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毛尖茶第一泡没味道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网红茶背后站着的中国茶业第一家族

  “300年一杯茶”。

  4月23日,全球好物推荐官薇娅,在直播室推荐八马。

  4月24日,罗永浩“认准这匹马,好茶喝八马”,累计销量超过10万盒。

  4月28日,人民直播、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央级媒体,天猫、京东两大电商平台,花椒、映客等直播平台,同时将直播镜头对准了由八马参与主办的安溪铁观音开茶节及中印东湖茶叙两周年活动现场,引发上千万人关注。

  多场直播,央媒、网红为什么都把焦点聚焦到茶,聚焦到八马?

  【全民买好茶难】

  茶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消费品之一,但买对茶、买好茶却始终是一件很烧脑的事。

  一位网名叫“熊二”的读者,就曾向华商君吐槽他从爱茶到恨茶的苦涩经历。

  山西人熊二原本没有喝茶的习惯,甚至很少碰茶。

  两年前,同事送给他一小罐西湖龙井。朋友馈赠不可负,熊二小酌了一杯。沁入心脾的清香回味良久,让熊二无法自拔,此后每天茶杯不离身。

  一罐喝没后,他到附近茶叶街,凭借提前做的一些功课,经过了数家对比,一番看、闻、拈,最终淘到自认为跟先前一样的西湖龙井,花500多元买了半斤。

  但回家一冲泡,熊二不禁眉头紧锁:颜色不太对劲,要比之前的深很多;味道也差了不少,不仅没有醇香,还多了点苦涩。

  “不会有问题吧?”爱较真的熊二不放心。

  几翻周折,他找到一位行家。

  对方二话没说,先把手指沾了点水,然后拈了拈茶叶。瞬间,行家的手指留下了绿痕。

  显然,这绿色是人工染的。熊二差点原地爆炸,“只听说过以次充好,旧茶翻新,怎么还有更狠的染色套路啊?”

  此后,熊二再也不碰茶。

  在买茶、选茶的“迷途”上,跌进坑里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吴晓波频道曾做过一份相关研究,针对好饮茶的南方四省2000名新中产用户(年龄集中在70后、80后、90后)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86%的新中产在买茶时踩过坑,其中将近一半遭遇了品质造假,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压根不知道是否被坑过。

  而这些人中有96%对茶的种类和品类分不清,比如喝茶10年,不知道铁观音就是乌龙茶。

  ▲数据来源:吴晓波频道晓报告

  一串串令人揪心的数据,正是全国人民买好茶难的缩影。其背后藏着两大主因——消费者认知难;行业欠规范。

  认知难并不是消费者太笨,而是中国茶太复杂。

  在茫茫多样的茶里,仅主流茶就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七大种类,每个种类下又延伸出N个品类。

  光绿茶中知名度较高的就有毛尖、毛峰、龙井、碧螺春、竹叶青、剑毫、猴魁、瓜片、青顶、白云、银毫等十几个,主流之外又有多少呢?

  有位茶商极有耐心地为网友列出了他所知道的绿茶品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单单一个毛尖,居然有不同省份的12个产地?!

  品种不同,产地不同,茶的特点就不同,再加上炒青、晒青、烘青、发酵、半发酵等不同的制茶工艺,最终摆到市面的茶,可谓千茶千面。

  普通消费者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比学会一本武林秘籍还难。

  品种繁杂,也导致茶行业难以对各个品类都做出统一的硬性生产标准,这就给茶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割韭菜,留下了巨大空间——50元成本的一饼普洱可以忽悠至上万;普通白茶人工做旧后冒充10年老白茶……凡此种种已不胜枚举。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的茶,甚至变成了玄学,变成了发烧友的投资、收藏。茶商们稍加套路就可获利不菲,也鲜有人愿意花力气创品牌。

  最终留下的,是茶行业的一地鸡毛和消费者无法丈量的心理阴影,茶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

  雪上加霜的是,以“雅”为尚的泡茶、喝茶过程条条框框太多,也直接浇灭了一部分人的兴致。

  茶之八难“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音:yuè;煮的意思),八饮”中,唯第一难属制作工艺,后七难全是给消费者设下的一道道坎,泡茶成了堪比烹饪的精细活。

  生活快节奏的追赶下,以食为天的国人尚且把一日三餐都交给了外卖,怎会愿意花功夫先脑补一堆选茶、泡茶知识,再去一一落实?

