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培育茶苗

找到约1,02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特别策划(一)茶苗 茶苗孕育大产业 苗圃建设固基础

2022年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听取了党的二十大代表祝雪兰关于边远瑶寨发展茶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后,习近平欣慰地点点头,并强调“茶产业大有前途。下一步,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党的二十大以来,梧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全产业链思维,坚持规划引领、品牌塑造、文化带动、产业驱动,构建全产业链现代茶产业体系,助推六堡茶由销路单一的“侨销茶”发展为“畅销茶”,六堡茶呈现产销两旺、量价齐升、高速发展良好势头。

今天推出六个整版的特别策划,重点呈现全市上下牢记领袖嘱托,凝聚奋进力量,把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大力实施六堡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从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着手,系统推进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打造开放合作新优势,做强龙头茶企,做优茶叶品质,打响梧州茶企“当家产品”“标杆工艺”,全力推动六堡茶全产业链发展,更好开拓六堡茶东盟市场,力争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为广西茶产业“半壁江山”,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梧州力量。

茶苗孕育大产业

苗圃建设固基础

阅读提示:

作为六堡茶的核心产区,梧州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茶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来抓。近年来,市场对优质六堡茶茶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市积极培育茶树新品种,大力推进苗圃建设,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规模以上苗圃基地87个,其中百亩以上优质种苗基地11个,完成苗圃建设面积4370亩,已成功申请6个茶树品种权作为六堡茶适制茶树品种选育繁育;古茶树资源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挂牌保护古茶树达1万株。

仲秋时节,记者在苍梧县六堡镇看到,这里茶山连绵起伏,绿波万顷,一垄垄翠绿的茶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四周茶香萦绕,一幅生机盎然的发展场景展现眼前……

茶园建设离不开茶苗培育,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各专业机构正以茶苗培育为抓手,为茶园的良种化、标准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苍梧农投集团苗圃中的六堡茶苗长势喜人。何鎏摄

在六堡镇四柳村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沁怡合作社)的茶园里,今年用茶果繁育的茶苗茁壮成长。合作社负责人吴峻不时到茶园巡视查看茶苗生长情况,脸上露出了笑容:年初栽种的茶苗9月初已长到近30厘米高,年底种茶时即可使用。

“我们目前的茶苗培育主要以种子繁育为主,选用优质苍梧县群体种茶果,直接在茶园内种植,等茶苗长到一定高度即可移栽至其他茶园。”吴峻介绍,种子繁育的优势是方法简单、成本低,而且茶苗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存活率高,因此成了大部分茶农首选的育苗方式。

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2020年起,沁怡合作社开始培育六堡茶原种茶苗。今年,该合作社在茶园内规划了30亩区域用于茶苗繁育,预计能产出45万株优质茶苗。“已经有茶农预定了20万株茶苗了。”吴峻高兴地说。

目前,种子繁育成为主流培育方式,以扦插培育茶苗的方式也在悄然兴起。在六堡镇大中村的苍梧县农投集团六堡茶苗圃里,一株株以扦插方式培育的小茶苗长势喜人。经过半年繁育,200万株茶苗已全部移栽茶园。

苍梧农投集团科研人员在六堡茶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内对茶苗生长进行监控。何鎏摄


苍梧农投集团工作人员检查扦插后的茶苗生长情况。何鎏摄

“公司尝试以扦插方式培育茶苗,建设了20亩标准化苗圃,1亩地大概可以培育10万株茶苗。”苍梧县农投集团六旺林业公司副总经理秦永强说,集团与浙江大学有关专家签订合作协议,从苍梧县群体种中选育10个新品系,优选其中各项指标较好的两个品系进行培育推广,其中一个品系已提交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申报通过后即可进行培育推广。据介绍,扦插培育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但后代能够保持母体品种的特性特征,且繁殖系数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六堡茶种苗的需求。

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六堡茶研究院)的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圃中,技术人员在母本茶树上剪下枝条,然后以一叶一芽的标准将枝条剪成短穗,再扦插到苗床上。在六堡茶茶树品种选育中,该研究所无疑是中坚力量。

