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清远特产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清远:综合产值60亿元,向百亿迈进 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专题报道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山地资源丰富,为茶叶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历来是广东的产茶大市。

数据显示,清远全市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7万亩,综合产值60亿元,已形成以英德市为中心的英德红茶区、以三连一阳为主的北部高山绿茶区、以清新区为主的中小叶品种陈香茶区的产业格局,正稳步朝百亿茶产业迈进。


清远产茶历史悠久

清远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远英德种茶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又据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的研究认证:英德茶叶生产始于唐朝,是韶州三个产茶县之一。目前北部不少地区均发现几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古茶树,更是清远茶叶历史源远流长的有力证据。

从乾隆22年-1842年,广州口岸通商,全国出口茶叶都经英德水、陆二路。水路则必经北江过浈阳峡,英德成为“中国茶路”的门户。2017年1月,英德浈阳峡成功当选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1963年,英国女王在一次“国宴”上用英德红茶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到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英德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英德红茶出口至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提供4万-5万多担红茶出口,创造外汇四五百万美元。这段历史成为了英德茶行业从事者的集体记忆,也成为当地人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

打造英德红茶百亿产值

英德被誉为“中国红茶之乡”,提及清远茶叶,就绕不过英德红茶,其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也是“广东三大名茶”之一。凭借外形匀称优美、色泽乌黑红润、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纯正等特点驰名中外,广受消费者青睐,远销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英德红茶是清远农业“3+3+X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是清远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之一,在整个清远茶产业当中占了绝对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英德市加快英德红茶产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延伸茶产业链,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茶叶股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5月,英德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7.46万亩,其中春茶季新增茶叶面积4400余亩。2021年全年干茶产量1.35万吨,茶叶产值超50亿元,综合产值57亿元。全市涉茶企业556家,其中新型经营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社达163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3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2家,带动从业人员15万人。

在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英德市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了解,2021年,英德市红茶产业园已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考核,并获评“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科技创新示范园”,全市已成功创建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1个农业产业强镇(英红镇)、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清远市红茶优势产区产业园、英德市红茶产业园、连樟村果菜茶产业园和连南稻鱼茶产业园)和25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


以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抓手,英德市大力实施英德红茶产业提升工程,引入省内第一条红条茶(工夫红茶)精制自动控制生产线、第一条自动化CTC红碎茶连续生产线,使英德红茶加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其中,广东英九庄园、英红农夫等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搭建数字模型,形成智能加工识别系统,显著提高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陈宗懋院士、赵春江院士、刘仲华院士等多个院士团队指导参与到清远茶叶科技创新中。

多年来,英德红茶荣誉不断,先后获“国际美食金牌奖”“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国家银质奖及各部委评比一等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世界高香红茶”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奖项。

随着其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其品牌价值也在逐年增长。“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英德红茶品牌价值从2020年的27.8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7.1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在获得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总排名位列28位。此外,据“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英德红茶与安吉白茶、梧州六堡茶位列品牌传播力前三,被评为“最具品牌发展力的三大品牌”。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茶叶股相关负责人表示,英德将以发展茶产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积极创建英德红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弘扬茶文化、唱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打造因茶而荣、因茶而名、因茶而富的魅力英德,最终把英德红茶打造成百亿产值农业产业。

特色山茶“各显芬芳”

除了“一枝独秀”的英德红茶,清远还有众多特色山茶“争芳吐艳”。三连一阳拥有与众不同的秀丽山水、地下溶洞群、地下河流、喀斯特地貌地质、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与文化资源,孕育了独特的高山茶。其中,尤以连南大叶茶最为知名。

连南大叶茶原为野生茶群体种,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000米之间的山涧峡谷,有着易起膏、韵味好以及“冷后浑”等特质。其制成的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爽、汤黄亮的品质特点,红茶则具有外形乌润、滋味醇和的品质特点,是名副其实来自大山里的原生态高山茶。

