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文茶厂茶叶

找到约18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徐蝶梅:蝶舞马连道 梅开紫砂春

蝶舞马连道   梅开紫砂春
——记北京徐氏嘉和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蝶梅
◆ 梁 妍
座右铭
作为一个茶商,如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只要你真心爱茶、了解茶,就能找到突破口。北京徐氏嘉和茶叶有限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以先知先觉的量化投资,赢得保质保量的利润。
说起马连道,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马连道的“紫砂大姐”徐蝶梅。徐蝶梅可谓是马连道元老级的人物,第一批进驻马连道的老板中就有她。用她的话说,她是和马连道一起成长起来的。当她回忆起在马连道的点点滴滴时,感慨万千……

耳濡目染,爱茶看壶攒经验


1967年,徐蝶梅出生在江苏盐城的小县城阜宁,这个小县城虽然不大,却离生产紫砂壶的宜兴很近,这就让徐蝶梅从小耳濡目染,学习了不少紫砂方面的知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些知识将会是她一辈子的财富。18岁时,她家在盐城开了一家叫“龙井茶庄”的小茶叶店,每天家里都充满着清幽的茶香,茶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在她的心中。

当时,江苏人基本上都在喝龙井茶和碧螺春,偶尔买一些杭白菊。为阜宁不是产茶区,所以只能从宜兴进货。那时候的徐蝶梅在常州纺织工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身边有很多来自宜兴的同学,他们的家里大多都有几亩茶园,她经常到同学家里收购茶叶,拿到自家店里售卖。

毕业之后,徐蝶梅被分配到一家制作阿拉伯长袍的服装厂上班。工作之余,她仍旧在帮家里卖茶。本以为今后的日子就一直这般安逸地度过,可是命运却没有如此安排。徐蝶梅工作的服装厂在改制过程中没有顺利渡过难关,不久便倒闭了。被逼无奈,年轻气盛的徐蝶梅凭着一股闯劲儿,决定上北京碰碰运气。

闯进北京,挖掘黑茶高价值


1997年,徐蝶梅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来到北京之后,徐蝶梅思来想去,决定继续经营茶叶生意,便在马连道原京马茶城、现在的马连道家乐福下面,租了一个小店。刚开店的时候,她很发愁茶叶在北京的销路,毕竟她擅长经营的绿茶保质期很短,一旦超过保质期,就要全部丢掉,如此便会亏本。这时,她想起在宜兴收茶的时候,看到紫砂制品很受欢迎,而且紫砂制品不涉及保质期的问题,没准儿在北京也会很受欢迎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徐蝶梅购进了一两千元的绿茶和几千元的紫砂制品,到北京的店里售卖。别人将进价20元的产品标价300元,而她却只卖35元,她说卖得价高了,良心不安。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徐蝶梅的紫砂制品在北京打开了销路。当时,紫砂泥人的小茶宠很受欢迎,很多旅游景点、茶叶店、小商品店都在卖,很多人都到她店里批发紫砂泥人,每天能卖出几千个。

就这样,徐蝶梅卖了七八年的紫砂壶。当时几乎没有人在马连道卖紫砂制品,所以徐蝶梅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的外号——紫砂大姐。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她竟然成了当时马连道的标志性人物。打开北京市场之后,徐蝶梅的胆子也放开了,她根据顾客的需求购进了上千斤宜兴产的碧螺春,还在宜兴建立了自己的茶厂、仓库、办事处。碧螺春的销量超出想象的好,为了赶上货物供应,徐蝶梅将茶叶包装工作外包给其他企业;每次发货的车队都排得很长,因为怕影响交通,只敢在晚上发货。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徐蝶梅准备给自家产品注册商标,就这样,“洞螺” 诞生了,“洞螺”是洞庭山碧螺春的简称。注册商标在当时可是个“时髦想法”,很少有人想到,蝶梅的这个做法也为她今后的发展省去了不少麻烦。

徐蝶梅接受央视采访。

渐渐地,徐蝶梅的本钱越来越多,她又开始寻找新的商机。以前,她只收低档的紫砂壶,本钱多了以后她开始收中、高档的紫砂壶,扩大了紫砂业务的范围。为了解决绿茶保质期短的问题,她开始寻找一种保质期长、保健功能突出、最好还能有保值效果的新茶类。这时,普洱茶进入了她的视线,这是一种完全符合以上三种条件的茶类。但是,徐蝶梅对普洱茶的印象不是很好,不能接受普洱茶的加工过程和口感。为了消除对普洱茶的刻板印象,她几次去普洱茶区考察,最终在2005年选择代理普文茶厂的普洱茶。普文茶厂是云南的一家国营茶厂,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当时普文茶厂与徐蝶梅在绿茶出口的项目上有合作,借此机会她代理了普文茶厂的普洱茶。代理普洱茶之后,徐蝶梅就很少售卖碧螺春了,除非客人开口要茶,才从自家的茶厂进货,这无形中就减少了碧螺春的销量。

