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叶采芽头浪费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以茶为礼

好友之间的赠茶,往往是惺惺相惜之人。久未碰面,在一份精心准备的茶礼中,友人的轮廓又清晰起来。那年,朋友回家探亲,闲来上团山踏春,遇到正在制茶的茶农热情招呼喝茶。一杯都匀毛尖入口,色泽翠绿,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令人久久不能回神。再看茶叶,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芽头肥壮,实乃不可多得的上等好茶。交谈中才得知为茶农自留茶,数量不多,当即想到我喜欢喝茶,特寄来一斤,分享怡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远方的问候,见茶如见面。每当我品到绿中透黄的茶汤时,眼前就会出现好友在团山上与茶农品茗并欣喜电联的场景。这份茶礼送的是牵挂,是思念,是友情,“溜住风云/溜过星月/却系住一百亩柔软的阳光。”

好友之间互赠茶,也大多是爱茶之人。若对方不懂得欣赏,送出的茶再好也是暴殄天物。那年,朋友上遵义丈母娘家办婚礼,正赶上采茶时节,于是每天早起晚归帮忙采茶、摊青、杀青、理条、整形、脱毫、提香,忙得乐此不疲。由于未婚妻家种的是有机茶,且只采单芽,数量很少,品相极佳。“从来佳茗似佳人。”当眼前的湄潭翠芽像花季少女一样亭亭玉立于透明玻璃杯中时,鲜嫩和翠绿的样子令人欢喜不已。好友品尝后欲罢不能,赶紧张罗让我一同享受。

每当泡湄潭翠芽时,香气清芬悦鼻,伴有新鲜花香,“我们一起沉默着/静待茶中落花/心里长草。”同一款茶,虽相隔千里,曼妙体味却相似。这份精致的茶礼,送的是好茶的匠心,是生活的品质,是悦己的态度,是喝茶的心情。

以茶为礼,既是送思念,也是送品质,更是送一种美好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在一杯茶汤中共享一段茶缘,共享春之气息。那年,朋友在肇兴侗寨龙形冲的茶园首次采摘,一边在朋友圈直播采茶和制茶的全过程,一边邀请好友们到茶园亲自体验丰收的喜悦,然后又把龙井头采赠送给各地好友。在她眼中,采制茶是一种诗酒田园的生活,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一种将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生活。以草木之心生活,人和植物一样幸福。

这样的生活,既有体力劳动,又有精神愉悦,将辛苦的农耕升华成诗意的桃源,令人领悟到贴近自然的安宁。跟随龙井头采赠送到全国各地的,不仅是龙形冲的春天,还有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回归家园的渴望”。

想起老茶客苏东坡,也是每年茶季就会收到各地好茶,以至于他能“尝尽溪茶与山茗”。好友们给苏公赠送的不是酒,不是丝绸,而是香茗,想来别有深意。以草木之茶为礼,纯粹自适。真正的茶礼,送出的是喜悦,收到的也是喜悦。在一杯春天的茶中,友情在若远若近的加深,心儿在自由自在的荡漾。

本文节选自《以茶为礼》

作者丨谢锐勤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20年8月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采好古树茶,不得不掌握的4个知识

采摘听起来就是摘茶叶,感觉很简单。但其实这里面的学问不止停留在文字所表达的字面意思那么简单。采摘的过程,从选择采摘的时间,采摘的标准,采摘的部位,采摘的手法,到存放方法都是很值得考究的。

01

采摘的季节

从季节上看:普洱茶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

一般每年3-5月份采摘和制作的茶叶,称为春茶。由于春天雨水充沛,气温温和,加上茶树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根部积累了丰富的养分,使得春季茶树生长特别旺盛。

春梢芽叶肥厚,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幼嫩芽叶毫毛多,与茶叶品质形成的有关的有效成分,不仅使茶叶滋味醇厚鲜美,香气浓郁,茶叶内涵物质也更佳。

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叶品质最好和采摘最合适的时期。一般6-7月份采制的茶为夏茶,每年8-9月份采制的茶叶为秋茶。

