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小虫

找到约27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普洱老茶上的虫咬,灰白粉末,油渍从何而来?有食品安全隐患吗?

“之前喝一款中期茶时,发现包装上有几个虫洞,茶饼上也有一些白色粉末状物质,另外一位茶友说是正常现象,但还是有点害怕...”

“老板,你家的普洱茶包装上怎么有油啊?难不成是普洱茶出汗了?”

“听说普洱茶条索上的茶毫越多,说明这款茶的品质越好?”

“前两天喝茶时茶汤上升腾起一阵阵的白雾,虽然挺好看,但不知道是什么,有点担心...”

新手茶友在喝茶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上述这些情况,这些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科普下普洱茶的茶虫、茶末、茶油、茶毫和茶氲现象。

茶虫

“虫眼”,也称“虫洞”,即纸虫噬咬普洱茶绵纸后出现的各种小洞,常见于中期茶上,只影响绵纸品相,不影响茶叶品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目前大多认为,普洱茶上的纸虫来自筒装的笋壳和件装的竹蔑中,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陆离为茶友们介绍过笋壳的由来,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材料。

竹箬装七子饼:微生物发酵的最佳载体。

在以前,受限于加工条件,用于包装普洱茶的笋壳和竹篾,大多是通过水煮后日晒的方式来消毒处理的,这种高温后长时间冷却虽能消灭大部分虫类,但灭活效果并不彻底。


之后,这些漏网之鱼就会随着普洱茶的包装一同运输,在后期仓储存放后,这种茶虫会以噬咬竹壳和棉纸为生,这点也可从“笋壳装老茶多茶虫”这一现象中得到验证。

虽然被茶虫咬过的绵纸会影响品相,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这种白色小虫只吃纸,不吃茶,不会降低普洱茶的品质,更不会影响茶品安全,这点陆离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

第一,这种银白色小虫的学名叫蠹(du)虫,业界也称衣鱼,银鱼,书鱼,在南方地区广泛存在,习性上只喜欢竹、木以及各类竹木制品,而不蛀噬茶叶。

第二,很多中期茶的笋壳和绵纸上都有蠹虫咬过的痕迹,但裸饼条索分明,干爽油润,香气也很好,并没有受潮劣化的特征。

第三,上文讲到这些茶虫是从笋壳和竹篾中来的,因此很多纯干仓中期茶,绵纸上仍有虫洞,仅从虫眼上,是无法判断总体仓储的,普洱茶的内质也不会受到虫洞影响。

说到这里,很多新入门的茶友,也反馈过普洱茶饼上出现了一些白色粉末,担心是某种霉菌,其实这些大多是茶虫咬过后留下的纸屑粉和笋壳粉,也是完全无害的。

而验证方法也很简单,用干净的毛刷轻轻地去扫茶饼表面的粉末,这些外来的附着物自然会被扫下来,而霉菌是从内里生长出来的,是无法被扫去的。

总之,普洱茶绵纸上出现虫洞,是一种不影响品质的正常现象,茶厂也早已改善灭活方式,新制的普洱茶,已经很少会出现茶虫和虫洞了。

茶油

普洱茶的外包装上,经常有斑点或片状的油渍,这就是“茶油”,属正常现象。有茶油渗出的普洱茶,饼面较为油亮润泽,香气相对高醇,更适合现阶段品饮。

中老期普洱茶出现茶油有以下几类原因:原料上,普洱茶的果胶质等内含物细胞结构逐渐裂解,就会随自然转化渗出,油脂也会慢慢释放出来。

在干湿交替的时节,天气干燥时茶油停止析出,天气潮湿时绵纸含水量增大,原先有油脂的地方,渗透就会更快更易,久而久之会形成大片茶渍。

这款保存较好,但包装还是可见油斑点点

此外,整件堆叠在一起的普洱茶,也会因为紧压作用加速渗出茶油,早期普洱茶多为纯棉材质,吸附性强,茶油渗纸现象会更加普遍。

总之,普洱茶出现茶油,实属普洱茶在制作、发酵、存储、运输等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与普洱茶品质挂钩,更无法证明品质存在瑕疵。