近年来,连南深挖瑶茶文化,深耕细作大叶茶产业。截至2021年底,连南茶叶种植面积2.5万亩,干茶年产量914吨,产值超3.47亿元。同年,连南大叶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各类评比大赛中,连南大叶茶载誉而归,共获得国家级金奖1个、银奖1个,省级金奖3个、银奖6个,以及2个省级优质奖。

清新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生态优势突出,则孕育了笔架茶、蒲坑茶、骆坑茶、石坎木古营茶、鱼坝风云茶、秦皇山茶、禾云飞鹅茶、石马大坑茶8个本地特色山茶。

笔架茶产自笔架山一带,具有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青的特点,冲泡后汤色棕红尚亮,特有一分松竹味的清香,口感甜甘爽滑。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对其赞赏有加,“愿为中宿客,漫品笔架茶”是他对笔架茶最好的肯定。蒲坑茶主要产自石潭镇蒲坑村,其以“味浓、甘香、纯净”著称,是清远市最具特色的特产之一。

近年来,笔架茶、蒲坑茶等逐渐形成加工技术规范,笔架茶、蒲坑茶还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入选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新区积极促进笔架茶制作工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制定《蒲坑茶加工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对蒲坑茶毛茶、蒲坑茶工艺流程也作出规定,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迈进“快车道”。清新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清新区全区种植茶叶面积2.5万亩,总产值7386.46万元,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记者】马俊炜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南方农村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爱喝茶,更会种茶 岭南两兄弟喊你进来饮茶→

自2022年4月23日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以来,我们通过文字与图像,在云上展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内涵、品牌产品、品牌形象,呈现有关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茶地理标志地图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也正式上线。

地图中总共包含中国601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有81个,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别有76、57个。

今日分享广西与广东茶叶地理标志地图。广西共有29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绿茶地理标志9个、红茶地理标志8个,黑茶地理标志2个、青茶地理标志1个、其他茶地理标志9个。广东共有24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绿茶地理标志10个、红茶地理标志4个,青茶地理标志6个、其他茶地理标志4个。

在我国的南方,

有两个密不可分的“兄弟省份”,

叫做「两广地区」。

左边的叫广东,右边的则叫广西。

广东因广西而生,广西也因广东而名。

两广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

广东有“茶市”与潮州“工夫茶”,

广西也不甘示弱,“茶船古道”直通海外。

连去年爆火的meme都有两广人一份,

外国人样貌和操着正宗粤语口音的大叔,

大声喊着:“三点几嚟,饮茶先啦!”

就连中国通用的无效社交用语“改天一起吃饭”

到了这里,都变成了“得闲饮茶”。

就连广东都被戏称长得像个茶壶,

这你敢信?

茶对于两广人来说,

就像四川人离不开辣椒,

北京人离不开麻酱,

山东人吃饺子不能没有蒜。

至于为什么偏偏是茶,

还要追溯两广地区的环境与历史。

广东与广西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潮湿非常

历史上干脆称之为瘴气之地。

有毒之物周围必有解药,

特殊的气候为两广地区带来了优质的茶叶。

加上清朝时期,

广州成为中国茶叶唯一出口口岸,

全国各地的茶叶汇聚至此。

旧时的广州十三行

在此种氛围熏陶之下

一盅好茶,几盘茶点,

岭南茶文化就这样诞生了。

梧州六堡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苍梧。清朝时期,茶叶贸易盛行,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六堡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当时六堡茶独特的功效在海外华侨中广泛传播。英国矿主在招矿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以招揽工人,并且六堡茶也一直是两广人下南洋的必备佳品。