之后,善于思考的徐蝶梅又把目光放在了茯茶上。生性保守的她选择代理国营大厂湖南益阳茶厂的产品。这次,她又去了益阳茶厂进行考察。令她惊讶的是,益阳的厂房里竟然很少有工人出现,基本实现了全机械化清洁生产,工人们都在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器,厂房里窗明几净,完全颠覆了她印象中茶厂脏、乱、差的形象。通过这次考察,徐蝶梅对茯茶的印象大为改观,更加坚定了代理益阳茶厂产品的信心。随着时间的发展,徐蝶梅慢慢变成了“湘益”茯茶的最大代理商之一。

薄利多销,打开北京紫砂市场


徐蝶梅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健。她反复强调不追求高利润,价格绝对不虚高,要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依靠产品质量和口碑在马连道立足。因为利润薄,所以顾客来她店里批发紫砂壶,可以给批发价,但是不可以赊账,一定要现款现货。一开始,紫砂壶的销量没有那么大,她就低价位销售。慢慢地,她开始扩大规模。刚开始店面只有30平方米左右,后来做到200平方米,再到700平方米。她还在马连道建立了3个分店。2006年,她租下了现在2000平方米的店面,并把3个分店的业务整合到现在的店面。

发展到现在,徐蝶梅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全国最大的紫砂经销商之一。因为,她把紫砂这种高端、文艺范儿的产品,推进了千家万户。很多宜兴的紫砂厂通过徐蝶梅打开了北京市场,得到了长远发展。有的紫砂个体户已经徘徊在倒闭的边缘,因为徐蝶梅的一单生意就盘活了资产,这也吸引着很多人带着感恩之心与她合作。很多紫砂制作者只会创造产品和品牌,却不会经营。徐蝶梅凭借自身在业界的多年积累,对紫砂市场很熟悉,她会告诉紫砂制作者什么样式比较流行、什么造型泡茶会更好、什么元素可以让产品更加出彩,从专利、外形到服务、艺术风格、品牌的名称,她都可以提出最中肯的建议。参考了徐蝶梅的建议后制作出的紫砂壶往往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为了走规模出效益的路子,徐蝶梅开了一个紫砂大卖场徐氏嘉和。即使在宜兴,也找不到像她品种那么全、产品那么多的店。拥有大规模产业的徐蝶梅从来没想过与其他同行竞争,因为她的体量已经是她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稳健而又认真的女人只知道做好自己的事情,跟着自己的思维走,隔绝外界的“杂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她认为马连道卖紫砂的人多了,总比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时候生意好做。

适应市场,经验创造畅销壶


随着效益越来越好,徐蝶梅也在考虑如何经营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徐氏嘉和有很好的实体店销售模式,管理模式和库存模式也很完善。现在快递很发达,信息能成为商机,渠道也能成为商机。要想适应市场就必须要做定制款紫砂壶。于是,她开始和一些紫砂制作人定制一些个性化紫砂壶。如果一个紫砂制作人一年做十款壶,他的家里不可能十款壶都有库存,而你可以在徐氏嘉和找到他做的全部紫砂壶款式,这就是规模出效益。徐蝶梅凭着眼光和经验以及对北京市场的了解,根据客户的需求,往往能采购到最便宜、质量最好的紫砂壶。宜兴的紫砂制作人做了一辈子壶,却不拿茶壶泡茶喝。那么这些壶在泡茶的时候,实用不实用?方便不方便?什么样的壶嘴可以出水更顺畅?什么样的泥料泡茶最好?很多制壶人的经验都来自于徐蝶梅,她给他们提出设计建议。

现在的紫砂艺术家的固有观念没有改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所以好壶在他们手里往往就成为了滞销品。而在销售这方面,徐蝶梅是行家,她不但可以帮助这些艺术家销售紫砂壶,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析为艺术家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的壶不但好卖而且更适合泡茶。

