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9级茶

找到约1,239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茶叶问答第十八期:普洱茶基础知识,十个普洱茶入门级专业术语

  茶叶小知识快问快答,学茶从问答开始,这里是茶友网问答栏目。今天的问答知识是关于普洱茶入门级的10个专业术语。

  1、普洱生茶

  是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叶为原料直接压成饼、沱、砖(饼茶、砖茶、沱茶)等形状的各种茶品的统称,不压制的称晒青毛茶。

  2、普洱熟茶

  是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紧结块叫茶头。

  3、乔木型茶树

  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通常树高可长至3~5米以上。

  4、灌木型茶树

  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通常可长至1.5~3米。

  5、半乔木型茶树

  在树高和分枝上都介于乔木型茶树与灌木型茶树之间。

  6、野生茶树

  指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过的茶树,存在于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与栽培茶种有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

  7、台地茶

  泛指最近几年或几十年由政府推广种植的茶树,多密植于较低矮平缓的茶园,茶树较矮,种植密度高,相对茶叶的产量也高。台地茶因为集中种植,可节省人工,相对较好管理,如修剪、施肥、喷药等在台地茶管理过程中很常见。

  8、古树茶

  普遍认为树龄在百年以上的茶树的茶叶都可称作“古树茶”,八九十年左右的称为“老台地”。

  9、山头茶

  以某个特定山头或村寨命名,所以也叫村寨茶,比如老班章、冰岛、昔归、易武等山头或村寨。

  10、大树和小树

  在普洱茶知名的山头或村寨中,当地茶农一般根据茶树的大小,也就是树的高低和主干的粗细来分为大树和小树。通常大树树龄长,鲜叶价格高;小树低矮,树龄较短,鲜叶价格自然相对便宜。大树茶和小树茶都属于山头茶,但不属于台地茶。

  今天的问答知识到此结束,更多茶叶小知识敬请期待,我们下期再见。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该怎么理解?

普洱茶“绿茶化”是行业内近二十几年来,最值得深度讨论的现象之一。


这个话题本质上是一个“观点”,但容易被认为是一个“事实”。很多误解由此产生。


比如,认为普洱茶“绿茶化”就是指普洱茶制茶工艺过于接近绿茶。而事实上普洱茶的毛料,本质上就是晒青绿茶。


所以“绿茶化”如果从工艺层面去理解,解不通,非常片面。


这个现象其实是一种品饮观的错位。


普洱茶审美和绿茶审美是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在长期品饮的过程中建立的。两种审美的核心有本质区别。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1


不同品饮习惯所带来的不同审美



如果非要将普洱茶和绿茶对立起来讲,那这个对立并不在加工工艺上,而在审美习惯上。


绿茶审美是什么?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贵新酒贵陈」。

(tips:酒是发酵食品,相当多的发酵食品都有越陈越好的特点。)


「茶贵新」中这个茶主要就是说绿茶,在标准工艺下,越新鲜的绿茶,茶氨酸的含量越高,喝起来也就越鲜爽像龙井、碧螺春这样的茶,开头半年最好喝,如果时间久了,翻年了,茶氨酸就会衰退,鲜爽度降低,品饮价值也就下降了。所以绿茶就不适合长期存放。


用一个字来总结,绿茶喝的是“鲜”。




普洱茶审美是什么?


早期喝普洱茶的都是珠三角、南洋地区,这些地方往往会将普洱茶进行一段时间的存放,再用于日常饮用。


为什么要存放?因为在仓储中茶叶的苦涩和刺激渐渐褪去,醇厚度和喉韵渐渐产生。这样的茶不但更符合当地人的口感,而且对身体大有裨益。


这个仓储中的变化就是后发酵,这个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缓慢作用,有刺激性的儿茶素大幅降低,温和养胃的茶多糖渐渐增加。这种变化而得来的温润,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醇」


这特点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得来,不是新茶就能有的,这就是“越陈越香”。普洱茶的审美离不开越陈越香,这是普洱茶审美的核心。



|小结|


绿茶喝的是「鲜」,而普洱茶喝的是「醇」
再做一个比喻: 我们偶尔会看见蚂蚁往窝里面搬运树叶,其实蚂蚁不吃树叶,它们收集树叶,等它发酵,长出真菌,也就是鸡枞。蚂蚁是吃鸡枞菌的。
绿茶审美和普洱茶审美的区别就是:绿茶喝的是叶子,普洱茶喝的是「鸡枞」。





