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9年风牌青饼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什么是“标号级”普洱茶?

​“标号级”普洱茶,特指1993~2008年之间生产的普洱茶。15年的历史很短,但对普洱茶来说却是一段大历史。当旧有的购销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秩序体系尚未健全之际,普洱茶进入到一个看似混沌又百花齐放的时期。

希望往往在混沌中产生,在这15年间,普洱茶从籍籍无名开始走向全面复兴。

为什么要定义标号级

“标号级”普洱茶时代是我们反复讨论了多年,又策划了一年多的选题。2019年初,我们又邀请了茶界一些专家和茶人,一起探讨如何对七子饼之后的时代进行定义和命名。

早先,这一时期的产品被定义为“中期茶”或“新生代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随着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市场对中老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近年来中期茶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实际上,早在2011年10月,《普洱》杂志就在深圳举办了首届新生代普洱茶高端论坛,对此进行了深度探讨。

不过,中期茶是个因时间推移而流动的动态概念,在一定时间段内用其来定义七子饼茶之后的时代是贴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不准确了,因为新茶会变成中期茶,中期茶会变成老茶。而中期茶,一般认为是陈期在10~15年的普洱茶。如果说我们在10年前定义中期茶的年份是1995~2000年,那么现在中期茶的年份是2005~2010年。时间不一样,中期茶对标的年份也不一样。

也因此,我们需要对七子饼后的确定年份,进行一个定义。经过《普洱》杂志内部的多次讨论与策划,并与茶界众多专家、茶人多番探讨后,最终我们将1993年至2008年的这15年,定义为普洱茶的标号级时代。

为什么是1993~2008年,又为什么命名为“标号级”呢?

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普洱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如今我们能够见得到普洱茶实物中,按不同的年代进行断代,大致可以划分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三个时代,中期茶、新茶是个可流动的时间概念,并不能用来断代。

号级茶一般指1949年以前茶庄商号留下来的茶,存期迄今已70年以上,甚至有百年以上老茶。

印级茶指1952~1972年间,外包装纸印有“中茶牌圆茶”和“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中文字样,中间是中茶商标的普洱茶。坊间根据“中茶”标中“茶”字的颜色来命名,比如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蓝印铁饼、七子小黄印等。

七子饼茶,以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一年云南省获得了茶叶出口权,所有出口茶品都有唛号,包装纸上都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因而被称为“七子饼茶时代”。

七子饼时代的终结,实际上并没有明晰的时间概念。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各茶厂有偿使用“中茶”商标,七子饼时代开始走向分崩离析。但七子饼时代的终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便是来到重要时间节点的1993年,“唛号+云南七子饼茶+中茶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存在着的。

现在我们定义的“标号级”,是指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全面取消带来市场的蓬勃发展,到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期间所生产的普洱茶。对普洱茶来说,虽然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15年,但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时代。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全面放开,民营资本、民营茶企纷纷涌现,新兴的品牌商标不断涌现,“中茶”标一统江湖的格局被打破并逐渐淡出中茶之外的体系。也是在这一时期,普洱茶文化得以蓬勃发展,传统工艺开始复原,新的理念、新的标准逐步成型并趋于完善,为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制吹响普洱茶复兴的号角

普洱茶的复兴,离不开港台茶商的推广,更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面取消。

东风吹来满眼春。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南巡”,以他的最后余力,将处在僵局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了一大步,清除了左的思维对改革的干扰,让处于艰难之中的改革开放继续向深水区迈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文件)。至此,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统购统销最终结束。

计划经济体制下,茶叶也属于统购统销物资,普洱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和昆明茶厂三大国营茶厂。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茶叶生产经营开始放开搞活,我国茶叶经营由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但具体到云南和普洱茶,这种改革显然是滞后。首先是云南地处偏远,在当时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次是云南主产的普洱茶、红茶两大茶类主要用来出口;最后是普洱茶还兼顾有边销茶的任务,国家对边销茶实行统购统销、计划调拨,直至2001年7月才全面放开。

茶叶市场的全面取消“统购统销”,对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国有茶企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旧有的购销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秩序体系尚未健全之际,普洱茶产业进入到一个短暂的混沌期。

现在我们回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这段时期国营大厂正处于变革的阵痛中。七子饼时代已经走向末路,新的趋势却不是那么的明朗。如果我们将这看作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么在黑暗中也有人点起了星星之火,形成了现如今的“燎原之势”,并最终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普洱茶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来临,肇始于定制茶的兴起。

