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茶之谜

找到约113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云南小叶种茶之谜对话录(云南栽培型古树茶的分类与断代)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但不是茶叶种植文明的发祥地,云南先民利用茶树的方式很原始,世界茶叶种植文明是诞生在巴蜀大地。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树中的阿萨姆卡种,本来是只适应在比较湿热的地区生长,通过基因变异有个别茶树能适应温凉的气候,于是这些变异的茶树就能迁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成了中小叶种。而四川的先民们对这些中小叶种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中小叶良种,逐渐形成先进的茶叶种植文明。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云南遍布小叶种茶是茶叶文明不断南传的结果。二无量山多小叶种茶,是因为历史上其充当了茶叶种植文明南传的主要通道,二无量山在银生茶时代向普洱茶时代演进的数百年过渡时期,扮演了传播的关键角色。二无量山遍布小叶种茶,就是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的活见证。

巴蜀大地的小叶茶良种传入云南,大大提升了云南茶叶种植水平,激发了当地原住民培育大叶茶良种的热情,经过上千年的不断选育,终于在普洱茶时代培育出了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三大国家级良种。大叶良种的兴起,让小叶良种逐渐边缘化,让现代人误以为普洱茶都是云南大叶种茶加工而成的,这显然与历史不符,也漠视了大量的小叶种茶加工成普洱茶的事实。

云南也存在大叶种变异型的小叶茶,主流的观点将小叶种归为大叶种变异型。如果是大叶种变异的话,茶树的叶子会变小,叶形始终是圆形与椭圆形,而小叶种的叶子是奇特的细长柳叶形,由此可见小叶种茶不属于大叶种变异。

——文章提要

在“银生茶”向南传播,演化为“普洱茶”的数百年历史进程中,无量山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量山源自南涧,最高峰在景东,来到景东与镇沅交界处,分为沿澜沧江边南下景谷民乐、永平的大无量山,另一条就是穿越镇沅、景谷、宁洱直到江城、勐腊的二无量山。通过山形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从北逶迤南下的二无量山长达数百公里,北边的一头连着景东永秀,南边的一头连着古六大茶山,这中间就盛满了从银生茶到普洱茶数百年的传播史。

这次随行到困鹿山、黄草坝考察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先生,多年前就对“二无量”这条被忽视的山脉进行深入考察,其认为从北到南该山脉的东西两麓分布有一系列的著名茶山,从景东无量山主脉的金鼎古茶山开始,往下就进入了二无量山的北部,在镇沅分布有老乌山、老海棠、茶山箐,在景谷分布有苦竹山、凤山、南板、黄草坝;而到了二无量的南部,在宁洱有困鹿山、板山,在勐腊有著名的六大茶山。而且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相对于澜沧江东岸的哀牢山、大无量山,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大雪山、邦马大雪山,二无量山系的小叶形茶特别多。关于这种叶子如细长柳叶的小叶茶,云南茶界的主流说法是,其是云南大叶种的变异,还有一种观点是,倚邦的小叶种来自四川。

李琨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认为,小叶形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叶片椭圆形的小叶茶,其是云南大叶种的自然变异;而柳叶形小叶茶,叶片细长,其经过人工选育,已进化为小叶种。这些小叶种茶树来自哪里?李琨认为,可能跟南迁民族有关,这些不断南迁的种茶民族,数百年间将小叶种茶沿着二无量山的山脉走势不断南下,从景东带到镇沅,然后是景谷、宁洱,最后是种在六大茶山的倚邦。

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说,但也与我们设想的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一致,也就是更先进的小叶种茶从巴蜀大地传播到云南,先是在银生茶时代一路向南传播,然后在普洱茶时代再向北传播,由西双版纳地区反哺到澜沧江中游两岸地区。

这次茶马史诗编辑部考察的困鹿山与黄草坝,茶叶种植历史久远,在困鹿山留下的数百年大单株很多,而在黄草坝则是规模化连片种植茶园的典范。就现存茶树树围推测,困鹿山小叶种茶树种植年限可能会早于倚邦小叶种,小叶种存在经镇沅、景谷、宁洱传到倚邦的可能。

从困鹿山、黄草坝考察归来,2015123日上午在普洱市的巴塞罗酒店白马非马与李琨就小叶种茶之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白马非马:大家都知道无量山,但对于二无量是陌生的,请介绍一下二无量山。

