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小妖吧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为什么你买不到好的古树普洱茶?


看了好多买茶指南,明白了这么多道理,很多茶友却可能仍然买不到好的古树普洱茶,这就跟: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是一样的,只有靠自己龟步前行才能得道成仙。


为什么你试尽了一切办法,挖空了脑袋却仍然买不到一款好的古树普洱茶呢!


这时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你关注的古树普洱茶好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对不对?


今天就来为你盘点一下大家平时在选购古树普洱茶时,经常被迷惑的那些傻观点和傻问题,如果你按照这些想法来选购,十有八九是会被骗的!肯定买不到心仪的好茶。


偏爱古树普洱茶的茶友们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不明白的赶紧看才是真理。其实只有靠你长年累月积累的对古树普洱茶的品饮经验,才能最终通往古树普洱茶这条神秘的大道。



场景一

我不管!我就要贵的!贵的就是好!



有许多买家在挑选古树普洱茶的时候会纠结在价格是否昂贵的问题上,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简单以价格来作为挑选古树普洱茶的唯一标准,这是入门级的茶友们最容易深陷的迷局。


要知道作为卖家听到“钱不是问题”,当然非常高兴,不宰你都不好意思了。想告诉各位执着于价格的古树普洱茶迷——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


不同区域的古树普洱茶每一公斤的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的都有,它的价格由产区的热度、产区古树的稀有程度以及品牌价值等众多因素所决定


所以说,你指望拿台地茶的价格买古树普洱茶你是肯定会上当的,某宝上就有很多案例,但你拿着大把的钞票想着就一定能买到真正的古树普洱茶,小编也只能残忍地告诉你,真不一定!


真的要想买好喝的古树普洱茶,还是建议先跟着资深茶友学习,对古树普洱茶有一定了解后再进行购买,不然单纯通过包装、价格等外在条件是很难准确判断出好坏与真假的。


还是那句话对于各行各业都管用:傻子太多了,骗子都不够用了。


场景二

我的古树普洱茶可是从直径1米的树上采摘下的



很多半懂不懂的古树普洱茶迷,在经过了高价买差货的深刻教育之后要稍微聪明一些了,开始注重到茶的原料上。


只可惜,古树普洱茶的水原本就很深,单靠商家宣传你能明白原料来自哪里?所以就出现了这里的场景二,不少茶友开始被古树普洱茶所采摘的树的直径大小忽悠


什么采摘自直径1米的古树之类的文案接踵而至,茶友看着都会流口水!心想那树得多老啊!肯定是好茶!


然而真相总是让人感到心酸。


云南每个区域的古茶树都有他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海拔、土壤、树种等多种原因,会导致同样树龄的茶树直径差距很大。


甚至还有少许古茶树由于历史原因,它们在多年前有过被齐根砍断的经历,但由于生命力旺盛又不断长出新树枝,现在我们看到某些古茶树的样子其实是重新萌发的新枝。


新长出来的枝桠相对而言比较小。这样的古茶树的树龄就更不好判断了,若你以后还是非要用一米的标准去要求它的话,你的寻茶之路也就这样了。


建议:不要盲目追求那些噱头。


场景三

一定要没打农药、施化肥的古树!



这个场景出现的这句话呢,是一位漂亮姐姐提到的,她说她学茶的老师就是这么对她说的。但其实是否打农药、施化肥在古树普洱茶的范畴里真的算是个难题吗?


云南古树茶地区生态环境是比较优良的,并且当地的农户大多采用散养的种植方式,人工管理很少,施化肥、打农药对于这些茶农而言算是多此一举。


但也不排除最近因古树普洱茶热度很高而去追求产量,动手施化肥、打农药的茶农存在。


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下,你一定要没打农药的古树茶的话,只有两条路可选:


一、你有一个靠闻就能闻出农药、化肥味的鼻子,茶圈里也不乏这种神人的存在。


二、选择出品有保证的品牌,起码这些品牌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品质检测。


如果第一个方案做不到,第二个方案不去做,觉得乱买就能入手“纯天然”古树普洱茶,那你还是少操点心吧。


场景四

叶子很大的就是古树普洱茶



很多古树普洱茶爱好者,对叶子的大小都有所了解,所以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老板,我要一斤古树普洱茶,你可给我拿好的大叶子的哟。”