广西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美丽的六堡茶茶园

广西日报记者 何学俏 通讯员 潘绍珊 摄

六堡茶因原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六堡镇而得名,属于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色泽黑褐光润、叶底红褐、汤色红浓似琥珀,滋味甘醇,带有槟榔香味,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享誉海内外。每年春茶始发,六堡山区里的茶农采下茶树枝头上的第一批新芽,经历过杀青、初揉、渥堆发酵、蒸压、陈化等工序,方制作出品质优良、独具特色的上等六堡茶。如今,“冷水发酵、双蒸双压、干仓陈化”的现代工艺生产制作,更赋予了六堡茶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耐于久藏的特点。

竹箩紧压茶是六堡茶最经典且特有的形态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资料图

六堡茶的真面目 图源:中茶六堡

为促进梧州六堡茶品牌发展,2017年中旬,梧州市政府与我们团队达成合作,开展《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基于梧州六堡茶目前的产业发展优势,提炼地缘、文脉、产业、产品四个方面的品牌价值基础,进一步凝练为梧州六堡茶品牌口号:

梧有好茶,历久弥香

一方面,“梧有好茶”传达出了梧州独有产区价值。只有在梧州这一六堡茶的道地产区,才能孕育出品种上佳的六堡茶树、制作出品质独特的六堡茶。另一方面,“梧有好茶”还谐音“吾有好茶”,意在将梧州六堡茶品牌人格化,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而“好茶”一词平实简单,是普通消费者对于茶的品饮体验最朴素的肯定,也是对六堡茶上乘工艺、独特品质的凝练概括。 “历久弥香”传达的则是梧州六堡茶最突出的特质:它是一种“活”的茶、一种在时间中经历陈化,愈久愈香的茶。作为一种后发酵茶,梧州六堡茶的滋味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为重现“茶船古道”的繁华盛景,我们以“茶船”作为基础创意元素,创意而成别具一格的梧州六堡茶品牌新形象。

“梧州六堡茶”品牌主形象

茶船元素来自于六堡茶历史上重要的“茶船古道”时代。同时,该主形象将一个“茶”字融入船帆,“六”字融入船身,使六堡茶的历史、茶叶、载体生动地串联一体。主形象下方两排中英文品牌名称“梧州六堡茶”、“LIUPAOTEA”与上方船帆图案结合,形成一艘行驶中的茶船形象,品牌辨识度突出。 在色彩上,品牌主形象选择以浓郁的褐色作为主色应用,体现黑茶的茶叶特色与六堡茶的历史沉淀。

在品牌规划的引领下,梧州市通过出政策、组机构、引人才、搭平台、打品牌、定标准、建园区七大措施,全产业链梳理薄弱环节并打上“补丁”。在品牌与产业端双重发力下,梧州六堡茶发展走上“快车道”的新阶段。目前,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37.64亿元,居广西茶叶第1位,被评为2021年中国茶叶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2022年被评为最具品牌传播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六堡茶亮相“二十大”

东盟会上广受欢迎的六堡茶 图源:梧州日报

横县茉莉花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横州这座小县城,当真是深藏不漏。靠着茉莉花这一产业,在2021年成功改立县级横州市。

横县俯瞰

世界60%的茉莉花和全国80%的茉莉原料、茉莉花茶都来自广西横县。光是种茉莉花的花农就有33万,占了全县人口的1/4,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全球每10朵茉莉花,6朵产自横县”是横县最响亮的口号,旺季时的交易市场,可以称得上是茉莉花收购大战,每日交易量高达150吨。

横县的茉莉花具有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等特点。由于横县茉莉花花期早,在市场上早早的就抢得了先机。而且横县出产的茉莉花花的香味浓郁,在在加工同等数量和质量花茶的前提下,用横县生产的茉莉花加工,用量仅是其他茉莉花茶之花茶的70%。1989年原国家商业部茶畜局在横县召开了“全国花茶加工产销座谈会”,全国15个省、市、区八十多名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大大提高了横县茉莉花茶的知名度。此后全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横县。2000年6月,横县被国家林业局中国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茉莉花之乡”。

