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立顿茶包好还是

找到约95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在中国,立顿是立顿 茶是茶

这不是一篇靠挑动民族情感去获得认同的文章

只是想告诉大家我认为有些东西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有些人就希望炒作关于”中国7万茶企不敌1家立顿“这种部分事实、标题出位来博眼球。

明明是个逻辑题,非要被解读成情感题

关于”中国7万茶企业,比不过一家立顿“,最早是源于2008年的一篇报道,这个话题就像是千年老腊肉一样,每隔几年就有人拿出来炒作一番,让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感觉完全不可能站在一个合理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能是靠伤害民族情感来博取眼球。

1

自媒体的流量密码——标题

拿着”中国7万茶企业,比不过一家立顿“夸夸其谈的各位,有认真看过原文吗?知道2008年这个标题的发文是基于什么视角吗?

拜托一片哀嚎之前,你认真看看内容好吗?当时记者发文主要是指的国际市场出口数据对比,以及单一中国茶企零售额和立顿的差距。

差距确实存在,以市场数据说话,确实有差距。但这个标题,每隔几年都被拿出来鞭尸一番,你站在资本的角度,产业的角度,肯定是销售额越高,独角兽越强,影响力品牌力就越大。这个差距确实存在,没有问题。确实在西方人建立起的贸易秩序下,我们的茶业工业化上面,还有很多差距,不仅仅是初级加工食品的差距,比如日本的设备,抹茶制作工艺设备流程,茶饮精加工,茶园管理,印度的有机化种植比例,欧洲的香精制备和加香技术等等,我们都会有差距。

但是也别忘了一点,立顿那套东西在我们国内文化视角下,也玩的不灵。你可以说我这个观点有点狭隘,但是确实在我们这,大部分没人会把立顿茶包跟我们喝的茶相提并论,所以才有我说的,中国,立顿是立顿,茶是茶。

茶这个东西对我们国人来说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民族情感的啊,拿一个冷冰冰的工业化的商品,去跟中国的茶来对比。其实本身就是有失偏颇的。先不去评论当时发的文章对行业的价值,但是今天回过头来请各位用脑子好好想想,是不是有些标题党的味道?自媒体今天这个套路已经玩的很溜了,标题只要够响,不怕没人看。只不过2008年的时候,可能这种解题密码还是传媒专业的人掌握的多一些。

如果非要这样玩,咱们换一个标题”一个年销售28亿美元的巨无霸茶企,在中国高端市场却无人问津“

好玩不?

2

可以学习借鉴立顿,但绝不是”立顿化“

我们可以学习立顿,但千万别把我们祖宗留下来的瑰宝”立顿化“。

如果都立顿化了,你还追个毛群体种?山场还有意义吗?那么多大师突然没架吵了,你刷抖音还有什么乐趣?

假设一个场景,咱们烧水、温器、冲泡、赏色品味,而立顿的拥趸们,拿个茶包放杯子里闷一会直接”墩墩墩“。

可能有人看到的是立顿的便捷高效,我们繁复。——但我却觉得,这种繁复却带着文化透出浓浓的”高级“感。

就因为非标,今天”适口而珍“的概念还是有着合理的市场,如果立顿化了,只有一个标准是标准。

说的感性一点,冷冰冰的标准,切断了你与山,你与茶师,你与温度的一切关系。作为消费者,你觉得天天吃一道菜幸福还是每天换着不同花样的菜系幸福?