计划经济时代,普洱茶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物资。当时茶叶的出口,茶厂和海外客商是不可能直接接触的,香港、国外的客商只能每年在广交会上与云南省茶叶公司签订单。而且不是想要多少就能给多少的,那时只有香港南天公司的订单云南省茶叶公司尽量满足,其他公司只能按照有限的配额订货。

定制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的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并为我们留下了诸如8582、8592这样的传奇茶饼。然而南天公司有其特殊性,真正意义上的定制茶是在1993年后,民营茶企的逐步兴起,以及香港头盘商、二盘商分销体系的瓦解渐次而出现的。

普洱茶实行出口配额时代,在主要出口市场港澳地区有着规矩的供销体系。当时在港澳地区,只有15家头盘商有资格面对中国内地从事茶叶进口贸易。普洱茶去到香港,由头盘商分销给二盘商,再由二盘商分销到各个茶庄、茶店,绝不可僭越。

但1993年茶叶市场的全面放开,让普洱茶的出口虽然依旧需要许可证,但出口配额制度已经被取消了,为定制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并打破了头盘商、二盘商体系。刚开始,一些“苦秦久矣”的二盘商,不甘再遭受头盘商的“盘剥”,开始绕过头盘商直接跟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甚至是茶厂订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开始实行部门承包制,并在深圳设立富华公司拓展业务。

与此同时,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原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几大国营茶厂,由于来自省茶叶公司的订单锐减,只能自谋生路地接受各路茶商的订单。除常规产品,很多茶商还有个性化要求,自己选择原料、包装纸,或者在茶中夹一些东西,比如丝带、大叶片之类的作为记号,或者在包装纸上印个记号等。各种繁杂而不规范的定制产品,让普洱茶市场进入了混沌中。

当然这种混沌,并不是说这段时间生产的普洱茶品质不好,相反地有些茶品是应茶商要求进行生产的,品质甚至要比大厂的常规产品还要高。比如93小票(1993年7542)、94事业青饼(1994年7542)等。

标号的百花齐放

定制茶是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但其对现代普洱茶的复兴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因为不少定制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茶,他们摒弃了七子饼茶时代的粗放与单调,在用料选择上开始追求产区,以及野生茶、野放茶、大树茶的概念,并尝试还原传统制作工艺,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追捧的山头、古树、手工制茶、石磨压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定制茶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并影响到了我们现在对普洱茶的价值判断。

贯穿整个标号级时代的,是民营茶企的不断出现,以及中茶标的“后时代”,各类普洱茶品牌商标的不断出现。这也是我们将这一时期定义为“标号级”时代的主要原因。

遥想当年,在茶庄商号林立的时代,普洱茶也曾各种商标百花齐放。但1952年7月中茶总公司下发通知启用“中茶牌”商标后,普洱茶几乎只有一个品牌,那就是“中茶”。

1980年11月正式恢复全国商标注册后,全国各国营茶厂开始注册自己的商标。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也于1980年11月10日注册了“吉幸”牌商标。三大国营茶厂则几乎没有动静,直到1989年6月10日,“大益”牌商标由勐海茶厂成功注册。反倒是一些地方茶企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比如双江县茶厂于1982年注册了“勐库”;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健身茶厂于1984年注册了“健身”;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于1987年注册“土林”……

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各茶厂有偿使用“中茶”商标,此后茶企纷纷注册和使用自有商标。1990年11月30日,下关茶厂停止使用“中茶牌”并在紧茶、饼茶、砖茶产品上重新使用“宝焰牌”商标。1992年3月10日起开始在内销沱茶上使用“松鹤牌”商标。1992-1996年在甲级沱茶面上压制上一个“甲”字,1996年9月10日起以下关茶厂厂徽标志“G”字压制在甲级沱茶沱面上,以取代原来的“甲”字。1994年,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普秀”牌商标注册成功。

就在各大茶厂开始启用自有商标的时候,普洱茶界也迎来了一股“老字号”的风潮。这股风是从台湾、香港吹过来的,由于有喝老茶的习惯,并且手上有实物样本的缘故,最开始是仿制同庆号、鸿泰昌,随后又仿制宋聘号、陈云号等老茶庄商号的包装。从仿制开始,很快地就开始了对老茶庄商号的商标抢注,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可以兴、福元昌……历史上知名的不知名的老茶庄,纷纷被人们抢注。

与此同时,一些新创的民营茶企也开始尝试走私人商号的路子。1998年,曾为吕礼臻加工“真淳雅号”的张毅,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并生产出了如今无可替代的首批易武私人商号茶品“19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1999年,易武昌泰茶行成立,并推出了“99易昌号”……