横县茶园 图源:横县发布

横县的茉莉花茶条索紧细、匀整、香气浓郁,得益于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一小撮茶叶,泡上一杯,香上一整天。

夏季下午两三点,太阳最毒的时候,茉莉花所含的精油最为浓郁,工人们要在此时将花摘下送进工厂,茶师们必须立马进行初筛和细选。筛选完毕,再进行茶花拌合,这是茉莉花茶制作中最重要的工序,要将茶叶和鲜花层层叠叠反复覆盖,让茶叶充分吸收花香。首次窨制的静置时间大约是12-14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通花散热一次,可以让茶叶最大程度的吸收茉莉花的芳香与精华。

制作中的茉莉花茶 图源:广西新闻频道

窨制时间结束后立刻进行起花,把茶与花分离,此时的茉莉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剩余的茶叶则进入烘焙工序,降低茶叶中的水分,根据茶叶的品质再等待下一次窨制。最后一次窨制为了保证茶叶中茉莉花香的鲜灵纯净,不再复火烘焙,这就是所谓的“提花”,因此有着“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的说法。

近年来,横州市以茉莉花全球集散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茉莉小镇、茉莉极萃园等为载体,加快打造“茉莉花+”花茶、盆栽、食品、旅游、用品、餐饮、药用、体育、康养“1+9”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茉莉花产业中心现代产业体系。

凤凰单枞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潮汕人管茶叫“茶米”,意思是“茶”像“米”一样重要。他们的嗜茶程度到了无时不饮、无地不饮的境界,并且偏爱香气浓郁的茶,对本地产的凤凰单丛尤其爱得深沉,而作为“潮汕人身份标识”的潮州工夫茶,也是为凸显凤凰单丛高扬的香气而生。

“工夫”在潮汕话里指的是做事方法讲究,而工夫茶指的就是潮汕地区烹茶品茶的方法。先赏干茶再温壶,装茶时由细到粗,高冲低洒,洗茶温杯,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招一式,行云流水,这套独特的泡茶流程,在今年也被正式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工夫茶 图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香气,是凤凰单丛的主要灵魂,凤凰单枞因为其单株采摘、单株炒制的缘故,香型非常之多,连潮汕本地的茶农都没办法厘清。茶的香气在潮汕老茶客的形容里叫“有一种独特的‘山韵’”,凤凰单枞即使是同一种茶树、同样的生长环境,做青摇青的程度不同、工艺不同,体现出的香气特征也是不同的;焙火次数的不同、焙火温度的不同,饮用时的口感风味也不尽相同。

直到1996年,开始定义出凤凰单丛中最典型的十大香型,凤凰单枞才有了初步的分类,这十大香型除了黄枝香、芝兰香、蜜兰香、桂花香、玉兰香、姜花香,还有夜来香、茉莉香、杏仁香、肉桂香。在今年的夏席卷奶茶店的各种鸭屎香果茶,也是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的一个香型,官方名为“银花香”,香气近似金银花。

鸭屎香

今年爆火的鸭屎香柠檬茶 图源:广州吃喝玩乐蒲

叶汉钟、黄柏梓先生编著的《凤凰单丛》一书里对凤凰单枞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类:

① 按树型命名:大丛茶、望天树、团树、娘仔伞等。

② 按树叶形状命名:柚叶、柿叶、杨梅叶、仙豆叶等。

③ 按叶色命名:浅绿或黄绿色称为白叶、深绿称为乌叶。

④ 按叶片大小命名:大乌叶、乌叶仔、大白叶、白叶仔等。

⑤ 按成茶外形命名:大骨杠、丝线茶、大蝴蜞等。

⑥ 按成茶香气命名:蜜兰香、柚花香、桂花香等。

⑦ 按成茶冲泡后口感命名:杏仁香、肉桂香、水蜜桃味等。

⑧ 按所在地命名:乌岽单丛、中坪芝兰、坡头芝兰等。

⑨ 按事件、时代背景命名:东方红、棕蓑挟等。

⑩ 特殊命名:八仙过海、老仙翁等。

凤凰单枞茶分类之多,正如黄柏梓老先生感慨的“品不完的香型,记不完的茶名”。

英德红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在广东茶界,能和潮汕的凤凰单枞平分秋色的,恐怕就是英德红茶了。