02

采摘的标准

古树普洱茶的采摘标准不同于绿茶,后者追求嫩度,往往将芽头奉为第一,一芽一叶是基本要求。而对于古树普洱茶来说,以一芽一叶为标准,则意味着浪费。

一般而言,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为主。此时,古树茶的芽头已经充分舒展,但尚未成为夹叶,枝干粗壮,但嫩度依旧,是最适合采摘的时候。

采摘普洱茶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样采摘的茶叶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可溶于水的糖分更多,这些成分是普洱茶后期转化的重要基础物质。

03

采摘的时间

鲜叶质量是龙润普洱质量的基础,龙润茶业在鲜叶质量要求上,除严格做到鲜叶嫩度、匀度、鲜度和净度四个标准外,在采摘时间、天气方面也制定了标准。

采摘时间是关键,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太早上山采茶, 鲜叶会有露水,水分含量过高,不利于萎凋与杀青。除此以外还要遵循晴天采摘,雨天不采,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分开装放。

04

采摘的手法和储存方法

采摘手法为大拇指和食指轻捏采摘部位,然后将其掰断。若掰断比较困难或者掰不断则说明采摘的部分偏老,不嫩。而不能用指甲掐断,会产生“红梗”。

采下来的鲜叶,一般用散热性好的竹筐或布袋装起来,在采摘的过程中,要采掉对夹叶,预留新叶,为什么要采掉对夹叶?因为这种茶叶的顶芽,已经停止生长,不采下来会影响后续的发芽。

总而言之,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龙润茶始终秉承“86质量把关”,在鲜叶质量上严格要求。采摘鲜叶过程中,除严格做到鲜叶嫩度、匀度、鲜度和净度四个标准外,在采摘时间、天气、品种、类别方面也制定了标准。

采摘鲜叶坚持“三采、三不采”的科学方法时,还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产品品质要求的采摘体系。

而2023年龙润茶·润贡峰味,精选各名山名寨茶叶核心产区古树春尖嫩芽,经过冬季长时间的休眠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茶叶水浸出物含量高。

在采摘标准上以一芽两叶为主,由于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到达最佳形态;也秉承着茶叶的采摘时间和手法。

如此才能保证茶的最佳品质,也为接下来的加工工序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让采摘的茶叶内涵物质比较均衡,喝起来茶汤层次分明,口感更佳。也让2023年龙润茶·润贡峰味滋味更加香甜、鲜爽、柔和,品质也更加出众。

这款经典“老茶”再现江湖,让楚茶重拾久违的梦想

图1:五峰县楠木桥茶农抢采春茶

《志远读城》:如何让楚茶走出自己的节奏?一项大胆的行动正在武陵山区不动声色的实施。今年,湖北采花茶业和五峰县政府联手,重启当地多年以来因为效益低而被忽视高海拔地区老茶园。在这些以五峰本地中大叶群体种为主的老茶园里,出产的,恰恰是口感最独特,风味最浓郁的地道五峰茶。

◇楠木桥村突然来的运气

就在福建武夷山区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造访,让当地岩茶又收获了一波热度当儿,在湖北武陵山区的中国名茶之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界上下也憋足了一口气,使出一个大招,重启被闲置的本地品种老茶园,推出再现地道五峰茶风味的经典产品,让湖北茶走出自己的节奏。

这款被山区茶农寄予极大期望的地道五峰茶,采自五峰最偏远山区的老茶园,这些茶园海拔均在800米-1300米之间。

前些年,因为效益不佳,这些珍贵的老茶园几乎被当地茶农放弃:茶园都在半山坡上,地势险峻,不容易爬上去,更不容易采,而且鲜叶产量不高。

而今年,五峰县联合湖北采花茶业拿出强力手段,对以本地中大叶种为主的老茶园采摘下来的明前芽茶开出每斤鲜芽180元的价格,把那些一度远离老茶园的茶农又吸引回来。突然之间,老茶园又恢复了生机。

图2海拔1100米高山上老茶园

3月29日,在五峰地处偏远的采花乡楠木桥村,在一个叫做曹家台的小组里,65岁的茶农汪长银告诉笔者,他们夫妇俩就是重返老茶园茶农中的一户。

汪长银说,短短几天已经靠卖鲜叶挣了2000元。他估摸着,今年4亩茶园,挣个8000元到10000元,应该没问题。此前,他们已经有3年没从老茶园里弄到一分钱。

对城里人来说,一万元左右的收入,不算个什么。但对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2万元左右的五峰来说,意义完全不一样。