所以,我还想说一遍,”立顿是立顿,中国茶是茶“,别拿理论来说事,在中国大部分消费从没有把立顿的东西当茶叶看,虽然不科学,但一定长期会存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你要说相互学习我觉得可以,但你要说将中国传承下来的制茶技艺抹除而去”立顿“化,那么答案留给子孙后代吧。

3

正视差距,享有自信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关注的点,无论方方面面的解释,最终是回到这点:”非标魅力VS工业文明“。

立顿—茶工业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我看来,工业化标准,母体联合利华在全世界庞大的快消渠道,低价、便捷、安全性等品控能力,文化渗透能力这些是立顿的优势。

非标魅力—爸爸的快乐你永远想象不到

各位可以看看很多我以前的回答,我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行业从业者,我知道工业化技术,茶园种植管理水平上面,因为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跟日本,欧洲,甚至印度再某些方面都有差距,但是在原叶茶的加工手法上面,我们确实又更多的手段。可能从西方工业视角下面,你不够标准,你不够可复制,你控制性不够强,这个我承认都有道理。但是借用郭德纲的一句话:”爸爸的快乐你永远想象不到“。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跑中国茶产区问问茶师,再问问一个老茶客,你告诉他中国的原叶茶要像立顿学习标准。大概率会得到一个礼节性的笑容”呵呵“。标准化和我们本土化的制茶方法,真的是一个先进一个落后吗?在工业角度可能是,但在我们眼里的茶未必是。

4

立顿强在哪?

当然其他讲完了,再聊一聊立顿成功的一些基石,优势是建立在其定位的思路上的,所以未必所有的东西对我们都有参考价值。每个小点,我只能是作为一个末端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去谈一谈看法,未必对,而且我没有能力去給每个问题附加权重,仅供参考。

母公司联合利华再全球庞大的快消网络

联合利华在全球的快消渠道,可以用航母来形容,而立顿商品属性也符合快消品特征,如果这个角度看,背靠大树好乘凉。

基于审美的品质问题

世界市场上,红茶是主要交易商品。我们国家红茶在国际市场成品出口一直比较低,当然问题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有一点问题是因为目前国际市场很多调饮的需求,浓、鲜、强的需求下,目前印度,斯里兰卡的茶树品种EGC(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高于我们国内品种,滇红也比不过。而EGC跟茶黄素含量有着密切关系,可以和其他物质共同为茶汤提供鲜爽度、收敛性。而这个特点尤其符合国外的审美,所以国外的红茶更受欢迎。

基于安全标准的优势

其实农残在某些程度是贸易壁垒,例如有些指标确实会有针对性的设计。但农残肯定标准高是没有毛病的,这方面我国农残的否定列表制和一些国家的肯定列表制在全面性上还是有差距,所以这一点,我们茶产业更加分散,在这种标准上面,我们更难控制。印度能够做到两百左右一公斤符合欧盟出口标准的有机成品红茶,而这个在我们国内还比较难实现。

基于审美文化的区隔

这个问题有点大,我也比较难准确的去表述,以下内容是我个人推测,未必对。我们原叶茶的品饮方式和饮用方式可能对国际市场就很陌生,西方本身就以红茶消费为主,红碎茶在国际市场本身就是主流,冲泡方式也都是习惯性的用茶包,而且讲究一次性萃取,对浓强度要求高,而这一点其实是跟我们的审美会有差异的。

而我们国内目前主流产品都是原叶茶,我们日常冲泡方式出来追求得醇,鲜,厚等与他们习惯了红茶哪种强收敛性有一定de的区别,我觉得风味上就会有很大得区隔。所以我们自主品牌产品要想让外国人接受,本身就是有着一定障碍的。

好上述都说完了后,立顿到底让我们该思考的有几点呢?

1,食品安全,不管有没有立顿,在全产业链食品安全标准永远应该越来越高,这里面我们不仅要看到立顿代表的农残,有机一类的。更多的微生物污染,老茶存放的安全性,这些问题的控制等,都应该引起重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中低端市场品控,其实立顿做的是标准化非个性产品,其实主要还是中低端的市场,那么作为我们传统茶行业的中低端茶叶品控问题是最严重的,确实有时候有些人会让你认知到底线永远是用来突破的。而什么时候能把中低端的商品做到品质稳定,价格低廉,至少立足国内市场,是有着非常大的基数的。

