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上善若水大红袍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小罐茶的罪与罚

小罐茶的罪与罚

 

又是一年丰收时节,吴秀波的粉丝收获“渣男”一枚,小罐茶收获二十几亿销售额。普天之下各自庆典收成,粉墨登台,斯情斯景,血本无归或颗粒无收显然惨淡,但小罐茶的喜上眉梢也未必是一出好戏。

 

《易》曰:“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2018年,茶界的“风头”注定属于小罐茶。

 

小罐茶2018年创造二十几亿销售额的“小道”,对于那些收成不咋地、郁郁寡欢、心胸狭隘、碌碌无为的茶业同行而言,简直就是一道“亮瞎了眼”的晴天霹雳。小罐茶也因此毫无意外招致麻烦,一时间成为“刀俎”下的“鱼肉”。

 

在布满华夏文明的太平洋西岸,杜国楹这位神奇的营销家再次成为风口浪尖上的孤军。这注孤军的火药与他以往的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异曲同工,横空出世,博人眼球。

 

神乎同妙,又谬有千里,这绝非一注简单的孤军,而更像是一支配备航母的强大部队。


2


小罐茶的“革命”

 

平心而论,小罐茶的成功,确有翻开茶业新纪元之功劳。

 

并非像小道传说那样,其成功仅仅只是靠“虚假广告”,占据广告地理优势或者其它等一些片面的论辩。

 

小罐茶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取得革命性的胜出,根源在于“革命”二字。

 

“革命”对于吃瓜群众,准是一个十分惶恐的词,但在这里,小罐茶确实不可否认地掀起了茶界革命。

 

革命的本身,一是新事物的逐步上位,二是旧势力的败退。

 

革命革命,小罐茶究竟“革了谁的命”?我们不去确说,明白人都了解。

 

一贯惶惑不清,或者云里雾里的反驳者、批判者们,只不过是那些被引导、指使和利用的基层力量。

 

追根溯源,杜国楹的小罐茶从诞生至今,创业履历,已有数载,众人皆知。自诞生之日,从不乏口诛笔伐。历来艰难,却从未堕落。支撑小罐茶发展的,除了观众所云的“广告”之外,品质和理念自然才是重中之重。

 

3


小罐茶的罐与茶

 

必须阐明的一点是,我与小罐茶非亲非故,关于小罐茶,我只述说自身的所见、所感。允公允能,公道自在人心。从市场、现实、未来趋势等诸多方面来看,小罐茶的生产理念、营销意思路、品质等,确有诸多无可挑剔之处。缘由颇多,不作细述。

 

那么,小罐茶是一种怎样的神器,何德何能成为茶界瞩目之稀珍?

 

作为一种茶饮,小罐茶并没有抛弃茶的本质,而是更加强调了茶的内涵。它直奔主题,将品质和功用作为买卖的焦点,与时俱进,赋予茶更加符合实际、贴近时宜的商品属性;开启一种全新的传统茶饮的营销模式,真正打开消费市场,提升消费者的水平,打破时空局限。

 

这就是杜国楹的高明之处。同样是卖茶的,唯独他能身先士卒。

 

这种“破旧”手段,有如一个沉溺于古代世界的诗人,打破顽固复古思想的束缚,着汉服,配牛仔裤、运动鞋,命之“潮流”,尊古而就当下,标新立新,令人喜爱,此为大爱,泛爱。

 

反之,沉溺而不可自拔,一味追求复古,顽固呆板,必为异类。当今茶业是否应该三省其身?

 

对一种执着于传统消费理念的事物进行“革命”原本就不是什么易事,尤其茶饮这类已经被历史高度赋予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和印象的东西。

 

茶的古典思维灌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细胞。一些新生代甚至因为茶的“老套”而拒绝与茶瓜葛,这是国饮的悲哀,也是茶文化传承不可不察的生存问题。

 

小罐茶的出世,确实改变了茶叶消费者对中国茶的传统印象,它以优秀、质感和独特品格,建立新的饮茶观念,将充满城市之光的包装设计和优质茶饮带入经济世界,引领茶作为一种符合时宜的健康饮料进入年轻人的生活世界。

 

茶突然脱掉了“高冷”或者“老土”的外套,“随性”、“自然”起来,与生活一起散发着城市之光。

 

进入生活只是小罐茶的开始,让新生代年轻人欣然接受、习惯才是小罐茶的最大功绩,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中国文化传承方式。

 

小罐茶由此开创茶业的标准化生产,引领茶作为一种持久性传统饮品的可持续发展,巩固茶饮渊远流长的主流地位。

 

面对新形式与旧内容完美融合的小罐茶,如若你是一个能随大流、随遇而安的喝茶人、懂茶人,有先见之明、公正良心的茶人,你就不会轻易去臆测、妄言小罐茶的是非。

 

小罐茶一时“走红”,招来了业界无数的批评、病诟。当我们认清真相,看惯了随波逐流的案例,我们便知道孰是孰非,孰真孰假。

 

谣言止于智者。从当前国内权威实验的种种测试数据来看,与当下国内茶业茶产品的生产水准作比,无论从茶源材料、生产水准、品质包装、营销理念,以及制作工艺来谈,小罐茶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4


小罐茶诱发的矛盾

 

面对同行的成功,茶界或许是时候更多的思考如何去自强不息,而不是一味地绞尽脑汁损人利己。

 

歆羡风行年度市场的小罐茶的同时,我们是否需要放平心态,从长计议?