更何况,楠木桥村是宜昌市级深度贫困村,去年才刚刚实现脱贫。从那些前几年几乎没有收入的老茶园,突然冒出近万元的收入,实在非同小可。

在汪长银家里,楠木桥村村支书马学才带着眼镜,认真地检查着老夫妻俩刚从茶园里采回来的鲜叶,一点点指出采摘“采花毛尖经典五星”原料鲜芽的技术要领:芽头要在1.5厘米左右,手上不能有汗,采时也不能太用力。特别是不能用塑料袋作为装嫩芽的容器,那会让鲜芽不能呼吸,大大影响原料的品质。

图3楠木桥村书记马学才指导村民采茶

为了带动村民重启老茶园,马学才压力很大。一方面,他要让茶农们采的茶符合技术标准,不能将180元一斤的鲜芽因为采摘质量不过关,变成120元甚至更低;另一方面,他更要对采花茶业负责,采花茶业是楠木桥村巩固脱贫成果甚至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

马学才跟那些有头脑的村支书一样清醒: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的振兴。他深知,采花茶业支持楠木桥村重启老茶园,在这里设立“五峰原生老品种名优茶保护区”风险巨大。而他作为村支书的踏实作风,也是采花茶业肯将楠木桥作为新产品原料基地的重要原因。采花毛尖名优茶基地的称号来之不易。

马学才担心,因为自己的一点疏忽,而让一个刚刚启动的大事业化为泡影。对于楠木桥村整体而言,老茶园今年有望为村里356户茶农带来超过200万元的额外收入。几乎没有其它的机会能够替代。

图4采花茶业科技园是五峰茶产业的亮点

◇采花茶业和五峰县联手做件大事

马学才的努力,是为了巩固楠木桥村的脱贫成果。但对于湖北采花茶业和五峰县而言,2021年启动以老茶园的本地中大叶群体种为原料的新产品上市计划,另有深意。

近二十年来,因为采花茶业这样龙头企业的出现,五峰县茶产业从原来在全国甚至省内默默无名,一下子成为湖北茶产业的生力军。

五峰这个山区小县,无论是论茶叶品牌还是论茶产业的实力,都跃居全省前列。采花茶业更是9次通过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监测,连续13年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些年来,采花茶业和县里一起努力建设标准茶叶种植园,在五峰茶区大力推行茶树优良品种,大力推进机械化采摘,引进并改造全自动化茶业加工生产线,让五峰茶叶满足并符合市场对质量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方面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采花茶业突然发现,部分五峰茶的忠实消费者,却开始怀念采花毛尖起步之初推向市场的经典款老茶的味道。

市场的呼声,引起采花茶业负责人马驰的重视。公司做出战略决策,决心开发一档高端茶“采花毛尖经典五星”,重现五峰老茶的经典味道。采花茶业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五峰县政府和当地茶界的共鸣。

前几年,五峰县在参与万里茶道的申遗过程中,对全县境内跟古茶道相关的文化遗址,做了系统的调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发现五峰境内还完整保留着为数众多的古茶树,甚至有连片种植当地中大叶种的老茶园。全县有将近2000亩,其中楠木桥村有原生产种老品种茶园450亩。

楠木桥村闻讯,从中看到了振兴该村茶产业的机会,提出把这款高档茶的基地放在楠木桥。

正如前面所提,老茶园多半位于高海拔,交通不便也不易采摘的山区,且老茶园多半种植稀疏,与种植全国流行优良品种茶树的茶园相比,鲜叶产量非常低。

由于海拔高,老茶园开采时间要晚于海拔较低的地方。这样一来,每年新茶开采,鲜叶价格最高的时候,老茶园却无叶可采。而当老茶园逐渐进入采摘旺季,市场上鲜叶的价格却已经垮下来,不值钱了。这些,都让当地茶农对老茶园避之不及。

图5楠木桥的百年老茶树

尽管如此,老茶园绝非一无是处。这里种植的都是五峰本地品种,换句话说,是经过大自然千百年自然筛选下来,适合当地水土、气候条件的品种。产量虽低,但是,由本地品种鲜叶加工出来的名优茶,正是被很多人想念、回味的采花毛尖最经典的味道。五峰茶最初冲出宜昌,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其实靠的就是种植本地品种的老茶园出产的原料。

