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林清玄茶沸水人生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蝉茶之恋

2020年“紫金蝉茶”征文大赛优秀奖获奖征文:

 

蝉茶之恋

作者:张雷

 

北回归线足够宽容,轮回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生命极致的绚烂。

                  ——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自古以来,餐风饮露的蝉总是以高洁清远的情怀、流丽响亮的嘶鸣和冰清玉洁的品行志趣成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

而茶采山川之钟灵,吸日月之精华,集四时之真元,蕴天地之灵气,被人们仰之为崇高的道德象征,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中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品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在这诸多的品种中,唯有蝉茶,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依靠入侵者的酶的催化而形成的奇特的生命形态。无论是从生命科学,还是从文化伦理的角度,紫金蝉茶都是值得研究的生态现象。

生命是一次次不可逆转的巧合,相遇是生命轨迹偶然的叠合。

紫金蝉茶是大自然的馈赠。蝉与茶虽属不同物种,却对生存环境有着相似的严苛的要求,在浩瀚的宇宙中相遇是天大的缘分。蝉茶之恋是跨界的严选,大自然是法力无边的设计师——适宜的光照、温度和适度,中性的土壤,2000米的海拔,阳光以北回归线划定森严的界限,用天道法则精心安排了一方净土,用缥缈的云霞、蓊郁的丘陵、葳蕤的茶园、不羁的山水,匠心独运地布局了一个系统化的世外仙境,高山茶树布陈山坡,绵延不绝的大山是一副天然立体的画布,是哪位神仙饱蘸绿汁的画笔率意地泼洒、任性恣肆地涂抹?漫山遍野奢华的铺陈,不吝笔墨地皴染,挥就成一长卷清凉的山水,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极致的挥霍,蒸腾的云雾可是蝉茶的精魂?

 

佛曰: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这里,是天地造化的大手笔,是完美的生态系统。山前、山后、山顶、山脊,层层叠翠,树与树之间留有相同的株距,一圈圈旋绕着山坡,仿佛绿海漾起的四散的波澜。晴好的日子里,阳光透过浮动的云层,把无数道金光射向葱郁的高山丘陵,片片嫩叶玲珑剔透、温润似玉,蝉留下的吻痕恰似玉料上天然的皮子,摇曳着光与影,纤尘不染的茶叶密织着缓慢的时光……

北回归线是生命的汇聚线。神奇的秘境里,这幅顶天立地、气势恢宏的画卷,原来是阳光、白云、山丘、茶树的集体创作,那精巧的布局、考究的章法、浓淡的色调、明暗的对比、粗细的线条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和谐又自然,云朵的投影拂拭过茶枝,满山堆绿流淌倾泄,呈现出鲜绿、金绿、翠绿不同的色调,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流光溢彩,在梦幻般的动感中变幻着的时空,好似四季的轮回按了快键,把蝉茶蓬勃的活力、山野圣洁的安宁演绎成动与静的流转,彰显北回归线独具特色的天姿魅力。

蝉茶澄明的世界里只有青葱岁月、无限的生机,没有炎凉荒芜。那草野之香、天籁之真、湖水之净、茶树之妍,处处皆是生命的律动。在这里,人们与大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蝉茶的世界里又多了一份对和谐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时间,是一种无影无形的力量,万物生长,花开花谢。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中,蝉茶之恋执着而坚守,维系着不变的初心和纯正的品质,赋予了草本以生命的厚度与温度。

蝉与茶这两种素洁的生灵,冥冥中注定了缘分,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共赴北回归线魅力磁场的邀约,在这样清澄明澈的世界里相逢,相伴共生,完成了跨界的牵手,深情演绎跨越时空的旷世之恋。

蝉茶之恋,奏响感天动地的生命乐章,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催化了草本植物的灵性——茶无语,芬芳于心;心无言,挚爱有声,留下了浓浓的馨香和绵绵的回味。阳光雨露滋养出淡雅悠然的品性,飒飒的山岚熏陶出灵动的精魂,云遮雾罩孕育出虚灵缥缈的韵致与随意散漫的秉性,让蝉茶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并最终见证岁月的光辉。

蝉与茶的和谐共生,北回归线的黄金纬度,加上特殊的工艺和精诚的匠心,铸就了这大自然的精髓。

 

人生至味是清欢。在传统文化中,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是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中国人不轻易言,不像日本有茶道、花道、香道、剑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的只有茶道,也是唯一的草木之道。然而大道至简,紫金蝉茶可谓雅俗共赏、兼容并包,既可登大雅之堂、芝兰之室,亦可进寻常人家;茶可修身,亦可齐家;宜共饮,亦宜独品——一个人心无旁骛地品茶,更能参破心中的执念。

