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茶树样子

找到约292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什么是普洱茶老黄片,老黄片普洱茶的特点

  很多茶友喝普洱茶,相信都知道普洱茶老黄片,老黄片普洱茶也是普洱茶的一大特色,口感比一般的普洱茶更加甜润,苦涩度更低,最重要的是老黄片的普洱茶价格一般都比较低。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普洱茶老黄片。

  什么是普洱茶老黄片

  老黄片普洱茶说直白一点就是老叶子,普洱茶在采摘的过程中,采摘标准是一芽二三叶,但采茶工在采摘时不可能去数着采,有的就采了四个叶子,第四个叶子一般情况下就属于嫩度不够,偏老。采摘的嫩度,嫩度不够的叶子,比如第三叶的嫩度不够,做出来也就比较粗糙。

  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的一系列工艺制作成干毛茶,好的普洱茶,比如一些价格较高,名山名寨的普洱茶、古树茶一类都是要经过去挑拣老叶子的,因为老叶子的样子不是太好看,所以把这部分老叶子挑拣出来。而挑拣出来的这些老叶子就叫普洱茶老黄片。

  老黄片普洱茶的特点

  老黄片因为外观样子不怎么样,粗枝大叶的,为了不影响一款茶的美观度,所以把这些难看的老叶子都给挑拣出来,老黄片普洱茶很多人看着就不想买,但作为一个真正的普洱茶人,一款好的黄片茶是值得珍藏的,因为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菁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相反,老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反以甘甜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所以,如果你喜欢喝普洱茶,老黄片普洱茶值得去尝试一下,能够喝到的黄片,其实树种都很好,也就是很多茶友说的老茶树、野茶树上的黄片。对于生态台地茶,定期管理采摘,大部分是不会有老黄叶的。老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而且陈化后的黄片绝对滋味出众。

  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适口性高,茶气也不是那么烈。所以,黄片无须陈放,在当年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喝,当然有个前题,必须是足够树龄的黄片。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似有悠悠馥郁兰香。照这样的转化程度,窃喜自己手上几片大树茶黄片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不俗的表现。

  最后一点就是,同一个地方采回来的茶,经过挑拣黄片后,茶叶的价格会很贵,但黄片的价格就会便宜很多了。普洱茶的老叶子,市场上也叫老黄片、黄金叶、黄金条等等。


老茶农的成长故事

 

一个品牌公司的诞生就像一棵茶芽一样,都会经过严冬的洗礼,春的酝酿,才能荫发嫩嫩的新芽做出好茶。

 

 

1959年建立茶园(大集体时代),从五星制茶厂到老茶农合作社,再到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无论哪一个时期,英茶王都会获得客户的认同、相关部门的肯定。

 

1989年获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的证书

 

1991年获得中国美食优化科学金奖

 

 

2015年3月被评为:

(2014年度清远最受欢迎的“十大茶山”)

 

2017年曹总获“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应业务发展之需,走品牌之路,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22日正式成立,集茶叶种植、加工、科研于一体的,自有茶叶及桑叶基地近200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创新三维的经营模式,合作社茶园近六百亩。

 

 

茶王:茶园中的“茶王”,蘑菇形,经多位专家考证,种植时间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现冠幅直径已超7米,高度已超4米,需16人才能环抱。

 

 

近年来受到多方关注,多位茶叶专家到现场勘察、研究、讨论保育方法。2017年3月12日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博士曹潘荣先生和英德茶叶专家陈杖洲先生亲自带领团队,对茶王、茶后进行了样品采集,经过植物分子分析比对标记研究,2017年3月25日在百人见证下为茶王正式立牌。英德红茶走过60年, 而茶王就是这60年茶树种植史中的罕有见证者。

 

 

”茶王和茶后”已成为茶园基地内一个著名景点,茶客进茶园都会到茶王茶后树下拍照留念。

 

 

本次参观英茶王茶园有:

宁荣志(军委总参老干部)

屈干臣(省政府文史馆员、叶剑英元帅秘书)