 

茶业是否需要暂时放下圣神的传统文化包袱和固步自封的传统理念,正确认识到茶作为一种饮料,作为一种商品,作为一种消费对象的本质属性,从根源上拯救承续千年的古老茶业。

 

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必须接受消费者的检验,接受时间的检验。小罐茶的营销额,一定程度上自证了现阶段的正确性,面对符合发展规律的事物,批判和诟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无关痛痒,甚至是无病呻吟。

 

小罐茶确有开启了21世纪市场经济体系下的茶界革命的意味,主要是它重新定位并确切了茶叶的商品属性,推动茶叶突破传统的文化认知,回归消费品的本质,符合茶的消费属性。让茶进入雅俗共赏的境地,保持茶文化高雅内涵的同时,将茶饮普遍化、生活化。

 

小罐茶的另一所长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思路,将外包装的现代极简美发挥到极致,并融通了生活的至简之美,质感与品味之美,赋予古老的茶与金属世界相谐相近,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现代内涵和古典主义审美。

 

小罐茶在营销自己的同时,不失对中国传统茶饮文化敬意,这是真正的创新弘扬。对本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度抨击小罐茶的吃茶群众是否真正看清或思考过这一问题?

 

5


小罐茶的“莫须有”之罪

 

其实,小罐茶的设计与营销理念,早已为茶界芸芸纷纷效仿。然而,一些贪心的平庸之辈,一边模仿得小有成效,一边却意犹未尽,无法尽善尽美,导致四不像,不能营生,由此心生妒忌,所以逆怨而边模仿边谩骂。

 

对这类人来说,仿佛跟风骂一骂别人,自己的茶就能羽化而登仙,利益就会转过身来多瞥自己一眼。

 

尽管众所周知,但是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懦弱。多么矛盾而可耻的商业现象,人性的阴暗,理念的固步自封,导致利益集团只能转嫁注意力。

 

一个茶人,如不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整天怨天尤人,以何立足茶界的武林,何以笑傲茶林江湖?

 

即便饱受质疑,比照当下混乱无章的茶业行情,小罐茶所取得的成就理所当然。二十几个亿的年销售量!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与产品体量,每年需要产出无数产品,然而小罐茶能够做到每一罐茶都有无限接近的品质,这足以说明它的生产标准具有严格的质量、工艺把关。除了破除传统束缚的营销思路,小罐茶的流水线生产,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完全创新。

 

至此,有必要回到小罐茶的品质问题上来。在品赏小罐茶的过程当中,经过多番多项比较,查看官方分析数据,不难发现,总体上,小罐茶的生产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均超过目前茶行业的平均水准。

 

可见,相对而言,小罐茶的品质毋庸置疑,有茶友甚至综合各项优势分析,喻之为当下茶界的LV。


小罐茶宣传图片


转头探查当今茶业之林,那些满目琳琅的所谓高品质茶产品,其品质问题倒是常常峰回路转,云里雾里,令人摸不清头脑。

 

小罐茶从诞生至今,每年都有批判的声音,但它的总值每年都在增长,足以证明,小罐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它的品质和理念自然能使谣言不攻自破。从经验的角度审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小罐茶消费群体十分接受甚至欣赏它的包装设计。

 

我欣赏小罐茶,喝它,认可它。突如其来的批判大潮,或许确有它自身的问题。而究竟是什么缺憾或问题,让小罐茶一次又一次陷入舆论的危机?在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所有的言传都不足为信,林子深了什么鸟都有,这不是没有道理。

 

反观其它大小茶企、专家、学者、跟风茶友,参与谩骂的,是否又敢扪心自问,然后对天发誓问心无愧。无度地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行为,是否有嫉妒之心、不明是非之嫌?我们无从得知。

 

总之,不仅很多行业如是,就是茶行业也盛行谁既得利益最多,谁就该获“莫须有”之罪的邪气。

 


6


小罐茶的“污点”

 

目前,外界对小罐茶的质疑和批判,主要不在茶的品质问题上。大多批评者聚焦小罐茶“小罐茶,大师作”的央视广告语,据此大肆挖掘杜国楹营销的黑历史,添油加醋,认定小罐茶打虚假广告,逐步发酵升级。

 