其实徐蝶梅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紫砂知识,她的知识积累都归功于一个多年的好习惯——记笔记。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去宜兴收壶,她总能从顾客或制壶人的话语中得到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这时候徐蝶梅就会拿出她的笔和本,记录她学到的知识。日积月累,她对紫砂了如指掌。现在很多人买壶并不是自己使用,而是将它作为礼物赠人。徐蝶梅的紫砂壶就这样乘着中外友谊的巨轮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这也给了她了解外国人喜欢什么流行元素的机会,帮助她的壶远销海外。

看准人才,把紫砂壶当期货


徐蝶梅坚持的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那她最大的利润点是什么呢?她神秘地说:“把紫砂壶当做期货。”她随后开始解释:比如艺术学校刚毕业的孩子,有创作的经验。因为年轻,他们的灵感特别强,创作激情比较高昂,设计的紫砂产品也多。而且初出茅庐的学生开始创业,他们设计的壶价格一般也不会很高。在这个阶段,徐蝶梅就会大量收购价位在1 000元~3 000元的壶,集中力量投资几百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慢慢成长为艺术家,设计出的紫砂壶也变得更加精美,价格自然就会提升,等价格涨到一定程度,她就不收他们的壶了。这些紫砂艺术家的壶随着他们名气的增长,价格也水涨船高,他们年轻时制作的紫砂壶的价格比当初翻了好几番,这之间的差价就是徐蝶梅最大的利润点。徐蝶梅骄傲地说:“我投资的其实不是壶,而是这些艺术家的造诣。”当然,她也不会盲目地找学生收壶,她会按照他们擅长的制壶技艺,例如雕花、泥塑、壶型等进行分类。然后选出这些类别中制作技艺拔尖的人,把钱投资到他们制作的紫砂壶上。

教育孩子,寻找热爱的行业


徐蝶梅不光是马连道的“紫砂大姐”,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经常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教育孩子们一定要找一份热爱的工作。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们可以继承他们的衣钵,为孩子们的未来铺路搭桥。然而,徐蝶梅却更愿意放手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热爱的行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她不愿用“枷锁”禁锢住孩子们的梦想。孩子们曾经不能理解为什么妈妈的紫砂事业可以做到如此红火,直到他们看到了她记得满满的笔记本、井井有条的店面布置以及亲力亲为去宜兴收壶的举动……孩子们理解了妈妈常说的那句话——你不喜欢这个行业,它怎么会为你带来收益呢?因为你不喜欢,所以你不会想去深入了解它;因为你不喜欢,所以你不会了解它的价值……这样的话就干脆换一个自己热爱的行业。在行业里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兴趣,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热爱。

当谈到马连道转型升级计划时,这位“紫砂大姐”对此充满向往:“徐氏嘉和公司现在也在慢慢地升级。相信在马连道转型升级的带领下,这条街会更加规范,更加有文化韵味,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突破口!”

注:图片由北京徐氏嘉和茶叶有限公司提供

高山仰止 匠心写茶香 丰碑励后人,多位资深学者为肖时英老先生书写悼文

2022年8月16日1时30分,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大国茶匠” “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 肖时英在普洱市逝世,享年91岁。

惊悉肖时英老先生仙逝,茶界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资深茶人等在哀痛之余,更深深感到作为后辈应学习肖老先生精神,砥砺前行,为茶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编者按:得知肖时英老先生离世,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资深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专家虞富莲先生也发来缅怀悼文。虞富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资深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专家。

悼肖时英

肖时英先生是茶界著名人士,云茶产业的有功之臣。我与他虽是同侪同行,但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每每来到普洱,有机会总要与他见面,聆听他在茶科技领域的一些见解和创意。从他身上我体悟到有几点精神值得称赞和学习。

一、我读过他的《感时木荣》等书。1953年刚从武汉大学出来,就跟着马帮走了一个多月从省城来到勐海,从此开启了他的筚路蓝缕之路,偕同夫人张木兰,为云南茶叶事业,克艰尽责一辈子。要知道,五六十年代,云南的边疆条件是很艰苦的,所以,当时也有一些大学生想方设法调回内地。但肖时英先生为致力于云南茶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扎根边疆,无怨无悔。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二、肖先生一生几易其职,历经坎坷,但他对茶叶科学事业,始终坚毅不拔。他深知“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所以无论在当时的勐海茶叶试验站,或而后来的普文农场、思茅(普洱)茶树良种场,他都把选育茶树新品种作为头等任务。几十年来经他亲手选育的新品种就要七八个之多,云抗10号、矮丰、雪芽100号(普茶1号)等都是云南广泛推广的良种,云抗10号是我国育成的推广最多的无性系品种之一,雪芽100号是云南最适制的无性系白茶品种。他还提倡、传授、示范无性繁殖技术,为加速大面积推广无性系品种创造了条件。他为育种事业做出的贡献在全国茶树育种界是屈指可数的。

