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十礼陆羽茶经

找到约27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茶道图 [元] 作者不详彩绘壁画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周昉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西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期。

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

中唐以后,中国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德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萌芽于晋,至唐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肃宗、代宗朝时期,又经修订,于唐德宗朝时期定稿。《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时其后,皎然、卢仝作茶歌,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筥、炭挝、火夹、鍑、交床、夹、纸囊、碾(含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鹾簋(含揭)、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据说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伯刍评判天下之水七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氵开]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详,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齐己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二)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五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三)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蘲跻岩,引[纟亘]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爰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莺飞花拂,清风丽日,环境清幽。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翠竹摇曳,树影横斜,环境清雅。

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悬挂条幅。

(四)修道

《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

《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鍑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正令、务远、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诗僧皎然,年长陆羽,与陆羽结成忘年交。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诗二十多首。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标“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裴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中唐以降,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裴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明 文徵明 陸羽烹茶圖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具备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二、宋明时期──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宋辽点茶

见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1号墓辽代壁画《点茶图》。壁画描绘了两人正在配合注汤点茶的情景。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酝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十五世纪中叶,朱权著《茶谱》,对点茶道崇新改易。

(一)点茶道茶艺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2.选水

宋人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汙,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洁为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人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宋辽茶具

见于辽代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壁画右有四个人物,四人中间放茶碾一只,船形碾槽中有一碾轴。旁边有一个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放有曲柄锯子、毛刷和绿色茶碾。盘的上方有茶炉,炉上坐一执壶。画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些茶碗、贮茶瓶等物。

4.候汤

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茶老则以赵说为是。

5.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燲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宋辽点茶

见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6号墓辽代壁画。壁画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蔡襄、赵佶、朱权而外,释文了、释福全、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释道谦、显上人、陆游、宋安老人等人对点茶艺都有所贡献。苏轼的《叶嘉传》,明写人,暗写茶,文中暗含点茶法。

(二)茶礼

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点茶道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

(三)茶境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清静。王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瓯林下记相逢”,陆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四)修道

《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宋代市井斗茶

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附图及赞语。以朝廷职官命名茶具,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赞语更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木待制(砧椎)赞有“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金法槽(茶碾)赞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石转运(茶磨)赞有“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胡员外(茶瓢)赞有“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间,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罗枢密(罗合)赞有“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宗从事(茶帚)赞有“孔门子弟,当洒扫应对。”陶宝文(茶盏)赞有“虚已待物,不饰外貌。”汤提点(汤瓶)赞有“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竺副帅(茶筅)赞有“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多。”

朱权《茶谱》序曰:“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

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以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

综上所述,点茶道酝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亡于明代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建窑兔毫纹盏宋

建窑鹧鸪斑星盏宋由于斗茶需要比较水痕,颜色较深的建窑瓷成为了宋代流行的茶具。

三、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于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末茶。明中叶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黄龙德撰《茶说》,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龙膺撰《蒙史》,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茶

(1)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2)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治壶、投茶、刮沫、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

对泡茶道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黄龙德、冯可宾、冒襄外,还有田艺衡、陆树声、屠隆、陈继儒、张谦德、徐渭、张大复、熊明遇、屠本畯、闻龙、周高起、张岱、袁枚等人。

(二)茶礼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故茶书对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

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对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

(四)修道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

综上所述,泡茶道蕴酿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于明代中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绵延至今。

四、总说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清。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等。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后期而亡,为时约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的明代中期,代表人物有田艺衡、张源、许次纾、罗廪、冯可宾、陈继儒、徐渭、徐献忠、张大复、黄龙德、张岱、冒襄、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然而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存一线生机。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崇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文/丁以寿。本文原刊《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P20-25。来源:福茶之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解析黄茶:清楚了解黄茶是什么?