不敬神冥的过往和吹大了的牛逼终究会驱人加倍偿还、暴露真相,杜国楹这次恐怕已经见识到它的威力。

 

撇开对“大师作”的质疑,“好听就是好茶”的言论其实也格外突兀。不严谨的广告宣传背后,一方面确有别有用心之嫌,另一方面又迷之合理。

 

面对一股股黑暗势力般的飓风,站稳脚跟成为小罐茶的当务之急。小罐茶很快以“巧言”出面圆场,解释称所谓的“大师作”并非“大师做”,听之荒诞,倒也有它的可信之处。

 

但对于那些喜欢搞事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显然充分不成立。

 

有很多人绞尽脑汁,以极尽脑残的方式计算大师炒茶的水准和产出,否定小罐茶广告不实,以此掀开吃瓜群众的跟风谩骂。

 

这些逐条计算大师炒茶量的人和听风者,无异于那些计算藏书家读书数量的人,很大程度上为“脑残普查”工作节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2019年的商界是否可以根据这一笑话面向社会全面征收“智商税”了?

 

小罐茶在央视打出的“大师作”的广告确实别有用心,吹过了头,在风口上遭受诟病,见怪不怪。

 

但正如后来小罐茶官方微博出面解释的一样,“大师作”的本义是指产品都是在八位大师指导下完成的,这就没什么问题了。

 

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以紫砂壶的制作为例,市面上每年有无数件xx大师署名的紫砂壶作品,且均是真品。

 

如果按照需交“智商税”的茶友的计算模式,这位大师一辈子也未必能完成他一年完成的这些作品。

 

我以为,大师制造可以是一种以“大师风格”为核心的指导制造,建立以某一大师为核心的团队品牌,形成一种无限接近于该大师亲手制造的生产线,这是当代手工工艺制作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它的生产模式以主干风格为核心,以品质为基本,因此,对产品的质量影响甚微,它仍然是大师的作品,只是中间环节的分工更加流水化。

 

“大师作”可以理解为一种共识,在手工业产品越加进入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当下,文化的传承和进步需要大师,我们的时代需要大师。

 

透视当今中国茶界,小罐茶所选聘的邹炳良、王顺明、戚国伟、高碰来、谢四十、林乃荣、林振传、张成仁八位制茶家,无论从德行、资历、经验、功夫层面来讲,都是国内第一流的制茶大师,他们确是目前各大茶系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例如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邹先生早年踏遍青山,跋山涉水,一生乐为普洱茶,是熟茶之父,堪为当代普洱茶第一人;而王顺明先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琪明茶叶研究所创始人,他的制茶技艺在业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是中国茶界的古树,羽叶珍稀而饱满,值得我们敬重、学习、信任。

 

“大师作”还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理想。如果整个茶界,乃至各行各业都心怀“大师作”理想,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7


小罐茶“高树多悲风”

 

当然,小罐茶招致谩骂与诟病的根源,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主要还是应了那句话“高树多悲风”。

 

我们说小罐茶引领茶界革命,究竟革了谁的命?我们无需深究。在这以前,我们无法确知曾经有多少新兴进步的事物夭折于吃瓜群众“起哄式”的跟风批斗中,我们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

 

时至今日,中国茶市的茶叶需求量并没有大规模扩张,但小罐茶的出世和崛起,的确打破了茶业利益平衡,因此招来“旧势力”的嫉妒和反击。

 

二十多亿的年销售额,划走了行业内其他茶企、茶商、茶店的大半奶酪。利益链背后的各路“专家”、媒体、“茶人”们纷纷借势上位,对小罐茶的批判推波助澜,大有绿林好汉之壮观。

 

事实上,除了个别别有用心的导火者,很多诟病小罐茶的人,根本不知道小罐茶是干什么的?只不过沾了一身喜欢跟风骂街的习气罢了。

 

一部分制茶人,他们每年的茶产品非常有限,质量极低,乃至毫无销路。

 

在小罐茶流行于市的“困境”中,他们将“失败”的根源转移至备受热捧的小罐茶之上,不省自身学习效仿、积极进取,反而自甘堕落、人云亦云,毫无自知之明,揪住别人的辫子不放,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一发不可收拾,小罐茶的诸多问题以讹传讹,逐渐扩大,进入公众视野。

 

还有一些人,他们无法容忍比自己牛逼的人(事物)存在,简而言之,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以胡乱咬人,或者攻击的方式去泄自己的无能之愤,细思极恐。心存恶念,必食恶果。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各位茶道中人,在面对流言蜚语时,我们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喜欢小罐茶,所以我坚持推荐饮用小罐茶。单从茶饮的生态、安全、健康三大基本标准审视,试想一下,中国有几家茶企敢严格执行双检双测?有几家茶企的出品能请行业里的权威把关监制?又有几家茶企能够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后迅速崛起,成长为行业翘楚?