殊不知,云南大叶种是一个很泛的概念,包括云南省内多个优良大叶品种和云南群体种。


大叶种定义指成熟叶片面积超过50平方厘米的品种(长*宽*70%),普洱茶的叶片大小也是因为很多因素产生差距的。


所以古树普洱茶也有叶片较小的!云南大部分古树普洱茶属于云南大叶种,确实是相对于小叶种的茶叶片大很多,但也并非所有古树普洱茶的叶片都一般大小。


如果你非要要求叶片有多大,尤其是好的古树普洱茶的标准那就只有抓瞎了。


具体来讲,同为云南大叶种茶树,因树种不同、地域不同、海拔水土不同等因素,所生长出来的叶片大小区别也会非常大。


甚至采摘的嫩度不同也会有很大区别!春季采摘的茶树叶子就不一定比老黄片要大哟,那我喝春茶你喝老黄片好了。


按照叶片大小来追古树普洱茶这个梗对于懂古树普洱茶的人都乐了好久了......


场景五

树龄一千年以下古树普洱茶别拿给我看



古树普洱茶最看重的便是其中的“古”字,一是古树的滋味出众,二是大家对有历史感的东西总是格外珍惜,好像能从茶里面品出时间的味道一样。


在意古树普洱茶的古朴自然无可厚非,可总是会碰到很多买家问:你们的古树普洱茶树龄有多少年啊?有1000年吗?


甚至还会说,少了1000年我可不会买哦!我要的就是很老的古树普洱茶!


要知道,连茶学专家都未必能精确判断古树的年龄,想要简单通过直径等因素就去推测古茶树多大岁数了,也是很天真呐。


朋友,古树普洱茶茶树每一棵的生命力再旺盛,也不能每一个都长成“千年老妖”吧!

你也要想想,南糯山800年的茶王树不也还让你隔着铁丝网看嘛,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


你再想想巴达山1700年的古茶树不也离开我们好几年了,你还真以为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些新闻在现实生活里也到处都是吗?


你老奔着千年的噱头去找古树普洱茶,那别人自然会给你咯!你任性地表示就要千年古树普洱茶,别人没有但又想赚钱,谁会和钱过不去啊,对不?


场景六

古树普洱茶就是特!别!甜!



多年经营古树普洱茶生意的卖家们当然能在第一次见到客户,通过客户的说话,卖家其实很容易了解你是否懂行。


一个有信用的卖家不会因为你是入门的新手而卖假货,相反的会更为细心地给你介绍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希望你选到性价比相对来说较高的古树普洱茶。


所以作为新手,你可能很容易听到刚才提到的树龄、大叶子等信息,还有一个就是特!别!甜!的说法。


然后就会给你试饮一下他们家的古树普洱茶,你一入口,哇,确实特!别!甜!

小编就纳闷了,咱们喝古树普洱茶难道不是为了它滋味的变化多端,它的茶香茶韵,让人舒服的回甘生津,它美妙的汤感,它的耐泡持久,甚至还包括很多人喜欢的喉韵、茶气等感受吗?


你要是真那么喜欢蜜一般的甜,建议还是选择买蜂蜜好了,那真是特!别!甜!


以后可不要再只是把甜拿去作为评价古树普洱茶好坏的标准了!


场景七

有马蹄采的古树普洱茶才好



对马蹄采有所了解的茶友应该是有一点经验了,马蹄采是一种采摘方式,会在采摘下来的接口处形成马蹄一般的形状。


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古树普洱茶特有的采摘方式,时常口口声声说:“古树普洱茶你要看看有没有马蹄采哦!”


马蹄采不仅不是古树普洱茶特有的采摘方式,还是一个非常不好的采摘方式,对茶树影响较大。


马蹄采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雨水少、茶梗硬化、采摘程度太高、采摘人员不专业等因素,传统采摘通常不使用马蹄采,这样采摘原料偏老,再者还会对茶树造成伤害。


从此以后,请你放下马蹄采,不要因为名字听起来玄妙就以它为好的古树普洱茶的标准!