3,其实最终基于发问的立意,我们是应该再造一个立顿去抢市场,还是应该借鉴部分经验去让我们自己的茶叶走出去。如果假设走出去的难度相同,我相信资本会选择前者,而我觉得后者更有价值。

5

这篇长文我未必说得清现实,但我只想说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

这个话题有点大,我写的也比较乱,就看看吧,我格局不够高,视角有限,只是一个产业链末端的随便聊几句。

但其实这篇文章,我依旧只是想传递以前我常说的一个观点:保持独立思考,保持适度怀疑,保持客观思维。

来源:恋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竹叶青:“茶中立顿”?“茶中茅台”?还是“茶中小罐茶”?

在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的《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世界三大饮料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作为茶叶原产地,中国茶叶行业是一个奇特的行业,虽然拥有近三千亿的内销市场,但却表现出“有品类、无品牌”的特征。

在国内茶业中还有一个奇特的存在:竹叶青。明明拥有传统茶企的基因,但打法却更偏向新消费企业的策略;喜欢标榜自身高端化属性,但企业做法似乎在把行业往同质化内卷的方向上带;它把自己看作“茶中茅台”,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其更像是下一个小罐茶......种种看似矛盾的属性出现这样的行业以及企业身上,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复刻“茶中小罐茶”?

1964年,陈毅元帅途径峨眉山,在山中寺内喝到老和尚新采的绿茶,颇为喜欢,为此茶起名为竹叶青,此时的竹叶青作为茶的一种品类而诞生。

1987年,峨眉山竹叶青茶厂成立,可惜市场上的各种竹叶青茶鱼龙混杂,该厂并未在高端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此后逐渐陷入贴牌维持生计的困境。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在1998年成立。也就是说,1998年,唐先洪接下了公司所有债务,整体购买了原茶厂的全部股份,组建了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从其发展历史来看,竹叶青也是经营多年的茶叶老品牌了。但作为“前辈”的竹叶青最近几年的路径不免给人一种在模仿起小罐茶的既视感。

首先,在品牌运营维度上,双方都表现出对营销的推崇,而且核心营销点之一都在尽力突出“大师”二字。

2014年,半路出家的小罐茶在营销领域高举高打:“8位泰斗级制茶大师”、“每一罐都是大师制茶技艺的代表作”、“8大名茶,由8位制茶大师”等广告语,席卷各大电视台和媒体,乃至电梯、机场等屏幕所及之处。

而竹叶青也对营销火力全开。2015年,竹叶青在在CCTV2《对话》栏目投放宣传片;2019年与分众传媒签订6个亿合同。另外,竹叶青重点推出中国制茶大师刘祥云,与小罐茶的“小罐茶大师作”异曲同工。

但是,提起小罐茶,大家还是会想起其背后操盘手杜国楹,更会想到杜国楹早期背背佳、8848手机等经典营销案例,进而怀疑小罐茶是否也和智商税有所绑定。比如有人为小罐茶算了一笔账:假设年中无休,平均下来每位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

面对质疑,小罐茶回应称,现代设备取代手工制作早已是大趋势,而小罐茶工艺的创新,则是对大师手艺最好的传承。或是是鉴于小罐茶的舆论争议,竹叶青茶同样吸取了杜国楹的教训,从宣传大师制茶换成了科技模仿大师工艺。

其次,在产品维度上,竹叶青与小罐茶都更加强调自身产品包装保鲜的科技属性和含金量。

小罐茶,这三个字如果分解开来,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小罐”,一个是“茶”。据了解,小罐茶的罐子从设计到开模就花了500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其对包装的重视程度。而小罐包装背后的考量,则是为了强调其真空充氮和铝罐的保鲜技术。

而竹叶青虽然没有“小罐”,但在今年清明节前的宣传攻势中,同样将五重锁鲜技术标榜为自身核心竞争力。3月3日,在竹叶青举办的“高端绿茶只此青绿——竹叶青鲜茶标准发布会”上首发五重锁鲜科技,大致为制茶过程中的杀青、提香、控水到仓储的低温和充氮。