 

一直以来,我终究不认为塑料袋泡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茶。

 

因此,相比立顿这样在海内外飞扬跋扈的袋泡茶,我更希望小罐茶引领中国茶再次主导世界视野,将中国茶发扬光大。

 

就像小罐茶的企业使命和愿景:“做中国好茶,做好中国茶”,“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朴素而有力量,在这一点上,我坚定支持小罐茶。

 

我喜欢普洱茶,对普洱茶颇有研究。邹炳良先生的普洱茶小罐茶滋味甚好,周围的茶友亦如是评价,敢问那些谩骂小罐茶的朋友是否已经品尝几罐?

 

过度的阐释已然乏味无力。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终究需要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是非功过就让时间和消费者去定夺吧。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小罐茶。

 

网络时代的商业属性有一条重要准则,它与某种现存的社会属性大约一致。

 

在“平等”、“公平”主义无孔不入的当下市场,一些假以“人民的名义”的投机分子决不会允许“惊艳登场”的个体和牛逼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他们善于利用闲得蛋疼的吃瓜群众习惯性开启终极脑补模式,冠之以违背“平等、公平”的罪名捣毁他人的“利益”和“成功”。

 

但愿小罐茶能够在这场商业战争中越挫越勇,完成自己的商业使命。

 

在寻茶之路上,我们多少次“以手抚膺坐长叹”,发出“路在何方”的天问。

 

而在面对新的可行之路时,我们却固步自封,一味怀疑,不知所措,畏首畏尾,甚至为阻碍我们前行的势力助纣为虐,这是多么可悲、可怖的事。

 

作为茶界的新生代,小罐茶可能是推动中国茶业再次走向世界,巩固“茶叶帝国”的重要转折因子,我们何不坦然释怀,抓住机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普天之下的茶友、专家、学者、媒体,何不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雅量去瞻瞩、行走茶业之道?

 

《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古人讲,“君子不器,成己达人。”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小罐茶引发的话题可谓多矣,不器方有大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石一龙”授权转载,作者石一龙,仅供学习使用。

华诞70周年| 财富雅宴 举杯同庆

云放茶园与广发银行跨界联手,为客群创造差异化的高品质服务,为经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财富私享雅宴,社群共建。通过高端圈层的链接,构建社群的强关系,从而叠加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带来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2019年9月26日,广发银行财富私享雅宴暨云放会客厅·第3期在成都钓鱼台御苑国宴馆顺利举行,来自各个行业的20余名优秀企业家缘聚一堂,在举国欢腾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共同进行了一场有茶有酒有生意的思维碰撞,举杯欢庆祖国母亲华诞。
国NATIONAL DAY庆2019.10.1峥嵘70载与国同梦
/签到梅花手印/ 正式签到开始前,一幅水墨构成的半成品梅花图被端端正正的摆放在签到台前,画面上有一句题词写到“老树已成铁,逢春又着花。花开皆五福,先到吉人家。”己亥秋仲琼写枝,本泰款识,签到即是花。名章:梅主 无缰马;右下角闲章:迁想妙得。云放茶园主龚仲琼老师是董寿平再传弟子“董梅”传人,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特聘画家,作品曾多次获得海内外大奖。云放茶园主王本泰老师是著名的书画家。
图/梅花签到画 这幅象征着高洁、坚毅的梅花图,需要嘉宾每人印上一枚红色的指印作为梅花的一片花瓣,五朵花瓣代表着五福临门,最终形成一幅完整的梅花盛开图。

自古就有梅花凌寒独自开的拼搏与无畏精神的描写,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图/梅花手印签到
新颖的签到方式,嘉宾们都乐在其中。以枝干为骨,手印为气,勾勒出梅花傲然的骨。正如祖国70多年来的团结奋进、志存高远。我们不畏艰辛,开拓进取,共同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创造更高、更广阔的未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下一个70年更辉煌,共同庆祝祖国母亲华诞。
图/签到
在现场,广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部总经理王臻先生分享到,从成立之初,广发银行就肩负起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金融改革探路的重任。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践行者,广发银行为中国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掀开金融体制发展新篇章。
未来,广发银行将继续为维护中国金融秩序和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图/王先生分享

周树明先生说到,改革开放40年,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印着不同时代标签的企业家,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创新符号。政策推送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云放首创的F2C+社群商业模式,颠覆了茶行业和农业产业链过长的传统结构,完美诠释了分享经济的概念。创新商业模式,紧跟党的步伐,助力精准扶贫,走乡村振兴的道路。
未来,云放茶园将继续前行,不断拓展,构建“生意+生活”圈层,打造中国最大的茶园管理公司;通过叠加服务,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质生活平台。

图/周先生分享
现场的嘉宾们都做了相应的分享,从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到重开商品经济,鼓励私营企业,努力让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激发了创业激情;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到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加入WTO到如今兵来将挡应对贸易战……