李琨:无量山从南涧到景东,在勐统河谷分为大无量、二无量两支。大无量沿澜沧江边从景谷县永平、民乐下来,海拔低,宜开发热区农业、规模化农业,植茶不多。二无量位于川河(把边江)与威远江之间,一路南下,直到勐腊,出名的茶山有凤山南板、正兴黄草坝、镇沅田坝茶山箐与老海棠、凤阳困鹿山、勐先板山、易武茶山,以及一些不太出名待开发的古茶区。二无量南段的主脉,东边是宁洱,东北边是镇沅,西边是景谷(凤山、正兴)。老乌山、苦竹山介于大无量与二无量之间。大无量与二无量的分界,东边以景东芹菜塘形成的勐统河为源头,西边以景东永秀为源头的景谷河为源头。二无量许多地区,茶叶种植海拔高,1900左右,多中小叶种。整个二无量的茶树都很杂,红梗茶多,大叶、中叶、小叶种都有,分细叶子茶(柳叶)、大叶子、紫茶、红梗茶、勐库茶等品种。当地许多原生茶种品质好,比如中小叶红梗茶加工出来品质比勐库种好。红梗茶芳香物质更多,喝起来更润口;勐库茶易成活,易生长,产量高,外形好看,劲头足,但不够香润。倚邦小叶种多,当地人称为细叶子茶,种植年代跟黄草坝接近。小叶种以困鹿山最为古老,倚邦面积最广,黄草坝连片种植,镇沅零星分布,景东漫湾也有发现,整个二无量都有小叶种。

白马非马:请谈谈考察小叶种茶的经历。

李琨:小叶种跟南迁民族有关。2003年、2004年我做太和甜茶,发现有些茶树树形半开展,多数往上张,叶形细长,老叶长1.52㎝,这类茶做出来,香型、口感很特殊。主流的观点将之归为大叶种变异型。我走了一些茶山后,认真对比发现,如果是大叶种变异的话,叶子会变小,叶形始终是圆形与椭圆形,不是这种奇特的细长柳叶形。当时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都是走路,或骑摩托去,考察范围不是很大。就镇沅而言,在二无量发现的细叶子茶更多,在哀牢山系基本没发现。

我后来开茶楼,就有机会走更多地方。2005年左右,我发现景谷凤山、南板、黄草坝一带有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小叶种茶,它的性状更为典型。它的种植方式不开沟,不开台,顺山坡按传统的满天星方式种植。许多茶树高大,甚至可达七八米高。在黄草坝外寨这边,土层浅,没有松土深翻,茶树长得不漂亮,但也有一定树龄,反而在以寨小叶种不多,多为大叶种。整个南板、黄草坝片区,可以看出是茶种混杂片区,以小叶种为主。,

2006年,我来到宁洱困鹿山。听说这里古茶树比较老,我就想去看看藤条茶的传播路线,结果发现当地分布有柳叶形小叶种古茶。这种古茶长得特别高大,有的达10米有余。有的树体年久,受到伤害,但生命状态依然旺盛。这又让我对大叶种、小叶种的传统界定方法有点怀疑起来。传统观点认为,云南大叶种属乔木型,树形高大,主干突出,芽叶肥壮,丰产期长,生命力旺盛,千年之树也会有。而这种柳叶形小叶茶,传统认为属灌木型茶树,分枝低矮,芽叶细小,生命力不是很旺盛,百年之树难找。但是眼前的困鹿山细叶子茶,明显树龄超过百年,甚至高达数百年,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我就想,这类茶树在无量山一带广泛分布,肯定有它的原因,那么往南边是否还有传播?2010年,我到普洱市茶源广场开店以后,又沿无量山脉往南走了江城、勐腊一带的茶区。在易武茶区的倚邦茶山又发现了大面积的小叶茶。这种茶已经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细叶子茶。其特点是叶子细长,它的口感、香型与在镇沅、景谷、宁洱发现的基本属一种类型。在太和甜茶总结提升为晒红,并大力推广晒红技术的过程中,我又走了更多的山,在无量山主脉景东漫湾发现大树型小叶子茶。

这十多年来,我走了澜沧江两岸的无量山、哀牢山、临沧大雪山、邦马大雪山,发现这种细叶子茶沿无量山集中分布。

白马非马:你的结论是细叶子茶不是大叶种的变异,而是典型的小叶种茶?在历史上,小叶种沿着二无量山由北向南传播,导致细叶子茶在无量山集中分布?

