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茶具盖碗

找到约1,05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重度茶具控患者收藏报告 总价接近二十万

特别喜欢“控”这个字。


因为和“爱好”相比,动词属性的“控”,精准有力度。一个词,就带出了“控们”的声色,特别传神。当然,这点感触也和自身体会相关。


本小编辑,行走茶圈10载,重度茶具控患者一枚。


作为重度患者,很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下这10年的败家史,当然伴随着的也是这10年的茶具收藏报告。以小见大地说,也从某个侧面映射了这10年的茶具发展。


 茶具合影(非全家福)



只如初见的白瓷盖碗


十年前相中,如今依然是心头好的茶具,白瓷盖碗是唯一的一个。


你一定有巨大的疑问,如果“白瓷盖碗”都可以拿来收藏,那人人都可以称上大收藏家了吧?然而,我的回答是,白瓷盖碗易得,不烫手的白瓷盖碗难求啊!见到就收,绝不手软。


事实上,在过往的10年里,曾经有许多人尝试过许多材质的盖碗,钧瓷、青瓷自不必说,甚至还有把建盏的铁胎和釉色拿来主义的盖碗,然而,终究都逃不过一个“烫手不好用”的结果。



有许多名人说过,一切简单里都藏着大道理。像达芬奇画的鸡蛋,还有砸中牛顿的苹果……再简单不过的白瓷盖碗,在碗沿和碗底的弧度上却有着微妙的变化,藏着不烫手的秘密。


小编辑我最钟爱的白瓷盖碗有且只有一个,一个是升级版德化白瓷盖碗,圈子里老前辈们在福建德化专门找人烧的。好用不贵,25块一个。(这里没有购买链接)


白的纯洁无暇,一切宛若初见。




历久弥新的紫砂小壶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对紫砂存在着偏见,心里一直认定“紫砂属于老人”。所以,起码在从业的前5年,都对紫砂无感。


现在想来,只怪当时太年轻吧。这不是,真过了5年,到了快三十而立的时候,自然就懂了紫砂壶的好。


时间真是可以检验和说明许多东西,所以,那些看不明白的人和事都交给时间吧。


 日常用的两把小壶


紫砂壶,尤其是朱泥,容量在120—150ml的小壶,泡起武夷岩茶来,特别能发茶性。不说清三代,单就泥料靠谱、器形匀称的紫砂壶,泡茶时对茶等级的提高就可共睹,随随便往上走一个等级。


小编辑日常偏爱的小壶有两把,90年代台湾回流紫泥小壶一,90年代朱泥小巨轮珠一。容量都在120ml左右,泡茶极适合。


讲“历久弥新”意指紫砂壶养壶给壶增加的“宝色”。择一壶,终一生,可好?



用祭红致敬台湾晓芳窑


 台湾晓芳窑祭红杯


如果不算回流的紫砂,台湾的茶具收过晓芳窑、自慢堂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仿清雍正十二色釉彩菊瓣盘。可以说,它们给了我在台湾茶器方面傲娇的资本。


晓芳窑的两枚祭红杯子,是心头爱。两枚不同形制的杯子,虽都为祭红,发色却不同。


一枚里外施釉,祭红的发色纯正,釉厚且流釉明显,所有在杯底有很厚的堆釉,堆釉部分红到发紫。一枚杯身外部发色均匀,呈粉红色,粉粉嫩嫩,像少女豆蔻年华时肤色,很是动人,杯身内未施釉。


 台北故宫博物院仿清雍正十二色釉彩菊瓣盘



日本职人来华系列


从日本无名氏职人的锤纹匀杯、急须,到安藤雅信的片口,再到今井美智的琉璃公道,日本职人的来华系列,在我的茶具收藏一览表里以纵向无下限的持续增加。


在日本茶具系列里,除了当红职人们(也就是国内所讲的手艺人)的东西,小编辑我还收了许多日本老茶具。


如果按时间排序,剁手老茶具要绝对靠前很多。大概从2013年开始,截止到目前,不但没有收手的迹象,反倒是门类扩大了。从最初的杯托、壶承、茶仓、花瓶、桌旗、铁壶到如今的禅意字画、竹帘等。