小白也好,资深的茶友也好,都应该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情去看待每一位茶友,其实这样的人群通过喝茶能够聚在一起畅谈、陪伴、分享,这本身是一种缘分。


好茶无贵贱,人心有高低。


一泡好茶,它没有经过人们的发现,也只不过是山上的一株植物而已。茶友们对它们的把握和接受的能力也有层次区分,既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随着自己的心走吧。



如果从品茗的角度可以根据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选购:


1、根据体质和天气选购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


熟茶发酵程度高,性温。生茶发酵程度低,新茶性寒,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生茶自然发酵,发酵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温和。这个相信大家都明白,那么根据这个道理,总结一下就是:


夏天天气热喝生普洱,可降火,不过寒性体质的人要慎重;冬天比较冷,喝熟普可以暖胃,如果已经上火,就不要喝了 。老生普的话,就适应范围较广了。


接下来是一点个人品饮的感受:雨天感觉很压抑的时候喝浓酽的熟普,感觉会豁然开朗。吃了大荤的食物,喝熟普会觉得肠胃非常舒畅。 在晴天喝上好的生普,会让茶的香味韵升华。



2、根据品饮习惯选购不同口味的普洱


曾经听到一句很有说服力的话,是在一家差劲的餐厅”可能是我们这里的菜比较辣,不和你们口味”。一直觉得这句话很经典。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是不好,只是不和口味,不是很好,不过很对口味。


这里我猜测一下口味的形成。很多东西都是先入为主,好像小时候第一次觉得苦瓜难吃,后面就一直排斥,很难改变这个口味。大概喝茶也是类似的道理,第一次认可的茶,成了心目中好茶口味的代表。


根据经验,平常喝茶较少的年轻人(20-40),适应苦味较少的茶,如白茶红茶绿茶(仅指品质较好的);平常喝茶较少的中年人、老年人(40以上),接受的口味比较广,只要是品质不错,一般都能接受;常喝茶的人,就不分年龄了,如果喝铁观音、岩茶入手的,便对茶叶入口的香、味要求较高。如果喝普洱入门级的,便对“韵”要求较高。如果喝绿茶入口的,便对茶叶外型要求较高。你是哪一类人,请对号入座选择你的买茶标准。


接下来又是个人建议:普洱茶山很多,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每个茶厂的发酵和拼配又都有自己的功力。这个真的要喝过很多,才能将他们在心中有一个分类,或是一个定位(当然这是晋级之后的话了)。前期选购简单的说,还是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应的,货比三家不吃亏。



3、普洱品牌和厂家的选择 


下面就说几个印象比较深刻、有代表性的。

大益:产量大,知名度广,产品多,风格全,熟茶发酵之茶界正宗代表:7542/7572

下关:老品牌,常有一些不错的单品——绿大树

陈升:老班章,这三个字足以让竞争者颤抖,还有霸王青饼


其实品牌都是人创的,还有很多新兴品牌不错的。不过建议新手入门喝大益,理由是风格比较多,基本囊括了普洱茶的所有风格口味,而且价格都很透明,买不知名的品牌,新手会害怕上当。


当然推荐的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不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新兴的品牌,那就看你们自己去发掘了。



4、普洱的拼配和纯料


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其实比较靠谱的办法还是找个懂行的人一起喝,不过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口感判断,自己感受茶,有不太懂的再问,不然很容易被人引导买错茶。


另外在价格上面,只要觉得值得就好。有的茶便宜可以让人家送一点没关系,有的茶刚出来就已经几千了。正规的茶行,不会宰客瞎卖的。更不要买普洱茶还价,有很多茶行,1件以下是不屑于跑仓库的。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太俊林的鉴茶经验: 以“厚”鉴茶

“你家今年布朗茶区的春茶怎么苦涩味那么重?我昨天喝的也是这个片区的春茶,入口就是柔、甜、香,你家的茶要么不是百年古树茶,要么就是工艺有问题……”,我猜,你应该和我一样,在喝普洱茶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茶客。只对名山古树感兴趣,强调产区、树龄,认为柔、甜、香的普洱生茶才是品质上佳的好茶。

随着这样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普洱茶制作生产本来由审评指导制茶,慢慢变成了进货的茶商指导制茶,“我要的新毛茶香一点、我要的新毛茶没那么苦涩、我要的新毛茶汤色橙亮……”。

部分外省茶商为满足客户需求,把绿茶、乌龙茶、黄茶的加工工艺教给茶农,摇青、长炒青、闷黄、渥红、烘干提香等等。任意植入其他茶类加工工艺制作普洱茶的现象,在茶山早已屡见不鲜。早些年就有从业很久的茶商、茶人、茶专家站出来发声,指出使用其他工艺制作出的云南大叶种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普洱茶,因为茶中的内含物质已经转化,丧失了大部分越陈越香的基础,即便后期仓储环境再好,也无法实现普洱茶最核心的价值。