实际上,已经有媒体指出,这一技术的科技含量其实并不高。比如上市公司三全食品和周黑鸭都将“锁鲜技术”写进其IPO招股书中,周黑鸭更早在2012年就推出气调锁鲜装。从科技含量的角度讲,竹叶青的五重锁鲜技术也更像是把茶叶产业链保鲜环节整合包装成了新营销点。

在向善财经看来,竹叶青这种给人一种模仿小罐茶既视感,或许算不上高明,因为双方做的并不是一种产品。

不同的茶叶,最佳饮用时间也各有不同。比如绿茶有喝新不喝老的说法,因为绿茶是没经过发酵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喝的就是它的鲜嫩甘冽的味道,时间久了味道也会慢慢流失。而白茶和黑茶反而越陈越香,放的时间越长价值越高。

小罐茶做的是全系列茶,只需要顾全大局即可,做到所有茶叶品类在味道与保鲜时间上的一种平衡。

而竹叶青的产品以绿茶为主,绿茶不是耐储藏的品种,绿茶也不是需要耐储藏的产品。即便可以做到很长的保鲜时间,但茶叶终究会因时间而变成消费者眼中的陈茶,其价值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这对于发力高端化茶叶品牌的竹叶青来说,或许相当于是逆行之举。

最后,在消费场景维度上,竹叶青与小罐茶同样强调其送礼场景的打造。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小罐茶有六成的消费者选择送礼,当然也有四成的消费者选择的是自饮。在去年中秋节时期,北上广深的城市电梯中循环播放着小罐茶中秋金罐礼盒的广告。今年,小罐茶还与五粮液携手打造的“来自东方的礼物”茶酒礼盒。

而竹叶青也极力宣传产品的礼品属性,并为其茶叶冠上了“国礼”的名头。

2006年,唐先洪带着500克“论道”茶品闯入了摩纳哥世界奢侈品展,并荣登“21世纪奢华品牌榜”。同一年,“论道竹叶青”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2008年又作为国礼赠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实际上,这与服装品牌的打造策略不谋而合。比如国内的森马、波司登等服装品牌近几年来相继亮相国际时装周,目的则是为了“墙外开花墙内香”。但服装的时尚潮流或许在西方,而茶叶的根毕竟在中国,其“国礼”的营销效果存疑,能否被认可仍是一个问题。

目标是“茶中茅台”?

在2018年,竹叶青品牌创始人唐先洪立下了“5-10年完成百亿元收入”的目标,喊出了要做“茶中茅台”的口号。这背后,竹叶青的底气来自哪里?

上文提到,竹叶青喜欢标榜自身产品的“国礼”属性,这与茅台对国酒的执着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两者表面看可以说是做的同一类事,但实质上却正好相反。

茅台是求而不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已尽收眼底。曾9次申请“国酒茅台”商标的茅台9次被驳回,但在白酒消费者心底,茅台国酒的名号实至名归。

竹叶青“国礼”的身份名副其实,多次赠与外国总统,但其“国礼”的名号却没有为其营收带来太大的支撑作用,至今距离百亿目标时间将近过半,营收目前仍然只有十几亿,相距甚远。

从品类与品牌的关系来看,两者都在同化品类与品牌之间的区隔。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茅台一个企业支撑起了酱酒的高端化市场,可以说是“品牌即品类”的代表,甚至带来了酱酒的风潮。

不同的是,竹叶青早期作为一个绿茶品类而存在,在竹叶青新公司组建后,唐先洪立马以15万元的价格从乐山茶叶进出口公司收购了“竹叶青”商标,获得了独家使用权。因为他并不想仅仅把竹叶青当成品类,而是将品类变为品牌,依赖其已有的知名度,把其打造成高端茶品牌。

