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立顿茶包好吗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在中国,立顿是立顿 茶是茶

这不是一篇靠挑动民族情感去获得认同的文章

只是想告诉大家我认为有些东西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有些人就希望炒作关于”中国7万茶企不敌1家立顿“这种部分事实、标题出位来博眼球。

明明是个逻辑题,非要被解读成情感题

关于”中国7万茶企业,比不过一家立顿“,最早是源于2008年的一篇报道,这个话题就像是千年老腊肉一样,每隔几年就有人拿出来炒作一番,让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感觉完全不可能站在一个合理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能是靠伤害民族情感来博取眼球。

1

自媒体的流量密码——标题

拿着”中国7万茶企业,比不过一家立顿“夸夸其谈的各位,有认真看过原文吗?知道2008年这个标题的发文是基于什么视角吗?

拜托一片哀嚎之前,你认真看看内容好吗?当时记者发文主要是指的国际市场出口数据对比,以及单一中国茶企零售额和立顿的差距。

差距确实存在,以市场数据说话,确实有差距。但这个标题,每隔几年都被拿出来鞭尸一番,你站在资本的角度,产业的角度,肯定是销售额越高,独角兽越强,影响力品牌力就越大。这个差距确实存在,没有问题。确实在西方人建立起的贸易秩序下,我们的茶业工业化上面,还有很多差距,不仅仅是初级加工食品的差距,比如日本的设备,抹茶制作工艺设备流程,茶饮精加工,茶园管理,印度的有机化种植比例,欧洲的香精制备和加香技术等等,我们都会有差距。

但是也别忘了一点,立顿那套东西在我们国内文化视角下,也玩的不灵。你可以说我这个观点有点狭隘,但是确实在我们这,大部分没人会把立顿茶包跟我们喝的茶相提并论,所以才有我说的,中国,立顿是立顿,茶是茶。

茶这个东西对我们国人来说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民族情感的啊,拿一个冷冰冰的工业化的商品,去跟中国的茶来对比。其实本身就是有失偏颇的。先不去评论当时发的文章对行业的价值,但是今天回过头来请各位用脑子好好想想,是不是有些标题党的味道?自媒体今天这个套路已经玩的很溜了,标题只要够响,不怕没人看。只不过2008年的时候,可能这种解题密码还是传媒专业的人掌握的多一些。

如果非要这样玩,咱们换一个标题”一个年销售28亿美元的巨无霸茶企,在中国高端市场却无人问津“

好玩不?

2

可以学习借鉴立顿,但绝不是”立顿化“

我们可以学习立顿,但千万别把我们祖宗留下来的瑰宝”立顿化“。

如果都立顿化了,你还追个毛群体种?山场还有意义吗?那么多大师突然没架吵了,你刷抖音还有什么乐趣?

假设一个场景,咱们烧水、温器、冲泡、赏色品味,而立顿的拥趸们,拿个茶包放杯子里闷一会直接”墩墩墩“。

可能有人看到的是立顿的便捷高效,我们繁复。——但我却觉得,这种繁复却带着文化透出浓浓的”高级“感。

就因为非标,今天”适口而珍“的概念还是有着合理的市场,如果立顿化了,只有一个标准是标准。

说的感性一点,冷冰冰的标准,切断了你与山,你与茶师,你与温度的一切关系。作为消费者,你觉得天天吃一道菜幸福还是每天换着不同花样的菜系幸福?

所以,我还想说一遍,”立顿是立顿,中国茶是茶“,别拿理论来说事,在中国大部分消费从没有把立顿的东西当茶叶看,虽然不科学,但一定长期会存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你要说相互学习我觉得可以,但你要说将中国传承下来的制茶技艺抹除而去”立顿“化,那么答案留给子孙后代吧。

3

正视差距,享有自信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关注的点,无论方方面面的解释,最终是回到这点:”非标魅力VS工业文明“。

立顿—茶工业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我看来,工业化标准,母体联合利华在全世界庞大的快消渠道,低价、便捷、安全性等品控能力,文化渗透能力这些是立顿的优势。

