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之乡

找到约2,518条结果 (用时 0.03 秒)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头老寨

新寨出来,当然要去老寨了。

石头老寨和石头新寨的距离不太远,从姑娘寨出来有个三岔口,一条往石头新寨,一条往半坡老寨去看茶树王,中间一条就是去往石头老寨啦。
编辑


南糯山第五寨:石头老寨


编辑

现在石头寨的寨址曾经是多衣寨的寨址。以前的石头寨称“老寨”(Puq Cyuq pu),指的就是多衣寨的“Puq Cyuq”。石头寨是大约225年前,从姑娘寨迁出建的寨。


编辑

石头老寨迁寨详情

从石头寨分出去建寨的有石头新寨(Lov ganq pu xeeq)、向阳寨(BaV ja pu)、出戈(Qu Gao)一队、南达村(Na dal pu )、捌妈村(Bavq Ma Pu)。

1967年12月13日,师帕(Si Pal)、朗波(Lanq Bovl)带领半坡新寨的13户人家计63人又一次搬迁。取寨名为鱼塘寨。1968年2月18日,有9户46人从石头寨搬迁至鱼塘寨附近,取寨名为向阳寨。后来,两寨合并成一寨,用“向阳寨”名。

出戈一队于1985年从石头寨分出建寨,其原因是要开发热带作物,种植橡胶。在坟山安葬的第一个人为勒胜的女孩,未成年,在景洪殡仪馆火化后安葬骨灰的,为南糯山村寨第一个火化后安葬骨灰者。

南达(Naq dal pu )村于2001年12月从石头寨搬迁出去,时有15户50人。嘴妈是包罗(Bao lov),2007年12月23日,香路(Xan lul)去世,是南达村第一个去世的人,所有丧葬费用由南达村支出。

捌玛村18户65人于2005年2月从石头寨分出建寨,其直接原因是石头寨的部分农户接到了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通知,不能在原居住地继续居住。

石头老寨的龙巴门,显然是经过改良的钢架结构,和新寨相比,显得不土不洋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石头老寨的茶树,和新寨的差不多,也是生长在烂石堆中的岩茶,滋味口感在南糯山诸寨中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南糯山最有名的拔玛茶,品质最好的茶地,便是石头老寨分出去的拔玛村。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石头老寨的土质,也是和石头新寨相近,岩石混杂风化后的土壤砂份增加,颜色是更红一些。也许就是这种茶石共生环境的下特殊土质,造就了岩茶那种岩骨花香的岩韵,也造就了石头老寨古树茶卓尔不凡的品质。

和石头新寨相比,对于石头老寨,要了解的东西,除了石头和岩茶,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南糯山茶厂



编辑

南糯山制茶厂

南糯山制茶厂(当地群众称南糯山一厂)于民国29年(1938年4月)建成投产,隶属思普区茶业试验场(1942年改称思普企业局),厂长白孟愚

当年白孟愚从印度引进机器,并从沪、杭选聘10余名高级茶师,机制红、绿茶,年加工茶叶约1200市担。产品畅销东南亚地区。

民国37年停办。1951年由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接管,1953年移交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

南糯山茶厂的遗址,位于现在的石头老寨,不过要从石头新寨的龙巴门进入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坐轮椅的这位老人,叫杨开当,80年代曾经任南糯山茶厂的厂长。最后一张照片这两位,一位的父亲和另一位的爷爷是兄弟,当年白孟愚在南糯山建厂时,兄弟二人仗义借地,一人一半将石头寨的土地献出,无偿给白使用。

杨开当老人向我们讲诉当年南糯山茶厂的往事 编辑

顺便提一下,南糯山还有一个二厂

南糯山二厂

南糯山二厂始建于1938年4月,前身是民国时期的“思普垦植场”。1951年,“思普垦殖场”在南糯山移交给云南省农林厅工作队,正式成立“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即是现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


编辑



编辑

南糯山二厂,位于向阳寨往老公路走过去两公里半的地方,二厂直接成立了一个小组,叫二厂小组,是从姑娘寨分出去的那部分。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关注新茶媒,为你详尽解读南糯山十二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向阳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新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姑娘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头新寨


印江中国名茶之乡”梵净山茶、香溢天下

印江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梵净山茶”的主要种植地区之一。除了传统的绿茶生产,生产的红茶、白茶、混合茶、茶饮料、茶工艺品等产品备受市场追捧。