黄 

传承千年茶文化,传播健康饮茶理念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如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中文名

黄茶

黄色来源

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

分    类

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特    点

黄叶黄汤

代    表

霍山黄芽

产    地

安徽霍山县

 

 

目 录

 

一、

 历 史 沿 革


二、

初 制 原 理


三、

 

制 作 工 艺

制作特点

制作过程


四、

 

 

 

品 种 分 类

品种

分类


五、

黄 茶 特 征

六、

冲 泡 茶 艺

七、

 

价 值 功 效

保健作用

功效

八、

存 储 方 法

九、

黄 茶 术 语

 

 

历史沿革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初制原理

 

绿叶变黄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错误,而对黄茶来说,则要创造条件促进黄变,这就是黄茶制造的特点。

研究

黄变的实质,不仅有利于掌握好黄茶闷黄技术,同时对其它茶类制造技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湿热作用;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干热作用。在黄茶制造过程中,这两种热化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黄茶独特品质。研究黄茶堆积闷黄的实质:湿热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这是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而干热作用则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

 

1、杀青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黄茶杀青原理目的与绿茶基本相同,但黄茶品质要求黄叶黄汤,因此杀青的温度与技术就有其特殊之处。

杀青锅温较绿茶锅温低,一般在120℃—150℃。杀青采用多闷少抖,造成高温湿热条件,使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多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失去活性,多酚类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发生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淀粉水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都为形成黄茶醇厚滋味及黄色创造条件。

 

2、闷黄对黄茶品质的作用

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工序。依各种黄茶闷黄先后不同,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湿坯闷黄在杀青后或热揉后堆闷使之变黄,由于叶子含水量高,变化快。消山毛尖杀青后热堆,经6—8小时,即可变黄。平阳黄汤杀 青后,趋热快揉重揉堆闷于竹篓内1—2小时就变黄。北港毛尖,炒揉后,覆盖棉衣,半小时,俗称“拍汗”促其变黄。

干坯闷黄由于水分少,变化较慢,黄变时间较长。如君山银针,初烘至六七成干,初色40—48小时后,夏烘至八成干,复色24小时,达到黄变要求。黄大茶初烘七八成干,趁热装入高深口小的篾篮内闷堆,置于烘房5—7天,促其黄变。霍山黄芽烘至七成干,堆积1—2天才能变黄。

总之,尽管各类黄茶堆积变黄有先有后,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闷黄过程,这就是黄茶制法的特殊性。

黄茶的闷黄是在杀青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杀青温度不是太高,但要求达到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如果在杀青初期和杀青后残余酶作用存在的活,只是短暂的,极其有限的,而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湿热的作用促进叶内化学变化。在闷黄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减少很多,特别是C-EGCG和L-EGC大量减少,由于这些酯型儿茶素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改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苦涩味,形成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较绿茶醇和的滋味。

闷黄过程中,总量减少很多,但水溶性部分减少得较少,这说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冲酶性氧化与酶促氧化不同。经过杀青后,叶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茶红素的结合力减弱,从而保留较多的可溶态多酚类化合物。

此外,叶绿素由于杀青、闷黄大量破坏和分解而减少,叶黄素显露,这是形成黄茶黄叶的一个重要变化。

 

3、干燥

黄茶干燥分两次进行。毛火采用低湿烘炒,足火采用高温烘炒。干燥温度先低后高,是形成黄茶香味的重要因素。

堆积变黄的叶子,在较低温度下烘炒,水分蒸发得慢,干燥速度缓慢,多酚类化合物的自动氧化和叶绿素等其它特在湿热作用下进行缓慢转化,促进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

然后用较高的温度烘炒,固定已形成的黄茶品质,同时在干热作用,使酯型儿茶素裂解为简单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增加了黄茶的醇和味感。糖转化为焦糖后,氨基酸受热转化为挥发性的醛类物质,组成黄茶香气的重要组分。低沸点芳香物质在较高温度下一部分挥发,部分青叶醇发生异构化,转为清香,高沸点芳香物质由于高温作用显露出来。这些变化综合构成黄茶的香味。 

 

 

 

制作工艺

 

制作特点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制法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

其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揉捻是黄茶必不可少的工艺。

 

制作过程

1、杀青

黄茶通过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

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针对不同茶叶品质,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黄色黄汤品质特征。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

3、干燥

黄茶的干燥一般分几次进行,温度也比其它茶类偏低。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品种分类

 

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

 