李琨:细叶子茶属于小叶种茶。我的推断是,这种细叶子茶能长成百年古树,从而颠覆了“小叶种为灌木型茶树”的传统观点。它的形成,应该是随中原农耕民族南迁带来的。有些地方的人,不叫它细叶子茶,而称之为“南宋茶”。但这个“南宋茶”是否跟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有关,有待考证。有种说法是,一些老百姓将这种叶间距短,芽头细,茶毫少,老叶细长,很难生长发芽的茶,称为“难耸茶”,意为茶叶难以发芽生长,耸为向上耸立出来之意。“南宋茶”可能是“难耸茶”的讹传。

这类茶叶做出来的好的晒青毛茶,相比勐库大叶种更为润口、爽滑,香气更为内敛悠长(水含香),即便是当初加工不好的茶,储存隔年之后香型比较明显,会体现这种细叶子茶的品种香。这种细叶子茶花果香更显,干毛茶颜色更黑,有的是黄带黑,有的时候是乌黑,茶毫很少。细叶子茶带有一点红梗,红得不太明显,属于红梗茶的一种。红梗茶属于各个茶种的变异茶,大叶、中叶与小叶都会变异出红梗茶。

白马非马:在清代以前,云南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主要有两条。据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其一为上路,或称北路,自永昌(保山)直达麓川(瑞丽)边境而抵于海边(孟加拉湾)。其二为下路,或称南路,由景东南下至车里(西双版纳)和八百(泰国清迈)。万历《云南通志》具体地记载了下路交通路线情况:“由者乐甸(今镇沅恩乐)行一日至镇源府,……行三日至普耳(普洱)……又行二日至一大川原,……又四日至车里宣慰司(驻今景洪)……。”

由此可见,以景东核心区的银生茶文化就沿着“下路”这条主要的交通干道南传,从景东传到镇沅、景谷,然后是宁洱,最后到勐腊的古六大茶山,演变成为普洱茶。其传播路线是沿着二无量山一路南下,带来了许多源自巴蜀大地的小叶种茶,这就是如今二无量多中小叶种茶的原因。

李琨:你提出来的“云南茶叶种植文明传播路线:由北向南传播,再向北反哺”,我非常赞同。为什么说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

白马非马:二无量山遍布小叶种茶,就是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的活见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但不是茶叶种植文明的发祥地,云南先民利用茶树的方式很原始,世界茶叶种植文明是诞生在巴蜀大地。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树中的阿萨姆卡种,本来是只适应在比较湿热的地区生长,通过基因变异有个别茶树能适应温凉的气候,于是这些变异的茶树就能迁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成了中小叶种。而四川的先民们对这些中小叶种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中小叶良种,逐渐形成先进的茶叶种植文明。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云南遍布小叶种茶是茶叶文明不断南传的结果。二无量山多小叶种茶,是因为历史上其充当了茶叶种植文明南传的主要通道,二无量山在银生茶时代向普洱茶时代演进的数百年过渡时期,扮演了传播的关键角色。

到困鹿山、黄草坝考察的前一天下午,我与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先生共同探讨了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路径,一致认为:云南虽然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地方,但是云南土著先民的茶树培育与种植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始阶段,茶叶种植文明真正的兴起应该是在巴蜀大地,因为其在远古与中古拥有远比云南先进的农耕文化。秦开五尺道,汉武帝征服西南夷,云南这个化外之邦第一次与中原文明的联系变得紧密。而“孔明兴茶”的传说,不过反映了诸葛亮七擒孟获,深入大规模治理南中,巴蜀大地的茶种与种植模式开始传入云南的史实。中国茶源自神农氏的新石器采集农业阶段,到了汉代走出了蒙昧,在巴蜀大地开出了农耕文化璀璨的花,又经魏晋南北朝的僧侣阶层与士大夫的推崇,终于在唐代上升为“国饮”,以陆羽《茶经》的诞生为标志,茶成为了中国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饮品,也是文人与贵族的精神饮品。

在中原茶文化不断进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云南茶也在原住民的驯化下不断茁壮成长,加上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的不断渗透,洱海与滇池地区成了云南文化的发展高地,其邻近这两个地区的蒙舍蛮在南涧、景东一带也发出了云南茶的第一缕声音。就在陆羽《茶经》问世的唐代,在樊绰的《蛮书》里第一次出现了云南人种茶,利用茶叶的正式记载,其指的银生城界诸山,据后人考证就在景东、南涧一带,至今这一无量山主脉地区多生长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就是明证。在南诏国时期,应该是继“孔明兴茶”之后云南茶叶的第二个蓬勃发展期。南诏是个奴隶制国家,经常发动对外战争抢夺人口为奴。天宝年间,乃至其后的一百多年,南诏与唐朝的战争频仍,大量战败被俘的中原士兵以及四川被掳的居民被迫为奴,其中有许多人是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手艺高超的工匠。这数十万人及其繁衍的后代,就在南诏与大理国生生不息,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手工业、农耕文化,当然也带来先进的茶种、种茶模式与制茶技艺,推动了云南茶叶的进步。