非标魅力—爸爸的快乐你永远想象不到

各位可以看看很多我以前的回答,我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行业从业者,我知道工业化技术,茶园种植管理水平上面,因为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跟日本,欧洲,甚至印度再某些方面都有差距,但是在原叶茶的加工手法上面,我们确实又更多的手段。可能从西方工业视角下面,你不够标准,你不够可复制,你控制性不够强,这个我承认都有道理。但是借用郭德纲的一句话:”爸爸的快乐你永远想象不到“。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跑中国茶产区问问茶师,再问问一个老茶客,你告诉他中国的原叶茶要像立顿学习标准。大概率会得到一个礼节性的笑容”呵呵“。标准化和我们本土化的制茶方法,真的是一个先进一个落后吗?在工业角度可能是,但在我们眼里的茶未必是。

4

立顿强在哪?

当然其他讲完了,再聊一聊立顿成功的一些基石,优势是建立在其定位的思路上的,所以未必所有的东西对我们都有参考价值。每个小点,我只能是作为一个末端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去谈一谈看法,未必对,而且我没有能力去給每个问题附加权重,仅供参考。

母公司联合利华再全球庞大的快消网络

联合利华在全球的快消渠道,可以用航母来形容,而立顿商品属性也符合快消品特征,如果这个角度看,背靠大树好乘凉。

基于审美的品质问题

世界市场上,红茶是主要交易商品。我们国家红茶在国际市场成品出口一直比较低,当然问题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有一点问题是因为目前国际市场很多调饮的需求,浓、鲜、强的需求下,目前印度,斯里兰卡的茶树品种EGC(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高于我们国内品种,滇红也比不过。而EGC跟茶黄素含量有着密切关系,可以和其他物质共同为茶汤提供鲜爽度、收敛性。而这个特点尤其符合国外的审美,所以国外的红茶更受欢迎。

基于安全标准的优势

其实农残在某些程度是贸易壁垒,例如有些指标确实会有针对性的设计。但农残肯定标准高是没有毛病的,这方面我国农残的否定列表制和一些国家的肯定列表制在全面性上还是有差距,所以这一点,我们茶产业更加分散,在这种标准上面,我们更难控制。印度能够做到两百左右一公斤符合欧盟出口标准的有机成品红茶,而这个在我们国内还比较难实现。

基于审美文化的区隔

这个问题有点大,我也比较难准确的去表述,以下内容是我个人推测,未必对。我们原叶茶的品饮方式和饮用方式可能对国际市场就很陌生,西方本身就以红茶消费为主,红碎茶在国际市场本身就是主流,冲泡方式也都是习惯性的用茶包,而且讲究一次性萃取,对浓强度要求高,而这一点其实是跟我们的审美会有差异的。

而我们国内目前主流产品都是原叶茶,我们日常冲泡方式出来追求得醇,鲜,厚等与他们习惯了红茶哪种强收敛性有一定de的区别,我觉得风味上就会有很大得区隔。所以我们自主品牌产品要想让外国人接受,本身就是有着一定障碍的。

好上述都说完了后,立顿到底让我们该思考的有几点呢?

1,食品安全,不管有没有立顿,在全产业链食品安全标准永远应该越来越高,这里面我们不仅要看到立顿代表的农残,有机一类的。更多的微生物污染,老茶存放的安全性,这些问题的控制等,都应该引起重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中低端市场品控,其实立顿做的是标准化非个性产品,其实主要还是中低端的市场,那么作为我们传统茶行业的中低端茶叶品控问题是最严重的,确实有时候有些人会让你认知到底线永远是用来突破的。而什么时候能把中低端的商品做到品质稳定,价格低廉,至少立足国内市场,是有着非常大的基数的。

3,其实最终基于发问的立意,我们是应该再造一个立顿去抢市场,还是应该借鉴部分经验去让我们自己的茶叶走出去。如果假设走出去的难度相同,我相信资本会选择前者,而我觉得后者更有价值。

5

这篇长文我未必说得清现实,但我只想说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

这个话题有点大,我写的也比较乱,就看看吧,我格局不够高,视角有限,只是一个产业链末端的随便聊几句。

但其实这篇文章,我依旧只是想传递以前我常说的一个观点:保持独立思考,保持适度怀疑,保持客观思维。

来源:恋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袋泡茶,未来会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吗?