品种

 

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

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我,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

 

霍山黄芽茶

霍山黄芽观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优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山头;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

 

鹿苑毛尖茶

远安县古属峡州,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远安产茶这记载。据县志远载,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为鹿苑增寺侧载值,产量甚微,当地村民见茶香味浓,便争于相引种,遂扩大到山前屋后种植,从而得以发展。现已在鹿苑一带创制出一种黄茶类的鹿苑毛尖。

 

君山银针茶

君山银针与白毫银针不同,不是白茶,与银毫也不同,不是绿茶。他是黄茶中独具一格的名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边的君山,君山是一个小岛。

 

路丁茶

山西的路丁茶,是以早期的治疗高血压而闻名,与传统黄茶不同,是以碎,卫生的包装为主。后演变为的高档黄茶,汤色金黄,口感独特,且容易保存,越陈越香醇.路丁茶实为各种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天然本草提取物 萃取植物精华。路丁茶让每一个中国人健健康康。《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神农本草》都有记录路丁茶的作用。

 

分类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君山银针

黄芽茶之极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被誉为“金镶玉”。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鲜爽,香气清雅。若以玻璃杯冲泡,可见芽尖冲上水面,悬空竖立,下沉时如雪花下坠,沉入杯底,状似鲜笋出土,又如刀剑林立。再冲泡再竖起,能够三起三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久负盛名,身价千金(现北京市场零售价每市斤已逾千元)。 君山银针的特点:

1.茶形紧实挺直

2.芽身金黄.色泽润亮

3.香气高

4.汤色杏黄清澈

4.茶味爽甜醇厚

5.叶底嫩黄明亮。

 

安徽霍山黄芽

亦属黄芽茶的珍品。产于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霍山县,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霍山古属寿州,从唐代起即有生产其所产黄芽既为名茶极品,明清时更被列为宫廷贡品。对此《唐国史补》.《群芳谱》等均有记载。霍山黄芽要求鲜叶细嫩新鲜,一般当天采芽当天制作,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在摊放和复烘后,使其会潮变黄。

霍山黄芽的特点:1.茶形细嫩多亮.形如雀尖 2.茶色嫩黄。 3.香气栗香 4.汤色黄绿清明 5.茶味醇厚有回甘 6.叶底黄亮嫩匀厚实。 

 

四川蒙顶黄芽

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蒙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蒙顶茶自唐至明清,都是有名的贡茶。乃有不少茶馆.茶庄悬挂“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对联,可见蒙顶茶影响之深远。每年春分时节开始采制蒙顶黄茶,选择肥壮的芽头一芽一叶初展,经杀青.处包.复炒等八道工序制成。

蒙顶黄芽的特点:1.茶行 扁直,芽毫毕露 2.茶色色泽微黄 3.甜香浓郁 4.汤色黄亮 5 .叶底嫩黄匀亮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安徽的“皖西黄小茶”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岳阳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产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气。北港发源于梅溪,全长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岳阳市康王乡北港湖一带,是现今的北港毛尖产地。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沩山白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烟气为一般茶叶所忌,更不必说是名优茶。而悦鼻的烟香,却是沩山白毛尖品质的特点。沩山白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沩山白毛尖颇受边疆人民喜爱,被视为礼茶之珍品。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的“皖西黄大茶”,安徽金寨、霍山、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安徽的皖西黄大茶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所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

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而"鱼目混珠"。 

 

广东的大叶青

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这与其它黄茶不同。产品品质具有黄茶的一般特点。所以也归属共同茶类。其产地为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广东大叶青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

 