李琨:请详细介绍一下云南茶叶由银生茶到普洱茶的演变过程。

白马非马:我们的观点是,云南茶叶发展史上有三个时期,一是“孔明兴茶”的神话传说时期,其在于南诏国兴起之前,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史料来佐证,对之我们只能发出“濮人种茶”的感叹,只能留下了除了猜想还是猜想的遗憾。云南茶叶第一次走入信史是南诏、大理国的“茶出银生”时期。继之兴起的是“普洱茶”时期。

我们认为,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路径,是从四川向南传播的,其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巴蜀大地先进的农耕文化与云南原始的茶叶种植文化相融合,终于在唐宋时期于南涧、景东、景谷、镇沅一带催生了璀璨的“银生茶”。接着是银生茶在元代与明代前期一路向南,经宁洱困鹿山、板山一路向南传播,再加上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推行土司政策及其后的大规模改土归流,并大规模推广军屯、民屯与商屯,以及将内地数百万汉族人口迁入云南,使得汉人先进的农耕文化深入车里宣慰司,于是诞生了兴起在明清两朝并于当代复兴的普洱茶。

随着车里宣慰司六大茶山茶事的勃兴,一路向南传播的云南茶叶种植文化开始向北反哺。其先声就是明代成化年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到西双版纳取茶籽种于冰岛,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勐库大叶种之来源。杜文秀、李文学起义被镇压之后,云南茶叶的北上运输通道被重新打通,继瑞贡京城、边销藏区之外,云南茶叶的南洋市场也被开辟,四川、重庆人也爱上了沱茶,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迎来了继雍正、乾隆、嘉庆与道光之后的第二个兴盛期,其显著的标志就是江南六大茶山——勐海茶的强势崛起,以及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双江、凤庆、临翔、景谷、景东、镇沅茶事的勃兴。澜沧江两岸的新茶区的兴起,享受的是盛极一时的普洱茶文化向北反哺之恩泽。大量新辟的,采取满天星方式种植的商品化茶园,其茶籽大多来自双江的勐库与邦协,而勐库种又源自西双版纳。

白马非马:通过系统深入地梳理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史和传播路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云南茶叶品种资源。就你多年的考察,云南栽培型古树茶该怎么分类?

李琨:从驯化与培育程度来看,大叶种分为野生驯化型、过渡型的大叶种、人工栽培型的原始大叶种等。从叶片大小来分,有大叶形、中叶形与小叶形。一个品种形成后,其性状会趋于成熟稳定,虽然在不同的地方种植,外观上会有差异,但在稳定的遗传物质作用下保证了其独特的外观特性,因此不管用何种方法加工制作,其特有的物质会形成近似的“品种香”。

野生驯化型:在哀牢山、无量山都有分布,老百姓称之为“大山茶”。老百姓会讲其是由野生茶驯化过来的。其叶片大,茶气强,苦显,化得开,但化得慢,入口苦,不是那么叮嘴,干茶色泽乌黑,无毫。

过渡型的大叶种:它的干毛茶跟栽培型大叶种基本一样,香气稍显特殊,吸水后香气很容易飘荡出来,显得香气张扬。

人工栽培型的原始大叶种,就是我们称的古树茶。其性状不统一,各个片区有自己的性状:有的是颜色深蓝,老叶肥厚,蜡质层致密、油亮、反光,叶形平直;有的是果绿色的,叶片相对较薄,叶面凹凸不平,叶形半曲,气孔粗大;有的在新芽时长出浓密的茶毫;有的在春天时新芽易带紫色,叶子长老后变深绿色;有的长老后带暗红色、紫色;有的只是在茶梗部分带点紫色。各地的叶片大小不尽相同,但叶形都为椭圆形。在西双版纳、临沧发现的大叶茶,外形近似,品性稳定。普洱茶区的小景谷、老乌山的茶叶,叶形大,一致性好,性状稳定,各地都有成熟的种植管护与采摘模式,虽然它们都有差别,但看得出来,都是经过人工多代选育的。

