地。与净慧老和尚相处的日子,也许是老和尚一生之中最忙碌的时光,除了日常的法事活动,还在同时进行着玉泉寺改建和大开元寺的筹建工作,但却见不到凡尘中人为琐事缠身,火急火燎的样子。相反,老和尚始终是和蔼宁静的,他不急不燥、云淡风轻的处事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常说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所有的过程都是修为的过程。有如此修为才会有如此作为,正是他身体力行,才影响了众生,使得看似繁杂的工作变得举重若轻。

2007年开始,我卸去了所有的职务,和我先生——青年画家梁建平先生在北京创建茗墨塘。茗墨塘,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有茶有画的所在。我也有机会开启另一种人生体验。闲来约几个好友品茶,平时料理家务,帮先生打理一下杂务,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身份客居他乡。

真水无香味至佳,无事闲来话桑麻。

日暮月圆清风隐,凭窗坐对慢说茶。

这一首小诗就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这一段平静的生活,让我有了更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间。一路走来,所有功名利禄,只不过付诸一盏茶中,无论,拿起放下,都是从容;细品慢饮,都是人间真滋味。善用其心,感恩一切,自在从容,如莲喜悦。这期间,我先生梁建平老师以“如莲的喜悦”为题创作了一组书画作品,这也是我们那个时期共同的心声。2009年12月25日,梁建平先生拜会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法师,为巨幅彩墨菩萨作品《如莲的喜悦》及其它作品开光,并接受大和尚慈悲法语的开示、加持。大和尚看了菩萨作品连声道好,大和尚说:《如莲的喜悦》是他见到的菩萨绘画作品里法相庄严、慈悲、喜悦、自在表现最好的作品,并一再说善事,善事。最终,这巨幅作品被祥生集团以110万元拍得,善款悉数捐赠给了中国红十字基金西部女性阳光基金。

莲花艳丽,洁净无瑕,人心如莲,欢乐福绵。从喜欢一杯茶开始,我开启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丰富的人生。如今,我仍然喜欢那一杯茶,其实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我曾经践行过了。生活原本是简单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从不简单中找回来,因为简单质朴才是最迷人的。喜悦如莲以为道,茶心丰盈即是禅。

找到约2,88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找到约1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