蝉茶冲淡平和,更有君子之风。简约朴质清雅的蝉茶,无需繁缛的茶道,无需精巧的茶具,无需玉炉焚香亦无需佳人鸣琴。其实,正如林清玄所言: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喝茶是对一个人心态调整的培养,是对生活态度的转变,是对忧虑和烦恼的控制。无论是身处闹市,还是隐居山林,或许只要有喝茶的心情,有一份淡泊的心境,才能体味人生简单而朴素的快乐。

当沸水唤醒沉睡的茶叶,透明的玻璃杯浮沉着的生灵渐渐复活,伸展着珍藏在生命里的阳光和山岚。也许,枯卷的蝉茶记录了太多的岁月轮回,用沉甸甸的紫黑封锁了如梦似幻的记忆,只需一泓清泉,就能解开封存着的鲜绿的奥秘,还带着来自北回归线刻骨铭心的印记。

其实,品茗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生命奇迹的过程,也是还原初心、洗心涤虑、自我净化的过程。不同的茶,不同的滋味,就好像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往日的思绪,人间的缘分,纷纷扰扰总能在茶里浸润、散漫。人生的情怀需要一杯清茶来重塑,蝉茶观照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

草本无言,蝉茶有情。一缕茗烟,几许清幽,人生如茶,初泡茶汤的苦衬托了二泡三泡的甜,悠长的日子在舌尖回甘,浓郁的蜜香仿若初恋的味道。喧嚣的世界里,似水流年,潜隐着不动声色的修行……

 

 

吃茶去(外两篇-散文)

唐代赵州禅师留下了一则著名的公案——“吃茶去”。此后的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三个字中开悟得道。

吃茶去,让饥渴的心灵得到慰藉。不管是风餐露宿,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生活在近处,都需一杯清茶解渴润喉,更需要用一杯清茶来慰藉疲惫的心灵。一杯解渴,人生得失淡泊看;二杯润喉,无名急火得浇息;三杯出门去,人间万事且随它!

吃茶去,让匆忙的脚步得到歇息。人一生就是在世间行走的一生,腿歇心不歇,累死尘世人。清代文学家李渔,曾把一凉亭命名为“且停亭”,并撰楹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走累了,吃杯茶去,且停亭里且停停;也许此后的人生路就会变得更加从容淡定;累了,困了,倦了,可别难为自己,且停亭里吃茶去!

吃茶去,让躁动的心灵得到清凉。生活中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遇事思之忧之,辗转难眠;事过百般萦绕,患得患失;心为形役,难得清闲;如此不堪,不如吃杯茶去。一杯入口,风来疏竹;二杯下肚,风过不留声;三杯心得润,雁去不留影。人生得失,无非名利;千古成败,不外荣辱。事去心空心自凉,俗世庸庸且吃茶;到清凉地,养清净心;恰是人生好时光。

千古一茶令,从古传到今;谁识茶中趣,便是开悟人。

俗世的风吹过,有些薄凉,“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一)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的确,茶是有灵性的,更是通人性的,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就会得到怎样的滋味。曾在一个茶道培训班上,喝过不同人泡地同一款茶,同样的水,同样的空间,可泡出的茶,味道却截然不同,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心情不同。

喝茶需要恭敬心。把每一次泡茶喝茶都看成是一种神圣的仪式,以虔诚之心,恭敬之心待之,茶的芳香自然会慢慢释放出。要知道,傲慢的心,是泡不出沉静的茶;高傲的人,是品不出芳香的茶!

喝茶需要淡定心。“常人之心如瓢在水,至人之心如珠在渊。”一个人心在患得患失之中,他手下的水会变得躁动不安,茶也会毫无灵气。心的浮躁决定了茶的漂浮,即使再好的茶,也不会释放出应有的芳香,反而白白辜负了这一抔天地精灵。

喝茶需要包容心。茶因秉性不同,产地各异,也就决定了其滋味的差异。对我们而言,不管遇到怎样的茶,都应以包容心、平等心面对,“甘甜不贪,苦涩不厌”,惟其如此,方得茶中百味。

喝茶需要感恩心。茶吸收天地之气,日月精华,历经晒捻炒泡等各个环节,才变成我们杯中的那一缕清香。因此,每逢端起这杯茶,我们应心怀感恩,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历代茶师的智慧,感恩采茶人的不辞辛劳……

其实,仔细品味,何止喝茶。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缺的东西太多,而真正缺少的是心情。昂贵的茶与茶具只是外物,懂茶的人,从来不会奢求从器皿上得到补偿,而更注重把心情调到极致。此中妙处,惟识茶者知之。

(二)听茶

茶是可以听的。有人说,“真正的茶客不用鼻,不用嘴,单靠一双耳朵,就能听出茶里的门道来。”的确如此,听茶,是一种品茶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一壶陈年普洱,让人听出岁月沧桑里的豪气。那里面有骀荡的古风飒飒,有秋风萧瑟里的马鸣萧萧,更有酾酒临江的荡气回肠……袅袅茶香,挟岁月的长风,在眉间缥缈;多少前尘往事,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成败得失,都在这一壶浸透光阴故事的老茶里。端杯如晤老者,品茶如听故事,那里有无数英雄仗剑走天涯的雄壮!