中叶形茶感觉更为复杂,地方差异多,性状更为多样,但叶片多为椭圆形。

小叶形茶总体分两类:一为叶片椭圆的小叶形茶;另一类为叶片细长,近似柳叶的小叶形茶。两者的共同特点为叶间距短,很难发芽。但它们的干茶形状有明显差别,香型、滋味不同。前者为云南大叶种变异的小叶形茶树,后者是经人工选育后性状稳定的品种型小叶形茶树。即前者自然变异,后者人工选育造成的。

无量山、哀牢山乃至整个云南茶区都有这种大叶种变异的小叶茶,很多茶园都是大叶、中叶、小叶共生,但品种型小叶茶多分布在无量山,其种植相对集中连片,不会在整个云南产茶区分布。

白马非马:讲得很好,非常详细,我看能不能再优化一下,将之总结为:

云南栽培型古树茶的分类与断代:

分为大叶种、小叶种两大类。

一、大叶种:

第一代为野生驯化型茶树:云南土著民族将野生茶树简单地从山林里移栽过来,性状接近野生型。‘

第二代为过渡型:野生型茶种经长期自然进化,加上不多的人工干预,兼有野生型与栽培型的性状。

第三代为栽培型大叶茶原生种:经过人为选育而得到的品性稳定的大叶茶。各地不尽相同,都为大叶,虽然叶片色泽不同,形状会有差别,叶面蜡质厚度不一样,叶背面气孔分布密度不同,嫩芽的茶毫致密性不一样,但它们都是肥芽大叶,树形高大,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主干突出,顶端生长优势明显,人工干预后的采摘蓬面宽大,丰产,盛产。

第四代为大叶良种:比如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其选育代数多,性状稳定,各地取向不同,风格不尽相同。

二、小叶种(品种型小叶茶):

叶片细长,以困鹿山品种最为久远,树形最为高大;倚邦茶区面积最大,小叶性状最为突出;景谷南板、黄草坝茶区连片种植,大中小叶茶共生;镇沅茶区偶有分布;无量山主脉的景东漫湾茶山也有品种型小叶茶发现。它是普洱晒青毛茶中比较另类的品种。其他茶山可能也有,因时间关系尚未考察。

除品种型小叶茶之外,云南还大量生长有叶片椭圆的小叶形茶,其是大叶种的变异。中叶形茶更为复杂,地方差异多,性状更为多样,但叶片多为椭圆形,也属于大叶种的变异。

李琨:总结得很好。

白马非马:巴蜀大地的小叶茶良种传入云南,大大提升了云南茶叶种植水平,激发了当地原住民培育大叶茶良种的热情,经过上千年的不断选育,终于在普洱茶时代培育出了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三大国家级良种。大叶良种的兴起,让小叶良种逐渐边缘化,让现代人误以为普洱茶都是云南大叶种茶加工而成的,这显然与历史不符,也漠视了大量的小叶种茶加工成普洱茶的事实。

李琨:我们要为云南小叶种正名,小叶种茶是理解云南茶叶种植传播史的一把钥匙。我们提出的只是一种猜想与假说,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小叶种与云南茶叶种植传播路径的讨论。

/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神秘| 当今茶界十大未解之谜

一,古董茶年份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百年宋聘、福元昌等古董茶纯粹是一个骗局?五十年代红印、蓝印等都是一种胆大妄为的杜撰?

历史上,我们不可否认古董茶的真实存在,但这些老茶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历史的真相和虚构的谎言在暗中博弈。

我想云南官方早就心知肚明,只是为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还未到公布之时,尽管有着强大的阻力,但终究会真相大白。


二,老班章茶的特点是没有老班章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老班章茶的特点是没有老班章

老班章已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很多品牌老班章没有半点老班章,又有多少人能分辨出普洱茶村寨的差别?


三,赛珍珠传统工艺真伪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八马赛珍珠实为电焙,并非传统炭焙

安溪铁观音有着辉煌的历史,可惜在九十年代开始,为了迎合市场需要,由传统重视摇青的熟韵型,改变为轻发酵空调低温清香型,如今一蹶不振。

多年前八马宣布传承王氏十三代传统制茶秘笈,开创赛珍珠品牌。可惜,茶界质疑不断,八马也确实未把主要精力放在原料和工艺上面,而是为了颗粒的漂亮耗费大量人工精挑。

追求传统,而选择八马赛珍珠的人们越来越多,八马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希望八马勇于担当,为安溪铁观音的复兴做出榜样!