在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圃中,扦插的茶树成活后,工作人员按编号标记排列。陈凡摄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开发科科长黄丽蕴介绍,目前,研究所已收集50多个国内外优异茶树品种和40多份本地茶树种质资源。加强茶树种质资源的全面保护和高效利用,可开展茶叶品质改良研究,选育适制六堡茶的茶树品种,并保存地方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圃剪下扦插需要用到的茶树枝条。陈凡摄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测量茶苗。陈凡摄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同时在六堡茶核心产区建立茶树资源保存圃,保存特异性的茶树种质资源。在苍梧县群体种中,该课题组选育适制六堡茶的优良品系并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以解决六堡茶缺乏当家良种的瓶颈难题。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观察茶苗性状。陈凡摄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西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于翠平介绍,由于苍梧县群体种的种群遗传背景较为复杂,为了选育出其中的优质品种,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当地群体种进行长期观察记录,筛选出了一批表现较好的单株茶苗进行无性繁殖,以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

“我们团队现在已经申报了4个六堡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建立了3个六堡茶种质资源圃。在品种权申报的过程中,我们对优良单株进行了扩繁,下一步会建设示范点,为将来示范推广做好种苗储备。”于翠平说。

文字:罗枚

来源:梧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溪人发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乡村小茶苗打造“千万产业”

近日,安溪虎邱镇芳亭村茶农陈剑星的田间又热闹起来了,只见茶农在已经整好的田垄上,沿着画好的线,密集又笔直地插上一叶叶带梗茶叶。半天工夫,田垄上便是一茬又一茬的茶苗。

记者了解到,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是安溪茶农发明的,作为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改变了茶叶发展史的进程,使得茶树能够较好地保持久远的母本特性。同时,“短穗扦插” 也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显著的全球重要性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安溪人发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

乡村小茶苗打造“千万产业”

“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茶苗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存活率较高。”陈剑星告诉记者,培育茶苗并没有那么简单,后续还需要时刻关注茶苗生长细节,包括根系发育情况、是否有病虫害等等,再对症下药。“今年一共整理2亩地,可以扦插50万株茶苗,等到十一月份,周边乡镇乃至省外茶农都会来买茶。”

“全村拥有育茶苗基地130多亩,家家户户都掌握培育茶苗的技术,这是我们村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也是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虎邱镇芳亭村党支部书记陈水泉介绍,茶季时,每株茶苗价格0.3—0.4元,茶季后能达到1元左右,亩产值超7.5万元。“村里将在现有基础上,成立茶苗专业合作社,实现由茶农单打独斗到集聚抱团发展的转变;同时将‘走出去’,加强市场对接,引导茶农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扩大培育规模。”陈水泉表示,此外,还将进一步邀请农学专家,加强对茶农的培训指导,提升种植管理水平,提高茶苗的成活率,打造好芳亭村这一“千万产业”。

据悉,芳亭村茶苗产业源自上世纪70年代,品种主要有铁观音、黄旦等。经过茶产业多年发展、壮大,培育茶苗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高峰期一年培育上亿株的茶苗。

茶企培育的铁观音茶苗

茶苗短穗扦插灵感来自培育茶花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这种方法正是安溪茶农发明的。

1935年,34岁的安溪乡村青年书塾教师王成文大概不会想到,他主要着手参与的一件事情,会演变成为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物界繁殖创新。原本只想改变一下大山里村民的辛苦生活,没想到改变的是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的茶叶生产种植格局。

1935年,家住西坪平原村的王成文,受到西坪圆潭村人颜受足的聘请,到圆潭村当书塾教师。彼时,宝潭一带,盛行种植安溪铁观音。王成文通过了解,知道卖一斤铁观音的收入,可以买七八十斤大米。这远比当教师的收入要多得多,王成文也就产生了种一些铁观音的想法。

教书之余,王成文看见颜受足育茶苗时用的是传统的二芽二叶为一穗的茶穗。颜受足的家人捏出一粒一粒的土泥丸,再把茶穗扦在土泥丸中,然后一粒一粒摆在菜园圃上,盖上田土并浇水,上面用杉树枝搭架遮阴。一家几个人忙一整天,育好的茶田不过是一小块两三分的田地。操作过程非常烦琐,但成活率不是很高。

要知道,这一方法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茶树繁殖技术了。我国种茶历史悠久,但茶树繁殖技术进程缓慢。明朝中期以前,我国茶区种茶,全部是采取茶籽直播法,在明朝后期,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茶籽育苗移栽的方法。这两种育苗繁殖法,属于有性繁殖,不论是茶籽直播还是育苗移栽,都会改变品种属性,都容易发生品种变异退化,难以保持良种特性。