贵州海马宫茶

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黄茶特征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黄茶有芽茶与叶茶之分,对新梢芽叶有不同要求:除黄大茶要求有1芽4、5叶新梢外,其余的黄茶都有对芽叶要求“细嫩、新鲜、匀齐、纯净”的共同点。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茶因品种和加工技术不同,形状有明显差别。如君山银针以形似针、芽头肥壮、满披毛的为好,芽瘦扁、毫少为差。蒙顶黄芽以条扁直、芽壮多毫为上,条弯曲、芽瘦少为差。鹿苑茶以条索紧结卷曲呈环形、显毫为佳,条松直、不显毫的为差。黄大茶以叶肥厚成条、梗长壮、梗叶相连为好,叶片状、梗细短、梗叶分离或梗断叶破为差。评色泽比黄色的枯润、暗鲜等,以金黄色鲜润为优,色枯暗为差,评净度比梗、片、末及非茶类夹杂物含量。黄大茶干嗅香气以火功足有锅巴香为好,火功不足为次,有青闷气或粗青气为差。评内质汤色以黄汤明亮为优,黄暗或黄浊为次。香气以清悦为优,有闷浊气为差。滋味以醇和鲜爽、回甘、收敛性弱为好;苦、涩、淡、闷为次。叶底以芽叶肥壮、匀整、黄色鲜亮的为好,芽叶瘦薄黄暗的为次。 

 

 

 

冲泡茶艺

 

泡茶茶具

用玻璃杯或盖碗,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投茶量

按泡茶具容量置入四分之一茶叶。

 

水 温

摄氏八十五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三十秒

第二泡:六十秒

第三泡:二分钟

 

 

 

 

 

价值功效

 

保健作用

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功效

1、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2、纳米黄茶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纳米黄茶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3、黄茶茶根的利用是用来按摩二扇门(无名指本节处)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强穴位磁场产生调节作用,增加脂肪代谢。

4、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5、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存储方法

 

 

包装标准

1. 所有包装材料必须不受杀菌剂、防腐剂、熏蒸剂、杀虫剂等物品的污染,防止引入二次污染。

2. 避免使用非必要的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

3. 有机茶产品的包装(含大小包装)材料,必须是食品级包装材料, 主要有:纸板、聚乙烯(PE)、铝箔复合膜、马口铁茶听、白板纸、内衬纸及捆扎材料等。

4. 接触茶叶产品的包装材料应具有保鲜性能(如防潮、阻氧等);无异味, 并不得含有荧光染料等污染物。

5.包装材料的生产及包装物的存放必须遵循不污染环境的原则。因此, 不准用聚氯乙烯(PVC)、混有氯氟碳化合物(CFC)的膨化聚苯乙烯等作包装材料。对包装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分类及进行无害化处理。

6. 各种包装材料均应坚固、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机械损伤等。 各种包装材料的卫生、规格应符合WMB48-1981②《茶叶包装标准》的要求。

7. 推荐使用无菌包装真空包装、充氮包装来包装有机茶叶。

8. 在产品包装上的印刷油墨或标签、封签中使用的粘着剂、印油、墨水等都必须是无毒的。

 

 

 

黄茶术语

 

干茶形状术语

4.1.1 扁直 flat and straight 扁平挺直。

4.1.2 肥直 fat and straight 芽头肥壮挺直,满坡白毫。形状如针。此术语也适用于黄绿茶和白茶干茶形状。

4.1.3 梗叶连枝 whole flush 叶大梗长而相连。

4.1.4 鱼子泡 scorched points 干茶有如鱼子大的突起泡点。

 

干茶色泽术语

4.2.1 金黄光亮 golden bright 芽头肥壮,芽色金黄,油润光亮。

4.2.2 嫩黄光亮 tender yellow bright 色浅黄,光泽好。

4.2.3 褐黄 auburnish yellow 黄中带褐,光泽稍差。

4.2.4 青褐 blueish auburn 褐中带青。此术语也适用于压制茶干茶、叶底色泽和乌龙茶干茶色泽。

4.2.5 黄褐 yellowish auburn 褐中带黄。此术语也适用于乌龙茶干茶色泽和压制茶干茶、叶底色泽。

4.2.6黄青yellowish blue 青中带黄。

 

汤色术语

4.3.1 黄亮 yellow bright 黄而明亮。有深浅之分。此术语也适用于黄茶叶底色泽和白茶汤色。

4.3.2 橙黄 orange yellow 黄中微泛红,似桔黄色,有深浅之分。此术语也适用于压制茶、白茶和乌龙 茶汤色。

 

香气术语

4.4.1 嫩香 tender flavour 清爽细腻,有毫香。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白茶和红茶香气