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肖老退休后,仍不忘他未竟的事业,耄耋之年还在茶树栽培、有机茶领域等继续摸索创新。他的时木茶园我去过几次,每次都有新样,尤其是生态茶园的多样性创造、大叶种与中小叶种配置种植、屋脊形树冠养成等都很有创意。大中小叶种配置种植是生态茶园优越化的一种形式,屋脊形树冠不仅产量高,而且更适合目前的简易采茶机采茶。他的茶园和茶厂还是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实习场所和教学基地,每次他都亲自授课,不厌其烦地讲学,他的这种传帮带的作风受到师生的赞誉。

肖时英先生为云南茶产业操劳一生,贡献突出,但他居功不傲,也不张扬,踏实做事。现在一些后辈,打着某某专家或某某长的牌子,忘记自己的责职,到处游说,出头露面,讲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对生产对茶农没有实用价值;还有一些年青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潜心搞创新,却争着名利双收。相比肖老的品格,应该感到羞愧。肖时英先生的精神应该学习和发扬!

斯人已去,精神永留;先生千古,惟愿安息!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原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资深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专家

虞富莲

2022/8/19

编者按:日前,普洱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黄桂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满怀不舍得回忆了他与肖时英老先生的往事,读之动容,备受鼓舞。

肖老在茶科技领域的贡献令人敬佩

“听闻肖老去世,我非常震惊,有点不相信,我还专门打电话去普洱市茶协会求证。”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黄桂枢抚摸着和肖时英老人的一张张合照,脸上满是悲伤和不舍。

“这是我和肖老的第一次合影。那是1993年的4月4日,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上留下的。”黄桂枢拿出一张照片,讲起了他和肖时英结缘的故事。

在这之前,黄桂枢与肖时英未曾谋面,但心却近在咫尺,他们互相仰慕对方的才华及对茶产业的贡献。“肖老对科研严谨踏实的态度,也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说着,黄桂枢又拿起一张和肖老的合影。这是2004年,肖时英和黄桂枢两位老茶人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佛殿山考察野生古茶树时留下的。记者看到,照片中,肖时英坐在满是枯枝败叶地上,把笔记本放在左腿上一脸认真的在做记录着,而黄桂枢老人也是坐在枯草地上,认真观察着叶片。“3天的考察,肖老随时笔、本不离手,每一个数字都要反复确认才记录,并且记录得非常详细。”黄桂枢对肖老的敬业精神非常佩服。

“肖老是湖南人,从武汉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勐海基地从事茶叶科研工作。经过无数次试验研究,茶树扦插获得了成功,为良种繁殖开辟了道路。肖老夫妇曾背着行李,开展大叶茶品种资源调查,走了11个县,建立了原始材料园和品种比较园,从中选出了优良单株,开展有性系和无性系良种选育。”谈起肖时英在茶科技领域的贡献,黄桂枢娓娓道来,这一时期,肖老夫妇写出了《云南大叶茶文扦插技术》《云南地方品种图谱》《云南特有的茶树栽培经验》《扦插繁殖的新途径》《关于茶树地方品种的整理与鉴定》等论文。后来他们培育出来了“云抗10号”“云抗14号”,被评为国家级良种茶。1986年,他们夫妻同调到思茅茶树良种场,把选育良种的丰富技术经验带到了思茅茶树良种场,为良种场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力量,一批年轻茶叶科技人员在他们的指导下成长起来。在良种名优茶研制方面,他俩创制出了“雪兰1号”“雪兰2号”“雪兰3号”和“秀芽”系列产品,得到专家和消费者赞誉。

“肖时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云南茶界了,特别是他对传统茶园到现代茶园、再到立体生态茶园创新发展,为普洱生态茶园增产、普洱茶农增收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黄桂枢说。

回忆起与肖老的往事,黄桂枢感慨万千,他说:“肖老的离去对茶界特别是茶科技领域来说是个重大损失,现在像他那样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心做研究人不多了。年轻一代茶人更要传承好他不断创新、拼搏进取、不重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一心,为推动普洱茶产业走向新的时代辉煌贡献力量。”