茶树栽培从种子繁殖到整株压条繁殖走了近千年的历程,从压条繁殖到长穗扦插也经历了两三百年。明崇祯九年,安溪茶农发明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就是将茶树某一枝条先人为地破损,然后将破损的枝条压入土壤之中,让其生根,然后剪下生根的枝条,移栽别处,此举开创了茶树无性繁殖的先例。1920年,二芽二叶为一穗的茶穗,也就是王成文所看到的茶树长枝扦插成功,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又迈进了一步。

王成文看见颜受足在育茶苗时的烦琐步骤,想起了少年时读书的学校礼堂内,有一株很漂亮的五色茶花,小孩十几岁时爱玩耍,也曾削了十几枝茶花枝梢,插在园地里养育,后来长活的,有那么一二株。

既然颜受足捏土丸插茶穗会成活,那何不像插茶花穗一样把茶穗也直接插在苗圃上,看看是否可以成活。

王成文干脆就用一芽一叶一节的茶穗试试扦插看。王成文家也有种茶,但都是梅占,没有铁观音。于是,王成文回家时,就向颜受足提出要求,要买一斤铁观音苗穗,拿回家培育看看。颜受足问:“你苗穗要剪多长?”王成文说,就剪一芽一叶一节就好,但要选较长节的。颜受足说,这太短,怎么会活?王成文表示,不要紧,就试试看吧。

于是,颜受足就按王成文的要求剪给他一斤苗穗。拿回家后,王成文就在自家菜园里整了一小块地,铺上一层细红土压实,再把一芽一叶一节的铁观音苗穗直接插上去,然后浇水,搭架,盖杉树枝遮阴。

这样,王成文一个星期回家察看一次,交代家人三五天浇一次水。1935年春扦插后,过了一二季,扦插的铁观音茶苗已经发芽,至1936年春,茶苗成活有半数以上,王成文很是高兴,回到圆潭就跟颜受足讲。颜受足不信,特地跟到王成文家看苗圃,感慨地说:“这样育苗既省茶穗,又省工。”

1937年,富有科学意识的王成文,觉得培育茶苗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于是他又买了两三斤铁观音苗穗来扦插。那时候,王成文的堂弟、茶农王维显也前来学习堂兄的技术,在自家园地繁育了近三分之一亩的梅占苗,当年就获得成功。

1938年,原在厦门林金太茶行当套茶箱师傅的虎邱乡罗岩村人傅水寿回到罗岩,做起了制茶师傅,专事做茶。1941年,傅水寿来到平原村王维显家中,跟他学育苗。细心的傅水寿发现,王维显用单叶一节茶穗扦插能生根发芽。于是傅水寿返家仿效王维显的方法,在罗岩进行茶苗繁育,育出的茶苗自种一部分,又出售一部分。1943年至1944年,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便在罗岩区域内广泛传播开来,并通过走亲戚、人流来往等方式,由罗岩村向邻乡双都村、萍州村等地传播扩散,后普及整个安溪茶区。

茶农为茶苗浇水

短穗扦插法走向世界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溪县政府生产部门联合科研院校对安溪民间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逐步进行总结,编写培训教材资料,并进一步加以完善、规范和推广。

1952年,福建省农业厅派人与安溪县茶叶干部一起,在西坪茶区调查总结茶叶劳模的生产经验时,发现了茶农用短穗扦插繁育茶苗。1953年福建省农业厅又派人到安溪县专题总结茶树短穗扦插技术。1955年到1956年,国家分别在安溪、政和、福鼎等县农场建立苗圃,大面积用短穗扦插法育苗。

1957年,全国部分产茶县近百位茶叶干部在大面积育苗成功的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观摩学习,此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向省内外普遍推广,普及到全国各产茶省,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

1978年安溪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以集体的名义,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成为安溪的集体荣誉。

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为何如此广受欢迎?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农艺师蔡建明认为,这是因为短穗扦插育苗比起之前所有的茶树繁殖技术,能够很好地保留茶树的优良特性,苗穗用材少,育苗成活率高,移植容易等优点。回首历史,可以洞见,中华五千年的茶叶发展史,经历了从原始的茶籽直播,到压条分株,再到一芽二至三四叶为一穗繁育的长穗繁育,最后到一芽一叶或叫一芽一叶一节扦插育苗的短穗扦插育苗法,是一段极为漫长的演化过程。