  新时代消费者需要一个懂茶的管家、顾问代为把关,让买茶、喝茶变得既安全又省心。

  【中华第一茶】

  多场重量级直播中都有八马,有网友直接发问:“为什么是八马?”

  2018年,由央视《大国品牌》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40品牌”盛典上,八马成为唯一入选的茶企,华商君对八马掌舵人王文礼进行了一次专访。通过其讲述,结合业内人的评价,或许可为读者呈现一二。

  纵观中国茶行业的历史,千百年来,从业者大都被称为茶商、茶贩,能称得上企业家的,打着灯笼难找。

  王文礼带领八马的出现,结束了这一尴尬局面。

  商贩与企业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倾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为了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后者则胸怀大局,心系社会民生,做点事顺带赚钱,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企业家“创造价值是真实的,利润不过是结果”。

  一家茶企所能创造的价值是什么?王文礼得出的答案是:为消费者制出放心好茶;以榜样的力量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创出大国品牌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40年40品牌”盛典上

  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发表获奖感言

  有如此格局,与王文礼自带的传承基因不无关系。

  回溯至公元1736年,王文礼的先祖王士让,在家乡福建泉州安溪县发现了一株特殊的茶树。悉心培育六年后,王仕让优选鲜嫩茶叶,反复试制,开创摇青、炒青(据称是制茶史上的飞跃)、包揉技术,将精心制成的茶托人献给乾隆帝。

  乾隆饮后,惊叹醇香稀有,赞为世间珍品。又见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犹如观音,便赐名“铁观音”,列为贡茶。

  此后,王氏家族世代事茶,坚持传承家族秘制工序,以品质如一、恪守诚信而闻名,“信记”茶行随着铁观音的茶名传遍华夏及东南亚。

  经历了战乱和公私合营,时至王文礼,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铁观音第十三代传人。

  正是看透了行业的混乱不堪,王文礼90年代重启祖业时逆向而行,选择了创立顶级诚信品牌之路,取名八马,寓意帝王之尊、正宗血统、拒绝平庸。

  王文礼很清楚,在投机取巧成风的行业想以一身正气立品牌,实在太难,“但正确的事总要有人去做,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

  为保证品质,八马进行了一场蜕变,将手工作坊变成了现代化车间,用智能设备替代人工,全流程标准化。

  在八马,从茶叶种植、加工,到物流、销售、管理,有超过30项标准化体系;在服务领域规范了110多项统一标准。

  以筛选鲜叶为例。一片叶子在质量检测中心,要经过农药残留、重金属、内含物方面的上百个指标检测,合格的叶子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正是这些严苛的标准把关,让茶叶的品质、安全性、稳定性,都有了质的飞跃。

  标准化体系之外,八马还建立了一套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一旦某个环节失误,产品出了问题,可第一时间倒查追责到源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出口日本的276项闯关检测中,八马顺利过关,其他茶企却被挡在了门外;为什么在国际茶王赛上,八马的铁观音屡获大奖;为什么八马出口的散装茶叶,每公斤价格是行业出口平均价的50倍。

  对品质的精细呵护,换回的是八马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几乎于不声不响间,八马就在全国开出了1800家门店,没有广告轰炸,只靠口碑,成为茶行业连锁专卖第一品牌。

  “一枝独秀不是春”。遥遥领先时,八马没忘初心,将多年总结出的好茶四大标准——安全、对口、正宗、稳定,向行业推广,倡导行业良性发展,并愿意为同行提供技术支持。

  应国家主管部门邀请,八马多次参与起草乌龙茶加工技术国家标准,为行业升级再添驱动器。

  这一年的今天,八马也迎来了至高荣耀的历史轮回——2018年4月28日,武汉东湖宾馆,中印两国领导人一起,在品茶、散步中共叙国事,八马提供的茶品和茶艺服务赢得两位领袖赞赏。