两者的区别是,茅台即将走到终点,而竹叶青才刚刚起步;茅台是跑百米冲刺,竹叶青是跑马拉松。

茶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也诞生了铁观音、龙井、普洱等众多知名茶叶。相信很多普通消费者都听说过这些茶叶,对其耳熟能详。但对于竹叶青,如果不是峨眉地区附近消费者,且不是爱茶人士的话,估计都没有听说过这种茶叶,还会以为说的是毒蛇。

相比这些已经发展百年甚至千年的茶叶品类来说,竹叶青成名时间并不长,还像是个孩子。同样的,茅台如果取得“国酒”称号,在白酒行业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但在茶领域,竹叶青即便拥有了国礼的称号,对比其他茶叶千年发展历史来说,还是有些不够看。

对于竹叶青品牌来说,其面对的不仅是品牌之战,更是品类之战。而茶叶品类的成长或许将以百年时间为单位,这对于小小的竹叶青品牌来说,挑战之巨不亚于愚公移山,不过这座山在消费者心里。

走向“茶中立顿”?

在向善财经看来,如果不考虑竹叶青与立顿的体量因素,竹叶青的未来可能会走向“茶中立顿”。

竹叶青想要实现百亿目标,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靠“量”,提高茶叶产量来提高营收。就像立顿,主推产品是碎叶茶茶包,靠低价走量取胜,但不能满足有较高购买力的资深茶客需求;另一个是靠“质”,不单是产品品质,高端茶的品质鉴定是一门玄学,而是品牌质量,通过品牌溢价实现百亿营收。

从生产模式来看,竹叶青更偏于“量”这一边的发展。竹叶青宣称“提供稳定统一标准的茶叶,靠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方面的积累。整个制茶过程都按照大师工艺,做成了机械操作,只要按照参数操作,就能做出大师口味的茶。”也就是说,机器制茶。

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快速提升茶叶的产量,而且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但从高端化的角度来说并没有这个必要,因为高端化的品牌并不会回应需求的增长,更喜欢维持自身的稀缺价值。另外高端品牌卖的是品牌溢价,随着品牌的成长,产品的成本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低,降低生产成本没有这个必要。

而且这也意味着竹叶青在制茶环节核心竞争力的流失。手工制茶要求的是对制茶技术的掌握,是技术壁垒,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变成企业的护城河。而机器代替手工,意味着从技术壁垒变成资本壁垒。其他茶企如果资本充足,也可以通过购买机器实现规模化生产,走向内卷式的同质化竞争。

从营销角度来看,其打造国礼、参展摩纳哥世界奢侈品展等活动更偏向于往高端化方向发展,希望成为高端茶品牌的代表。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肯定是有效果的,可以有效提高竹叶青的知名度,但被人知晓并不意味着其高端属性被人认可。

另外,在2019年竹叶青还正式宣布川籍明星李宇春、李易峰成为品牌全新代言人。想要抓住粉丝经济中追星的年轻人。但对于其动则成千上万元的高端化产品而言,年轻人是否有能力买账,也是个问题。如果未来竹叶青的主流消费群体变为年轻消费者,其平价茶叶产品可能成为企业主力。

总的来说,在“量”和“质”的选择上,竹叶青整体表现出了“贪心”的一面,两手都要抓。结果就是战略不清晰,导致企业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来回拉扯。虽然战术频频,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乏目的性,想做到百亿营收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来源:向善财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立顿被弃,但中国袋泡茶的好时候刚刚开始

导读:联合利华茶业务(除去即饮茶)要被出售,其中就包括全球茶包巨头品牌立顿。一年可以贡献20亿欧元收入的这一板块,预计将在2021年底完成出售,正在引发各界关注。

年销售接近30亿美元的立顿即将被转手,将会给全球茶饮格局带来新的变数,更为中国式茶饮带来思考和启示。有人因立顿被出售而质疑中国袋泡茶市场的价值,但其实这片市场在中国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被巨头身份反噬,立顿被卖不是茶饮市场的“锅”