4.4.2 清鲜 clean and fresh 清香鲜爽,细而持久。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和白茶香气。

4.4.3 清纯 clean and pure 清香纯和。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乌龙茶和白茶香气。

4.4.4 焦香 scorch aroma 炒麦香强烈持久。

4.4.5 松烟香 pine smoky flavour 带有松木烟香。此术语也适用于黄茶、黑茶和小种红茶特有的香气。

 

滋味术语

4.5.1 甜爽 sweet and brisk 爽口而感有甜味。

4.5.2 甘醇 sweet and mellow 味醇而带甜。此术语也适用于乌龙茶、白茶和条红茶滋味 同义词 甜醇

4.5.3鲜醇fresh and mellow 清鲜醇爽,回甘。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白茶、乌龙茶和条红茶滋味。

 

叶底术语

4.6.1肥嫩fat and tender 芽头肥壮,叶质柔软厚实。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白茶和红茶叶底嫩底。

4.6.2 嫩黄 tender yellow黄里泛白,叶质嫩度好,明亮度好。此术语也适用于黄色汤色和绿茶汤色、 叶底色泽。 

 

茶和世界,共品共享——“国际茶日”杭州主场活动隆重举行

一片叶子的故事从春茶的忙碌终于走进了夏日的狂欢。自2019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第74届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国际性茶日的中国提案后,今天终于迎来“国际茶日”。举国茶人欢庆属于茶人的节日,也由衷的感到茶业的黄金发展期的到来。

杭州作为茶都积极筹备“国际茶日”主会场活动。由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承办的“国际茶日”杭州主场活动与21日上午十点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国际交流厅拉开序幕。

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广德福,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杭州市委副书记张仲灿等领导以及来自浙江省委宣传部、网信办、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财政厅、经信厅、商务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外办、供销社、妇联、浙江广电集团等领导嘉宾出席参加本次活动。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视频致辞中提到,习近平主席专致贺信,向全世界茶叶生产经营者及广大爱茶者致以节日的祝贺。从古至今中国人世代种茶制茶,以识茶为荣、饮茶为乐,茶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茶从中国出发,沿着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受到世界的喜爱。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超过20亿人饮茶,茶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国际茶日”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产业、茶文化的高度认可,必将对推动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繁荣产生深远影响。韩部长还提到,5月21日当天全世界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中国的“国际茶日”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将设立茶扶贫、茶文化、茶体验、茶消费、茶旅游等板块在线上展示茶叶和茶文化,动员更多公众走进茶、认知茶,品茗茶。最后韩部长发表了三点倡议:一要狠抓质量,坚持为民兴茶;二要引导消费,提倡健康饮茶;三要扩大交流,践行开放促茶。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视频致辞中提到,茶具有涵养生态、振兴乡村、减贫富民和食养健康的多功能性,茶产业更是发展中国家千百万小农户的主要生计依靠。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茶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时机。中国农业农村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与各国紧密合作,更好地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
浙江省省长袁家军

浙江省省长袁家军代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车俊书记对“国际茶日”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习近平主席对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提出殷切期望,浙江省上下备受鼓舞。中国是茶的故乡,浙江宜种茶、出好茶,茶历史源远流长,宁波余姚出土的茶根遗存有6000多年历史,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诞生于浙江。近年来,浙江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以好山好水滋养好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开化龙顶等享誉全球,茶产业不仅是浙江一张亮丽的“金名片”,还助力兄弟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浙江上下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要以此次“国际茶日”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大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化国际茶文化交流合作、茶产业互利共赢贡献浙江力量。

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部长金炫秀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阮春强

杭州市市长刘忻

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部长金炫秀,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阮春强,杭州市市长刘忻等发来视频祝贺“国际茶日”的隆重举行。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

国家茶叶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

随后,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发布“国际茶日”LOGO以及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发布第三期“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

在活动上还发布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推选的“世界茶乡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线路——