不放心的茶友,也可以细嗅茶饼,观察茶饼面与茶条的亮度、光泽度,如条件允许,也可冲泡开汤,为其验明正身。

毫浑

茶毫,也叫茶毛。通常生长在茶叶条索纹理之间的白色茸毛,一般出现在叶背面或芽头上,含有丰富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对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从这个角度看,茶毫越多,好像越能代表这款茶的品质优秀,但事实并非如此。

嫩芽嫩叶上附着的茶毫会较多,而老叶片上的茶毫则较少,因此也是判断原料嫩度的依据之一。而很多茶也没有茶毫,但并不影响其口感和风味。

比如以嫩芽为原料的西湖龙井,在加工中有一道辉锅的工序,目的是干燥茶叶,促使香气物质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茶叶表面的茶毫就可能会被磨掉。其次龙井茶工艺中还有抓、压、磨等特殊手法,也就造成干茶表面的部分绒毛脱落,或被磨成球状夹杂在茶叶中。

而普洱茶和黑茶选料不追求嫩度,而通常选择粗老的成熟叶片,因此茶毫很少,再经过渥堆发酵、压制干燥等工序后,干茶表面就更不显茶毫了。以及像铁观音、大红袍这样的乌龙茶,采摘开面叶为原料,叶子大多粗老,太嫩了反而做不出来上好的风味。

因此,茶毫对茶叶嫩度要求高的红茶、名优绿茶、白茶来说,是一个优质的形状,对一些以大叶或者老叶为原料的茶类,就不太适用了。

此外,茶毫太多,冲泡出来的茶汤会略显“浑浊”,这是正常的,这有时会被新手茶友误以为是茶叶品质不好,而辨别方式也很简单。一般来说,茶毫多的茶,前几泡会稍显浑浊,后续茶汤就会变得清澈了。而茶质不好的茶,茶汤则会一直浑浊。冲泡两三道后,就可以区分开两者了。

在举个例子,在茶叶审评中也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茶汤清澈透亮,有毫浑”。既然“清澈”,为何又会“浑”,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清澈”指茶汤中无其他杂质,而“浑”指茶毫较多,毫浑和浑浊并不是一个概念。

为了避免茶毫过多脱落,在茶叶冲泡时,可以采用环圈注水的方法冲泡,或者沿杯壁定点注水,绿茶也可采用上投法冲泡,以减少茶毫过度脱落。

茶毫溶于茶汤后,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还可以提高茶汤的鲜爽度。这是因为在茶毫根部,生有大量腺细胞,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的开面叶,内部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能提升茶叶香气,是茶汤散发“毫香”的关键因素。

保存不当的情况下,茶叶放久很容易产生霉变,而发霉的茶叶也会长白毛,这种霉变的白毛和茶毫有几分相似,但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区分。

茶叶发霉,说明陈化受潮程度比较严重,受潮处霉菌通常呈丝状成片分布,闻起来会有霉味,捏起来也是软软的,严重的还会腐化。

发霉的茶叶,汤色暗黄不透亮,且非常浑浊,喝起来会有“挂喉”难咽的感觉。而新鲜的显毫茶叶,闻起来很清新,口感鲜爽。

总之,茶叶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看汤混与否不仅有失偏颇,也会错过很多好茶。茶毫不是好茶的唯一标准,更不是评判所有茶类品质优劣的依据。

茶氲

之前陆离和一个茶友聊天,他说自己在冲泡一款陈年普洱时,发现茶汤表面出现了一层薄雾,让人仿佛置身飘渺的茶山绿林一般,有种很灵动的感觉。

这种茶汤上所产生的雾般气体,被称为“茶氲”或“汤氲”。“氲”,原意为“天地和合而盈盛之气”,在普洱茶中,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一种呈现形式。

茶氲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普洱茶的茶汤中,含有丰富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挥发性香气成分。