2


普洱茶“绿茶化”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山头茶、古树茶崛起,很多人形成了一种直接喝新生茶的习惯。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把晒青绿茶当做什么来喝?
当作普洱茶来喝的话,茶叶需要仓储后发酵,等存出了厚度和喉韵,然后才喝。
如果直接新茶就喝掉了,实际是把它当作绿茶喝了。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绿茶化”现象。

 



对于执着于普洱茶审美的人,还没等到这个茶最精彩的时候就把它喝掉,是个很可惜的事情。


对于本身就接受绿茶审美的人,喝新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不清晰理解普洱茶“绿茶化”,容易把一些概念混淆,产生很多假问题。


很多人就是错把这个“绿茶化”理解为是在说工艺。而一旦觉得“绿茶”和“普洱茶”在工艺上是对立的,就会去思考普洱茶的工艺到底是什么,至少它肯定不是绿茶的工艺,于是创造出来一些想象产物,或者搜罗出一些猎奇旧事。


错误理解普洱茶“绿茶化”概念,某种程度上帮助一些不太利于越陈越香的工艺的传播





3


从7572到8592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我用勐海茶厂的7572和8592这两个茶来举例。

 

绿茶审美下的固定思维

绿茶的审美基于鲜爽,品质因子是茶氨酸。


而芽头越多的茶,茶氨酸越多。所以绿茶审美对含芽率的要求特别高,在绿茶审美的语境下,含芽率对茶的价值有决定性影响。



|7572到8592的变化


对于珠三角或南洋这些普洱茶的长期销区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当地人反而觉得级别太嫩的茶,可能会转换太慢,或者转化不出醇味。他们有自己的经验总结,更喜欢相对壮实一点的茶。


这种态度在邹家驹先生的记载中可见一斑:


香港经过多年的实践,认定芽头毫尖不宜生产普洱茶,原因是嫩叶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低。醇化普洱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多多益善云南的科学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香港的市场经验。


“1974年后,云南省茶科所王海思等开展了茶叶化学成分分析,经多次测定,得出云南大叶茶化学成份的多酚类物质明显高于小叶种,含量一般在30%以上,高的可达40%左右,儿茶素总量多在15%以上,夏秋季含量高于春季。”(见《云南省志·科技志》)


——《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种》邹家驹



其中有些知识点可能需要更新,本文不展开了,但当时香港人的审美态度却是相当明确,毋庸置疑了。


80年代南天公司来到勐海茶厂做茶,想拿到香港卖,勐海茶厂专门给南天公司做了一个唛号8592,按照需求大量定制。


(tips:唛号中的四个数字,前两个数字代表这个产品的初创年份,第三个数字代表主要级别,第四个数字代表茶厂。

7572,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7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7581,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8级茶为主料,1代表昆明茶厂;8592,就是1985年开发的产品,9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


为什么会有这个改变呢?因为7572太贵,要便宜一点。要便宜的话,级别就要放低,于是把七级茶改成九级茶。这一改,恰恰迎合了香港人的审美。


8592的销售量,从南天公司的反馈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比7572要受欢迎得多,销量也大得多。


今天老茶圈子内所谓的「紫天饼」,也就是早期的8592,确实比同期的7572卖价要高。

 

八十年代的7572



为什么8592普遍的品质更高呢?


当时国营茶厂的生产观念受绿茶思维的影响,认为芽头多的茶好。


什么样的茶芽头多呢?离茶场比较近的坝区现代化茶园。这些茶要优先做烘青绿茶和红茶。


由于8592它对原料的级别要求低,所以就轮不上用坝区茶,而会选择山区路远的村民做的相对粗老相对难看的毛茶。


今天看来,勐海的山区里那时候以大树茶为主,所以8592的大树茶的含量就会比同时期的其它茶更高一些。




紫天饼(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红印归来,传奇依旧:揭秘印级茶立足市场的根本原因

上文我们刊发了《红印归来,传奇依旧丨历史上“红印”背后的云南茶业》一文,对“红印”背后的历史做了系统梳理,本文是“红印”系列第二篇,为大家揭秘印级茶能立足市场的原因。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人们举着“把心交给党”的标语庆祝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随着公私合营的改造完毕,我国茶叶行业进入全新的时期,中国茶业公司云南分公司也开始了新的时代。从和建国初期与私商合作竞争态势转变成了在中国茶叶出口公司系统内部的配合与竞争。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计划性大于市场性,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开始集中力量,做好茶叶换外汇的工作,其中滇红和普洱茶是云南出口的主要品类。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加工技术、原料标准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滇红茶和普洱茶,品质卓越,为云南茶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一、国家统筹下的印级茶出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都是国家战略物资,承担着换取外汇、稳定边疆的重要功能。茶叶分配,都按国家制定相关的分配原则,再结合各生产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配。