四,99易昌易武料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99易昌并非易武料

99易昌是昌泰茶行创立时生产的第一批茶,普遍认为选用易武野生茶制作,被业界誉为中生代易武茶巅峰

但是近年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着实给了易武茶一个狠狠的耳光。

当年因昌泰茶行刚刚建立,管理粗旷,原料来源甚广,也并未细分到哪个山头,加之易武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有人抛出不同产区拼配,也就见怪不怪了。


五,茶气存在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茶气就是扯淡

气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重要地位,在一般食物或某些药材中,都含有补气功能。中国人习惯将那些与「能量」有关,而无具体识别的,统称为气。

茶气一直在茶界争论已久,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他是否真实存在,应该由医学专家给个答案。


六,生茶界大佬喝茶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传言普洱茶企业主卖生茶,但从不喝生茶

古人云: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目前为止对于普洱茶保健功能的研究数据都是来源于熟茶的研究,可惜如今的普洱茶企为了赚取更大的利益,鼓动人们大量品饮生茶,消费生茶,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茶保健的歪理邪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然,我们的良知去哪了?


七,老茶与健康之谜


90年代昆明茶厂7581熟砖

(点击了解详情,或文末加微信咨询)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常喝老茶,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风险

历史上从未有过喝老茶这一社会现象,老茶在临床上也是个空白。当引导变成误导,喝死人的事情就在所难免,老茶把病喝好了的寥寥无几,喝出一身毛病的屡见不鲜,在越陈越香的热潮下,质疑之声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原因是在其背后有一个个巨大的利益链,消解着正义的声音。


八,普洱茶传统工艺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传统技术已经失传,当今普洱茶都不是传统工艺工艺制法。

古人普洱茶制法是否与今人相同?百年前的号级茶和早期印级茶新茶口感是否与如当今新茶相似?真正传统工艺是否已经失传?当年号级、印级、甚至80年代七子饼泡出的汤色是红还是绿?

谜一样的普洱茶,可惜知道谜底的人都去做茶叶生意了。


九,国产银壶有毒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制作国产银壶的原料多是废旧电器元件化学提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含有过量铅、汞、锡等重金属。

最近“304不锈钢事件闹得人心惶惶,但对于国产银壶的问题,为啥就没人提出工业银食品银的区别?我们用的不锈钢壶再烂也是铁矿石在炉子里炼出来的,但我们高价买的银壶呢?原料错综复杂,几乎是用三废化学提取。(所谓三废即:废工业水,、废电子元器件、废制镜行业等废弃物,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为了提高水质买把999银壶,谁料到煮出的水又麻又涩,一不小心买了把铅银合金壶,食品安全,防不胜防。


十,母树大红袍去向之谜

机密指数 

破解难度 

质疑声:国宝母树大红袍被谁喝了

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极为稀有,年产不足五百克,是历代皇家贡品。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泽东送给尼克松四两大红袍,周恩来笑慰尼克松: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

2006年由于种种原因,原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令不准再采,大红袍自此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事实上为了母树健康生长,每年还会修剪,一年做的成品茶,还是500克左右,武夷山茶叶局做好交到市委书记,市委书记交到省委,,,

国宝母树大红袍谁喝了,估计连武夷山市政府也不清楚,江湖臆断,或许永远是个未解之谜,因为它是国家机密!


【结语】

茶界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好事也有坏事,更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待来日,我若有更大进步,定会与大家继续分享茶界未解之谜!

武夷岩茶是新茶好喝,还是老茶好喝?


《1》

茶圈子里有个现象:凡喝茶者,对老茶有着谜之喜爱。

喝普洱茶的,自是不必多说,绝对是狂热级别的粉丝,容不得他人对老茶有半点玷污。

普洱茶的与老茶的渊源颇深,好像自听说过普洱茶这三个字起,就和“老茶”概念形影不离,宛若亲密的恋人,难舍难分。

一朋友,朋友圈晒了张图,配字:百年普洱茶,宫廷普洱……还配上许多喝茶的感慨。

麻花的视线,只停留在“百年”二字上,不免好奇,这跨越一整个世纪的普洱茶,还能喝吗?喝完不会有肠胃不适?

当然这些话还是埋在肚子里,没敢留言,否则这友谊的小船必然是说翻就翻。

普洱老茶,喝过。这滋味,只能说如人饮水,你看那水果之王榴莲,对其态度简直就是两个极端。爱的人,趋之若鹜。恨的人,避之不及。

随着老茶在圈子内的一炮而红,越来越多拥有老茶潜质的茶类被开发。



喏,近来的茶界辛锐白茶,堪担代言人。

这几年,眼瞅着白茶崛起,声名大噪,朝着家喻户晓的方向一路疾驰。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更是耳熟能详。

老白茶好喝否与,在岩茶课堂里不做过多描述,大伙儿可点击左上角返回,找到小陈茶事,便可获知答案。

前有普洱茶,后有白茶的成功史,撩拨起某些人的心,磨刀霍霍向岩茶。

你看,我的武夷岩茶,同样具备成为老茶的资格,瞧,我还有古人背书呢,“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在老茶潮流的裹挟下,武夷岩茶的新老之争,还是不可避免地来了。

“武夷岩茶是新茶好喝,还是老茶好喝”成功晋级为日常五大问题,在排行榜上占得一席之地。

要得到答案,首先得知道啥叫武夷岩茶的老茶。概念都分不清,遑论一争高下。



《2》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老茶?