这类浸出物质的比重较轻,能够漂浮于汤面上,当茶汤上下温差大时,在汤面上就容易产生茶氲。因此,茶叶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氲形成的关键因素。

此外,光线折射,以及热气在汤色的反映,也会形成茶氲。如果投茶量比较大,茶汤的温度也比较高,就可能出现如水蒸气散发的茶氲。

影响茶氲呈现的因素有很多,冲泡时汤水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越多,茶氲越容易产生。茶汤浸出物中,脂溶性物质含量越多,茶氲效果越明显。

汤色越深,容易产生对比,茶氲越容易被发现。使用白瓷器皿,明暗对比也会使茶氲更加明显。气温较低、气压偏低时,茶氲较易产生。

总之,茶氲现象,不是普洱茶的“专利”,冲泡其他茶类时,汤面上也会形成白色雾气。茶氲更不是选茶标准,有人说有茶氲的茶更好喝,其实是因为茶品本身的口味更加醇厚,或者是茶叶做得比较好,和茶氲没什么关系。

茶虫、茶毫、茶油、茶氲...再多的评判标准,也比不上自己的体质需求和口感喜好,毕竟适口为珍,适合茶友你的,才是好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鲜为人知的安茶消亡与复兴史

安徽祁门物华天宝,属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它不仅是景德镇高品位瓷土的供应地,而且有屯绿中最著名的凫绿、红茶中最香的祁门红茶,还有一度曾销声匿迹、少为人知的安茶。

祁门安茶,原产于祁门县的芦溪乡一带。它的起源和消失,与祁红的创始人余干臣的后半生一样神秘,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竟然谜一样的消失了。

走进芦溪,我在做过充分的安茶调查,查阅过大量的有关史料以后,猛然醒悟,要想真正看穿安茶的真面目,一定要如实地把它还原到产生它的时代中去,有必要把它与同时期的同类茶细心比对,如此,便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想明白安茶是怎样起源的,首先,必须探讨清楚它是怎样消失的。

关于安茶的凋敝消亡,共同认可的准确时间,应在 1940 年之前。如果把祁门安茶和梧州六堡茶做一对比,便会惊奇地发现,安茶的销运路线艰难而漫长,其运输行程,大约要历时 3~4 个月。安茶在祁门的芦溪制作,由阊河运至饶州,出鄱阳湖后,入赣江而达赣州。更换小船后,逆水在大庾(南安)登陆,穿越大庾岭(梅岭),入粤界南雄,而至广州、佛山一带销售。

从安茶的销运过程可以看出,祁门人只是完成了茶的制作,然后运输到广东佛山等地。这点与六堡茶的销售类似,原产地的茶农根据要求做完茶后,只是批发给了广东茶商,并没有解决成品茶的零售问题。而广东茶商买到批量的茶以后,经过存放陈化,又转手把茶零售到两广地区,但大部分的安茶,还是销售到了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侨手里。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战火纷飞,安茶的运输路线变得更加艰难,茶运之路充满着更大的凶险,这就意味着安茶的运输成本,必然会成倍地提高了。而此时的安茶,又同时面临着与六堡茶的同质化竞争问题。更令安茶雪上加霜的是,当安茶的批发价格不能提高到可以抵消巨大的运输成本与生命风险赔付的时候,远在祁门的安茶生产商只能被迫停产,这是最合乎情理的推断。此起彼伏,在安茶衰亡的同期,也就是 1935 年,我们还能查到一组重要的数据,梧州六堡茶的销量,就在这一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 80 万斤的产量。这个突然出现的产量,是否可以合理地解释为:当安茶停产以后所形成的产量缺口,是由相类似的六堡茶来弥补的?这个论断,显然是成立的。何况在安茶的身边,品质优异、馥郁高香的祁门红茶已经兴起,在红肥绿瘦的产业窘境中,当地的很多茶号纷纷开始绿改红,这也是符合历史的客观经济规律的。

