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陆羽茶坊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云县大勐麻寨的文化底蕴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茶马古道既是商道,又是政道,还是旧时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通道,就云南省的临沧地区而言,大勐麻寨是受茶马古道影响最大的区域,可以说,大勐麻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茶马古道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由大勐麻寨简称得名的大寨镇在傣语里就有茶马古镇之意。




“大勐麻茶马古道遗址“
      勐麻:又写作猛麻,系傣语译音,傣语"勐"意为"城镇"或"地方","麻"意为"马",因驮茶叶的马帮甚多且多沿勐麻河槽子经过,当地人称之为勐麻槽子或勐麻槽,汉意即:马帮多的槽子或马多的槽子,引申为现代汉语的:茶马古镇之意,因驮茶盐的大马帮南来北往,自古以来乃临沧地区茶马贸易之重镇。


    

《云州志》-康熙年间


  据《顺宁府志》、《云州志》及民间口碑,现辑存介绍,以供鉴赏。


       贸易之繁荣-大四方街:在现大寨老街,古时各地马帮从勐麻四面八方的大山聚集而来贸易茶盐,因贸易繁荣盛大,称之为大四方街,今仍把四面八方而来的人称之为四山人。

      马帮之聚集-马街:因大勐麻茶盐贸易繁荣,南来北往马帮聚集,久而久之聚集成街,今天茶房乡马街村由此而起。

      饮茶之兴盛-茶坊:当时茶房因地处交通要道,是大勐麻寨、大石、邦东到县城;后箐、涌宝到临沧的必经之地,大猛麻土司官员在街子桥头(古称)开设茶坊,专以接待过往官员及客商,后设茶房乡。

      后起之新秀-那罕:从昔归往大勐麻寨方向,有一村名那罕,相传系傣语译音,傣语"那"意为"田","罕"意为“金子”、“王子”、"官家",既:大勐麻土司官家的田之意,那罕现在已成为普洱茶名寨之一。

出马匹的村-养马村:云县杨光旭先生撰文指出:明清时期,为解决运输、马帮出行之需求,大勐麻土司俸氏派人在澜沧江畔水草丰茂之地建牧场,饲养骡马,上贡到土司家以供役使。岁月沧桑,牧马人繁衍开垦,牧场变成村落,今之栗树乡养马村由此而起。



产贡茶的寨-茶寨:茶寨是大勐麻土司管辖辖区内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村寨之一,上贡到土司家的茶叶自明代便是大勐麻土司进行礼仪活动和祭祀的贡茶,亦在道光年间上贡到北京得道光皇帝封为贡茶,现尚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保留。
1、茶寨岩茶山: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写,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遍寻茶源,并对产茶之地进行总结,他认为茶之上品出自烂石,所谓烂石,是指风化较完整发育良好且未种植过作物的碎石土,其矿物等养分齐全,结构良好,为茶树生长的上佳之地,所产茶叶数量稀少,品质亦更高。
岩茶山为一整块石头经风化而成,石上种植于明、清、民和改革开放各时期茶树数百颗,古中小树并存,上百颗茶树独生于一整个经风华的石头之上,乃世间少有。
2、马道嗞 (音:资):又写作马到嗞,史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丽)土司思伦法率众10余万人攻景东,打通临沧地区通往景东等地道路”。缅宁(临翔)至景东的驿道(东北线)由县城起,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东街,过澜沧江嘎里渡入景东,从邦东街往北,经大石(云县大朝山西镇),到勐麻(云县大寨),再到云州(云县城),是当时盐茶等大宗贸易往来的主要干道。当时马帮盛极一时,拥有骡马少则二、三头,多则数百头,大马帮并配有武器。密林深处随时可见“山间铃响马帮来”。
       在距离大勐麻寨不足百米的茶寨村脚有一处坡很陡的道路,古时马帮来到这里的时候上很陡的坡,使劲到嗞起嘴漏出牙齿来,得名马道嗞,马道嗞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交叉路口,从马道嗞南线过邦东那罕昔归,可东进景东西出缅宁。北线到云州再过凤庆到大理后亦可北进西藏,东达昆明,西线入棠梨坝、官房到蚂蚁堆、勐莱坝后可进镇康和耿马后出缅甸,东线过纳贡田出糯洒栗树到景东、虽然山川险阻,万水千山,途中行旅艰难,既无舟楫之利,又无车马之便,交通运输仅靠人背马驮,然商业贸易尚称发达,流通亦畅,内、外贸易均备,国外运至缅甸腊戌、仰光;省内到云县、耿马、景谷、墨江、昆明诸地,经马道嗞向国内外输送茶叶等产物,虽然西线的茶叶流量不如北道,但商帮实力强于北道,且多为持枪商帮。其商帮多以腊戍(缅甸国土)为终点,或以茶易纱,或以茶易土锅等,其目的是谋取利益。北线则不同,商帮在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及百货驮进来的同时,也将外面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带了回来。所以说北线对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茶马古道北线带来的这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文化,为勐麻片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翻阅《云县志》及有关史料发现,从明朝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大勐麻土司管辖的区域早在1707年就拥有了获时省府认可,在勐麻文丰尧上开办 “文宫小学”,也涌现出了像仕途进士杨国翰和例贡进士李凌雲,例贡进士赵国正等一大批文人雅士。