  而这,也不是八马第一次在国家外事活动中亮相了——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八马茶被选作官方用茶;2019年中法领导人豫园茶叙,提供茶品和茶艺服务的仍是八马。

  在国际政治对话的舞台上,八马作为中国五千年茶文化代表,将精益求精的东方工匠精神作了最真切的诠释。

  【好茶认八马】

  90年代至今,经过20多年对中国茶市场的专注、持续努力,八马茶业的大国品牌梦照进现实,八马对茶产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4月28日,八马再次受到央级媒体的全程直播关注。在八马与安溪县西坪镇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开茶节上,受疫情影响开年停产、销路受阻的茶农,因八马而迎来了新希望。

  随着一声响亮的“开茶喽!”在山林间回荡,数十位“茶仙子”带领数百位茶农走进茶场,用轻巧娴熟的采茶技艺开启了新一年的收成之路。

  八马与茶农们现场签约,并承诺收益保障:不压价、不欠款,有困难提前支付货款……一系列举措,为茶农复工复产注入了信心。

  没有茶农手中的一片好茶叶,就不会有消费者手中的一杯好茶,这是八马20几年来始终不敢忘记的原点。

  当越来越多的线下门店能触达更多消费者时,如何令其释放更大价值,被提上了日程。

  八马发现,全国店面中经常会有顾客咨询其他种类的茶,即使在八马买不到,出于对店员专业上的信任,也会停留片刻取取经。

  这让八马意识到:乌龙茶之外,消费者需要一个品类更全的省心、放心购茶平台。以八马对制茶核心技术的掌控,对构建这样的平台责无旁贷。

  八马想为消费者做两件事——推荐好茶、严选好茶。可以将其理解成一个茶管家,在买茶这件事上,八马来替无所适从的消费者把关。

  推荐好茶似乎不难。尽管中国茶品类无数,但销量是判断一款茶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八马结合中国茶消费大数据和行业最新趋势,将铁观音之外覆盖人群较广的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云南普洱、福鼎白茶等十大茗茶列为重点推荐茶。将中国六大茶类产品,成为八马门店的标配。

  其次是严选好茶。八马为此设立了两套考核标准:

  第一,必须符合好茶四大标准:

  安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质量可追溯。

  对口——符合消费者的口感要求和体质需求,如体寒者应推荐发酵茶。

  正宗——原产地、原树种、原工艺。

  稳定——还是那个味。

  第二,必须达到八马的三大选品标准——原产地的黄金产区;遵循传统工艺;来自名家之作。

  这就不太容易了。它意味着,八马需要对六大茶类十大茗茶从品种、土壤、种植、采摘、加工,到仓储、包装、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管控。

  八马做得很彻底。除原有铁观音种植基地外,又在全国布局六大茶类十大茗茶种植基地,将原有经验科学融合到各基地,推动全产业链的现代化管理。

  为了找到最正宗的好茶园,八马人可谓踏遍千山万水,到六大茶类十大茗茶的原产地,对黄金产区的茶园一一考察,探访工厂无数。八马甚至在合作利益上频频让步,有的则干脆自己来操刀。

  位于武夷山的牛栏坑是著名的岩茶产地,其中又以产量稀少的肉桂最为出名。八马经过甄选,从茶农手中承包一片优质的肉桂茶园,再以自有高端技术进行加工焙制,推出“牛一”品牌,市场反响超出预期。

  ▲武夷山牛栏坑肉桂因稀少而价高达上万

  值得一提的是,品质之外,八马也开始对喝茶的便捷性作出新探索。通过对茶叶进行特殊处理,八马的茶第一泡不必倒掉,不仅多保留了40%的营养物质,更让喝茶者少了一成麻烦。