采花茶业和五峰县政府都意识到,要想重启老茶园,利用其风味独特的鲜叶原料,做出地道的五峰茶,关键在于要让当地茶农感受到老茶园潜在的价值。

为了鼓励茶农开采老茶园的鲜叶,采花茶业对老茶园、本地品种中符合要求的鲜叶,给出每斤180元的收购价,这还不算年终10%的分红。这迄今为止,当地最高的收购单价了。也只有像采花茶业这样的龙头企业,才有实力,敢做这件事,为五峰茶产业探路。

◇让楚茶走出自己的节奏

3月29日,在楠木桥村村委会,笔者目睹了收茶的情形。相对于前些年60元、70元的收购价,180元的鲜叶收购价显然是有诱惑力的:很多茶农骑着摩托车来卖茶,甚至开着自家小轿车来卖老茶园的鲜叶。

笔者看到,从老茶树上采集的鲜叶,因为不抢早,在高海拔茶园里生长充分,单芽脱黄呈现绿色,叶片似开未开,一颗颗非常饱满。

抓起一把,放在鼻子底下,顿时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直钻入肺里,说不出的舒坦。

对用本地品种茶树鲜叶制作出来的高档采花毛尖,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邬运辉赞不绝口:这才是地道的五峰茶应该有的品质。

邬运辉说,经典的采花毛尖茶,应该是:干茶外形细秀匀齐,泡开后形似雀舌;冲泡好之后,扑鼻而来的是清花香与嫩栗香的复合香味。高端绿茶的特色是清花香,而这款经典的采花毛尖的复合香型更显特别。

这款新品“老茶”,也纠正了茶客们明前茶不耐泡的观念,冲泡三到四道之后,仍然香味不减。这得益于本地大叶茶丰富的内涵物:7%的氨基酸含量,34%的茶多酚含量,47.5%的水浸出物。

而邬运辉最遗憾的就是,五峰本地品种老茶园数量太少,能够做“采花毛尖经典五星”的原料鲜叶太少,目前可供开采的不足500亩,由于老茶园茶树密度不足流行品种茶园的1/3,意味着可收获实际面积仅相当于普通茶园1/3。这款经典采花毛尖的珍贵度可想而知。

难度还不仅在此。从事茶业加工的人都知道,茶叶是看天收的农产品,好茶尤其如此。同样茶园,同样品种,不同年份,不同气候,它们的品质完全不同。要达到特定的标准,就意味着在进行加工时,要及时地调整参数,否则就有可能毁掉珍贵的原料。

仅拿制茶工序中摊青这一个环节来说,采花毛尖资深的生产副总唐德池说,“经典五星”原料摊青时,鲜叶的厚薄度,摊青的时间,都不同于其它名茶,需要把握好度,否则就浪费了这么好的鲜叶。

《志远读城》走访茶农汪长银

结语

相对于武夷山岩茶动辄十几万元一斤,几万元一斤,每斤“采花毛尖经典五星”尚不足万元,并不张扬。

作为多年持续观察湖北茶产业发展的自媒体,《志远读城》认为,采花茶业和五峰县重启本地品种老茶园,恢复地道五峰茶的味道,另有一层特殊意义。

多年以来,湖北茶产业发展似乎没有自己的节奏。乌龙茶红火的时候,一窝蜂做乌龙茶;普洱、黑茶走红的时候,大家又赶黑茶、普洱……连茶叶品种,也是跟风随大流,忽略本地品种的优势。结果是,湖北茶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特色。

作为湖北为数不多的茶叶领域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武陵山区茶产业的顶梁柱,采花茶业坚定地走出自己的步伐,不炒作,不找托,推出实实在在的万元级产品,其意义远胜于这款茶的本身。

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湖北茶产业从此走出自己的步伐。《志远读城》将一直关注此事,也愿意为此大力发声,同更多的茶企一起,促成此事(作者为湖北茶产业资深观察员、湖北茶叶学会第六届副理事长)。

文章来源于:志远读城,作者:吴志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