图/张建新先生分享

云放茶董会会长、顺益体系集团董事长张建新从自身企业说起,顺益创立于1992年,以“工业集成服务”为核心事业的全国性企业集团,历经20多年的发展。而不同时代语境下的企业家,带着智慧与活力、执着与韧性,为改革发展添砖加瓦,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关键角色。企业家精神潜移默化进入企业细胞,企业细胞并入社会组织,反反复复之间,企业在成长,社会在进步。 


图/财富分享 
/杨志立老师亲题折扇相赠/“君子之风”“竹报平安” 杨志立老师,师从徐兴公先生、冯建吴先生,是当代湖州竹派画家,中国湖州竹派传承人。现任成都市美协副主席,四川湖州竹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院长。
图/张先生介绍杨志立老师
冯其庸(国学大师)评价:杨志立墨竹是正在呼吸的作品。杨志立被香港《明报》、《大公报》等媒体誉为“当代湖州竹派领军人物”。
图/杨志立题字“君子之风”折扇
君子,谓品德高尚之人。有鸿鹄之志,心怀祖国,文字敏捷,美德节操,上善若水。为德为雅,不做奸邪之事。君子之风,就是品德高尚之人的风范。
图/赠“君子之风”“竹报平安”折扇
图/惊喜礼物,“君子之风”字画
君子之风,起于良好的家风,成于严谨的作风,以清风正气为其基石,升华于保卫祖国的国士之风。“君子之风”赠君子,愿这种君子之风吹拂祖国大地,吹暖国人的心灵。

杨志立老师亲题墨宝“广纳百川”赠给广发银行。寓意:广发银行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挽起时代的潮流奔向未来。
图/杨志立亲题“广纳百川”相赠广发银行

/琵琶表演/


琵琶有“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的美誉,琵琶,中国乐器中的瑰宝,提到“琵琶”二字,脑海中便有无数诗词闪现,譬如:大弦槽槽,金戈铁马;小弦清,如泣如诉。琴师轻拢慢捻和茶艺表演相映成趣,或急抹复挑,以点为线的音色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徐公猜字谜/ 云放茶园首席顾问、高端茉莉花茶大师飘雪先生徐公,这个80岁高龄的老茶人见证了祖国70多年的发展,发自肺腑地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情怀,为祖国感到骄傲。

现场徐公分别从活动的主题、茶文化角度的猜字谜,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享受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现场气氛热烈。

谜目:银行名——都涨工资我同意谜底:广发银行

谜目: 开拓创新茶园管理公司——品茗境界雾霭散谜底:云放茶园

 谜目:茶类品种——如火如荼谜底:红茶

/财富雅宴·举杯同庆/


本次活动的酒店位于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是钓鱼台美高梅酒店集团旗下首家“钓鱼台”品牌精品酒店。于典雅幽静的东方庭院融入法兰西的浪漫风情,将宽窄巷子 300 多年的人文气息与钓鱼台品牌八百载风华内蕴完美结合,精致华美,摩登风范。



佳肴美味菜品致。身穿白色旗袍的礼仪人员和典雅细致的御宴礼遇,代表钓鱼台高规格的服务待遇。专属服务人员随时恭候,彰显宾客的卓越地位。


现场准备的饮用水为七仙御露,来自福建三明天芳悦潭,国家温泉地质公园的泉水,被称为生命锗水。品鉴茶品为云放武夷岩茶茶园的肉桂、大红袍和云放梵净茶园的陈年天茯。

云放茶园,寻觅好茶山之路,为您找到心中的那一亩田,只为将好茶,献给走过世界的你。

晚宴好酒来自贵州习酒国韵(猪年)生肖纪念酒,君子之品,东方习酒。酱香突出,醇和丰满,后味绵长,空杯留香持久。君品习酒,极具君子品德之酒,内外兼修,和而不同。

诗意人生,茶酒中国。在祖国华诞70周年这个举杯欢庆的日子,与君子之交同品中国茶,共饮东方君子之酒。精英荟萃,链接未来社群共建,展望有温度,有价值高端社群,与社会共同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广发银行财富私享雅宴

暨云放会客厅·第3期

以茶、酒会友

愿以好物,献给走过世界的你

感谢成都钓鱼台御苑国宴馆的大力支持

感恩各位企业家们、云放的朋友们

共同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感谢到场嘉宾 广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部总经理王臻先生云放科技集团董事长、云放茶园创始人周树明先生云放茶园首席顾问 飘雪先生 高端茉莉花茶大师徐公成都市美协副主席、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院长杨志立先生顺益体系集团董事长 张建新先生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分院院长 杨科先生花生果妇女儿童中心总经理 董千慈女士成都福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佳瑛女士迈克生物创始股东、云放茶园合伙人 王传英女士成都王道管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娟女士成都佳月鞋业总经理 张伟女士成都壹尚优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洪兴先生罗兰数字音乐学院合伙人 张燕女士成都远虑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赖研熹女士四川中融道正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福玲女士西藏大有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丽女士四川守护神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伯平先生中国人寿 郑渝女士
云放茶园副总裁、合伙人张先政先生