  尽管制出一杯正宗好茶不易,但八马称自己的原则是“物超所值、实惠予人”,即使特级铁观音赛珍珠,也有25克60元的小包装,普通消费者也能品到乾隆点赞过的茶香。

  因为,“做一个品牌,尤其是大国品牌,就是要惠及更多人,而不是将自己束之高阁”,王文礼说。

  回看八马足迹,从老茶师到新传人,从乾隆帝到新时代消费者,制茶人变了,喝茶人变了,但,那杯茶始终没变,乾隆欲罢不能的铁观音还是那个味。

  “300年一杯茶”已经成为这匹马的血液,赋予了八马鲜活的生命和不变的初心。

  所以,不懂茶,想喝好茶:认准这匹马、好茶喝八马。

  一一END一一

  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华商韬略炎炎

  来源:华商韬略


俗人说茶

(《吃茶去》杂志)说起茶,中国人最不陌生了。因为茶的发源地就在中国,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在中国,从古至今,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雅士还是俗人,几乎都有喝茶的经历。

我是一介俗人,也喜欢喝点茶,但日常生活中却并未养成长期喝茶的习惯,对于喝茶也从不讲究,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也不多。但对于茶,我却有自己的话要说。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中国茶的品种很多,喜欢喝茶的也人很多,但是各茶入各眼,每个人对茶的品种和喜好程度也不同,对茶的感受也就各异了。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茶的典籍、文献及著述也是汗牛充栋,无以计数。

与粮食一样,茶来自于一种植物,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天地之间的精华。但茶与粮食却有大不同。粮食供人一日的三餐,可以裹腹,可以延续生命。茶对于人来说,似乎可有可无,不喝茶人照样能活下去,但光喝茶不吃粮食那是万万不行的。话虽如此,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茶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吃了粮食,人的肚子不饿,心里不慌,但总觉得缺点什么。有了茶,人的生活才多了一分悠闲和优雅;喝了茶,人体也多了一些健康。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鲞铺》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代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写道:“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中国,不管家穷家富,家家都有人在喝茶,而且都以茶来招待客人。你不管去谁家里,坐下来之后,主人就先给你沏上一杯茶喝上,然后才开始说事。这是中国的人情风俗,几千年来皆是如此。有些人,不但在自家里喝茶,在别人家里喝茶,而且会邀上朋友专门去茶楼里喝茶,甚至还把茶叶作为礼品送人。由此可见,喝茶对于中国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

喝什么茶叶?用什么泡茶?用什么盛茶?如何煮茶?如何沏茶?如何喝茶?这些在中国讲究甚多,人们称之为“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国,但被日本人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的古人喝茶是特别讲究的,但到了当代,除了一些所谓的名流、雅士之外,一般人似乎对喝茶并不怎么讲究了。富人、名士有他们的喝法,穷人、俗客有他们的喝法。富人、名士喜欢喝的是名贵的茶;穷人、俗客就喝普通的茶。富人、名士用山泉水泡茶,穷人、俗客就用井水、自来水泡茶。富人、名士用名贵的玉器、瓷器杯子喝茶;穷人、俗客用粗瓷碗、玻璃杯、搪瓷缸甚至一次性纸杯喝茶。富人、名士慢条斯理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穷人、俗客就大口大口地饮。不管怎么喝,大家喝到嘴里的都是茶,其它无关紧要。

“杯中乾坤大,茶里日月长。”茶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物什,但内涵却是很深远的。喝茶的人很多,但大家对于茶的品味、感受、理解、认识却是大不一样的。有些人喝茶,喝的是品位、情趣、意境、文化或者更多的东西;有些人喝茶喝的只是茶的味道,有些人喝茶喝的是它的保健功效,更多人的可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解渴的饮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妙玉有一段嬉笑贾宝玉喝茶的言论:“一杯是品茶,二杯就成了解渴的蠢猪了,三杯可就是饮牛、饮骡子了”。我认为,妙玉的调侃之语虽然不无道理,但不能就说怎么喝茶就高雅,怎么喝茶就低俗或者愚蠢。因为,茶本来就是一种解渴的东西,所谓的其它东西是后人附加上去的,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在我这三十多年的生活中,也有过一些喝茶的经历和感受。