由国家的分配原则统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茶叶分配原则,共分为五个阶段:

1)、1950——1953年扩大苏销、新销(注:指苏联、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掌握边销,调剂内销;

2)、1954——1958年在内销服从外销的原则下,扩大外销,有计划地保证边销,适当安排内销;

3)、1959——1965年为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部分安排内销;

4)、1966年——1983年保证边销,适当增加内销,积极扩大出口;

5)、1984年以后: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和出口茶,实行议购议销,开放市场。

其中的四个阶段与我们梳理的印级茶的历史有关联。当时的云南省茶叶公司在贯彻上述分配原则下,各个时期的工作都有所侧重,从50年代早期的宣传、执行国家的茶叶政策方针,鼓励茶农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动员茶农将茶叶卖给国家。

1956年起,国家需要更多的外销红茶及印级茶,云南在积极生产内销茶叶的同时扩大红茶产区协调内销与外销的原料问题。

1955年,当时的茶叶出口权限调整,云南不直接参与到茶品出口,以原料及茶品的形式集中到对应的出口公司,红茶集中到上海口岸,出口的圆茶以及云南大叶种晒青集中在广东公司,宗旨为“对缅甸、泰国等国出口圆饼茶及散茶以云南为主,广东与之配合”,1955年12月25日经北京召开的中茶总公司第八届全国经理会议决定圆茶由广东出口,圆茶和散茶也是以统一标识进行出口。

1956年,广东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及集中出口优势,根据了解传统圆茶主要外销区香港的消费者需求,开始研制广东普洱茶。

1957年3月7日改组后的中茶出口公司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经理会议决定圆茶由广东经营至此云南彻底没有了印级茶经营的权利,主要负责提供青毛茶或者制作好的印级茶供广东经营出口。

1959年广东生产出“广云贡饼”,与云南的圆茶一道,出口到当时的圆茶的销区。1960年,广东对港澳出口的茶叶都委托华润公司经营,并且负责收集港澳、新马的市场情况。

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四川、越南、缅甸、泰国等地的原料,原料部分由烘青、炒青、晒青构成。烘青、炒青原料制成的圆茶和传统云南晒青茶做成的圆茶在口感上有一定的差异,销区市场并不能完全接受。

1981年4月13日,俞寿康教授与学生交流的日记中关于圆茶质量的记录:“广东口岸为了推销低档炒青,将大叶种晒青、中小叶种低档炒青拼配、泼水、渥堆、晾干,致使干色黑褐,汤色红暗,味陈醇,叶底红暗带焦条,以次冒充普洱茶在香港市场销售,香港茶商对于真正的普洱茶品质特点了解得一清二楚,以普洱茶收下,以六堡茶卖出,价格不相上下。”

俞寿康日记

在销区市场,消费者还是比较认可云南的圆茶。

虽然是1981年的记录,但依旧可以作为那个时期茶叶专业人员对云南茶品质的认可。

1957年印级茶生产了1000担,国外商人要求雨季交货,但省公司只能在10-4月份干季中进行生产,无法满足条件。胡浩川总技师要求云南克服困难改进工艺满足国外客户的要求。

(中茶云南公司制茶高级工程师谭自立记中茶总技师胡浩川1957年《云南茶业报告》)

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在接到胡总技士的要求后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困难,在1957年提前生产出了印级茶。虽然国家全面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但是对于外销茶来说,满足客户要求,才能换取国家所需外汇。

(1957年唐庆阳所写印级茶生产过程)

二、公司名称变更及经营主体转变,依旧没法抹去印级茶

因《1938——1990云南省进出口公司志》只记录到1990年,所以公司的名称的记录也就止于1990年。1991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改名为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2007年重新组建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虽然公司名称在一直变化,但是公司产品名称与产品包装上的名称不完全同步。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频繁地变动包装,不利于销区的人对品牌认知的积累,所以一款包装不会随意变动;

2)、生产的实际操作中,是会对包装材料进行批量的生产与采购,当一批生产物料未用完之前,为了避免浪费,会一直使用;