沉痛悼念肖时英老师

肖时英老师一生侍茶,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实战,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于边疆,把论文写在边疆茶山上,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习主席"两山” 理论和"三茶"融合精神。肖时英老师作为老一代的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在以下几方面给我们建立了榜样。

(一)响应号召 献身边疆 1953年,大学毕业的肖时英,和同时代的青年们,怀着建设边境,保卫边疆的豪情,响应党的号召,一步就深入到西双版纳勐海茶叶试验站工作,终身与茶为伴,先后在西双版纳茶试站、普洱市云南茶树良种场等从事茶叶事业,为茶产业奉献青春,奉献一生。

(二)甘于奉献 潜心育种 肖时英老师和夫人张木兰在云南大叶种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品种选育方面成绩显著,选育了云瑰、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云抗10号等无性系良种,前三个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桃、短节白毫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生态茶园 示范推广 肖老师为了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转化为生产力,自掏腰包,承包山地,采用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创建多品种搭配,“厂”字型树幅剪,创新性地构建复合高产生态茶园模式,为云南及相应茶区绿色有机茶园建设提供了典型,发挥了较大的示范作用。

(四)大师风范 良师益友 肖时英老师作为大国茶匠、云岭工匠、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云南省五一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的肖老师,退而不休,依然奋斗在茶业一线,收徒传艺,精神传承,大师成长为产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肖时英老师从品种选育到产品呈现,从理论探索到躬身实践,从带徒传经桃李天下,不愧为茶界大师,学习楷模,深切怀念肖时英老师,恩师一路走好!

云南农业大学

茶学院原院长、教授

吕才有

2022年8月17日

来源:本刊综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哇塞”瞬间的回忆


10月23日晚,茶叶进化论如期举办了第二场熟茶沙龙,主题为:聊一聊你心目中的熟茶。

 

参与沙龙的茶友们讲述了自己对于熟茶的审美标准,也听到了许多行业内人士与熟茶多年的故事。从第一次接触熟茶,到熟茶让茶友们“哇塞”的惊艳瞬间,我们为什么爱熟茶?我想这篇迟来的沙龙回顾文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以下是沙龙的重点回顾。

(为了保持开放性,本文没有做总结性描述。)


  1.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

  2. 茶叶进化论的熟茶审美框架

  3. 把熟茶做一个类比,你觉得像什么?

  4. 熟茶给你的“哇塞”惊艳瞬间



1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



中琦:我们的主题其实就是想聊聊熟茶审美。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你喝熟茶喝的是什么?

 

李珊珊:我觉得好的熟茶有高级感,成团感更明显,能让我联想到很高级的食物,比如鹅肝,鱼子酱,好的汤熬出来的过桥米线等。我不能很具体化的描述,更多的我是用感性选择,给我画面感很强。理性也有,理性判断可能就是价格了。


我更关注的可能是当下触到我的点,我们去评价熟茶也许会从香气、汤色、甜色入手,调动系统思考,但我觉得这更适合审评,我更喜欢茶给到我的整体感受。喜欢熟茶的温和,像年纪大的温和老者,来的慢但是来的深。

 

李珊珊


石云春:我觉得喝熟茶是不分时间没有限制的,你起床空腹也可以喝,饭前饭后也可以喝,睡前也可以喝,男女老少都可以喝。熟茶通过发酵,其实很多物质对我们身体和肠胃的刺激感已经减弱了。

 

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前几年做名山纯料的时候,真的是不要命的喝(生茶),当时脸色都是那种铁灰色。别人都会说我这是要钱不要命。但我当时想着,这毕竟是我的事业和工作,觉得喝的多是无上的光荣。以前会很骄傲自己一天喝二十几种毛料,自己在店里是卖家,但在山上是买家,觉得花了钱反正就自己也要喝回来。但现在也是因为健康关系,对熟茶是很依赖的,成为我的口粮茶了。

 

对待好熟茶的标准我也是比较感性的。可能香的、醇厚的、茶汤漂亮的、滑的、润的、细腻的,回甘比较明显的。可能很感性的需要一个唯美的茶,我也曾经喝过,03年的开第二个店的时候有朋友曾经送我92年的一公斤的勐海茶厂的五级茶,那是我喝过最好喝的熟茶,又滑又细又软又绵就像一团米汤。


我现在也知道,一杯熟茶要具备所有完美的优点是很难的,即便你用很好的原料去发酵,也很难满足所有人对熟茶的幻想。我现在对好熟茶的标准就是干净,健康,相反现在不怎么挑了,以前一根筋的就想要老的、贵的、有名气的,现在就觉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挑适合自己口感的就好。