一圆一扁打造嵊州金名片 兴业富民造就世界绿茶之都

  《云海翠竹伴茶长》 图片摄影:徐灿法,摄于葛英。

  嵊州是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历来盛产绿茶,素有“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嵊州强”之美誉。在中国茶界排行榜上,嵊州市是全国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和龙井茶生产中心,拥有两个引以为傲的“第一”。目前嵊州市有茶园面积 21 万亩,2019 年茶叶总产量 1.94 万吨,产值 10.1 亿元,其中珠茶产量占全国的 20%,出口量占全国的 60%,产品远销西欧、北非、南亚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龙井茶年产 6800 吨,占浙江省龙井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享有“龙井茶,嵊州炒”的美称。嵊州茶业以“一圆一扁”创造了嵊州特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绿茶之都。多年来,嵊州先后荣获“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中国出口茶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世界著名茶乡”等诸多荣誉。  

  《绿满山坡》

  立足资源禀赋 高山云雾出好茶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风光秀丽,四面环山,中为盆地,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大山系环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达到 67%。

  嵊州产茶历史悠久,嵊州最早种茶始于汉代,至今已有 2000 多年。茶园多分布在海拔300 ~ 800 米的丘陵山区,茶园与林木相间种植,形成了“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种植方式。茶树生长,处于长年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之中,使嵊州注定是一个与茶相爱相生的地方。  

  嵊州茶因人文而深刻。相传嵊州原系内湖,大禹治水毕功了溪,从此有了剡溪两岸的青山绿地。嵊州历经“了溪、古越、剡县”三个时期,到两晋南北朝,以王羲之、二戴、谢灵运为代表的“六朝隐逸文化”滋润剡中,引来唐宋名贤追慕寻剡。举杯泛舟情意浓,饮酒品茗诗吟咏。无意间吟就“剡溪唐诗路”,咏出“剡茶声,唐已著”,有了茶僧皎然的“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他在描绘“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中,流溢着茶道与茶情,给剡茶以文化的滋养和深厚的内涵,让茶香久久弥漫,飘逸千年。到 1936 年,当代茶圣吴觉农来嵊创办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得到新的传扬。开设茶叶专修班,培养上百名茶叶专门人才,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茶叶产业的发展。 

  六举齐抓并行 加快茶产业发展

  近年来,嵊州在茶产业培育发展中,坚持六举齐抓并行,注重提高品质,推进茶业现代化建设,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富农产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茶业强市。产业发展,理念创新是统领。嵊州在茶产业“小农户•高质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茶业强市建设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下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核心,增强茶农抵御市场的风险,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通过整合品牌、提高品质、强化推介、规范管理等措施,实施《嵊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拨出5000 多万元专项资金,对良种茶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开发,名茶加工集聚区建设、初制茶厂优化改造、QS 认证、电商、专卖店和专柜建设、展示展销等进行补贴,对茶叶规模企业上缴的地税按比例给予补助。在国内率先实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为茶农撑起保护伞。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茶农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产业链,凸显了小产区的品质优势,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坚持茶叶品牌战略,打响“一圆一扁”。品牌是产业发展之本,产品质量之魂。近年来,嵊州市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运用精湛的采制工艺,构建新型联农机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圆(珠茶)一扁(龙井茶)”已成为嵊州茶叶的两张金名片。以“皇帝”牌珠茶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和“越乡龙井”为核心的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多次获国内外金奖,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全市2/3以上的龙井茶企业品牌已整合到“越乡”品牌之中。如今,“越乡龙井”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质量抽检中合格率达100%, 并通过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茶叶检测,品牌效应日趋显现。  