吴涌清(原省府秘书长、省直机关老年协会会长)

赵燕清(武警126师原副政委、中央军委一级英模、红军后代)

童胜利(中国毛体书法家)

郭伟雄(老协副秘书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副秘书长)

纪超彬(省黄埔技工学校校长)

张家义(老协外联部长)等10人。

 

 

从左到右依次顺序为:石牯塘副镇长巫丽萍、英德市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曹总、斐济华人工商联合会 司徒伟强会长、清远茶协黄锐添会长。

 

 

从左到右依次顺序为:亚太茶业黄继平黄总、英德市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曹总、盛康龍號茶业(俭和文化)张国锋张总,一起来到茶园采摘我们的茶王。

 

 

茶后:茶后树生长在茶王树旁,取名“凤仙".是英茶王茶园茶树品种中的一种自然变异的品种,具有芽尖部分变异为紫色的特征;叶片柳叶形,叶尖尖,色绿,微紫;芽叶茸毛多,茶多酚及花青素含量高,干茶香气醇正、味浓回甘,极具鲜爽刺激,富有野性,茶友们津津乐道。

 

英茶王茶园基地位于广东省英德市生态调节小镇--石牯塘镇境内(地处:东经113°10′19”,北纬24°2123“)属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台生态调节带,典型的南岭山脉东南支脉的山区丘陵地带,年均气温20.7℃,年均降雨量1876毫米,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这里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茶园基地茶树品种齐全:英红九号、大叶群体种、小叶黄旦等,全部采用原生态方式种植。从2007年初就坚持不打农药使用生物有机肥,茶园已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英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英德市农业局茶叶股的大力支持下,英茶王茶园基地为全市推广生态栽培技术,保障茶园质量安全生产提供试验,示范。

 

 

老树英九:五六十年的老树头上嫁接英九,可以说是英茶王茶园的一个创举,每一个英九茶芽凭借着老树头庞大的根系,都可以吸收到更深更多的深地层的营养元素,这样的英九滋味丰富,醇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人工除草、采摘:英茶王秉持着种茶、育茶、制茶的初心

 

 

五六十年的老茶树,已覆满青苔,附着各类寄生植物,只有原生态茶园才能见到

 

 

老树茶的滋味纯净甘醇,魅力“韵深至喉”,老茶客不言自明

 

 

英德红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油润,细嫩匀整,金毫显露,香气鲜纯浓郁,花蜜香明显,滋味浓厚甜润,汤色红艳明亮,金圈明显,叶底柔软红亮,特别是加奶后茶汤棕红瑰丽,味浓厚清爽,色香味俱全(佳),而备受欢迎。在英德市石牯塘镇石小茶场的生态茶园基地里,春天茶园一片翠绿,景色宜人。然而,到了每年5月期间,茶农最为苦恼的虫害如期而至,罪魁祸首就是——茶角胸叶甲。

 

英茶王茶园每年五月份,有一种茶角胸叶甲的茶树害虫从羽化,咬噬茶树的嫩梢芽叶,整片叶子布满了大自然的杰作一一艺术感的虫洞。而在茶树与茶角胸叶的抗争中,茶树因小虫子的咬噬而产生的自愈能力,促使茶多酚以及芳香醇的含量增加,而且茶叶酯化过程中产生了富含烯醇类及芳香脂类的天然花蜜香。制作出来的茶叶就是香甜,醇滑,极富感染力,我们风趣地称之为:虫口茶,成为英茶王专属的标志性产品。

 

茶角胸叶甲虫害演示图

 

 

茶树茶角胸叶甲的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3.5—3.8mm,宽1.8—2mm,雄体长3.2—3.4mm,宽1.5—1.7mm,体翅棕黄色。头颈短,头部刻点小且稀,复眼椭圆形,黑褐色。

 

虫害期被噬咬的茶叶,状如火烧

 

 

茶树茶角胸叶甲的生活习性:

 

      广东年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于4月底成虫羽化,5月进入成虫危害盛期,5月底开始减少,6月初就没有了,天敌有蚂蚁、黑步甲、毛列步甲等。