不过私人商号模式俨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营茶厂开始纷纷改制。2004年,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相继完成改制,而中茶公司旗下生产普洱茶的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并于1996年宣布停产。许多国营时期的技术骨干、员工,开始自己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普洱茶品牌开始出现……

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公司;1999年,邹炳良、卢国龄创办海湾茶业;2001年,黎明茶厂开始生产“八角亭”普洱茶;2002年,阮殿蓉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张建丽创办勐海县兴海茶厂;2002年,杨坚林创办勐海杨记天缘茶厂;2004年,董国艳创办勐海国艳茶厂;2004年,谭梅创办云南大境界茶业;2007年,林兴云创办云南土林茶叶有限公司;2007年,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创立;2007年,柏联普洱茶庄园开始打造……

越来越多普洱茶企业的创建,以及品牌商标的涌现,让普洱茶商标再次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普洱茶进入了“标号级”时代,品牌的价值逐步在市场中得以展现。尽管如此,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市场面临着许多变化,市场正处于厚积薄发的混沌期。这种混沌,来自旧秩序体系的瓦解和新秩序体系的消解和酝酿。

从混沌到澄明

许多时间点,其实是契合在一起的。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面取消,让民营茶企开始迎来春天的同时,也让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国营茶厂逐渐衰落,使得一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国营茶厂职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也就差不多这个时候,普洱茶在台湾扎下根来。1995年,邓时海的《普洱茶》在台湾正式出版。与此同时,香港的头盘商、二盘商体系走向瓦解,并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走向终结。这时期,港台茶商开始来到云南定制普洱茶。

当时普洱茶的出口配额虽然取消了,但仍然需要茶叶出口许可证才能出口,一直到2004年才取消。面对市场大环境的变化,1996年云南省茶叶公司也开始内部改革,实行部门承包经营责任制,很多部门开始自己找其他途径生产茶产品。而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普洱茶市场的混乱。

这个阶段云南省茶叶公司出品的普洱茶,既有“中茶”也有“吉幸”,主要由勐海、下关、普洱代为生产,一些小的茶厂也有为中茶代工。不过混沌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经过变革前期的阵痛之后,慢慢地整个普洱茶市场开始走向规范。

2003年3月1日,普洱茶地方标准DB53/T103-2003《普洱茶》,由云南省由云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实施,是普洱茶历史上有据可查第一份标准。在这份标准中,普洱茶被定义为熟茶:“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了NY/T 779-2004《普洱茶》,并于6月1日开始实施。这个标准,基本上也是将普洱茶定义为熟茶。不过与DB53/T 103—2003《普洱茶》相比,农业部颁布的这个标准中,增加了一个“熟成”的术语,“熟成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其压制茶在良好贮藏条件下长期贮存(10年以上),或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人工渥堆发酵,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经氧化聚合水解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普洱茶特定品质的加工工序。”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说的生茶也被归入到普洱茶中,但需要达到10年以上的陈期。

2006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开始强制执行QS认证,极大遏制了普洱茶在生产环节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并开始标注明确的生产日期。

2006年10月1日,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普洱茶》开始实施,并代替了DB53/T 103-2003《普洱茶》。与前一版的标准相比,新实施的省标将普洱茶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为“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技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增加了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的术语和定义,并对普洱茶的类型和等级划分、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进行了修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我们看到,新标准在定义中增加了“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此举是为以后申请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铺路。同时明确将普洱茶分为生茶、熟茶两大类别,为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至此,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茶,从定义、种植环境、分级、生产技术规程、卫生指标、存储到冲泡,有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可以依循,这为普洱茶的市场化推广与普洱茶产业更好地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008年12月1日,GB/T 22111-2008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的出台,不但从种植、生产等层面有了明确而完整的标准,还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进行了严格划分,明确了普洱茶的概念,也即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1993~2008年,普洱茶标号级时代。这一时期,普洱茶在混沌中不断更新自我,在不断创建的企业和品牌中重新发掘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为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12月1日,以普洱茶国家标准实施为重要节点,普洱茶开始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全面复兴。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10月刊

作者|段兆顺

摄影|Susan[除署名外]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石上余香,一世青缘”——记中茶八八青杭州文化之旅暨中茶老班章霸悍号首发仪式

落梅风细小窗寒,石上余香点点斑。

多情的秋天,2021年10月17日下午,在众多和其坊、中茶八八青粉丝的拥簇下我们又一次迎来期待已久的茶会——“石上余香,一世青缘”中茶八八青杭州文化之旅暨中茶老班章霸悍号首发仪式。风雅时节秋风颂,风雅地带西子畔,风雅茶会和其坊,风雅茶品八八青,风雅到极致,也就成了经典。

在我们与八八青重逢于西子湖畔之时,谁是谁生命中的精灵?是我们唤醒了沉睡中的八八青,还是八八青唤醒了我们对茶的钟情?