  坚持良种科技引领,夯实茶业基础。茶叶良种培育、科技管理和基地建设是现代化茶业建设的基础。对此,嵊州采取三曲交响。第一曲,通过建立健全市、镇(乡)、村三级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基层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潜心研究,服务三农,取得明显成效。第二曲,聘请陈宗懋院士为嵊州市茶叶产业顾问。2015年,首个陈宗懋院士科研团队嵊州实验基地在黄泽明山茶场设立。目前,全市多家茶企设立茶叶科技研发中心,并进入抹茶、茶保健品等深加工领域。另外,嵊州的茶机研发走在全省前列。第三曲,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全市21万亩茶园地处世界公认的优质茶产业带,属龙井茶越州产区。现已建成无性系良种茶园14.7万亩,建有10大现代茶叶示范基地,连片3000多亩的黄泽明山茶场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园,崇仁民胜现代茶叶示范区为全省高产高效的典范。建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3个,多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坚持炒制技艺培训,确保茶叶质量。炒制技艺的高低决定茶叶质量,是现代化茶业建设的关键。嵊州市从抓炒制技艺技术培训、普及与提高入手,推出农技大师和责任农技师为农服务实绩考核制度,通过对全市1万多农民信箱注册用户网络辅导和8万户茶农面对面的服务培训,提高全市龙井茶炒制水平。同时,通过“越乡龙井炒制大赛”,为提高“越乡龙井”炒制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越乡龙井炒制大赛从1999年起连续举办了21届,并与浙江省农业厅合办了5届全省扁形茶炒制比赛,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培训了万余名炒茶能手。各项比赛嵊州囊括诸多奖项,赢得了“龙井茶,嵊州炒”的美誉。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中共嵊州市委书记徐建役在首届国际绍兴(嵊州)绿茶大会暨第20届越乡龙井茶文化节上致辞

  坚持开拓销售市场,创建“五市三商”。市场开拓、市场信誉和营销策划是现代化茶业发展的命脉。嵊州市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引进来”上,即引媒体、引客商、引专家。2018 年 4 月举办了“茶香有道——群媒品嵊州”大型采风活动,邀请百家媒体来嵊州对茶产业进行宣传报道;2019年3月,举办了首届国际绍兴(嵊州)绿茶大会暨第20届越乡龙井茶文化节,广邀全球茶人来到嵊州,使更多的人了解嵊州茶叶。  

  在“走出去”上,即走市场、走赛事、走博览。每年由市领导带队,赴上海、山东、北京等茶叶主销区进行宣传推介,借助全国农交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以“越乡越韵、茶香茶道”为媒推介越乡茶业。至今嵊州茶业已形成了茶青市场、产地市场、中心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配套的“五市联动”销售网络。建有28个茶青市场、15个产地名茶市场和1个中心市场(嵊州茶叶城), 在20多个省(市)开设越乡龙井实体专卖店180家、网上专卖店50多家,在大中型连锁超市设立专柜600多家。尤其山东市场年销售“越乡龙井”2500多吨,约占全市龙井茶总销量的42%。同时,借助电商、微信等新兴平台,实现电商、微商、店商“三商”融合营销,与小罐茶公司、吴裕泰公司、中茶公司、上海浙江茶叶公司等知名茶企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销售途径和渠道正在不断拓展。  

  3月10日上午,在中茶所嵊州综合实验基地,嵊州市副市长余丹以“越乡龙井”品牌代言人的身份上阵“直播带货”。

  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注重网络新媒体嫁接品牌年轻因子,嵊州市市长领衔做好“直播带货”代言,在网络上介绍嵊州茶叶的现状以及茶产业给茶农带来的效益,大大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坚持茶文化建设,推动茶产业链延伸。茶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嵊州茶业创新排练《双越飘香》茶文化主题演出节目,融茶道、茶艺、茶情和越韵、越歌于一体,不仅引茶界和媒体耳目一新,更提升、拓展了茶叶的境界和发展空间。

  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嵊州正在进一步挖掘茶叶历史文化,建立茶叶博物馆,开发茶叶旅游路线,推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同时,市政府十分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抹茶、茶叶籽油、茶保健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世界绿茶之都”

  新时代,新机遇,对茶产业发展也带来新挑战。正是嵊州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目标的正确定位,制定政策的及时落地,广大茶农茶企的奋发有为,才汇成了嵊州茶产业跨步新时代的强大合力,极大地激发了持续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和开创性。不仅解决了千万茶农的增产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 并用事实证明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推进嵊州茶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撑。

  多年来,嵊州市在发展茶产业的进程中,一直坚守“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初心,坚持以“责任、创新、协作、共享”的理念,打造“世界绿茶之都”,让世界人民享用中国好茶,并始终坚持高质量、大品牌、国际化的发展路线,一路稳扎稳打。

找到约2,475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