大勐麻进士杨国翰和进士牌匾




大勐麻赵家花园进士石




临沧有一个因茶得名的寨子-茶寨



贡茶寨
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文丰行政村,直线距昔归26公里、那罕19.6公里、纸山箐8.2公里、昔元6.6公里,地处大寨镇大寨行政村北,东隔河邻文蚌,北连鱼塘组,西接棠梨坝村,西南与大寨村福寿组交界,为澜沧江支流勐麻河畔,因历史上茶寨的茶叶和纳贡田的米作为贡品上贡到大勐麻土司而得名茶寨。

贡茶寨位于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的云南临沧,临沧是普洱茶原产地和滇红茶、大叶种蒸青绿茶的诞生地、是中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贡茶寨地处临沧邦东大雪山东北支脉东端,地处横断山系澜沧江山脉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贡茶寨是大勐麻土司管辖辖区内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村寨之一,上贡到土司家的茶叶自明代便是大勐麻土司进行礼仪活动和祭祀的贡茶,亦在道光年间上贡到北京得道光皇帝封为贡茶,现尚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保留。



                                “文章瀚博古文丰,茶韵飘香贡茶寨

1、  1707年获时省府认可,在尧上开办 “文宫小学”,汉语教育推动了云县的文明进步,为云县志最早的官办小学,赵家花园的古柏、丹桂、进士石、进士纪念碑、以上无不在诉说着此地自古以来文化丰盛,取文化丰盛之意得名文丰,贡茶寨是大勐麻土司管辖区域内人工栽培茶叶最早的村寨之一,因历史上贡茶寨的茶叶到土司家,自明代以来便是大勐麻土司进行礼仪活动和祭祀的贡茶,而得名茶寨。


贡茶寨岩茶山
      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写,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遍寻茶源,并对产茶之地进行总结,他认为茶之上品出自烂石,所谓烂石,是指风化较完整发育良好且未种植过作物的碎石土,其矿物等养分齐全,结构良好,为茶树生长的上佳之地,所产茶叶数量稀少,品质亦更高。
2、岩茶山:为一整块石头经风化而成,石上种植于明、清、民和改革开放各时期茶树数百颗,古中小树并存,上百颗茶树独生于一整个经风华的石头之上,乃世间罕有。



3、马道嗞(:史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丽)土司思伦法率众10余万人攻景东,打通临沧地区通往景东等地道路”。缅宁(临翔)至景东的驿道(东北线)由县城起,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东街,过澜沧江嘎里渡入景东,从邦东街往北,经大石(云县大朝山西镇),到勐麻(云县大寨),再到云州(云县城),是当时盐茶等大宗贸易往来的主要干道。当时马帮盛极一时,拥有骡马少则二、三头,多则数百头,大马帮并配有武器。密林深处随时可见“山间铃响马帮来”。
       在茶寨寨子脚有一处坡很陡的道路,古时马帮来到这里的时候上很陡的坡,使劲到嗞起嘴漏出牙齿来,得名马道嗞,从马道嗞南线到邦东那罕昔归马台、北线至云州过凤庆大理达昆明,西进棠梨坝、官房到蚂蚁堆、勐莱坝到耿马孟定出缅甸,东过纳贡田出糯洒栗树到景东、虽然山川险阻,万水千山,途中行旅艰难,既无舟楫之利,又无车马之便,交通运输仅靠人背马驮,然商业贸易尚称发达,流通亦畅,内、外贸易均备,国外运至缅甸腊戌、仰光;省内到云县、耿马、景谷、墨江、昆明诸地,经马道嗞向国内外输送茶叶等产物,马道嗞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交叉路口。



3、古茶园 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该茶园属于高密度规则并排种植,茶树基围达110cm左右,期间经多次矮化,是贡茶寨作为大勐麻土司管辖区域内最早栽培茶树的村寨的有利见证。





万里茶道起源的神农氏、陆羽的故乡,你知道是哪儿吗?