那一刻,春水净于僧眼碧,晚山浓似佛头青。

那一刻,霜余远水呈天碧,雨过遥空现帝青。

如果从普洱茶中选一款中生代集大成者之代表,非中茶八八青莫属。八八青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有一定存世量的南方自然仓储的中生代茶;八八青最早为我们揭示了云南中茶优良的原材料、成熟的拼配技术以及合理的仓储三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奇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普洱茶收藏之道的成功经验。

青书寥寥几勾勒,青饼幽幽多繁华。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在致辞中也提到了云南中茶作为中粮旗下的业务单元之一,始终坚守品质,一直将发展的重点着力于产品本身。中茶也一直秉着做“良心茶、放心茶、老百姓喝得起的茶”的理念,致力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向消费者传递正确的喝茶理念,把“好茶在中茶”践行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中茶”牌商标,对于合作伙伴来说,就像金子招牌一样,我们不仅要修炼内功做好产品,也要不断增强外部力量,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目前我们正在优化队伍结构,提升终端整体形象。因此十几年来,中茶的专营店数量、产品美誉度、宣传方式等都在趋于美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他还透露出中茶对产品品质的提升、品牌的推广,都是基于中茶七十多年发展历史的积淀。中茶公司成立于1949年,“中茶牌”商标于1951年注册,七十余年来,一代一代的中茶人,从鲜叶的采摘、加工、拼配等等工艺,通过大量的经验累积,才最终留下了历史名品的配方,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他表示,未来,中茶将继续打造全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力,希望大家与中茶一起,静等时间的价值,共享茶美生活。

一个“青”字令人展开无数联想。那是代表着茶叶初生的“青”:“青,生也。象物之生时之色也”;也代表着传统制茶工艺的技术传承的“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是隔绝了世俗的清高与自恋,既尘封了过去历史的辉煌与纷繁,也开启了对未来的诸多期许与信念。

问茶哪得青如许,一世青缘满茶香。

一场《圆桌派·问青》,盛玉泊总经理、和其坊主人陈华亮和和其坊老友裘东不约而同的讲述自己的故事。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都表示八八青不仅仅是一件产品,更是云南中茶的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符号。八八青在遵循古方的基础上又融合拼配和现代工艺技术让它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在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紫砂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清华大学陶瓷系艺术硕士王强,杭州余杭绿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炳鑫,杭州市上城区茶研会专家顾问、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彭克荣,和其坊老友章玶,和其坊主人陈华亮的共同推动以及全场的见证下,“石上余香,一世青缘”中茶八八青杭州文化之旅暨中茶老班章霸悍号首发仪式正式启动。

一支《一世一情》舞蹈让我们走进江南水乡,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一首《望海茶·东南形胜》朗诵让我们穿越到南宋的钱塘街头,感受车水马龙的喧嚣;

一曲《良宵引》独奏把我们引入月夜轻风的诗意之境中感受古琴的婉转魅力;

一场《当西湖龙井遇上八八青》的点茶艺术再现了南宋杭州的风雅。

别具一格的茶会让我们与八八青、与霸悍号结缘,成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中茶普洱印象。

青山绿水良宵引,彩云之南好茶来。

青山绿水,青饼一梦江湖;

卓尔不群,霸悍几盏春秋。

参加“石上余香,一世青缘”茶会的有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玉泊,紫砂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清华大学陶瓷系艺术硕士王强,杭州余杭绿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炳鑫,杭州市上城区茶研会专家顾问、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彭克荣,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销售部总经理吴亚军,中茶龙冠品牌推广部经理宋佳,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产品部经理助理孙婷婷,和其坊主人陈华亮,杭州和其坊掌柜舒晓燕以及和其坊众多老友、资深茶叶收藏家等。

作者:张凌锋 来源:茗边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什么是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系列“八大爷”

大爷:马邓茶

【地理位置】

马邓茶区位于者东镇及和平镇辖区内,地处镇沅县东部,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马邓茶区主要以麦地、马邓、凹龙、学堂、樟盆、木厂、帮海、东洒、者铁、新村等10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新光、者整、者东光山、丫口、那壮、麻洋等7个村委会。