 

左:李建会   右:石云春

李扬:虽然史姐讲她不挑什么的,但一讲起熟茶什么好,关键的都有,什么回甘、厚、滑、黏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熟茶的要点。而且史姐讲到自己喝的最完美的茶是92年的勐海茶厂的五级茶,这是很有历史依据的,因为92年是勐海茶厂的一个坎儿,92年之前的茶都非常好。


这是因为在87年的时候邹炳良号召茶厂工人去开辟万亩茶园,开始到92年之后产量就出来了。本来92年之前茶厂附近这些坝区的茶园,比较标准的茶园,这些茶园因为是好茶就会拿去做红茶和绿茶,而山上这些茶农的料就拿来做普洱茶,用我们今天的标准看,那些茶不就是古树茶。所以92年之前的茶就比较好。

 

 李扬

金乔:我想分享一下我刚接触熟茶的感受。我当时喝茶的时候我是觉得熟茶在几大茶类里是很不一样的。我一直觉得茶就是水水的,但是熟茶我觉得它是汤,是能让我喝饱的东西,不论是在颜色还是质地上都是很有存在感的。那个时候最喜欢什么样的熟茶呢,首先一定是长久喝的,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其次是没有口厌感,不能说喝几口我就腻了;再者就是我不能被约束,想喝的时候就喝。

 

孙涛;第一次发现熟茶好是在勐海,喝了一个陈了十年以上的,水路细、滋润、有米汤感,有一次喝到比较好的是熟茶有奶香味,觉得这个滋味很神奇,熟茶是有无限可能和空间可以发展的。可能客户喜欢的熟茶点在于减肥,很多女性客户更关注减肥,经常会问什么茶减肥。

 

孙涛

中琦:

现在我是在做茶,曾经有段时间我对熟茶是没有审美的。


我第一次买熟茶是大三。那会爱喝滇红,买的时候顺带下单了一个普洱熟茶,那是第一次喝熟茶,我现在不记得什么味道了,但是霉味特别重,很难喝。但是我没有把它丢掉,为什么?我平时特别喜欢喝牛奶,奶制品,我的胃胀气特别严重,但一喝完那个熟茶我的胃胀气就好了,所以每一次发现肠胃不好就喝。就当做健胃消食片来喝,比健胃消食片还来的灵敏一点。


毕业后做茶,每天喝很多。学口感、挑毛病,但是到底什么好喝?很多人做茶也会有这么一个阶段,你不会单纯去欣赏它哪里好喝。你会把茶分解成很多个点,缺点多少、优点多少,但整体系统的框架是什么、好不好喝,已经没有感觉了。


第三个阶段,我开始跟李扬老师学习的时候,学会系统喝茶,能够知道一个茶整天怎样、现状怎样。但是有段时间我会陷入一种很无聊的阶段,就是你知道这个茶会达到什么样子,只要时间到了就行,你的好奇心就会没那么强了,然后我就进入一个反叛期。


前几个月我就觉得我天天喝熟茶好烦啊,我的身体每天要灌进多少茶水,我就觉得我要断一下,不想喝茶了。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喝熟茶?开始尝试不喝茶以后,每天忍不住要点喜茶喝奶茶,都要吃辣。很多人的嘴巴其实是有瘾的,比如男生抽烟女生吃零食,没事干的时候必须嘴巴上有个东西,而我喝茶的时候其实就把那个瘾满足了,但是没有茶的时候你就会找零食、喝奶茶。


但喝几天奶茶以后肠胃胃胀气又来了——我以为我的肠胃已经好了,但是那段时间开始不喝熟茶以后我的胃胀气就开始犯了。最后我认命了:


我对熟茶是有瘾的。心里的瘾有替代,但肠胃的瘾没有。


 主持人中琦


2茶叶进化论的熟茶审美框架



中琦:

刚刚石姐说的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她现在已经没有偏好了”,我在平时接触客人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人是有偏好的,比如说你喜欢勐库种的香、清爽的茶,你给他喝勐海大叶种他觉得香气不够。喜欢喝勐海大叶种的人,你给他喝勐库大叶种他觉得不够厚重。

 

很多人是有偏好的,大多数人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之前都有自己的感觉。比如说我看到一个杯子,看到一个人,看到一款茶,每个人都有一个比较在意的点,他可能被这个点带领着就会有情感偏向。

 

我们茶叶进化论讲的是什么?

 

我们首先讲的是一个好茶的标准是什么,标准上面再讲偏好。我们会怎么说?