  不知不觉,特别的2020年仅剩不到3个月了。

  全国多地迎来降温,天气一凉,马上就要进入抱着茶杯在家、在办公室暖手暖胃的日子。

  最近看直播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见过的冲泡类茶包品牌,这些品牌有专业背景背书,有勤勤恳恳设计、研发的创业主理人,还有一群“死忠粉”,原来,中国的袋泡茶市场早已不再是立顿一家独霸的近况。

  如今消费升级推动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和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很多年轻人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坐下来慢慢地泡一杯茶,越方便的产品越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那么袋泡茶能否以更时尚、品质化、更有趣的形象打开年轻消费市场呢?

  01、被鄙视的“袋泡茶”

  很多人觉得,袋泡茶是对生活品质的妥协。

  毕竟,用订书针封口的袋泡茶的存在,确实拉底了袋泡茶的下限。

  很多人提到袋泡茶的时候,总是一脸嫌弃,打心底把它和大厂流水线、劣质碎茶挂上了钩。

  其实你知道吗,刚被发明的时候,袋泡茶是个奢侈品,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享受。

托马斯·苏里万

  1908年,纽约茶商托马斯·苏里万为了节省运输茶叶的费用,用丝绸小袋代替锡罐装茶。客户以为这是个贴心的设计,把袋子一起丢水里泡了。

  苏里万蒙圈之余,茶包诞生!

  立顿茶包的初期演变

  也有一种说法是比这要早7年,在威斯康辛州,两位有名有姓的女士嫌弃传统的煮茶法浪费时间,用棉布自制成小茶包,浸泡在热水里,省去了过滤的麻烦。

  1952年的美国报纸,立顿宣传旗下划时代茶包产品如何帮助主妇“更好更快地泡好一杯茶”

  一开始,美国人的袋泡茶叫“teaball”——茶球,从产量就能看出茶球有多受欢迎:1920年茶球产量为1200万个,到了1930年,产量迅速增加到了2.35亿个。

  一战期间,德国茶商生产的袋泡茶,被用作士兵随军装备,前线的士兵称之为Tee-Bombe(茶叶弹)。

  对英国人来说,袋泡茶就像是口粮一样的存在。

  到了2007年,袋泡茶占据英国茶市场的96%。

  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杯袋泡茶。

  现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英国袋泡茶。

  《每日邮报》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总监萨拉·豪的话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英国茶委员会主席威廉·戈曼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愿意自己动手泡茶。”

  但茶包其实并不是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饮茶方式。

  就袋泡茶消费占比而言,世界平均水平为23.5%,欧美发达国家袋泡茶消费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欧洲为80%,美国和英国高达90%。

  我国袋泡茶在茶品类消费总额中的占比很低,仅为5%。

  因其劣质品的印象、喝茶习惯的不同、茶叶质量难以判断、担忧材质健康等问题,袋泡茶不太受欢迎。

  中国人喝茶讲究喝单芽、整叶,认为只有买不起茶叶的人才会喝“碎茶”。

  02、袋泡茶的优势

  总之,茶包的诞生,让喝茶这件事的用户体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其实,袋泡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方便、快捷。

  而且,即便从品质以及健康角度来说,袋泡茶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携带方便

  袋泡茶都是小包独立包装,对于出门在外想要喝一杯茶的茶友来说,可以算是便携之至。带上几个茶包,走到一个有开水的地方就可以随泡随喝,也省去了温杯烫盏的复杂程序。

  冲饮快速

  袋泡茶定量包装的特点省去了我们取茶时的一分纠结,只需拿出一小包投入杯中即可冲泡。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来说,特别是办公室一族,可是省去了不少麻烦。

  清洁卫生

  袋泡茶取茶方便,而且存茶也方便。而且处理茶渣既环保又方便,直接将茶包带着茶渣一起处理掉即可。

  健康生活

  袋泡茶的出现让茶正式进入快饮茶品的行列,将茶的独特口感和滋味浓缩于茶包之中。让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没办法停下脚步的你,也能够在忙碌之中给自己泡上一杯茶,让生活更健康。