事实上,中国袋泡茶年消费量占全国茶叶总消费量仅5%左右,远低于全球23.5%的占比,提升潜力巨大。所以,甩锅给茶饮市场是不应该的。立顿被卖最重要的原因是立顿自己的品牌老化和联合利华的发展策略调整。

立顿茶包虽然营收相对稳定,但是缺少了持续增长的能力,显然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联合利华在2019年财报里提到,国际市场上茶业务销量出现下滑,原因是发达市场消费者对红茶的需求下降。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乔安路(AlanJope)在2020年初表示,茶业务影响了联合利华的业绩增长和利润。

自2015年以来,联合利华的收购重点一直是护肤品和化妆品。在过往价值共计110亿欧元(约合852亿元人民币)的30笔交易中,美容个人护的交易额占据了近四分之三。这个利润率更高的板块,或将成为联合利华下一步的重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增长乏力的茶业务,自然容易被摆上货价。

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便捷且标志西方生活方式的立顿仅用五年就在中国茶包行业销售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28年过去,目前立顿依旧是中国袋泡茶市场的老大。但立顿显然没有为消费升级的市场做好准备。

荣光已经褪去,我们已经很少看到或者想起立顿茶包了。2010年,立顿还出现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里,作为都市白领职场生活的背景。10年过去,对现在的消费者来说,立顿成为了传统、老牌的标志。

来自上海的新式茶饮缇柰创始人吴剑青认为,就茶产品来说,企业和个人消费者都存在消费升级的趋势,廉价的立顿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而在全球消费都在更迭,中国市场更是热闹非凡的时代,已经有130年历史的立顿似乎停滞不前。

缺乏创新和品牌老化,使得立顿长期以来除了传统的黄牌红茶之外,似乎难有真正成为品牌标志的产品。从品牌形象上,也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虽然立顿曾签下流量艺人吴磊作为代言人,也曾与热门综艺《拜托了冰箱》达成合作,还曾在新品上启用视觉效果更活泼的包装,但这些活动没有形成整体品牌形象的逆转,显得治标不治本。

截止9月29日晚,在天猫渠道上,立顿前三销量的产品是哆啦A梦联名奶茶、茉莉花茶包和黄牌红茶,月销分别是1.4万、8615和6881件,其中单价最贵的是奶茶,不到50元。而2013年创立的中国品牌CHALI茶里的销量前三分别是月销1.7万的中秋茶包礼盒、1.2万的组合装和1万人付款的蜜桃乌龙,其中最高单价88元,最低25元。立顿在中国市场的龙头地位已经面临巨大危机,中国新兴袋泡茶正在崛起。

就像诺基亚在成为大巨头之后没有预判到市场趋势的变化,130年的立顿,也是船大难掉头的代表。在巨头位置上安安稳稳地坐了几十年,如果丢失了进取心、创新力和危机感,将会被巨头的身份反噬。

新式茶饮多场景全面升级,袋泡茶领域的喜茶和三得利在哪里?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5-2018年,中国茶叶总产量稳步上升,到201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157.3亿元,增长率为10.7%。

茶叶一直被视作健康、清新的象征,不管是三得利、燃茶成为爆款,还是喜茶、因味茶等在门店内展示茶叶原料来为品牌形象加分。伴随着健康化是成为大家消费的共识,茶消费场景会在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茶饮在中国,主要有四个场景:1.线下茶饮店;2.瓶装茶;3.中国传统的,在客厅、会客厅、茶室里正襟危坐的泡散茶;4.即冲即饮的袋泡茶。

在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的时代,中国新式茶饮的所有场景都在升级。过去五年,前三个场景已经跑出了喜茶、奈雪の茶;三得利、东方树叶、燃茶。在袋泡茶市场,还尚未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品牌,但已经有CHALI茶里、大益茶这样的行业标杆。