我的家乡在关中的西府。我们那里从不产茶,但是乡民却一直有着喝茶的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喝茶,但以老汉居多。记得我小时候,我们那里的老汉喝的最多的是那种形状类似小窝窝头的圆坨坨茶,对于品牌和品种似乎没什么讲究。老汉们常把圆坨坨茶掰上一小块放在搪瓷缸里,然后倒上开水,放在火炉上熬,等水沸腾之后,茶液颜色变成黑青色之后才算是熬好了。然后,他们把熬好的茶水倒在另外一个搪瓷缸里喝,喝完了再继续熬。谁家要过红白喜事时,大门口席棚下的礼桌旁总有人专门在熬茶,供那些前来看秦腔戏的老汉们喝。我小时候曾经几次喝过那种熬过的茶,口味酽浓苦涩,简直难以下咽,但是过一会之后嘴里会泛出一丝丝甜味儿。常喝熬茶的老人,大都牙齿黑黄,样子很是难看。我当时想不通,熬茶这么难喝,为什么老汉们还这么爱喝?有些老汉就告诉我:熬的茶喝着劲大,提神解乏。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我想这是庄稼人的苦中作乐,他们习惯了苦,能从苦中品出甜来吧。

我父亲是一个爱喝茶的人,不过他一般喝的是泡茶,泡的大多是茉莉花茶。泡茶的味道有一丝淡淡的清香和甜味。我上小学到初中的那几年,几乎每天跟着父亲喝茶。刚开始,父亲不让我喝,说是碎娃喝茶不好,喝多了晚上会睡不着觉。父亲喝茶的时候,我会给茶杯盖里倒一点抿上几口,慢慢也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父亲的茶基本上都是我给泡的,父亲见我勤快,也喜欢喝茶,慢慢也就不再说我了。后来,我给他泡茶的时候,也会顺便给自己也泡上一杯。父亲就常说我小小年纪竟成了一个“水烟客”(西府方言,意思是说能爱喝茶抽烟)。实际上,那时我只爱喝茶,不会抽烟,更不敢在大人面前抽烟。直到我上了高中之后,开始长期在学校寄宿,慢慢地和父亲相处得少了,也就再很少喝茶了。

参加工作后,我一个人很少有闲情逸致去喝茶、品茶,也几乎没有买过茶叶。七八年前,曾有人送过我一套茶具,我就打开看过一次,然后放在房子的角落里再没动过,红木外盒上已然落满了一层灰尘。有几次喝茶,是和同事、朋友去的茶楼,当然喝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聊天说事,图得是一个环境的幽雅清净罢了。尽管在茶楼里我喝过不少名茶,什么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等等,但是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俗人来说,好像喝什么茶都似乎没有多大区别。关于茶的品种、分类、口味及制作工艺等,我也一直没有好好研究过,也很少和别人去谈茶。在我看来,只要是茶,都是好的,不在于喝什么茶,也不在于怎么喝。去茶楼喝茶,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应酬,算是附庸风雅吧。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的初春去长安县一个朋友家里喝茶。去朋友家喝茶之前的半个月,有一次我与一个同事喝冰啤喝出了点胃病,吃了几大把的胃药都未见效。到朋友家里后,人家给我倒了一杯绿茶,我们边喝边聊。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茶喝得越多,我的胃部就越是胀痛。我终于坐不住了,就问朋友家里有没有胃药。他说没有,又问我怎么回事。我就说明了原由。他笑了笑说,不着急,我给你换一壶红茶喝喝看。我忍着胃痛说,再喝茶我估计就该躺医院了。他说,看来你不懂茶啊,红茶有养胃之功效呢,你先喝一杯再说。没一会功夫,一壶红茶就泡好了。他先给我倒了一小杯。我迫不及待呷了几口,很快就把一杯红茶喝完了,然后又连续喝了好几杯。几杯红茶下肚之后,胃痛果然很快就减轻了许多,半个小时后,我感觉自己跟正常人几乎没什么两样了。我们又继续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起来。临走时,我对朋友表示感谢。他说:“你以后要好好研究一下茶,也要多喝茶呢,这是个好东西。但是你现在有胃病,尽量别喝绿茶,多喝点红茶,红茶养胃呢……”他正说着,就把自己的一罐红茶给我分装了半罐。我不好意思要,他硬塞在了我的背包里。回家之后,我坚持喝了一周多时间的红茶,胃就不再胀痛了,比吃药还管用。后来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好友如茶》,对此事进行了记录。从那以后,我对茶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慢慢关注起茶的文化来了。