 

 

     茶角胸叶甲羽化成虫,几日之间就能咬噬茶树的嫩梢芽叶,对茶树危害很大。上图就是被茶角胸叶甲大量咬噬后的惨不忍睹的茶园场景。由于茶角胸叶甲这种甲壳虫的虫害期大概一个多月,耐药性极差,一般茶园会打农药以减少虫害稳产。但在英茶王生态茶园基地内,从2007年开始至今都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以培育生态茶园示范。致使在英茶王生态茶园基地内虫害年年如期而至,茶园减产严重。

 

     花香蝶自来,茶香人自品。书生只知茶叶贵,不知茶农采茶累!正所谓有失必有得,英茶王曹总通过仔细斟酌、创新、亲自制作这种被茶角胸叶甲咬噬后的茶青,几经艰辛制作出来的虫口红茶,品尝起来更加甘醇滑甜不说,还有浓郁的花蜜香,喝过的茶友赞不绝口。致使每年5月期间,英茶王生态茶园基地内都要上演一场“人虫大战、虫口抢茶”的激烈场景。

 

 

由于这种甲壳虫的虫害期大概一个月,虫子的数量有时候不多。一般茶园都可以用生物防治和诱捕等方式减少虫害。早在10年前英茶王公司的茶树也是被虫子啃得不成样子,曹总就很纠结,如果要生物防治和诱捕,人工、诱捕工具等成本就会增加。曹总决心让大自然生物链自由抗争,保持自然的生态环境,从第二年开始,茶树开始出现蜘蛛,这些蜘蛛恰好 就是昆虫的天敌,茶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而公司将昆虫咬过的茶青做成“虫口茶”,没想到受到广大茶客的追捧。

 

 

虫口茶礼盒包装

 

 

虫口茶独立内包装

 

 

虫口茶汤色

 

 

在茶树与茶角胸叶甲的抗争中,茶树因茶角胸叶甲的咬噬而产生的自愈能力,促使茶多酚及芳香醇的含量增加,而且茶叶酯化过程中产生了富含烯醇类及芳香酯类的天然花蜜香。

 

 

八号茶园—这片英九茶树种植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采取完全野生态管理,不修剪不施化肥,任其自由生长。茶园中茶树长势粗狂,高低错落,二十多年来未管理,致使这片英九茶树已经长成比人还高的小树林——这就是英茶王的八号茶园。

 

英茶王出品独一无二的“虫口茶”和香气高雅、口感灵动的“八号茶园”赢得广大茶友的钟爱、市场的信赖和赞誉。

 

 

八号茶园、虫口红茶——两款英茶王出品的红茶2017年成功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茶样库,并进入茶萃厅巡回展览茶样名单。

 

 

自英茶王茶业公司成立以来,获得以下荣誉,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2016年7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2016年1月,获得广东省行业协会联合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2015年6月成为英德市农村创业青年颁发的农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2016年公司曹总获“优秀制茶能手”

 

2016年1月15日曹总获“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第二届理事”

 

2017年,斐济长荣集团与中国广东英德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联手合作,开发生产原生态极品茶——诺丽茶、诺丽果汁。积极响应加快“一带一路”的伟大号召,为下一步将中国名牌“英德红茶”和“英红9号”茶苗引入斐济种植加工生产,助力中国知名红茶走向世界。

 

 斐济总统接见斐济长荣集团代表、英茶王曹总并互赠礼物

 

 

一路走来的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三代人的努力,半个世纪的风雨,经历了英德茶业的起步、兴盛、低迷与复兴。如今的英茶王从前辈手中继承的是精湛的制茶技术,而产品的背后遵守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以原生态种植理念改善品质,杜绝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用大自然的茶青,做出天然健康的茶叶。英茶王人将沿用匠心精神做出好茶献给懂得欣赏的您!感谢一路有您的陪伴与信赖,即使风雨兼程,英茶王人仍奋勇前行!——初心不忘,一路芬芳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找到约28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