国外最大的市场数据分析网Statista预测,未来5年,茶叶消费场景将持续5年在“室内”(Tea,athome)和“室外”(Tea,outofhome)平分秋色。

当咖啡行业蓬勃发展时,速溶咖啡始终能在中国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因为便捷这件事,永远无可替代,会有巨大的需求,而在茶具、温度、仪式都有复杂规矩的中国茶上,更是如此。

每一个场景下的价格区间不同,线下茶饮店客单价约10-35元、瓶装茶饮3-6元,每100g铁观音散茶价格在3-2500元不等,而袋泡茶单包覆盖1.0元-8元。每个价格区间意味着不同的覆盖力,袋泡茶便捷实惠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覆盖力广泛,具大众消费属性。

根据艾媒咨询的《2020上半年中国袋泡茶行业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袋泡茶具有携带方便、泡茶便捷、轻奢时尚的特点,适应了年轻消费群体生活节奏快、追求简单生活的消费习惯。在消费升级风潮下,这个广泛群体又对袋泡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产品更优质、形象更年轻的品牌。

所以,不论是从市场发展和行业规律角度,中国的袋泡茶市场,一定能出现受到市场、资本青睐的大品牌和大公司。但前提是要首先要解决标准化问题,并且实现产品升级。

中国传统的六大茶叶品类,一直因缺少标准化、工业化被人诟病。中国前100名茶企加起来,总量还不到市场份额的5%,高度分散。十年前《人民日报》发出的“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之问,现今依然是行业之痛。

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曾表示,茶叶的市场很大,但企业没有标准化、爆款的思维,如果大家想买铁观音时,能想到一个品牌,铁观音的消费都往这个品牌上集中,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中国新兴的袋泡茶CHALI茶里实现了从茶园到采摘再到制作、精加工整个过程的标准化分级,推出独有的“CFDS四觉评审体系”,通过嗅觉、味觉、感觉、视觉去把控品质,每一觉还会再向下拆分出起码5余条评审标准。除了茶包产品,CHALI茶里还提供配套硬件和整体茶饮解决方案。

在产品和原料上,以立顿为代表的传统袋泡茶,几乎和低端挂钩。CHALI茶里用原叶茶来替代碎茶,并且采用植物玉米纤维三角茶包形式,并且推出拼配茶种,对传统茶包产品进行升级。

同时,为了加强品控稳定和研发优势,加大对上游供应链的把控也是一大策略。比如喜茶有自己的茶园,加强与上游茶叶供应商的深度“绑定”合作,甚至愿意加大投入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和制茶工艺。而CHALI茶里,在全国拥有7家跨省茶园,137家供应商,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更优质的袋泡茶原料。

伴随着产品的升级,是客单价的提升。喜茶把传统的路边茶饮店10元左右的客单价提升至25-35元;立顿最招牌的红茶茶包,100包42.9元,定位中高端的CHALI茶里,旗下爆款产品蜜桃乌龙49元15包,平均每包价格提升超过7倍,但消费者依然乐于买单。

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CEO冯卫东认为,茶饮行业,此前大家还都在讲小产地与小产区的故事,碎片化严重,很难成大器,只有走到标准化的路径上,再加上与服务相结合的体验,才能讲述大故事。

突破“有品类无品牌”行业弊病,唯有抓住年轻人

在喜茶、奈雪、燃茶、东方树叶已经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品牌时,中国茶叶企业还在面临多年来“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境。

中国茶叶企业超过7万家,但九成以上的企业销售额都不足500万元,一直没有出现一个消费者能够记得住的知名品牌。包括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在内的中国十大名茶,均已“地区名+茶”种类命名,而非企业品牌。