清远特产红茶——英德红茶,驰名中外。曾被英国女王指定为王室用茶,上过英国BBC,进过人民大会堂,被誉为“世界第四大高香红茶”,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入选了首批中欧互认互保地理标志清单。中国茶叶研究所给出了“滋味浓厚甜润,香气浓郁纯正”的评价。

1956年,英德开始从云南凤庆、勐海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进行试种。1959年,广东农业厅把全省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建在英德,在技术加持下,第一批英德红茶就此诞生,不过当时的英德红茶还是红碎茶,主攻出口,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被广大茶客熟知的“英红九号”则是1961年从云南引进大叶种茶树培育而出的。

广东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图源:英德发布

现代化的英德茶园 图源:清远头条

英德红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一项工艺都必须精准快速。在萎凋时,如果制作不及时鲜叶红变,轻的则有熟闷气,重的则会产生馊味;揉捻时也要快速降温,否则还是会产生熟闷气。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生产线上的茶叶 图源:清远日报

传统英德红茶的味道浓郁、鲜爽、带花香。不仅适合清饮,还可以加奶、加水果调制奶茶果茶,香鲜醇浓郁、花香明显,色泽润红明亮,尤其在加上奶后,茶汤棕红瑰丽,醇香不厚重。

清远本土的客家人还有着与众不同的茶俗,以茶入馔——擂茶粥。将鲜茶叶、炒花生、生姜捣烂,再加入沸腾的白粥调制成擂茶粥,也可以视个人口味喜好,加入芝麻、薄荷、陈皮等佐料。在英德的农村地区,到了招待宾朋、婚嫁喜庆之日,擂茶粥仍是必不可少的礼待,俗称“半餐”。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好茶出“清新”,振兴路上茶飘香

谷雨时节,雨后细密的露珠附在茶叶上,晶莹透亮。驻足清远市尚品德茗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尚品德茗”)茶园种植观光区,放眼望去,周边几个山头一排排茶树长势喜人、一片片叶子苍翠欲滴。


谷雨时节,尚品德茗茶园种植观光区内,雨后细密的露珠附在茶叶上。梁素雅摄

尚品德茗于2019年进驻清新区龙颈镇,现已完成第一期1100亩茶园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将致力打造“智慧茶园+特产种植+农旅融合+电商特色产业+生态型农业主题公园”的农业综合体项目。

引进大型茶企的背后,清新布下茶产业发展“先手棋”。

清新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生态优势突出,孕育了笔架茶、蒲坑茶、骆坑茶、石坎木古营茶、鱼坝风云茶、秦皇山茶、禾云飞鹅茶、石马大坑茶8个本地特色山茶。

厚植优势,以茶兴业,以茶富农。近年来,清新区大力做好“茶文章”,通过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擦亮茶品牌等举措,不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牌基础

大文豪苏东坡也“漫品笔架茶”

春分过后,笔架山茶业有限公司的上千亩茶山一片新绿,工人已经在忙着采茶制茶,一叶一芽,蕴藏春色,一拈一摘,皆是风景。

这时候采摘的是春茶,春茶分为明前茶、清明茶、雨前茶、白露茶。“春茶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笔架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才介绍,茶树经过冬天漫长的“休眠”,积聚大量的营养成分。