  更加时尚、好玩

  袋泡茶带给消费者的不只是让喝茶更便捷化,而且如今变得更有品质感,更好玩。

  国外袋泡茶的设计上也增加了个性化的趣味,比如设计有趣的吉祥物,如TETLEY公司的袋泡茶与戴眼镜的GAFFER、PGTIPS公司的小猴子、CESELTIAL公司“SleepyTime”系列中可爱的小熊、JANAT公司的两只可爱小猫萨姆和波,等等。

  03、袋泡茶近年来的发展

  数据显示,世界袋泡茶的年消费量为世界茶叶总消费量的23.5%,而中国袋泡茶的年消费量占茶叶总消费量仅5%左右。仅15%消费者表示经常喝袋泡茶,目前中国袋泡茶的茶叶市场占有率较低。

  不过,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茶饮习惯的改变,未来中国袋泡茶市场的销售份额提升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袋泡茶已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包括上游茶叶种植采摘、中游产品研发加工,下游产品销售等。

  在喜欢袋泡茶的消费群体中,40岁及以下人群占比为88.2%。中国茶文化正在走向年轻化,袋泡茶具有携带方便、泡茶便捷、轻奢时尚的特点,适应了年轻消费群体生活节奏快、追求简单生活的消费习惯。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偏好茶叶的原因主要为茶叶更有中国茶文化意境、品质可以直观看到,且口感好;中国消费者偏好袋泡茶则主要看重其方便快捷,这一比例达到55.8%。

  现阶段袋泡茶凭借其方便快捷获得部分消费者认可,随着其茶叶品质和口感的提高,其市场占有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最常购买的袋泡茶品牌前三为立顿、大益茶和CHALI茶里,占比分别为39.6%、27.1%和23.2%。除立顿外,大益茶和CHALI茶里均为中国本土品牌。

  CHALI茶里于2013年8月在广州创立,主打原叶三角袋泡茶,现已成为中国袋泡茶本土品牌中的标杆企业。

  截止到2019年11月,CHALI茶里累计销量达3亿包,日均销量达50万包,平均每秒售出6包,同时拥有粉丝数量1000W+。

  2019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为235亿元,中国袋泡茶线上市场规模为50.3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袋泡茶线上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突破128.7亿元。

  随着袋泡茶品牌化和电商化的发展,质量趋向标准化,线上购买袋泡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袋泡茶并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生活的再造。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也许没有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坐下来,静静地煮水、温杯、洗茶、泡茶、过滤、闻香、品茗。

  但好品质的茶包能达到另一重效果:在一个需要效率的午后,工作、喝茶同时进行。

  很久以来,中国茶文化都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始终与年轻人的消费观隔着一道墙。

  而袋泡茶的出现,将不仅满足口感等基本需求,还能兼顾提神、养颜、减肥等附加功能。

  或许每个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都需要一杯袋泡茶来提神醒脑、补充元气,再次热血沸腾的投入到工作中。

  资料参考:CBNData消费站、36氪、艾媒咨询、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等。

  注:内容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委员会,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饮百年变革:7万茶企有哪些新消费机会?

新茶饮和中式茶,正在走向交叉路口。

7月中国茶叶股份、普洱澜沧古茶递交招股说明书。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相继传来计划上市的传闻。

不同赛道的茶企都在动作。小罐茶不仅携手童谣推年轻产品线,也在布局袋泡、新式茶。云南普洱大益茶拥抱电商,跻身双11“亿元俱乐部”。茶包巨头立顿开始卖冲泡奶茶和散装茶叶了。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也纷纷推出茶包。

新茶饮和中式茶终将交汇,本质是人的变化带来了喝茶体验的变化。茶叶没有变,就像咖啡豆不变,但速溶咖啡、现磨、现制、胶囊、冻干咖啡改变了喝咖啡的体验。

当更多的人群在喝不同形态的茶,不同的茶企服务于不同需求。这个时间点,我们需要重新理解饮茶这件事:人们想要什么样的喝茶体验?茶企如何占领下一个战略高地?