图与本文无关

【生态特征】

马邓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857—3137.6米之间),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降雨量1500—1770毫米,年平均气温19.8℃,境内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沟壑纵横、河道迂回曲折,茶区最高海拔是新村的哀牢山无名峰为3137.6米;最低海拔是者干河渡口为857米。茶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

【茶树品种】

马邓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马邓大绿茶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紫娟等无性系品种。马邓古茶树属有性群体种,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叶片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背茸毛多,芽叶生育力较强,产量较高,抗寒、抗旱性均强。

【品质特征】

马邓茶品质优良,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马邓古树茶原料加工而成的晒青茶,条索肥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香气馥郁、茶碱不腻、滋味浓厚回甘。

【人文历史】

马邓茶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期孔明大军南征路过哀牢山者干,兵马遭瘟疫所困,寻得茶汤解困,孔明赐了“马登茶”之名,后简称“马邓茶”。据史料记载,当地土著彝民种植马邓茶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咸丰6年(1856),反清义军李文学部将李文东率兵退居镇沅者东、文龙哀牢山一带,千余士兵不幸染上伤寒、痢疾,独有三位体弱老卒安然无恙。问之,谓常饮本地马邓茶。便命人摘取马邓茶,轻者沸水冲泡频饮,重者加生姜、食盐、焦糯米熬汁服用,几日便痊愈。由此,马邓茶在民间声名鹊起,获得广泛认同。

【产业现状】

马邓茶区有现茶园面积3.07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03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4791户18348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7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39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已有7家企业1.68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2188.2吨。

【产茶历史】

马邓茶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清朝年间,马邓茶曾经作为贡茶进贡清廷,辉煌一时,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马邓茶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种植茶叶,者东政府1995年成立马邓茶叶公司,下辖马邓、波浪、麦地三个茶厂,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马邓茶走上了优质、高产、高效之路。

图与本文无关

二爷:老海塘茶

【地理位置】

老海塘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茶区主要以瓦桥、李家2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岔河、田坝、胜利3个村。瓦桥村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9公里、距镇沅县城68公里。

【生态特征】

老海塘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420-240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老海塘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海塘茶品质优良,茶气十足,条索紧结,墨绿润泽,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特,具有蜜香或花香味,回甘滑顺,杯底留香,回味无穷,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

【产业现状】

老海塘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6845亩,茶农涉及5个村民委员会974户。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已有1家企业12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393吨。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60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老海塘古茶园,位于瓦桥村海塘村民小组,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异。核心区有栽培型古茶树600亩,树龄在300年以上,最早可追溯到1686年,最大茶树基干径27公分,高5米;核心区共有13公分直径以上古茶树2799株,较小的直径13-14公分,最大的直径达50公分。

【产茶历史】

“老海塘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记载,江西籍的艾氏、方氏、叶氏、刀氏等为躲避战乱,于明朝永乐十年(1413年)举家搬迁到老海塘定居,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这蛮荒之地,并开始规模种植茶叶。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在当地发现了恩耕盐井,盐茶贸易逐渐兴隆起来,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清朝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民国时期,老海塘的地主艾福明从景谷县引进大量勐库茶种回海塘育苗种植,不断扩大了海塘茶的种植面积。“老海塘茶”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素有“普洱公主”之称,被列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

三爷:砍盆箐茶

【地理位置】

砍盆箐茶区位于镇沅县勐大镇,县境西北部,无量山南麓。砍盆箐茶区核心区为文况村,辐射带动周边库达、白水、半坡、文夺、文卜、马台、西山、大山、新街、文来、文开、文雷、南康等13个村。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坐落于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距离村委会13公里,距离镇政府28公里。

【生态特征】

砍盆箐茶区位于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海拔差异大。地处无量山南麓、勐统河中游两岸,镜内皆属澜沧江水系,海拔1200至2100米,年平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茶区周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6%,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高差大,沟壑纵横,土夹沙砾的自然地貌,铸就了砍盆箐茶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茶树品种】

砍盆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马邓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砍盆箐茶株高大,自然生长可达5米以上,树姿半开张。

【品质特征】

条索紧实圆直,色泽油润、嫩茎暗红;内质独特,以茶汤金黄明亮,花香层次明显,回甘效果持久,质感饱满,香甘重滑,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砍盆箐茶区生态茶园面积1.392万亩,分布在14个村民委员会。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户,已有2户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初制所9个,有茶叶合作社6家,茶叶总产量778.9吨。

最具代表性的是砍盆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文况村砍盆箐小组,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400余亩,百年以上古茶树858棵。