 小部分日本茶具



韩国茶道具系列


因为喝茶习惯差别太大,所以韩国茶道具真的很难挑到适用的。不过,很难不代表没有。一组很有童趣的侧把壶杯组和韩国松月窑青年陶艺家的雪色釉金箔杯,都很有特色。




国内手艺人崛起系列


受台湾和日本茶道具风气的影响,最近5年里,国内手艺人迅速崛起,伴随着浮华美名的是参差的水平。所以,一定的鉴赏能力是需要的,不然,只能花时间交学费了。


因为小编辑学费已经交够了,所以就大胆放手买了。自家人必须要给自家人撑门面,所以,在经济能负担的情况下,国内手艺人和国内优质茶具品牌的作品见好就收,不以名气论英雄。


曹庆励、粱明毓、章垚、陈吉树、黄圣、吉金堂、无由、容善堂等的作品,都在收藏列表里。


 国内手艺人琉璃茶具系列


 国内金属茶具系列



“独家记忆”系列


彰窑壶承、“春在”设计款联名系列壶承、独板大叶紫檀壶承、玉竹茶则、老瓷片搁置,在敦煌沙漠的古长城脚下捡回的红柳枝,连同它们的故事以及我们相遇的故事,一起被我记下,列入我的“独家记忆”系列。


 漳窑壶承



如果摄影毁三代,那玩茶具至少也毁一代半。哪里来的半代?茶,余韵悠长啊……


据估算,小编辑所藏茶具的总价已逼近20万……


那些年,熬夜码字的银子6成都变成了茶具。作为一位女性,牺牲掉的是女性必备的包包、口红、香水、首饰、衣服……


所以,听已经很老却依然坚称自己为小编辑的一句忠告:茶具坑慎入!

听说盖碗不会用,会很丢人?

梁实秋先生在《喝茶》一文中  说“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鲁迅先生也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味而清甘,微香而小苦。”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盖碗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茶具,历史也较为悠久。今天我们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盖碗。


一、盖碗的定义


        盖碗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样式。因为是三部分由下至上组成,故此类盖碗又称三才杯,取“三才者,天地人”之意。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的定义为:盖碗,饮具。多见瓷质。上配盖下配茶托,茶托隔热便于持饮 。  


        第二种是只有盖和碗的样式。


        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的定义是: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 。


        然而无论有没有托,从功能角度来讲都是用于饮茶的。




二、盖碗的历史


        底下带托的茶盏起源很早:


        宋朝的《演繁露》里就说: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


        而给茶碗加上盖子,形成所谓的“盖碗”,却是清康熙年间的事了。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写道:康熙时期陶瓷造型,有的沿用旧式;有的加改造发展为新品种;有的富有独创性。如碗,早期有敞口碗、直口碗。中期多折腰碗。晚期创造了有盖碗,是专供饮茶用的。 


        而在同治年间,盖碗的造型已经又了明确的官方版本。


        故宫清代制瓷官样图稿里就有写明“粉地五彩八吉祥盖碗样”、“照此样盖碗十对,茶盅二十件”等文字。


        至于将既有盖,又有托的“三才杯”制式化,则是民国时候的事了。


        《民国日用瓷器》中提到:民国10年前后景德镇创烧,称之为三头饭贝,为饮茶用具,民国时期极为畅销,……清代虽有盖碗,但无此三件器。上层社会饮茶多用官盖,民间则为渣胎碗。 


        所谓“三头饭贝”,即是“三才盖碗”。




三、盖碗的用法


        用于泡茶时,大拇指和中指,负责拿碗身,而食指负责固定盖子,手势要不偏不歪,倾斜角度让茶水缓缓流出。


        喝盖碗茶时,首先,坐姿要端正。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收心》中主 张“ 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 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饮茶同样需要平心静气,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然后将茶盖呈倾斜状,送到嘴边,再把茶汤吸进去,不能有声音,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四、盖碗的茶语


        到晚清时,盖碗不再被上层社会垄断,而是成为市井之物,并且衍生出许多规矩。比如四川的茶馆里,把盖子放在碗的不同位置,可以表示许多暗语。

茶盖上放个东西。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老茶馆一般是先付钱后喝茶。


        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石子甚至树叶都行。



        茶盖朝下靠茶船。含义:堂倌,我要添水了,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茶盖立起放茶碗旁。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喝茶时忘了带茶钱,如有朋友在场,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此示意茶馆老板,先赊着茶钱,改天再补。茶馆老板也懂得,不会点破,给客人留面子。



