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郑茶产业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2021年汉中市南郑区茶产业工作亮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启之年。陕西各产茶市、县(区)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稳面积、重创新、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的思路,着力提高陕茶供给体系品质和品牌,促进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1陕西茶产业发展亮点展播

——汉中市南郑区

茶产业是汉中市农业产业化“3+4+N”冠军产业之一,也是南郑农业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南郑区统筹财政优先保障、技术持续支持、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聚焦强龙头、建基地、优品牌、扩市场和延链条,初步形成串珠成线、块状成带、集群成链的茶产业发展格局,茶产业呈现高质高效发展态势。2021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24.7万亩,投产茶园19.5万亩,茶叶总产量12197吨,产值15.27亿元,综合指标位居全市第二,全省第四。

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生态茶园

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认真落实国家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约束,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茶叶产业规模适度。在南郑区12个镇、125个村大力实施“改造提升低效茶园、拓展荒山、荒坡扩建茶园和茶叶提质增效”工程。重点建设“汉中仙毫”核心产区、“汉中红茶”研发基地和黑毛茶原料供应基地。2021年,全区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682万亩,改造低效茶园1.5万亩,培育丰产茶园2万亩。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大力建设生态茶园,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引导绿色消费。法镇云山、牟家坝镇云峰寺等茶叶基地采取科学合理种树、留草、疏水、筑路、培土和茶园养鹅等配套措施,保持茶园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优化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量使用化肥,严格执行国家禁限农药使用规定,全面推行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

02

着力提升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按照规模化、清洁化和标准化要求,全面推行茶叶现代化加工,有效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南郑区茶叶企业228家,其中加工类163家。规上企业17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17家企业投产清洁化生产线25条。年产“汉中仙毫”329吨,产值3.22亿元;“汉中毛尖”等中档绿茶3429.95吨,产值6.47亿元;“汉中炒青”7912.05吨,产值4.82亿元;“汉中红茶”272吨,产值7055万元;“黑毛茶”原料初加工企业5家,产量254吨,产值588万元。不断拓展茶叶精深加工。南郑区茶叶技术骨干研发的“桂花红茶”填补了汉中市花茶空白。“绿娇子”茶业公司引进年产5000吨的茶粉挂面生产线1条,“汉予”牌红茶、绿茶挂面投产上市。

强化主导品牌和市场培育

充分利用“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毛尖”“汉中炒青”四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做精做响“汉中仙毫”核心产区品牌,做大做强“汉中红茶”品牌集群,做细做优“汉中毛尖”“汉中炒青”等大众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在区域公用品牌下打造个性化企业子品牌、匠心品牌。一是推广最优品种。大力推广“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国家级优质良种。2021年,全区繁育无性系良种苗圃200亩,出圃茶苗3000多万株,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二是擦亮最靓名片。南郑区政府通过专项资金扶持、公益品牌宣传、承办重大茶事活动,提升南郑茶叶知名度。成功举办陕西省第二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暨南郑区2021年赛茶大会;参加汉中仙毫全国经销商大会暨汉中茶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中茶杯、西安茶博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绿娇子”茶业公司获“中茶杯”红茶类陕西唯一金奖、新美新等6家企业在陕西十佳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6个“十佳”称号。三是生产最安全茶品。加快有机茶园认定和产品认证。建设4个星级示范基地、12家茶企追溯体系、8家企业获得“二品一标”认证、12家企业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4家企业获得ISO9000认证。

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整合利用茶产业资源,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茶科技、茶文化、茶旅游、茶休闲融合发展。牟家坝、法镇、红庙镇依托厚重的茶文化历史积淀和完备的茶产业全产业链,打造驰名陕西的茶叶小镇;水磨村、罗帐岭村、柳沟村、云峰寺村等利用当地茶园独特风貌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茶乡;完成“牟红公路”沿线5140亩新建补建任务,打造14公里万亩茶园长廊。牟家坝镇荣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省级“一镇一业”茶叶示范镇、10个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2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个市级茶叶农业示范园区。培育“绿娇子”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园区、汉山红茶标准化加工区、干龙洞古茶研究开发区、远山眉农村农业创业园区等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17个。