【产茶历史】

砍盆箐茶因产地而得名。据村民祖上相传,原来由外地进入砍盆箐没有道路可走,他们的祖先带着一把斧子,从山中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的木盆,逆流而上到此地定居,需要出去时又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木盆顺水漂流而下,因而得名。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下了砍盆箐古茶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古人活动遗址已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栽种的茶树长成茂密的茶园,距今年代已无法考证,仅能从高大粗壮的古茶树推之年代久远。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逐渐被人淡忘。1976年,公社工作组下乡人员到砍盆箐,发现这里的茶好喝,很特别,报告公社、县上,并逐级上报到省上。同年省上派人到砍盆箐采摘鲜叶加工,经茶叶专家化验、评比。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砍盆箐茶近年来因独特品质备受茶商追捧,目前已成为镇沅县境内茶价最高的茶区。

四爷:打笋山茶

【地理位置】

打笋山茶区主要以台头、山街、介牌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文平、文索、焕习、文兴、文缅、长安、秀山、黄梨、兴隆及勐大镇平和、英德11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55.4平方公里。最远核心区台头村距振太镇人民政府驻地约35公里、距镇沅县城123公里。台头、山街、介牌村行政上隶属镇沅县振太镇管辖。

【生态特征】

打笋山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1478--2530.1米之间),辖区海拔最高点是文平村宝仓山2530.1米;最低点是文索村老王章组老马坟1478米,平均海拔为1652米。年降雨量865-1284毫米,年平均气温17℃,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205℃,茶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生物气候,给当地带来温湿多雨的环境。植物生长旺盛,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72.2%,分布有丰富的壳斗科、木楠科、松科、蔷薇科、榆科等植物,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温热、湿度高、雨量充沛,光照资源十分富裕,一年中雨雾天气多,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这里有古茶林、和尚寺、文板水库、丁家凹水库等原生态特色景观。

【茶树品种】

打笋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景谷白茶、文和白毫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品种。如打笋山茶区代表性植株文和白毫,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片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平,叶面平滑,叶缘微波,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齿浅细,叶质柔软。芽叶纤长,黄绿色,茸毛特多,产量较高,适制绿茶,条索纤长,翠绿色,白毫多,清香持久,滋味甘醇。

【品质特征】

打笋山茶区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汤感较甜柔,苦重于涩,茶气足,香气幽野,茶质厚,滋味醇顺,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如太和甜茶;汤色黄绿明亮,有兰花、稻花香、微涩,回甘持久生津,汤质饱满,叶底黄绿匀齐。

【经典名品】

打笋山茶区代表性品牌有“太和甜岩”。

太和甜茶”属云南古老的传统红茶,普洱晒红茶。2019年荣获世界红茶质量推选“中国红茶类银奖”。

【人文风情】

振太镇有10735户36035人,居住汉族、彝族、傣族等14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37.75%。难搭桥——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名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普洱专注于地域文化研究的黄桂枢先生曾到此一游,惊叹不已,随手题联一副:“难得飞虹横壁卧,搭通困道顶天开。”

【产业现状】

打笋山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1.0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1560户57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茶农涉及10个村民小组404户1497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18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已有1家企业17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610.1吨。

打笋山茶区主要分布在振太镇山街、抬头、界牌村等彝族和汉族混居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220亩,古茶树约1.39万株,种植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成林分布,保存完好,古茶品质优良。打笋山茶区树龄最大的古茶树位于文索村文和组,单株年产量4公斤。

【产茶历史】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它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

振太小寨难搭桥作为茶马古道遗迹,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几百来一直屹立于深涧的悬崖峭壁之上,这是昔日大理、景东、镇沅出缅甸、泰国茶马大道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当年普洱茶的繁荣,在桥上仿佛回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年代,是山里的先民最早走向外面的茶马大道。

五爷:老乌山茶

【地理位置】

老乌山茶区主要以镇沅县按板、振太2个镇文立、罗家、那布、塘坊、沙河、文怕6个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按板、振太、勐大3个镇文牍、杏城、宣河、红星、联盟、安康、玉河、小寨、文东、文蒙、桂花甲、大井12个村民委员会。北纬23°51'31'',东经100°53'25''。位于镇沅县西南部,地处无量山中段,勐统河下游和威远江上游两岸。东与恩乐镇、古城镇接壤,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镇接界,西与振太镇毗邻,北与勐大镇相连。