  荆楚大地,人才辈出,文化灿烂,它不仅在我国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茶文化上,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广者和引领者。今天,我们就从茶入手,谈一谈湖北茶文化的辉煌。

  说到茶,一定离不开湖北。这里是万里茶道的发源地,是神农氏和陆羽的故乡,茶产量常年居全国前三,因此,湖北在我国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描述  

  先说说茶人。

  一是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句话对茶友来说早已经烂熟于胸,这是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对茶的药效的描述,也是关于茶的最早记载。

  而因茶得救的神农氏,就是湖北人。据文献记载,湖北省随州一带是神农氏的诞生地,神农架、随州有他的多处传说性遗址,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就可发现,湖北是我国茶叶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图片描述  

  二是茶圣陆羽,他生于湖北天门,他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我国茶文化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圣”,《茶经》也是湖北人为中国和世界的茶史奉献的一份精美礼物。

  三是茶使王昭君。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汉湖北兴山县人,昭君就生长在兴山县香溪河边,河的源头在神农架,源头一眼泉,陆羽称作天下第十四泉。昭君和蕃后,将茶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为茶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湖北不仅有以上数位著名的茶人,在各个朝代,湖北也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国时,魏国的张揖《广雅》一书中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我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图片描述  

  晋朝时期刘琨为并州刺史作《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致之。”这是目前可见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唐朝时,湖北的恩施玉露是驰名中外的国际名茶,在日本的国家公园内,至今仍屹立着一块唐代的“玉露”石碑,记载的就是湖北恩施的玉露茶。

  明清时期,各类茶书纷纷面世。

  明代何彬然效仿陆羽《茶经》,著《茶约》一书,王启茂写成《茶铛》一书,清代瞿文灿写成《种茶炙焙法》,宗景藩写有《种茶说十条》、龙赓言著有《劝农小识》、王庭桢的《树桑植茶说》、曹南英的《制茶条议》等,这些茶书的出现,对传播茶文化,提高茶叶生产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在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图片描述  

  武汉地处长江流域的腹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明实录》中记载:“楚府征税,茶商重困”,就能反映出明朝时,茶叶是楚地政府征税的重要商品,当时,武汉已经有了一大批做茶叶生意的商人。

  清代中期以后,汉口逐渐成为了茶叶对外贸易中心。

  1861年,汉口成为了一个通商口岸,同时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市。

  “每逢茶节,江州衮衮,行贾济济,问起何事,莫不曰载茶,问其何往,莫不曰到汉口”,也就是说,只要看见来往的商人,没有不卖茶的,只要问是去哪儿的,没有不去汉口的。

  不光国内商贾往来穿梭,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商人也来到汉口购买茶叶,汉口也成为了中俄万里茶道的源头,一时风光无限。

  1881年,汉口茶叶出口约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97.24%,当时汉口港也被叫做东方茶港,这是湖北茶叶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

图片描述  

  茶叶贸易的繁盛,自然刺激了武汉茶馆的诞生。

  明清时期,武汉三镇,茶馆遍布。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记载:“无数茶坊列市闤,早晨开店夜深关。据有关资料记载,1909年,武汉三镇茶馆达411家,到了1918年,仅汉口就有696家茶馆,1933年,武汉茶馆高达1373家,创下了历史记录。

  当时的茶馆,不论规模大小,都分为“清”“浑”两类。

  清茶馆主要是卖茶,也可以在此处遛鸟、下棋;浑茶馆除了卖茶,还有说书唱戏的,演皮影的,热闹非常。有的茶馆附近还有澡堂,喝一顿好茶后再去洗个澡,通身由内而外,爽快淋漓。

  解放后,民风淳朴,那时候遇见茶摊,不管主人是否在场,都可以端一杯茶喝掉,再主动放一分钱,没有谁是因为主人不在而偷偷溜掉的。

图片描述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武汉人的喝茶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后,武汉出现了高档的茶馆——茶楼。这些茶楼装饰高雅,价钱也很贵,一杯普通的,甚至是劣质的茶起价30元,因此,当初去茶楼的多是谈生意的商界人士。

  90年代中期以后,茶楼越来越多,到了1995年时,武汉的各类茶馆茶楼多达5000余家。随着竞争的激烈,茶价也慢慢降了下来,10元8元也能喝杯茶,除了喝茶之外,更多的是喝各种各样的洋饮料,吃小点心,喝茶的意义也逐渐有别于传统。

图片描述  

  再后来,除了茶馆,茶楼,武汉又多了一种喝茶的方式,在桥口的茶叶一条街,街头品茶一条龙极受欢迎。

  每天晚上,这里游人如织,每个茶铺前摆几个方桌,茶叶很不错,而且价格低廉,无形中造成了一个露天的大茶场。

  其实,不管喝茶方式如何改变,茶,仍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湖北有那么多名茶,采花毛尖、龙峰茶、松针茶、松峰茶、恩施富硒茶,有那么好吃的热干面,有那么美丽的黄鹤楼,以及绚烂到极致的武大樱花,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度过这段至暗时刻!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疫情消散,待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喝茶去!

来源:懂茶帝
找到约8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