当然,作为行业媒体,我们需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这样的制作工艺让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很好喝,满足了喜欢喝新生茶,追求“柔、甜、香、淡”的消费群体,这些茶在最佳适饮期内消费喝掉,有利于整个云茶产业良性发展。

但此工艺的普洱茶是否适合长期存放?是不是可能有越陈越“不香”,越存越淡薄的隐患?是否会伤害到存茶投资,或者存个十年、八年再饮用的消费群体?因此,通过品鉴来辨别哪些普洱茶适合当下即饮,哪些适合长期存放就尤为重要。

2019年3月初,太俊林陪朋友到热门茶区走了一圈,沿路试了很多种普洱生茶,但符合他个人标准的茶叶仅有两三款。作为一位从业多年,对普洱茶试制、拼配、仓储有着丰富经验的茶商,聊这个话题再适合不过。

话匣子刚打开,太俊林就很严谨地说:“我们今天谈论的观点,是我从业多年的经验,我很乐于把这些经验分享给茶商和读者,当然这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做法。并不表示这就是一定正确或者其他人就不正确。”

以“红汤”为目标

由于工作关系,太俊林早年接触的大多是粤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茶商,这些地区喝茶一定要喝“红汤”,也就是经过发酵的茶。深受影响的他一直以来做茶都以“越陈越香”为目标。

但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放”越好喝。早些年太俊林就收了一些不同工艺制作的普洱茶,放了五年、八年、十年后开汤,滋味一年不如一年,根本不具备越陈越香的特性和存放价值。

“这一圈茶山走下来,我发现很多环节都和我们以前传统选茶、做茶不同,喝到的毛茶很难符合我个人选茶标准。以我选茶、做茶、存茶的经验来谈,现在容易入口好喝的茶,并不代表存放了十年、二十年后依然还能好喝。”他严肃地说。太俊林本着做好茶、存好茶的原则选茶、制茶,他要做的普洱茶不仅仅是现在喝,更要保证存放十年、二十年以后成为有滋有味,好喝的老茶。

“怎样判断一款茶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特性呢?”我问。“优质的原料、正确的工艺、良好的仓储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前提。

要保证今后存放下来有价值的普洱生茶:

第一,茶底要‘厚’;

第二,要存放得当。”太俊林回答道。

厚不等于浓烈

“任何一款茶,必须在新毛茶阶段,茶叶原料就具备‘厚’的特点,才有存放价值”。太俊林强调茶叶的“厚”和“浓烈”是两个概念,滋味浓烈不等于厚。茶叶浓烈的滋味除了茶青本身的原因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做出来。比如,绿茶,用提高杀青温度,加强揉捻让其香味和滋味在第一、二泡茶中充分释出;红茶,通过足够的破碎工序,便能达到“浓、强、鲜”的滋味。

如何品鉴出“厚”

通过加工工艺,一般茶都可以达到浓烈的口感,但是“厚”就不一样。太俊林分享了他如何判断一款普洱茶是否“厚”的方法。“我所说的茶‘厚’,是按照香港老茶人的审评方法得出的结论。一只200ml的盖碗,投一钱茶(约3.75克),泡5分钟为‘一个水’,下一个5分钟为‘两个水’,以此类推。看茶叶到第几个水之后出现‘水味’,如果‘水味’出现得越早,就证明茶越薄。假如一款茶泡了‘三个水’,在第‘四个水’‘五个水’之后,还喝不出‘水味’,说明这款茶符合‘厚’的标准。”

“厚”是放茶的基本条件

“‘厚’和茶叶的内含物质有关系,香港老茶人的评审方法是让茶叶充分吸水后释出,很多茶叶第一、二个水以后就会出现‘水味’。工艺正确的云南古树茶泡到四五个水之后茶汤基本没有什么颜色了,但还喝不出‘水味’。还有我们喝的号级茶、印级茶等这些老茶,泡到最后茶汤基本都没什么颜色,但还能喝到甜味,没有水味,这就是水‘厚’。”太俊林总结到。达到以上标准的茶叶他会选择入库,这样普洱茶在后期存放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如今,天价山头茶比比皆是,名山古树茶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假如消费者花了很多钱却买到一款茶质不够厚的普洱茶,虽然找了一个很好的仓库存放,但十多年后茶叶变成白水一杯,岂不是白花了钱,还辜负了时间与期待。