可以说,作为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改变了茶叶发展史的进程。得益于这一项伟大的发明,今天全球土地之上的很多种茶树,都能够较好地保持久远的母本特性,今天的每一杯铁观音,都能够洋溢起淳朴厚重的属于安溪的风土韵味。

来源:泉州晚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余弟来:返乡培育优质茶苗带乡亲致富

  7月20日,雨过天晴,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揽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十几名农户正在茶苗基地里清沟排水、拔草。

  “这个是槠叶齐,是毛尖茶中的优选良种,这个品种能红茶绿茶兼制,产量高,茶期早,茶苗适应性强,非常适合山区推广种植,不愁销路。”合作社负责人余弟来指着去年培育的已有近20厘米长的茶树苗介绍说。


  据了解,今年65岁的余弟来,原是商城县丝绸厂的下岗工人。17年前,迫于生计,他携妻带子远赴温州务工多年,凭着自己踏实肯干,他在温州虽然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还拿到了锅炉工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可三个子女上学负担很重,加上自己岁数渐长,所挣工资还是不够家庭开支,2014年他家还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迫于无奈,加上思乡情结渐浓,2014年余弟来和家人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看到里罗城已不是17年前的里罗城,早已成为乡村旅游胜地,每逢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


  “回来后,看到依靠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的里罗城,依然还有部分乡亲生活贫困,生活质量与温州等大城市差别较大,就寻思着干点啥产业,既能让自己富裕起来,也能带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余弟来坦言。


  凭着对家乡气候和环境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和妻子瞅准了家乡茶产业发展迅速、茶苗紧缺的状况,他就和妻子商量搭建温室大棚,尝试培育茶苗增加收入。


  “当时琢磨着这件事很少有人做,又有市场需求,收益一定可观。”见过世面又有头脑的余弟来如此盘算着。


  夫妻俩说干就干。2014年,余弟来首先在自家的几分地上试着搞起茶苗培育,因为不懂技术,第一次投入的一万多元打了水漂。


  “俺俩心疼得好几天吃不下饭。”余弟来回忆,“可也不能一遇挫折就放弃啊。”凭着不服输的劲头,余弟来四处请教,边实践边摸索,终于在2015年育苗成功,当年靠着卖茶苗实现增收近2万元,也顺利脱了贫。


  创业的路必然是艰辛的,春季需要插苗而且杂草丛生,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是必须的;夏季高温干旱,夫妻俩经常从河里抽水灌溉;秋冬冷热交替,必需要及时给茶苗做好保温和透气,一年到头夫妻俩没一天闲的,但生活繁忙而充实。


  “起步阶段,乡村干部和乡亲们都很支持他,没有场地,村干部出面协调;没有资金,我们帮忙申请带贫产业无息贷款15万元;没有技术,县农技推广站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刚开始,销路不畅,我们就邀请县电视台利用各媒体在县内宣传。”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林新亮回忆说。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夫妻俩培育的优质茶苗槠叶齐和大白毫,比普通茶早10-15天,清明节以前可销售,茶叶可以卖个好价钱,广受大众喜爱,广销鄂豫皖三省周边县区。苗圃从最初的一亩扩大到如今的30余亩,茶苗从几万珠扩大到几百万珠。

  “余弟来、王顺芳两口,人很厚道,工资比别人给的高,100块钱一天,中午还管午餐,我经常在这里干活,一年可以挣一万多块(元)钱呢。”正在拔草的贫困户吴芳荣乐呵呵的说。


  “前不久又新扦插育苗5亩多,用工最多时一天60多人,这半个多月就付了5万多块(元)工钱呢。”里罗城村村支书陈启鑫介绍微笑着说。


  据了解,余弟来除培育茶苗外,还种有20余亩茶叶基地,卖茶苗和干茶一年总收入近60万。2018年,余弟来家就盖起了两层楼房,当年年底,余弟来夫妻还被伏山乡评为脱贫红旗标兵,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如今子女们都已立业,儿子也买了小轿车,余弟来生活美满幸福。


  “虽然我年逾花甲,可我越干越有劲,我的目标是,苗圃面积要发展到50亩以上,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增收致富,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余弟来信心满满地说。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金台资讯

找到约1,01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