3)、外销茶一直以客户需求为宗旨,消费者习惯原有的产品包装以及品质,对于统销统购时的中茶公司来说,为了客户,不会随意改变原有产品形态。

1957年以后云南完全失去了经营印级茶的权利,广东为了扩大市场1959年开始压制自己的圆茶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广云贡饼”。

这一时期,为了方便经营圆茶广东公司完全可以把云南生产的印级茶换成自己的棉质包装,或者让云南只提供裸饼就行,这既统一了产品,又能减少云南生产成本。就如同早期印级茶,对于生产方来说生产出来的印级茶分了甲级乙级,但是为了减少包装成本同时防止国外茶商看到等级区分,购买时不购买低等级茶品故在棉质包装上不做等级区分。到了终端销售茶商自己又盖上甲级乙级的章做品质区分。

但印级茶为什么被保留了下来呢。最终还是因为茶商的要求,就如同他们在1957年要求我们提前供货一样,早期的印级茶打开了普洱茶的市场,让海外茶商无法忘记印级茶棉纸里的美妙味道。所以印级茶棉纸包装整体变化不大,也就是字体变化以及“八中”里的茶字颜色变化而已。

印级茶既是一款云南茶叶历史上的经典茶品,也是一段云南茶叶历史的见证者,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三、印级茶品质如何好?

原料把控细致,质量得到空前提升

1、鲜叶分级采摘,分级杀青

1957年4月9日新华社电:“采茶时带一个茶篮和三个茶袋,同时采摘各种品质的茶叶分别装置。这个办法已在全山逐渐推广,使今年优质茶的产量大大增加。”1957年为了扩大生产,全省开始大量种质茶园,恢复荒老茶园,同时改进采茶方式让茶农采摘时就分等级采摘提高优质茶的品质向全省推广。

1957年4月9日新华社报纸内容

1982年《大叶种茶树的采摘技术讨论》关于过去采摘方式的记录:“传统采摘法有的称‘采顺身茶’有的叫‘撕采’,树型高大,采茶时将枝条攀下,有的还要上树,每次采摘除留枝梢顶部鱼叶以上的两片大叶外,其它的侧枝细枝及羊耳朵叶(展一叶或二叶便成对夹叶者),连梗子一起采下,一般新梢须长到一芽四叶以上时进行采摘,采回分成尖子或底茶(较粗部分)分别炒揉干燥,全年只采四至六批左右,这种采法估计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茶园。”

《大叶种茶树的采摘技术讨论》油印稿

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中记录的勐海1960——1962年的鲜叶收购标准来看,鲜叶在杀青之前就进行了系统的分级,鲜叶分级之后,制成的干茶再根据标准样,对样进行分级,从原来的季节依据转化为形态依据,有利于茶品的进一步加工。同时为了实现鲜叶分级集中加工,当时的云南省茶叶公司为景谷、永德等晒青茶的主要供应区域,进行了初制所的建设,进行初制技术的系统培训,提高原料的品质。从1957年开始有了分级采摘的方式,单次采摘要分级,不同季节采摘方式也要区分。云南从采摘开始就已经开始规范,通过采摘分级或者采后分级进行杀青,可以使得杀青更均匀更容易杀熟。

分级采摘示意图

2、毛料分级

1958年以前,云南大叶种毛茶都是按照季节命名,而1958年以后,茶叶分级方式改变,从按季节命名改为按级别分,分为五级10等。五级10等的对样收购,对鲜叶收购、茶叶加工、初制所建设及茶叶品质及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化之后的样价等级对照如下:一级1等,低于春尖甲级1/4,1级2等低于春尖乙级1/4。二级1等,高于春尖丙级1/4,高于谷花甲级1/4。二级2等,低于春中甲级1/4,低于二水甲级1/3。三级1等,低于春中丙级1/3,相当于春尾甲级,高于二水丙级1/4。四级1等,相当于二郎茶。四级2等稍低于二郎茶。五级1等,相当于底茶甲级。5级2等相当于底茶乙级。(《1938—1990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P74)

(1960年王钟音编著的《制茶工艺学》中记录的云南大叶种毛茶初加工)

在初制上分:杀青——揉捻——风干——复揉——干燥五步骤;

杀青:锅子烧至微红,温度在250℃以上,即将鲜叶投入,边用手翻动,边加入鲜叶,每锅一次可以炒鲜叶8——9斤,炒至叶色变成黄绿,而带黏性时,即可取出。一般时间约为10分钟;

揉捻:用手或揉捻机揉,约需时间十多分钟,揉至叶汁流出即行解块。老叶要揉捻2——3次;