滋味代表茶的风味

太俊林认为,茶汤的滋味只是代表一款普洱茶的风味,有的苦、有的甜、有的涩、有的香等,这些仅仅只是风味标准,和茶叶的厚没有关系。比如,老班章茶苦涩,易武茶柔甜,冰岛茶甜香,景迈茶蜜香,这些独特风味并不能和茶叶的“厚”度画等号,混为一谈。老班章、易武、冰岛、景迈茶区等的新毛茶阶段的独特风味,只代表今后存成老茶后会具有不同的风味,但要满足“厚”这个基本的条件,才有机会成为今后好的老茶。

搞清楚厚和风味的区别后,再聊制作就更容易理解。

很多茶商为了追求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把乌龙茶、黄茶、红茶等制作工艺教给云南茶农,比如:拖延萎凋时间,摇青、渥黄、渥红等,这些做法都掩盖在初制过程中。如果纯粹为了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这些茶在适饮期内被饮用消耗,使用这样的制作方法都没有问题。“很多新茶阶段很好喝的普洱生茶,茶叶的厚度往往会降低。”太俊林很认真地说。

关于制茶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手工杀青,就是正确的普洱茶工艺,其实手工杀青十分考验制茶师傅对火候、温度的掌握,和摊放时间的掌握。”太俊林认为普洱茶杀青,叶面温度不宜过高,揉捻也要力度适中不能重揉捻。

根据多年上山收茶的经验和观察,太俊林发现最早开始,老百姓做普洱茶比较粗放,茶叶采摘后在锅里炒制,茶叶炒软到稍稍不易折断的程度,便揉成条。没有要杀透杀匀,揉捻充分等这些现代概念。“过去易武的制茶方法就是低温、短炒,揉泡条。现在市场很多人在追的‘99易昌号’中期茶的原料,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太俊林说。

认同这样的制茶、选茶方式,与太俊林早年接触的香港老茶商有关。过去,香港茶商不来云南,不上茶山,更不亲手制作茶叶。熟悉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太俊林从香港老茶商选用的茶叶中,分析并判断出茶叶制作工艺。现在新工艺制作出的普洱茶,香港老茶人几乎不会选用,因为这样工艺的茶叶后期转化是个大问题,他们通常都会选自己熟悉,有把握五年、十年后能转化到预期的茶叶。

经过时间这位严苛的“老师”检验之后,当年出自太俊林之手的很多普洱茶,现如今不少已成为中期普洱茶里的标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通过实践见真章”吧!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文| 小妖楠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太俊林:以“厚”鉴茶

  植入其他茶类加工工艺制作普洱茶的现象,在茶山早已屡见不鲜。这样的制作工艺让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很好喝,满足了喜欢喝新生茶,追求“柔、甜、香、淡”的消费群体,这些茶在最佳适饮期内消费喝掉,有利于整个云茶产业良性发展。

  但此工艺的普洱茶是否适合长期存放?是不是可能有越陈越“不香”,越存越淡薄的隐患?是否会伤害到存茶投资,或者存个十年、八年再饮用的消费群体?因此,通过品鉴来辨别哪些普洱茶适合当下即饮,哪些适合长期存放就尤为重要。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太俊林作为一位从业多年,对普洱茶试制、拼配、仓储有着丰富经验的从业者,聊这个话题再适合不过。

  话匣子刚打开,太俊林就很严谨地说:“我们今天谈论的观点,是我从业多年的经验,我很乐于把这些经验分享给茶商和读者,当然这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做法。并不表示这就是一定正确或者其他人就不正确。”

  “怎样判断一款茶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特性呢?”我问。“优质的原料、正确的工艺、良好的仓储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前提。要保证今后存放下来有价值的普洱生茶:第一,茶底要‘厚’;第二,要存放得当。”太俊林回答道。

  厚不等于浓烈

  “任何一款茶,必须在新毛茶阶段,茶叶原料就具备‘厚’的特点,才有存放价值”。太俊林强调茶叶的“厚”和“浓烈”是两个概念,滋味浓烈不等于厚。茶叶浓烈的滋味除了茶青本身的原因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做出来。比如,绿茶,用提高杀青温度,加强揉捻让其香味和滋味在第一、二泡茶中充分释出;红茶,通过足够的破碎工序,便能达到“浓、强、鲜”的滋味。