经过长期发展,茶产业从生产端到销售端集“种植、加工、品牌、销售、学研”于一体,生产要素不断聚集,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南郑区积极探索推广“合作社+公司+基地+市场+茶农”的茶产业发展模式,全区3.7万户茶农,9.2万人在茶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增收。在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带贫益贫7963户,户均增收2500余元。2000余茶叶加工技术人员、4500余茶叶营销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莫仪辉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

11月18日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公布

“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第七批推选结果

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莫仪辉

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

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的推选

旨在传承我国传统优秀制茶技艺

弘扬国茶工匠精神

充分挖掘展现长期深耕一线的优秀制茶人员

莫仪辉,男,生于 1970 年5月,南郑区法镇曹家坝村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国家高级评茶员,高级农民技师、高级职业农民,陕西省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任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郑县黄云翠竹茶叶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同时兼任汉中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汉中市工商联副主席,汉中市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汉中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副会长,汉中市农贸协会副会长,汉中市六大产业协会副会长、南郑区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席、南郑区茶叶协会会长,南郑区电商协会副会长。

1992年3月被陕西省教委授予“职业教育优秀毕业生”。

1993年2月南郑县委、县政府授予“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

2004年5月被授予“建设南郑十大杰出青年”;12月被授予“汉中市十大杰出青年”;12月被陕西省七部委授予“首届陕西省优秀青年农民”。

2007年10月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厅、农业厅授予“陕西省农村优秀实用人才”。

2010年12月被汉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质量管理先进个人”;12月被省委党校评委“优秀学员”。

2015年9月被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评为“EMBA茶专业优秀学员”。

2016年2月被市政协授予“优秀提案”;被汉中市委统战部等五部门评为“首届汉中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017年10月被汉中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聘为“汉中市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乡土专家”;12月被汉中市文明办评选为第四期“最美系列人物”。

2018年2月被授予“南郑区优秀政协委员”;被南郑区区委、区政府评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2020年5月被授予“汉中市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被汉中市工商联授予“疫情防控先进个人”;6月被授予“南郑区优秀政协委员”;7月被陕西省政协以“在脱贫攻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政协委员”名誉通报表扬。

2021年4月荣获陕西省第二届手工“制茶能手”;6月被授予陕西省“十佳制茶工匠”;9月莫仪辉成为第十四届奥运会、全国第十一届残奥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火炬传递手”;被聘为“陕西省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10月获得全国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永川秀芽”杯全国茶业加工技能总决赛“优秀奖”;11月被市政府“放管办”聘为“改革体验官”。

2022年6月,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级制茶师。

莫仪辉自 1988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投身于茶产业发展一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将公司由一个只有 18 平米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现代化省级农业园区,陕西省农业产业华重点龙头企业。为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他先后参与了“汉中珠茶”“衮雪香茗”“黄云翠竹”、“汉水翠峰”、“控量富硒茶”等茶叶项目的研制,并获得科技进步奖。2012 年从浙江引进龙井长叶、平阳特早、中茶 102、陕茶一号、翠峰等全国优质良种茶树在青树镇七里村建成 200 亩母本茶园,进行对比选育试验,开展无性系繁育工作,改良了南郑茶树品种,极大地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为推动了南郑茶产业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率先引进三条茶叶清洁化生产线进行“汉中仙毫”“汉中红茶”“汉中毛尖”等新工艺探索,对如何将茶叶“又好又快”的加工出来积累了一整套新经验,为茶叶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作为公司质量总负责人,清楚的认识到质量与品牌的共生的道理,不但对产品质量有苛刻的要求,还将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对“QC小组”和首席质量官如何建设公司的“质量提升、品牌建设”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项目的实施,“绿娇子”系列产品的市场份额得到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公司注册了六枚商标,其中“绿娇子”、“黄云翠竹”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2015年和 2017 年绿娇子牌绿茶和汉中红茶分别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

