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抹茶石磨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宋代点茶与日本抹茶有什么关系?

宋代点茶与日本抹茶有什么关系?

在一部古装网络剧《将军在上》出现了一幕类似于日本抹茶的场景,但其实那是我国宋代的茶艺——“点茶”。有的网友看剧的时候觉得风格偏向日系风,但其实有很多人忘记了日本的文化是由中国传过去的。


宋代点茶

 

  抹茶其实起源于中国

 

  抹茶起源于隋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点茶)。


九世纪末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岛国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扬光大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在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


宋代点茶

 

  而在日本,高级“抹茶”的制作与加工方式与我国宋代时期基本相似。日本抹茶的点茶法则传承了中国宋代的龙凤团茶的点茶法。抹茶的“抹”和“末”相通,是上等茶粉的意思。其说法在我国南宋时期的径山通行。日本多名僧人曾于宋时修行于径山,因此,日本茶道至今仍称这种茶粉为“抹茶”。

 

  作为日本茶的抹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粉状。把茶叶的新芽摘除后蒸着,然后就那样晾干,把它碾成粉。粉泡到热水里,能够成为茶道里的抹茶;和食材混在一起,能够成为抹茶味的食物。这和泡在热水里喝的煎茶不一样,抹茶喝的就是粉本身的味道。


日本抹茶

 

  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这个名字,严选茶叶→加工成毛茶→叶梗分离……复杂的生产工艺也让那一抹绿带来的唇齿间的清香格外珍贵。

 

  宋代的点茶茶艺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

 

  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可以说,日本茶道的鼻祖其实就是宋代的点茶。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应该对点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大家在追剧的时候就不要胡乱吐槽我们是在盗用日本的文化元素,日本的文化都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哪里来的盗用一说。

日本“抹茶”的种植

日本人十分喜爱品饮绿茶,说起日本的绿茶,估计不少人就会想到抹茶,抹茶在日本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很多人对抹茶情有独钟。

16世纪,抹茶从我国宋朝传入日本,在茶师千利休的大力推广下,风靡了日本僧界、贵族和武士阶级,也成为了如今日本独具魅力的茶文化之一。

日本官方茶叶组织——日本茶业中央会对于抹茶的定义是:选取采用遮阴覆盖栽培而成的茶树鲜叶,不经过揉捻工序而直接干燥加工成碾茶,再用茶石磨碾碎的微小粉状制品。

碾茶是抹茶的原料,占全部日本茶叶品类的比例不大,日本生产的茶叶基本上都是蒸青绿茶。碾茶的种植、生产有两个方面特点:一是茶园遮阴覆盖。二是加工时不揉。

为了生产“色绿味鲜”的“碾茶”,在茶树鲜叶被采摘前,日本人需要对茶树经过20-25天的遮阴保护,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有利于茶叶中呈现鲜爽成分的氨基酸物质去抑制茶叶中涩味成分物质茶多酚的变化。而遮光后的新芽头,光合作用减弱,叶绿素含量增加,使得鲜叶呈现有光泽的绿色,叶也较薄。遮阴的器具以往是使用芦苇或稻杆扎的帘子,而后来采用较多的是化学纤维的黑色寒冷纱。

日本适合制作碾茶的茶籽品种有很多,其中薮北种是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制作出日本优质的煎茶,同时也是碾茶重要的原料来源。

日本近十个产茶县(相当于我国的产茶省)都生产抹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京都府、爱知县和静冈县,三县的产量占全国抹茶(碾茶)的9成左右。京都生产抹茶历史悠久,作为传统产地,以品质优、产量多而著称。

爱知县的西尾市是抹茶的后起之秀和抹茶之乡,为了积极发展和宣传抹茶事业,西尾市茶叶振兴协议会在为纪念西尾抹茶生产诞生120周年时,确定了2月6日为“抹茶日”。静冈县是日本茶叶的最大产地,虽然主要产制煎茶(包括深蒸煎茶),但静冈县茶叶科研、茶叶机械等基础力量雄厚,对抹茶数量和品质的提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日本抹茶主要运用于与茶叶相关的深加工产品上,如“抹茶甜点”、“抹茶饮品”、“抹茶零食”等等。抹茶与其他茶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茶叶的全部成分都饮用或食用,不像茶叶冲泡仅仅饮用茶溶于水的可溶性成分。

来源:莫老师说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抹茶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和茶叶口感相差这么大?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饮用抹茶通常按照茶道的方式饮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复杂的规则。