  如何品鉴出“厚”

  通过加工工艺,一般茶都可以达到浓烈的口感,但是“厚”就不一样。太俊林分享了他如何判断一款普洱茶是否“厚”的方法。“我所说的茶‘厚’,是按照香港老茶人的审评方法得出的结论。一只200ml的盖碗,投一钱茶(约3.75克),泡5分钟为‘一个水’,下一个5分钟为‘两个水’,以此类推。看茶叶到第几个水之后出现‘水味’,如果‘水味’出现得越早,就证明茶越薄。假如一款茶泡了‘三个水’,在第‘四个水’‘五个水’之后,还喝不出‘水味’,说明这款茶符合‘厚’的标准。”

  “厚”是放茶的基本条件

  “‘厚’和茶叶的内含物质有关系,香港老茶人的评审方法是让茶叶充分吸水后释出,很多茶叶第一、二个水以后就会出现‘水味’。工艺正确的云南古树茶泡到四五个水之后茶汤基本没有什么颜色了,但还喝不出‘水味’。还有我们喝的号级茶、印级茶等这些老茶,泡到最后茶汤基本都没什么颜色,但还能喝到甜味,没有水味,这就是水‘厚’。”太俊林总结道。达到以上标准的茶叶他会选择入库,这样普洱茶在后期存放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如今,天价山头茶比比皆是,名山古树茶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假如消费者花了很多钱却买到一款茶质不够厚的普洱茶,虽然找了一个很好的仓库存放,但十多年后茶叶变成白水一杯,岂不是白花了钱,还辜负了时间与期待。

  滋味代表茶的风味

  太俊林认为,茶汤的滋味只是代表一款普洱茶的风味,有的苦、有的甜、有的涩、有的香等,这些仅仅只是风味标准,和茶叶的厚没有关系。比如,老班章茶苦涩,易武茶柔甜,冰岛茶甜香,景迈茶蜜香,这些独特风味并不能和茶叶的“厚”度画等号,混为一谈。老班章、易武、冰岛、景迈茶区等的新毛茶阶段的独特风味,只代表今后存成老茶后会具有不同的风味,但要满足“厚”这个基本的条件,才有机会成为今后好的老茶。

  搞清楚厚和风味的区别后,再聊制作就更容易理解。很多茶商为了追求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把乌龙茶、黄茶、红茶等制作工艺教给云南茶农,比如:拖延萎凋时间,摇青、渥黄、渥红等,这些做法都掩盖在初制过程中。如果纯粹为了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这些茶在适饮期内被饮用消耗,使用这样的制作方法都没有问题。“很多新茶阶段很好喝的普洱生茶,茶叶的厚度往往会降低。”太俊林很认真地说。

  关于制茶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手工杀青,就是正确的普洱茶工艺,其实手工杀青十分考验制茶师傅对火候、温度的掌握,和摊放时间的掌握。”太俊林认为普洱茶杀青,叶面温度不宜过高,揉捻也要力度适中不能重揉捻。

  根据多年上山收茶的经验和观察,太俊林发现最早开始,老百姓做普洱茶比较粗放,茶叶采摘后在锅里炒制,茶叶炒软到稍稍不易折断的程度,便揉成条。没有要杀透杀匀,揉捻充分等这些现代概念。“过去易武的制茶方法就是低温、短炒,揉泡条。现在市场很多人在追的‘99易昌号’中期茶的原料,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太俊林说。

  认同这样的制茶、选茶方式,与太俊林早年接触的香港老茶商有关。过去,香港茶商不来云南,不上茶山,更不亲手制作茶叶。熟悉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太俊林从香港老茶商选用的茶叶中,分析并判断出茶叶制作工艺。现在新工艺制作出的普洱茶,香港老茶人几乎不会选用,因为这样工艺的茶叶后期转化是个大问题,他们通常都会选自己熟悉,有把握五年、十年后能转化到预期的茶叶。

  经过时间这位严苛的“老师”检验之后,当年出自太俊林之手的很多普洱茶,现如今不少已成为中期普洱茶里的标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通过实践见真章”吧!

  本文节选自

  《太俊林:以“厚”鉴茶》

  编辑整理丨小妖楠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9年3月刊

  编辑丨越山

  图片来源:茶友网。若涉及版权,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