清远是广东茶叶的重要产区,形成以英德市为中心的英德红茶区、以三连一阳为主的北部高山绿茶区、以清新区为主的中小叶品种陈香茶区。近年来,产自清新区的笔架茶、蒲坑茶等逐渐形成加工技术规范,笔架茶、蒲坑茶还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入选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传,早在唐朝时期,清远笔架茶便畅销海外,饮誉九州。宋代苏东坡游飞来寺时,就吟过"愿为中宿客,漫品笔架茶"等的佳句。历朝历代,清远城的茶商巨贾,对笔架茶的购销十分看重。

另据《清远县志》记载,“清远茶以笔架山为最,三伏炎热,经宿如故,其解暑消滞之功无与伦比”。从中不难看出,笔架茶等产自清新的茶叶品种,既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如今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我们也提出打造健康茶的方向,着手开展制作工艺的改良提升。”张新才说,作为长期以来清新区最大的茶叶企业,笔架山茶业有限公司长期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无论是茶树种苗、生产规范、科学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为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奠定基础、培植优势。

石潭镇是蒲坑茶的重要产区,正大力推动蒲坑茶产业提质增效。贺欢摄

近年来,清新区积极促进笔架茶制作工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制定《蒲坑茶加工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对蒲坑茶毛茶、蒲坑茶工艺流程也作出规定,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迈进“快车道”。清新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21年,清新区全区种植茶叶面积达2.5万亩,茶产业总产值达7386.46万元,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规模效应

龙头企业引领农业增效、村民增收

在太和镇坑口村,近年来通过以笔架山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合作开发“一村一品”,多层面多渠道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笔架茶产业。其中,由笔架山茶业有限公司出资,通过统一收购茶青、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监督管理“四个统一”进行开发打造笔架茶品牌。

同时,为保证质量的稳定,该公司还加强茶农种植技术的指引,并通过统一标准化生产保障制作品质。积极开展线上销售,将茶园对外开放让游人观光以及产品按标准化生产和按绿色环保的高标准要求生产。

“一个产品的起步、一个品牌的打响并不容易。”接触茶产业近30年的张新才颇有感触,产业发展一荣俱荣,不仅自身公司要发展,还要积极联农带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发展共赢。

龙头企业和项目经营模式成熟、关联性高、带动力强,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牵紧的“牛鼻子”。在清新,不仅“本地虎”虎虎生威,还有“过江龙”激活一池春水。

尚品德茗部分茶叶产品,未来随着在清新区种植的茶叶上市,还会融入当地元素设计新包装。梁素雅摄

位于龙颈镇共和村的尚品德茗茶叶生产基地项目内,现已种植青心一号、鸿雁十二号、英红九号等六大茶种茶苗共约35万株。

“大部分茶树在去年初栽种。”尚品德茗公司总经理方兆贤介绍,项目整体用地规划5000亩,已完成1100亩茶园种植,并加快建设茶叶生产加工中心、农产品深加工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冷库、产品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

根据规划,未来该公司将围绕“智慧茶园+特产种植+农旅融合+电商特色产业+生态型农业主题公园”的总体布局,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视线转向石潭镇格水村,汇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把茶叶塞进切开的野生柚子里再缝合起来,做成柚合茶,里面的茶叶,就是当地有名的蒲坑茶。该公司还创新开发柠檬茶、黄皮茶等多个品种,推动规范化发展,打造游、娱、购一体的发展格局。

“石潭镇是蒲坑茶的重要产区,正努力探索精品+大众的路线。”石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潭镇蒲坑茶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6000万元,当前已成立蒲坑茶协会,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并加大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优化产业链,打造蒲坑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在石潭镇的有关规划中,还将建设蒲坑茶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着力推进蒲坑茶生态茶园建设,现已完成汇丰、大雾山、老茶人、大岩山等茶园建设。同时集中资源,在蒲坑茶生产区域,按照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建立一条中小型规模的蒲坑茶生产线,为整个蒲坑茶区域的公司、合作社、茶农等提供加工服务,推广蒲坑茶加工技术体系。

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蒲坑茶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蒲坑茶连片种植区域。