一壶黑茶,听出的义薄云天,忠义千秋的侠气。宛如关云长骑枣红马,握偃月刀,孤旅天涯;那层淡淡的菌花,如同落在刀刃上的薄霜,透出岁月的苍凉;枣褐色的茶汤,荡漾着男儿的血性;绵长醇厚的味道,让人品咂出的不光是岁月的滋味,还有凝结于心的豪气。一壶黑茶,演绎着多少江湖事;三杯上马去,侠义走天涯!

一壶绿茶,娇滴滴,绿莹莹,袅袅娜娜,让人听出的是江南女子依侬艳语的婉约之气。江南小调,柔美婉转,有小桥流水的叮咚细语,有才子佳人的绵绵情话,有富贵温柔的缱绻缠绵……听绿茶,就是在听江南女子的吴语情歌,可人,诱人,还带着点挑逗,但终究抵不过岁月这壶沸水的涤荡……

红茶,温馨,浪漫,最易撩人心弦,让人听出的是摄人心魄的浪漫之气。滇红、大红袍、金骏眉、正山小种……哪一个名字不透着撩人的姿色?那茶汤,红艳明亮,剔透的琥珀色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啜之如丝绸慢慢滑过喉咙;品之,松香、桂圆香非常饱满;顿觉茶香在唇齿间萦绕,浮华被拒在唇外,人都有些飘然了……“沉醉不知归路”,再相逢已是下一个轮回!

品茶,必须心静;听茶,尤需用心。一个人,在岁月的悠长里,慢慢品,静静听;品茶外之香,听茶外之音,似乎也就悟到人生的真滋味。咳,这人生也终究不过是一壶茶而已!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孟祥海(山东淄博),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你不知道的福建,报人与茶

一个是中国最古老最普通的饮品,衍生出的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一个是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当报人遇上茶,茶香滋养了报人精神,报人则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笔下有乾坤,壶中见精神,报人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

福建是中国茶叶主产区(肖文凤 供图)

报与茶的渊源

19世纪末,世界茶叶格局发生了大洗牌,原本占据世界茶叶贸易总量80%以上的华茶,遭遇了英国人的阻击。他们一边向中国输入鸦片,一边想方设法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开辟新的茶叶基地。华茶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出口话语权就此丧失。

同样在19世纪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作为舶来品,终于实现了中国化的过程,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近现代史。

报人与茶的交集,可不是“一杯茶、一张报”那么简单,其间的玄妙之处早已注定——1872年,《申报》于上海创刊,其创始者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最初来中国原本是从事茶叶贸易,后来才转行办报。

《申报》创始者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最初来中国原本是从事茶叶贸易。

翻阅徐明新所著《福建新闻史》,发现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的福建,报与茶的渊源,同样匪浅。

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初,福建出现了为茶叶贸易服务的《茶讯》(Tea Information)。1866年以后的二十年间,福州茶叶出口超过广州、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各国船只驶闽运茶叶遽呈争先恐后之状。”

《茶讯》由福州英商天祥洋行、德商禅臣洋行联合其他经营茶叶的洋行创办,主要刊载福建与外商的茶叶贸易市场行情,系周报,除刊登茶叶市场信息,有时也报道外国人关心的时事消息和地方新闻。

在中国茶文化久远漫长的发展史上,历代文人最先培养起对茶这种饮料的独特感觉。他们最先体会茶之神韵,同时不断丰富茶文化的内涵,引领茶文化的潮流。而报人不仅是文人知识分子,其职业还有特殊性——报刊作为面向大众的广泛性读物,除了传递新闻信息,在思想文化传播与教化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时代洪流奔腾,报业与茶业都走上了奋发自强的道路。

功夫茶(肖文凤 供图)

茶香滋养报人精神

茶是绝佳的文化载体。一方面,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文人墨客皆以饮茶为雅趣。另一方面,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亦是普通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是最平凡朴素的日常。在不少报人的世界里,茶如影随形,称得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报业先驱、福建闽侯人林白水(1874—1926)的笔致如大江奔流,抨击时弊、为民请命,文风犀利,敢怒敢言,被誉为逢恶必顶的“独角兽”。