枝上小虫,助茗瓯春色。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通过安茶的消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安茶和六堡茶收购以后的销售路线与消费群体,是高度重合的,都是由广东人完成收购,然后再由广东茶商完成茶的仓储、陈化、拼配甚至是再包装,最后销售到同一个地方,即两广、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安茶的突然消亡,消亡得很绝情、很彻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当时,安茶是全部外销的,产茶之地的祁门人,并不习惯品饮安茶。假如在祁门或周边地区,存在着安茶的稳定消费群体,那么,一定会有一两家安茶的老字号,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来。然而,残酷的历史现状,也同时证明了这一结论的可靠。

明清俗话说「无徽不成镇」,早在东晋时期,徽人就已远赴异乡,其后,在盐、茶、木、典四业中,叱咤风云。尤其是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已经成为徽商经营的巨业。从上文的历史事实可以推测,安茶的起源应该是模仿了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当时,在广东经商的安徽茶人,从六堡茶的制作和经营中,管窥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联想到家乡芦溪有着与六堡镇相似的地理结构,都具备群山连绵、两河汇聚这样适宜茶树生长的良好条件,并且,芦溪特有的槠叶种洲茶叶厚味浓,枝粗叶大,价格低廉,尤其在春尾以后,茶梗依然持嫩、柔软,非常适合陈化。正是兼具了这些得天独厚的制茶条件,勤劳精明的徽州人,从粤商手里拿到订单之后,便开始模仿六堡茶了。

令人更为吃惊的是,《六堡志》里记载:「六堡镇的文记茶号,曾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过六安篮茶和普洱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我目前无力再去做进一步的考证。如果能够证明,作为六堡茶中五大茶号之一的文记第一个生产了六安茶,那么,祁门安茶仿制六堡茶的历史疑问,马上会迎刃而解。如果暂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明这一点,也至少说明广西梧州的六堡茶商在历史上是生产过一定数量的祁门安茶的。并且,二者之间的工艺、设备、技术、包装、成品茶的滋味等,都具备了一定的相似性。

六堡茶的初制情况,也是如此。茶农只是完成了毛茶的制作,在六堡茶的后期制作中,关键的渥堆、陈化、仓储、拼配等环节,基本是由不同的茶号自主完成的。因此,当时的六堡茶生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产品标准。在祁红问世之前,以生产绿茶为主的祁门,是无法接受发酵茶的,之前,也不可能具备生产发酵茶的技术和条件。拿到了产品订单的芦溪人,为了做出汤色黄红的发酵茶,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们在春尾完成了毛茶的杀青、揉捻和干燥后,到了白露节气,把毛茶堆在室外,采取夜露的方法,以提高茶叶的含水率。为了使茶叶发生氧化红变,在白天,他们又把茶叶薄摊晒干。茶农们在反复的堆放、薄摊过程中,无意识完成了茶叶的渥堆过程。当堆温升高后,他们就会去翻堆降温,如此反复的夜露日晒,通过湿热作用,破坏了茶叶中的叶绿素,待茶坯变软,色泽呈黄褐色,便进入干燥环节。在包装上,也仿制了六堡茶的竹篓装。毛茶在装篓前,也像六堡茶一样,用木甑蒸软,压入箩筐,然后晾置、陈化,烘干后,运出祁门。因为安茶的运输路线漫长,需要多环节的船载、车运和人扛,所以,过去安茶的小竹篓,每篓重 3 斤,每大篓装 20 小篓,总重 60 斤。其重量,便于装卸,明显小于六堡茶 100 斤的大筐装。

