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晓春教授与他的茶味人生

对于喜爱喝茶的人来说,一杯香茗在手,就可以将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但是对于和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宛晓春教授来说,却将人生中的波澜和精彩,浸泡成了一杯杯不同的香茗,有绿茶的清香内敛,也有红茶的高香浓郁,更有黄茶的醇厚回甘。

宛晓春教授身上的标签很多,老师、专家、校长、官员……而他最新获得的一个身份是国家科技特派团顾问,定点帮扶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凌云县、重庆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当地少数民族茶叶产业的发展助力。从1978初年进入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开始学习算起,宛教授已经和这片充满魔力的叶子打了44年的交道。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作为“职场”人已经交出一份令人艳羡的答卷,但是他依然忙碌在实验室、茶园和茶厂里,仍然为茶奋力前行。

求学似制绿茶 淬炼内敛

绿茶,中国的主要茶类,不须发酵,只需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工艺,保留了更多鲜叶的天然物质,汤色淡雅,清香内敛。宛晓春教授早年求学的经历就像极了这种鲜绿色的格调,虽然看似简单,却坚实的奠定了他以后的人生之路。

制茶的人都知道,杀青对绿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宛晓春教授从本科到博士整个求学阶段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杀青,不断的自我加压,仿佛要通过高温淬炼,塑造着自己独特的香气。

如果放在现在,宛晓春教授的求学履历天然就是一份耀眼的求职简历。恢复高考那年,他是茶叶专业录取的年纪最小的学生,放眼整个学院(当年名称为安徽农学院),也少有能出其右者;本科毕业刚当了半年老师(1982年),又考上了安徽农学院的研究生,而当年整个农学院只有2个研究生名额;研究生毕业理所当然的留校任教,可仅仅当了两年多老师,他又考取了江南大学的博士(原无锡轻工业学院)。令人尴尬的是,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茶叶类相关的博士专业,宛教授只好读了貌似可以和钟爱的茶叶有那么一点关联的“食品工程”。

回顾这段经历,宛教授感慨最多的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时间的极度珍惜。刚考上安徽农学院的那年,学校还是分散农村办学,他们茶叶专业的教学点在滁县的沙河镇上。即使放在现在,小镇上的生活也是不尽如人意,而当年学校里停水停电的现象就像现在点份外卖一样频繁和寻常。

“我们所有同学人手一个用墨水瓶自制的小煤油灯,随时停电,随时拿出来,就在教室里点着煤油灯读书。”也许是煤油灯的味道深入记忆的骨髓,宛教授至今清晰的记得当年的情景。而我们也在煤油灯摇曳昏暗的微光之中,依稀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科学巨匠们砥砺前行身影,身影中是新一代科学家们正奋力接过中国脊梁的接力棒。

闻道若熬红茶 香自发酵

红茶,是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茶类。因为经过发酵氧化聚合,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和香气物质,茶汤红润,香甜味醇。工作后的宛晓春就像这红茶,一方面在不断“发酵”提升改变着自己,一方面又在取得一个又一个领域类的突破,散发着甜香。

如果说,坚实的科研学术基础是制作人生红茶的基础,那么行政管理的历练就是这杯红茶发酵后产出的新物质。不熟悉的外人很可能会首先关注到宛教授的升迁速度。

1992年博士毕业后,直接任职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1998年38岁,当选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是当时省属高校中最年轻的副校长;2007年47岁当选校长。

而熟悉宛教授的人却知道,这每一步背后都有着怎样的精彩和绽放。特别是1996年宛晓春教授国外留学后回校,担职轻工业学院院长再次和他熟悉的茶叶握手时,原来颇有盛名的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无论在学科领域还是在师生资源,当时都下滑到了建校以来的最低谷,用再次白手起家来形容当时的境况毫不为过。

但是,宛晓春硬是用两年就创造了奇迹。1997年,安农大茶叶实验室正式获批成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成功引入国际企业联合利华在农大茶叶系立项研究,这是联合利华历史上首次支持海外研究项目,同时也是安徽农业大学校史上第一次获得外资支持的科研项目。

“当时,我们学校连银行外汇账户都没有,别人要给我们汇钱了,我们才匆匆忙忙赶去申请外汇账户。”谈及过往的小插曲,宛教授依然难掩内心的自豪。而事实上,从主任到校长这一段既肩负行政管理、又坚持科研攻关的经历,也是宛晓春教授最为骄傲的人生,用获奖无数来总结也毫不为过。

而这其中有两项成果最令宛晓春教授满意:一个是在世界首次破解了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并从基因组层面系统解开了茶叶中富含独特的风味物质之谜;另一个是牵头制定茶叶化学分类国家标准和茶叶分类国际标准,定义了中国6大类茶叶的分类标准,一举颠覆了中国茶叶在国际上没有标准话语权的历史。

为了获得这两项“香飘”世界的成果,宛晓春教授带领着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们姑且不论,单单说这两项成果从课题设想的提出到最终研究成果的完成,都历经了10年以上的不懈坚持,就足以窥见这“十年一剑”的不易。