茶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可见,茶叶的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它饮料所无可替代的。适量饮茶,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但也应注意喝茶的量和浓度。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茶,特别是绿茶,过量会引起肠胃不适;神经衰弱者和患失眠症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否则会加重失眠症;服药的人不应该用茶水送服,以免降低药效;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因为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在中国,从古到今一直有人在喝,不但中国人喝,而且从我国西汉时就随着瓷器、丝绸出口到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等国家。因此说,茶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我这个西府俗人,以前有饮酒、抽烟的恶习,唯独对喝茶一直没有养成习惯。步入而立之年后,我发现饮酒、抽烟对身体的伤害越来越大,现在正想方设法逐渐戒除这些恶习。但人总得有些物质上的嗜好吧,不然生活过得也太寡淡了。于是,我就想到了喝茶。喝茶不仅能解渴生津、养生保健,还能陶冶性情,何乐而不为呢?

好了,不说了,我那里还有一罐“陕青”放了都一年多了,还没怎么动过呢,我现在就去泡一杯吧。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刘省平)

2019年正皓茶 傣家竹筒茶 评测: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当春天来临时,最先知道的当属茶与属茶人了。当别的花茶树木还没从冬天的休眠中舒醒过来时,茶树便已经慢慢的长出嫩芽来;当大地还是一片残冬的萧瑟时,茶人已经在杯中享受春天的绿色和清香。

有人认为,早春茶应该属全芽茶的为最好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全芽茶,它的发育还没有完全,味道鲜爽不足、而且还会有一点的苦涩,看起来很不错品起来味道就不怎么好了,养目不养舌。春茶应该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这样的才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氨基酸、维生素多集中在一二叶,而氨基酸是形成茶叶鲜爽度的主要成分,也是形成茶叶香气的重要物质。

就绿茶来说,喜欢喝茶的认识应该都有听过“春茶贵如金”的这种说法。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积聚了一个冬天吸取的阳光雨露和天地精华,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时刻生长开来,茶芽营养成分丰富,比如构成茶叶鲜爽度的主要物质———氨基酸,含量达到3左右,而且茶多酚和氨基酸比例适中,维生素类的含量也是全年中最高的。因此,春茶的颜色看起来翠绿明亮、外形看起来十分的美观、茶叶的香气十分的馥郁、品饮起来滋味鲜爽,春茶的茶叶品质是夏茶和秋茶无法与之相比的。

茶叶采摘共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采茶口味不同。春季以绿茶口感最佳。因茶树经一冬的休养,加上春季雾露的滋润,所产茶制成的成品,口感甘甜爽口,香气浓郁。

春茶分别有早春、明前、雨前,即春天第一批拆摘茶,清明前采摘,谷雨前采摘。由于明前,雨前茶采茶期短,产量有限,拆摘时节最佳又难控制,所以也比较珍贵,尤其是明前茶。

茶叶制造要选夹心叶,好的绿茶要确保手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一芽一叶初展是指在清明前茶树生长状况,茶青非常嫩,此标准已可进行采摘。一般来说,一芽一叶也称旗枪,一芽两叶也称雀舌。(为什么我们在百度上搜索“雀舌”,得到的却是贵州雀舌呢?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叫贵州雀舌为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严格地说,贵州的湄潭翠芽大多是单芽的,并非像雀舌的一芽一叶初展的标准,只是后期采摘的湄潭翠芽也有一芽一叶的,所以也被默认为“贵州雀舌”。贵州的另一种绿茶都匀毛尖,泡开后是一芽一叶,也有人称其为雀舌;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雀舌不是一个茶的品种,只是一种绿茶的形态。但凡绿茶,只要形如雀舌,均可称为雀舌。比如江苏的金坛雀舌,浙江的余杭雀舌,安徽的黟山雀舌、金地雀舌,四川的巴山雀舌,福建的天山雀舌等等,都是如此。而武夷雀舌,却并不是绿茶,而是岩茶的一种。所以在这里单独列出。)就是清明节以前一般是4月5号以前的茶树优质芽叶嫩度好,又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半开展,一芽一叶。用这种原料制作出来的干茶,条索紧细显毫,滋味甘爽回甘