老茶的醉人汤色。

按照以上工艺做出的茶,茶的汤色加深了,滋味浓厚醇和,苦涩味降低,其产品质量自然能够达到粤商提出的要求。当然,在那个时代,六堡茶和安茶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中下层的劳苦人民,基本用于解渴祛暑之用,消费者对这类价廉耐泡的粗茶,也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如此,茶在渥堆的湿热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微生物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汤由苦涩逐渐开始向醇滑甜厚转变,并有独特的槟榔香产生。独特的槟榔香,后来成为品质优异的安茶的审评标准之一。1988 年,安徽省名优茶评审委员会对安茶的鉴评标准为:「色黑褐尚润,香气高长,有槟榔香。「2015 年 11 月,在安茶的传承人汪镇响先生的办公室,我见到一个他珍藏的早年老安茶的竹篓,竹篾已红变,体积明显大于现在安茶的茶篓。其中的茶叶虽在近几年喝完了,但细嗅一下,竹篓里剩余的老箬叶上,还保留着淡淡的槟榔香气。

在 1949 年之前,还没有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所以,当地人习惯性地把安茶作为绿茶,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我们明白了安茶的制作原理,及其需要陈化的后发酵事实之后,把祁门安茶归类为黑茶,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六安和祁门虽然同属安徽,但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古徽州,山路弯弯,感觉还是相距甚远。因此,祁门产的安茶与六安茶,根本就是品质殊异的两种茶类,风牛马不相及。但是,为什么祁门安茶又能被刻意称为六安茶呢?

个人认为,是因为当时的六安贡茶名气太大了,茶商们售茶攀龙附凤,沾点名气,也在常理之中,古今亦然。六安茶,从唐代到明代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清初又贵为贡茶。

明代屠隆《考槃余事》记载: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写道:「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嘉庆九年,《六安州志》云:「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清代李光庭的《乡言解颐》里,也多次提到过六安茶,「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古甃泉逾双井水,小楼酒带六安茶」,所以,身在祁门的茶商,为了提高安茶的身价,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便称他们的安茶产自著名的六安贡茶之乡,故意把安茶和六安茶搅和在一起,鱼目混珠。因为当地人不喝安茶,也不会在意茶票上究竟印了什么。

当时的安茶,价格低廉,购买和消费安茶的人,大部分为流落南洋打工的下层劳苦华侨,他们更不会去深究茶的产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安茶大号,如孙义顺、胡矩春、汪厚丰等,茶票上均明确标注了「六安采办雨前上上细嫩真春芽蕊」,「惟我六安茶独具一种天然特质」,「在六安拣选雨前上上芽蕊,不惜成本」,等等强调之语。另外,还有「六安贡品、六安名茶」等字样,这些类似的虚假夸大宣传,无非都在假借六安之名头,多赢一份利润而已。

当我们明白了安茶的出现是在两广茶商的商业需求以及安徽茶商的利益驱动下,共同催生的仿制茶品之后,对于安茶在包装和宣传上,自称为六安茶,就会更容易理解。他们普遍假托六安茶,是因为六安茶与六堡茶,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六」字,从读音上和功效上,更靠近与之相似的六堡茶。

一个冬日的清晨,我与合一园茶业的晓辉和旺鑫,从祁门县城驱车 40 公里,来到群山深处的芦溪乡。在孙义顺茶厂,就安茶的有关疑惑采访了对于安茶振兴功不可没的汪镇响先生。

汪老开明健谈,他说:「1918 年以后,黟县古筑乡孙家村的孙启明,带着茶叶和制茶技术来到芦溪,用谷雨以后的成熟茶青,与芦溪人合作生产安茶。孙启明看重的是芦溪有成片的原生槠叶种的洲茶,土地肥沃,不用施肥。」

当我问到「软枝茶」的时候,汪老的回答,印证了我的思考,他说:「软枝茶,不是一个品种,曾在孙义顺老茶号工作过的汪寿康告诉过我,所谓软枝茶,就是茶农完成鲜叶杀青后,把揉捻过的茶青摊晾在竹席上,晒至半干状态,然后卖给芦溪的茶号。很多茶农或背或挑,翻山越岭,一路上,那些半干柔软的茶青,在太阳下、在皖南湿热的天气里、在布袋里,在人体有温度的肩背上,自然会完成部分的湿热发酵,茶青的枝梗,便会变得更加柔软。当路人问起背的什么茶时,茶农们常常会说:『这是软枝茶』,天长日久,『软枝茶』的称谓,便约定俗成了。也就是说,杀青揉捻后晒至半干的茶青,才是各茶号的收购标准。若太干了,肩挑背扛,茶青容易挤碎;太湿了,茶青的含水率高低不一,茶号不好定价。类似的收购行规,在其他的红茶产区,也同样存在着。各茶号每天收完茶青之后,便立即在自己的作坊里,集中完成毛茶的干燥,以及后续的日晒夜露、蒸压、包装等关键工序。祁门的秋冬季,是深山里的枯水期,临近过冬才能制作完毕的安茶,要堆在山里,自然陈化半年,等春天来临,小溪里涨满春水时,安茶始可借着水流,用船运出芦溪和祁门。」