1、以茶为媒,穿越千年——“杭为茶都”茶旅线路

这条线路以西湖龙井、径山茶、安顶云雾、天目青顶和千岛湖鸠坑茶等产业带为基础,以茶为媒、穿越千年,沿途可观宋代茶宴、访中国茶博馆,品西湖龙井、寻茶道之源、走安顶古道、拜千年树王、看秀美茶园。
 

2、海上茶路——浙东红色精品茶旅

这条线路以宁海望海茶、余姚瀑布仙茗、奉化曲毫等产业带为基础,从姚江源启程沿江东去,感受浙东革命圣地的红色洗礼,领略道士山古茶树群、樱花茶园、福泉山茶场的美景;在海上茶路起点南下,笑纳奉化最美茶园、宁海“花漾桑洲、天空茶境”,回味十里红妆与茶的完美融合。

3、温州早茶探秘之旅

这条线路以泰顺三杯香、乐清雁荡毛峰、平阳黄汤、苍南翠龙茶等温州早茶为基础,从天下奇秀雁荡山开始,过南雁荡山、世界矾都,泡温泉、赏《采茶舞曲》、看世界最美廊桥,尽览好山、好水、好景、好茶!

4、“生态湖州”文化茶旅线路

这条线路以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茶、德清莫干黄芽等产业带为基础,这里是800年大唐贡茶院所在地、茶圣陆羽著经之地、“两山”理论发源地,可以体验莫干山民国风情,看“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

5、“品质茶都”茶旅路线

品质茶都,文化绍兴。这条线路以新昌大佛龙井、嵊州越乡龙井、平水日铸茶、越红工夫茶、抹茶等产业带为基础,在这里可游云海茶乡、走日铸古道;观千年禅茶、品现代抹茶;醉茶韵酒香、宿西白星空。

6、“品味精华”茶之旅

这条线路以武阳春雨、磐安生态龙井、东白春芽及黑茶、抹茶等产业带为基础,在这八婺大地上,有茶文化活化石——玉山古茶场,有赤山湖从不毛之地到最美茶园的沧桑巨变,也有生态茶园、现代抹茶、数字化工厂的蓬勃发展。

7、衢州有礼茶旅游路线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这条线路以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龙游方山茶等产业带为基础,顺着钱塘江溯源而上,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徐徐展开,在山水茶园之中,领略钱江源头的原生态,仙霞关的雄伟奇丽,清漾毛氏的“诗书传家”,还有令人垂涎的传统特色小吃。
8、舟山千岛禅茶文化休闲之旅

海天佛国、千岛新城。这条线路以普陀佛茶、蓬莱仙芝产业带为基础,将茶文化、佛文化、道文化与海洋文化有机结合,在呼吸海岛空气、享受健康绿色之旅的同时,品茶悟禅、静心祈福。
9、“探源访古”——江南茶文化休闲之旅

这条线路以天台云雾茶、临海蟠毫、羊岩勾青、玉环火山茶等产业带为基础,以“探源访古”为主题,将台州丰富的茶历史文化完美呈现,登天台山、羊岩山、玉环火山,访葛仙、荣西、最澄故迹,“朝沐雨露英华、晚听佛道清音”。
10、快时代 慢生活——秀山丽水茶香之游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这条线路以丽水香茶、松阳银猴、龙泉金观音、景宁惠明茶等产业带为基础,将丽水茶文化与畲乡文化、青瓷文化、佛文化相结合,在茶香氤氲中,让生活慢下来,再慢下来。
为了展现“国际茶日”的丰富多彩,现场还连线了舟山普陀、衢州江山廿八都等地的庆祝活动,热闹非凡、举国欢腾。