夏茶顾名思义为夏天所采之茶,在小满至小暑即6月初至7月上旬采摘制作的茶。夏茶俗称“雨水茶”。由于夏天气候炎热,温度较高且日光强烈,加之雨量充沛,致使茶树新梢迅速生长,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因此制作的茶味苦而涩。

秋茶为7月中旬以后采摘加工制作的。7月下旬已入初秋,由于秋末雨水甚少,叶片随之枯老,加之历经春夏采摘,茶叶里的营养成分已显贫乏。在云南的滇西南有一种叫“谷花茶”的秋茶颇有韵味。那时节,秋天的田野里谷花飘香,或许是茶叶里吸纳了谷花的清香,故此,冲泡的茶汤里飘荡着一丝丝淡淡的谷花香。此茶堪称茶中一绝,甚是难求。

冬茶,对于长江南北茶区的茶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品种,对于众多的茶客也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冬茶分为秋芽冬采和冬芽冬采,冬芽冬采品质为上。冬茶也叫冬片,20个世纪30年代末,云南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先生初至滇西凤庆时为秋末冬初,在他的《滇红史略》里对凤庆冬茶这般记述:“沿长江南北一带地区不产冬茶,而云南迤西顺宁(凤庆)初冬尚能生产这样的高级红、绿茶叶,诚属可贵。”冬茶由于产量甚少,价格也较为高昂。然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冬茶的采摘是一种逆天行事、有悖于植物的调养生息,有点儿秋行春令,应该不足为训。

四季茶各有千秋,难分轩轾、瑕瑜互见。当然,春茶应略高一筹。从茶叶的色、香、形及开汤后来分辨四季茶之不同特点。

一、正皓品牌介绍

勐海正皓茶业有限公司,坐落于被誉为“中国普洱第一县”——勐海县境内,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力求打造高品质、高品位普洱茶的专业企业。品牌依托勐海地区得天独厚的普洱茶树资源优势,坚持以名山名寨的乔木春茶为基础原料,融合传统古法和现代高标准的制茶工艺,赋予弓箭精神,缔造纯正滋味的高品质普洱茶;坚持以消费者为根本,秉着“正本清源,皓气明心”的品牌经营理念,发展绿色、自然、健康的现代茶饮,致力于让纯正皓茶香飘九州,助力茶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二、正皓傣家竹筒茶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竹筒饭,但是应该很少人听过这个竹筒茶吧?虽然主要用来制作的很多都是用毛青,但是其实很多其他种类的茶,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加工。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很多民族都有竹筒茶,其中我们傣族同胞的竹筒茶文化尤为经典,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且非常热情的民族,这道世代相传的茶饮也就是他们很自豪的待客茶。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子、双江等30多个县区。

根据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 "百夷"、 "伯夷"等。

傣族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西傣文又称傣泐文,主要通用于西双版纳地区;德傣文又称傣那文,主要通用于德宏地区。

傣族竹筒茶,傣语称为“腊踩”,选用不易生粉的云南玉竹,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杀青,揉捻等工序后,装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内进行烤茶工序。竹筒内的茶软化后,茶人将会用木棒压实,再次填充茶叶,多次循环,使茶与竹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周而复始地填、烤、压。外层烤焦的竹皮削去,竹子的一侧开一个十多厘米的空,让竹筒内的茶后期转化,竹与茶的结合,香甜润滑。