        茶盖朝外斜靠茶船。含义:外地人,有困难。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茶盖朝上放进茶碗。含义:可以收桌子了。通知茶馆老板,你喝完茶走人了。





五、盖碗的茶道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落茶--乌龙入宫


        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7.看茶--赏色闻香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


        品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注:初用盖碗时,容易烫手,使杯中茶汤倒之不尽,会使茶汤显老,应多加练习。

免责声明

  公众号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重力,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或者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经由读茶记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怎么选择茶具丨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盖碗是万能的泡茶利器。


瓷器茶具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以白为贵,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再加上盖碗的可控程度高,如通过盖之开合,可散可闷,来适应不同老嫩和发酵程度的茶;通过观看汤色,判断茶汤浓淡,决定出汤时间等等。当你无法备齐各种茶器时,盖碗是必不可少的泡茶用具。



古人云:“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器和水质的影响是非常大。就茶器而言,《茶经》中记载的茶具有二十五种,大致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一个人选用什么样的茶器喝茶,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惯、所处阶级、环境及审美水平息息相关。鲁迅在《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盖碗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流行也最普遍的茶具之一。

要说盖碗,须得从它的诞生说起,宋朝的《演繁露》曾有记载:“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大意是盖碗唐朝时被发明出来,崔宁的女儿爱喝茶,但茶杯烫手,于是她取来一个小碟子将茶杯放在上面,又用蜡油在茶碟底部滴成一个环以固定茶杯,这样茶杯就不会打翻了。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



(图为托盏)

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崔宁身任蜀相,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而现在盖碗使用率最高的地区非四川成都莫属,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很快托盏便经由四川而起,风靡全国,中国曾出土过各种材质、各个名窑的托盏,唐代的越窑、邢窑,宋朝的钧窑、定窑都曾有托盏存世。但当时的托盏大都与茶碗相连,且没有盖子。



(图为唐秘色瓷荷花托盏)

(图为宋汝窑天青釉托盏)

宋时社会上流行斗茶,奢靡之风渐起,朴素的托盏达官贵族们自然是看不上的,托盏的发展停滞不前。而到了明朝时,出身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煎茶、点茶法失势,对应的越瓯、建盏一类的茶器也随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泡茶法,托盏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 。

晚明初清时期,托盏又加进了盖,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三才碗。以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图为清光绪年间盖碗)

除了风雅的名字,盖碗还继承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风格,以茶待客、以茶交流的手段也有不少。

古装剧里常有这样的镜头,客人上门,仆人便献上盖碗茶来。客人自己吃茶无妨,若主人端起盖碗,口称“请茶”时,便是逐客令,这叫“端茶送客”。《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了这一风俗的起源,说的是一官员手拿折扇去拜访上级,上级见了不爽,就说请喝茶,仆人立刻喊送客,下级只有起身告辞。

(图为古装剧截图)

87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个镜头,林黛玉初进贾府,饭毕丫鬟们开始上茶,迎春喝茶时用盖撇了浮叶,而黛玉初进荣国府,是客人,就省了这一动作,只是用盖抵住碗沿吃茶。这就是用盖碗的另一个礼节,客场时不能撇浮茶——那是暗示主人的茶不好。

(图为87版《红楼梦》截图)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熟悉瓷器史的朋友都知道,从来都是官窑在前面烧,民窑在后面仿,山寨的速度比华强北还快。到晚清时,盖碗已经不再被上层社会垄断,而是成为市井之物了,并且衍生出更多的规矩和暗语,比如四川的茶馆里,把盖子放在碗的不同位置,可以表示许多意思。

茶碗上放树叶

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老茶馆一般是先付钱后喝茶。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石子甚至树叶都行。

茶盖朝下靠茶船

含义:堂倌,我要添水了

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茶盖立起放茶碗旁

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

喝茶时忘了带茶钱,如有朋友在场,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此示意茶馆老板,先赊着茶钱,改天再补。茶馆老板也懂得,不会点破,给客人留面子。(一般是熟客才会如此)

茶盖朝外斜靠茶船。

含义:外地人,有困难。

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含义:

通知茶馆老板,你喝完茶走人了。

找到约1,04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