风干:揉过的茶叶把它摊薄在晒簟上风干或晒干。

复揉:失去水分40——45%左右时,复揉一次。

干燥:毛茶初制对干燥过程一般都不大讲究,一般都是用阳光直接晒干。雨天时,则让它摊在地上或者簟上风干。摊放时间视气候而定,常常长达3——10天,从而叶片发酵,甚至霉变。有的室内加温以促进干燥,但又经常染上烟味,所以应采取炭火烘干的方法,以提高毛茶品质。

虽然茶叶加工方式于陈椽在1949年记录的加工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鲜叶分级之后,鲜叶的匀净度会进一步提升,不在需要依次下锅才能把茶叶杀熟,这样毛茶的品质会进一步得到提升,高质量的毛茶为生产出高质量的印级茶提高了原料保证。通过毛茶分级的调整,对应的圆茶配方也随之调整。

(中茶云南公司制茶高级工程师谭自立工作笔记中的圆茶配方,1958年修改了分级方法以后1959年为了过度,省茶司下发茶厂的拼配比例中新旧分级方式都有标注)

四、印级茶在当时的价值

当毛茶收购标准样进行了重大改革之后,鲜叶的价格、原料产地的青毛茶的价格都发生了变化。

(1960——1962年勐海县收购茶菁价格)

1962年勐海县收购的鲜叶价格根据级别的不同,分别为1级25元/50千克、2级21元/50千克、3级16元/50千克、4级12元/50千克、5级8元/50千克,折算下来分别为0.5、0.42、0.32、0.24、0.16元每公斤的鲜叶价格,虽然当时的茶叶收购分不同的价区,但整体的价格差异应该不大。

当时云南青毛茶的核心产区收50公斤的收购价格为52元,大米的价格为11.30元/50公斤,两者的比值大小达4.60,可以表述为当时的一斤青毛茶可以换购4.6公斤的大米。

(1952——1990年景谷县的粮茶比价)

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销区,1961年昆明市场上的甲级圆茶每50公斤批发价与零售价分别为180元和216元,乙级圆茶的批发价与零售价分别为160元和192元,猪肉价格每50公斤59元,印级茶价格是大约是猪肉价格的3倍。

(1961年的印级茶及猪肉价格的记录)

1961年刚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物资紧缺,茶叶价格如此高昂,一斤茶叶可以换3斤的猪肉,足以见得当时茶叶的价值。再从历年的茶粮价格对比可以看出,1957年以后茶叶价格逐年增加,茶粮价比也在增长,这说明当时茶叶品质从复产到扩大生产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是印级茶得以外商青睐的原因之一。

五、印级茶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印级茶时代”的经典产品,中茶公司自201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重塑经典,复刻升级,重现昔日印级茶的荣光。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呈现经典品质,延续印级风采。红印归来,传奇依旧。

基本信息

产品品名:中茶大红印-尊享版

产品归属:普洱茶(生茶)紧压茶

产品规格:357克/饼、7饼/提、4提(10KG)/件

生产年份:2022年

1、研发背景

“中茶牌”商标诞生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用于茶叶的商标,“大红印”作为第一批使用“中茶牌”商标的普洱茶产品,不仅拉开了“印级茶时代”的序幕,也昭示着“中茶牌”普洱茶,从此开始积淀岁月的陈香。

作为“印级茶时代”的经典产品,中茶公司自2015年来,一直致力于重塑经典,复刻升级。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呈现经典品质,延续印级风采。

2、品质特性

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普洱茶(生茶)紧压茶,臻选澜沧江流域云南大叶种明前优质大树茶菁,十八道工序严格把控产品品质。

选料

臻选澜沧江流域云南大叶种

明前优质大树茶菁

外形

条索肥壮

墨绿油润

白毫显露

内质

汤色黄明,清澈透亮

清香馥郁,花香悠扬

滋味浓厚,丰富饱满,汤中含香,回甘迅速,

喉韵甘甜,韵深气强

叶底黄绿,肥厚柔韧

3、冲泡指南

投茶量:以110ml盖碗为参考,建议投茶量7-9g为宜;

茶水比:建议茶水比为1:15,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适当调整;

水温:沸水冲泡;

时间:3秒润茶后,每次冲泡以5~10秒为宜,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可适当延长冲泡时间。

(特别感谢:谭自立前辈为云南茶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生产资料。)


来源:晓德书号, 茶世恩、李峻

找到约1,21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