【生态特征】

老乌山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12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沙河村岩子头2200米;最低点是桂花甲村以那许1200米,平均海拔为1900米。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年平均气温18℃,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570℃。茶区属亚热带立体气候,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气候温凉,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老乌山属澜沧江水系,这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撒落着水塘、湿地、泉眼无数,其中最大的要数菠萝坝水库、文板水库、二道坝水库、芹菜塘水库,周边还分布有古茶林、山茶谷、樱花谷、桫椤林、杨梅园、和尚寺等原生态特色景观,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为老乌山茶高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天然基础。

【茶树品种】

老乌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乌山茶芽头肥大,条索紧实,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入口爽滑,回甘持久,香高馥郁,品味独特,口感清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叶底肥厚,杯底留香,山野之气强烈。

【产业现状】

老乌山茶区共有茶园面积1.36万亩,分布在18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0.25万户0.98万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9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3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4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4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856.7吨。老乌山茶树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而舞,婉若众仙子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因其形像辨,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业界时髦叫法称为"藤条茶",也因此老乌山被称为“中国藤条茶之乡”。近几年来,随着普洱古树茶热在市场上掀起的热潮后,老乌山古茶山的"藤条茶"因茶叶的品质上佳,也逐渐被茶商茶客所追捧。老乌山是镇沅县境内最大的古茶区,也是普洱地区面积仅次于景迈山的古茶园,从野生型到驯化型再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为茶树类型不同时代的活标本群落,被业界称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茶园呈块状分布,大多藏匿于无量山中与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园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生长繁茂。老乌山茶区中树龄最大的栽培性古茶树位于文怕村河头组,被尊称为茶神树。

【产茶历史】

无量山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在这个茶树起源中心,无量山中段的老乌山是种植采摘加工茶叶较早的一个地区。现存成片的古茶林成为普洱茶进化发展的见证。据史记载,古城柳追和城(镇沅)茶叶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在唐朝已初具规模。老乌山因茶而兴,成为当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叶集散地。老乌山上遗留下的野生茶林、茶马古道遗迹,见证了普洱茶发展演化的历史,佐证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国时期,南中(即今滇中、滇西及贵州西部地区)的茶已经很有名气。晋代傅巽在《七诲》中将之与大宛国的苹果(宛柰)、天竺的冰糖(西极石蜜)等物并称为一时之名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洱茶不断发展沉淀,通过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传播。“神奇的东方树叶”成为中国茶叶的代表,扬名海外。

汉末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推行先进的腹地农业,教民发展农业、茶叶,轶事、故事颇多,如采茶要祭茶祖,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这些都是老乌山茶文化的特殊内涵。

明清以来,随着内地汉人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藉改土归流对盐、茶、矿等地方资源实施控制,清朝雍正七年(1729),云南总督鄂尔泰垄断茶利,在镇沅府推行岁进用茶进贡的制度,选用最好的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普洱茶成为了贡茶的一员。老乌山罗家古茶树林群落,成为朝廷贡品原料基地。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同时,普洱茶成贡茶中的新宠,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之美誉。清乾隆年间,镇沅城内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的罗家茶庄,所生产的龙团、凤饼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老乌山上万亩古茶林成为罗家贡茶茶园,为罗家赢得了不少封赏。一直到清未时期,老乌山茶叶交易逐渐衰落。民国七年(1918),罗大为在按板镇磨庆村响水龙王庙创办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制作加工培训班。办学三年为镇沅、景东、景谷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

六爷:五一茶

【地理位置】

五一茶区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与按板、勐大相连,与砍盆箐茶区相邻。无量山中部,距镇沅县城28公里,核心茶区在恩乐镇五一村,因五一村得名“五一”茶。茶区辐射按按板镇磨庆村,恩乐镇大平掌村、古城镇民主村、南京村、文广村。五一自产茶,野茶遍山,但它实因“五一绿茶”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它清新鲜爽、甘甜润口、幽香杯长,是性价比较好的绿茶,被视为“亲民之茶”成为人们礼尚往来探亲访友馈赠之佳品,“五一茶”也成为新时代镇沅茶的代表名词。

【生态特征】

五一茶区地处无量山向东南延伸余脉,红河江水系,山地海拔差异大,年降雨量达1680毫米,年平均气温15.5℃,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茶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的无量山区,这里云雾弥漫、林木苍茫、流水潺潺、林茶相依,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五一茶的优良品质。

【茶树品种】

五一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云南勐库大叶群体品种及云抗-10号无性系品种。

【品质特征】

五一茶品质优良,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主要产品有“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和“五一”普洱茶系列,“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具有“汤色翠绿、香高味醇、回味甘甜、茶碱不腻”等特点,“五一”普洱茶系列具有“滋味醇厚、回甘持久、香气纯高”等特点。