2016年以来来莫仪辉带领公司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投身精准扶贫,秉承致富思源,回馈社会理念,帮扶七里村等5个村 514户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取得显著成果。2020年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2022年积极主动包连黄家沟村 131 户脱贫户,先后通过公益捐赠、产业带动、捐资助学、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来源:陕西省茶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南郑持续实施提效行动,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南郑区坚持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具有南郑特色的“3+4+N”农业特色产业体系,锚定茶叶特色优势产业不动摇,久久为功,持续实施茶叶提效行动,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5万亩,可采摘茶园21.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17.2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1.32万吨,干毛茶产值16.8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达到5100元。

01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先后组织召开了2023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2023年春茶生产工作会,印发《关于下达2023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任务的通知》,全面安排部署茶叶产业链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汉中市南郑区推进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2023—2025年)》《汉中市南郑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2023—2025年)》,明确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工作任务。

02强化科学技术支撑

推行技术人员联镇抓厂,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结合开展“三个年”活动,深入茶企、茶农、茶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累计开展茶园施肥、修剪、加工、无性系繁育等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人员1650余人次。聚力打造马鞍山生态茶园、朱家河生态茶园、柳沟生态茶园等17个市级生态茶园基地,示范引领全区茶产业发展。2023年新认定5个市级生态茶园基地,面积达4330亩。培育丰产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1万亩。举办全市汉中仙毫标准化加工现场培训会、汉中蜜黄及花果香型红茶生产培训会。严格执行茶产品标准,强化质量兴茶理念,抓好产品质量监管。

03强化夏秋茶开发利用

依托市茶业发展中心、茶叶专家工作站,大力引入双锅曲毫机、萎凋槽等新型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建立控温室,采用可调控灯光补光技术,开发出汉中蜜黄、红茶、白茶、茉莉花红茶、玫瑰花红茶和桂花红茶等夏秋茶新产品。法镇农茗园茶业公司建成夏秋茶加工为主的生产基地,打通外贸茶销售途径,生产销售外贸茶90吨,白茶20吨,黑毛茶50吨。全区夏秋茶产量4355吨、产值2.09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的40.9%、56.3%,实现了产品多元化,延伸了茶产业链条。

04强化龙头企业建设

积极培育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陕西新美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7个省市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18家企业实现连续化、智能化、不落地加工。在第十九届茶业经济年会上,南郑区汉山茶业有限公司荣获“全国重点茶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拓宽市场营销渠道。鼓励各企业在传统的店面销售、零售批发方式基础上,通过微信、抖音、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开启线上销售,增加销售额。现有15家茶企建立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建成汉中福地茶业有限公司电商产业园,年交易量25吨。谋划编制了陕南茶叶交易中心、南郑区夏秋茶提质增效生产研发、汉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53亿元。全力打造红庙镇罗帐岭生态茶园,法镇汉祥、云山茶园,牟家坝镇云峰寺、柳沟茶园,青树镇马鞍山生态茶园等6个茶旅融合示范园,不断完善茶园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培育茶产业新业态。

05强化品牌宣传推介

以品牌培育为核心,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全区现已注册有80余枚茶叶专用商标,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茶企6家、绿色产品认证茶企4家。17家茶企已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组织10余家龙头企业,相继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2023年汉中市茶叶展示展销活动,杭州国际茶博会,第十七届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首届中国榆林茶文化博览会,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暨第五届丝路陕茶文化推广周等展销推介活动14次。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莫仪辉,被评为“国茶人物·茶业品牌官”。精心制作了《茶乡·希冀》专题片,举办南郑区茶产业发展专题讲座。先后组织12名制茶工匠参加省第三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2023年汉中市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陕西省选拔赛等赛事活动,获得各类奖项12个。在2023年省茶业协会“十佳”评选、“中茶杯”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第十四届国际名茶评比赛、汉中蜜黄暨桂花红茶质量评比大赛中,获得各类产品金奖9个、十佳称号4个,南郑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