关于武夷岩茶的老茶,目前并没有白纸黑字明文规定,给出准确的定义。

这样一来,“老茶”二字有了无限可能性。

在武夷山当地,茶农们通常将存放不低于五年的茶,称为老茶,一般口语叫做陈茶。也就是说,在某个圈子内,老茶与陈茶,是一个意思。

与老茶相对应的,自然是新茶的概念。

何为新茶,麻花且将制作好不满一周岁的岩茶,统称为新茶。也就是说,2018年的采制的岩茶,不论是什么品种,什么高火功,什么山场,只要不超过一周岁,都属于新茶范畴。

由此可见,决定岩茶称谓的,还是年份因素。

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是年份的命名法则。



《3》

武夷岩茶的老茶,怎么来的?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岩茶老茶的出现,却多了些人为的意味。

现如今,在茶圈中会有老茶的出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且都人为因素。

其一,是供求关系失衡,供大于求时,岩茶会出现富余情况。

市场对岩茶的需求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这个数值范围内,岩茶在短时间内将销售一空,不再有库存压力。若是产出大于消耗,那将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结果不言而喻,岩茶被大量遗留下来,收在仓库里。

种茶不易,做茶更难,这些亲手做出来的岩茶,当然不会阔绰的倒进江河中,也不会轻易当做肥料,茶农只能硬着头皮收起来,以求来年的某一天,还能重新打开销售渠道。

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茶农还会密切关注茶叶品质,及时复焙,避免返青,省得影响口感。

经过多次焙火,岩茶的火功逐步加高,趋于稳定状态,最后成了高火茶。

若是没有采用正确的销售渠道,这些岩茶仍旧被遗留在仓库里。

丑媳妇熬成婆,新岩茶逐年成了老岩茶。



其二,武夷山当地茶农,有意为之。

在武夷山当地,茶农有存老茶的习惯。

这些老茶,或是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有目的性的收藏,又或者是在往年销售剩余的茶中寻找。

在茶农家里,都能找出老茶的踪影,关键就在于数量的多少。

这些味道浓酽的老茶,才是老茶餮最好的味蕾慰藉,每天早饭后喝一杯老茶,开启美好的一天。就像川渝地区嗜辣,无辣不欢。

深深佩服茶农的味蕾。

武夷山的茶农们,从娘胎里就与茶叶打交道,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日日与岩茶打交道,味蕾早已被岩茶锤炼地厚实,倘若茶汤浓度不够,滋味不爽,劳而无功。

加上武夷山湿气重,日常饮食更是有吃辣的习惯,久而久之味蕾失去敏感度,需要重口味的滋味才能唤醒沉睡的味蕾。

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才有了老茶的存在。




《4》

武夷岩茶的老茶,就是火功很高的茶吗?

曾有茶友问:“武夷岩茶的老茶,是不是就是火功很高的茶?”

当然不是。

高火功与老茶这是两个概念,需要捋清楚。

老茶,顾名思义是年份老的茶,主要划分标准是年份而非火功。

不过老茶的火功,一般都以高火为主,这是年复一年复焙的结果。

但高火茶,未必就一定是老茶。

在当年的新岩茶中,也有一次性将火焙到高火级别的茶。只不过这些高火茶,未必对茶客的胃口。多数高火茶,带有浓浓的烟火气,这些气味经久不散。等到烟味散去能入口,也是几个月后的事。

此时再喝高火茶,倒成了没有灵气的木头美人,白白占有武夷岩茶的名号,却没有武夷岩茶的精气神。

是以,别误以为高火茶就是老茶。而至之间,还横着岁月这条鸿沟。



《5》

武夷岩茶老茶在市面上如何流通?