从汪老的谈话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印证,安茶的制作技术,确实是从外地传过来的,这也基本符合上文、我对安茶起源的考证。孙义顺老茶号的创始人,应该详细考察过,芦溪的茶园与六堡镇的相似性,当时,孙启明不只是引进了茶的制作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六堡茶的成品茶、和竹制包装,以供参照。因此,传统的老安茶,从出生开始,身上总有抹不掉的六堡茶的历史印痕。

在孙义顺茶厂,我看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资料,它是解放前负责运送最后一批安茶的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笔记,程世瑞先生也是早期成批量安茶的最后见证人。他笔记中写道:「安茶,是一种半发酵的红青茶」,陈化了八年的王德春号安茶,「呈青黑色,没有发霉变质,尚有清香味」。

当他把茶运到佛山的兴业茶行,用开水冲泡这款茶的时候,程世瑞口述说:「味稍苦涩,茶汁乌红色,叶底呈青色,另具一种茶香味,不同于祁门的红茶和绿茶,与六安茶的差别更大。」这段话,是在安茶消失之前,前人留下的唯一的文字记录。从口述中可以读出,陈化八年的安茶,茶汤呈乌红色,而不是橙黄色或橙红色,它是黑红浓醇的典型的黑茶类汤色。这种汤色,是只有经过了前期渥堆,在湿热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的汤色。

现在的安茶工艺,存放八年后,是不可能出现乌红汤色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叶底呈青色,这里的「青」,应该是深绿偏黑,说明这批茶的活性很足。一款良好的陈茶叶底,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多,其色泽会黑中泛青,慢慢变得新鲜而明润,而非做旧茶的碳化与胶着不散。程世瑞描述的安茶,既不同于绿茶,也不同于红茶,另具的一种茶香应该是渥堆与后发酵产生的醇和陈香。如果当年的老安茶工艺与现在的安茶工艺近似,那么,陈化八年后的安茶,其汤色是不会醇厚黑红的。

这些珍贵的信息,反而证明了现在的安茶制作与 1940 年之前是不尽相同的。在老安茶的核心工艺断代以后,现在的大部分安茶厂家,尚停留在相互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把握安茶的传统工艺。

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笔记原稿。

在芦溪,我参观过几个安茶生产厂,也品过数款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的安茶,说实话,我找不到黑茶类所具备的醇、厚、甘、爽、滑、红、浓的特点,大部分的安茶,仍偏苦涩,青味重,还保留着绿茶的火香,以及陈年绿茶的绿豆汤味道。个别的茶,会有淡淡的箬叶香和竹青味,这与安茶的箬叶竹篓包装有关,并不是安茶陈化后真正的醇厚滋味。

现在的安茶工艺,基本选择谷雨至立夏前后的茶青,杀青、干燥后做成毛茶。等白露过后,白天在竹甑中,把毛茶烘干,等晚上把干燥后的毛茶摊匀到竹席上,承接秋夜的露水。露过一夜的毛茶,次日在太阳下晾晒一天,然后蒸软,压入衬有新鲜箬叶的竹篓,最后烘干和陈化。

安茶在历史上素有「圣茶」之名,茶性温凉,清热祛湿,可作药用。因此,安茶的复兴和传承,显得尤为必要。作为一个爱茶之人,我希望更多的祁门人能从旧时安茶兴盛的大背景里,结合黑茶的制茶原理,去追寻和探索安茶最初的制作技术。果真如斯,安茶的未来不可限量。