散装茶叶在中国由来已久,但中国袋泡茶还是新玩家。袋泡茶的产品形态可以使茶叶成为一种快消产品,天然就能弱化消费者对茶产地和品类的执念,更有利于形成品牌差异化。

根据CHALI茶里的行业报告,中国茶叶消费人群分为专业型和大众型,70%以上的消费属于日常消费需求型,他们认为茶叶是一杯有味道的健康饮品,是特定场景下的情绪调节剂,对茶叶知识和所谓文化内涵无感无诉求。这是最被多数茶企忽略的群体,是蓝海市场。而中国茶叶消费的增量空间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年轻人消费群体的增量,二是轻量饮茶人群的消费频次提升。

这意味着现今的茶饮品牌,必须是年轻的、具有生活方式属性的。产品口味、供应链都是基础,真正能够拉开差距、体现格局,拓宽想象空间的,就是品牌力。只有在年轻群体中建立起了鲜活的“人设”,才能在新消费的浪潮里突破传统茶行业的弊病,建立起品牌调性。

首先在产品包装设计上,新式茶饮品牌们都花了大心思,依靠更独特的设计,在外观上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产生第一步的品牌联结。

奈雪の茶针对女性白领群体设计出符合女性易握手感的“奈雪杯”。日本品牌LUPICIA,将五颜六色的袋泡茶装在外观像书一样的定制盒里,打造出“茶书”话题,走红社交平台。CHALI茶里天猫旗舰店里月销最高的水果茶礼盒“亚当的果园”,有包括蜜桃乌龙、荔枝味红茶、菠萝白茶、椰香乌龙茶四款,四种标志性的水果都以清新甜美的风格画在礼盒表面,定位“高颜值粉嫩少女茶”。并且,他们还推出组合茶,按照早餐元气、下午怡神、饭后解腻三个功能,一个星期每天三包进行搭配,为消费者解决每日在不同场景的需求。品牌通过不同的场景设定,加强产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代入感,起到持续教育市场的作用。

这些各具特色的场景设计,都是年轻人愿意拍照打卡分享的“社交货币”,在彰显了消费者个性的同时,又能帮助品牌扩大影响力。

联名也是获取年轻人关注、打响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2018年,CHALI茶里把旗下的蜜桃乌龙产品和阿里影业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做了联名IP,不到两个星期卖出180万的销量。喜茶更是联名大户,与近60个品牌有过联名,其中包括奥利奥、七喜、好利来等二十多个食品品牌,和耐克、回力、太平鸟等10个服饰鞋包品牌,还曾咖啡品牌%ARABICA联名快闪店。

而快消品对于渠道的选择和占领,将决定产品的想象空间,是产品、供应链、设计、营销最后的检验。

CHALI茶里创始人谭琼认为,在目前袋泡茶市场中,流量固然重要,但标准化的中国茶产业路径更为重要。CHALI茶里的C端受众是以年轻、时尚、女性为主的、过着精致生活的人群,也与李佳琦、薇娅直播间的受众相匹配。2020年2月,他们的蜜桃乌龙在李佳琦直播间一晚上卖出8万盒。目前,CHALI茶里的天猫旗舰店拥有123万粉丝,超过立顿的120万。除了顺应市场变化,抓住直播红利以外,CHALI茶里全渠道销售,已经形成覆盖B端和C端的营销网络,并建立起四大业务渠道:线上全网销售、B端大客户、商超卖场+便利店以及零售体验。

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潘攀认为,伟大的品牌首先是受消费者欢迎的,要能覆盖全球;其次是有机会成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最后必须能持续创新和变化。

立顿一度引领行业,但现在除了市场占有率还是最大这个地位,已经尽显疲态。包括袋泡茶在内的中国新式茶饮,显然在产品、供应链、营销、渠道等方面,更具创造力、更贴近消费者。未来五年内,他们不仅有机会瓜分立顿的旧有市场实现赛道突围,更有机会在全产业链上突破更高的想象空间。

虽然联合利华要放弃立顿,但中国袋泡茶的好时候才刚刚开始。

来源:新消费内参(作者:张思琪),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