感谢

云放茶园首席顾问 飘雪先生 高端茉莉花茶大师徐公

成都市美协副主席、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院长杨志立老师

书画家王本泰老师和龚仲琼老师

武夷茶文献 :大红袍

郑光祖

一斑录

茶贵新鲜,则色、香、味俱备。色贵緑,香贵清,味贵涩而甘。啜茗可以祛腥腻、润喉吻,不必希卢陆高风,而齿颊饶有韵趣。浙地以龙井之莲心芽,苏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然我虞山亦産茶,尝至普福,维摩僧出供客,其佳不亚苏杭,特不可多得耳。若安徽六安茶、湖北安化茶、四川蒙山茶、云南普洱茶,与苏杭不同味,不善体会者或不知其妙。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窃以为非正味也。〔清〕郑光祖 《一斑录》“杂述四”, 清咸丰五年 (1855)刻本

刘训瑺

茶话

武夷天游岩之上,有古茶树一株,旁皆危岩,不易采摘,须胆壮者缘梯而上,方可采下。叶大数指,名曰 “大红袍”,因叶面微红故也。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许。贵游者,寺僧以少许饮之,为岩茶最佳品。大红袍为武夷特种之茶,产危岩中,人工难于采取。旧闻茶熟时,利用猴子攀树,次第采下。因猴子衣红袍,故名。现山中罕畜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清〕刘训瑺 《刘玉轩诗文选》,闽清玳琅书楼1983年自印本

郭可光

竹间续话

武夷九十九岩皆产名茶,奇种以天心岩之大红袍,慧苑岩之铁罗汉,磊石岩之白鸡冠,兰谷岩之金锁匙,天井岩之过山龙,竹窠岩之瓜子金,幔陀峰之半天夭为着。而大红袍尤为特品,产于天心岩永乐寺三里许之九龙窠石壁上。石壁仅方丈之地,植茶三丛。外向较高者,传为真红袍。旁二丛为副车,叶不甚大,芽端带淡红色,年仅六七两,价值数百金,盖罕而见珍也。每岁,住持僧以少许分馈当道士绅,余则悉售厦商。郭白阳辑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竹间续话》卷三,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蒋希召

武夷山游记

初三日,阴。今日为上巳佳节,重往天游岩。八时偕达君等出天心,由簑衣岭下西行,入九龙窠。窠为天心永乐寺,植茶最繁之区,极品之大红袍即产于是。谷极狭长,约三里,谷底一岩突起, 高可三十余丈,曰龙头岩。岩半有水渗出,所谓大红袍名茶即植于岩下,枝干扶疏,高仅三尺余,叶甚葱郁,正在发芽。其旁有一种,名副红袍,此外茶类极夥。 夜宿天游,饮酒几醉,品茗极多。天游亦产大红袍,香味极浓,饮后移时,齿颊生凉,胸臆间皆有余芳,是则可异也。去年大红袍每两价值十六元,物稀为贵,其信然乎!

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至此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昂,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大红袍、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毛猴、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品石、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璧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有金观音、半天摇、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诡异,统计全山,将达千种。蒋希召 《蒋叔南游记第一集》,上海福兴印书局1921年铅印本

衷干

茶市杂咏

漫谈名种重黄毛,尚有龙团价格高。猴子风流传海外,白云深处看红袍。毛猴,茶名,有黄、白两种,出松溪。龙团则宋时珍品也。宋刘屏山诗云:“犹有清馋未已,茶瓯日食万钱。”清章朝栻诗云:“多者馈盈箱,少或进数片。询其值几何,卑之亦一绢。”其贵重可知。三一学校校长陈世锺云:“英谚谓:十八世纪,相传武夷大红袍生高峰之上,人迹不到,以猴子穿红袍采之。”然大红袍产于近代,当时有无此茶,待考。

宜兴春暖尽琼膏,小小茶杯似兔毛。莫道诸生终落拓,今朝已试大红袍。茶壶以宜兴为尚,茶杯小巧,不堪一吃,此袁子才所谓“饮人如饮鸟”也。然气香味甜,不必以为善,且茶愈佳,则消化力越强,多饮亦能伤胃。大红袍为山中第一妙品,树仅两本,年约收茶十两,至为宝贵难得。市上所售,皆伪品也。出天心岩九龙窠。林馥泉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

刘超然、郑丰稔

崇安县新志

现时天心岩九龙窠所产大红袍仅两株,每岁可得茶八九两,自采摘以至制造, 亦看守綦严,其宝贵如此。至其名称之见于载籍者,以唐之腊面为最古,宋以后花样翻新,嘉名鹊起,然揭其要,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夭、不见天,乃以地名; 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刘超然、郑丰稔《崇安县新志》,1940年刊本