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召开

日照绿茶

是我市规模最大

基础最好的农业特色产业

是代表日照城市形象的“金名片”

也是老百姓致富的“金叶子”

11月4日,市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目前

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29.9万亩

年产干毛茶1.9万吨

年总产值达到37亿元

日照市已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

产量和产值最高的茶叶主产区

是我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优质茶产区

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茶文旅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29.9万亩,分布在43个乡镇、879个村庄,茶叶从业人员已达30余万人。

全市涉茶生产经营业户达到116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达到75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示范社17家。年产干毛茶1.9万吨、总产值达到37亿元。

重点产茶乡镇(街道)已发展到12个,其中巨峰镇、夏庄镇、潮河镇和后村镇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巨峰镇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日照市已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产量和产值最高的茶叶主产区,是我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优质茶产区。

质量安全管控不断加强

不断强化监督执法,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法宣传,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与公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实行联防联控、联打联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创新推行了茶叶鲜叶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茶企、茶农质量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强化投入品源头管控,实行农药直营,推广使用优质高效、绿色低毒农药,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搭建“惠万家”追溯管理平台,“惠农码”覆盖全部茶农,实现了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今年以来,对全市产茶镇村合作社、种植户茶园和主要鲜叶交易市场的茶叶鲜叶,进行了全覆盖农药残留抽检,在薄家口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开展了“电子秤+pos机+惠农码”智慧溯源试点,实现了“谁卖、谁收、谁加工、谁销售”电子化溯源,有效保障了日照绿茶“源头1公里质量安全”。

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先后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日照绿茶》省级地方标准6项、市级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13项,构建起茶园规划建设、茶树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越冬防护、绿茶加工、质量追溯、品牌建设等,涵盖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的一整套标准体系。

从2017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逐步对茶园绿色防控进行集中管理、统防统治,实现了全市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

今年以来,我市启动实施了日照绿茶“谷雨工程”,大力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成立了“谷雨工程”技术服务队,统筹市县两级茶叶技术力量,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三送”活动。

探索推广了“防护+生产+园林+景观”生态种植模式、“大数据平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茶企+基地+茶农”茶园协议托管模式等先进生产方式,全面开展了茶园“春虫秋防”行动,茶园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水平逐年提高。

到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45处,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茶叶品牌达到178个,通过SC认证的茶叶企业达到169家。东港区被授予“国家级有机绿茶标准化示范区”,岚山区荣获“国家级无公害绿茶标准化示范区”和首批全国农作物(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称号。

“日照绿茶”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2002年“日照绿茶”证明商标获准使用,2006年“日照绿茶”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日照绿茶”被农业部批准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6年“日照绿茶”荣获“山东省首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日照绿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日照绿茶”通过“马德里联盟”途径成功注册国际商标,2022年“日照绿茶”入选山东省首批“好品山东”品牌。截至目前,日照绿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名牌17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23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5个。

今年6月,我市成立了“日照绿茶”臻选联盟,首次入盟10家企业,通过严格标准、全程追溯、专业背书等方式,聚力打造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日照绿茶”企业联合体,努力提升“日照绿茶”团体品牌形象。

2021年,经官方评估,“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到57.16亿元,在全国158个地理标志产品中排名第19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4年,日照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日照共建中茶所“北方茶叶研究中心”。

多年来,我市以市茶科所为技术龙头,围绕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茶叶科研攻关,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20余项,自选课题100余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70余项。