抢抓风口

“90后”夫妻扎根乡村利用短视频带货

在龙颈镇车头村北楼嵩茶的200多亩茶山上,丈夫黄汝杏拿上手机拍摄,妻子丘敏宜当起“出镜主播”,走到茶树旁娓娓道来,开展短视频带货。茶树生长环境好、茶园山清水秀、茶叶清香甘甜、自然生长不施农药,这些都是这对“90后”夫妻黄汝杏和丘敏宜介绍自家茶叶的“关键词”。

龙颈镇“90后”夫妻黄汝杏(左)和丘敏宜(右)因茶结缘,并扎根乡村,利用短视频带货、线上销售等方式拓展茶叶销路。梁素雅摄

“春茶是一年中最好、最有价值的茶叶,我们抢抓短视频风口积极带货,现在80%的产品都已经线上销售完毕。”丘敏宜说,春茶单价从300-500元都有,每年的春茶都有客户提前预订。

龙颈镇车头村北楼嵩茶的茶山。受访者供图

他们是回流乡村发展茶产业的“新生力量”。2009年以来,丘敏宜的父亲创办茶园。为帮助茶园拓宽销路,丘敏宜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茶园,积极参与到大型活动的展销中来。“但是这些展销效果有限,加上疫情冲击,茶叶销售面临困境。”丘敏宜说,也因此,夫妻两人谋求转变,将希望寄托在短视频和线上销售渠道上。

2021年初,他们开始制作发布短视频。一年多过去,两人的短视频账号现累积数万粉丝、单条视频阅读量最高超过100万,微信通讯录过万人。

“从拍摄、剪辑到上传发布,每个环节都需要去摸索。”黄汝杏说,就这样,小两口靠着一台手机、一台航拍机,当起了茶山里头的自媒体人,依靠清晰的定位、坚持站在观众视角等,逐渐出现爆款,并带来客流变现。

有趣的是,二人原来也是因茶结缘。“我是在一次展销中发现这茶很清香,认识了她,后面在美林广场的展销中又见面,渐渐地就走在一起。”黄汝杏说,后来双方拍婚纱照,还特地将茶园选作拍摄点之一,婚后也专注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

“乡村发展越来越好了,我们从小喝茶长大,对茶有深厚的感情,希望扎根乡村、通过自己的能力带动家乡发展。”丘敏宜说。

在清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流,成为发展茶产业的“新生力量”。

肩上挎着一个浅蓝色茶筐,龙广浩熟练地将茶叶采摘下来,放入筐中。他是龙颈镇本地人,也是“80后”,从尚品德茗进驻之初就来到该公司工作。

“龙颈以前就很多茶场,大家喜欢喝茶,现在大企业种植规模更大、制作工艺也更加标准化,希望未来家乡优质茶叶的知名度更加响亮。”龙广浩说。

专家观点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刘少群

发展本地特色茶种讲好清新“茶故事”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刘少群和他的团队曾多次行走于清远市、清新区的田间地头,调研指导茶产业发展。

“清新区茶产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群众基础、品牌基础,推动茶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正当时。”刘少群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出,清新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以往调研发现在不少古碑文都有文字记载。尤其是笔架茶在清末民初也名声在外,成为广州“十三行”客商饮品、出口茶叶之一。

广东市场茶品牌众多,竞争激烈,清远山茶如何才能走出去?在长期研究广东茶产业发展的刘少群看来,品质和营销必须要摆在首位。他建议,要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地品种,形成正宗而又兼顾全省乃至全国大多数人口味的生产流程做法。近年来,清新蒲坑茶企业也创新探索生产柚子茶等新品种,都是有益的尝试。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营销方面,要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擦亮清新茶品牌,通过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平台,讲好清新“茶故事”,提升清新茶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接受度。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性和坐标性作用,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积极联农带户,带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陈国飞

【摄影】梁素雅

【作者】陈国飞;贺欢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