【人文历史】

五一茶区是古茶马道西线进藏的必经之路,修建于清乾隆57年(1793年)的玻烈河石拱桥现保存完好,其建桥碑和茶马古道狗碑故事至今仍在传诵。相传进藏马帮锅头不小心在玻烈大歇场丢失了钱袋子,随行藏獒也同时丢失,当从西藏回普洱再度途径玻烈大歇场时,发现自己的藏獒死在这里,头朝西方,匍匐在地的尸体已腐烂,尸骨下压着主人的钱袋,忠诚的藏獒为了主人守护着钱袋,并献出了生命,主人为了告慰义犬在此立下了“犬冢”。

【产业现状】

五一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0.5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0.56万亩)。涉及7个村民委员会。有古茶树居群(野生茶树居群和栽培型古茶居群)面积2.36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2.28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居群0.08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1家企业0.27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149.7吨,综合产值0.21亿元。

七爷:千家寨茶

【地理位置】

千家寨茶区位于镇沅县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东与新平县者竜乡以哀牢山主峰为界,南与本县者东镇相接,西与景东县花山乡相望,北与楚雄市双柏县鄂嘉镇接壤。千家寨茶区以和平、三台、果吉和九甲4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登高、勐真、甸坑和文岗4个村。

【生态特征】

千家寨茶区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区内,境内地貌复杂、林幽物奇,气候垂直差异突出,形成热带、亚热带、温暖带3种气候类型,森林覆盖率达80%,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种气候类型,造就了千年野生古茶树优越的生长环境,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典型代表。

【茶树品种】

千家寨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

【产业现状】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千家寨出好茶,茶区共涉及8个村,茶园面积5892亩,茶农382户。共有茶企业3家,茶叶初制所16家,茶叶合作社4个。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3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361吨。千家寨古茶树分布广泛,100年以上古茶树有上万株,古茶主要分布在和平村拉桌山·麦子山·山门口·蛮崩,三台村大路边·车树,果吉村陈家·看牛场·大田,文岗村争山·肖家·罗家,勐真箐头·杨家。千家寨1号古茶树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源地,千家寨也因此是成为了世界茶人向往的朝拜圣地。

【产茶历史】

千家寨茶区最具代表的野生茶树是树龄为2700年、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的千家寨1号古茶树(上坝)及树龄2500年的千家寨2号古茶树(小吊水),其中千家寨1号古茶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公元1874年5月,大理反清彝族头领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遇害,其部李学东率余众继续战斗。1875年11月,统众到北纬东经101°14′海拔在1700—2800米的牢哀山中,继续与清庭对抗。1876年7月,李学东病逝于南华县属大古村后山,哀牢山彝族抗清起义最后失败,兵败后的彝族起义军移居到现九甲千家寨中。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对李学东余部网开一面,命当时的景东府收编其残余,并区划上至哀牢山60余公里,下至景东嘟噜河口30公里属其势力范围,归其管辖。令所有义军姓千,命其居住地为千家寨。

镇沅县九甲镇和平村委会蛮崩周氏,祖籍江西濂溪堂,先祖周振河迁移云南,第九代传人周家兵任职地方保甲,赶过马帮,行走于茶马古道,将千家寨茶叶运往缅甸(易地)、老挝等地换回食盐布匹等。

八爷:茶山箐茶

【地理位置】

茶山箐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无量山东南麓支系,气势磅礴的无量山大营主峰把田坝乡分为南北两面,南面是红河水系,北面是澜沧江水系,两种有明显差异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各异的老海塘茶区和茶山箐茶区。茶山箐茶区主要以民强村(茶山箐村民小组)为核心区,辐射周边三合、联合2个村民委员会。茶园核心区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28公里、距镇沅县城110公里。

【生态特征】

茶山箐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28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840℃,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茶山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茶山箐茶品质优良,条索壮实,色泽黄褐尚润,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和甘甜,香气尚浓,汤汁饱满,叶底黄褐尚亮,杯底留香,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茶山箐茶区茶园面积3070亩,其中: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5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茶山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哈尼族和彝族的混居区,种植历史悠久,呈块状分布,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良。茶区共有茶农463户,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茶叶初制所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已有1家企业20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1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200吨。

【产茶历史】

“茶山箐”中的“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传说史上匪患不断,该茶区山高地偏路远,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茶味独特,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山野气韵强烈,就以“茶山箐”命名。茶山箐茶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转来源:芳香镇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