基本的方法是先在茶碗中放入少量抹茶,加入少量温(不是沸腾)水,然后搅拌均匀(传统上使用茶筅)。

在茶道中,"浓茶"用4克抹茶,加60CC开水,有点像浆糊状。"薄茶"用2克抹茶,加60CC开水。可以用茶筅刷出浓厚的泡沫,非常美丽,爽口。

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去用茶筅点茶喝的人已经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食品,绿色的抹茶食品成为餐桌上绿色的鲜花,受到人们的追捧和享用。

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抹茶不同于一般的绿茶粉,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抹茶与绿茶粉的不同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原料要求:抹茶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采用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茶叶,同时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较低。在采摘之前,对鲜茶叶的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产时间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两个月出产的优质鲜茶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抹茶的质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叶的树种也有讲究,这种茶树以无性系繁殖技术培育而成,保证了茶树品种的纯正性。另外,为保证鲜叶的质量,在栽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对茶树进行遮阳防暑,以这种方式生产的茶叶称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2.工艺要求:抹茶并不是磨碎的绿茶粉末,只有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这个名字,复杂的生产工艺也让那一抹绿带来的唇齿间的清香格外珍贵。

茶磨是一个极其奇特的设备,它能将茶叶磨得非常细,石磨奇特的温度还是抹茶的最后一道提香工序,经过石磨碾磨的抹茶,带有海苔和粽叶的香味。用石磨碾磨的抹茶在显微镜下显示被撕裂状薄片,只有2~20微米。现在也有用气流粉碎机或球磨机粉碎的,细度均达不到石磨的细度。

不过,即使是在日本买的也不一定是真抹茶,相比吃货的需求,抹茶的年产量简直少之又少,就更别提国内了。因为按照“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粉末”的标准,那么每小时人手磨出来的40G左右抹茶粉还不够你一个冰淇淋啊。所以,即便是标明了“抹茶”的产品,旁边也会注明是它其实是绿茶粉的。

抹茶为什么丝毫感觉不到绿茶那种苦涩的味道?

先要弄清楚茶中的苦味从何而来?主要是咖啡碱。

咖啡碱在一株茶中的含量是不同的,大体来讲是嫩叶>老叶>梗,这也就是为什么单芽头制作的茶往往滋味偏苦涩(比如竹叶青),中国绿茶讲究外形,采摘多用人工,标准统一且整体偏嫩;而生产抹茶的日本采摘标准也很高,叶子等级比日本高档绿茶——玉露还高,就这一点来讲,二者无法比较。


其次,不同茶树品种所含咖啡碱含量也不同。长期以来日本无性选育的茶树品种:菽北、朝日、朝露等。这些茶树品种叶子鲜嫩,叶绿素含量高,咖啡碱含量低,苦味不明显,做出的抹茶品种更好,所以相比于其他茶树品种(平均水平)而言,苦味少。

再次,日本茶树采摘前会遮阴覆盖,覆下法培育的茶树保留了更多的叶绿素及氨基酸,而偏向苦味的茶多酚含量会减少,日本茶树的采摘时间也偏晚,大概在5月份左右,而尚早尚鲜的中国绿茶早已面世,越早采摘的茶叶咖啡碱含量越高,所以这一点上来讲抹茶又胜出了。

至于加工过程,炒青烘青的温度大概在200度左右,而咖啡碱在超过200度时会有升华现象,所以采用这种工艺加工的绿茶会减少咖啡碱含量。蒸青温度在100度以内,几乎对咖啡碱没有影响。之后抹茶会进行粉碎,达到200目以上的抹茶在冲泡时会迅速溶解,如果是相同咖啡碱含量的抹茶和其他绿茶,相对于绿茶的缓慢多次浸泡,无疑一碗抹茶所含咖啡碱含量更多,滋味更苦。

水温对咖啡碱的浸出也有很大影响,高温会令咖啡碱迅速浸出,而80度以内,甚至60度会大大延缓其溶解速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冷泡茶滋味不苦涩的缘由了。日本茶道在冲泡抹茶时的水温普遍偏高,中国绿茶冲泡水温有些时候是沸水,有些时候讲究的注意用80度左右水冲泡,没法一概而论了。

综上,日本抹茶就加工冲泡过程来说,咖啡碱保留完整,浸出充分,苦味明显。所以为了减少苦味,选育含咖啡碱含量少的茶树品种,并在种植培育上做文章,饮用日本抹茶时还会搭配用糯米砂糖为主料制作的和果子,以减低品饮时带来的苦味。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