在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方面,已筛选出30多个茶树抗寒种质资源,育成了鲁茶1号、鲁茶2号两个新品种,正在申请登记抗寒单株1—4、3—6两个品系;引种方面已筛选出平阳特早、龙井长叶、锡茶5号、中茶108、龙井43、鄂茶1号等,可耐最低温度—10℃的抗寒品种;在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方面,茶树嫩枝扦插快繁技术今年被纳为省主推技术,并在全市基本建立起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体系,为下步提升全市茶园良种化率奠定了基础;在茶园绿色防控方面,创新实施在茶园非生产季节控制害虫,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1名、齐鲁首席技师5名、山东省技术能手4名,日照工匠1名、市首席技师9名、市技术能手31名。在历届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我市共获“中茶杯”金奖2个、银奖7个、特等奖23个、一等奖130个。

茶文旅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推动“茶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推进茶园景区化、茶产品旅游商品化、茶文化旅游品牌化,打造出碧波茶庄、小茶山、圣谷山茶博园、浮来青、横山天湖、富园春、瀚林春等,一批集日照茶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新业态,实现茶园观光与阳光海岸、东方太阳城、五莲山水、莒国古城等景点有机串联。碧波茶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茶文旅融合的AAAA级旅游景区1家,AAA级旅游景区7家,AA级旅游景区1家。

问题一:春虫秋防技术是保证明年春茶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今年我市如何开展茶园“春虫秋防”工作是的?

春虫秋防技术是以“明年虫害今年防”为原则,通过秋季组织区域内茶园统一落实防控措施,有效降低越冬虫口基础,减轻翌年春季虫害发生程度,实现保护茶园生态、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目的,为来年春茶高产优质打下良好基础。茶园春虫秋防技术,我市在全国属于首创并率先实施。

我市秋防的主要对象是绿盲蝽。在春季,绿盲蝽若虫为害茶芽,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的茶园春茶减产可达70%以上。一般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在绿盲蝽成虫大量回迁茶园时期进行精准防控,可以明显减轻翌年为害,防控效果在90%以上。同时,还能兼防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

今年9月16日开始,我市全面启动了茶园春虫秋防工作。主要措施:一是全域谋划,统一行动。市里专门召开会议,制定印发茶园春虫秋防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对全市春虫秋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动员,并根据虫情测报情况,于9月26日下达了开始行动指令。各区县、乡镇根据本区域虫情回迁具体情况,分别组织开展了本区域的秋防行动。二是落实措施,靠前服务。市、县两级成立了春虫秋防技术指导组,开赴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秋防工作。主要产茶区县、乡镇,有的实行统一采购药品分发农户,督促指导茶农按技术规范实施秋防;有的组织无人机、喷药车等装备,统一实施秋防。三是压实责任,专班督导。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三个督导组,实行分区县包保责任制,不间断开展督促指导。实行日调度、周通报制度,随时掌握秋防进度,确保全市茶园春虫秋防无死角、全覆盖。截至10月28日,全市茶园春虫秋防工作,除莒县一个村因疫情封控延迟外,全市面上已基本完成任务。

问题二:今年我市组建了日照绿茶臻选联盟,请问组建日照绿茶臻选联盟的意义是什么?

组建日照绿茶臻选联盟主要有两个方面意义:一是打造日照绿茶高端品牌。打造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日照绿茶“产业航母”,瞄准国内一二线城市高端市场,精准布局,错位竞争,与南方茶争“质”不争“量”,打造与“西湖龙井”“竹叶青”“信阳毛尖”等传统品牌有竞争力的本土高端品牌。二是引领提升日照绿茶产品品质。发挥日照绿茶臻选联盟引领作用,有效促进茶叶标准技术体系落地,提升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特色鲜明的日照绿茶标准样板。

日照绿茶臻选联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严格标准。入盟企业必须满足本土注册、规模达标、规划合理、安全认证、诚信经营等规定条件,并严格按照联盟制定的七项标准进行生产。二是全程追溯。联盟成员必须建立产品溯源系统,实现生产、加工、包装全过程的可视化溯源。探索建立“茶标”制度,茶产品除基本信息外,还应明确茶树品种、采茶区域、采茶时间、等级、制作方法等关系茶叶内在特质的信息。三是专业背书。联盟标准茶样由市茶叶科学研究院研制并为其背书,品牌标识加注“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院监制”。

来源:日照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7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