林馥泉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山中有名之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不知春等,外人每误为特殊之品种,实则均系混杂之菜茶中一单株也。

(1)大红袍(产天心岩九龙窠有正副二株,笔者获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观其正株,其采制法详见本书附篇)。树高135公分,主干8根,干粗大者达5.5公分。普通者1.5-2.5公分。干色暗灰。树形老态。枝条弯曲斜生。分枝颇盛。其枝干上寄生苔类甚多。枝干着生角度50-70度,枝叶着生角度在70°左右节。间距离较短,仅1-2公分。叶深绿色,叶缘斜上伸展,叶断面成阔口V字形,光滑发亮,恰如小水仙叶形(即属前述之第六种),全叶呈长圆。幼叶呈紫红色(据天心寺主持僧云大红袍命名依此)。叶脉细而不显,脉数5-7对。锯齿浅而稍显,齿数20-25对,叶尖钝略向下垂。叶长5.3公分,幅宽2.8公分,肉厚而脆,叶面淡绿,生有短绒毛。开花期迟,通常花期自十一月下旬至一月下旬,而以十二月下旬至一月下旬为最盛。花冠径3.2公分,花瓣6个。瓣长1.4公分,幅1.4公分。花丝184个,长7-9公厘,柱头长6公厘,于半柱3裂。子房表面生细毛,花萼5个,长3公厘,幅5公厘,花托1.05公分。《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7-9期

按:其余部分如制作,与廖存仁《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内容重复或相似者,略去。

廖存仁

武夷岩茶

甲、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最后一窠之岩脚下,品种为菜茶,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滴而下,树高丈四尺,树势披张,叶极厚,深浓绿色,树干满生苔藓,树龄衰老,至少在七八十年以上,年仅制茶八两至十二两。旁有一株,树势生长较优,是为副本。现山僧以此茶名贵,恐参观者采折枝条,损伤茶树,另以附近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石罅隙处,所植之菜茶三丛,以绐游客。此茶以产量无多,外人不易购得,于是传说种种,故神其事,有谓:“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菜饵山猴采之。”有谓:“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削壁间,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传说则谓:“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无须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盖此为神人所植,凡民不能先尝也。

提丛:提丛则又提自千百丛之单丛中最优异者,采摘制造均维谨维慎,品质之佳非言语或文字所能形容,如天心岩之“大红袍”,慧苑岩之“白鸡冠”,竹窠之“铁罗汉”,兰谷岩之“水金钩”,天井岩之“吊金钟”等。廖存仁《武夷岩茶》,《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

廖存仁

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

武夷岩茶夙负盛名,其茶具岩骨花香之胜,制法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必求所谓绿叶红镶边者方称上乘,其味甘泽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涩,有红茶之浓艳,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名驰遐迩,中外同钦,逊清充作御茶之大红袍,尤为岩茶中之吉品,外间对大红袍之传说,妙不可言,有谓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采之,有谓“树高千丈,叶大如掌,生穷崖峭壁,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传说则谓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茶可自顾,无需人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因此为神人所植,凡人不能先尝”其说纷纷,莫衷一是,笔者适得机会观其采制颇饶兴趣。

天心寺观山僧采茶十七日晨偕林主任夫妇匆匆至天心,见妙当方丈在韦陀佛前焚香礼拜,另一小僧撞钟三响,方丈即携二僧(一提茶篮另一持和尚袈裟),出寺门至茶墩邀包头及做青师转向寺右之山岭而下,岭尽沿溪涧而上。行约二里,见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口罅隙处,方丈之地,植茶三丛。距茶丛五六丈远岩脚上,架一板屋,行至此,方丈止步,顾谓笔者曰:此处名九龙窠,是茶即大红袍,其中间较高一株为正本,旁二丛其副本也。言已即攀缘而登,二僧尾之,笔者与林主任等数人亦随之而上,审视之,茶树品种并无特殊,即普通之菜茶,树高一米多,主干约十枝,茶丛周围约五米半,枝叶已被人攀折过多,树势不甚繁茂,叶不甚大,带淡绿色,茶芽微泛棕红色。以地方太小,我等四人,立于茶树之外旁,手握干枝,以防倾跌。方丈及二人立于里侧,披袈裟,焚香烛,放火炮,向茶树礼拜。拜毕,方丈开始采摘,口中念“中华民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念毕,将所摘茶叶,掷于篮中,携一僧先归,留他一僧与包头等采摘。采摘完毕,职并参观其制造。