01、体验革新:百年饮茶,茶叶进化

抛开中国茶的立场回望历史,茶的演进主要发生了两次体验变革:茶包和新式茶饮,并极大地拓展了饮茶的场景,这带给当下的启示是:

喝茶这件事,重要的不是茶叶,而是喝茶的人、场景和体验。人的需求变化,可能让茶变得“不像茶”。回归人的视,而不是一味站在茶行业立场上,才能理解真实的“喝茶”。

转折一:体验革命,茶包巨头立顿诞生

“七万茶企比不上一家立顿”,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是在工业时代解决了喝茶的痛点。立顿创立的1890年,茶对于欧洲人是舶来品、贵族茶。英法、荷兰借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通商口岸,学习当时中国垄断的种茶、制茶全流程,并复制到殖地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和东印度(印度尼亚)。

彼时,途运输散装茶极易受潮变味,立顿创始人将茶叶标准化包装,分1英镑、0.5英镑等规格。易保存也方便零售店员售卖。于是快速发展,买下了直供的锡兰茶园。

立顿没有发明茶包,但把茶包带到了全世界,让喝茶便捷化、个性化。1972年,快消巨头联合利华收购立顿,用全球销售网络扩张。一句广告“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印成20多种语言,走进全球各地大众的生活。

对于中国人,这句广告是失效的,因为茶叶一直保持自给自足、地域垂直。老少皆引以为傲“中国茶文化”,其实古老而封闭,分散且不透明。

想怎么喝就怎么喝,立顿茶包快速普及。全类别、标品化,但对于每个人,加奶、加糖、加柠檬,冲泡或煮茶都可以......立顿成为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第三大饮料,也是二十年前中国城市白领们的心头好。

然而,中国消费者在急速变化。立顿依赖的红茶在中国增速放缓,所以近年不断推新品,包括散装茶。而茶包新品牌快速崛起,茶里ChaLi创立三年,成为国内茶包第一品牌。国内袋泡茶线上销量从2017年到2019年翻了两倍,而同期茶叶线上销售增速在放缓。

喝茶体验持续变化,茶包还在快速增,新式茶饮就起了。

转变二:场景革命,新式、中式茶饮

奶茶成为潮,在于打破了饮茶场景。脱胎于英式、港式的红茶奶茶,新式茶饮用人工手摇和杯装,打破了饮茶原有的场景。茶叶、袋泡茶都是自己在家、上班时泡着喝。奶茶逛街、社交、自饮、外卖,都可以无障碍切换。

不同场景下,茶跟咖啡、罐装饮料等等形成体验替代,但也具有独有的泡茶、缓释、回甘、文化、社交的体验。茶多酚和咖啡因上瘾,会相互替代、此消彼。但也存在因生理原因不喝咖啡、或不喝牛奶的人群,茶能有效补位。所以,星巴克卖茶,茶颜悦色、喜茶卖茶包,天福茗茶也开始卖奶茶,竞争事实上在加剧。

茶企的竞争对手不是彼此,而是能替代饮茶体验的任何产品。可能装在盒子、袋子、瓶子、杯子里......茶始终围绕人群“喝茶”的体验演进。曾经“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香飘飘、周杰伦的“你是我的优乐美”,听不到声音了。而农夫山泉、统一的茶叶供应商中国茶叶股份正冲击IPO。新式茶饮的兴盛也带动了中国的红茶进口,成为国产红茶的新机会。

奶茶是茶吗?对于大多数,奶茶是茶味饮料,就像咖啡是咖啡味饮料。产品形态的演进背后是人需求之变,而新技术实现了需求,新媒介触达了人群。新场景下的新体验开拓新赛道。

事实上咖啡和茶经历了类似的体验演进,大赛道跑出了大公司。工业时代的速溶咖啡造就了雀巢,消费时代的第三空间现磨咖啡成就了星巴克,都是千亿美金规模。而欧洲、东亚等都各自拥有国咖啡,中国还在孕育新模式。

茶饮是否会走上类似的道路?在不同场景下,人们蓬勃产生了新需求。茶是水(解渴),方便的水(出行、旅行、工作间隙),是饮料(好喝的水),功能饮料(提神,醒脑,安神,解油,缓释,健康养生等),礼品(文化、情感和社交货币属性),是兴趣爱好。