 

这个茶的活性怎么样?水平在哪?然后再说风格怎样,最后再说喜不喜欢?这么一条路来的,这个是因为喝了太多之后你要摒弃一些东西,谈到喜好是永远是没有高下的。你喜欢吃辣,他喜欢吃甜,你看关于甜粽子和咸粽子哪个更好吃都存在长久的争论。对应到茶方面,他喜欢喝香甜、润的熟茶,他喜欢喝又苦又浓的,这也是没有高下的。

 

我们讲什么样的熟茶是好熟茶,实际上说到好坏他必定要有一个标准,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没有标准的时候是没有好坏的。比如我拿出一个老班章熟茶和台地熟茶,这两个对比好坏,其实它是不存在好坏的,除非你有一个标准。比如你以贵为标准,那就是哪个贵哪个好,或者你以干净为标准等等。我们茶叶进化论他会有一条线,这条线有没有活性,能不能越陈越香,这条线有了以后我们再谈风格和喜好。

 


李扬:

我们喝茶喝一个什么?刚刚我们也听了很多茶友的观点,比如喝健康、喝喜好等。我说一个我个人的一些分享。


就像刚刚孙涛说的这个,你的喜好会有一些特征性,有一个问题就是他这个标准的客观性何在?包括在沙龙开始之前,我们也在讨论,两个茶你要比一个高下的话,孰高孰下,或者哪个好?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当你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陷入一个非常大的悖论,你会发现实际上没有一个客观的好,所有的好都是主观的。所以说没有任何两个茶我们能够在不加任何前提的条件下说出哪个比哪个好,我们只能在一套规则下进行讨论。那我实际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思索我要做什么茶。

 

我自己在看一些历史,包括我们根据普洱茶和其他茶类的比较当中,你会发现普洱茶有一些特殊性。而这个特殊性,就是一个落脚点,你只要找到这个落脚点就能立住自己的观点。


白灵

那我找来找去发现普洱茶最撑得住的落脚点就是越陈越香。基于这个越陈越香的基础我们再来看,越沉越香同它的口感表现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下,我又继而推出了糖苷物质,也就是活性物质导致的它越陈越香,在口感上就体现出回甘生津清凉感。

 

对于这一点我就延伸出了什么样的茶是好茶?什么样的茶是能够越陈越香的茶?什么样的工艺能够保证他有更多的糖苷类?我们的熟茶应该用怎么样的工艺去做?这一系列推论,实际上我就是这么得出来的。完全基于一个没有任何个人偏好在其中的,是纯粹的一个理性思考导出的一个结论。

 

经常有人问我喜欢喝什么样的茶?你看我喜欢喝的这些茶,实际我真的没有任何偏好,但是我只喝一两个茶,为什么?那两个茶绝对是活性物质最高的两个茶。我的审美和我要讲的理论,是完全契合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就不会出现中琦说的什么反叛期或者茫然期。因为我喝到一个茶,就能感受到它的活性,能感受到它将来越陈越香的这种潜力。这个东西我就觉得它很好,我就不会想其他更多的复杂的延展东西,我就想这一点。

 

所以我做的茶也非常简单,就是基于这一点去做,所有的茶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做,这也是为什么不管什么时候任何一款茶我们一喝,哎这个就是茶叶进化论的茶。这个茶的目标和审美就有一个统一性。





3把熟茶做一个类比,你觉得像什么?

中琦:如果你把熟茶作一个类比,你会觉得它像喝什么,比如有些人比喻,生茶就像牛奶,而熟茶就像酸奶,也有人比喻豆腐和臭豆腐等等。就是如果你打个比喻,你觉得熟茶是什么?

 

李建会:我觉得熟茶像一碗汤,每天都会想喝的一碗汤。就不管你煲的鸡汤也好,什么汤也好,反正你就是想喝那么一碗汤。饭后半小时,必须要喝个熟茶,就像饭后一碗汤。特别像我们做了很多年茶的人,肠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喝生茶已经不行了,特别树龄小一点的,浓一点的,胃真的一点也不舒服。现在知道只要喝熟茶就会好很多,去哪都会带着一些。

 


孙涛:我觉得喝生茶就像是刺激一点的极限运动,可能年轻人蹦迪,或者篮球啊这些运动,而喝熟茶就更像打太极这样的比较舒缓养生的运动。

 