祭太伯分赠大红袍正午寺僧备斋祭茶厂中供奉之杨太伯,由方丈妙常和尚领导诵经行礼,态度谨严。据云,杨太伯为江西人,乃开发武夷山植茶之鼻祖,现武夷各茶厂咸供奉之。十八日上午茶叶制成,寺僧以小簸箕盛之,置于正殿之释迦牟尼佛前,然后各殿遍燃香烛,并以泉水泡大红袍一壶,每佛前一杯。诸事就绪,方丈领寺中较有地位之和尚,各披袈裟,在释迦牟尼殿行礼,另一僧撞钟,一僧放爆竹,仪式隆重,如作大场佛事然。礼毕,方丈将小簸箕内茶叶,持归收藏,其余别僧,则以壶中供佛所余之大红袍茶斋客,并分寺中诸和尚及茶厂制茶工人,每人一杯,彼等分得一杯,如饮甘露,均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今天吃了大红袍。”

武夷天心岩“大红袍”采制记录三十年五月十七日

茶树地点:天心岩九龙窠采摘时间:上午八时三十分茶青重量:二斤四两晒青筛数:分摊四筛晒青时间:自九点三十分起至十点三十分止共计一小时晒青翻拌次数:九点五十三分翻拌一次晒青温度:由摄氏三十二度半升至三十五度半凉青筛数:由四筛拼作二筛(是时茶叶颇为柔软,以手握住,仅微有响声,用手平举叶柄,则茶端与两边向下垂)晒青时间:自十点三十分起至十点四十五分止共计十五分钟凉青温度:摄氏二十五度茶青进青间时间及筛数:十点四十五分移入青间,由两筛拢作一筛,并拢时摇动十二转,是时茶叶已无烧气。青间温度:摄氏二十一度半(至夜深尚无变动)茶叶在青间放置之时数:十七日上午十时四十五分移入青间,至十八日上午一时二十五分取出交炒,共计十四小时四十分做青次数:共计七次一、第一次 十二点二十七分,仅摇十六下,未曾用手,惟摊放面积缩小在筛沿内三寸左右,是时茶叶与进青间时无甚差异。二、第二次 下午二时八分,约摇八十转,亦未曾用手,是时茶叶已微有发酵现象,能看出一二片边缘有似猪肝之紫红色。三、第三次 四点四十五分,先摇一百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二十余下,拍后复摇四十余转,是时发酵程度增加,嫩叶边缘多现紫红色,并略恢复生茶原有之生硬性,摊放面积大小如前。四、第四次 八时五分,摇四十下,未曾用手,茶叶有半数成所谓绿叶红镶边,并颇硬挺,摊放面积再缩小约在筛沿内五寸左右。五、第五次 九时十分,摇一百四十四转,茶叶形状与前无异,惟更硬挺耳。六、第六次 十时四十五分,先摇一百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三十下,再摇五十转,是时茶叶已全部硬挺,叶边皱缩,叶心凸出,卷成瓢形,并有一股香气,芬芳馥郁,摊放面积更甚缩小,直径约一市尺七寸。七、第七次 十二时正,摇六十下,做三十五下,是时茶叶红绿相间,香气益浓。十八日上午一时二十五分处理适度取出交炒。炒青时间:初炒一分半钟,翻拌八十六下温度估计约摄氏一百四十度左右。复炒二十秒钟,解块两次,翻两转,温度估计约一百度(因时间来不及未用温度计)烘焙:初烘二十分钟,翻三次温度八十摄氏度。复烘二点十分钟,温度摄氏六十八度成茶重量:八两三钱(茶头焙茶在内)廖存仁《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万川通讯汇订本》 ,1942年

陈舜年,等

武夷山的茶与风景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红袍,这声望简直是太大了,它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通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个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大红袍的采摘制造极为讲究,且有极繁重的仪式。成茶不过半斤左右,其成名虽然由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陈舜年、徐锡堃、俞庸器、向馨《武夷山的茶与风景》,1944年版。

罗盛财

武夷茶名丛研究

大红袍(JM062)C. sinensis cv.Dahongpao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首。原产九龙窠。相传清代已有大红袍茶名。在各名丛中,大红袍声望最高,传说颇多,被尊为神物和茶王,誉满海内外。原有母株4丛,植于九龙窠悬崖一石砌平台上,岩边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连接砌筑梯层2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因此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大红袍曾有正、副本之分,现代以第2丛、第6丛及其无性系为大红袍茶树代表群体。第1丛与第5丛为同一类型副本,第3丛、第4丛各为不同类型副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有较大面积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或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6.5cm,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脉沉,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内折,叶质较厚脆,叶齿较锐深密,叶尖钝尖。芽叶紫红色,茸毛尚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5cm,多为6瓣。花柱3裂。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为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独特,醇厚回甘,“岩韵”显,是武夷岩茶之珍品。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与其他名丛相比,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严格,栽培上宜选择与原产地相同或相类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种植,施用有机肥,适时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罗盛财《武夷茶名丛研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

资料来源:茶经导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