林白水(1874—1926年),福建省闽侯县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来源:中国记协网)

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发现口袋里没钱,他说道“给我一盏茶的工夫”,便伏案疾书,一篇千言文章就搞定了。他让仆人将文章送去报馆、要现钱,然后请朋友吃饭。一盏茶的工夫究竟是多长时间已无从考证,从其脱口而出中,可以推断喝茶是他平日里的习惯。

饮茶既可疗嗜睡,又令人常醒觉,因其味清、性俭,更是被赋予了正直、清廉以及智慧明觉的含义。

报人或三五好友点烟、沏茶、唇舌交锋,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下,一篇篇振聋发聩、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唤醒民族灵魂、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或独坐书斋,轻啜慢品一盏清茶,在平展夷畅的心境中以新闻记者的眼光来记录、洞察社会,用文字留下形象的社会真实。

茶叶可饮可食,茶香可浓可淡,但报人茶盏中荡漾的,是共通的家国情怀。

一张报纸,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细微处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出生于福建永安的邹韬奋(1895—1944)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出版家,由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及创办的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

邹韬奋(1895—1944年),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镇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来源:光明日报)

《生活周刊》(来源:上海徐汇发布)

“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是邹韬奋的办刊宗旨,受到裨益的,包括日后的“茶界泰斗”张天福。

张天福(1910—2017年),福州人。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来源:东南网)

在南京读书期间,张天福成为《生活周刊》的忠实读者,思想上深受其鼓舞和影响。他有一本伴随一生的《生活日记》,这是《生活周刊》对经常订阅杂志的读者的馈赠,封面上烙印着他“立己立人,强国强种”的座右铭。

张天福和他发明的揉茶机(武夷山融媒体中心 供图)

沿着自己订立的座右铭,张老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恢复和发展福建茶叶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则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彼此滋养、互相成就,算得上报与茶之间的一段佳话了。

邓拓,(1912-1966年),福州人,当代杰出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即便在文中写道“白开水最好喝”,但不得不承认,他以前也喜欢喝茶,并且很讲究品茶。(来源:福州新闻网)

邓拓主编的《晋察冀日报》(来源:福州新闻网)

浮沉煎熬是必然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老祖宗造此字,抑或是告诉人们“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吧。

人在草木间(福建嵛山岛采茶时节)。供图:徐新民

人们常说,茶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来自茶农,第二次来自制茶师,第三次来自茶艺师。

其实,这也是茶所经历的三次“磨难”。茶树,在自然中,栉风沐雨,砥砺风霜,还有杂草、病虫害的侵袭。采下后,或晒,或揉,或摇,或碰,或炒,或焙,历经磨难,从一片树叶变成一枚茶叶。或煮,或煎,或泡,浮浮沉沉,接受沸水的洗礼,重新丰盈饱满,鲜妍的色泽,沁人的芬芳,甘醇的滋味,茶的新生。

茶叶晒青(王震潭 供图)

都说浮生若茶。人生的际遇亦如茶,只有历尽浮沉与煎熬,才能沁出醇厚的茶味。

林清玄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但此刻,我们更愿意称他为:一个很懂得“品茶品味品人生”的作家。

林清玄(1953—2019年),祖籍漳州,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来源:搜狐网)

从3岁开始,林清玄就得到了茶香的浸染。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一个盛行饮工夫茶的地方。先祖自明末渡海迁台,到他已是第13代。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饮茶是闽、台两地的生活日常,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林清玄家中院子里有一张石桌,上有一把铸铁大茶壶,下面还有炉子。父亲和邻里乡亲耕作归来,常常围桌而坐,一人端一只小茶壶,对着壶嘴啜吸茶汤,酣畅淋漓。

啜完茶,茶壶通常不会收起来,放着次日母亲来整理。年幼的林清玄,觉得大人们围在一起喝茶,有说有笑,茶壶里一定是好东西,便等大人们走了以后,把壶里剩下的茶汤吸干净。好奇也好,偶然也好,他与茶的缘分就此结下,纵贯于他60余载的人生。

生活,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人品尝到的是甜蜜,有人品尝到的是苦涩。“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在林清玄清新幽远、空灵流动的笔下,不只是满溢的茶香,还有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一杯清茶慰岁月,偷得安闲做诗文。(武夷山融媒体中心 供图)

走过兵荒马乱,当我们回首报人与茶的往事时,是多么庆幸拥有了如今的淡定从容。今日的中国正借助报人、媒体,将茶和茶文化分享至全世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养分,提供一个可以深刻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维持和谐友善关系的有效途径。正有道是:“一杯清茶慰岁月,偷得安闲做诗文。”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