“我们最初选定研究方向时,不要说什么科研基础,参考资料,甚至是最初的研究经费,也是东拼西凑一点一点节省出来,慢慢蹚出来的路子。”宛晓春教授说,“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时就是单纯的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要去做,觉得这些就是国家需要我们去做的。”而我们在这里,再次读到了一个真正科学家的情怀。

2015年安徽农业大学正式获批成立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为即将履新的宛晓春教授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为政如品黄茶 回甘醇厚

黄茶,是轻度发酵的茶,品质特征偏向于绿茶,却改善了绿茶的苦涩,汤色黄亮,具有强烈的老火焦香,滋味醇厚,能产生无穷的余韵和回甘。转型成为官员的宛晓春主政一方,却依然在倾注一生的科研领域继续释放着“脱岗不脱产”的回甘。

2016年,一纸任命将毫不知情的宛晓春教授调动到了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的岗位。尽管有着大学校长的行政管理经验,但是没有任何从政经历的宛晓春对于主政一方,还是倍感压力。

宛晓春教授没有辜负组织上的信任。身为省科技厅厅长,宛晓春请求组织上允许他能以教授的身份继续指导博士生、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

我们不知道组织上最终出于什么考虑为宛教授破了这个例,但是对于这几届宛教授的学生来说却多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荣耀:“我的授业恩师是厅长”!主政一方的繁忙自不必说,但是除了出差外地的原因,每周四晚上厅长宛晓春都会准时出现在自己带的博士生、研究生的工作例会上,从未间断。

“常常为了赶上学生的点,就在驱车的路上解决自己的晚饭。”或许这就是中国科学家们为之守望、言传身教的奉献精神吧!

宛晓春教授坦言,政府官员这段经历确实耽误了不少科研的时间,但是却也让他得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系统认识科研工作的意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到产品创新、再到引领茶业发展和增加茶农收入,原先我们可能更多关注于前两个环节,而现在我们更要看清后两个环节。”

其实,宛晓春教授另一个历经10年磨砺、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的科研成果——黄大茶,早已在验证着这种模式。宛晓春教授利用黄茶工艺,让我省六安大别山区品质欠佳的夏秋老茶,华丽转身成为具有极高市场价值的黄大茶,让茶叶产量平均增长6倍、产值增长14倍,农民亩产增收2000—2500元。相信当宛教授站在厅长的角度回望自己的辛勤成果时,也能享受到同样的回甘。

2020年,宛晓春教授卸任;2021年,宛晓春教授再获顶级殊荣,他主持的项目“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经历了近20年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如今不再需要理政的宛晓春教授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全身心回到自己熟悉的科研岗位。他把“学而优则仕”的入世主张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把“仕而优则学”的为政思想刻画的入木三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境况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非常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我是参与者、践行者、贡献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网 孙超 王玲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产品:
2016年 柑润堂 茶坑生晒小青柑1638 2016年 柑润堂 易武生茶小青柑1629 2016年 柑润堂 勐宋生茶小青柑1630 2016年 柑润堂 老茶头天马大红柑 2016年 柑润堂 陈韵陈皮普洱茶饼1603 2016年 柑润堂 牡丹白茶大红柑 2016年 柑润堂 寿眉白茶大红柑 2017年 柑润堂 经典金奖小金罐 2017年 柑润堂 经典金奖小红罐 2017年 柑润堂 经典金奖大红罐 2017年 柑润堂 珍藏清香小金罐 2017年 柑润堂 珍藏清香小绿罐 2017年 柑润堂 鼎级天马小青柑 2017年 柑润堂 鼎级梅江小青柑 2017年 柑润堂 鼎级茶坑小青柑 2017年 柑润堂 鼎级生晒小青柑 2017年 柑润堂 经典高香小麦香 2017年 柑润堂 七月头采小青柑 2017年 柑润堂 牡丹金·甜美粉 2015年 柑润堂 纯干仓三年陈陈皮 2015年 柑润堂 轻享装三年陈陈皮 2018年 柑润堂 七月头采小青柑 1801 7262 1801 七星千羽孔雀 1701 甲级沱茶 黎明普洱 藤条春韵生茶 飞台茶皇青饼 1801 7692 百年雅韵 尊号 天骄 小白菜沱茶 云南沱茶 沱茶1号 俊仲紫条茶熟茶 南诏金芽沱茶 冰岛老树 乾坤砖 陈升一号 南诏御沱(冰岛五寨) 正品小金沱青沱1401批 正品小金沱熟沱1401批 醇香四季 金柑普 柠檬普洱 甜橙普洱 陈皮普洱 金柑普 金柑普 老曼峨勐海大茶树 传世印级八八青饼国际版(88青饼) 传世印级八八青饼国内版(88青饼) 新会天马小青柑 遇见高山 易武春晓 黄标销法沱 1801 8592 老铁头春古树纯料 大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