李建会:我觉得喝茶更多的还是年龄段的划分会比较明显,基本上就是35岁或者40岁以后的人他们喝熟茶或者老生茶会比较多一些,年轻一代20几岁的,他们就爱喝红茶、绿茶这些比较适口的。然后30来岁的人就比较喜欢喝生普,喜欢有饱满度有冲击力的,到了40岁左右的话,大家基本都磨的差不多了,就还是想找点这种温和的,其次你的胃也需要保养。

 

小魏:如果生熟茶去比较的话,生茶可能喝起来更有特点,就像吃东西,香的辣的就有明确的口味,但我一般吃饭的习惯就必须要有蔬菜,我觉得熟茶就是蔬菜,相比之下可能特点没有那么鲜明,但是一种你需要长时间吃缺不了的东西。

 

苏奎

中琦:我觉得生茶和熟茶就像吃鲜肉和火腿,其实都是吃鲜,但是是两种鲜。就我看过一个美食家讲肉类的话,日本最厉害的是牛肉,他能把牛肉的风味发挥到极致。我们中国把肉类发挥到极致的,其实就是火腿,我们可能觉得火腿咸,但火腿在中国各大菜系里被看重的是鲜,厨师都会用火腿放到汤里,提高汤的鲜味。就我们看那种做出来好几年的火腿,而且是在那种比较冷的地方做出来的,它不仅不咸还有奶香味。


说到这个鲜,生茶是茶氨酸的鲜,熟茶是发酵过后带来的更复杂的鲜。我们的喉韵是需要鲜的,只是不是茶氨酸的鲜,需要更复杂的鲜才有喉韵。要不然,为什么龙井没有喉韵?




4

熟茶给你的“哇塞”惊艳瞬间

金乔:你经历了什么事让你对熟茶的看法产生改变?

 

苏奎:就是那种“哇塞”的瞬间吗?


我是一开始用盖碗泡,用紫砂壶泡,很普通的熟茶,没有感受到那种“哇塞”的瞬间。后面喝到用保温杯闷的熟茶,一下子就好惊讶,竟然还有这种存在。

 

李建会:我也跟你一样觉得“哇塞,闷出来的熟茶怎么那么好喝”,泡的话就感觉出不了那种滋味。

 

孙涛:我小时候刚喝熟茶时,感觉那个时候的熟茶都有股仓位或者堆味,后面自己开始做茶,喝到那种没有味道的,就会觉得这个“哇,很干净”

 

李建会:其实我最开始来你们这里上课,抱有的是一种学习理论上的知识,看能不能结合我们实际的操作。然后我记得那时候上课,天气有点冷,然后你们就有给每个人倒杯保温杯闷的熟茶喝,当时喝的时候真的被惊艳到了。“哇塞,真的很不错。”


我当时就一下子对那么好喝的熟茶产生了兴趣,包括它的原料工艺什么的。后面我做熟茶也一直是以这个标准来找感觉,原料上肯定有所差异,但我觉得能找到那种感觉在我这里就是过关了。我给别人喝你们的熟茶,也被称赞这个茶好甜啊,怎么能够那么甜。

 

李建会



中琦:

根据我自己与熟茶的经历,我也总结出我对熟茶的“哇塞”瞬间了。


第一个“哇塞”瞬间,“哇塞,熟茶怎么这么难喝,对肠胃这么有效,简直是健胃消食片加强版。”


第二个“哇塞”瞬间,当时刚毕业喝熟茶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感觉,我有个同事当时给我了一泡茶,说这个茶差不多一万多,后面我自己偶然间喝了,就感觉嘴巴里有一种丝滑感,像一片丝绸一样。有一点像德芙巧克力的广告一样,让我很有画面感。我现在也不觉得那个熟茶有多好喝了,但是当时给到我的惊艳是真实的。


第三个“哇塞”瞬间,我当时天天在勐海山上,天天去泡茶,然后自己去买,都没什么感觉。那会儿我喝李扬老师的熟茶,滋味比较清爽比较甜,我觉得挺好喝的,但我又不知道好在哪,他大致说了一下,可又不是像现在教学一样说的那么明显。


那时候我就天天喝,突然有一天我就懂了。原来一个茶除了风格以外,还有回甘生津清凉感,而且感觉很强,口腔里不断地滋润不断地凉,一下子我就打通了,原来喝茶就是要喝活性。


第四个“哇塞”瞬间,我度过关于熟茶的那个叛逆期后,就发现自己不喝熟茶真的就不舒服,不喝就会一直想吃零食,我已经对熟茶成瘾了。


编辑|高雯、小魏




|茶叶进化论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向客服申请并获得授权

找到约18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