令人大快朵颐的美食珍馐,多数藏在深巷中,行家才懂。

武夷岩茶的老茶,有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真正会寻觅老茶的,多是一些老茶客。

而今,老茶在市面上的流通,不过两种状态,一是大张旗鼓的宣告这就是正宗的老岩茶,二是张冠李戴,将老茶当做新茶售卖。

嗬,岩茶的两种策略,走出完全不同的道路。

前者,灵活借鉴普洱茶、白茶的概念,广泛推广,另辟蹊径,大胆开拓市场。茶友们不都喜欢喝老茶,推崇老茶么,那我就遂了你的心意,开始安利老岩茶的种种好处。

1、陈茶较新茶而言,更有利于消化(消化效率提高)。

2、陈茶较新茶而言,降血糖的效果及速度更加明显快速。

3、陈茶较新茶而言,分解油脂的速度和效果更加快速明显。

……

由此,老岩茶的定位就找到了:养生的一把好手。

更为关键的:陈年岩茶贵似金,我家的岩茶好喝还不贵。

瞧,强势推广下,必然有所回应。

后者,则有些夜郎自大,明摆着吃准了茶友们闹不明白老茶与新茶的区别。

可惜,棋差一招。

新茶与老茶的风味差别不止一星半点,难易程度就像区分婴儿和老人一样简单。新茶鲜爽度更好,香气清纯馥郁多变,滋味甘鲜富有层次感,齿颊留香。陈香浓郁,滋味醇厚顺滑,回甘生津。

高手在民间,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儿。

还是老老实实将新茶和老茶区分开。



《6》

武夷岩茶是老茶好,还是新茶好?

日常饮茶,对于我们大多数茶友而言,还是选择新茶。

新茶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喝茶需求,更能体会到武夷岩茶的韵味,香、清、甘、活等特色一个不落地感受。

吃火透、焙火足的岩茶,能从最大程度上保留下内在物质的特色。芳香物质与滋味成分被充分调动起来,花香、果香、木质香充盈着整个杯盖,香气芬芳馥郁,不禁让人十指大动,忍不住要仔细体会岩茶的美妙滋味。入口后,茶汤香甜,清透,甘醇,柔和,果然没叫人失望。

新茶,就像是青壮年,充满活力,是行走的香气荷尔蒙,所到之处,全场叫好。

老茶,像是老头,虽然拥有丰富阅历,遇到困难时可得到指点,令人豁然开朗。

这类大智若愚的老者,偶尔聊聊天还可以,但要日日相处,终究还是缺乏新鲜感。

武夷岩茶从新茶转变为老茶的过程中,茶叶自身的内含物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掩盖了自身的品种特性,滋味与香气变得较为单一。

岁月终究还是消磨了岩茶的热情,归于平淡。

这样的老茶,就像是周而复始只做一件事,最终还是觉得枯燥,稍显刻板。



《7》

武夷岩茶老茶,未来路在何方?

老茶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更多是市场因素使然。

茶叶的价格如同房价,一样让人有操不完的心。

茶青价格看涨,似乎成了一种惯例,每年来一次,好像约定好的二十四节气,总是要到的。

茶青价格上涨30%,水涨船高,可预见成品茶价格的翻倍。这种价格上的上升趋势,在正岩茶尤其是正岩核心山场中尤为明显,像那马某某肉桂,就是一典型代表。

眼瞅着马某某肉桂从闭着眼睛随便买的价格,到抠抠索索想好买,再到偶尔买一泡犒劳自己……价格限制了我的购买力。

登上价格神坛的岩茶,变得不再亲民,茶客们只能左右徘徊,观望许久,而后放弃。

张三放弃,李四割舍,王五挥泪告别……到最后,当年的茶越来越难脱手,未来将会有很多的马某某肉桂老茶出现。

这种局面难道是茶农所喜闻乐见的吗?

反正麻花是不忍直视。



《8》

茶被发现之际,其属性早已确定好。茶是用来喝的,放松、解渴、提升愉悦感,在医药匮乏的年代,还充当部分药用价值。

武夷岩茶,它不是紫砂壶,千万别只收藏不用。

茶若是失去了饮用性,侧重宣传它的收藏性,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喝,是本。

刻意收藏,是末。

本末倒置,茶行业还如何健康良性发展?

正如2018年新茶季,李麻花曾在文章中说过:“我有一个梦想,让每个岩茶爱好者都喝得起牛栏坑肉桂”。也有人留言嘲笑,说这是痴人说梦,牛肉价格这么高,我可舍不得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麻花相信,在武夷山市茶叶局的监管下,健康的引导下,少一些刻意的山场炒作,多多研究提高茶品质的工艺,去粗取精,武夷岩茶将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这将是每位岩茶爱好者所喜闻乐见的。

找到约10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