茶饮独有的冲泡、口感、成分、意味、体验,将在这些场景下如何演化,用新技术让人感知,正是茶企们在探索的。

当下茶饮品牌的产品服务,未必就是其五年、十年、百年后不变的形态。重要的是将自身优势资源,与人们变化的需求结合,拥抱变化,撬动核心人群。

02、人群新变:茶饮的无限场景

谁是变化最快、最可能主导这一波茶饮新变的人群?随着中国新中产崛起,生活方式相关品牌,正在出现新机会、新变局。

据肯锡《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国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目前超3亿,预计2025年将超过5亿,泛中产和新中产增量大,消费力变动大,且消费观念变化快,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和消费的走向。

把握新中产人群对于茶饮的变化需求,对于茶品牌面临的竞争变局至关重要。我们筛选并访谈了80、85、90、95后的高频饮茶新中产,总结出如下核心饮茶人群的画像。

谁是影响大盘的先锋人群?

以上八类核心人群中,对于老牌茶叶企业,存在更先锋的一些人群。他们对茶饮的需求变化更快,给品牌带来新的转机和启发。

首先,先锋人群更乐于尝新,更易成为品牌的第一波用户。

其次,他们影响了大众人群,是品牌口碑、媒介传播的关键节点。

那么,茶饮的先锋人群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品牌有哪些启示?

1.接触点新变:

品牌触点分散化,品牌需整体布局,填补空白

传统茶品牌线性的产销模式已经变了,传统渠道面临老化和失灵的危机。除了零售店、电商等渠道的不断升级,新兴的短视频、直播,线下、快闪店,都成为分散的触点,能够触达新人群。

正如《体验思维》所写,人与品牌的连接方式从本质上改变了,渠道已经触点化、甚至粉尘化。

年轻喝茶人群,一般会在618、双11等时间点囤茶,但同样会在平时的不同场景买茶。很多传统茶企有供应链,有好产品,但缺乏适应全触点、打通新媒介的组织人才。所以在品牌体验上不流畅、不连贯。

2.赏味新变:

用户口味多样化、动态变化,品牌既要触达和教育市场,也需丰富产品线。

新式茶饮和茶包教育了市场,也丰富了消费者对于“茶”的传统认知。花果等调味茶极大丰富了传统茶口感香味。拼配茶、调味茶层出不穷,也出现一些经久不衰的爆品。比如蜜桃乌。

对于调味茶饮,就像每年饮料推陈出新一样,市场总是喜新厌旧。关键是在爆款触达之后,能有较完整的品牌体系去承接。

高频饮茶人群,赏味能力呈现阶梯性、成性。一些进阶的用户需要更成熟的产品体系去承接。在访谈中,一些喝过如碧潭飘雪或八花茶的用户,再去尝试喜茶新推的花茶,就不满足其口感和品质。

传统茶品牌中,如大益茶主攻云南普洱的品类,竹叶是单一绿茶品类,拥有不同品级,能满足不同赏味能力的用户。但目前在市场教育上,没有让用户明显地感受到价值的区别。

仅有入级的产品和工艺,只能赢得一时。曾经江小白用接地气的营销、亲和的口感和价格,触达白酒缺位的年轻人市场。但用户过渡之后,反而容易转移到其他传统品牌的产品。茶叶亦如此。

理解用户的赏味阶段,老牌茶企需要耐心和细心,引导和触达,陪伴式成。

03、国潮汹涌,大有可为

老牌茶企的竞争对手,绝不仅是卖茶叶的。站在人的度,人们可能需要喝茶,但未必需要茶叶。跟咖啡、饮料等等具有体验可替代性。

用户总是喜新厌旧。真正品牌的竞争,不是一个爆款的竞争。要定位和营销,要拉新和留存,还需要产品、服务、零售、空间、沟通的整体体验。

我们看到国潮在很多品类兴起:花子、茶颜悦色、飞跃和李宁。国人对于茶,拥有天然的接触和共同的记忆。但是否能潮起来,还在于能否唤起年轻一代的共鸣。

中国人对于茶的文化记忆,一直都在。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梦,被乌镇唤醒了;城市人八十年代的复古梦,被文和友复活了;女孩们都有古装梦,所以花子崛起......

共同的文化记忆,需要新体验去唤醒。新中式茶的篇章,可能序幕刚刚拉开。

文丨体验思维XTHINKING,作者丨严煦,编辑丨冯曦寒

注:内容转自钛媒体APP,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