活动现场,茶界专家也纷纷分享自己对茶的认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分享了“茶与世界”。他提到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创新发展史,也是一部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创业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绵延元明清,衰弱于近代,振兴于当代,造福于人类,文明于世界。周代开始植茶。西汉《僮约》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展现丝瓷茶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树立起辉煌的丰碑。唐代已有80多个州产茶,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贡茶院,茶圣陆羽著《茶经》,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两宋时期,茶和茶文化进一步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传播到亚洲、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末茶点茶法传至日本形成抹茶道的特色流派。举国上下,无论是皇宫达贵、文人墨客、儒释道家、寻常百姓,茶和茶文化繁荣兴盛,“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其真实的写照。唐人煮茶,宋人点茶。元明至清前中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推广散茶后,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到窨花等生产方式各行其道,大大丰富了茶的品类,在绿茶基础上派生出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红茶和花茶等茶品类,茶饮习俗进一步走向世俗化、简约化和功能化,成为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有力地推动着茶和茶文化的世界传播和对外贸易。在清代鼎盛时期,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占其总贸易额的80%以上。鸦片战争失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国运衰弱,战争不断,茶经济和茶文化惨遭沉重打击。新中国建立初的1950年,中国茶叶产量仅为6.52万吨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70年中,中国茶和茶文化进入恢复性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为快速发展的振兴复兴期。2018年,中国茶园面积达到4300多万亩,全球茶叶总产量为590.5万吨,其中中国茶叶总产量达到261万吨,占44.7%,成为世界产茶大国;全国茶消费人群近5亿,年人均茶消费量增至1.2千克,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191.05万吨,出口总额达17.8亿美元(37万吨),已是世界茶消费大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经济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富民惠民产业,是国家的重要国计民生,并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茶和茶文化已经全面进入盛世兴茶、再创茶业强国的新时代。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姜仁华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姜仁华分享“茶科技与发展”,他提到,茶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在过去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所需。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将茶作为饮料,此时对于文化的需求就显得没有那么迫切。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饮的解渴功能正逐渐淡化,已然不仅是作为一种饮料,更是美好生活、品质生活的象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茶产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必定是十分重要的。以科技引领发展,一是持续改进和提升茶叶品质,包括质量、口感、风味、安全性等方面;二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行机械化生产,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三是开发多样化产品,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这三大点便是茶产业科技发展的三大核心,既要解决产能,也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众所周知,文化的注入主要在于提升产品的内涵以及赋予产品灵魂,如果说科技是产品的硬件,那么文化便是产品的软件;如果说科技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那么文化便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

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分享“茶与文化”,他提到,杭州是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跨湖桥遗址发掘的八千年前“原始茶”遗存印证了杭州悠久的茶史;杭州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交流中心。杭州茶文化的对外交流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唐代,日本高僧最澄和空海拜谒杭州,将陆羽《茶经》和杭州的茶籽带回日本。宋代,日本僧人南浦绍明等到径山寺研究佛学,求取禅理。归国时带去径山茶籽和饮茶器皿,并把抹茶制法及茶宴礼仪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雏形,径山也以此被尊为日本茶道之源。不仅于此,杭州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广泛商贸往来,晋商跨越南北直通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和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就在杭州,茶及茶文化通过杭州远播世界。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各国领导人更是通过品茶畅和外交,求同与共。而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华茶奥会二大顶级国际茶事永久落户杭州,则让“人间天堂”散发出馥郁茶香,成为世界茶文化交流的“芳草地”;杭州是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杭州有八家“国字号”涉茶机构驻足,文化、科技、教学、产研支撑强大。杭州有见证中国茶工业文明史的工业印象,并在进一步挖掘开发。杭州还将着力打造中国径山禅茶文化园,规划建设西湖龙井茶文旅印象“金三角”(龙井茶历史文化荟萃区、梅家坞茶香生活体验区、龙坞“六茶共舞”综合示范区),并以此为先领构想布局“钱塘龙井三江行”。杭州正率先研发制造再加工茶、茶食品、茶日化用品等,努力拉长茶的衍生链,大力发展茶器具、茶服饰、茶庄园、茶民宿等产业,孜孜追求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
活动最后还举行了为茶旅代表出游授旗、嘉宾现场投寄“国际茶日”明信片等活动。精彩纷呈,惊喜满满。

茗边在主会场入口处还发现了新一代泡茶机易路茶香为来宾们奉送着一杯又一杯清香的茶水。我们可以欣喜的认为以易路茶香等新科技带领的中国茶产业将以智能化融入世界。如果说袋泡茶能够风靡全球,那么易路茶香能否为中国茶打开世界消费渠道,打出世界茶叶品牌呢?

世界茶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茗边


找到约26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