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将竹筒茶制成菜来吃,基本的做法就是将煮熟的茶叶压入竹筒中,然后用特殊的方式保存一段时间后,茶叶发酵,最后再劈开竹筒将发酵后的茶叶取出来,加入香油或者其他调料,制成菜品。有点类似于腌制的咸菜。但是这样的美味,暂时没有找到很多相关的记载。

三、试饮

(一)外包装

 包装正面

包装正面 

包装正面

 竹筒正面

质检报告及合格证  
竹筒正面 
竹筒正面 
竹筒背面 

竹筒背面

竹筒背面

产品信息介绍

品牌:正皓

分类:普洱茶 - 生茶

厂家:勐海正皓茶业有限公司

规格:500克/筒,12筒/件

净重:500克

工艺:生茶

形状:礼品茶

年份:2019/8/28

原料:选用2017年布朗山的茶叶

标准:GB/T22111-2008

保质期:在标准规定的存储条件下,适宜长期保存

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世代相的一道待客的传统茶饮。竹筒茶又被叫做“女儿茶”,在很早以前,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就用这一筒筒的茶叶作为女儿陪嫁的嫁妆,茶如女儿,茶叶满竹,自有“喜乐满足”之寓意在其中。竹筒茶是竹与茶的完美结合,竹无俗韵,茗有奇香。以竹筒作为贮茶容器的好处有很多,一方面是竹子有不错的防虫除异味的效果,另一方面茶人可以在竹筒身上留下透气孔,加快茶叶的转化。另外,它便携又美观大方的特点,也让它成为送礼的佳品。外包装为土黄色硬纸盒,简约大方牢实,有效保障竹筒茶在运输期间不受挤压,同时有效阻隔外界空气进入竹筒,使得保存更长时间。内有质检报告及合格证,茶叶食用放心,不愧为大品牌。

(二)试茶

这是一道难题啊。好不容易拿到竹筒茶,拿到手后却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把竹筒里面的茶叶取出来。首先我想到的是从镂空出取出,其次是用菜刀把竹筒劈开。

用到茶刀、茶针,可惜太过费力,碎茶很多,放弃。 

用了两把菜刀才把竹筒顺下劈开。将茶从竹筒开后撬出,可清晰的看到条索盘结紧致色泽墨绿油润,茶毫外显,此时茶香、竹香交融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取茶7g,120ml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矿泉水等开启试饮。  

第一泡 8秒出汤

第二泡 7秒出汤 

第三泡 7秒出汤

第四泡 8秒出汤

第五泡 10秒出汤

第六泡 12秒出汤

第七泡 15秒出汤

第八泡 20秒出汤

第九泡 25秒出汤

第十泡 30秒出汤  

洗茶时,有缕淡淡烟味,无其它杂味。一道出汤,茶汤略显清淡,洁净透亮,口感柔顺滑二道出汤,条索渐渐舒展,汤色深,金黄透亮,入口香气较显,茶汤细腻柔顺口感柔顺滑无涩感苦感三道往后,茶汤饱满度增强,水路细腻,汤中出现少许苦感,但毫无涩感,茶汤依然柔顺滑,苦感入口即化,回甘从舌底袭来,喉部很快出现清凉、甜润的感觉水含香,既有花香,又有竹香好不舒服!杯底花蜜香浓郁逐泡品饮,茶汤始终清澈金黄通透,入口轻柔、顺滑,不淡泊,无断层感,茶汤甜度越来越高,加上回甘不断,使人陶醉其中。


叶底肥厚匀整,舒展自然色泽黄绿,叶质柔韧。

浓厚的民族风味融合了竹和茶的气息可谓茶入竹中,自成天地。竹筒防虫隔水更好地存放普洱茶,同时丰富普洱茶的香气和韵味。在普洱茶每时每刻对竹香的吸纳下,普洱茶原有的越陈越香特质更令人值得期待收藏一筒竹筒茶,等待陈香显现、竹香完全融入普洱茶中,而后几友簇拥而坐,感受竹筒茶久经岁月的极致韵味。最后,感谢新茶网在疫情期间给予的试茶机会,愿一切早些恢复平静,中国加油!  
图文:一生清闲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